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放棄愛情語錄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放棄愛情語錄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放棄愛情語錄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放棄愛情語錄英文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夜.語錄.人生拚圖》 * 雲可以如此無事,沒有目的來,沒有目的又走了。人為什麼擔負那麼多的計較?那麼多的渴求呢?—-陳文茜 * 在台灣,當一個母親,你快樂嗎? 首先,你不知道該給孩子多少愛,才叫適當。在過往嚴厲的教育體系、貧窮社會尋求脫貧的氛圍下,母親的愛是一個便當盒,爸爸的沒有雞腿,孩子有...

放棄愛情語錄英文 在 舒文ZooMusic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02:47:50

[⋯⋯不適合] 三個好light 但又好heavy 嘅字 Posted @withregram • @_cantopop_ . @agaseen Aga早前一連推出兩首新歌,一首廣東歌,一首英文歌。《理性與任性之間》係一個愛情故事,「理性」係指現實嘅制肘、「任性」係指對依段關係嘅感情。 新歌歌詞...

放棄愛情語錄英文 在 親子天下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3 08:45:09

#cw_人物說故事「從這裡失去的,一定會再從另一個地方得到。」—— #辛曉琪 我對我前夫是一見鍾情,年僅13歲的我愛上了當時正在念大學的他,他是我的初戀,曾是我一生的最愛。我總以為我們會一直好好的在一起,白頭到老。我甚至放棄出國深造的機會,和心愛的人留在台灣、步上紅毯。 直到有天晚上,我們坐在客...

放棄愛情語錄英文 在 電影對白圖?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8-10 18:21:13

愛一個人既自私亦無私 自私在不顧一切的去愛上對方 即使要面臨放棄一切,也不想失去他 無私在願意為對方付出所有,為著對方的幸福而傾盡努力 每一段愛情都是由自私走到無私 從只想擁有一個人,到願意陪伴在旁去面對世間的一切變化 不論是下雨颳風,都有他在旁撐著傘一起避過水窪 還是經歷逆境轉變,都有他一起苦著憂...

  • 放棄愛情語錄英文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14 00:11:20
    有 17,089 人按讚

    《夜.語錄.人生拚圖》

    * 雲可以如此無事,沒有目的來,沒有目的又走了。人為什麼擔負那麼多的計較?那麼多的渴求呢?—-陳文茜

    * 在台灣,當一個母親,你快樂嗎?

    首先,你不知道該給孩子多少愛,才叫適當。在過往嚴厲的教育體系、貧窮社會尋求脫貧的氛圍下,母親的愛是一個便當盒,爸爸的沒有雞腿,孩子有;過往母親的愛,是燈下一針一線縫製孩子的衣裳。

    如今,沒有孩子稀罕媽媽做的「土」衣服,母親也沒有時間為孩子準備便當,孩子們更愛與同學去時髦的地方外食。

    其次,你不知道該給孩子多少保護,才叫正確。以前的孩子,自己搭車上學,現在好像除了窮鄉僻壤、沒爹沒娘的孩子外,個個都需要接送。如果你讓自己的孩子成了下課時唯一站在門口找公車站牌的小孩,你應該是位被視為「巫婆」型的母親。

    可是,越來越多的教育專家建議你,給孩子一個冒險的童年,「過分保護」養育出的孩子,將遲遲不能具備真正的探索意識,且不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在專家的建議和「巫婆」之間,當母親的你,於是左右為難。

    如果我告訴你哈拿·羅新(Hanna Rosin)曾於《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發表一篇名為《被過分保護的孩子》的文章,你可能更加痛苦。她批評今日的父母太過度關注孩子的安全。

    40 年前,我們自己走路上學,街道上玩耍,沒有幾個孩子遭遇失蹤綁架。如今到處是「直升機父母」,隨時空降準備幫助孩子,在他們遇到「危機」時伸手保護。於是,孩子們不能學習獨立,也不知如何尋找自己的創造力。

    社會學家查爾斯·莫里(Charles Murray)給青春期的年輕人提了如何「出人頭地」的建議,第 20 條:「離開家,離開媽媽的干預與懷抱。」

    如果你的孩子高中時就告訴你:「媽媽,我很愛你,但請讓我離開家,尋找自我。」你會祝福他,還是失聲痛哭?

    我不只一次聽到母親們抱怨:「到了 30 歲還叛逆」「只懂得一味追求物質虛榮」。現代孩子們的時代,是一種流行價值,父母的身教習慣再好,也改變不了他們。

    尤其精英學校的孩子們普遍自小受到溺愛,本來送孩子到這類學校是為了學習更好的知識,包括英語、數學、歷史等,結果他們和被寵溺的同學混在一起,早早養成有害的「特權意識」,或者好吃懶做、虛榮的惡習。

