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t @hkculturepacman with @make_repost
・・・
2016 年 DSE 中文科曾出過這麼的一道題目:試為「我在 __ 之中找到了快樂」填上一詞,並以此為題,寫作文章一篇。
事後,網上一眾好事之徒樂此不疲紛紛在橫線之上填上「供樓」、「性愛」、「自殺」等等離...
#Repost @hkculturepacman with @make_repost
・・・
2016 年 DSE 中文科曾出過這麼的一道題目:試為「我在 __ 之中找到了快樂」填上一詞,並以此為題,寫作文章一篇。
事後,網上一眾好事之徒樂此不疲紛紛在橫線之上填上「供樓」、「性愛」、「自殺」等等離經叛道的詞語。但這些人大概始終不及城中某位補習名師來得清醒,能夠將考題背後的奧妙娓娓道來:「要留意題目的感情色彩應是美好、正面的,所以考生寫作時不應為了標奇立異,寫一些予人負面感覺的內容。」
明明考卷上的每道填充題、每條橫線滿佈着自由的空間,實則卻如同一場又一場的宣誓般,考驗着每個學生對於某種權威和意識形態之忠誠。可是,為了成為某個完美的 1、博取某個耀眼的 5**、取得某個被篤信將會能夠開創出美好人生的 3322,我們拿着那枝被規定了必然要是藍色的原子筆,究竟延續過多少不盡不實的神話、捆綁過多少與別不同的生命?
▎不想填充
説真的,我大概沒有什麼資格評論這個教育制度 —— 畢竟我其實是制度之中的贏家,能夠考到好成績,能夠升上大學讀到自己喜愛的科目,但我後來發現:相比起身邊早被學校放棄的同輩,我原來未曾享受過什麼幸福的童年或是青春,未曾真正感受過什麼生命或是夢想的火花,亦未曾成為過任何一個朋友圈子之中不可或缺的成員。在很多人眼中我很乖很懂事很快樂,但其實某種愁緒總是不斷提醒着我成長之中的各種殘缺,控訴着我自己根本就是一個徹徹底底地沉悶、除了讀書之外就毫無個性毫無意義而可有可無的一個存在。
而更可笑的是,令我察覺到自己內心這道似乎註定永永遠遠都不可能被填上的空白,竟然是課本上從未曾記載過、甚至不時被老師揶揄為「教壞細路」的流行音樂。
┊文字要鍛鍊,問答題要唸。
┊記得,邊一串字、邊一串字,
┊填入去句裡面,令老師看著有意思。
┊明白性接別,習慣仁接義。
┊記得,剔出錯字、抄低正字,
┊填入去腦裡面,願意思有日我會知。
而令我最受啓發的,往往就是周耀輝的歌詞,尤其是他在 2000 年為黃耀明所寫的《填充》。于逸堯寫得很像兒歌的曲、李端嫻所寫幾乎一字不漏的和音、周耀輝刻意用小學生文筆寫成的詞 —— 幾種元素合力將音樂和文字的純真以及和諧推到極致,卻是巧妙地為這首歌抹上了濃厚的諷刺意味。
畢竟,歌詞正正就是在批判着這種填字式的教育。置身其中,每個學生都被寄予厚望要將每個正確的詞語填入腦中、要將每個令老師看着很有意思的答案記入心中 —— 總之「性」之後必定只可以填上「別」字,若然頑皮的填上「向」就要見輔導、低俗的填上「愛」就要見訓導;總之每天都要學像活字印刷工人般純熟地挑選着字母不斷組合拼湊,縱然他們未曾真正明白過每個字詞真正的意義。
┊當黑線上有空,應填充,
┊要填上合適的很頭痛。
┊今天我望有空,不填充,想留空,
┊我能夠幻想的可無數。
┊識得春和秋中,填夏與冬,
┊但喜歡填不知道。
但是主角看着橫線,腦海之中卻總能夠幻想出上面更多的可能性。有時他深知到底填上什麼才會博得老師的歡心,但更多時他卻是為了猜到什麼才是「合適」的答案而頭痛不已。
為何列舉四季必然要跟從着春 _ 秋 _ 的次序?為何 __ 對於 __ 必然只可以是弊大於利?為何校園裡面不可以談論 __?為何我一定要愛我自己的 __?為何我不能夠在橫線之上填上「不知道」?為何我不可以直接將考卷漏空?
