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文化大學法文系畢業門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文化大學法文系畢業門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文化大學法文系畢業門檻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國立臺北大學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記陳春生教授最終講義 ] 1991年9月,我就讀臺北大學(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法律學系司法組一年級。開學第一堂課就是「法學緒論」,授課老師是陳春生老師。大一憲法、大二的行政法、憲法專題研究;大三環境法專題研究的老師,也是陳老師。 陳老師是一位很有遠見的老師。我們大學時,他就給...
文化大學法文系畢業門檻 在 國立臺北大學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記陳春生教授最終講義 ]
1991年9月,我就讀臺北大學(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法律學系司法組一年級。開學第一堂課就是「法學緒論」,授課老師是陳春生老師。大一憲法、大二的行政法、憲法專題研究;大三環境法專題研究的老師,也是陳老師。
陳老師是一位很有遠見的老師。我們大學時,他就給我們建議:除了法律的課業、保持身體健康之外(他也常常帶北大的同學們一起去爬山,一直到他擔任大法官以後也都還是持續),最重要的就是「學習第二外文」。
留學日本東京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國史特拉斯堡大學的陳老師,在當年的大學課堂上時,就能夠一面援引德國法、一面援引日本法來教授我們,班上許多同學受到啟發,紛紛去東吳學日文、去德國文化中心學德文、去師大學法文。不僅如此,陳老師還商請當時就讀碩士班的學長來帶我們大學部的學弟妹研讀法學日文與法學德文。當年帶我們讀日文的學長,就是現在的東吳大學程明修老師,記得使用的教科書是原田尚彥教授的行政法要論。
當時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入學考試有一個特點,在過去可以說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就是除了英文必考之外,第二外文也是必考,德、日、法文三選一。這必考的第二外文門檻沒通過的話,法律科目再高也是不會錄取,這是黃東熊校長擔任北大法律研究所所長的時候立下的規矩。也使得當年臺北大學法研所的學生,都以「具有第二外文研讀能力」而聞名。
記得當年就讀法研所碩士班時,每次陳老師的「行政法專題研究」課堂上的討論都欲罷不能,甚至到了中午十二點應該下課了,大家都還窩在研討室熱烈討論不願意結束,索性直接訂便當叫到教室來一面吃一面繼續加場演出。記得每次我們學弟妹們提前一週把論文打好,交給學長姊時,心裡都很「挫」,希望下週討論時不要被學長姊慘電。每次大家玻璃心之後,陳老師永遠都是給我們溫暖與鼓勵的那個人。
他是一位永遠都鼓勵學生的老師。總是對我們說:
「做任何事情,永遠都來得及。不可能來不及。」
他自己因為是先念清華大學核工系之後,又重考大學才念臺北大學法律系的,跟別人比起來,看似浪費時間,但實際上長遠來看仍有收穫;因為他可以融合理工科與法科的長處。
準備國家考試的同學,常常讀了這個就忘了那個,感到焦慮,陳老師也會給同學們打氣鼓勵:
「與其花時間懊悔,不如馬上把書拿出來翻閱,立刻就會熟。」
「要轉最弱為最強!」
「不要花時間懊悔,或一直認為自己來不及,只要你全心全力、專注,一定都來得及。」
「人的潛能,根據統計,一生只用百分之二十。如何開發你自己沒用到的潛能?這是重點。」
他總是勉勵我們,不要因為考試不順遂就看輕自己,因為,「我們的能力不只是在應付考試而已。考試通過之後,我們還有更高遠的理想要實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找到自己的定位。志向要高!」
擔任大法官時期,陳老師在公事之餘,還在學校義務帶學生閱讀「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裡面的文章,每週分配大家閱讀一篇,每週的報告人報告說明心得以後,大家相互討論、提出問題;老師再講解文章裡面的微言大義,以及德國公法學的內涵。讀過的同學,等於把很多公法學尤其是憲法學的基本問題又釐清了一遍,不能說是功力大增,但至少也打通了任督二脈。
