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7
#一㜙長談 #05
#這篇字會很多
回應那些對於校系不滿足,對於選擇徬徨,對於未來迷茫的種種。
-
一直都想寫類似的文章,但總是寫不太出來。關於過去和做選擇的一切,也總是不免心傷。
-
再次澄清我是臺師大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別再誤認我是心輔系的學生啦!)會發心輔系的文章純粹是想...
#20210727
#一㜙長談 #05
#這篇字會很多
回應那些對於校系不滿足,對於選擇徬徨,對於未來迷茫的種種。
-
一直都想寫類似的文章,但總是寫不太出來。關於過去和做選擇的一切,也總是不免心傷。
-
再次澄清我是臺師大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別再誤認我是心輔系的學生啦!)會發心輔系的文章純粹是想分享雙主修的種種,可以提供給想要雙主修的人參考,但多半是經驗和感受的部分。
-
我在高二的時候決定想要上師大、讀人發。高中的時候成績普遍落在班上中段,高一的時候甚至差點卡在後段。
我自認為自己還算是一個滿聽話的學生(嗯?
剛上高中的時候志願不清,但也是訂了個目標(當時受建議把政大傳播做為自己的志願。)隨著高一的成績慘淡,感覺未來渺渺無望,甚至為此傷心許久,現在想起來真的是很大的笑話。
-
升高二的暑假因緣際會地參加了人發系的營隊,也剛好是系上第一屆的營隊。雖然起初我不是很想要當老師,當然聽到那些未來職業的定錨、其他師長對於職業的評價,我多半是會排斥的。
但去了營隊之後我發現吸引我的並不是職業或是名聲種種,而是學習的內涵。
我從來不知道原來我一直困惑的問題會有人專門在研究,那些應對和家庭的互動,是可以用方式改善的。
-
總之,莫名地踏上了這條路。
-
要現在的我給一些什麼樣的建議,我總是會說多加嘗試。因為我們總是習慣「眼見為憑」,沒有親自感受過的事物往往都十分遙遠。
-
如何努力到順利考上又是另一回事,這裡不多談,有興趣之後再寫成文章好了。
-
兩年後讓我記得清,甚至還是隱隱作痛的,是個人申請的那段時日。追蹤比較久一些些的人應該明白,我花了大把的時間在製作備審,慢慢蒐集雕琢自己的作品。
那時秉持著要讓不同的人看看我的備審,我想聽聽他們的想法,多一層安心。
不料在這個帳號遊走,甚至是在校園穿梭的期間,總是會吸收到不少的負面評價。
「我真的覺得這個系不行耶。」
「老師是跟妳熟才這樣告訴妳。」
「我跟妳說啦,妳進去第二年就會想重考了。」
「四年之後根本帶不走什麼東西。」
-
其中有一名我還算敬重但從未上過課的老師,說完那些「我是為妳好」的內容後,進一步逼問我是不是父母要求、是不是我有什麼難言之隱。然後我拿著那份他根本沒有看過的備審離開辦公室,眼前只有模糊一片,哭得一塌糊塗。
-
諸如此類,可以想見那些話有多傷人。
甚至,因為一些緣故,我同時報考了政大和成大的中文系,後來政大順利上榜,結果身旁比較陌生的老師朋友,都以為我要去政大讀中文系。
-
面對那些不理解、不喜歡、不認同的聲音,總是覺得難受。在填志願的時候又碰上了很糟糕的動盪,讓我不斷地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了一個壞選擇。
-
但我覺得當時的自己錯了。
大錯特錯。
-
人在輿論的環境下總是會滲透一些負能量,更尤其是在心理素質無法控制得當的狀態下,容易否定自己,難掩悲傷。
-
上了師大之後,我也跟其他的大學生一樣,在摸索之中日漸熟悉生活,展開新的旅程。
我過得很快樂,雖然偶時想起那些警告仍會心傷,但也是因為這樣,我知道我要長出更多力量。
-
因為我不能辜負自己。
憑什麼別人幾句話我就要改變決定?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那些不好聽的一切,都源自於根本不在乎我的人。
同理,那些網路上的批評指教,又有多少是真心體會過?