▎填鴨式命運
儘管我已經將背過的課文盡都拋諸腦後,但我今日依然清楚記得當日考中文説話卷小組討論的一幕。
因為越是能夠「促進」討論所得的評級就會越高,所以我見證着同組的人如何唯唯諾諾的互相盲從附和,裝出一塊表面和善的面孔。與此同時,因為發言越多博得的印象就會越好,所以我又目擊着他們如何突然面露兇狠,靜候着發言者停頓喘息的一刻,然後立刻提高聲線要將對方的發言時間據為己有。
當時眾人表面和善、暗裡卻是互相廝殺的畫面令我非常反感,我當刻實在不想參與在這場殘暴的爭競當中 —— 結果不懂愛世俗鬥爭的我,最終就被這部考試機器碾成一片肉醬。事後,記得中文老師善意地問我:「點解你會咁傻?點解你要咁禮讓輸蝕俾其他人?」但我心想聖賢書豈不是講過,禮讓乃君子之美德?
┊假如心中,仍舊有空,
┊願天天填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
人大了慢慢開始看透了這場遊戲的虛偽,但看著身邊的人我不時亦會懷疑:雖然抨擊填鴨式教育的人很多,但畢業之後真正脱離填鴨式命運的人其實又有幾多?
昔日我們為名次而爭競,今日我們繼續為某些數字某些虛名而互相廝殺;昔日我們不齒於制度將自己歸結為某個冰冷的分數,今日我們依然執意要為創作、音樂甚至連食物都要標上某個評分、放入某個排名,企圖要將每個充滿着生命力的事物化成一件死物然後互相比較;昔日我們崇拜貼題神準的補習名師,今日我們繼續為了避免思考的功課,選擇盲從着各路不過只是貼觀眾口味奇準的 KOL;昔日我們討厭校規、憎恨課本上的標準答案,今日我們卻是對於社會同樣虛無的意識形態百般依從、對同樣偽善的權威千般忠誠。
為何我們離開了學校的思想牢籠,進入社會卻是忘記了昔日的那一份反叛?可是我實在覺得,若然我們想真正從一隻填鴨回歸成為一個人,就必須不斷憑着反抗和質疑的精神,不斷在橫線處處的社會勇敢地填上更多的「不知道」—— 繼而拆掉枷鎖,繼而擁抱生命更多不同的
數字上面一橫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9.19更新】
馬來西亞的陸君奕先生在《萍聚》原作者~作曲的嚕啦啦11期傅傳傑先生以及作詞的嚕啦啦11期戴榮旭先生的遺孀李玲玲女士出面說明之後,來訊表示對他們很抱歉,並對自己之前信中所言作出以下的解釋:
1985年,知識報出的題目是真的,那時候我才六年級,就把萍聚的歌詞填上去拿獎,結果,誤會就此產生。
那時候全校的同學都以為是我寫的歌,誤會鬧得更大。於是我就當成是我寫的,一個小學生的心態。
直到初中,萍聚這首歌在全世界流行起來,第二個誤會又產生了,我就以為我寫的歌給歌手唱出來了。
誤會一直延續下去,直到我遇到有人跟我說,萍聚在很久以前,已經有人在唱。我就覺得奇怪,為什麼時間不吻合的,但那時,網絡資訊還不發達,我的疑問一直無法解答。
後來,馬來西亞又有傳言說萍聚寫詞人來自吉隆坡尊龍獨中,我的誤會又給放大了,是不是在找我?
網上搜索,萍聚歌詞的原創是個謎,也有人在blog留言尋找嚕啦啦。誤會又來了,我人生哪裡可以得到安靜!
