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掩人耳目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掩人耳目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掩人耳目意思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無待堂,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盧斯達:網絡輿論圈的末日教派化 — 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然後呢?】 高先電影院在政治壓力下無法播放《理大圍城》,網絡出現一樁插曲。一個受歡迎的黃絲專頁說,不要再欺騙自己,香港電影已死。又說其實網絡也不安全,網絡巨頭跟你香港人無親無故,只會袖手旁觀。帖文火了,在「好嬲好嬲、好驚好驚」的人群中傳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9萬的網紅觀點,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人:陳揮文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18:00 - 19:00 ◎節目內容大綱: 第一段: 一,遺憾 南方澳斷橋沒奇蹟 六移工命喪異鄉 二,交長林佳龍:「從寬認定」賠償五百萬 三,各大媒體請醒醒 賠償金額怎會交長決定 四,從寬認定意思是多給? 還是掩人耳目? 五,斷橋赫然發現 中央地方到底有...
掩人耳目意思 在 革命開始的時候躺下來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22:47:04
聽許含光新單曲〈安森 Girl〉,想到這是一個饒舌與 R&B 顯學的世代,但還有人在用這麼華麗老派的吉他指法,就讓我覺得興奮,整體編曲老英搖的快意,快速彈跳一樣穿越城市,也讓人直覺想起《猜火車》Brit-pop 美麗的頹靡。 〈安森 Girl〉或許是接近創作者瘋狂而堅韌的阿基里斯腱的一首歌...
掩人耳目意思 在 藍橘子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3 18:25:45
.「媽,我想學吹口哨。」某天我看電影主角吹口哨很有型,所以想學。 .「為什麼要學這種無聊東西?能賺錢嗎?」媽。 .「不能…」 .「那就不要學,去補習班更實際。」 . 我一邊被媽媽牽著到補層班,一邊嘟著嘴,用力將口腔的空氣噴出,但只能發出微弱的呼氣聲。 . 我真的很想學吹口哨。 . .「公園太危險了!...
掩人耳目意思 在 Bar藏/Bar hide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9 16:39:26
"About Speakeasy" 什麼是Speakeasy? Speakeasy是一種酒吧風格 在1919年,美國因為許多勞工每天酗酒成性造成社會問題 所以頒布了禁酒令 而造成許多製酒業與酒吧必需轉型 成為非法地下化的方式營運 當時的酒吧 會藏在某個建築物裡面 例如理髮廳 餐廳 等等的需要熟門熟路...
-
掩人耳目意思 在 觀點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10-03 08:00:00主持人:陳揮文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18:00 - 19:00
◎節目內容大綱:
第一段:
一,遺憾 南方澳斷橋沒奇蹟 六移工命喪異鄉
二,交長林佳龍:「從寬認定」賠償五百萬
三,各大媒體請醒醒 賠償金額怎會交長決定
四,從寬認定意思是多給? 還是掩人耳目?
五,斷橋赫然發現 中央地方到底有多迂腐
六,根本不歸宜蘭管 縣府竟烏龍做檢測
七,真該負責的港務公司 21年來「0」檢測
八,黃國昌單槍匹馬揭弊 34藍委實在丟臉
九,民進黨新潮流高雄幫涉酬庸 綠媒有報嗎?
十,有槍不會撿 韓總部國民黨該回神了
第二段:
一,郭粉少500 郭幕僚宣佈吳郭會取消
二,1002說兩週後安排 1003因掉粉取消
三,柯粉掉十幾萬 阿北面不改色 郭太遜了
四,郭柯1002拍定裝照 輔選民眾黨立委
五,請問吳敦義 跟郭還有必要見面嗎?
六,國民黨該換的不是組發會主委 而是黨主席
七,柱柱姐南征 國民黨「竟無一人是男兒」
八,郭推薦郭家軍 「有民調分析專業」
九,請問郭 為何專家從沒聽過調和式民調
十,假民調?假新聞?假離家出走?假買球隊?
第三段:
每日一句2019-1003
韓:相信自己民調支持度還是非常強大
狗吠火車2019-1003-223-4元之發言人
韓競選總部添新血 葉元之擔任發言人
選戰倒數100天 葉與何庭歡扛發言重任
敢用年輕人打大選 韓要找回選戰節奏
-----
按讚【觀點】FB: https://www.facebook.com/AllTheBestVi ...