    在台灣送孩子們進普通中小學,當母親的總怕他們長大後不如人,捨不得,於是省吃儉用供孩子念貴族學校,結果孩子卻流著一身奢氣回到家,「他」已成了一個你不認識的小孩。

    最後,當一個台灣的母親最痛苦的是:過度競爭的測試,剝奪了孩子們在高中時期享受青春,結交朋友、探索自己創造力的時間,結果到了大學,別的國家同齡青年已在奮鬥,步步走上自己志趣相投的職業生涯時,他們還在晚熟地放縱自己,生活茫然,「玩」叛逆;僵硬的教育,更使得孩子們只有主義,沒有主張,只有本土,沒有國際,英文不如人,數學也比前輩落後……

    當一個媽媽,有時你必須選擇默默地接受這一切,或者被迫成為教育公共政策的反抗者。

    母愛,不再只是給予、付出等簡單的答案,它不是是非題,而是多重選擇題。

    在今天的世上,多數經濟發達國家的父母均面臨如何正確教養孩子的困境。

    在台灣,當母親,尤其難。

    母親越來越難為,深深祝福天下的母親們。

    —陳文茜《樹,不在了》

    * 現代人相信「快樂」的前提之一是:「擁有愛情」。

    但打從 2350 年前起,所有談論「快樂」的哲學,鮮少包含這一項,唯一勉強有點關聯的是性的滿足。

    愛情可以成為文學、電影、詩歌、音樂,讓人歡喜讓人悲:但哲學家們普遍相信「朋友」「自由」「思想」「食物」比愛情重要。

    朋友為什麼比情人重要?

    朋友不會妨礙你的自由,她或他可以給予你思想的催化劑,在你挫折時朋友給你扶持:他沒有義務,隨時可以走開;你沒有權利,可以盡情要求。

    平等及自由,使友誼往往比愛情長存。而且愛情的本質摻雜太多複雜的動物本能及利害計算,友誼相對單純。尤其友誼不太牽涉惱人的佔有、自尊心、嫉妒……這些人一進入愛情就必須吞飲相伴的發狂事物,並不存在於友誼。

    有一份幸福的愛情,挺好;一個人的幸福,也好。但沒有朋友的人生,代表的是全然的孤獨,自我的局限,這樣的人不可能快樂。

    —陳文茜《給逆境中的你》

    * 在你認識死亡之前,請不要告訴我,你知道什麼叫「空虛」;在你體會不能呼吸之前,請不要告訴我,你明瞭生命光是呼吸就是件多麼美麗的事;在你理解心口即將停止跳動前,請不要告訴我,你已體悟何謂扎實的生命。

    但你若認識黑色,才明瞭什麼叫彩色。

    如果你問我:人最好的年華是什麼時候?青春?童年?或者中年?我的答案:都不是。人最好的年華是,當你體悟死亡的智慧時。

    —陳文茜《給逆境中的你》

    * 「定位」是社會體制對人的壓抑,就像《1984》的老大哥,它不是政治議題中的壓迫,而是以無形的方式,壓制你在每一個生命細節裡不可以與眾不同、不可以活出精彩。—-陳文茜

    * 定,同音釘,把你或妳釘在一個板子上,牢牢掌控,不得動彈。 位,就是框框,不准跨越,不得離開。 小時候做錯事了,被罰站,畫個圏,站中,不准隨意走出。 體制的定位,就是罰站你一輩子。 想想從「小乖乖」到「老乖乖」,人活著等於被罰站一輩子啊! —陳文茜

    * 「不必對任何口號產生幻想,它的最終目標,一定走向:奪權。」—福柯

    * 「人只有徹底超越所有的條條框框,才能獲得自由。⋯⋯不管那一派權力主張,都不過是意識型態,並且凝聚力量,起初好似正義,最終走向恐佈。」—福柯

    * 我們一直在談論成功和失敗。

    成功的有趣之處是:我們時常以為我們知道成功是什麼。我是一個對成功非常有興趣的人,我想要成功,總是想著「要怎樣才能更成功」:但當我漸漸長大,就越來越疑惑究竟什麼是「成功」的真正定義。

    我對成功有一個重要的觀察:你不可能在所有事情上成功。

    我們常聽到有關工作和休閒的平衡鬼話,實際上,你不可能全部擁有。

    所有對成功的想像必須承認:他們同時也失去了一些東西,放棄了一些東西。

    我想,智者能接受我的說法:這世上總是什麼是我們得不到的。

    —Alan De Botten

    —-圖片2013年,我55歲,眼鏡是Chris Chang 幫我找到的,頭飾:才女姚任祥製作。皮衣:趁911後2001年耶誕節前紐約LV大打折買的。照片:賴悅忠

  • 放棄愛情語錄英文 在 你(妳)好,我是莎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2-10 19:59:16
    有 162 人按讚

