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文化再現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文化再現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文化再現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文化再現定義產品中有5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Lightbox攝影圖書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Photo Talks 2021 S2《 攝影—電影:火與冰的互滲 》🎊 因疫情因素,欲現場參與請先報名 👉️ https://forms.gle/qkyFKD7BbCudkSix6 「電影充滿了光與影,不斷地運動,稍縱即逝的瞬間,搖曳不定地閃現,就像壁爐中的火焰那樣。攝影是靜止不動並且凝...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

文化再現定義 在 偽學術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3:17:25

【認真聽】#地獄即天堂—最終回 從「魔界京都」到「愛欲京都」的旅行 // 李長潔 feat. 黃采瑛 . 好,我發誓,我們今天的日本主題旅行,絕對會進行到「地獄」的部分!不然我請100份雞排!這一趟文化研究式「死亡」之旅,終於從古墳時期到平安期,就在上集,我們從小松和彥的民俗學觀點,為「#京都魔界...

文化再現定義 在 江佩津 PeiChin CHIANG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2-20 15:57:22

也許該來聊聊在馬祖駐村完成的這四件作品,也歡迎大家11/26 - 12/13可以到剝皮寮看一看,雖然跟駐地展出的感覺並不一樣,但依舊有些元素依舊存在,也希望透過各種形式留駐一個月的生活模樣。 從過往以純文字創作的寫作者出發,到會有這些作品的產生,主要是我在反思「紀錄」到底是什麼?所「紀錄」下來的...

文化再現定義 在 偽學術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3:17:25

【認真聽】#中秋節為什麼要烤肉 不要讓嫦娥笑我們髒(? 李長潔 🌕 #偽學術 . 終於要放假惹,中秋烤肉烤屁烤。看到7-11、全聯的烤肉專區,我就會有滿滿的荒謬感,烤肉活動與中秋節就這樣成為連結成一種儀式,一種民俗傳統的造構。我們在中秋節總是在想,「好想烤肉啊」、「該什麼時候烤」、「要跟誰烤」,本...

  • 文化再現定義 在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7 15:34:18
    有 13 人按讚

    🎊Photo Talks 2021 S2《 攝影—電影:火與冰的互滲 》🎊
     
    因疫情因素,欲現場參與請先報名 👉️ https://forms.gle/qkyFKD7BbCudkSix6
     
    「電影充滿了光與影,不斷地運動,稍縱即逝的瞬間,搖曳不定地閃現,就像壁爐中的火焰那樣。攝影是靜止不動並且凝固的,它具有冷凍的力量,能夠保存物品經歷時間而不腐朽。火會將冰融化,而融化的冰又會將火熄滅。」—Peter Wollen
     
    攝影跟電影是如何互相競爭與不斷將彼此的特性施加在另一方?「凝固的攝影」和「流動的電影」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靜態與動態是互相對立的嗎?本次講座將邀請影像創作者吳家昀與雪克,分享自己的創作脈絡,並進一步探討靜態影像跟動態影像之間的辯證關係。
     
    雪克跨媒介地運用電影、攝影與文學檔案,將靜態檔案屍骸混搭、重組與回魂成新生命,並批判性地探討歷史對集體記憶的形塑,引導我們從另類角度再度回返歷史;吳家昀將透過創作脈絡的分享,探討物質與數位、可見與不可見、平面與空間、內與外、動與靜之間的辯證關係,進而在空間幽微的部署中重新喚起觀者的身體感知。
     
    在他們的影像創作中,不只是肯定動態(火)或靜態(冰)的兩端,而是互相滲透於「火與冰之間」。透過他們的作品,觀眾或許也可以在批判與詩意之間,重新想像歷史、記憶、空間、影像對身體構築的另類可能。
     