他是一個踏實認真的學者。自己著作等身之外,在國際交流上也著力很深。常常與德國、日本、法國等國的學者交流,英文之外,也通曉這三國語言。每次要辦研討會,老師總是身先士卒,與我們大家一起研擬計畫、討論進行方法。永遠都是自己先挽起袖子做,帶著晚輩往前走。
他是一位學術前瞻的學者。二十幾年前所撰寫的學術論文,不論是行政法學的四大支柱的介紹、行政規則的外部效力、規範具體化行政規則、多階段行政處分,還是制度性保障、法律保留的漏洞、行政裁量理論等,到現在都還是國內學術界討論的重要焦點。
記得我出國唸書之前,陳老師送我四個字:「定、專、淡、慢。」心要定、志要專、名利要看淡、做學問要慢,深耕易耨。要確實把問題搞懂、研究清楚再發表。這些教誨,至今我還是深深記著。
我沒辦法代替別人說話。所以我只能就我自己的感受,分享給大家。陳老師在我回臺北大學開始擔任教職時,給過我一句話:「只要你能影響到一位學生,帶給他正向的力量,這就夠了。」他也曾在我覺得灰心的時候,引用德蕾莎修女說的話給我鼓勵:
「你多年來營造的東西, 有人在一夜之間把它摧毀;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去營造。
或許把你最好的東西給了這個世界,
也都永遠還是不夠;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把你最好的東西給這個世界。
你看,說到底,它是你和上帝與真理之間的事,
而絕不是你和他人之間的事。」
今天,在台下聽著陳老師的最終講義,我也一面想起自己的初衷,當年從巴黎大學畢業回台灣時在心底所發的願:
「要儘量實踐教育機會的實質平等。」
聖經上說,「這些事你要殷勤去做,並要在此專心,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提摩太前書四章十五節)雖然到目前為止,我一直都過得很隨心所欲,總是ワガママ,導致現在還是不長進,但我會努力,望不辱師恩。
文化大學法文系畢業門檻 在 SJE 。 閱讀紀錄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以下轉貼分享《我的教養分享》社團的ㄧ篇好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waystobringupkids/
社團成立到今天,第一次跟大家分享教養相關的文:
前兩天接待一位從美國來的朋友,她是生物科技的博士,被實驗室派來台灣驗收研究中心外包給台灣實驗室的研究工作。
期間跟她聊到台灣有許多家長積極的想把小孩送到美國去,是因為認為美國的教育比台灣好太多了!
她聽完瞪大眼睛,不可置信的跟我確認一次,是Way to much better(好太多) 還是 to much better(比較好)?
接著問我第2個問題,是唸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
當我告訴她有些家長千方百計把小孩送到美國去唸”公立”學校之後,她的反應是奉送兩個大白眼!因為在美國,私立學校比公立學校好是基本常識,看看常春藤名校每一所都是私立學校。
最後她問我說,那麼這些小孩去美國之後怎麼學中文?
我才知道,原來,現在在美國,幼稚園的小朋友,最夯的是學”中文”,而不是以往的西班牙文,因為中文是現在和未來的趨勢,而且中文字對外國人而言難得要命,當然要從幼稚園就開始學起。
呵呵,台灣的父母拼命把孩子往外送,外國的父母拼命教小孩中文,原來當家長的心情不分國界,都是大同小異,同樣的焦慮,同樣的迷惘,同樣的不知所措。
在我見過的家長裡,唯一見過不盲從的家長,就只有Cool La M了,雖然她大量的閱讀吸收各種不同流派想法的教育流派和現身說法,但是她從來都很清楚,孩子的教育不是電腦程式,無法複製也不能照單全收,完全取決於自己孩子的特質。
一路走來,不管在加拿大、美國還是在瑞士,她還是堅持孩子要適性發展,即使考上再知名的學校,她也無動於衷。
很多時候她的做法是週遭的人不看好,或是被誤會成虎媽或溺愛,她還是堅持自己的做法,依照孩子的特質來安排學習的路。虎媽和溺愛可以同時存在嗎?所以,鄉民們真的只是看熱鬧的,真的不用太過於在乎別人的想法。但是堅持不代表冥頑不靈或死不認錯,畢竟,教養的重點在於孩子是否有成長,而不昰家長會來炫耀的自我成就。所以,只要一察覺到方法不對或是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她肯定立刻改正,也不怕別人笑話。
有人曾問她,很多人都佩服她會教小孩,如果她讓人家知道她自己覺得某些地方教的方式不對,不會怕別人笑她或說閑話嗎?
