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rrreads
Erich Fromm《逃避自由》
「個人放棄獨特的自我,變成某種無自主性的東西,與圍繞在身邊的其他數百萬個機械人一模一樣。」
重讀馬庫色《單向度的人》,想著馬庫色對「資本主義極權」下人被奴役的狀態,延伸自馬克思的異化概念,從個人勞動的異化,發展到發達工業社會...
#purrreads
Erich Fromm《逃避自由》
「個人放棄獨特的自我,變成某種無自主性的東西,與圍繞在身邊的其他數百萬個機械人一模一樣。」
重讀馬庫色《單向度的人》,想著馬庫色對「資本主義極權」下人被奴役的狀態,延伸自馬克思的異化概念,從個人勞動的異化,發展到發達工業社會下整體對理性與非理性的異化,重新比對佛洛姆《逃避自由》中,關於人對自由的追求。
我認為,自由建立在人有主體性的假設之下。
這是我重新聆聽 Before Midnight Podcast 第一季 Ep4 時心裡所想。
主體性的假設建立在自我意識上。根據佛洛姆,自我意識始於「個體化」,意即「個人從與世界的初始連結中逐漸浮現的過程」。若用更文學的方式詮釋,即為與母體分離的孤獨性。人終其一生因主體性的存在,必須是孤單的。我們無法彌補這樣的孤單,離開母體後在精神上便懷著永遠的鄉愁。那鄉愁在宗教意義上可能是田園詩風光,在哲學或心理意義則是與母體的連結,並從中投射在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渴望,一種自主性的解離。
馬庫色與佛洛姆在光譜上都屬左派,因此闡述極權下的「不自由」有其脈絡可循。
《單向度的人》中,馬庫色聚焦在社會整體的單向度異化,以社會為單位的哲學性「邏各斯(Logos)」與「厄洛斯(Eros)」異化過程,以及如何鞏固階級與資本主義式極權,造成人們在發達工業社會的實證主義下,用理性為自由增加套索,將意義與探索囚禁在娛樂工業,定義探索自由為不理性的圈套,人類將永世為奴並以此自豪,或譽為生存價值。
而佛洛姆則將焦點放諸個人主體。這是我認為兩書比較相互應的有趣之處。
《逃避自由》中,佛洛姆認為人類為了終結必然的孤獨性,發展出逃避機制:權威性格、毀滅式性格與機械化順從。必須明白在其寫作語境下,法西斯主義與極權肆虐全球,個人眼光放諸歷史,自然能辨識三種逃避機制的例證。諷刺的是,例證在二十一世紀依然令人輕易聯想,便感到冷汗涔涔。
在自由的討論當中,我認為可以分成「自主性自由」與「被動式自由」。後者建立在突破部分規則而感受自主權,從而感受自由。然而自主性自由則必然令人感到暈眩,因其意味著主動做出選擇,並負起責任;同時間也必然承認個人與他者的主體性,從而無法忽視孤獨之必然。
以佛洛姆的論述來看,多數人選擇安放自由,也就是逃避自由。
所謂安放,即是將自己放入一個更大的群體當中,任憑自我性消滅,成為更大的母體:在極權國家處處可見的民族主義、成為道德勒索的愛國主義;即便在自由社會體系下,也有所謂的政治正確。人們討伐異己,並在同溫層中安放自我,說服自己這是「自主性的自由」,是「我」的選擇。
民主與自由為何總是綑綁,套用 Erik Olin Wright 在《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中的解釋,因為民主的核心就是讓人民擁有選擇的自由。但我必須指出,在個人觀察上,這些大字:「民主」、「自由」、「自我」等等,都回到馬庫色與佛洛姆理論的共通點:在一個更龐大、無法推翻的社會階級鞏固下,由資本主義打造的娛樂與媒體產業,讓人們對於哲學性思辨處於膠著,甚至是逃避的狀態。