    [2018有讀有回](下)
    〈小說〉:
    * 別讓我走
    * 一九八四
    * 流
    * 長日將盡
    * 人浮於愛
    * 複眼人
    * 山茶花文具店
    * 荒人手記
    * 我想吃掉你的胰臟
    * 死了一個研究生以後
    * 被遺忘的新娘
    * 言葉之庭
    * 人間失格
    * 毒木聖經
    〈小說〉總結:
    我其實沒有料到自己讀了這麼多小說,是我2018年度所看的類別最多的一種。基於對知識與議題的追求,我有意識地盡量使自己不要太多地閱讀小說。畢竟小說基本還是娛樂人類的產物,若是我看書都看得很開心、沒有一點思考與學習的成分,好像與自己「有意識地閱讀」背道而馳。
    但厲害的小說還是有能讓人十足十的燒腦功效。光是鑽研字裡行間的言下之意、試圖想像文字的畫面韻味、體會小說主人公的心理活動,不啻是一種人情義理的邏輯訓練。
    上乘的小說除了故事情節扣人心弦、文字精美之外,通常還涵蓋著某個作者關懷的人生哲理,進而導引現實中的我們一同關注與理解其中心思想。這麼說來若要從漫無目地的閱讀方式轉向有意識的閱讀目標,基於某種理念虛構而出的小說的指引就相當重要。舉例來說,寫作《別讓我走》、《長日將盡》的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身為移民的身份卻能寫出英倫風味十足的故事。據說其英文原版的詞彙華美、用字嚴謹,文字應用功力完全不輸道地英國人。身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石黑一雄,看似沒有因為自己的移民身份特意關注移民議題,其實有他期望世界民族以「世界人」自居的野心。
    身為一個國際身份尷尬的台灣人,且沒有第二本護照,民族認同與自我根本追尋這種事,就會如鬼魂般或多或少附著在身上。我選書時喜歡看作者介紹。會被石黑一雄的書所吸引,我想除了因為他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被書店當作賣點大肆宣傳其作品之外,發覺他日裔英國人的身份,也是促使我想看這個人的書的原因。日本作為亞洲社會首屈一指的現代化國家,其國民對其文化的驕傲與排他性是眾所週知的事;而作為近代歷史領頭羊的英國,在西方列強間不僅是現代化國家的表率,更有深刻的文化歷史淵源。
    「日本製造、英國加工」兩種強勁的文化同時在身上融合的過程促成了怎樣的石黑一雄的小說,是我亟欲暸解與參考的。這樣的心情也可以衍生到我之所以看東山彰良的《流》。
    東山彰良本名王震緒,是一位擁有台灣及日本雙重國籍的旅日台人。這樣的他將自己追根溯本的證據完成了一部虛構的小說《流》。以日文寫作一位追查自己爺爺死亡真相的台灣少年的故事,其背景還設定在蔣中正死去的一九七五年。主人公的爺爺是一九四九年隨蔣來台的老兵。
    而我看日本小說特別多的原因,除了因為日本小說寫作的語法不知為何相當簡潔清爽,非常容易閱讀以外,也因為我曾經學過日文,對日文的語法與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可以更容易上手。日本小說常常是我在看一部燒腦作品的同時,能夠令腦子休息一下的好去處。但《人間失格》或許因為其成書年代較早的緣故(一九四八年),也或許由於作者太宰治超乎常人的複雜心思,即便篇幅不長,還是令我看得頗有壓力。
    其他日本小說《山茶花文具店》、《我想吃掉你的胰臟》、《被遺忘的新娘》、《言葉之庭》,就真真是清爽好讀的小說了。即便書本厚度是《人間失格》的二至三倍,都可以讀得比《人間失格》要快速。在這之中我特別想提出一本小說:《言葉之庭》。是因動畫電影《你的名字》大紅的日本導演新海誠,以自己創作的同名動畫《言葉之庭》為本寫出的小說版本。中文版後記有作者述說的關於自己創作同一個故事的動畫與小說的差別與難易之間。我認為是同時喜歡電影與文字的人相當值得一看的有趣段落。
    〈小說〉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我想將此名額留給吳明益的《複眼人》。
    我感覺對中文世界的讀者而言,從小接觸的小說無非是翻譯小說或是武俠、言情、網路小說。除此之外的中文文學作品,不是過於古樸艱深,就是流於簡單通俗。難有介於兩者之間。介於兩者之間的佳作大多以散文方式呈現。能夠成功融入現代調性,開創出一個時代的清新風氣,又節奏嚴謹、格局大氣,兼之融合大量科普知識與人文關懷的中文作家,就我淺薄的眼界而言,非吳明益的作品不可了。
    同年度閱讀的《毒木聖經》也有同樣相似的閱讀效果,亦是一部佳作。但翻譯作品多少會有一些晦澀語意流失於語言轉換之間。對中文世界的我們來說,在過多的註釋之下,也難以酣暢淋漓。
    能夠暢快閱讀、暢快思考的中文小說非吳明益的小說不可了。其所關注的背景議題,也有不輸外國小說的巨大野心。是我認為代表這個世代台灣寫作的國際面貌。
    (二)散文:
    * 孤獨六講
    * 天地有大美
    * 感覺宋詞
    〈散文〉總結:
    恰巧三本都是蔣勳的作品。如果能在閱讀之前先行於網路上看過蔣勳的影片,在閱讀時於腦中融入他磁性沈穩的嗓音當作旁白。會是非常舒服的享受。
    在心神不寧的時候我尤其喜歡看蔣勳的書,似是一個對生活有歷練的智者在淘洗心靈的過程。蔣勳的文字像是一名心細溫柔的牙醫,在病人巨大的驚懼之下,依舊自若,細細淘洗牙間縫隙。生活中總有污穢不如意,有時能黑暗的不只是深不見底,而是坦然地令人噁心。蔣勳的文字即便優雅細膩,卻不會予人強顏歡笑、自以為是的做作之感。你能明白我們都是從泥淖裡走出來的人,漿洗之後,還能有風霜的色彩與愈發的柔軟。