訂閱【觀點】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觀點
▶ 飛碟聯播網 http://bit.ly/2Pz4Qmo
▶ 飛碟晚餐陳揮文時間 http://bit.ly/2JOoLMg
▶ 飛碟聯播網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ufonetwork921/
▶ 飛碟聯播網APP http://www.uforadio.com.tw/app
掩人耳目意思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盧斯達:網絡輿論圈的末日教派化 — 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然後呢?】
高先電影院在政治壓力下無法播放《理大圍城》,網絡出現一樁插曲。一個受歡迎的黃絲專頁說,不要再欺騙自己,香港電影已死。又說其實網絡也不安全,網絡巨頭跟你香港人無親無故,只會袖手旁觀。帖文火了,在「好嬲好嬲、好驚好驚」的人群中傳播,後來又有一波反駁並且取笑那個專頁的反攻,傳到了我的同溫層。
義憤填膺的網友說,該專頁評論事情的標準在哪裡?在外面民意五五開的時候,泛民堅持接受人大委任,留在「一年議會」,那個專頁反對外界「取笑議會戰線」,大叫「(對泛民)多點鼓勵,可以嗎」,香港電影難道不如議會戰線?為甚麼對香港電影就不多點鼓勵,仲一嘢批死佢?
學著說「香港電影已死」的貼文,不只宣佈電影已死,還暗示游學修等人身體力行繼續搞電影,其實與相信法治未死的法律界人士一樣是不肯接受現實,但不久之前,該專頁又說,不要 blame the victim,不要取笑楊岳橋「人生更精彩」變了 dead body。然而其實外界不是取笑楊本人,而是像該專頁一樣,接受法治已死,指出一直有很多人不肯接受現實。如果說 dead body 是受害人就應該隱惡揚善,那今日香港電影也是受害人,隨意宣稱其「已死」,難道不是欠缺鼓勵?何時鼓勵,何時不鼓勵?
你在上面看到邏輯標準如此不一致,是因為寫網絡帖文,一致性從來不重要,最重要是能夠收割那一刻大家的情緒。有這個剝削情緒受困者的才能和洞察力,帖文就能火。為甚麼火?因為香港人看到《理大圍城》被打壓,好嬲好嬲,好驚好驚,又無計可施,急著抒發,急著解脫,就需要一些人登高一呼,讓他們的內心慾望得到認同,即「香港已死」。「係喎係喎,係囉係囉」。那一刻就得以移情了,變得可以忍受,如此便完成一個心理防衛機制的循環。就好像你失戀,你改變不了情人一去不回的現實,但聽一首病態和自虐的情歌,得到共鳴,內心也得以移情,好過多了。
故此類帖文在標準和邏輯不一致,根本是市場的忠實還原。因為市場就是人心,人心是情緒,情緒沒道理,變來變去。某時空人們需要說服自己,選舉很有希望,而自己投票都很重要,做咗嘢,KOL 就會樂觀積極,並且批評有異議的人。到現在為何一向樂觀、主張寬容(泛民)的 KOL 突然變成大厭世?純粹是因為「市場主導」。
香港已非反送中那時光景,現在政府處於強勢,反對派被清洗,法庭日日重判示威者,大家也看不到即時的前景。很多人一家大細移民走人,很多 KOL 也離開了香港。人的思想,與他的階級和物質生活有絕對關係。人都不在香港,自然樂得輕鬆,但香港人很聰明,他們在意識上都要贏盡。所以他們對香港的看法,就 180 度改變,他們以論證香港已死的方法,來說服自己,離開香港是對的決定,甚至是優越過其他人的。
這種因為生活經濟環境大轉變而導致的論述大轉變,是不會合邏輯的,因為人的邏輯一致性,往往比起理性主義傳統下的假設來得脆弱。例如以前為「議會寸土必爭」大吹法螺的網台主持,一移了民,就慢慢改變,最近還主張香港電台備受打壓至此,不如解散。然而根據寸土必爭邏輯,港台還剩一個正常人都還沒死,都有作用,為甚麼要自己放棄?