對於自由的美好想像難道就不是更大的權力架構所希望我們想像的?對大多數人來說,擁有自由的意義在於我可以(在社會架構承認的前提下)選擇我想做的事,我想購買、想享受的娛樂?自由的模糊狀態讓資本娛樂趁隙箝制人民思考的方式,上述的「自由選擇」,哪一個不是為了資本主義社會效力?不是為了消滅剩餘產能且繼續為產值分配進一份心力?也就是說,人類依然沒有解放自己,反而透過自由幻象確認自己甘於終生為奴。
「天堂樂園永遠失落了,個人要孤單地面對著世界,就像一個陌生人被丟進一個不著邊際,而且充滿危險的世界。」
後真相時代,真理跟網路廢文一樣廉價,甚至不如迷因、更不如娛樂產業鼓吹有如笑話的,透過消費去「尋找自我」。
佛洛姆在提出個人自主性的死亡之後,同時也提出了「我們相信有一個正面的答案,可以讓逐漸增加的自由,不會構成惡性循環。人可以自由又不孤獨,具批判力又不充滿懷疑,人可以獨立但仍然是人類健全的一份子。」此解法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辨明個人思想的自主性,必然不能建立在他者的語言之上。
或許在現實世界下是無可能獲得真正自由的,不管是物理上的或是社會性的。但我們依然可以透過精神與思考的方式去接近自由;重拾真理,重拾思考。透過自發性的思考、練習思考,接近奪回自主性的第一步。
若認清「人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我們能夠認清自由必然存在的自主性。然而,剝離社會是不可能的,人是社會性動物,但我們能夠練習辨明社會性階級本質如何箝制馴化人類的欲望,並投射出社會希望你變成的樣子,那麼我們便能開啟反抗。
逃避自由,是逃避社會賦予、馴化你的自由;而擁抱自由,則是一種思考練習。所以認清你的敵人吧,那個別人欲望中的你。
想要自由必定經歷反抗,
過程當中,思考將是你最大的武器。
#ErichFromm #佛洛姆 #逃避自由 #木馬文化 #哲學 #經典 #閱讀 #閱讀筆記 #讀書筆記 #心得 #閱讀日常 #書蟲 #讀後感 #閱讀紀錄 #閱讀心得 #閱讀分享 #reading #booklover #bookworm #taiwan #taipei
政治是一種權威性的價值分配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高雄市長補選簡單評論】
1
以一場「補選」來說,拿到67萬票、「7成」得票率,這是非常高的數字
但現在統媒和泛藍政客不斷強調說陳沒有超過2018的自己,沒有超過2018的韓國瑜
反正就是拚命要貶低補選的正當性
啊現在就是2020,一直講2018是在哈囉?
補選本來就不可能衝高投票率,超過四成投票率已經很高了
再加上今年高雄市民投了這麼多次票,主要對手李眉蓁又不斷爆爆樂
比賽早已進入垃圾時間,市民們仍願意出來投票實在非常不容易
這成績對民進黨來說是一個壓力,代表選民睜大眼睛在看
人們有所期待
2
其實不管是得票數、得票率,可能都不是最好的指標
選舉應該要觀察的是「催票率」(得票數除以總選舉人數)
大家可能沒注意到,2018年的選舉,
陳其邁的催票率32.5%甚至還贏過桃園鄭文燦的31.8%,新竹市林智堅同樣31.8%,遠遠超過台南黃偉哲23.8%
當時的韓國瑜真的是超級強大
這次補選陳其邁的催票率29.2%算是非常好的成績了
再強調一次,不能拿不同選舉之間的票數來論正當性、權威性
頂多就是個參考
*這邊要推薦強者同學的分析文:高雄市長補考,誰云過關?https://pse.is/T86HS
3
對陳其邁個人來說,2018年敗選之後,他的身段變得更柔軟許多
歷練了行政院副院長的位子,經過疫情的考驗,也算是證明自己的能力
不過接下來他除了在政務上必須非常認真推動之外
他本人在大型造勢場合的演講和表演,那個風格實在還是很不行
之後勢必要再練練
面對各派系之間的競爭則是另一個巨大的課題
4
如果要講2018的話,那為什麼不講2018韓國瑜獲得89萬票結果被將近94萬票罷免?
