[爆卦]文獻分析法維基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文獻分析法維基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文獻分析法維基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文獻分析法維基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5萬的網紅渾水財經Channel,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日是台灣228事件紀念,是台灣一件大事。 來龍去脈就自己查探,有人會將228事件和香港發生的事作一個比較。為免觸犯法例,歷史資料大家自己上網搵,上網能找到好多 我重溫了汪浩一些觀點和其他資料,別的不說,只說當初二二八事件的推手下場如何 當時的台灣「行政長官」叫陳儀,翻查紀錄,現在多數人偏向相...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8萬的網紅Ryuuu TV / 學日文看日本,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加入RyuuuTV大家族 一起 探討日本 學日文!👨‍👩‍👧‍👦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ZS6YMggfiRV_U7NuiNNsg/join [上一集] 徹底分析日本人爲什麽活得累!日本”讀空氣”的本意【日本大解説】#1 https://www.yo...

  • 文獻分析法維基 在 渾水財經Channe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2-28 12:18:25
    有 752 人按讚

    今日是台灣228事件紀念,是台灣一件大事。

    來龍去脈就自己查探,有人會將228事件和香港發生的事作一個比較。為免觸犯法例,歷史資料大家自己上網搵,上網能找到好多

    我重溫了汪浩一些觀點和其他資料,別的不說,只說當初二二八事件的推手下場如何

    當時的台灣「行政長官」叫陳儀,翻查紀錄,現在多數人偏向相信他當時粉飾太平,在某些現實情況的研判了蔣介石,結果派兵,引致悲劇

    1. 其中有一個涉事主要份子叫林頂立。林頂立是二二八事件槍決台灣民眾的執行者,在日後調查的文獻中,甚至被指為劊子手。

    林頂立是情報人員出身,在越南做過情報工作,也是台灣和日本政府的雙面間諜,後來被台灣吸收。因為政治鬥爭失敗坐監,後來他離開政治從商,成立過幾間傳媒。

    然後平步青雲,遇上當時的財政部長嚴家淦,嚴家淦認為林頂立坐牢是冤獄,給與補償,讓林頂立申請保險業的第一張民營執照,之後在蔡萬春支持下成立國泰產險,一年後再成立國泰人壽,由林頂立任董事長。他活到72歲,得到善終。

    2. 彭孟輯,又稱高雄屠夫,也是在228事件其中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官員。他晚年不停升官,是台灣駐泰和駐日大使,也是總統府的戰略顧問。我不認識政治,不知道這樣是不是發配邊疆和投閑置散,退休居住在台北,活到89歲,得善終。

    他的兒子叫做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中國航運董事長,是前香港特首董建華妹夫,一生推動中國統一,不停幫自己父親翻案,繼續說228的犧牲者是暴徒。他的兒子,也是活得很長命

    3. 張慕陶,也是其中一個重要人物。他最出名就是說謊,跟台灣人說二二八事件不會出兵,結果調轉頭國民黨軍隊就出了來,目的就是令台灣民眾鬆懈。

    維基百科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

    審訊王添灯的時候,他在門口站崗。他被打得很厲害,鮮紅的血從臉上往下流,後來滿頭滿面都是血塊,但是王添灯絕不屈服,大罵張慕陶。張慕陶罵王添灯:「你這個野心家,想當臺北市長……」王添灯回答說:「我從來沒有想過要當臺北市長,但是,如果臺灣人民要我當臺北市長,我就當……」張慕陶暴跳如雷說:「好!就讓你到陰間當臺北市長!」命令衛兵往王添灯身上潑汽油,從頭上到腳底,都是濕淋淋的。最後拉到一個地方,點火把他燒死了。他活到83歲,在國民黨內繼續升官,得善中

    4. 柯遠芬是警察國安系統的人,概念上可能令你想起某些人。在2月28日事件爆發之初以「陰謀論」認定「奸偽已經混入群眾中,積極地在煽動」,又急於建功,在綏靖清鄉會議上曾說:「寧可枉殺九十九個,衹要殺死一個真的就可以」,並引用列寧的話說「對敵人寬大,就是對自己殘酷」