上述網台主持的一時一樣,很容易解釋。因為有些人不在香港賺錢和生活了,就很容易變成主張香港已死,無得救,大家都一齊移民淘空香港,將香港焦土了就好。雖然跟他們以前的評論人設不一樣,但如果香港真的沒死,他們今日離開的行為,成本就虧大了。所以他們內心真是渴望香港早死早著的。因為他們已經在外國。香港不死,怎證明他們有先見之明?
當然很多移民的內心應該沒那麼扭曲,這裡說的只是極少數議題操作者和廣播從業員。
如何面對移民潮,一向是香港人的議題。面對過移民潮的老派人會說,走的人不要盼著香港會死,香港有景氣的時候又酸溜溜;留的人也不要一口咬定別人在外面會適應不良,不要見不得別人好。不管走還是留,都應該祝福對方,善頌善禱。海外香港和本土香港,都應該掙扎和奮鬥,都值得在太陽之下有一席之地。
這些平正溫潤的想法,不會火的。網絡有另一個玩法,這些我們都一早瞭得的。
然而一開始說的帖文或者專頁,挖開來是很悲涼的。為甚麼該文一下就祭出「香港電影已死」?大命題總是需要大論證,但帖文出現說到底只是因為高先播不了《理大圍城》,只是「對刺激作出反應」,連小論證都說不上。不是說該片被打壓是一件小事,是大事,但這件事如何推導到「香港電影已死」?大力宣佈「港片已死」的同時,其實電影院繼續有港片上映。那算死了沒有?
其中的深層邏輯,就是有任何港片被打壓,即港片發展沒有一帆風順,他們就會宣佈港片已死。這跟香港很多人的世界觀一致。如果香港的民主發展不是一帆風順,不是自動波成功,他們就會作壁上觀,就會急流勇退、策略轉進。一遇上打壓,他們就會自暴自棄,自憐自傷。他們仍在說議會戰線、法治如何有險可守的時候,並不是真的一往無前信仰之,而是自己喜歡的代表還有得在議會玩。一旦自己的代議士都被排除了,他們就馬上不再信仰議會戰線和抗爭活動,由散發民主熱忱的志士秒變自暴自棄廢青,比起 2016 年之後的本土和自決派還要一沉不起。
人在順境時是沒有性格的,只有在逆勢中你才能真正認識一個人的信念和行為是廉價,還是不廉價。說到底,很多人是因為第一次正式被現實洗禮,包裹香港利益共同體的羊水破了,生命的痛苦接踵而來,有些人頑強抵抗,有些人更願意躲回自己的潛意識裡繼續做出生前的夢,回到潛意識。潛意識世界沒有邏輯和標準,只有原始慾望和恐懼的無盡輪迴。
尼采說:「盲目的樂觀,只會使人感覺膚淺;過度的悲觀,則會使人走向毀滅。」魯迅說:「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心經》說:「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夢想是掩人耳目的兩極,理性和真實只會於兩者之間穿過。
正因一時解脫不到,香港人會被外面拉得四處倒,長期處於六神無主的兩極。外面強力鎮壓,裡面自我瓦解,主流群眾還能回歸嗎?如果你看得夠多,你不會期望他們。群眾運動起來的時候,人人都是群眾;到退潮的時候,很多人就會粉碎,向來如此。
2014、16 年之後,有些人不幸遭受第一波攻擊,但沒有全部心灰意冷,很多人繼續堅強和努力,最後他們的願景以另一種方式席捲大地。就算是現在身陷囹圄的人,都是把悲傷留給自己,一再強調要頂住、唔好死。在他們面前,不知道只旁觀紀錄片受打壓的一般人為何好意思越過電影業中人宣佈香港電影已死。
有人認為萬馬齊喑,必須說出事實。少年們太年輕了。魯迅曾經寫過一個叫《立論》的小故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合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魯迅這是批判中國人和稀泥、不敢說真實話的現象。然而甩皮甩骨的人接收了,就會以為凡事都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就是「敢言」,久而久之,會變成末日邪教。存在主義提出一個思考實驗:一切生命都會煙滅,太陽系都會因為太陽在億萬年燒完之後,一同變成寂靜的死亡宇宙,那今日你為何還活著,為何不馬上自殺呢?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沒錯,但他死之前要做甚麼,在有限時空做過甚麼、留下過甚麼,比較重要。