所以我在信裡面提到的事情,一直得不到答案,直到看到你們的貼文,我才確定了錯誤點發生在哪裡,就是小學時候的我所犯的錯誤。
人生的記憶是不能騙人的,假如我在中學時期就確定,歌詞是有主人的,我就沒有今天的誤會和錯誤。
【2021.9.17更新】
嚕啦啦23期王慕榕來函表示,他已與11期傅傳傑學長聯繫上,也告知目前討論的情況。傳傳傑先生確認《萍聚》是由他譜曲,並由同為11期的戴榮旭先生填詞,兩人共同創作完成。
萍水相逢,
有緣相聚!
就是「萍聚」歌名的緣由
【2021.9.17更新】
救國團團康活動歌本上記載的《萍聚》作者戴榮旭的遺孀李玲玲女士來函如下:
張先生您好
我是嚕啦啦十一期戴榮旭的太太
看到這麼多人在談論「萍聚」
實在覺得遺憾
我先生戴榮旭
在民國91年已經過世
所以也無從查證
想請您再詢問曲譜上
寫的作曲人傅傳傑先生
看他是否還記得
當年一同創作萍聚這首歌曲的
戴榮旭?
我很確定的是
民國63-66年左右
在榮旭讀五專時期
他的確時常在救國團服務帶隊
戴榮旭帶過許多霧社先鋒團的
各校年輕朋友
相信很多人都會記得他
他生前也告訴過我
他曾寫了《萍聚》這首歌
但是當時沒有智慧財產權等法規
隨著他的逝世
我想也就無法
再做什麼說明或澄清了
謝謝大家的熱情及支持
我相信
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
對你我來說已經足夠
感恩
【2021.9.15更新】
謝謝提供相關資訊的網友們,我特地將有關《萍聚》作者的資料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
早在1970年代救國團活動的團康歌本裡就已出現《萍聚》這首歌,上面記載的作者為嚕啦啦11期戴榮旭。
而在YouTube 有一個上傳於2017年4月底,由嚕啦啦13期之敏和11期傳傑合唱《萍聚》的影片(https://youtu.be/j-4ThaLm0NU),上面記載《萍聚》的作者是嚕啦啦11期的戴榮旭(作詞)和傅傳傑(作曲)。
不過在2009年有新聞媒體報導,宜蘭一位音樂老師孫正明聲稱自己才是《萍聚》的作曲者,創作時間為1967年,而作詞者則是當時的兩位救國團輔導員。(新聞連結:https://news.tvbs.com.tw/life/119642)
另外,已故歌手江明學曾於2017年在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uHS7tjCQTsw)留言處回覆網友詢問他是否為萍聚的作者時提到:
萍聚的詞曲作者是嚕啦啦,嚕啦啦是一個筆名,這首歌四十年前開始在台灣的團康活動傳唱,至今都還沒找到真正原作者!網路上流傳著各種傳說⋯⋯,我印象中曾經三位人士出來表示自己是原作者,但是因為說法都不夠令大眾及版權團體信服,也都拿不出有力的證據,結果全不了了之。因為當年使用過的正版唱片公司,都有提存了一筆詞曲費用在銀行的專戶,多年下來已累積了一筆不小的數字,所以一定要有人、事、物的確定證據,才能領走這筆錢!
如果您也有關於《萍聚》作者的資訊,歡迎您留言或私訊告訴我,謝謝。
——————
今晚我要跟大家分享來自馬來西亞的陸君奕先生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表示,他才是華語歌曲《萍聚》的詞曲作者,以下是他的來信全文:
張哲生大哥你好,
小弟陸君奕今年48歲,來自馬來西亞怡保,有一件事情埋藏在我身上已經 36年,一點也不虛假,是我人生經歷過的事情。
1985年,當時我小學六年級,因為學校販賣的報紙(名字叫《知識報》)上頭的一個填歌詞遊戲環節,讓我寫成了一首歌的歌詞,後來有人把它取名《隨緣聚首》,也有人把它取名《萍聚》。
我不曉得為什麼網上把《萍聚》說是1967年創作的歌呢?
