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承認錯誤名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承認錯誤名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承認錯誤名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承認錯誤名言產品中有5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英國作家毛姆有一句名言:「要使一個人顯示他的本質,叫他承擔責任是最有效的方法。」 遇到事情,觀心自省,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第一步。 更難得的是能夠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主動承擔責任,這才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 某天,有位媽媽帶她剛念幼兒園的兒子去買水果。 在媽媽挑選水果時,兒子覺得十分無聊,就...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2019/05/03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9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僅剩三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

承認錯誤名言 在 樹哥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2:16:38

曾經下過很多錯誤的決策 導致結果分崩離析 時常會回想這些決策的moment 如果再來一次 會有不同的結果嗎? 答案是「會」 因為沒有先從本質來改變 那就會用同樣的思考邏輯 遇到不好的抉擇點 然後再次做出失敗的決策 從失敗中找真因 這句話是非常貼切的 分析小失敗來降低大失敗的傷害 沒有人不會失敗...

承認錯誤名言 在 ♒️ 療 魂 師 ✨ 何 美 瑩 ?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2-02 10:47:49

📖 #沒有別人怎麼做自己? #在改變之前我們都是表演者 #TheArtOfBeingYourself #邱昊奇 . 【限量親簽版】 獨家沉思+告白書衣版 有黑白兩款封面,我選白色。 昊奇的簽名,這是在跳舞中的昊字?好可愛😍!! . 我認識的邱昊奇是比12星座系列更早的作品, 2011年的《28度C...

  • 承認錯誤名言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7 07:37:35
    有 204 人按讚

    英國作家毛姆有一句名言:「要使一個人顯示他的本質,叫他承擔責任是最有效的方法。」

    遇到事情,觀心自省,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第一步。

    更難得的是能夠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主動承擔責任,這才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

    某天,有位媽媽帶她剛念幼兒園的兒子去買水果。

    在媽媽挑選水果時,兒子覺得十分無聊,就偷偷用手摳他面前的桃子,到家後,他才和媽媽分享這件「趣事」。

    媽媽聽後,二話不說就拉著兒子的手回到了水果攤前。

    果真看到了很多被摳破、擰爛的桃子,在和水果攤老闆說明緣由並道歉後,便把這些桃子全買了下來。

    兒子很疑惑,媽媽心平氣和的說著:「弄壞了別人的東西,我們就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把它們買回家啊,還不能浪費,要全部吃完。」

    接下來幾天,餐桌上頓頓都有桃子,兒子吃到都害怕了😱。

    媽媽認為自己的家庭教育缺失是錯,兒子隨意損害他人的東西也是錯,但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錯誤買單。

    從頭到尾,這位媽媽沒有責怪自己的兒子一句,也沒有逃避自己的責任,而是用自己的行為讓兒子就此學到了什麼是擔當和責任。

    事不避難,義不逃責。

    真正的強者,遇事不怕事,善於反省自身,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主動承擔責任。

    有擔當的人,行得正,坐得端,不缺骨氣,不少志氣;

    負責任的人,站得直,走得遠,心有底氣,胸懷正氣。

    遇事不推責,是對自己負責,對別人負責,對社會負責,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養。

    一個沒有擔當,只會推卸責任的人,注定走不長遠。

    人這一生,想要有所作為,就要明白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理。

    少指責他人,多審視自己,敢承擔責任,做人清醒,行事坦蕩,無愧於自己的良心,無懼!

    早安,抬頭挺胸!