有人認為這些言論在毒害民智,我不想看得那麼孤憤,我寧願是認為香港人太受創了,需要精神毒品。有市場,自然產生供應。想吸毒想軟弱並不是罪惡,但若你遇上一些人,他們不斷接納並鼓勵你自憐和消沉,即使是慈眉善目的善男信女,也是生命的魔考,就像佛祖在樹下遇見的三個美女。如果你還在乎自己的「情緒主權」,如果你不想隨別人指揮捧自憐自虐過一輩子,最終人不能單靠毒品過活。
掩人耳目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盧斯達:網絡輿論圈的末日教派化 — 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然後呢?】
高先電影院在政治壓力下無法播放《理大圍城》,網絡出現一樁插曲。一個受歡迎的黃絲專頁說,不要再欺騙自己,香港電影已死。又說其實網絡也不安全,網絡巨頭跟你香港人無親無故,只會袖手旁觀。帖文火了,在「好嬲好嬲、好驚好驚」的人群中傳播,後來又有一波反駁並且取笑那個專頁的反攻,傳到了我的同溫層。
義憤填膺的網友說,該專頁評論事情的標準在哪裡?在外面民意五五開的時候,泛民堅持接受人大委任,留在「一年議會」,那個專頁反對外界「取笑議會戰線」,大叫「(對泛民)多點鼓勵,可以嗎」,香港電影難道不如議會戰線?為甚麼對香港電影就不多點鼓勵,仲一嘢批死佢?
學著說「香港電影已死」的貼文,不只宣佈電影已死,還暗示游學修等人身體力行繼續搞電影,其實與相信法治未死的法律界人士一樣是不肯接受現實,但不久之前,該專頁又說,不要 blame the victim,不要取笑楊岳橋「人生更精彩」變了 dead body。然而其實外界不是取笑楊本人,而是像該專頁一樣,接受法治已死,指出一直有很多人不肯接受現實。如果說 dead body 是受害人就應該隱惡揚善,那今日香港電影也是受害人,隨意宣稱其「已死」,難道不是欠缺鼓勵?何時鼓勵,何時不鼓勵?
你在上面看到邏輯標準如此不一致,是因為寫網絡帖文,一致性從來不重要,最重要是能夠收割那一刻大家的情緒。有這個剝削情緒受困者的才能和洞察力,帖文就能火。為甚麼火?因為香港人看到《理大圍城》被打壓,好嬲好嬲,好驚好驚,又無計可施,急著抒發,急著解脫,就需要一些人登高一呼,讓他們的內心慾望得到認同,即「香港已死」。「係喎係喎,係囉係囉」。那一刻就得以移情了,變得可以忍受,如此便完成一個心理防衛機制的循環。就好像你失戀,你改變不了情人一去不回的現實,但聽一首病態和自虐的情歌,得到共鳴,內心也得以移情,好過多了。
故此類帖文在標準和邏輯不一致,根本是市場的忠實還原。因為市場就是人心,人心是情緒,情緒沒道理,變來變去。某時空人們需要說服自己,選舉很有希望,而自己投票都很重要,做咗嘢,KOL 就會樂觀積極,並且批評有異議的人。到現在為何一向樂觀、主張寬容(泛民)的 KOL 突然變成大厭世?純粹是因為「市場主導」。
香港已非反送中那時光景,現在政府處於強勢,反對派被清洗,法庭日日重判示威者,大家也看不到即時的前景。很多人一家大細移民走人,很多 KOL 也離開了香港。人的思想,與他的階級和物質生活有絕對關係。人都不在香港,自然樂得輕鬆,但香港人很聰明,他們在意識上都要贏盡。所以他們對香港的看法,就 180 度改變,他們以論證香港已死的方法,來說服自己,離開香港是對的決定,甚至是優越過其他人的。
這種因為生活經濟環境大轉變而導致的論述大轉變,是不會合邏輯的,因為人的邏輯一致性,往往比起理性主義傳統下的假設來得脆弱。例如以前為「議會寸土必爭」大吹法螺的網台主持,一移了民,就慢慢改變,最近還主張香港電台備受打壓至此,不如解散。然而根據寸土必爭邏輯,港台還剩一個正常人都還沒死,都有作用,為甚麼要自己放棄?