(編按:根據2009年1月27日的TVBS新聞報導,宜蘭一位音樂老師孫正明表示自己是《萍聚》的作曲人,他說,1967年夏天,他就讀師大二年級,在偶然機會下,接受兩名救國團輔導員委託,為他們寫的《萍聚》歌詞譜曲,當時師大音樂系風氣保守,禁止學生私自參加校外比賽和活動,所以他才沒在創作上留名。)
以下是我當年寫《萍聚》這首歌的來龍去脈,記憶猶新。
1985年,那時候,我還是一名六年級學生,萬里望萬華二校小學有販賣華文報《知識報》,我是它的忠實讀者;報章第二頁印著有獎遊戲環節題目,題目通常都很簡單,學生只要填對答案,再填寫學校名稱、姓名、班級,然後寄到報館,相隔幾期後,幸運的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例如收到禮物。
就是這一年,春節過了,月考也過了,所以學生們在班上有許多悠閒的時間,這一期《知識報》的有獎遊戲題目顯然不簡單,題目是讓學生們嘗試寫歌詞的機會!
只有一個空白的四方格留在題目下面,方格上面有一段已經寫好詞語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四方格下面用比較小的字寫著參賽條規:
(1) 歌詞需要 50/60 個字(已經想不起是50還是60)
(2) 參賽者必須把所有草稿紙都一起跟寫好的歌詞寄去參賽
(那時候我還小,不懂原因,現在懂了,為了確保歌詞是真的本人寫的,我還記得曾經從垃圾桶撿回草稿紙再弄乾淨。)
我起初看過題目後,沒有頭緒,還未想到什麼,不把它當成一回事,直到有一天放學,我在禮堂等父母來接我回家。
放學時段,學校鼓笛隊時常在禮堂旁邊訓練,這天我聽到他們剛開始訓練時有一段交響曲,只有鼓聲響,其它樂器沒有,很自然地,我就念出一句詞語:「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也同時候聯想起《知識報》的題目:「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這時候發現兩句好像有押韻,於是興趣來了,我認真聽著交響曲,再念了一遍這兩句,欸!非常押韻 !
我有了新玩意,寫歌詞,對,有興趣寫歌詞!! 我得想個辦法怎樣才能想到第三句,我數學分數名列前茅,第一句和第二句同樣有九個字,我決定利用 9x9 的表格來想歌詞。
回到家裡,用畫圖用的大白紙,畫成很多橫線和直線,每一行9個格,後來我改用學校的練習簿,學生們都稱呼它為大方格簿。
寫歌詞的方法找到了,就是好像上華文科一樣造句,只不過造句每一行都必須9個字。
第二天,在學校科室裡,我很快就想到第三句:「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可惜這一句不能夠連接我之前的詞語,不押韻,但是我把它保留下來,繼續想第三句歌詞。
有一次開週會,看到兩位女學生互相責罵對方,聲音惹來老師前來看個究竟,經過老師的教導,女生們都互相承諾,說以後不敢再犯錯。
我人在附近望著,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心裡有點靈感,想到一些詞彙,他們互相承諾,又彼此約束;我默默地想一想怎樣用上述的詞彙造個9個字的句子,於是想到啦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一下子,想到兩句歌詞,押韻嗎?心裡想一想跟之前的有一點押韻,然後在心中暗念了一遍: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我覺得押韻也很滿意!
學校的環境清幽,當我回到科室後,只能再暗中從心裡用唱歌的形式唱一遍,我覺得歌的韻律跑出來,歌詞也同時帶出涵義。
對,我真的很滿意歌詞寫到現在的情況。再說,我對寫歌詞的興趣也大大提升!很好玩呢!
在學校嘴巴閉了那麼久,放學回到家裡,終於可以放大聲唱出這些歌詞。我擔心用詞不當,我問爺爺「彼此」是什麼意思,爺爺解釋說:「你我、雙方,或者敵對」,同時我也學會一句「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想歌詞到現在,4乘9,只有36個字,還得繼續想⋯⋯
一天又一天過去,想不出什麼,沒靈感,怎麼辦 ?
另外,我們陸家的家教很嚴,第一個家規就是不能碰毒品,誰沾染毒品就馬上被踢出陸家,所以爸爸和爺爺都常灌輸思維,做人要知足常樂。
我爺爺是寫詩人,讀春秋書籍,萬里望升旗山,山水觀音亭的詩詞是我爺爺遺留下來的,他的筆名是浩然,原名陸其廣。事實上,歌名「萍聚」是我爺爺取的名字,這還有一段故事可以講,不過以後再說吧!