    9月23日(四)晚上7點半,歡迎大家來參加此次Photo Talks,一同來了解、思考吳家昀及雪克的另類的影像實踐。
     
    ---
     
    📢 參考資料|
     
    吳家昀👉️
    https://chiayunwu.com/artwork/a-song-for-loss/
     
    《失去之歌》為一件將電影物質化的空間裝置,由人物、情節和場景組成,透過不在場的作者敘述游移於家、國家和世界間的處境,以並置的空鏡交織虛實物件呈現等待被認同的狀態,建立一靜止且未定的場景,穿透在介於之間。《失去之歌》轉換電影其平面音畫的表現形式成為存在於立體空間的影像裝置,將有限的觀影時間延展為可穿越的空間,並藉由物質的永恆時間介入影像的片刻時間,重構以哲學為基礎的時間媒體,模糊道具與物件、場景與空間、情節與記憶的界線。同時,亦探究著電影技法與藝術形式何以在時空邊界展現事物的一體兩面,且在後設觀點及私人情感間試圖重新定義「本質」之事,處理遺憾的不可視和不可觸。
     
    雪克👉️ http://shakeorangebud.net/index.php/2018/-taipei-park/
     
    《回魂記》與《台北公園》這兩件肖像畫形式的系列影片,分別從臺灣電影與文學中提取角色,勾勒不同時代臺灣人的影像再現。透過這些來自電影或文學的虛構角色,我們可以觀察到臺灣社會與文化曾有的樣貌與精神。
     
    ---
     
    講者|吳家昀、雪克
    主持|沈柏逸
    時間|2021/9/23(四)19:30
    地點|Lightbox 攝影圖書室(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19號 )
    入場|19:00 開始入場
     
    ✅ 因疫情因素,本場講座採報名制,現場參與人數上限為15人,額滿後將不開放入場
    ✅ 報名成功者,現場座位將保留15分鐘(19:30~19:45),臨時無法前來者請盡早告知。若活動開始15分鐘未到場,將開放現場觀眾報名入座,謝謝!
    ✅ 活動可能配合指揮中心指示調整辦理方式,若有調整,將另行通知!
     
    備註|
    1. 本場活動將進行直播
    2. 免費參加,歡迎自由樂捐(捐款200元以上可得到 #飲料兌換券 一張)
    3. 防疫期間,參加講座請 #配戴口罩、#量測額溫、#消毒雙手 再入場
    4. 場地位處巷弄,循門牌而來可能會迷路。歡迎參考網路地圖,或官網的「位置」頁面:www.lightboxlib.org/location

  • 文化再現定義 在 陳卡特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12 14:16:41
    有 7,411 人按讚

    <文明特輯-눈컴명 特輯總整理>

    如果你十年前就開始追 KPOP

    看到這系列舞台真的會很想哭 ㅠㅜ

    滿滿的回憶和感動啊!!!

    2PM 睽違四年完整體 #우리집

    After School 神曲 #Bang 舞台再現!!!

    感謝文明特輯給二代飯很棒的回憶空間

    繼去年中秋特輯 「#숨듣명 躲著聽名曲」

    今年再度推出「#컴눈명 假閉眼名曲」

    (再次回歸也會假裝沒看過的好歌 다시 컴백해도 눈감아줄 명곡)

    這些歌曲大家都絕對非常熟悉

    卡特來幫大家整理一波

    #怕忘記看的再自己分享存起來

    ------

    AS 雙名曲
    https://youtu.be/1453ozBaGDI (Diva)
    https://youtu.be/BWqEVkCw6vk (Bang)