    我相信絕對的狼狽才能成就絕對的不狼狽。唯有如此才能看重生命的創口、才有結痂成自然的能力。
    蔣勳的作品並不艱澀,卻能看到行到水窮處的泰然。那或許要更難。
    〈散文〉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我想選擇《孤獨六講》。或許是因為我曾經感覺非常的孤獨,敝帚自珍的心態作祟下,我特別珍惜那樣的歷程與感覺。
    我的絕對孤獨感大抵是來自愛情的面相。長大成人的我也目光如豆地以為,孤獨一定是來自丟失的另一半。但《孤獨六講》卻點出了許多我不曾感知到孤獨感,讓我的眼界擴大,知道自己需要珍惜與重視的還有許多層面,生命才有趨向完整的可能。
    在科技尚未發展到可以仔細描繪出人類的夢境以前,我們對於心理活動的琢磨,只能來自體驗,與體會過後的哲學式思考。開放式的問答令人迷茫,卻也令各種情境變得有無限可能。我們藉由偷看蔣勳的答案進而去思考自己的,然後才能感到慶幸,孤獨是眾人的共業。如果這世上只有一個人,就不會感到孤獨。
    (三)心理勵志:
    * 正是時候讀莊子
    * 我喜歡這個功利的世界
    * 斜槓青年
    * 海角天涯,轉身就是家
    * 有些情傷過不了,是因為你還不夠懂自己:照見真實自我的43道愛的練習題
    * 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
    * 言語之碗——改變不當說話習慣 真正解決溝通困境
    * 婚內失戀
    *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 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
    〈心理勵志〉總結:
    我一直以為我的心靈很強大了,沒想到還是讀了這麼多心理勵志的書籍。不過我感覺人進步的曲線,是像海浪一樣會來來回回。有所進步之後再退回來,尤其會令人感到氣餒。我想那是我居然還是讀了這麼多心理勵志的書的原因。因此我不想因為這個數量而否定自己。
    所謂心理勵志無非是換個思考方式、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中心思想只是這樣,為何要一直看別人的樣貌?說到底,人類還是需要合作與分享才有前進的可能。我們閱讀是一種合作、他們書寫是一種分享。
    我想我可能不會有所謂真正心靈強大的一天,必須謙虛地一直學習,才能盡可能不落入一個程度之外。
    〈心理勵志〉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 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絕對是言簡意賅地將現代生活的煩惱條列式的破題解開。融入精彩的腦科學知識,更具信服力。不過有時過於簡單的解法反而會令人不夠深刻而輕易拋在腦後,畢竟要是人生這麼簡單,我們怎麼還會這樣煩惱至極?要是都照書上做了人生就會好轉,自己還會懷疑這是不是某種異端邪說。
    關於「心理」這件事,我特別想提出來的一點是「形式」與「本質」。書上寫的那些解法是形式,能不能參透並融進自己的思想是本質。必須要內在改變了,顯現出來的形式才具有意義,不然都是徒具外表的空泛。
    這也是為什麼我非常討厭「語錄」、討厭為什麼簡短的一句話就能把人釘死在十字架上。什麼「認真就輸了」⋯⋯,要是不認真,究竟還有什麼事情有意義?純粹是受不了自己的心理拉扯才嗔怪是因為自己太認真,而且還要假鬼假怪地用「認真」這樣高尚的詞語定義自己的軟弱。恕我感覺這樣的行為噁心。
    語錄的生產,是一個人經歷了許多事情所榨取出的精華,的確是最值得摘取的部分沒錯,卻不能不去重視其背後的生產歷程。這就像是一個有錢人吃了別人說的最頂級的魚子醬,但他僅是吃了,無法真正獲取感動,因為他不理解其頂級的原委何在。那不如一個很愛滷肉飯的人,吃遍全台的滷肉飯後扎扎實實的評鑑出他心中的第一名,因為那是他花費時間精力的心理獲得。
    希望大家不要只是囫圇吞棗地把書上寫的這些複製貼上在自己的社交軟體上。先能硬生生地、機器人式地去做做看。我們畢竟不是太強大的動物,很多事情還是需要經由外在的改變來催化內在的質變。在實踐的過程中所獲得的豁然、快樂、痛苦、挫折,就能逐漸地把別人的轉化成為自己的,然後就再也不是活在Hashtag加粗字體下的人。
    人生不需要強調什麼,因為每一步都至關重要。請認真地活著。
    (四)科普:
    * 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
    * 在進入潛意識夢境前,請問佛洛伊德。讀懂佛洛伊德與《夢的解析》
    * 在地球瀕臨滅絕時,還原達爾文。讀懂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 在資本主義帶來浩劫時,聆聽馬克思。讀懂馬克思與《資本論》
    * 樂園的復歸——遠古時代的性 如何影響今日的我們
    〈科普〉總結:
    去年讀的這五本科普書籍,我只能說每一本都很精彩,都令我在最廣泛的面相裡面參透了這個世界的面貌一點點,不僅僅是一個饞食著生活的人。然後我在航行於人生之際,面對著世界所引起的浪潮,儘管我不是美國總統那樣站在世界權力核心的人,世界的浪潮打來我身上的時候已經是小的不能再小的漣漪狀態,我還能有點拍自己馬屁似的為自己與世界的距離提出一些見解。
    不全然的盲目,甚至還能稍稍改變步伐,去令自己五十步笑百步的再近一點。