  • 承認錯誤名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18 22:25:43
    有 89 人按讚

    《#好問》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兩本
    讓我們一起回想一下,自己最近遇過「最難說服的對象是誰?你想說服他什麼?」我們從說服小孩整理房間,到進行提案希望獲取他人支持,往往會急著表達自己的想法,並對別人的意見難以採納,導致對話陷入僵局。然而,爭吵解決不了對立,有效提問,才能讓人不知不覺被你打動。如何善用「提問」來說服對方?
    部落格圖文 https://readingoutpost.com/doesnt-hurt-to-ask/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好問》的作者是前聯邦和州檢察官特雷.高迪(Trey Gowdy),他曾擔任四屆美國眾議會的議員。他在這本書裡分享如何透過有效的「提問」來說服陪審團(泛指你想說服的對象),說明各種不同的提問技巧和效果,也引用自己擔任檢察官時期的法庭案件進行補充。

    他認為:「最有說服力的人傾聽跟講話一樣多;最有說服力的人,問的問題與回答的問題一樣多。」提問不僅是獲取訊息的必要條件,如果你想讓別人更瞭解你的立場,或者只是讓他人相互瞭解,那麼在對的時間用正確的方法提問,可能會是你最有效的工具。

    這本書教我們如何確認自己的提問「目標」,辨認自己的「陪審團」是誰,評估支撐自己的「證據和論點」是否與預期的目標相符。對我自己而言,或許沒有法庭的嚴肅議題需要面對,但是學習一些提問技巧仍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以下分享四個實用的例子:提問可以建立和破壞信任,也可以推捧和削弱對方。
    .
    【提問可以建立信任】
    如果你想透過提問,來達成特定的目標,例如請求對方幫忙、說服對方轉換成你的思考方式、達成共識、異中求同,那麼就必須要注意「舉證責任」(burden of proof)是否能支撐得起你的目標,也就是「我需要多少證據和支持論點,才能贏得辯論並達成我的目標?」訴求越大,就需要越大的說服力。問題越具爭議性,說服力就要更強。相反的,訴求或問題越小,就能以更少的事實或更少的說服力來達成目標。

    而通常,當對方跟你之間的信任逐漸累積起來之後,你可以更有效說服對方,或是達成請求的目的。在作者擔任議員的生涯中,有一位名叫雪莉亞的議員很擅長利用「舉證責任和目標不對稱」這個招式來累積信任。

    她的典型開場白經常是:「特雷,我想請你幫個大忙。如果你不答應,我可以理解。我真希望自己不必開口,但我沒別的人可以問了。」這常讓作者會以為是什麼天大的請求。

    但她下一句的請求通常是:「我可以跟你借支筆嗎?我的不能寫了。」

    雪莉亞前面鋪陳的敘述與後面的請求「極不協調、且不對稱」,讓作者經常在聽到請求那麼小之後就鬆了口氣,然後立刻答應她。雪莉亞故意讓她的要求和作者的預期不對稱,結果每當她要求什麼,作者都很容易下意識地說「好」。在小事上答應的反射性作用,讓作者很有可能在對方提出更大的要求上說「好」。

    另一種相反的例子是作者曾在超市買菜的時候,鄰居跑來問她:「嘿,特雷,可以耽誤你一下嗎?」作者當然沒什麼心防,「一下」是吧?那就聽聽看對方要說什麼囉。

    鄰居:「你覺得邪惡的起源是什麼?我…(以下省略百字)」

    作者:「你現在是問了我一個困擾偉大哲學家幾個世紀之久的問題嗎?」然後兩人只好尷尬地結束這場對話。

    這是標準的提問目標和請求不對稱的例子,但這種例子會破壞你在別人眼中的信任。因此,提問就像逐漸累積信任的過程,你如果覺得對方提出小要求都這麼謹慎,那麼提出大需求的時候一定也是如此。若對方會認為你對自己的請求沒有審慎評估,漸漸會失去對你的信任,之後你再提出類似的問題時,對方會先採取防禦心態來應對,甚至果斷拒絕。
    .
    【提問可以破壞信任】
    作者在書中提到,尼采曾經說過一句經典名言:「我難過的不是你騙了我,我難過的是我不知道將來何時才能相信你。」友誼、婚姻和商業關係之所以破裂,都是因為起初的微小謊言,最終使人對更大的真相產生懷疑。如果一個人會在小事情上撒謊,那在大事情上面會不會也撒謊?書中有一個作者擔任檢察官的時候的起訴案例,同時展示了利用提問「破壞信任」和「重複提問」的力量。