    後來他退休定居美國,活到88歲,得善終

    5. 不得善終的是陳儀,但他也不是因為228事件被清算,而是因為在國共內戰當中,他選擇投共,結果被自己門生向蔣介石呈報,被槍斃。本來台灣人非常希望可以睇到他公開被槍斃,但國民黨顧全他面子,沒有公開行刑

    資料就是這樣,大家可以自由解讀。歷史總會為某一些真相還清白,但不知等到何時,轉型正義不知何時來臨。現在談這些東西都是敏感的

    歷史真相還是要知道,要明白,這也是讀書人應有之義。只是我想強調一點,就是有些人,還是可以得善終,不要相信公義可以很快來臨,我們還是面對現實。

    我選擇了賺錢,盡量發揮自己所長,能力範圍來幫更多人。每人都有自己一個圈子,我選擇的圈子是中大,因為我是中大校友。我會繼續做好獎學金,疫情打擊經濟之下盡量聘請更多中大同學,我沒有能力改變荒謬的世界,只能夠盡做,我對個人榮辱面子亦都睇得淡咗,為咗生意,唔介意放低身段

    想知多點金融投資,美股港股的學問,可以訂閱我《金融經濟精神食糧》

    公開1000萬美股實戰倉操作,每日專業財金分析文章,每日金融財經Podcast,每週解答觀眾問題,100萬港股模擬倉投資部署,幫你補補腦

    https://prime.fortuneinsight.com/web/muddydirtywater

    每日金融Podcast、深度金融文章、外聘國際關係專家文章內容、特選國際刊物分析、每月閲讀企劃、平民化A I大數據分析和自己人群組互動,盡在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muddywaterfinance

    我最新營運的網上書商店試業中 - 渾水書齋
    http://gmart.girlsmood.com/web/store/muddydirtywater/

    對抗霸權,比自己一個更自由嘅選擇,立即加入Mewe一齊傾偈。

    Muddy Water渾水財經Channel
    https://mewe.com/p/%25E6%25B8%25BE%25E6%25B0%25B4%25E8%25B2%25A1%25E7%25B6%2593channel

    渾水財經Channel x Fortune Insight 獨家眾籌出版《港斃。港完:國際金融中心崩壞史》率先網上預訂:https://muddywater.fortuneinsight.com/web/

    你的支持,將會在香港金融史上烙下痕跡。

    【對抗霸權】Mewe創作人互助計劃
    https://mewe.com/p/%E6%B8%BE%E6%B0%B4%E8%B2%A1%E7%B6%93channel/show/5ffd7fee136ff678cbfd8190

    請大家多啲分享,將我呢一個計劃推廣出去

  • 文獻分析法維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06 22:25:01
    有 66 人按讚

    #Podcast

    Taster 美食加 Podcast 節目 #美食關鍵詞 |EP36

    【#美食家是誰】徐仲(下):美食家是「引」食者,要有論述能力與影響力!
    👉https://taster.life/podcast-20201203/

    這集節目是徐仲訪談的下集內容,上集節目討論了非常多飲食文化互相激盪的話題,回顧他踏入飲食界的過程。

    這一集終於要開始聊聊「美食家是誰」的正題,為什麼麼徐仲現在都不敢自稱美食家,他又為什麼要去義大利慢食組織的美食科學大學進修?美食家到底要具備怎麼樣的能力?

    節目播出後,徐仲也在臉書發表一篇文章,進一步闡述他對美食家的看法。有意思的是,從文章裡更可以看出,他對於「美食家」此身份有多審慎,甚至迴避。這樣的態度,與我們先前訪問過的葉怡蘭老師也有類似。「美食家」三個字是否真有千斤重?我還會繼續探討這個議題。

    以下是徐仲全文:



    到Liz的美食關鍵詞podcast,以美食家為主題聊了兩集,回家後想了想,忍不住將觀點寫下,因為這個議題頗有趣。

    多數時候,我不認為自己是美食家,而是一位「引食人」。

    每回在社交場合,若有人替我冠以「美食家」頭銜,我總委婉否認,至於原因,要由定義談起,套用維基百科的說詞,美食家一詞泛指善於品評美食美酒的人……。

    我不同意這定義,因為太簡化了。

    既然稱謂中用上了「家」,那就要有所特色,諸子百家,各有門道,談的不該是技能,譬如擅長跳舞的人不見得是舞蹈家;精於寫毛筆者,也不見得稱為「書法家」,諸如顏真卿、張旭、王羲之等,都是在字意字形中擁有風格,對時代有所建樹,方能成為一家,況且,在那個人人都以毛筆書寫的時代,還能被稱為書法家,必有過人之處。同理相證,擅長品評食物者,若是沒在飲食評論中樹立風格,對社會有所影響,又怎能稱為美食「家」?頂多稱為有品味的飲食愛好者吧!

    我知道業界同行有許多朋友,皆以美食家之名遊於江湖,但每人的定義解釋不同,名無固宜,約定俗成,這道理我懂,但心中有個檻,始終跨不過。
    因為……,我也曾以美食家自居。

    未滿而立之歲前,我就擔任時報周刊的飲食專欄作家,在那個年代,可說是權威性十足,然而寫作終歸是副業,正職是董氏基金會的營養師,於是所以,正職是講究飲食健康,副業是追尋飲食美味,某日基金會的主任與我閒聊,詢問在外行走時都如何介紹自己?
    時值年輕,朝氣和傲氣皆有,我笑稱自己是有營養師證照的美食家。

    主任笑了笑,營養師她懂,有執照即可,但美食家要如何被證明?她認為飲食專欄作者並不等同於美食家,畢竟職稱中冠上「家」,談的不僅是品味的寬廣高低,不只是文采用字的純熟老練,而是一個人,究竟能真正影響到多少人的內心?帶動了怎麼樣的社會觀感?

    她進一步解釋,社會觀感不僅於「此刻」,還要考慮「將來以後」,最好是蓋棺定論。一個人對社會的影響越多,成為一「家」之言的爭議也就越少。聊著聊著,她表示沒打算挑戰我對美食家的看法,但她認為減少爭議是一件美好的事,假使非爭不可,至少要有憑有據。譬如飲食是否健康,營養師有學術文獻可憑據,而食物是否美味,似乎少有規範?重鹹或清淡各有表述,美食家要如何求得共識呢?

    她說的有理,所以我沉默了。

    於是所以,自省與思辯在心中發芽,於2007年,我辭去所有工作,負笈往遊,到義大利慢食主義(Slow Food)開設的美食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Gastronomics)就讀。歸納出「知味」、「品味」、「玩味」的思維方式,建構對於食物的觀點。「知味」在於主觀體會食物品種的多元生態滋韻,「品味」在於客觀分析飲食的人文科學,「玩味」在於用開廣心態看到不同的飲食文化。

    回台灣後,流年似水,產地鄉間游走,行過三百多個鄉鎮,體會了台灣飲食的飽食巧味,還有吃食背後的哲學、藝術、歷史、風土、科學、族群、宗教等諸多精彩,如此美好,不能獨享,但要如何傳遞?

    關鍵在於「溝通」,既然食之有味,自當言之有物,於是我嘗試各種引導,諸如文字撰述、影音拍攝、錄Podcast、演講開課等,或是以菜單設計和餐會活動,以「飲食文化工作者」的身分,引食飲食,引領欣賞食物的美好滋味,成為產地到餐桌間的橋梁。
    因為所以,若有人稱我為美食家,當自婉拒,誠心告知,敝人只是一位對吃喝有興趣的飲食文化研究者,然而若對方堅持,表示曾被我的言語或文章影響了對食物的觀點,體會吃飽和享樂之外的意涵……….。

    我會整理衣服挺直身體,伸出手來再次自我介紹。
    「你好,我是徐仲,會努力成為一位美食家。」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 文獻分析法維基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05 23:35:07
    有 345 人按讚