那時候,我家經營萬里望有名氣的醬油廠,家中環境還算不錯,有錄影機、唱機,錄影帶和卡帶都有很多,那時候流行的歌手有台灣的林淑容Anna、香港的譚詠麟Alan。
受到 Anna 這個英文名字的啓發,我取了 LULALA 作為筆名,主要是因為我性格內向,怕別人嘲笑,所以不敢用真實名字,而用 LULALA 來代替。
然後,我到房間放卡帶的地方參考看看有什麼詞語可以用得上。 就看到一個字「擁」。這時候,我想起第二天想到的那句「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於是,造句靈感來了:「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我發現將這兩句歌詞合併,不就是代表知足常樂的意思嗎?
好的,重新排列歌詞: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
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
在我想歌詞及韻律的時候,發現「相聚過」和 「擁有過」是可以互換位置來唱的 !但是最後我總覺得,人還是要相聚過,才能夠擁有。
歌詞想到這裡,因為作詞的興趣濃厚,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我也不怕羞恥,朗朗上口地把歌詞唱一遍,所以那時,學校有許多老師都知道我曾經寫過一首歌。記得有一次,一位女老師到班上教科(現在已經想不起老師名字),我非常大膽地跟老師說,我有一件事情要做,要不然我會後悔一輩子!老師脾氣真好,不但沒有責怪我,還讓我完成這事情,就是寫完歌詞,老師只是溫柔地提醒我,下一個月考快要到,要快點專心讀書。
這時候的歌詞已有7乘9,共63個字,可以想結尾的歌詞了!畢竟再不專心聽課,老師肯定會責罵我。
我的座位在科室最前排,偏向窗口,萬華小學當時只有一排科室有兩層樓,我的科室在樓上。學校地理位置在萬里望小鎮的正中央,所有本地人辦喪事的出殯隊伍都必須經過小學的大路,小學生都很怕聽到出殯隊伍的敲鑼打鼓聲。
我感慨地想到一句連我自己都會流出眼淚的詞語:「人的一生有許多回憶,只願你的追憶有個我」。
前前後後,我用了21天寫成歌詞,然後將成品連同草稿紙寄去參賽,大概一個月後,成績出來,我拿了冠軍,學校也把那張《知識報》張貼在學校禮堂。
【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
【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
【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
【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
【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
【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
【人的一生有許多回憶】
【只願你的追憶有個我】
這首歌詞很單純地是一個小學六年級,身材略胖的男生的作品;
它只不過是《知識報》遊戲環節的一部分,是無心插柳之作。
得獎後,馬上有來自台灣的人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江明學,是他教我江字怎樣念,他說跟將來的將同音。
他是第一個要求把歌詞拿去唱的人,我猜《隨緣聚首》這個最初的歌名應該就是他取的吧!他還要求把歌詞裡「的」這個字唱得不一樣,各位可以聽聽他唱的版本。
另外,當時還有人站在我旁邊,要我把歌詞認真唱一遍,他就抄下音符,假如可以聯絡到作曲人孫正明,或許能得到解答。
我那時候還跟他們說,回去台灣找個姓李的人,為他取我的名字當藝名,他一定會把這首歌給唱紅;後來上華唱片為李華苓取個藝名叫李翊君,「翊君」二字恰好是我的名字「君奕」倒過來念。
音符抄完後,他還問我,這首歌你是想單人唱或者是雙人唱,我想一想就問:「可不可以男女合唱?女聲清脆,女先唱,男聲粗壯,跟隨在後,就這樣一前一後,我覺得比較好聽。」我還強調一定要用小鼓作為主要樂曲。
而後來李翊君唱的版本,就和我認真唱的這個版本的音調一模一樣!
所以除了江明學以外,我非常肯定娛樂圈一定有人知道誰是 LULALA,他們肯定有來過我現在住的地方~怡保萬里望。
翌年,1986年,快要上中學,我複印一份寫著我名字和學校名稱的《知識報》放進一個白色信封,信封上我寫上三道題 :
1、萍聚是什麼?