    有一個男子名叫蓋瑞,他被指控殺害了分居的妻子弗里達。弗里達的屍體被人發現在一輛掉落水溝的車子裡,身上有九處刀傷。根據蓋瑞的說詞,當時他獨自開著車子跟妻子在道路上相遇,兩人把車子停在路邊之後,弗里達提出跟他性行為的要求,但他拒絕了,接著弗里達拿刀威脅他。經過一番爭吵後,兩人進到弗里達的車上,蓋瑞說他想阻止弗里達把車開進水溝裡,但他失敗了。接著弗里達拿出刀來說要殺了蓋瑞,所以他為了自我防衛,只好奪刀反刺了弗里達一刀。最後,弗里達身中九刀死亡。

    由於蓋瑞始終以自我防衛自居,作者認為他不會說出自己的動機,而且陪審團成員說不定有些還對事實麼真相半信半疑。這時候,作者採取了一個方法來達成目的,他對蓋瑞提問,讓陪審團的十二人從這些問答中聽出端倪。

    作者:「蓋瑞先生,你第一次刺在你妻子身上的什麼地方呢?」

    蓋瑞:「我不記得了,我想應該是在手臂吧。」

    作者:「車內只有一把刀,你奪來之後可以掌控那把刀,你沒有把他丟出窗外,而是刺向她的手臂對嗎?」蓋瑞沉默不語,作者接著問:「你第二次刺你妻子時她說了什麼?」

    蓋瑞:「沒有。」

    作者:「你想讓陪審團相信你用刀刺了一個女人,她卻連『住手』或『很痛』之類的話都沒說嗎?她真的什麼都沒說?」

    蓋瑞:「沒有。」

    作者:「你對她曾經向你求歡的細節記得非常清楚,那你記得你第二次刺她的時候,她說了什麼?」

    蓋瑞:「沒有。」

    作者:「那你第三次刺她的時候呢?」蓋瑞開始保持沉默,作者繼續一字一句問出後面的問題。

    那你第四次刺她的時候呢?

    那你第五次刺她的時候呢?

    那你第六次刺她的時候呢?

    那你第七次刺她的時候呢?

    那你第八次刺她的時候呢?

    那你第九次刺她的時候呢?

    作者並不期望蓋瑞自己認罪,而是透過重複的提問,一字一句地讓陪審團透過九處不同的刀傷感到難受,然後難以相信一個被刀子襲擊的受害者竟然什麼反應也沒有。最後,透過對事實的提問,讓所有陪審團對被告僅存的信任感徹底瓦解,排除所有懷疑的因素。這就是重複提問的力量。
    .
    【提問可以推捧對方】
    有一種提問叫做「軟球問題」(softball question),指的是容易回答的問題。軟球問題可以佐證事實、鼓勵對方表達、建立雙方信任、培養親和力。

    例如在白宮記者會上,記者如果想讓總統發表正向的言論,可能會問:「總統先生,你的勞動節假期過得愉快嗎?」或者是面試官對求職者問:「你最大的優點是什麼?」這類型的提問,讓對方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還有鼓勵和邀請的成分,間接地達到推捧對方的效果。

    有時候你可能會看到一些候選人被問這類型問題:「你為什麼是最有資格的候選人?請問你一直以來表現這麼出色是什麼感覺?你已經厭倦了完美的形象嗎?」這些都是軟球問題,讓回答問題的人可以侃侃而談,提升正面的形象。下次你如果想藉由問題推捧對方,不妨試試看問一些這種軟球問題。
    .
    【提問可以削弱對方】
    另一種提問叫做「硬球問題」(hardball question),指的是難以回答的問題。這類型的提問可以用來反駁、削弱或質疑事實。仔細觀察以下提問,會發現這剛好跟軟球問題是相反的作用。