    到Liz的美食關鍵詞podcast,以美食家為主題聊了兩集,回家後想了想,忍不住將觀點寫下,因為這個議題頗有趣。

    多數時候,我不認為自己是美食家,而是一位「引食人」。

    每回在社交場合,若有人替我冠以「美食家」頭銜,我總委婉否認,至於原因,要由定義談起,套用維基百科的說詞,美食家一詞泛指善於品評美食美酒的人……。

    我不同意這定義,因為太簡化了。

    既然稱謂中用上了「家」,那就要有所特色,諸子百家,各有門道,談的不該是技能,譬如擅長跳舞的人不見得是舞蹈家;精於寫毛筆者,也不見得稱為「書法家」,諸如顏真卿、張旭、王羲之等,都是在字意字形中擁有風格,對時代有所建樹,方能成為一家,況且,在那個人人都以毛筆書寫的時代,還能被稱為書法家,必有過人之處。同理相證,擅長品評食物者,若是沒在飲食評論中樹立風格,對社會有所影響,又怎能稱為美食「家」?頂多稱為有品味的飲食愛好者吧!

    我知道業界同行有許多朋友,皆以美食家之名遊於江湖,但每人的定義解釋不同,名無固宜,約定俗成,這道理我懂,但心中有個檻,始終跨不過。

    因為……,我也曾以美食家自居。

    未滿而立之歲前,我就擔任時報周刊的飲食專欄作家,在那個年代,可說是權威性十足,然而寫作終歸是副業,正職是董氏基金會的營養師,於是所以,正職是講究飲食健康,副業是追尋飲食美味,某日基金會的主任與我閒聊,詢問在外行走時都如何介紹自己?

    時值年輕,朝氣和傲氣皆有,我笑稱自己是有營養師證照的美食家。

    主任笑了笑,營養師她懂,有執照即可,但美食家要如何被證明?她認為飲食專欄作者並不等同於美食家,畢竟職稱中冠上「家」,談的不僅是品味的寬廣高低,不只是文采用字的純熟老練,而是一個人,究竟能真正影響到多少人的內心?帶動了怎麼樣的社會觀感?

    她進一步解釋,社會觀感不僅於「此刻」,還要考慮「將來以後」,最好是蓋棺定論。一個人對社會的影響越多,成為一「家」之言的爭議也就越少。聊著聊著,她表示沒打算挑戰我對美食家的看法,但她認為減少爭議是一件美好的事,假使非爭不可,至少要有憑有據。譬如飲食是否健康,營養師有學術文獻可憑據,而食物是否美味,似乎少有規範?重鹹或清淡各有表述,美食家要如何求得共識呢?

    她說的有理,所以我沉默了。

    於是所以,自省與思辯在心中發芽,於2007年,我辭去所有工作,負笈往遊,到義大利慢食主義(Slow Food)開設的美食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Gastronomics)就讀。歸納出「知味」、「品味」、「玩味」的思維方式,建構對於食物的觀點。「知味」在於主觀體會食物品種的多元生態滋韻,「品味」在於客觀分析飲食的人文科學,「玩味」在於用開廣心態看到不同的飲食文化。

    回台灣後,流年似水,產地鄉間游走,行過三百多個鄉鎮,體會了台灣飲食的飽食巧味,還有吃食背後的哲學、藝術、歷史、風土、科學、族群、宗教等諸多精彩,如此美好,不能獨享,但要如何傳遞?

    關鍵在於「溝通」,既然食之有味,自當言之有物,於是我嘗試各種引導,諸如文字撰述、影音拍攝、錄Podcast、演講開課等,或是以菜單設計和餐會活動,以「飲食文化工作者」的身分,引食飲食,引領欣賞食物的美好滋味,成為產地到餐桌間的橋梁。

    因為所以,若有人稱我為美食家,當自婉拒,誠心告知,敝人只是一位對吃喝有興趣的飲食文化研究者,然而若對方堅持,表示曾被我的言語或文章影響了對食物的觀點,體會吃飽和享樂之外的意涵……….。

    我會整理衣服挺直身體,伸出手來再次自我介紹。
    「你好,我是徐仲,會努力成為一位美食家。」

    https://taster.life/podcast-20201203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