上述網台主持的一時一樣,很容易解釋。因為有些人不在香港賺錢和生活了,就很容易變成主張香港已死,無得救,大家都一齊移民淘空香港,將香港焦土了就好。雖然跟他們以前的評論人設不一樣,但如果香港真的沒死,他們今日離開的行為,成本就虧大了。所以他們內心真是渴望香港早死早著的。因為他們已經在外國。香港不死,怎證明他們有先見之明?
當然很多移民的內心應該沒那麼扭曲,這裡說的只是極少數議題操作者和廣播從業員。
如何面對移民潮,一向是香港人的議題。面對過移民潮的老派人會說,走的人不要盼著香港會死,香港有景氣的時候又酸溜溜;留的人也不要一口咬定別人在外面會適應不良,不要見不得別人好。不管走還是留,都應該祝福對方,善頌善禱。海外香港和本土香港,都應該掙扎和奮鬥,都值得在太陽之下有一席之地。
這些平正溫潤的想法,不會火的。網絡有另一個玩法,這些我們都一早瞭得的。
然而一開始說的帖文或者專頁,挖開來是很悲涼的。為甚麼該文一下就祭出「香港電影已死」?大命題總是需要大論證,但帖文出現說到底只是因為高先播不了《理大圍城》,只是「對刺激作出反應」,連小論證都說不上。不是說該片被打壓是一件小事,是大事,但這件事如何推導到「香港電影已死」?大力宣佈「港片已死」的同時,其實電影院繼續有港片上映。那算死了沒有?
其中的深層邏輯,就是有任何港片被打壓,即港片發展沒有一帆風順,他們就會宣佈港片已死。這跟香港很多人的世界觀一致。如果香港的民主發展不是一帆風順,不是自動波成功,他們就會作壁上觀,就會急流勇退、策略轉進。一遇上打壓,他們就會自暴自棄,自憐自傷。他們仍在說議會戰線、法治如何有險可守的時候,並不是真的一往無前信仰之,而是自己喜歡的代表還有得在議會玩。一旦自己的代議士都被排除了,他們就馬上不再信仰議會戰線和抗爭活動,由散發民主熱忱的志士秒變自暴自棄廢青,比起 2016 年之後的本土和自決派還要一沉不起。
人在順境時是沒有性格的,只有在逆勢中你才能真正認識一個人的信念和行為是廉價,還是不廉價。說到底,很多人是因為第一次正式被現實洗禮,包裹香港利益共同體的羊水破了,生命的痛苦接踵而來,有些人頑強抵抗,有些人更願意躲回自己的潛意識裡繼續做出生前的夢,回到潛意識。潛意識世界沒有邏輯和標準,只有原始慾望和恐懼的無盡輪迴。
尼采說:「盲目的樂觀,只會使人感覺膚淺;過度的悲觀,則會使人走向毀滅。」魯迅說:「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心經》說:「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夢想是掩人耳目的兩極,理性和真實只會於兩者之間穿過。
正因一時解脫不到,香港人會被外面拉得四處倒,長期處於六神無主的兩極。外面強力鎮壓,裡面自我瓦解,主流群眾還能回歸嗎?如果你看得夠多,你不會期望他們。群眾運動起來的時候,人人都是群眾;到退潮的時候,很多人就會粉碎,向來如此。
2014、16 年之後,有些人不幸遭受第一波攻擊,但沒有全部心灰意冷,很多人繼續堅強和努力,最後他們的願景以另一種方式席捲大地。就算是現在身陷囹圄的人,都是把悲傷留給自己,一再強調要頂住、唔好死。在他們面前,不知道只旁觀紀錄片受打壓的一般人為何好意思越過電影業中人宣佈香港電影已死。
有人認為萬馬齊喑,必須說出事實。少年們太年輕了。魯迅曾經寫過一個叫《立論》的小故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合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魯迅這是批判中國人和稀泥、不敢說真實話的現象。然而甩皮甩骨的人接收了,就會以為凡事都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就是「敢言」,久而久之,會變成末日邪教。存在主義提出一個思考實驗:一切生命都會煙滅,太陽系都會因為太陽在億萬年燒完之後,一同變成寂靜的死亡宇宙,那今日你為何還活著,為何不馬上自殺呢?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沒錯,但他死之前要做甚麼,在有限時空做過甚麼、留下過甚麼,比較重要。