    2PM 우리집 (My House)
    https://youtu.be/h9x5bKnZqt0

    9Muses 돌스 (Dolls)
    https://youtu.be/2kNpYNfGaIY

    OMG 클로저 (CLOSER)
    https://youtu.be/JrSOSQo52cA

    VIXX 名曲 Cover 사슬 (Chained Up)
    https://youtu.be/yGxVb0Cd56M

    全集中字線上看
    https://reurl.cc/bXEjKv

    ------

    看到 Bang 舞台~眼淚都快要飆出來

    2010 年台灣最多人 Cover 的 KPOP 之一

    跟閃閃 Lucifer 一樣

    無論是去捷運、公園、文化中心都會看到

    很開心看到 #AfterSchool 依然保持很棒的實力

    另外就是最近確定回歸的 #2PM

    17年6月11日最後一場完整體 6Nights 演唱會

    21年6月11日久違首次完整體回歸舞台

    選擇大人氣文明特輯重新出發~絕對正確

    #今日衝上Melon實時間搜尋榜一位

    野獸偶像就是兇 🔥🔥🔥

    =========

    컴눈명 還是要再幫大家定義一次

    不是指這首歌當年不紅,正確定義為

    「當年沒支持到很可惜,好想再看到 2021 舞台的名曲」

    更尤其是有些好歌非常適合現今 KPOP 潮流

    SHINee #View 就是很棒的例子

    ---

    這系列特輯從今年四月開始鋪陳

    這十年來如果你每個時刻都有跟到

    這幾集都會超級無敵有共鳴

    我看 2PM 經典舞台回顧真的快笑死~哈哈哈

    當年超帥超破格,現在回頭看都覺得很促咪

    ㅋㅋㅋㅋㅋㅋㅋ

    只看上面影片是絕對不夠的

    卡特來幫大家一口氣整理 "各集中字影片"

    #端午連假不出門一次追個爆

    ------

    SHINee篇 (上)
    https://reurl.cc/mL3MDl

    SHINee篇 (下)
    https://reurl.cc/kZEOXr

    9muses篇 (上)
    https://reurl.cc/yEML7D

    9muses篇 (下)
    https://reurl.cc/rgR95k

    OMG篇
    https://reurl.cc/AkOjAY

    FOX 俊昊篇
    https://reurl.cc/ogQR7M

    2PM篇 (上下)
    https://reurl.cc/bXEV9v

    After School篇 (上下)
    https://reurl.cc/R0X2rr

    ---

    前傳上
    https://reurl.cc/EnRjok

    前傳中
    https://reurl.cc/W31xGe

    前傳下
    https://reurl.cc/9rpvRO

    =========

    剛好有幾集我也很想重看

    就順便幫大家整理一波

    今年有滿滿二代團回歸舞台可以追

    真的好充實好感恩 ㅠㅜ

    文明特輯還有另外好幾集也都是二代團系列

    卡特放在留言區

    看不夠的再來繼續追一波!!!

    也歡迎新時代 KPOP Fan 一起入坑 <3

    一同來認識十年前的頂級 KPOP 偶像

    -----

    #二代二代得第一
    #端午連假這一堆影片絕對夠看
    #看KPOP防疫熊嘟賀賣黑白造

  • 文化再現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10 20:34:27
    有 48 人按讚

    ※聯合文學 新書分享:《#國語》※​

    辛金順〈國語──他者的聲音〉​

    我只說一種語言,但這語言不是我的──德希達​

    我住在別人的語言裡​
    用他們的語言說話,洗手​
    用他們的身體舞蹈,唱歌​
    用他們的炊具煮炒,吃飯​
    用他們的房子居住,睡覺​
    用他們的故事,說自己的故事​

    故事裡面沒有我,是他們的​
    童話和敘事​
    是他們教我說話,是他們​
    教我寫字​
    是他們的老師教我歷史和地理​
    告訴我​
    要愛自己的民族和國歌​

    我是他們,我不是他們​
    我說話的口音時常被他們糾正​
    我住在都城​
    可是我沒有自己的家​
    我寫字​
    卻寫不出自己的名姓​

    我說話,卻被他們的語言想像​
    我找不到自己​
    在我​
    說出的語言裡​

    我在他們的語言裡失蹤​
    我坐成了自己的廢墟​
    碎片、瓦礫、遺跡、鬼魂和​
    母語,火的灰燼​

    我想起母親,白髮蒼蒼​
    駝背的​
    遁入了自己沉默的語言裡​
    成了遺忘​

    成了噤口的嘴​
    成了自己的深淵,成了​
    被放逐的世界​

    而我只能哀悼,只能用​
    他人的語言​
    書寫​
    我母親和我​
    一生​
    空白的傳說​
     ​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
    #辛金順 創作
    #呂侑芃 手寫​、配色