這場罷免的結果真的是台灣地方自治史上的奇蹟
而且要講2018的話,韓國瑜89萬票結果現在補選李眉蓁只剩24萬多票,應該也要強調一下呀
事實就是,百年大黨連一個像樣的候選人都推不出來
李眉蓁連把政見講清楚的能力都沒有,念稿都念不對
甚至,連正常的政見可能都沒有
然而,在國民黨內,稍微正常一點的政客在自己的同溫層被凍死已經是常態
整個黨的論述方向早就都壞掉了
然後,主掌人才培訓機構革實院的人是羅智強
真的是草包的天下
5
話說回來,高雄的經濟問題其實滿大的,是整個產業結構的問題
是市場經濟下贏家輸家差距大的問題
是台灣的各地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台北市長期拿走最大多數的預算,真的沒有資格去批評別人)
這些問題在選戰當中往往沒有獲得很好的討論
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有好的解答
空轉兩年之後,可能又落得更遠
遠的不說,光是目前檯面上的幾個重大計劃(輕軌、科學園區etc)就一定會有很多利益衝突的可能
潛在優勢是接下來很有發展軍港和軍工業的可能性存在
但大家會不會有耐心呢?執政的人有沒有規劃和實行的能力呢?這會關乎高雄的長期發展
6
補選其實早就大勢抵定,沒什麼好談的
然而,從這幾次的選舉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的品格教育以及性別平等教育,都有待加強
品格教育的部份包括論文抄襲事件
一開始爆料之後有人跑出來說只抄四頁不算抄
然後被爆料「整本抄襲」之後還可以理直氣壯
再繼續跳針早已澄清幾百遍的蔡總統論文
面對這種狀況,百年大黨選擇力挺到底,黨主席還是留美政治學博士、當到副教授
這種瞎挺背後所忽視的學術倫理問題,其實是非常嚴重的
除了抄襲外還有像是拍MV被說侵權之後的回應也是很扯…
韓國瑜在最後時刻現身,一下又搶走所有焦點
這次是鵝蛋和生小孩,再度是完全不知所以然的內容
但整個言論就是認定了女性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生小孩
從2018到現在大家已經聽過太多這類荒腔走板言論
各種歧視言論和不尊重女性的言論
在在顯示這批人心中的價值觀念都已經陳腐到底
不過說真的,力挺的人們仍然非常多
光是總統大選當中的五百多萬票就很讓人心驚
7
說到歧視言論,柯文哲完全不遑多讓
而在這次補選當中,柯文哲的刻薄寡恩以及媽寶性格再度正常發揮
選完立刻開溜,連記者會都不願意出席
等同於是在比賽都還沒正式結束的狀況下,就宣告「那個已經沒用了」
最好笑的是,他開溜到台中的理由是要到台中掃街拜票
台中哪來的選舉.......
吳益政雖然在當議員的風評不錯,但他在兩岸關係上的立場是極端統派
會贊同一國兩制的那種,跟新黨是一樣的
民眾黨就是積極搶攻泛藍市場,根本不是什麼理性中立的第三勢力
然而,這整個黨組織和團隊實在太差勁,主席和蔡壁如兩個人到高雄站台,
又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合照站中間,直播也站中間
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選完了之後民眾黨的支持者、高層人物們,開始拚命罵吳益政
(吳益政是有其理性沉著的一面,例如他在記者會上面打臉蔡壁如的說法真的很有趣。但既然知道這些人都是這樣的水準,當初又何必答應受徵召呢?)
台北市長丟著市政不管,民調敬陪末座也無所謂,罵民進黨網軍操控就可以了
才剛選完總統大選就急著講說要投入2024選舉
找人合作卻總是一如往常地刻薄,用完即丟
大家還要給這個人機會嗎?