    這一點感覺自己與他人不同、感覺自己與世界息息相關的自覺我想稱之為「公民意識」。這樣公民意識的開啟很有助於成為設定個人目標的原則,也能有助於錨定自己在世界的位置,不至於感覺自己非常非常孤單,畢竟我們不論如何也還無法飛起來生存在另一顆星球之上。
    回頭來看,我也感覺自己有幸是以上述的順序閱讀這幾本科普書籍。韓國作家蔡社長所撰寫的《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不旦淺顯易懂,也像建中班長般將千年來文明世界形成的脈絡,做了非常簡潔有力的筆記整理,就是認真讀完至少可以考六十的感覺。
    接下來再看台灣作家楊照用思想史的方式,去解構十九世紀以降影響現代社會形成的三本重要著作: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馬克思的《資本論》。如果說《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是一本編年史,一步步告訴你這個世界在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事,那麼楊照的三本著作就有點像是傳記般,幫助我們轉身繞到那個時代的背後,去看看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可以說是這三位大師的個人智慧,也能歸納到是時代的堆疊。旁徵博引地去了解他們思想的起源,而不是艱深地困在他們已然織就的網絡。反而有種柯南般解謎的有趣,也令自己以比較輕鬆童趣的方式去理解重要的一點什麼。
    最後看的《樂園的復歸——遠古時代的性 如何影響今日的我們》,則是大大顛覆了我對人類性愛與忠貞機制的傳統想像。我許多對自己都難以啟齒的動物本性,都在這本書中的論述得到寬慰。這本書是一面巨大的照妖鏡,照見我們無法掩蓋的真實本能。殘酷、殘忍,卻也耐人尋味,為什麼我們要把自己變成這個樣子。
    我必須說,因著這本書,我開始變得不是一生一世摯愛的信仰者,我希望能更多地回歸自然,尋找屬於我最好的愛的方式。走出瓊瑤後,屬於新時代的新經典是什麼,這就是我現在企圖追究的事物。我逐漸不害怕當個離經叛道的人,只怕自己常存抱柱信,卻在陰間怨嘆自己幹麼要死的這麼不明不白。
    〈科普〉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我覺得所有不知道這個世界在幹麼,活得非常茫然的人都該先去看看《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很有助於找到自己的起點。至少知道了裡頭的一些內容,也能幫忙自己變得說話假掰一點,可以用比較宏觀的角度看待事情,不只是小市民的日常哀屈,只能感嘆別人家的孩子死不完,可悲的是我們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如果基本上我們都已經是這世上最了解自己的人了(很遺憾的好像也不是這麼回事),去了解這個世界的使用說明,至少不會令我們產生那麼多時不我予的挫敗感,因為我們本來就還不熟稔現在這首曲子該怎麼跳,被舞伴踩到腳也只是剛好而已。
    世界非常大,值得懂得的事物有很多很多,這本書至少能畫出一個目錄,讓你明白可以繼續鑽研的是世界的哪一個部分。
    (五)報導文學:
    * 長樂路——上海一條馬路上的中國夢
    * 錫安主義——從猶太家園到猶太民族主義
    *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
    * 做工的人
    * 幹嘛羨慕新加坡
    * 表裏柯P
    〈報導文學〉總結:
    這大概是我看得最辛苦的一個文類,畢竟若是報導,就不免要揭露一些令人不忍卒睹的真實。這跟看恐怖片是不一樣的,恐怖片的殺戮、血腥,可以安全地理解為是人為設計、是令人血脈噴張的假象。但若在抬眼安逸的地方,VR般感知到另一個世界的存在,而且所言不假,同樣是人為設計、是充滿血腥與殺戮的真相,我們心裡會矛盾地同時產生對同類的不捨與厭惡。如果心有所感,會惶惶然找不到安身之處。
    不過若是不想絕望的認定自己就是出生成分不佳、是鬼島島民、只想掌握一些人人蜂擁的小確幸,很殘酷地割開自己的心再去感受一些更悲慘的事物,其實是一帖立竿見影的做法。能夠有效收束我們停止哀怨,至少能有一時的功效。
    可以說,我是為了令自己變得更加柔軟,才要這樣讓自己痛苦。不過看書也已經是看恐怖片般的坐上觀了,我實在沒資格再哀嘆自己的人生什麼。
    人類天生就是一個喜愛不停比較的動物,適時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有助於我們在心裡將自己固定在較高的位階;再更進步一點,還能多付出寬容予他人。
    不期待自己能夠拯救世界,至少要令自己的方圓一寸之地問心無愧。我盡力維持這樣小小一片和善的防護罩,希望自己能是有能力一直面對真實的人。
    〈報導文學〉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做工的人》大概是我所閱讀的書中最悲傷的一本,也因此我最推薦它。這本易讀的小品能夠令人真實感受社會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有心酸、也會有身為既得利益者的不解。
    人究竟是怎麼樣從一個樣子轉變為另一個樣子的呢?為什麼有人會願意讓自己停留在同樣的地方停滯不前,是老天對他們太不公平、還是他們自己太過懶散?在思考這樣問題的同時,也能照見自己的無力感。真正積極的人會在這個時候奮力扭一扭身,試圖甩開所謂的命定。當然這個功效的時間長短不定,端看個人意志力如何。