    ※收錄於辛金順最新詩集《國語》(#聯合文學,2021年4月21日),詩集曾獲第四屆「#周夢蝶詩獎」,詩獎粉專 周夢蝶詩獎學會

    ※《國語》(引自書介)​
    「我只說一種語言,但這語言不是我的。」──德希達​

      2020年第四屆「周夢蝶詩獎」首獎得主​
      2020年「打狗鳳邑文學獎」新詩首獎得主​

      我在他們的語言裡失蹤​
      我坐成了自己的廢墟​
      碎片、瓦礫、遺跡、鬼魂和​
      母語,火的灰燼​

    許多語言的消失和邊緣化,往往都是因為某一語言藉著政治權力而擴展為強勢的語態,以鞏固族群的勢力所造成的。是以,某族群語言的強弱,正也反映出了族群間的政治位階狀況。​

    尤其在單語主義國家,某一語言往往以國族之名,合法性地將其他族群語言進行壓制、驅逐、邊緣化,甚至消滅掉。因此在「國語」的名義之下,也就沒有了「我」的語言,只有「我們」,或「他們」的語言,這無疑表徵著一種自我存有的失落。​

    ※好評推薦(摘自推薦序)​

    「辛金順的這本詩集,在語言的說與不說之間,在日常的現象與文本的再現之間,都彷彿一條大河,浩浩蕩蕩,不擇細流,呈現給讀者詩與現實、想像和現象對話的多重回聲。」──向陽(詩人,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

    「辛金順究竟從何處取得一股緩慢、寧靜而又神秘的力量進行他的創作,不免令人好奇。在他的詩中,我們鈍去的聽覺瞬間獲得活化,並在他引領之下,得以探知種種悠遠而又無聲的事物。」── 林建國​(陽明交通大學外文副教授)

    ※讀者推薦​
    蔡牧希〈#編寫一部城邦的字典:讀辛金順《國語》〉(節錄前半)​

    辛金順《國語》詩集,以「語言」圓心不斷向外擴延,無論是〈移工語言課〉,或是〈國語〉、〈字母〉、〈漢語〉、〈字母〉等詩,都試圖重新定義一個後現代社會的鄉愁。​

    作者出生於馬來西亞東北部的吉蘭丹,母語是潮州話,但從小能說吉蘭丹土話,也在多語的地域裡,對於語言所代表的意涵特別敏銳。​

    而所謂「語言」,除了被視為溝通工具外,同時也承載不同的文化背景。當文字成為「符號」,其代表的「指意」(Signification),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就具有不可避免的歧義性。​

    作者鬆動了語言符碼的意涵,而此理論可溯源自羅蘭.巴特符號學(semiology)。在羅蘭.巴特的觀點下,無論藝術創作或戲劇文本類似於一個天然語言的符號系統,人們根據解讀到的符號,交流自己的或相互的意願,表達觀眾的思想或行動等等。​

    詩人打破約定俗成的語言結構,並探討語言乃至於人與社會的關係。如果語言處於連帶關係之中,若脫離了整個語言系統,個人是否還能具有任何意義?將語言中符號和概念的結合,放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社會關係網絡中。​
    與詩集同名的〈國語〉一詩,以德希達「我只說一種語言,但這語言不是我的。」開篇,文化的被剝奪現蹤在詩句裡:「我住在別人的語言裡⁄用他們的語言說話,洗手」、「用他們的故事,說自己的故事」無論是國族的認同,或是自我的定位,都在文化消失後逐漸迷航:「成了噤口的嘴/成了自己的深淵/被放逐的世界」。​

    按:牧希亦為詩聲字小編之一,全文請見其「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mushimushitsai

    ※感謝聯文及其聯絡人孟璇,並感謝 竊竊詩語 社友侑芃手寫支援。

  • 文化再現定義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1-25 20:21:51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 文化再現定義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12-11 23:59:11