    例如記者如果想要削弱一位候選人,可能就會問:「你當州長時調整了三次稅,那你這次說的不加稅是怎麼回事?你什麼時候停止上班喝酒了?你的民調為什麼能夠超越XX%呢(刻意問一個很低的數字)?這些問題會讓回答者很難招架,也會被其他聽眾投以防禦性或負面的眼光。

    通常採用硬球問題時,希望達成的目的是:降低回答者的信用、信賴度、親和力。在我們平常生活中,你或許也可以察覺人與人之間的提問,誰會對誰提出軟球問題?誰又會對誰提出硬球問題?當我們自己想達成特定目標時,又該怎麼利用不同的提問方式來達到預想中的成效?
    .
    【說服是一種藝術】
    我很喜歡書中這句話:「要成為一個很好的說服者,得讓自己先成為一個可以被說服的人。」只有當一個人的心胸夠開闊,能夠廣納不同意見和想法之後,才能產生最有說服力的論點。說服不只是單純以邏輯和證據出發,更多的時候你要訴諸同理心和情緒的感受,和對方產生情感上的連結,在異見當中尋求共同的特點。

    作者在接近結尾的時候總結到:「說服是漸進的、細微的,有時甚至無法察覺。人類天生不喜歡承認錯誤,我更擅長合理化。讓人重新思考立場是成功的說服,讓人不帶偏見地傾聽你的立場是成功的說服,讓人理解你的來意是成功的說服。」

    因此,成功說服的定義「不是強求對方徹底改變想法」,而是在對方心底埋下願意傾聽的意願、讓對方產生新的想法、開始從不同的觀點看待事情,這就已經是很成功的說服。畢竟,能夠說服人們的,通常只有人們「自己」。我們只是利用提問,埋下一個種子,讓它自己茁壯。
    .
    【後記: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好問》這本書的內容偏硬,或許是作者檢察官的資深經歷,在書寫的時候他用了很多法庭的專業術語,有些段落對於沒有相關經驗的我稍嫌難懂。幸好作者在每個方法和觀念之間,都以實際的案例進行說明,這才讓我比較能進入狀況,進而發揮跟日常生活的聯想力。

    作者提到,沒有人天生就是一個良好的溝通者,他們大多經歷過痛苦的成長,遭逢諸多溝通上的失敗和挫折之後,仍然努力改善自己的溝通技巧。作者也不斷強調「準備」的重要性,在進行任何溝通時,事前的準備、蒐集、規劃都不可或缺,如通他很喜歡說的:「雖然準備並非成功的保證,卻是避免失敗的唯一最好辦法。」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良好溝通的準備工具。

    讀完之後,我仍不斷思考作者給的建議,如果你不是一個有趣的人,那麼用笑話展開互動就沒什麼道理;假如你天生是個嚴肅的人,那就找些嚴肅的話題來貫穿談話的內容。或許每個人都應該給自己機會去持續練習,準備,失敗,然後再準備,再失敗。一步步前進,去成為你希望別人成為的那個人。
    .
    感謝 堡壘文化 提供抽獎贈書

  • 承認錯誤名言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23 11:56:24
    有 4,799 人按讚

    隨covid-19疫苗陸續開打,近來只要注射後發生的醫療事故都被「合理」推論是疫苗造成。最近又有一則「疑似打疫苗後餵母乳,女嬰猝死」的報導,讓很多哺乳媽媽看了很緊張,甚至覺得如果要持續餵母乳就得放棄疫苗施打。

    先說結論:雖然兩件事有先後時序關係,但學理上來看兩者是不可能有關連的。

    *疫苗不會直接透過肌肉注射進入母乳

    首先,疫苗和口服針劑藥物不同,是採取肌肉注射,不論哪種形式的疫苗過去研究均證實,不會有任何疫苗成分直接藉由母乳傳到寶寶身上。而哺乳媽媽打疫苗,也要14天後才能產生抗體保護寶寶,因此就算是抗體造成的影響,也不可能隔天就發生。