    不過,我們在崇拜高大上的同時,一定至少要試圖看看腳下。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所有的一切都是從下面開始的。俗鄙往往是根基的力量,要想茁壯就不能一味地只看著上面。我們和下面的距離,或許才關鍵。
    (六)回憶錄:
    * 擊壤歌(經典版)
    * 老公的陰莖插不進來
    * 不再是我——同性戀兒子與心碎母親的歸家之路
    * 往事並不如煙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回憶錄〉總結:
    這是對我來說很難歸類的文類。要說上述這些是小說的話其實也可以,但這些小說寫的又是作者自身的真實經歷,因此我只好將它歸類為回憶錄了。
    能夠寫下回憶錄的人通常都有超凡於常人的經驗,才有值得書寫的價值。像是《老公的陰莖插不進來》、《不再是我——同性戀兒子與心碎母親的歸家之路》、《往事並不如煙》都有這樣的特性。《老公的陰莖插不進來》光看書名就相當驚悚了,這樣的男女要怎麼做成夫妻完全充滿獵奇的風采;《不再是我——同性戀兒子與心碎母親的歸家之路》亦是有這樣怪奇認證的經歷,再加上宗教的加持,更讓人非常想要一探究竟;《往事並不如煙》書寫的則是作者成長於文化大革命的少女時代。
    上述三部作品的議題都是我想要了解的(夫妻之間的性關係、基督教如何解讀同性戀、文化大革命),能夠擁有這樣願意書寫的親身經歷,我相信對作者本人來說亦是一種解脫、對讀者來說更是跨越議題的橋樑。
    《擊壤歌》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多點小清新的感覺。即便《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探討的亦是親子在面對教育這件事情的各說各話,但或許是因為我是一個自己就這樣隨便長大的人(我認為我的母親不能算有怎麼樣教育過我),我反而會想安慰自己般的想,反正長大之後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所以這個議題我反而沒有那麼重視。
    人若想要擺脫自母胎脫出以來的孤獨感,就自然會去尋找與他人的經驗共鳴。像我們戀愛時總愛先將對方的祖宗十八代倒背如流一遍,並極力找出我與他的共同點,用星座血型算命證明我倆是天生一對。
    閱讀回憶錄一類的書籍亦是一種擴大自己生活經驗共鳴的方式。我們即便無法愛上作者,但願意去傾聽一個人所解釋出的歷史,正是尊重人人所思所想的不同的開端。
    時代僅是時代,經由生活其中的人的解釋,才能顯出精彩。
    〈回憶錄〉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往事並不如煙》(有一版本亦名此書為《最後的貴族》)在格局、文筆⋯⋯各個方面都是我所閱讀的這幾本書中的上乘之作。雖然好像點不公平的是,此書作者章詒和女士所經歷的一切的確更較其他人的經歷要深沉許多,被環境所逼使出的思想本就理應更高竿,但想想在那之中撐不過去的更是多如牛毛,也會為她能倖存下來這件事情更加感動。
    (七)旅遊文學:
    * 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
    * 聖地之旅
    * 因為尋找,所以看見 The Road To Santiago
    〈旅遊文學〉總結:
    其實村上春樹的《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及謝哲青的《因為尋找,所以看見 The Road To Santiago》若要歸成散文也是可以的,我其實是為了《聖地之旅》這本書才有些硬是劃了個旅遊文學的文類。
    但旅遊文學之所以一直可以是一個會被放出來的主題,大概也是因為不論是誰,問他的夢想是什麼,定會有「環遊世界」這一項之故。由此可見,我們不單渴求安定,亦渴求未知的變動。這種矛盾並不奇怪,不然要是人生在世只像石頭一樣定住不動,哪還有什麼意思呢。
    旅遊時寫下的文字,說是記錄從未見過的風景,不如說是記錄自己的心內活動。因為心裡感覺乾涸了,沒有活水注入而沒有感動,才需要一再一再地向外去追尋什麼。
    我說過,人不是什麼高竿的動物,所以大部分只能應用外在的改變來引發心內的質變。闖入他人的日常亦是一種外在變形的方式,其實真正期待的該要是小宇宙的爆炸,而不是背板的多樣化。從前人沒有相機,無可奈何之下只能寫下《馬可波羅遊記》;現代人隨時隨地都有上百張底片可以應用,好像外在環境的改變能引發的心理變化也少了。所以我更敬佩也欽慕這些能夠真正去「旅行」的人。
    必須無地自容地承認,曾經我害怕一個人去旅行,其實是因為害怕沒有人幫自己拍照而已。
    與其害怕沒有人拍照,不如留下一本傳世的著作。我如此這般安慰自己。加油。
    〈旅遊文學〉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村上大師的《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當然是不戰而降地贏了其他兩部作品。
    慕村上春樹之名而來卻又害怕被艱深字句轟炸到放棄的假文青們,非常建議從村上大師的散文、隨筆開始閱讀。我是一個連《挪威的森林》都看不完的女子,可是我依舊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我喜歡村上春樹。可以把平鋪直敘的扯淡寫得精彩,而不像是為賦新詞的慘綠少年,大師有他的天份也有他的歷練。
    不敢真正去壯闊旅行的人,這或許是一種截彎取直的方式。