    好,我發誓,我們今天的日本主題旅行,絕對會進行到「地獄」的部分!不然我請100份雞排!這一趟文化研究式「死亡」之旅,終於從古墳時期到平安期,就在上集,我們從小松和彥的民俗學觀點,為「#京都魔界」下了操作型定義:巨大的封魔都市計劃,為一条橋、深泥池、鐵輪井戶、貴船神社的妖魔鬼怪,鋪成順理成章、自成邏輯的魔幻世界。
    .
    話不多說,本集就直接開啟魔界大門,由 #偽學術 的長潔與 #臺灣通傳智庫的黃采瑛博士,引領大家著魔幻視,一探京都的四個地獄,並且利用妖怪電車的「嵐山電鐵」,深度踏查京都「太秦豪族之謎」。地獄即天堂,日本佛教的地獄思想,其實帶來是對人世「無常」反思。
    .
    這將我的地獄連結到了姚巧梅老師的《愛欲京都》,在該書的女性書寫中,我讀到了愛與慾的本性,這正是真誠地面對「#愛恨交織」,謙卑地接納「#生老病死」。從京都旅行,看見人生。
    .
    📌 #本集的節目有
    .
    ▶ 魔界與公共衛生有關?
    ▶ 京都的四個地獄
    ▶ 屬於地獄的「美食」—幽靈育子糖
    ▶ 嵐電的冒險—妖怪電車與太秦之謎
    ▶ 《愛慾京都》的人生案內
    ▶ 地獄即天堂
    ▶ 旅行作為一種方法
    ▶ 從旅行看見人生
    .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ijz1it1fjgp0810fy2r6n32?ref=android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AN3Uf2iYKG3TBpyWMfvpf?si=2Pr8WRThReudR8GC7kGJqA
    .
    📣 #apple 聽這裡:待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Krw8-c79ubuoiKPOWa
    .
    📲 #FB 完整論述: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646380362216249&id=208541192666847
    .
    📣 #教育廣播電臺版:https://www.ner.gov.tw/program/5a83f4eac5fd8a01e2df012b/5fccf839a4224a0007c34aae

    |

    //// 完整論述 ////
    .
    ▓ #京都的四個地獄
    .
    我們今天要談的地獄,在京都。從平安時代起,佛教帶來夜魔天的觀念,進而產生「閻魔信仰」,「閻魔注定三更死,並不留人到五更」的諺語更賦予閻魔(閻羅王)角色無上權力。對於常民來說,地獄是一種消極的、警告的道德判斷,這樣夾帶著恐怖氣氛的警世作用,強力地滲透於民間日常生活,成為東方文化中獨特的地獄觀。
    .
    在京都主要有四個地獄地點,其充滿冥界、冥土、閻魔、黃泉的話語論述:包含「都市的地獄寺院:#矢田寺」、「地獄通道:#六道珍皇寺」、「巨大閻魔王:#引接寺」、「地獄的景象:#西福寺」。只需要走完一遭,絕對能領略京都最幽冥的體驗。
    .
    ▓ #地獄也是愛欲
    .
    延續著地獄,我想談談愛慾,某個程度上應該要很浪漫吧~ 不不不,它還是蠻可怕滴~ 恐怖的怨魂與幽靈在日本的歷史裡總是強大的。在稻岡彰的《怨靈史跡考》中,分析了平安時代初時期的「怨靈思想」,他從一個法文化史的角度出發,說明古代日本人如何運用「怨靈」敘事達成社會的秩序化。
    .
    在尚未「政教分離」的古時,民俗與國家緊緊相繫,怨靈通常始於政治權力的迫害,如菅原道真、崇德天皇,政爭敗者時常化身怨靈,目的在透過恐懼訴求,讓政爭對象失去正當性。
    .
    如果說,日本傳說中的男性怨靈反映的是,公共領域上國家層次的權力鬥爭,那麼,鬼故事中的女性復仇,則是再現私人領域裡個人情感的糾結游移。「鐵輪井戶」與「橋姬」兩則鬼故事,是女性情感的雙重體:「恨之魂」與「愛之魂」,我們看到了愛與恨的一線之隔。
    .
    而故事的發展地點,宇治的橋姬神社、京都五條的鐵輪井戶跡、京都山上的貴船神社,就可以說是這樣糾結情感的甜蜜又怨恨的個人處世象徵。
    .
    ▓ #到處都是無常的感悟
    .
    本集總結在地獄與愛慾的「#無常」,想起每一段旅程,想起每一位旅伴;很高興我們可以陪伴著彼此一起走過,也感謝分離後所留下來的那些。留下甚麼,我們就會成為什麼。讀到《#愛欲京都》裡的這段:
    .
    「二十五歲那年春天,與母親一起出遊嵐山。站在渡月橋上眺望無邊春景,被遺世的靜寂深深地吸引,種下二度求學時選擇京都的種籽。如今,同遊的母親已作古多年,而我,也開始長白髮了。」
    .
    我不知到你怎麼想,總之在節目裡,我是感動到哭了。這是京都的旅行,這是人生的旅行。這就是旅行的意義。