她很大方回答,孩子重要還是自己的面子重要?別人笑不笑話與我何干?若是怕別人講閑話而一錯再錯,才是害到自己的小孩,到最後受苦的還不是當家長的人。更何況,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及時知道自己的不足而改正才是真正幫助自己也幫助孩子。
看她講得很輕鬆,呵呵,只要認識她的人就知道她在孩子身上花費了多少的精神,時時刻刻不放鬆她的身心靈,她女兒講的每一句話,她這個媽媽都要在腦袋裡咀嚼幾遍看看有沒有什麼需要引導的地方,像是野生動物觀察家,全年無休全天候繃緊神經,生怕錯過女兒任何一個反應。
從小到大,從加拿大到瑞士,她女兒的所有的老師和教授都很驚於一個小小年紀學識豐富的小女孩,並沒有壓抑沈悶的書呆性情,反而開朗積極,一看就是充滿了愛的小孩。
為了女兒犠牲多少只有我們親近的人才知道,不足以為外人道。看我被她養小孩的方式嚇到不敢生小孩就知道,因為,只要知到她犠牲付出的程度,肯定會自愧不如,還是別生小孩來禍害孩子了。
至於社員們已經生出來的,沒法子後悔滴,加油啊~
咦,怎麼整個變成版主的宣傳文了,哈哈,那個言歸正傳,以下分享一篇刊在美國CNN關於教育的文章,內容很不錯,大家可以看看,美國的孩子也是很有壓力的!
http://edition.cnn.com/2012/01/23/living/raise-next-steve-jobs-p/
如何教出下一個賈伯斯 作者: Christina Verceletto 2012/1/24
(下列是我自己粗略翻的中文,有興趣的人可以只看英文的原文)
How to raise the next Steve Jobs
從胚胎在子宮內開始聽莫札特到學齡前開始學中文,許多家長渴望給孩子們一個飛躍式的智能開發,在現代生活被與成功劃上等號。
當然,同時也代表著過多的壓力、課程爆表、考試壓力。
為什麼孩子就不能只是單純的孩子呢,真要命!但是在美國,還是有少數的家長對於在公園遊戲區和托兒所的生日趴中,天天上演的競爭攀比是免疫的。
外國語言變成新的母語(註1:作者是美國人,所以ABC是母語),幼稚園是新的小二,90年代出生的是的80年代(註2:意指小朋友被迫當成大朋友來教)。
Kimberly Brenneman博士,是國立Rutgers大學早教究中心的副教授,同時她也是科學教育節目<科學小子西德PBS KID>所聘請的教育顧問,這種學經歷,肯定很懂教育。
她曾回憶道—我記得兒子剛會走路的時候,在一個遊戲區裡我和一位媽媽毗鄰而坐,這位媽媽拉高嗓子的說:「我女兒26的字母全學會了,而且她還會從1數到20。」
Kimberly Brenneman博士說,她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兒子總有一天也會學完這些東西,但是在聽到的當下,她內心裡有一部分的自己想著:賽啦!為什麼我不能也這樣子說我的小孩?
不知為何,儘管這天才和瘋子只在一線之間,美國學生都在努力跟上他們國際同儕。我們的孩子和芬蘭、新加坡、南韓相比,在下一個世代中,數學和科學奇才遠遠落在後面,而這些專業人才都是我們國家新興數位主導產業所需要的特殊技能。到底在提升孩子智能上,我們算錯了哪一步?當我們說孩子聰明的時候,我們指的是什麼?
有時候,聰明單純只是因為她開口說話比較早,或者她在其他同齡孩童仍吃力的揮舞蠟筆時就已經會自己的名字。但是,其他時候…就是”哇嘛唔哉!” (譯註Je ne sais quoi是法文的我不知道為何) 聰明孩子具有:好奇、直覺、與生具來的成熟度,讓聰明的孩子脫穎而出。
去年秋天,當知名的蘋果公司執行長,同時也是最被推崇的數位工具幕後首腦,史蒂芬‧賈伯斯逝世時,全世界的權威人士都在尋找到底是什麼導致他的卓越傑出。最常被提出的答案似乎比電腦外殼還要灰暗,賈伯斯就這麼神乎其神的變化升級了。然而你對所理解的”天資”有一種預設立場,認為對於擁有天資的人未來必定會是頂尖的佼佼者,不止在考試之中是王牌,更是人生勝利組。
但是,天資它真的是可以測量的嗎?而你又要如何做才能讓你的孩子得到它?繼續讀下去來找出如何開發你孩子的天資,從她在學校的表現,甚至於如何安排去一趟商店就可以是孩子學習單字、數學技巧與理財的機會。
請定義「天才」Genius, Defined
首先:「天才」是一個文化用語。在統計數據上並沒有天才這個定義存在。即使是世界聞名的高智商社團門薩協會的嚴謹測試找出的不是「天才」但,是全人類當中,他們的能力與創造力是總人口中頂尖2%的精英。而更常見的—而且是政治上正確用法—教育的專有名詞「資優」。許多學校有「資優」計畫,但有多少兒童是真正屬於資優?根據國家資優協會統計,約是全美兒童的6%。其它的專家認為這個數字過於寬容。