2、萍聚有多少個字?
3、萍聚是誰取的名字?
再托付給爺爺保管,還跟爺爺說等我長大以後交還給我,好讓我留給我的兒孫看。
還有一件事情,我除了把歌詞寄去《知識報》參賽,也另外寄了一份我親手寫的歌詞在白紙上,再寫上我的筆名LULALA,寄去香港 TVB,我還在信封後面留下回郵地址。
1986年,某一天,我家人租錄影帶回家看,是歌唱綜藝節目,鄭裕玲主持,節目的後段,她把我寄過去的歌詞念了一遍,用廣東話說了一句:「你以為香港沒人才,膽敢把歌詞寄來 TVB。」她也提到這封信是來自南洋的。
小學和中學,相比之下真是天淵之別,中文是小學主流教學語言,也是我的強項,中學全部馬來文,是我的最弱,預備班,我迎頭趕上,把馬來文搞好,但是我逐漸把托付爺爺保管的「萍聚」文件遺忘掉。
中學時期初中一,1987年,某一個星期六,我走路經過圖書館,遠處操場傳來收音機聲音,仔細聽,很開心,是我親手寫的歌,跟隨聲音方向走過去看個究竟,收音機裡卡帶還在轉動,旁邊擺放著一個青色封面卡帶盒,後面寫著萍聚,作詞作曲人:嚕啦啦。興奮的心情參雜著後悔的感覺,後悔當初沒有用我自己的本名。
中學時期,我有跟其他同學提起《萍聚》的歌詞是我寫的,但是沒人相信。
事與願違,相隔36年,現在已經是2021年,我的爺爺、爸爸都已不在人世,而且托付保管的確鑿文件已經不復存在,我非常失望,感到非常低落。
人總要面對現實,也想了很久,下一步應該怎樣應對,好的,那就拿起勇氣,把這件事公諸於世。再說,我患有糖尿病30年,現在也正值全球大流行 COVID-19,這病毒對於三高人士有很大的威脅,馬來西亞疫情非常嚴峻,每天超過萬宗確診,我萬一遇到什麼壞情況,這件事情就永遠埋在地下,沒人知曉,值得嗎?
我僥倖寫出那麼令人感觸的歌詞,但其實我的性格時常都保持開朗,且因為家教嚴格,我自認為人正直,但遺憾的是,我的人生總是被《萍聚》困擾著,不但沒人相信我是原作詞人,而且,我曾經從兩位人士的口中得到一些不符合時間邏輯的消息。
第一個人是我的表嫂,她是台灣人,1993、1994年間,表哥表嫂還未結婚,表哥時常往來馬來西亞和台灣兩地,也有把我寫萍聚的事告訴表嫂,她回去台灣問她的長輩,得到的回應是長輩們早已唱過這首歌。
第二個人是我的老同學,他告訴我說2014、2015年時,他去台灣旅行,導遊的車上播放著萍聚歌曲,比我同學大4歲的導遊講,他小學時期也是唱這首歌。
我本人真想搞清楚,1985年的時候,《知識報》從哪裡得到消息,把它作為該報的有獎遊戲題目讓小學生作答 ? 台灣民眾早期曾經唱過的萍聚歌詞又是哪一個版本?
我有從網絡找到信息寫著一位音樂老師孫正明於1967年拿到兩位女生交給他的萍聚塗鴉歌詞紙張,又是那一個版本 ?
我很確定李翊君唱的版本是我寫的歌詞,也是我想歌詞時候的旋律,音韻,歌曲長度 3分18秒也是我唱過很多次,估算出的時間。
1993年,我讀學院校時期,有一位理髮店老闆娘跟我說「嚕啦啦」這個名稱在台灣已經有團體把它佔為己有,是一個愛國團體,她還說那在台灣等於是對抗中國的共產黨!也是這個原因,我媽媽吩咐我以後絕對不能夠再說《萍聚》是我寫的歌。
這世界是怎樣了?一位單純的六年級男生,僅僅是學校《知識報》遊戲作品,居然可以影響他的一生到現在!