    |

    #冬季感傷
    #厭世日常

  • 文化再現定義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7-03 14:34:12

    [旅行的旅行] 行動傳播技術空間中的旅行:#當我們用GoogleMap找路時 / 李長潔 🚎
    .
    時常有人問我,你每次去日本的那些超級冷門的風景、傳說地點、氛圍氣喫茶老店,到底怎麼找到的,聽都沒聽過這些地方。剛開始,我會查詢中文與外文的旅行資訊,像是旅遊手冊、觀光網站,都是基本工作,可以給旅客一點基本的地理想像,如方位、氣候、規模、人文特色等。接著,我會做一件事—大量地運用google map細查地方資料。
    .
    地圖,是一種人對空間權力的掌握,當旅人們從地圖繪製者的手中,搶回擁有地圖的權力,這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旅行生活?然而,我們真正因為google map而搶回了對空間的掌握嗎?我們先從紙本地圖的使用開始。
    .
    ▓ #紙本地圖的時代
    .
    不只是到了旅遊的當下才使用google地圖來找路,而是平常沒事時,就打開地圖滑呀滑,細察預計拜訪的地點,了解地理資訊。不過,在2005年以前,旅行時掌握地理環境的技術大都依賴紙本地圖,旅客與觀光客在出發前,會購買旅遊手冊、旅行文學,透過特定旅行專家與旅遊資訊編輯的視野,來觀看地方(林子廉,2009)。在那時之前,各種「旅遊天書」隨著出國人數的增加,而銷售量大增。
    .
    出國旅行度假,不單僅是選好地方、買張機票、然後去就可以說「#這是我的旅行」,旅行的體驗是由生活中的不同媒介內容(電視、廣告、電影、書籍、旅遊手冊,現在還有社群網站)與你的真實旅程所交織而成(Urry, 2002)。當然也包含地圖。
    .
    地圖是一種地理狀態的再現。我們覺得地圖模擬了真實的環境樣貌,但事實上,地圖是一種「#簡化」、「#挑選」、「#裁切」,尤其是紙本地圖,在有限的平面版面上,地圖的終極目標並不是一比一的還原,而是透過地圖繪製與資料整理,表現製圖者對大地的擁有權、解釋權。
    .
    在從前的旅行中,我會在行前買一份巴黎的城市地圖,在台灣時就把旅行手冊上看到的景點標示在地圖中;並在旅程中逐一刪除,有時候還會用紅筆將散步走過的路徑畫上,以展示我對巴黎的熟稔程度。基本上,整張巴黎地圖我都畫滿了。
    .
    ▓ #google地圖的出現
    .
    2005年,Google Map正式上線,一開始只是電腦版,同一年裡很快地推出手機版本,並且加入Google Earth的服務,直至今日,google的地圖是Google公司流量第二大的營運項目。Google Map運用了地理資訊系統(GIS),整合地表空間幾何特性以及地理屬性等兩種資訊之資料庫, GIS 中記錄的資料藉由適當的軟體解譯後可重現地表相關地形與地貌,使用者可以免費且自由地在地圖檔上標記並添加註記。這個地圖很快地成為旅行者的最佳找路工具,可以用微觀與巨觀的視野,審視空間樣態(廖酉鎮、陳均伊,2013)。
    .
    相對於傳統紙本繪製,#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廣泛應用,省卻了實物儲存的難處,也使我們可以在同一空間的地圖上看到不同的主題的重叠和互動,我們更能按照我們的想法,在給定的地圖框架上任意標籤,製作對我們有意義的地圖(Lo, 2012)。
    .
    Google不斷推出越來越豪華的地圖服務,像是「#交通資訊」、「#街景服務」、「#旅行規劃」,最近更加入虛擬實境的概念,將導航升級成「#AR導航」,透過 GPS 獲取用戶的位置,並使用街景資料產生「視覺定位系統」(Visual Positioning System,VPS),快速辨識周遭地標建築定位用戶位置,並在手機相機中以巨大的動畫箭頭結合街景,藉以更清楚地告知方向。這些方便的工具是積累在行動通訊技術、運算技術與人群使用習慣的大量應用與快速進步上,嶄新的地圖技術深刻地改變了旅行、旅人與城市的互動關係。
    .
    ▓ #人與機器結合下的旅行:地理媒介
    .