有人認為這些言論在毒害民智,我不想看得那麼孤憤,我寧願是認為香港人太受創了,需要精神毒品。有市場,自然產生供應。想吸毒想軟弱並不是罪惡,但若你遇上一些人,他們不斷接納並鼓勵你自憐和消沉,即使是慈眉善目的善男信女,也是生命的魔考,就像佛祖在樹下遇見的三個美女。如果你還在乎自己的「情緒主權」,如果你不想隨別人指揮捧自憐自虐過一輩子,最終人不能單靠毒品過活。
掩人耳目意思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年對我來說,最具突破性的事情就是我在暑假找到機會去學八極拳(雖然也就只學了那兩個月,但畢竟是完成我一直以來的夢想)。
會讓我對八極拳產生極大興趣的原因,一個是電影「一代宗師」,裡面張震打八極拳的身影真是帥到掉渣;另一個則是我看了一部老漫畫《拳兒》,這是一部描寫學習八極拳的男主,在踏上尋找爺爺的旅程中見識更多拳法的故事,當初作者還有專門來台灣取材,並拜劉雲樵弟子蘇昱彰為師,好描繪出八極拳的特色。
說到一代宗師,墨鏡王導演有一個理念:「一個門派中,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裡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大家都做一樣的事,不過有人做的是體面活,有的則要幹不為人知的髒活;所以門派中有人會客氣的送往迎來並打點門面好撐起名聲,也有人專門做一些見不得光的事,像是動手處置危及門派威望的人事物。
這個理念在電影中有一大一小的體現。
一個是形意八卦門的宮羽田與丁連山,宮羽田是門派的領袖,負責門派的傳承以及人情世故,而由趙本山飾演的丁連山,在故事設定中是宮羽田的師兄,當初門派決定暗殺日本人時就由丁連山出手,但這也導致他必須隱姓埋名,以至於整部片都是毫無頭緒的一閃即逝。
另一個大的體現則是主角葉問與一線天。在本來的故事中,一線天將跟葉問有相同的故事份量,事實上,一線天的人物原型─劉雲樵,他的成長經歷跟葉問極度相似,比如:兩人都是出身富貴之家、兩人皆自幼習武、兩人都因戰亂而一度中止對武學的學習。
在一代宗師的故事中,葉問透過與宮羽田的切磋收穫了好名聲,之後在香港開館授徒,幾乎是一輩子都走在風光的面子中。但是一線天卻因軍統局殺手的身分,大部分時間都必須隱匿身分,甚至在反出軍統後,還是要用理髮匠的身分掩人耳目,他教八極拳也不像一般人開館授徒,而是讓學習者以理髮師身分遮掩,並在髮廊休息時間修練,所以一線天即便與葉問實力不分軒輊(當然在北美版中有演出一線天略弱於葉問的橋段),可一輩子都活在隱藏的裡子中。
有道是現實比小說更曲折,現實中的八極拳也有一段裡子與面子的故事,而且這表裡之間還出現翻轉的情形。
八極拳起源於河北滄州,而這門拳法本身是回族創立,後來有機會被漢族人學習,所以本來就分成回漢兩派,加上滄州本身經濟條件太差,許多拳師會前往各地討生活,這連帶使八極拳在不同地區都有留下各有差異的傳承。
例如漢族八極拳中的代表性人物,就是有「神槍」之稱的李書文,而他的關門弟子就是一代宗師中的一線天原型人物─劉雲樵(漫畫「拳兒」中則為了情節方便,將他改稱為劉月俠)。劉雲樵後來加入特務機關─中統局,並在後來從事軍職工作,之後在國共內戰中隨著政府遷往台灣。