  • 放棄愛情語錄英文 在 台灣之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3-10-18 11:40:01
    有 116 人按讚

    黑幼龍的圓滿人生退休準備學

    認識自己,做好萬全準備,永遠不對自己失去信心

    對鎮日忙於養家活口、努力生存打拼未來的大部份現代人來說,幸福可能就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稍縱即逝,而夢想、退休、財富卻是那麼遙不可及的渴望,快樂與自信的生活更是何等沈重的難題。在這裡,溝通大師黑幼龍,用他實踐了一輩子的生命功課教我們,建立自信、學會人際溝通,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情,為自己做好準備,是何等重要的事。

    很多人一生汲汲追求金錢的財富,終其一生要為自己和家人多賺一桶或無數桶金,然而黑幼龍認為,要能擁抱「實現自我」的精神財富,人生才得以圓滿。
    學問不會決定命運,只有性格和態度才會

    每一個生命的階段與經驗,都可以是最棒的財富累積。黑幼龍終其一生,都在實踐一個道理。那就是對自己負起責任,永遠不對自己失去信心。黑幼龍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們,學問高當然是好的事,但學問不會決定命運,甚至連努力苦幹也不一定能決定命運。

    真正能決定命運的關鍵,就是一個人的性格,還有處理挫折的能力有多強。走過人生起落,現在的他即使臉上爬滿了歲月痕跡,卻依然神彩奕奕,永遠掛滿著笑容,滿滿的行程,幾乎讓人無法相信他已超過了七十歲。

    你很難想像,一手創立台灣卡內基訓練中心,這幾十年來飛遍世界各地到處演講的黑幼龍,其實是一個高中沒念完,後來因無法順利念完高中,於是轉念軍校的留級生。

    憶及往事,十八歲的他帶著絕望,從台北坐了十二小時的慢車遠走東港空軍基地,急駛的火車帶著他從一個黑夜坐到另一個黑夜,映照著窗外的漆黑景色,只感到一無所有、和看不到未來的寒涼。

    跟許多人一樣,畢業後就投入每天庸碌上下班的日子。不同的是,當時外面一般上班族的平均月薪是二千元,與他的二百元軍俸相比,整整差了九倍之多。雖然他憑藉自己力爭上游,但生命的難關,並非從此就結束;二十多年後的中年轉職創業,再次讓他面臨更多的壓力與難關。
    對自己負責,讓挫折抵抗力成為你的生命財富

    黑幼龍說,當一個人面對生命起落時,個性與態度其實才是決定命運的關鍵。五十多年前,他憑藉著對英文的興趣,足足花了四年時間,一邊工作、一邊趕場上了三個英文補習班,日夜苦讀英文。四年後,這個連高中都沒畢業的年輕小伙子,成為拿到國防部公費留美的小軍官;而這個生命轉折,為他後來人生道路開啟了不同的里程。

    但當時,他卻渾然未覺。「我只是運氣好。」或許正如黑幼龍所說,他是在迷霧中碰對了運氣;但是卻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是,在劣勢中他沒有放棄自己,依然試著從他的興趣中,尋找優勢、建立出努力的軌跡。

    從結婚、生子,任職美國休斯飛機公司、宏碁電腦、光啟社,甚至參與了電視「武器大觀」的主持。四個孩子的他,四十八歲以前,只是本份的做個薪水階級,買了房子、也有一些存款。然而,喜歡與人分享經驗、寫文章,卻始終無法在高科技業裡找到內心喜悅與自信的他,總是感到不快樂。
    四十八歲中年才創業 一切從零開始

    四十八歲要從零開始,完全踏入不熟悉的領域創業,是風險也是冒險,最大的壓力來自於家中的妻兒生活,仍需要穩定薪水的照顧。但尋找自信和快樂的內心渴望,卻讓他在掙扎之後,仍決定在台灣成立卡內基訓練中心。

