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單元#不浪漫愛情 EP.02❤️🔥
最近,隨著八卦新聞,「開放式關係」引起了熱烈討論。
我很喜歡《飯飯之交》這部電影♥
雖然是so好萊塢的愛情喜劇
但片中並不諱言談論多元關係
很喜歡他們的關係一邊走、一邊試的感覺。
有人覺得講得太明的愛情很麻煩、不夠浪漫
但我覺...
#新單元#不浪漫愛情 EP.02❤️🔥
最近,隨著八卦新聞,「開放式關係」引起了熱烈討論。
我很喜歡《飯飯之交》這部電影♥
雖然是so好萊塢的愛情喜劇
但片中並不諱言談論多元關係
很喜歡他們的關係一邊走、一邊試的感覺。
有人覺得講得太明的愛情很麻煩、不夠浪漫
但我覺得不講清楚,只會產生的多麻煩的drama,之後要處理可能更加棘手。
那麼,今天就來聊聊一些開放式關係的概念吧~
========================
#以下有劇情暴雷
在片中,Emma和Adam訂出的原則是只上床、不談感情,並且可以另尋伴侶。就這樣的線索來看,這是一段開放式關係(open relationship),是多元關係的一種,並不等於多重關係(polyamory),但它們都是多元關係的一種。另外在《道德浪女》一書當中,也有「福利朋友」(friends with benefits)的概念,也是電影《好友萬萬睡》的原文片名。
今天想討論多元關係,主要是受到鄭家純的新聞影響,發現太多人不理解多元關係,「不理解」並不代表錯誤,但因自己的無知而謾罵別人,就是一種盲目。談感情的永遠都是當事人,沒有人有義務無端接受謾罵,只因為他人不了解多元關係。甚至有人說「你這次我不認同」、「為什麼不說是砲友就好?」、「你敢不敢承認是砲友?」但就是,為什麼別人的關係需要你們認同首肯啊?
維持多重關係、開放關係,重點在於關係中的人知情同意,就ok了,「知情同意」喔!這是最重要的一點,若只有單方同意並擅自實踐,是欺騙的行為。
當然也有人說:「玩不起的人不要隨便參與多重關係」,我不太同意「玩」這個說法,一來是因為,維持多元關係的人在關係中所制定的規則、界線,比一般「理所當然」的一對一關係還要複雜嚴謹,話也說得更清楚,並保持關係中的溝通順暢,我想這都好過在關係中互相揣測、惴惴不安,整天疑神疑鬼。二來是,「玩」這個詞忽略了關係中的人所花的心力,就是因為重視、在乎,所以才會提出協商,否則背地裡偷吃不是更方便嗎?(好像也沒有,偷吃會引來更多drama)
有人好奇,哪來這麼多喊燒的圍觀民眾?這段感情明明不干他們的事。社會學家Lynn Jamieson提出「公開故事」(public stories)的概念,他指出人們需要一則又一則的公開故事來對照自身,在一旁看戲的人循著這些public stories,細數著「我不要也像他們一樣」「我要像這對夢幻情侶一樣」依照別人的故事打造自己的藍圖,久而久之開始覺得自己對於好壞有所分別,進而可以對他人的生活提出道德批判,將個人的喜惡價值觀套用在別人身上。所以會看到有人說「離這種女人遠一點」,我才想說:「會說『我這輩子只愛你一人』的男人才要離遠一點咧」(有興趣請搜尋「串珠式的單一伴侶關係」serial monogamists,他可以對每段關係都這樣說)
關係就像點餐,有人喜歡套餐,有人喜歡單點,也有人喜歡自由配。套餐的飲品不喜歡我們也可以換,如果想喝玉米濃湯卻被強灌無糖綠茶,想必誰也不會開心。不管你想選擇什麼餐點,或是你想吃幾份都無所謂,唯一必須切記的重點——不要逼別人吃他不想吃的東西。
最後想shout out 一下處女座陣線的阿純 @ili.cheng 。
不慍不火地解釋,不須慌張,也不必自亂陣腳,關係從來都是自己的。看到有標題寫「洗刷小三污名」也覺得很好笑,沒有正宮也沒有小三,為什麼有些人就是不懂呢?