數字上面一橫意思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拴馬索」——念珠之功德與作用之六 》
有關於念珠所聽聞過的種種功德利益,無論是在道教或是佛教中,實在是太多!關於這類說法,最終我還是會回歸於佛陀所開示的經典。佛曾經在一部經典中有講述到佛珠的因緣,這部經文叫做《佛說木槵子經》。當時是因為有一位國王,他的名字叫做波流離,他所屬的國家並不是大國,又碰到不好的年歲,所以國中有許許多多的流寇、盜匪橫行,傳染病也跟著流行傳播,民生極為困苦,因為這般,他經常無法安眠,因此他就請教佛陀:「有什麼妙法可以讓我解除憂煩?讓我可以精進地修行?希望佛陀能特別地垂示、傳授我可以解脫痛苦和煩惱的大法,讓我在獲得法寶時,可以得大安心,在未來際也可以脫離一切輪迴痛苦⋯⋯」
這是當時佛見到波流離王時,波流離王因為長時間承受了太多壓力,所以使得身心疲憊和缺乏精進心,弄得十分苦惱,既消瘦又不知如何是好,於是佛就對他解說了《佛說木槵子經》,希望可以消除他心中的介然沮喪以及淒寒無施。佛在這部經是怎麼說的呢?
「善男子,如果要消除一切的煩惱和障礙,或因為業報所成熟的障礙,首先要先準備一百零八顆的念珠不離身,不管是在行、住、坐、臥之中,不要讓自己的心有所散亂,專一持誦佛、法、僧名號,每當唸誦一句,就過珠一粒,如此類推,從第一聲持唸三寶名,直至第二十聲,心中不要有散亂,再逐次地到百聲、千聲,甚至於千萬聲,依此累計持唸到二十萬聲,這期間若能一直身、口、意清淨,一心不亂,毫無諂曲之心,此人往生之後可以直接升至第三天,到此天時,天人之樂衣食不求自來,假使可以更精進地唸滿一百萬遍,那便可以斷除八十八種的結使以及一切業障,超越一切輪迴,直至涅槃,煩惱永斷⋯⋯。
當初剛開始讀誦到這一部經文中的內容,竊喜異常,並且也希望可以介紹有緣信解之人,依法持誦,即便是往生後投生到欲界天之中的第三天當天人,對於一般人而言,也是極具鼓勵的。焰摩天的世界充滿了無限的光明,當然就沒有像人世間的日夜困擾,住在這裡的天人無時無刻都享受著人間無法體會得到的歡愉,此天是空居天中的第一層,這地方距離人類所居住的地方有十六萬由旬之遠,距離上方的忉利天大約有八萬由旬,此處的環境光是山,它的高度便有一萬由旬之高,天界中有四大山為主,到處都遍滿了虛空中自然飄零的花蔓,隨處可見明澈如鏡般水池,數不盡的成千上百水木清華、殊勝的園林環繞著,此番此景無法言喻的享樂,連忉利天都無法可比,居住在此的天人可以享有的天壽共為兩千歲,要知道,這處天界所過的一日一夜等同我們娑婆世界就是兩百年,此天天人因為尚屬於欲界天的緣故,所以也有女嫁男娶等事,但不似如娑婆世界人世間諸多麻煩,天人之間只要彼此擁抱,就等同和合一般,不可思議的是,此天的天人若是有生兒育女之想,馬上就會隨其願望,會從自己的膝蓋上面出生,小孩一出生就有世間三四歲孩童一般之身形⋯⋯這天的天王也是閻魔王,也就是地獄之主,掌管人世間往生後決定人之生死大事⋯⋯。
於是國王心裡生起了殊勝的信解,朝著佛陀的方向頂禮,接著說:「這些實在是太殊勝了!我一定如法奉行,接著我會頒布命令,要國中所有的眾生都準備請得木槵子念珠一千份,先給予貴族每人一份。」國王不間斷地持誦三寶的名諱,如此即便是在軍旅之中也未曾荒廢過唸誦三寶的名號。
至於整串念珠的長度與數目,以品位來說,若能擁有一千零八十顆,串在一串之上持誦,這便是最上品的念珠。但實際上這麼一大串念珠,平常是很少看到的,有些念珠或提珠也有人使用五十四粒或者是二十七粒等等。為什麼會有一千零八十粒數珠的由來?主要是因為包含了十法界中一百零八個數字,一百零八的部分只是表示一百零八種的煩惱,或者也可以說證得一百零八種不可言喻的三昧,也有一些經文說到五十四粒的念珠,是證得五十四位階的意思。其餘的四十二顆、二十七顆,或者二十一顆念珠,其實都代表著菩薩祂的位階以及聲聞、緣覺各自不同的階位⋯⋯(未完待續)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數字上面一橫意思 在 李民傑(奸的好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特別註明:這是一篇充滿植入廣告,又帶歧視和偏見的文章,看完了之後 千萬不要動怒!