    另一方面,新生兒猝死比例並沒有大家想得那麼低。數據上來看 ,自然狀況下,嬰兒一歲前猝死機率為千分之一,一年平均有六百多個案例。我在住院醫師時就遇過兩次,即使事件就發生在醫院,急救後仍無法挽回、也找不出原因。而猝死可能跟呼吸道阻塞、先天性遺傳疾病等有關,有時甚至原因不明,往往需要解剖才能釐清真相。。因此針對此事件,若未經解剖釐清,實在不該將死因直接與疫苗做連結。

    報導中還有幾件事情讓我感慨。事件發生後,媽媽受訪時建議其他媽媽打完疫苗後不要餵奶,雖然了解媽媽是基於好意做出提醒,但我還是認為不應該將個人經驗凌駕醫療專業和數據統計,後續也有媽媽和我哭訴,先生說打了疫苗就不准餵母乳,讓她在個人防護和母乳間進退兩難,實在是令人無奈又心疼。

    媽媽在報導中也提到她有問過醫師,我在一些群組中看到有同業立刻對此表示 「這樣的起手式,就是要告醫師了」,也有人大方承認這就是為何他們從不積極推廣孕、產婦打疫苗,只要媽媽多問一句「這樣會影響胎兒、新生兒嗎?」他就會直接叫媽媽不要打。從醫師的角度和醫療糾紛如此頻繁的環境來思考,我當然可理解有些醫師對疫苗持保守的態度,畢竟是否積極推廣疫苗和要不要打疫苗一樣,完全是個人自由意志的選擇。但如果因害怕出事違背科學證據而反對、或甚至阻止孕產婦打疫苗,我就完全無法苟同。�
    這也讓我回想過去在大醫院服務時,注意到孕婦流感疫苗是要自行到家醫科施打,極為不方便。我和當時的老師反應「要不要和院方申請,把這項業務移轉到婦產部,增加施打率。」結果當時得到的回應竟是「不需要沒事找事,打出問題妳負責嗎?」我還記得當下我非常衝擊,但人微言輕也不敢多說什麼。不知道現在這個現象是否已經改善?

    *懷孕意外事件難掌控 不應任意歸因咎責

    不過的確,各種事情放在孕婦身上總變得格外複雜難解,即使研究已證實流產、胎死腹中或早產和孕婦的食衣住行用藥無關,也很難預防。大家還是會想找到原因咎責,不只媽媽本人的行為會被放大檢視,產科醫師也常會被質疑是否粗心誤診才造成不好的結果,甚至因此吃上官司。

    其實,流產、胎死腹中或早產這些狀況的發生往往是隨機、沒有原因的,也遠比想像中的多。未來疫苗大規模施打時,一定還會聽到類似的事件,我也在此拜託記者媒體勿片面報導,或至少同時採訪醫師的意見。

    再次強調,目前國際間的共識都是哺乳媽媽施打完疫苗,可以繼續餵奶,且有機會產生抗體保護新生兒。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也馬上發表聲明,支持這項說法。所以我還是要再次呼籲孕產婦們「輪到妳,就去打」。另外也要叮嚀,若注射後就發燒仍可吃退燒藥,並不會影響寶寶。

    最近剛好把卡繆的《瘟疫》看完,故事中的醫師有一句名言,剛好在此分享給大家。
    「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正直。什麼叫做正直?我不知道一般人怎麼看,但對我來說,就是盡我的本分」
    這段時間我也常在思索,到底作為一個婦產科醫師的本分是什麼?我想應該就是盡力提供孕產婦相關資訊,化解她們的焦慮,持續地保持身體健康、堅守崗位。但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好比預測疫情的走向,非我專業我就不該擅自評論,避免說錯誤導民眾。
    那記者呢?我想應該是在確保民眾知的權利同時,謹慎地和專家求證,弭平資訊不對等的狀況,而不是草率的發文製造民眾恐慌,影響大眾福祉。

    大家一起加油,我們對抗的永遠是病毒,而不是人!