希望大家在關係實踐上得更自在一點,慢慢摸索出自己適合的路呦!(魔編今天很正向!)
參考書目:
Janet W. Hardy、Dossie Easton《道德浪女》,2019年,游擊出版。
========================
今天針對電影本身的分析好像少一點,也是對時事有感而發,才產出這篇。但我個人是很喜歡這部電影的,也很喜歡艾希頓庫奇。小時候看不太懂,現在理解能力多了10年的磨練,也更能體會箇中滋味了。
有更多想知道的討論,隨時留言私訊告訴魔編
(*´∀`)~♥
========================
#飯飯之交#NoStringsAttached#NataliePortman#AshtonKutcher #GretaGerwig#Ludacris
#戀愛#愛情#愛情故事#愛情喜劇#開放式關係#drama#romanticcomedy#Love#Lovestory#couples#couplegoals#bae#baby#instalove#iloveyou#鄭家純
#Movie#映画#電影#映画好きな人と繋がりたい#Film
揣揣不安惴惴不安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拴馬索」——念珠之功德與作用之四 》
二OO五年夏天,在一個週末的早晨,手機乍響,看號碼是一位遠在上海的學生打來,接起電話,對方心急火燎般的聲音令我心中不免一怔,直到對方連忙叫了兩聲「老師!老師!」方才甦解過來。這位學生已經年近六旬,平日裡行事也算平穩緩進,從未見過如此地焦急,心想不知有何事發生?
在這通電話中,他光是簡單重點描述就花了四十分鐘,大意就是他一手創立的零件工廠,被他的家人完全地占據掏空,他突然間只覺膽顫、驚恐萬分,不知如何是好,一時亂了方寸,所以打了電話給我,請我看看有無任何解其燃眉之困的計策。當這位學生一邊急躁地對我講述他所遭遇的棘手事件時,我腦子靈光一閃,顯現出來的是威赫閃閃的藥師七佛。我想起來這名學生在二十年前,我有傳授過藥師咒給他,以及教導他如何安置藥師壇城,我心裡想他應該可以安然過關,於是就告訴他:「你這個歲數的人了,遇事千萬不能慌亂,先緩緩自己的心緒,找名比較好的律師,再仔細想想整件事情的前因後果。你聽我的建議,先在你佛堂點藥師燈七盞,按照過去我教你的擺法,這幾天要很虔誠地跪念《藥師經》,祈求藥師佛加持及十二藥叉護法聖眾暗中扶助⋯⋯」
在這通電話的過程中,我腦中突然顯現了一個景象,很遙遠,時空迢遞至大唐盛世的義淨譯師莊嚴的容貌。義淨大師一直是我心目中極為崇敬的大譯師,甚至於超越了玄奘,連武則天對他都讚嘆萬分,當年他回到洛陽城的時候,武后還在城外等候多時,迎接這位聖僧⋯⋯義淨大師所翻譯的《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經文優美練達,特別把藥師佛的大弘誓願描述得淋漓盡致,誦讀之間,直感難以名狀的加持能量,數輟不斷,充滿全身⋯⋯。
在中國山東有座義淨寺,便是為了紀念義淨大師所造,其中藥師殿所供奉的藥師七佛更是從未開眼過的莊嚴相。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藥師佛救度廬陵王的事蹟,當時他把自己的皇位交給他的母親,他的母親就是武則天,之後他就遷移到當時的房州,那時他極為信崇藥師琉璃光如來,幾乎天天都會持誦祂的佛號,從未間斷,應該也是這樣子的緣故,使得他在武則天在位時無災、無難、無為難他,最後也促使他重新接掌皇位。在這期間由於他和義淨大師往從密切,中宗也從中獲得不少法益,因此唐中宗由於義淨大師座下領導的一批善於譯經的人才,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藥師經》。相信武則天在位時,唐中宗無法真正揣測、掌握到母親那種詭祕莫諱的心思,因此心中總是恐懼不安,惴惴憂愁,怛懼度日。每當他有這種心緒產生時,他只要持誦《藥師經》,就如同喝了安心湯飲一般,再加上後來很順當地重新坐上王位,因此他對藥師佛的信解心只能說到了卓絕超勝,無以復加的地步。畢竟他比李賢的遭遇好得太多⋯⋯。