    人與機器在移動技術空間中,被結合成一種人機複合體,或是Bruno Latour行動網絡理論中的「人—物」,這讓人的體驗更加複雜。你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打開Google Map後,隨著指標轉動身體,試圖協調數位與真實的空間方向。或是,跟著導航行走,耳畔響起「向左轉」,就毫不猶豫地走向左方的街道。又或是,最一般的情況下,使用者會打開軟體,了解地理定位下自己與週邊資訊(店家、車站等)的關係。
    .
    進入到隨身行動傳播科技時代,人與物結合下的移動與定位本身就是一種資訊,這些資訊詮釋了流動空間、網絡連結、移動過程的具體樣態。一方面,機器深刻地鑲嵌入人類的生活世界中,反過來說,人們亦透過機器產生全新、方便、延伸的特殊經驗。這種人機合一、日常鑲嵌的 #地理媒介(geomedia)(McQuire、潘霽,2019),在旅行實踐中更顯鮮明。
    .
    Web2.0時代,藉由地理媒介所構連起來的網絡式公共空間,展示了人類時空感知的嶄新轉變。透過行動傳播與數位化的技術,遊歷的地點本身不只是被媒介再現,而是,這些地點本身就是媒介,在程式運算的框架下,人與人、人與城市有了全新的關係:Google Map的使用與資料的積累,很大的程度上,人們利用社會實踐、消費行為與協商互動來定義旅行的地方。
    .
    例如這次我們旅行到關東地區,特地前往宇都宮吃餃子。在行前我們藉由Google Map的即時資訊決定乘車的方式,查詢車站附近所有的餃子店以及他的評價、照片、菜單,用街景服務來定位自己如何到達要去的「餃天堂」。然後在這家算是有特色的餃子店鋪,我們竟然在餃子裡吃到了一根鋼刷鐵絲,店家也沒有很認真地看待。就默默地打開Google Map說明了當下的狀況,並給予較低的星級。
    .
    ▓ #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上述的情境是一種建構主義的場境,使用者們可能自知的情況下,#自願參與地理資訊的建構,這稱做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GI,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Sieber and Haklay, 2015),Google Map的VGI使得人們更有機會參與城市意義的詮釋,在公共參與的意義上,Google Map也是一種社群媒體,它建築在遊客、居民、店家等大量用戶的傳播意向性上。在McQuire與潘霽(2019)的「地理媒介」評斷便提到中,媒介傳播技術、隨身行動和城市地理元素的深度融合,共同造就了「#成為公共」(becoming public)的體驗,打開城市生活的審美維度,同時推動了「成為公共」的過程。城市中的社會關係和權力關係,不再僅僅依據根植於城市空間結構的生活形態,而是更直接地被轉化為主動的「傳播」過程。
    .
    從知識論的角度來看,Google Map有著三種資訊類型:自然的資訊、技術的資訊與文化的資訊。自然的資訊,如同人們所可以感受到的地形等;技術的資訊則如道路、水系的測量描述;而文化的資訊則指涉各種人類的行為,如駕駛、消費等。透過運算平台,當然也包含IG、FB上的「#社會標註」,像是打卡、分享美照、「#」,使用者、物、與城市風景大量交織成數位形式與真實形式共存的存在,並且在公共性的概念下交往互動。
    .
    可是,我們還是可以想像與批判,一個反烏托邦正在進行。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正是地理媒介的延伸,甚至不得不參與地理資訊的建立。當你想要運用導航系統時,其使用者本身正參與著車流量預測的演算過程。當我們行動時,我們也正經歷一種數據式的物化,個人與機器結合後,個人在時空中的所有作為都有可能面臨資本主義的收編,例如在Google Map上顯示個人化的位置性商業廣告。
    .
    ▓ #流動的社群與信任革命
    .