  • 承認錯誤名言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2-19 19:00:03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2019/05/03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9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僅剩三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2/24(日)或 03/16(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19.04.14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545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啊我們來破解一個千古的大謎題。

    你會不會有一種感覺,就是呢,有一種東西叫「謠言」,它跟蟑螂一樣。它可以從恐龍時代,存活到今天;它有很強大的生命力,而且永遠不會消失。

    尤其現在喔,我們大家都用通訊軟體,你一定喔在某些群組裡面,收過一些莫名其妙,不知道從哪裡來的資訊。更妙的是哦,還有人深信不疑這些資訊,到處轉傳;甚至於徹底執行。

    我來跟你分享一個實際的例子,有一點令人遺憾。我曾經呢,在通訊軟體上面,看過一段很令人感到驚悚的影片。

    那個影片呢,是有一隻被燙傷的手,上面有腫漲而且很嚴重的這種水泡。然後呢,整個畫面都很大剌剌的呈現在鏡頭前面。

    這影片的內容,其實是在教大家,當我們燙傷的時候,可以先用麵粉覆蓋降溫,這樣的一個急救處理方法。但是我要強調,這是錯誤的、這是錯誤的、這是錯誤的。

    可是呢,就有人相信啊,而且很令人遺憾的事情,就這麼發生了。在2017年,有一個社會新聞,是這樣喔。

    一個四歲的小男孩,在家裡呢跟兄弟姐妹玩,結果不小心絆倒電熱水壺。這個熱水就往他身上淋下去,造成他全身性嚴重的燒燙傷。

    但是那個時候,唯一在場的大人,就是這小男孩的阿公。這阿公喔,看到小男孩痛得哇哇大叫,為了去急救這個小男孩,他卻誤信了這個謠言。

    他找出麵粉,把它覆蓋在傷口上面,結果造成什麼?造成小孩送到醫院的時候,反而因為覆蓋了麵粉,造成這個傷口沒辦法散熱,讓傷口變得更嚴重。

    他不但沒有減輕小孩子的痛苦,還讓醫生在治療的時候,先把那一層皮先刮掉,二次傷害,才能夠上藥。這不僅讓小孩留下難看的疤痕,而且是讓小孩非常的痛苦,甚至於會有生命危險。

    你聽到這邊喔,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遺憾,特別是前一陣子,談到的「假新聞」其實常常會讓人有一種「一聲長嘆」的感覺。

    那你會不會很好奇,到底呢,這些跟小強一樣的存在,它是怎麼留在每個人的腦袋裡,而且還會讓我們信以為真、到處去傳播?

    這答案其實很簡單,在心理學裡面有一個說法,叫做「睡眠者效應」。

    根據啊美國一個心理學者,叫庫克博士,他提到「睡眠者效應」這樣的研究,他說在滿足接下來我要跟你分享的,這四個條件的時候,它就很容易發生。

    這第一個條件就是,「足以讓人印象深刻或者是在意的消息」。

    比如說一個例子喔,經常在辦公室流傳的八卦,像是A部門的職員,和B部門的主管,他們在談辦公室戀情。

    這種聽起來有點神秘、八卦、新鮮,這很容易引起到大家的注意;這是第一個條件。

    第二個條件是「訊息來自可信度很低的出處」。比如說,A部門的職員和B部門的主管,談辦公室戀情這件事情。它的消息來源,其實是一個剛進公司三天的實習生。

    你想想看喔才來三天,他能接觸到公司多少真實的層面?所以這個消息其實可不可信,這是我們自己心裡都很明白的。

    接下來的第三個條件是什麼?叫做「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消息的原始出處,慢慢的被遺忘了」。

    這個意思就是說喔,不管辦公室戀情它有沒有傳開、它有沒有發生?當我們日子每天都在過,沒有多久我們很容易去忘記,這個八卦的起頭的那個點,其實是一個來三天的工讀生。

    但我們腦子裡面,就留下一個印象,好像A部門的職員,真的跟B部門的主管有在一起這件事。

    最後,當第四個條件發生的時候,叫做「下一次又被討論的觸發事件,很快的又發生」。

    那這時候就回到剛剛的例子,或許在一個同事聚會的場合裡,有人又聊起A部門的職員,跟B部門的主管,這一個八卦的時候。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第一時間,如果沒有任何人明白的說,去做一個澄清。比如說:「他們只是有一個專案在合作而已」。

    沒有任何人澄清哦,這時候一個現代版的「三人成虎」,是不是就活生生的上演?