當我心中想到了這段歷史上的往事,我心裡便有了底,上海的學生若能根據我給予他的建議,好生地供養《藥師經》、藥師佛、燃燈、持咒,最後也終必會如李顯一般失而復得⋯⋯果然在經歷將近七個月的訴訟期間,最後他如願以償。《藥師經》的功德本來就是對於世間男女一切諸不順之事皆能稱心如意,就如同經中願文上所說的可以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等,由於李顯在自己本身世俗變幻過程中,多次獲得藥師佛解困、療惑,更加深他對藥師佛的依賴及勝解,也許也因這些因緣,他才會要義淨翻譯一切和藥師佛相關的經文。
說到持誦藥師法門相關的法器,最重要的便是念珠,持誦藥師咒如果能有一串菩提子念珠,當然是最將順妙美之事,如果有可能,可以請一串青金石念珠做為修持藥師法門重要的依仗。
這種石頭早期顯教很少聽聞,原因是中國境內並無產區,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蒙古等地區才挖掘得到這種天下難尋的寶珠,通常都是回教徒做為祈禱之珠,伊斯蘭教徒便會手持青金石念珠,或其他的寶珠,口中會唸誦著「一切榮耀歸真主」、「感讚真主」及「真主至大」等詞,反覆不斷唸誦。
在佛教,佛珠的數字都是以一百O八顆為主,但在其他的宗教信仰中,也有隨其所需佩以念珠,天主教徒他們的念珠,便只有59顆。大部分天主教徒的念珠都會再配有一條十字架做為美化。而伊斯蘭教的信徒對於念珠的使用通常是使用在祈禱的時候,或者是共同唱誦的時候,念經時或持誦都會用得上它。(未完待續)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揣揣不安惴惴不安 在 遠見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比疫情還可怕的是...沒有你,公司照樣運作流暢😨】
近日台灣確診案例減少,7月12日可望解封,也意味著許多上班族將結束將近兩個月的 #WFH(#居家工作),但讓他們惴惴不安的,並非重返辦公室,而是...公司發現了「這個辦公室有沒有你根本沒差!」
街頭巷尾,放眼望去,一台台載著斗大運送箱的外送摩托車,頓時變成了路上最吸睛、最奇特的光景,也宣告著「#零工經濟」(Gig Economy)商務模式將更加速發展及演化,未來,朝九晚五的工作已非必要...
揣揣不安惴惴不安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編輯OOXX】
這陣子,若非十萬火急之事,其實會盡量不去叨擾醫生作者們,因為知曉他們即使不是站在醫療最前線,依著不是那麼充足的設備與量能,戮力與狡猾難纏的病毒搏鬥,那麼,恐怕也都是時時刻刻揣著一顆不安與焦慮的心,在他們的醫療崗位,堅守著。
這是一件多麼考驗人性又令人惴慄的事,再直白點說,那是一件與賭上自己性命無異的事,不是嗎?
我們一般人能在家分流工作;能做好滴水不漏的防護,挑選人煙最少的時段,前往市場或超市購生鮮或日用品;哪怕不得不搭捷運、公車等大眾運輸工具,也是盡可能全副武裝;我們一般人無論走到哪裡,信奉的、念茲在茲的、隨身緊握不放的,就是酒精噴好噴滿,以及再噴好噴滿。
我們一般人的選擇是,哪裡病毒少,就往哪裡去。可醫護人員們無從選擇,甚至是哪裡病毒多,就得往那裡去。
/
但那日,無法不聯繫一位醫生作者,而她如此回信:
「我們已經動員支援COVID的確診個案,抗疫還有段路,你和寶瓶同仁也要多注意,一切平安健康。」
我讀著極為簡短的回信,但心卻長長的揪了一下(這位醫生作者的先生也是同家醫院的醫師啊)。
那刻,我再次體會到一句意義深遠的話──若我們此刻能稍微放下憂慮、放下惶恐,而過著生活,一份靠近我們原本日常的生活,那是因為有你們,你們在前頭無私地擋著那些可怖與驚濤駭浪。
渴切希望所有台灣的醫護都平安。
圖片:VisualHunt
(Muse 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