難道路人隨便說個幾句話,我就要毀掉大好前途、我的喜好跟熱情嗎?
我想是不然的。
-
我可是為了自己的目標,用盡各種方式把分數衝高,想辦法去喜歡我不擅長的科目,甚至一考完試就著手準備指考,儘管我提前上岸了,仍不能忘記自己的目標和考量所有可能。
所以憑什麼呢?誰能左右我、用幾句話定義我的價值?
-
或許有人會很實際地說:
「你選那個科系的出路又不好。」
我一貫地秉持一個原則,就是大學和職業並不一定直接影響,但你所讀的內容,都會內化成你的一部分,讓你在未來多一種角度看待事情。
同時,我知道很多人對於未來仍然迷茫,覺得自己大學選擇錯了就誤了一生,但我想起大學導師曾經說過的一段話,他說「如果你只是希望自己選的科系可以保證你有什麼樣的未來,那是目光太淺短。」
-
我們必須替自己做點什麼,而不是在一個環境裡期待別人或是頭銜能帶給你什麼。否則,我們永遠都被名號綁架,忘了自己想要的、適合的、渴望的。
-
我很堅信自己可以多做嘗試,所以我修教程,也雙主修。我為自己規劃不少路徑,但都還在嘗試中,或許未來會改變,我不知道,但我很慶幸自己願意嘗試,甚至鼓勵自己繼續嘗試。
-
我真的很想說我不後悔進到人發系。有很多人說這些是「從小到大」就學會的東西,但憑良心說,我們真的有很好的家庭教育嗎?
-
總之,面對那些「我不確定自己選擇」以及「我不知道自己選這個好不好」,我一律建議好好體會再來談否定或改變。我總是不喜歡把科系設立與未來互相牽制,許多知識本就沒有要保障職業的義務,但那是會影響我們一生的價值觀培養。
-
害怕自己在未來失敗,也不要怪自己選了不好的科系,要怪自己沒有為自己培養更多能力,怪自己太天真的相信選擇大學會成為你一生的終點。
-
持續學習是每個人一生的義務。
至於閒言閒語,我們也要試著相信自己,會有更多的可能。
-
對了,我要升大三了,
我不後悔,不想轉學,甚至非常喜愛師大的生活。
謝謝當時每個給我「建議」的人。
政大傳播評價 在 韓雨恩/周書靜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勘版人物:寧靜執政改變台北地貌的-黃大洲市長
作者:周書靜
年輕輩的人,也許對黃大洲這名字有些陌生,他是1990年最後一位官派直轄台北市長,李登輝是他的恩師。
說起他的生平與事蹟,是滿滿的豐功偉業,相較於現在的政治人物作秀的風向,黃大洲的正直,內斂與謙卑,不用那些官威權勢的外衣,更讓人不由得肅然起敬。
一進到黃大洲的辦公室,進入眼簾的是滿滿綠意盎然的理念,這是「中華知識產學合作交流」是他創立的產業。
退休後他守在自己的園地裡,一手打造他的田園,他出了一本「空中菜園」讓寸土寸金的都會區,依然能親自栽種安心蔬果。
園地花團錦簇,種滿各式有機蔬菜,小黃瓜、小白菜、番茄、檸檬...,連戰、吳伯雄、黃昆輝,不論藍綠,都吃過他親手種的蔬果。
暴風雨中仍堅持初衷
一個曾經在政治界風雲色變的環境,退休後全心的在自己信念中堅持,
秘書長在旁邊感慨:
「他不是適合當一個領導人,因為太善良了!」
第一次聽到善良會得罪人,原來是黃大洲在任職一些地方領導的時候,能省則省,明明這個工程可以收錢、那個標地物可以賺錢,他卻推掉,擋了許多人的財路,還因此被拔除職務,
黃大洲無奈也感傷,因為對企業有感情,他以為是有好的方向,但沒想到只是利益輸送。這一路的政商風波還因此被恐嚇威脅。