    當然,這又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難關重重。除了申辦過程幾經困難外,更必需親赴美國受訓長達一年,從學生、助教、講師做起。「家裡的穩定收入立刻少了一年,而且還無法待在家人身邊」。這對要創業的他,內心的糾結更是強烈,彷彿回到了二十多年前那些個對未來充滿疑懼與不安的日子。

    最終,他在家人支持下,放下一切赴美背水一戰。一年後回台,準備正式創業,所有從海外運回暫存在倉庫裡原文教材資料,卻被一場無情的水患全數湮沒。當時,辛苦存下的錢已幾乎見底,在龐大不安和創業金借款的壓力下,他被迫往前邁向全新的第二個人生。

    黑幼龍笑著說,人生的不幸,有時候竟然意外成為了另一種的幸運。由於他沒能使用美國英文教材,而被迫自行重新撰寫中文教材,讓大多數人更容易上手的內容教材,也使得他迅速在企業界竄紅,甚至開業後的第一個月就賺了錢。接下來的數十年一直到現在,國內已有數以萬計的人透過卡內基訓練,協助員工和管理者,探索自我、學習用心溝通,重新找到工作的自信,還有生活的快樂。

    人生走過七十個年頭,長長的歲月裡,並非一路平步青雲的他,學會了愈挫愈勇、不放棄希望。幼年時跟著父母走過抗日、逃難、求生的艱苦歲月;人生際遇則因為英文與卡內基,歷經了二次的重大轉折。與家人的互動,也因為卡內基訓練而更懂得感謝與溝通。
    黑幼龍:我可以不工作,但不會退休
    走在自我實現的路上,感到幸運和滿足

    談到近年來最熱門的退休話題,黑幼龍很肯定的說:「我可以不上班,但絕不會退休」。與其他企業家不同的是,以分享為一生職志的他,貫徹著卡內基的靈魂,認為應該「拿走搖椅,繼續向前走」,才是最完美的人生片尾曲。

    「我已將構築圓滿人生的三大圈圈─能力、興趣、使命/價值觀達成最大面積的重疊」。這是我很幸運且感到幸福的事,他說。

    這樣的他,行程總是被寫書、演講塞滿,不只到各大企業透過這套卡內基訓練,幫助需要的朋友找到面對自己和人際的方法,也投身於教會和各大學校分享經驗。因為這就是他最喜歡做的事,所以他感到快樂和充實。很多人也因能力、興趣和價值觀無法順利結合,所以經常處於一個不快樂和不滿足的惡性循環裡。
    人生幸福三部曲:面對自己、尋找快樂、享受生活

    黑幼龍比喻人生的三個階段中,二十至三十歲像晨曦一般,好比露水;三十至四十歲則是日正當中,有如豔陽;五十至六十歲則好比夕陽,是那般美好。也因此他建議大家,不論人生正來到哪個階段,一定要時常問問自己,有沒有很快樂過這一生,如果還沒有,就要趕快開始。

    而他給所有老、中、青三代保戶朋友們的建議分別是:

    30歲開始尋找自己的三個圈圈(興趣、能力、使命感),要去思考自己最喜歡的工作是什麼?真正面對自己,找到自己的優勢在哪裡?人生有沒有期望達成的使命感?

    40歲開始練習做決定;不管是要改變人生跑道或是生活形態,都要趕緊去做,因為再不做就太晚了。然後接受一件事,那就是做決定有一定的風險,受了挫折就要趕快想辦法站起來,重新尋找和決定新的方向。

    50歲開始學會享受人生。美好的人生不只包括到處遊玩或擁有大筆的財富,重點是要讓自己感到很快樂。一旦發現自己不快樂,就要仔細檢視造成不快樂的因素,努力改善它。
    人不應決定退休時,才去尋找新生活方向
    做好萬全的規劃,面對人生不同階段

    「老了,不要覺得就意味著你是落後的、走下坡、走向死亡了」。惟有讓自己做好準備,即使面對人生的不同階段,人生仍能精采、健康且美麗的。

    他殷切提醒大家,人不應決定退休時才去尋找退休方向,應該在退休前就要做好各項準備,無論是退休準備金、人生興趣及價值感,及實現興趣的能力。因為,提前準備,才是面對未來的最好方法。

    是啊,如果性格與態度可以決定命運,那麼從年輕開始對生命的態度,就能決定未來我們可以擁有什麼樣的生活。就如黑幼龍大師分享的觀念,想要擁有美好的未來,都需要從最正確的態度做起。

    聽完黑幼龍分享,你是否也有一種重新為自己點燃生命熱情的衝動呢?永遠為自己做好準備,就是啟動你人生幸福的唯一密碼。也唯有如此,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財富人生,感動未來無數個美好明天。
    黑幼龍小語錄

    能力是可以穿越順境和逆境的,很多努力的人也不見得成功。過去,我們判斷一個人多成功,採用的標準可能是「能力、學問、有多努力」,但我認為,一個人處理挫折能力有多強,從低潮後多快站起來,才是決定一個人成功的關鍵,這個標準,放諸事業、家庭、愛情皆然。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