    沒有人會再乎這個訊息真不真、可不可靠;但是我們的腦子裡面,就會自然形成是:「他們兩個好像在一起,好像有辦公室戀情發生」。

    所以我請你想一想喔,一般有職場經驗的人都知道,辦公室戀情,這個是很多組織的忌諱,而且是天條啊,不能觸犯的。

    可是這樣的小道消息,一旦傳到公司的大老闆耳裡;大老闆如果追究下來,你覺得有誰會勇敢的拍胸脯,跳出來承認說「這是我造謠的」?我想根本不會有人幹這件事。

    於是呢,就像三人成虎一樣。儘管沒有真的有任何一個人,在大街上看見老虎,但是「大街上有老虎」這樣的謠言,就會因為說的人多了,很容易讓別人信以為真。

    所以,經過我這樣子步驟性的拆解;你有沒有發現,謠言是怎麼傳開來的?簡單說呢,就是每個人它大概四個步驟,「只記得訊息」、「習慣不求證」、再來「以訛傳訛」、「最後還不承認」;這四個因素拼湊起來。

    再說一遍,我們「只記得訊息」、而且「習慣性的不求證」、最後我們還成為「以訛傳訛」的人、然後我們接著「不去承認」這一切可能是有問題的。

    談到這裡喔,就算你沒有聽過阮玲玉的名言,叫「人言可畏」。你一定也在社會新聞上面,看過那種受到不實的傳聞、言語霸凌而倒致自殺、自殘的這些令人遺憾的事件。

    可是當我們回頭來看,一旦看懂了「睡眠者效應」它是怎麼發生的;我們就不會被這種流言蜚語影響,但是更重要一點是,我們也必須承認,流言蜚語是不會消失的。

    所以也因為這樣子,其實有必要在乎這件事嗎?但是話說回來,如果你不喜歡被騙,如果你也討厭被那種錯誤的訊息誤導,做出不適當的判斷和行為。

    那麼你要記得一件事,嘴巴長在別人的身上,要花你的力氣去跟別人爭論謠言;倒不如把力氣收回來,放在自己身上,為自己的判斷負責任;關鍵在於「為自己的判斷負責任」。

    你可以做什麼事呢?我想你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記得要去查證,不要人云亦云啊,訓練獨立判斷思考的能力,拒絕成為謠言,或是假消息的傳播者,讓「清楚」成為你的新習慣。

    或許啊,你還可以把剛剛說的那四個動作,「只記得訊息」、「習慣不求證」、「以訛傳訛」、「最後不承認」。

    這四個動作變成什麼呢?「慎選訊息」、「用心求證」、「謹慎發言」、而「即時更正錯誤」,如果錯誤發生的話。

    這不只是一個更好的習慣,而且它更是一個人,是否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指標。

    所以呢,如果謠言是無法被消滅的;那麼我們永遠能做的,就是「慎選訊息」、「用心求證」、「謹慎發言」、而發現錯誤的時候,要能夠「及時更正錯誤」。
    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更希望當我們在面對,這社會訊息的開放,而假消息、謠言也越來越多的時候,都能夠長出獨立判斷思考的能力,不要再掉入「睡眠者效應」裡面。

    謝謝你的收看,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推出的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它可以幫助你成為自己時間的主人。

    我們用回到你的大腦心智運作的一個根本,並且搭配一些實用的工具,讓你成為自己的效率大師。在新的一年裡面,完成你想完成的目標與夢想。

    無論是我們的線上課程,還是實體的教室;我都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