例如回族八極拳中的代表性人物有馬鳳圖、馬英圖等人(他倆為兄弟),其中馬英圖曾前往南京於中央國術館擔任教練。說起中央國術館,這是國民政府於北伐成功獲得統治地位後,為了整理及推廣中國武術而成立的國家武術學院,而八極拳在中央國術館中被列為必修科目。在馬英圖教授的眾多學員中,有一人名為「李元智」,此人在學成後遵守政府方針,在他接下來任職的軍警單位中傳授武術,並在國共內戰後也隨政府遷往台灣。
講這麼多,其實要說的很簡單:「劉雲樵與李元智雖然都是八極拳拳師,但兩者流派以及成長經歷有所不同。」
如果要說這兩人誰是台灣八極拳中的明面人物,其實一開始是李元智。因為李元智在他的職業生涯(包含來台後)一向擔任教練的腳色,所以在軍警界享有頗高的知名度。
反而是劉雲樵,他首先是特務人員,自然不可能到處張揚,後來轉軍職後又因不明原因(畢竟他自己始終沒提這事),在他的職涯後期幾乎放棄了武術,這放棄得有多徹底?然連他跟他辦公多年的同事都沒人知道劉雲樵會武功,可見劉雲樵真的是完全沒在練了。因此劉雲樵在八極拳上的造詣,除了以前的軍校同學,或是他在青年時切磋過的武林中人,當真是無人知曉。
但這表裡之間,後來卻產生逆轉的變化。
首先是在以往螳螂拳的同門以及軍校同學的介紹下,劉雲樵開始擔任總統侍衛的教官;之後當政府打算在軍警界推廣八極拳時,他們首先找到李元智(畢竟他才是本來的面子),但李元智卻堅持:「若是要教八極拳,應該要找劉雲樵,我甘願在幕後提供協助。」
除了職務上的轉變,兩人在退休後的狀況也不一樣。李元智退休後也有跟昔日中央國術館的老同學在民間傳授武術,但他後來中風而且沒有及時地做調養,以至於他69歲就過世。
劉雲樵在退休後,也有在民間推廣武術,比如他創立武術雜誌《武壇》(不過講難聽一點的實話,這雜誌後來因為經營不擅所以倒閉了,還導致劉雲樵賠光了所有的退休金),後來又在一眾弟子的鼓勵下創立八極拳武術組織─武壇。不得不說,這個組織化的理念及經營,讓劉雲樵得以獲得穩定的收徒及傳授的管道,在徒子徒孫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他的聲望也在與日俱增。加上劉雲樵身體非常硬朗,且不說他享壽80幾歲,網路上現在可以輕鬆找到劉雲樵60幾歲打拳的影片,他那輕鬆卻有勁的動作,與他同齡人相比簡直是難得的健康,所以他比李元智擁有更長的教學生涯,這就使他的門派有較長時間的穩固期得以擴展。
現在在台灣學八極,絕大部分是劉雲樵的武壇系統(至於他們內部的恩恩怨怨我不多提,畢竟這坑太深太兇險)。也因為武壇系統的持續發展,劉雲樵獲得比較高的關注度,因此「一代宗師」以及「拳兒」都以他作為取材對象,而在影視作品的拉拔下,劉雲樵的威望就更廣為人知了。
李元智呢?他成為了八極拳中的裡子,但這不是說他和他的八極拳消失了。
雖然不及武壇的廣布,但仍有一小部分的人學習了中央國術館系統的八極(我的老師就有見過一位,然後一位網友也有見識過),我雖不知道這個系統地傳承狀況,不過他們應該仍在延續著這淵源頗深的八極系統。
我附件的圖片,是《拳兒》對李元智及劉雲樵的描述片段,應該是那時的武壇還處於發展階段,所以劉雲樵名聲上還沒有完全對李元智超車吧?因此作者才有如此的描述。
其實我寫這篇的目的,並不是要爭論劉、李兩位前輩的威望高低,這段往事真正讓我感觸良多的地方,在於這兩位前輩對於技藝傳承的心志還有行動。
李元智一路以來恪守傳承本份,並大度(或說是中肯)地推薦有能者傳授八極拳。
劉雲樵經歷過人生眾多跌宕起伏,之後開宗立派,讓八極拳在故鄉以外獲得穩定發展。
無論表裡,這兩人用各自的方式,不僅傳承前代的技藝,還留下自己的身影,或許這可以用一代宗師中的一句話作為總結,同時這句話也是我在這部電影中最受激勵的一句。
「憑一口氣點一盞燈,要知道,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燈就有人。」
附圖為:拳兒中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