當記者問他,如果要去你家拍攝可以嗎,「當然沒問題啦,只是我的老婆會嚇到。」
但黃大洲繼續說:「自己做的正,可以抵擋那些仇敵!」
在這社會,許多人喜歡吹捧自己,洋洋灑灑介紹自己做過什麼、認識誰,但在黃大洲身上,完全看不見這樣的傲氣。
面對各種弊案,語調保守,不口出惡言,再訪問到他覺得哪一任市長做得不好,他表示不要去批評別人,那換個方式再問他,哪個市長好,他說不要比較。
雖然他想做的市政,是沒有人去做的,因為政府看重的都不是他所想的理想,但他也尊重這樣的結果。
在幕後溫暖的勇士
黃大洲雖然退休生活但不難看出他的行程依然滿檔,在錄影途中身上的手機也響不停,我們身後還有要排隊探訪的賓客。
他現在有些重聽,動作也顯得緩慢,但還在為了台北的是市容念在念茲。
因為台北的市容實在不美觀,林立的雜亂招牌,鐵皮屋,反觀國外的建族,街道的和諧感是落差之大,而且老市長退休後的眼界更寬廣,以不單單只是台灣,而是放眼國際,他現在做最接地氣最幸福的產業,環境的友善。
秘書長拿了一個只帶子過來我身邊:「你看看,這袋都是黃大洲種的蔬菜,他都會送給我們這些朋友,還有志工!」
那些蔬菜看起來真是新鮮可口,還送給我們帶回家吃。
秘書長又繼續笑說:「董事長超節省,吃飯就用這些菜燙一下配個粥,黃大洲能自己做的事不假手他人,但有時候忙,員工去幫他買飯他都會感恩。」
秘書長帶我們去看辦公室的周圍都有錢放在透明的桶子裡面,她說黃大洲都提醒他們自己去拿,因為他會對那些幫忙的員工不好意思,他是一個很體恤別人的人。
黃大洲說:「拆遷動工的人,抗爭的人,都不是完工剪綵的人,但沒關係,方向對了不怕難不怕遠。要有前瞻,整體,宏觀。」
地上失去的高處找回來
黃大洲不作秀,不利用媒體吹捧自己,他看到我們媒體記者來,推廣的都是沒有利益的分享,他的蔬菜園,他想把健康,環保,對環境生態的好,宣導給民眾。
任台北市長四年多,他是末代官派市長,八十三年省長和北高市長選舉,揭開重要公職全面民選的序幕,也是明星政治的濫觴。
他口才不好,古意木訥,不擅面對媒體,欠缺明星魅力,台北市這一仗打得辛苦,在陳水扁和趙少康兩大政治明星的夾擊下落選。
但是黃大洲的政績,卻在他落選後,隨著時間沉澱,逐漸得到公允的評價。
曾有人列舉他任內四大重點建設—捷運、大安森林公園,中華路重建和基隆河截彎取直,形容他是「徹底改變台北市地圖、地貌」的市長。掌聲雖然遲到,但終究還是聽到了。
淡出政壇的黃大洲,現在重回他專長的農業領域,四處演講,推廣安全農業,到對岸傳播台灣農業經驗,環境的污染、食安的危機,是他一直掛念的事。
「從地面上失去的綠地,我要從高處找回來」,黃大洲慈眉善目中藏著一股堅毅的強韌。
什麼是政治人物,也許大家認為的敢說、會秀、口才好,鎂光燈的焦點才是政治明星,但我覺得真正值得尊崇的,是這些艱苦卓絕、有修養,默默在戰場上搏鬥,卻不搶風頭的勇士。
END
主要政績 :
規劃施工台北市捷運
臺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啟用
大安森林公園完工
中華商場拆除
內湖區「垃圾焚化廠能源利用中心」啟用
天文臺天文科學館動工
基隆河整治工程金泰段河槽通水啟用
台北市政大樓啟用
著作:一座公園的誕生;大安森林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