    旅行者們對Google Map的使用,構成了一種流動與移動的社群,這個社群強調的並非穩定的社會記憶,他們更欣賞獲得片刻的超凡體驗,與享受如遊戲般的過程,在虛實間讓自己更能夠掌握旅行的地方。從Google Map的旅遊嚮導設計就可以發現,Google Map將每一位參與地理資料建構的人們都當作「專家」,這個構想在另一個旅行APP「#TripAdvisor」裡也非常鮮明。你可以在「TripAdvisor」裡分享更多評價、文章與圖片,分享你在移動時的超凡體驗,以獲得「#頂尖攝影師」、「#飯店達人」等等標章,以提高個人體驗的可信度。
    .
    不過,有批評家認為,我們太容易把Google Map、Google Earth上的作為,理解為一種全景全知的圖像、透明的秩序,甚至是前面討論的參與和賦權的工具(Kingsbury & Jones, 2009)。閃耀著令人暈眩光茫的球體,反映了人類的戴奧尼索斯的妄想,我們狂亂地航行,歡天喜地地喧囂,我們全心全意、不加思索地信任它,卻低估了虛擬世界對真實世界的集體監控。
    .
    ▓ #回歸地方化?
    .
    不過,站在創用的立場,我還是傾向對科技保持信任。信任研究者Bostman(2017)在《#信任革命》中談到,只有「信任」,人類才能在進程上有超越性的變革。當然,對Google Map的信任早在2010年以後就幾乎被廣大的使用者們接受了,雖然偶而還是會看到我父親打開地圖導航後,然後罵導航太笨,繼續走自己的路。但無疑得,Google Map扮演了旅行實踐的重要推動角色,它把商品、交通、約會與各種推薦搓合起來,讓旅行同時是個人的行動,也是集體的社群參與。也因為這些更加錯綜複雜的信任,旅人們才能獲得更多足以創新生活的服務。
    .
    回到McQuire的地理媒介概念中,如果傳統大眾媒體帶給旅行者與地方的是一種想像的、再現的、去地方化的全球化幻覺。那麼這些隨身、隨地的地理媒介,像是Google Map,則在旅行者與地方之間形成更回歸地方化的關係,同時還包含了跨文化溝通的實現,透過這樣的地理媒介技術,更能提高人們對差異性與流動性的接受程度,還可以確保城市網絡中與他者共存的技能。
    _
    _

    #參考文獻:
    .
    1. 林子廉(2009)。旅遊手冊如何影響遺產觀光客對於原住民石柱真實性知覺、旅遊動機及體驗。文化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
    2. Urry, J. (2002). The tourist gaze. Sage.
    3. 廖酉鎮, & 陳均伊. (2013). 讓地圖活過來一 Google Earth 運用於地球科學教學設計之應用. 科學教育月刊.
    4. LO, K. H. (2012). 論班雅明式史觀和空間觀: 並以領匯霸權地圖為例. Cultural Studies@ Lingnan 文化研究@ 嶺南, 32(1), 1.
    5. Sieber, R. E., & Haklay, M. (2015). The epistemology (s) of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 critique. Geo: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2(2), 122-136.
    6. McQuire, S., 潘霽(2019)。From Media City to Geomedia: Cross-disciplinary Insights into Information Society from a Pioneering Australian Scholar。資訊社會學研究,36。
    7. Botsman, R. (2017). Who Can You Trust?: How Technology Brought Us Together–and Why It Could Drive Us Apart. Penguin UK.
    8. Kingsbury, P., & Jones III, J. P. (2009). Walter Benjamin’s dionysian adventures on Google Earth. Geoforum, 40(4), 502-513.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