推薦閱讀:沈榮欽評論
https://pse.is/U9N6D
8
最後來引兩段葉高華老師在總統大選之後的分析(兩篇文章都非常好看而且長知識):https://pse.is/SGP33
quote:第二次的政黨重組,我們可以看到年輕、都市、新中產階級大舉從國民黨剝離出來。民進黨吸收其中一部分,但無法全部吞下。因為許多出身藍色家庭的人仍舊無法忘懷當年對陳水扁路線的反感,投不下民進黨。於是,選票市場上出現一大塊很容易被「藍綠一樣爛」打動的空間。時代力量與民眾黨就是在爭奪這一塊市場。雖然蔡英文得票創紀錄,但是增加的那一塊——年輕、都市、新中產階級,對民進黨的忠誠度相當低。如果民進黨推出不適當的人選,這些人轉身就跑,沒在客氣的。而時代力量與民眾黨正虎視眈眈地想要網羅他們。由此可見,民進黨完全沒有得意忘形的空間。若不謹慎,難保不會重演2018年的慘劇。/
https://pse.is/SEADR
quote:年輕人幾乎不再把國民黨當成選項,但又渴望有其他政黨來制衡民進黨。因此,生態上一定得有政黨來填補制衡者的位置,這是新興政黨發展的大好契機。只不過,那生態位置還不一定專屬於誰。倘若新興政黨的表現讓人失望,年輕人也是很容易尋找其他替代品。/
現在台灣大部份的在野黨表現都是荒腔走板的,而且更麻煩的是,還有很多都是超級親中的。
如果民進黨不好好認真,那麼民眾懲罰了執政黨之後,結果就會是2018之後的那個樣子。
執政者能不好好認真嗎?
政治是一種權威性的價值分配 在 吳崢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作政治的人,真的不能執念太強。
所謂不能執念太強,就是沒有什麼事非怎樣不可,也沒有什麼事非誰不可,盡力就是。執念越強,越容易入魔,雖然我什麼屁都不是,但波折中也漸漸體悟這個道理。
再次分享嘉宏兄這篇好文,願事有轉圜。
------------
政治是一種對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政治關係就是權力關係,也是一種處理「誰得到什麼,何時得到,如何得到」的能力。陳水扁深諳政治的本質,懂得退後其實是向前的道理,用人的包容性最強,所以從一整個美麗島世代的政治人物裡勝出,得以擔任民進黨唯一一任首都市長與八年的總統。謝長廷則是一個政治精算師,向來能屈能伸,儘管與總統職位擦身而過,但仍得以持盈保泰,叱吒政壇迄今。
政治是一種權威性的價值分配 在 陳水扁新勇哥物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勇哥物語]-436
《阿扁踹共》不接受採訪,在家也能講
—《上報》總主筆陳嘉宏專欄[從長扁之爭看英德鬩牆]特別提及,政治是一種對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政治關係就是權力關係,也是一種處理「誰得到什麼,何時得到,如何得到」的能力。陳水扁深諳政治的本質,懂得退後其實是向前的道理,用人的包容性最強,所以從一整個美麗島世代的政治人物裡勝出,得以擔任民進黨唯一一任首都市長與八年的總統。試著角色轉換,如果是陳水扁面臨現在蔡英文的黨內競爭困境,他會怎麼做?阿扁一定不會坐困愁城,只在總統府裡指天罵地,質疑賴清德。他會想盡辦法主動出擊,甚至親自與他的前閣揆私下暢聊。因為他知道,這場初選走下去一定兩敗俱傷,他已經不可能面子裡子都要了。陳總主筆的溢美之詞,阿扁愧不敢當。倒是如何化解英德鬩牆?如果阿扁是蔡總統,一定三顧茅廬,親自拜訪賴揆,五人小組沒有這個輩份與能耐,想必很難喬出結果的!至於文內談到長扁之爭的部分時間、事件,由於年代久遠,難免記憶混淆。諸如黨團幹事長抽籤決定,那是1990年2月第一會期,由資深立委張俊雄主持的。阿扁確有勸請謝長廷連任高雄市長,政績做出來再風光北上接院長。但謝市長絕對沒有提「蘇貞昌不能比我早當閣揆」的條件。而2003年謝市長支持呂副連任則是有的。
(完整版)
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19514W0008
(精華版)
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19514P11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