「資優兒童是非常稀少的…在一般的課堂上,他們是不存在的,」Michelle Rhee補充說道,他是StudentsFirst的創辦人兼執行長,StudentsFirst是一個幫助改善公立學校與草根階級的公益團體。他曾任華盛頓特區公立學校系統的教育署長。他說,「我女兒現在唸的是所謂”資優班”,她的成績是分佈在前20%,嗯…人口的前20%不是資優。」
這種特殊的課程(資優)可以及早到從幼稚園開始,分辨資優與否,一般取決於兩個觀察結果,一是是幾種常見”學校能力”的評量或是與年輕孩子相關的推理測驗。有些家長也謀求兒童心理學家的幫助來衡量孩子的天賦,通常是經由IQ測試。
測試的內幕The Lowdown on Testing
以在公立小學進行標準化測試為鑒,來看由州政府授權推行的測試有多少是用教習方式提高到門檻分數,就可以得到教訓。IQ測試,在某一方面是比較有關邏輯和推理能力。「他們評量一個孩子從找出問到尋求解決的脦力。這種結果非常多的時候是顯示出這個孩子已經經過多次這種的練習...在這之前他已經有多常解決類似的問題。」Frank Lawlis博士解釋道。他是美國門薩協會的監督心理學家,也是The IQ Answer一書的作者。有許多專家表示上述2種測試都是測量孩子真實能力的差勁指標。
「萬一孩子前一天沒睡好或是生病感冒?也許考試的房間太熱或是坐在孩子隔壁的考生動來動去害他分心?」Vivian Kirkfied表示,她是前任先鋒計畫(Head Start)成員、幼教老師同時也是Show Me How! Building Your Child’s Self-Esteem Through Reading, Crafting and Cooking一書的作者。
標準化測試只是測量學生成績的一種方式,不應該用來當作長期評量的標準,Dennis Van Roekel補充道,他是國家教育學會的主席。他說,「單一測驗的表現實際上能夠告訴你關於孩子的狀況是少的可憐。我們都知道—家長們和老師們—我們的孩子遠比一個考試成績來得豐富許多。」換言之,測量只是工具箱當中的一個工具。「你需要槌子來蓋房子嗎?肯定要的,但是你不能只靠槌子來蓋完一棟房子。」Van Roekel如是說。
即使是Lawlis博士也承認最高分區的IQ分數在於預測未來成功與否也有限制。可能來看看哪些是測試測不出來的東西還比較有幫助:欣賞他人看法的能力、自制能力、恆心毅力—這些在校園及未來生涯成就之中都是舉足輕重的特質。「幼教老師通常對於比較關心孩子在情緒和社交上的落後,勝過於學術方面的科目。」Brenneman表示,他在兒童認知發展評估議題上做過大量的研究,「這些科目多半是數學、科學和語言技能」
父母的影響力The Power of a Parent
賈伯斯的養父在他小的時候就教他基本電子學。當時養父並沒有想過教這些東西未來有回報。也許我們都有創造奇蹟的潛力。天資是49%的遺傳加上51%的鼓勵,Lawlis博士說。其它的專家也認同一點,假設任何東西和環境(如:潛在影響力)都是有界限的。
「它(聰明)可能是遺傳,或者也許他只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接下來你能夠學到如何幫助孩子的不是只有考出更好的成績,而是如何襄他們對學習更有熱情。
開口說Talk, talk, talk
問孩子開放性的問題,如:「如果我們去海邊的路上,中途停下來買冰淇淋會發生什麼事?」這類的問題幫助孩子反映出他們所理解知道的事實,這些事實反饋他表示意見。不用擔心孩子太小會聽不懂。同樣的,也不用害怕使用複雜艱深的字詞,Brenneman強調。孩子也許聽不懂這些字,但是如果這些字在對話中出現過許多次,孩子就會猜出這些字的意思。
John Shotter是住在紐約市Seaford的一位父親,他把上述的方式認為是最重要的事,每天跟他2歲的兒子Jack說話當練習。「我們聊工具! 我給他看丁字尺、電鑽、量尺和槌子怎麼使用。」Jack的母親Melissa說,成果出乎意料的好,「他真的知道每一個工具的名稱,還有材料,像石膏板、填泥料、防塵布。他也學會測量,從鎖螺絲學會右邊和左邊,還有從油漆學會顏色。」
閱讀Read, read, read
研究不斷重覆顯示閱讀書籍與一對一的閱讀時間是肯定能夠在校園獲得成就。「閱讀會刺激腦部連結並建構對於理解這裡世界的背景知識。」Kim Davenport表示,他是國家掃盲機構Jumpstart專案主管。