這是Readmoo的書籍流通報告比率。
我現在買的商業書都是選擇購買電子書的,也對集中在Readmoo買。
即使是買經濟學的書也是電子書,也是跟Readmoo買。
因為Readmoo這個繁體字的電子書平台,近乎做到跟實體書同步出版的。
還有,我那一箱箱的商業書,我既不想賣,也不捨得丟。
可是,箱太多又會混亂了我文史哲的書類。
現在我的習慣變成用電腦,手機,iPad Pro看商業書,我祇有手機不是蘋果,因為已經被人説我家裡有很多蘋果,所以說明一下,手機不是蘋果。
文史哲的書類,除了微信讀書和百度閱讀還算upgrade,但是,他們也不夠專門。
意思是説做電子版的文史哲,我還是嫌棄不夠專業專門的。
看來,他們的賭注還是押在流通暢銷書的身上。
故此,文史哲的書類,我都愛讀實體書,紙本書的。
市場是決定一切的,有這樣的需求,才有這樣的供應。
看來愛好文史哲的讀者群,還未被俘虜進到電子書的世界裡面,愛好文史哲的讀者群都像我一樣直接讀實體紙本書吧?
我想不到,社會科學竟然躍升到18% 。
意外的是勵志成長的書竟然下滑了,尤其是在電子書書架上竟然下滑了。
可能跟近來大陸炒熱的雞湯毒藥和激勵無用論的話題有關吧?
但,我沒有勵志成長的實體書之數據,所以不能以Readmoo電子書這個單一平台做為判斷。
我是驚訝了一下,因為一直以來勵志成長的書都會比社會科學的書佔的比率高很多的。
但是從「數字看素質」來說句話,社會科學有躍升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尤其是在Readmoo這個平台,因為需求會締造供應。
自然科普上不到百分之十,雖然有點可惜,但也無可奈何。
至於宗教類的書,在實體書是不會這麼低的百分比的。
可是我萬萬想不到在Readmoo的平台,雜誌和愛情小說竟然在1%。
因為我在其他的電子書平台,小說類是佔據了排行榜第一名的,是最大的市場,最大的商機。
在中國的市場:
幸好微信讀書不是如此!
目前百度閱讀還是很重視小說的發掘。
說回大眾市場:
君不見Facebook有時不斷有廣告攻勢的形式出現的電子書平台都用愛情小說做領航嗎?
Readmoo這個APP,帶來這個數字真好,讓我覺得是好消息!
請大家也下載Readmoo吧!
畢竟很少APP是在商業書佔了那麼高的百分比,還有社會科學也躍升到18%。
我是希望Readmoo越做越好。
最好橫掃繁體書的書市場。
越多人用他,越多人跟他們買商業書,經濟學的書,社會科學的書,腦科學的書,那麼他們就往用需求就繼續發展他們的供應出來。
請大家就順手下載,有時間看看哪本書適合你,就在上面購買。
記得,請不要購買愛情小說。
千萬不要購買愛情小說。
即便送的,你最好也不要領取。
哈哈,這篇是充滿私心的一篇分享。
告訴你,如果你要下載愛情小說,或者色情小說,請去另一個電子書架創造需求。
還有,順道提一提,既然你下載了Readmoo,順手下載微信讀書吧!
百度閱讀,很主觀的説,可能大勢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