Davenport說:「閱讀是學習的基礎,閱讀能夠啟動孩子對於全領域知識的吸收與應用,包括數學與科學。」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也許就像是給予孩子一把利刃。「目睹父母享受閱讀,孩子會耳濡目染。」不要把書放在籃子裡、書架上、和咖啡桌上,邀請孩子和你舒服的坐在沙發上一起閱讀。跟孩子分享你所閱讀的東西,並且也要求孩子和你分享他所閱讀的內容。如此一來不止親子間的對話內容變的豐富,更能藉此建立孩子的辭彙與理解力。
讚美的要讚對Praise results
不屈不撓是一種會讓孩子受到老師與職員鍾愛的特質。我們的文化一向忙著讓孩子覺得好,但卻忘了我們從孩子身上奪走的時間,孩子若能擁有那些時間本來就會變好。Rhee說:「我的孩子2個都玩足球,玩得臭閧閧的。但是如果從他們房間裡的獎盃獎牌來看,你可能會以為我家會出下一個Mia Hamms(知名女足球員)。」如果你不斷地告訴孩子說你是最棒的,要這樣的孩子接受失敗會很困難。當這樣的孩子到學校去遇到困難時,他們會想:不可能是我。
給予正確的支持才是關鍵,Stephanie Rosales說,她是加州La Quinta的執業教育心理學家。「因為解決問題而受到讚揚的孩子,在學校比被說是資優的孩子來得更積極。諷刺的是,後者(資優的)遇到事情不容易完成時容易受挫。」所以,與期給於敷衍的讚美(如:你是明日之星!),不如給予實際成就上的讚譽(如:你能夠用不同的方式找到答案真是讓我以你為榮。)而且如果你想要設立一個高標準,請確定它真的是一個很高的標準。屆時就說:「你快達標了,再努力一點。」
表揚好奇心Celebrate curiosity
學齡前的孩子幾乎都是好奇心旺盛。但是有時候隨著孩子長大,好奇心也隨之消失,Brenneman說。用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吸引他們的專注力,進而讓他們維持興奮。如果你問問他們現在在玩什麼或說什麼—即使我兒子玩的神奇寶貝,Brenneman說—你已經啟動了一個「有商有量」的模式,而這模式未來會在聰明的孩子身上得到收獲。花時間讓你的孩子轉而注意你所喜歡的東西:一起去逛博物館或者一起欣賞表演,並且告訴孩子你喜歡這些東西的地方還有為何會喜歡它。紐約的一位爸爸,他有2個孩子,以前在週末要工作。而為了要能夠和他在唸小學的兒子Erik分享他的興趣,他偶爾會把兒子從學校拖出來一起去逛博物館。兒子的老師自從兒子每回逛完隔天回學校都會在課堂上分享他所學到的東西之後,老師就同意了這位爸爸的行為。Braun爸爸說,「此舉讓Erik覺得像是一日達人,一整個學年下來建立了他的自信心而且學習渴望大增。」
把握教育的良機Seize teachable moments
你能夠在一早出門的同時幫助孩子增強學業技巧。假設你開車經過一座風車。與其說:「嘿,風車耶!」,不如問孩子:「你想他們在做什麼?」鼓勵孩子觀察細節的習慣會帶到課堂上,Rosales說。而且安排去一趟商店就可以是孩子學習單字、數學技巧與理財的機會。你可以在買東西時告訴一個2歲小孩正在裝袋的水果的名字。叫一個3歲的小孩去找碗豆罐頭。讓一個5歲小孩寫下她想要哪一種早餐穀片。大一點的孩子可以比較商品的價格和尺寸,並且找出折價卷。Sarah Brown是幼教老師,她教2歲的學生在蘋果、香蕉和紅蘿蔔上畫畫。等到這群學生長到4歲時,她會告訴他們執筆技巧比新學生好多了。
無論你的孩子是資優或是資質平庸,你能做到最好的事情就是參與。帶著孩子走向自我開發的旅程才能夠啟動孩子的天資。總言之:你最想要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快樂?有趣?自信?充滿愛?你敢說”成為畢業生代表”沒有閃過你的心頭?你的目標應該是幫助孩子成為他能力所及的最好,對吧?如果你能讀到這裡,代表你走的路是對的。
感謝賈伯斯:從蘋果標誌得到能教給孩子的事
1.熱愛你做的事。很明顯的,熱情加速了他的天資,而且他要感謝他的父母。他的養父母以是支持但不干涉的方式把他養大。當孩子能夠盡情實驗,創造力就無可限量。
2.不同凡想。他從不接受現狀。下次當你的孩子有機會做一個專案時,幫助她腦力激蕩,至少想出除了第一個閃現心頭的方式之外的額外2種處理方法。
3.把事做對。賈伯斯的完美主義助長人們更加期待得他那令人嚮往的產品。拒絕阿謏奉承的誘惑—拒絕灑狗血式的吹捧孩子的所有只是”OK”的工作,孩子才能學會不屈不撓。
p.s: with Ingrid Ing 同身分共同分享之
文化大學法文系畢業門檻 在 多益達人 林立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個小弟弟真的是很厲害喔!
沒有出國卻可以多益970分!
【朱俊彥、許敏溶╱連線報導】台中市忠孝國小六年級學生蔡侑霖,今年參加多益測驗獲970分高分(滿分990分),而除英文外,他還會德文及法文;蔡母說,「兒子到2歲還不會說話,原以為生了啞巴,沒想到長大後一鳴驚人。」去年全家至澳洲自由行,行程全由當時將升小六的蔡侑霖打點安排。
最強動新聞看這裡
蔡侑霖(12歲)是家中獨子,有一名讀大學的姊姊(21歲),父母親從事服飾批發生意;他從讀幼稚園起接受全美語教學,小學曾獲台中市英文演講比賽第2名。去年10月,蔡侑霖首次參加多益測驗,拿下870分;今年再度挑戰,獲得970分高分。
但蔡侑霖最得意的是去年全家到澳洲自由行20天,住宿飯店及行程都是他上網、打電話安排。蔡父說,兒子小一時曾跟家人去關島旅遊,在遊覽車上和司機聊了很久,司機以為兒子在美國長大,還詢問:「你美國住哪裡?」
營造全美語環境
「念好英文的秘訣,除上課外,回家也要營造全美語學習環境。」蔡侑霖說,他會看CNN新聞、外國電影及《陰屍路》、《菜鳥新移民》等影集學英文,並加強文法,不會的便問老師及看書,直到懂為止。
他表示,全家只有他對語文有興趣,除了英文,另還學法文及德文,其中法文通過法國在台協會語文能力中級認證(B1),「希望透過學會更多外語,了解其他國家文化。」
自主學習成效大
朝陽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助理教授許筱彤說,蔡同學自動、持續並結合興趣學習英語,是很有效率的英語學習方式,也獲得很好成效。一般人也可學習他的方式,但要考量自身程度,若能針對興趣及自己職業相關題材學習,效果更好。居仁國中退休英文教師楊海寧表示,蔡侑霖很懂得學習語言方法,聰明、努力又好學,才能有這樣的好成績。
多益英語測驗台灣區總代理忠欣公司說,多益考900分者,屬接近英語母語人士,具流暢表達能力,今年考900分以上約8千人,蔡同學考970分算相當頂尖。
求職門檻約500分
另參加多益測驗多是高中生或商業人士,主要為了推甄加分或工作需求,如航空公司要求空姐600分以上,一般工作400至500分,小學生參加多益測驗的並不多。
另外,前年8月,就讀北市敦化國小6年級的許郡倫第一次參加多益測驗,考985分,差5分就滿分。北市敦化國小校長柯文賢說,許郡倫從小愛聽英文有聲書和看英文小說,因此拿到好成績;但該生已畢業,昨無法聯繫上。
蔡侑霖 小檔案
◎年齡:12歲
◎身高:159公分
◎體重:53公斤
◎台中市忠孝:國小六年級
◎語文能力認證:
•2014年台中市國小英文演講比賽亞軍
•法語語文能力認證B1級
•多益英語能力測驗考970分
◎學習英文訣竅
•營造全美語學習環境
•每天看半小時CNN
•每周看5小時外語影集
•每周看2部外語電影
•除單字外,也加強文法及多背片語
資料來源:蔡侑霖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0627/3663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