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承担的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承担的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承担的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承担的意思產品中有10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小黄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

 同時也有5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8萬的網紅CANACANA famil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あなたのピアノの先生は、あなたに合っていますか❓ 今日のレッスンは、ちょっと思い切った内容のレッスンです😌 あなたのピアノ目標にピッタリの先生探しのポイントをお話します! 質問はこちらより!質問をたくさんお待ちしております😄 ▶︎https://canacanafamily.com/contact...

承担的意思 在 宗田将臣?本をきっかけに本質をつかむ本気の思考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3 14:01:40

頑張れない人とたちと 一緒に生きていくこと。 関わると面倒くさい人こそ 支援が必要 「そんなこと 言われなくてもわかっている」 心の叫びが聞こえてきました。 支援したくないような人こそ 実は支援の対象 ”頑張らない”と”頑張れない”は他者からはわからないのです。 ”怠けている人を応援しま...

承担的意思 在 CRYSTAL FONG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05 14:53:49

在一个不富裕的家庭长大是什么样的一个体验? 没有人一开始就知道路的方向、 没有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适合什么?唯有透过不断的摸索 不断的尝试 不断的跌倒 才可以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这些年也是跌跌撞撞 不断的打破自己的心魔 不断的踏出舒适圈 只为了赚钱 赚知识 赚阅历 赚经验 赚人脉 ...

承担的意思 在 Charmin Chin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29 04:43:22

[关于 Covid-19 Test 的问题] 有没有发觉 之前确诊covid-19的人是新闻上不认识的 现在身边的人都开始出现确诊者💔 前几天和朋友出席event, 后来得知朋友确诊了.. 回想那天一起聚餐, 聊天都没戴口罩😷 虽然我完全没症状, 但不只为了给自己, 也为了身边接触过我的...

  • 承担的意思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5 20:46:38
    有 0 人按讚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 承担的意思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5 08:42:53
    有 0 人按讚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 承担的意思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25 17:09:06
    有 1 人按讚

    01.

    不知从何时开始,「社恐」这个词被大家越来越多地挂在嘴边。 好像一夜之间,人人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社恐」。 不愿意单独和不熟的人相处,害怕和别人当面或者电话沟通,在人多的聚会上总是手足无措,一想到要出门见人就劝退,对于别人的寒暄和闲聊总是尬到脚趾扣出一间三室一厅,却还要表面佯装淡定地回复...... 在大家看似游刃有余的外表下,多的是这样复杂纠结的心理活动。

    细细想来,我们会产生这种恐惧感,很多时候首先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 在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曾经受到过辜负和伤害,比如不被尊重或者遭到拒绝等等。 于是下一次再有类似场景的时候,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尽可能规避这样的风险。 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的网络语「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在这样很直接和表象的自我保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导致社恐的原因,那就是对于别人「对自己的好」的恐惧。 「ta对我太好了,我承担不起」,这是很多人在社交或者亲密关系中感到巨大压力时的心理活动。

    02.

    说起来真的是很有趣,我们不仅怕被伤害,同样也怕被珍惜。

    当被别人认真对待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ta怎么对我这么好,我配吗」,第二反应是「我如果无法回报给ta同样的好,那我不就太不够意思了吗」。 因为对这两点的怀疑,我们本能地逃避过于亲密、热烈的社交关系,和别人保持距离。 「你不对我好,我就也不需要说,这样的想法看似最为安全,风险和成本也都最低。

    比如,对待生日,不同的人就会有非常不一样的习惯。 有的人很热衷于给朋友过生日,会非常精心地准备礼物和惊喜,在贺卡上认真写一些真心话,让人感到热情和亲切,是我们常说的那种很「暖」的人,但同时这样的人也会在心里期待着朋友们也能同样重视自己的生日。 如此,自己更容易受伤和失望,同时也给朋友们带来了社交压力。

    还有一类人完全不过生日,这一天甚至和普通的一天没什么两样。 除了有完全打心底不在乎生日这种形式的人,另一种心理就是「我害怕别人给我大张旗鼓过生日,所以我乾脆事先声明我完全不过」。 当别人送来生日的祝福时,他们受宠若惊之余也会感受到无法承受的压力。 ta居然记得我的生日? 我要不要记得ta生日? 明年今天ta还会记得我的生日吗? 不论过生日还是不过生日,背后都隐藏着若有若无的不安全感。

    03.

    最近在读《情绪》这本书的时候,阅阅有一个惊喜的发现,那就是这种「怕被善待」的社恐,只要利用得当,其实反而是一件好事。 此话怎讲呢?

    首先,会产生这种怕被善待的想法,本身就是出于一个人的良知。 试想,如果一个人完全不在乎回报别人,把别人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那么对于别人的善意,ta只会如吸血鬼一般贪婪且得寸进尺。 因此,害怕无法回馈别人的好而产生社恐,本身就说明了一个人的善良和素质,以及对于回报别人的强烈意识。 说白了,这类人比较有感恩之心。

    那么,本来是一件好事情的「感恩之情」,居然最后转化成了「社恐」这样看似有一些消极的结果,听起来也是让人有一些困惑的。 难道说,让自己内心不再煎熬的办法,就是不再感恩了吗?

    其实,恰恰相反,拥有着强烈的感恩之心,才是我们和未来的自己、未来的他人和谐相处的诀窍。 而这个诀窍的正确打开方式,就藏在我们对感恩之心的接受和处理应对方法上。

    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的一点是,为什么感恩之心会让人恐惧? 试想一下,一位好友曾经在你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了你支持和帮助,你对ta一直怀有感恩之心,想要报答。 有一天,ta来请你帮忙搬家,然而刚好那一天是你期待已久的一场比赛的决赛直播。 这个时候,你要放弃看比赛的舒适、刺激、愉悦等等情绪,去帮助他完成搬家这个麻烦、辛苦、疲惫的过程,你本能是不情愿的,可是之前对ta一直以来的感恩之心又让你无法拒绝。 听起来是不是很棘手?

    也就是说,当时因为接受别人好意而产生的感恩这种情绪可能会预支你在未来的其他正向情绪(如刚才提到的舒适、刺激、愉悦),而迫使你在未来经历负面的情绪,因此人就容易本能规避未来的情绪风险和压力,逃避感恩情绪。

    然而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是,在迫使自己放弃愉悦情绪的时候,「感恩」其实无意中撬动了我们的自制力。 它的原理和我们在高三的时候放弃打游戏、看小说、谈恋爱而选择去埋头苦读是一样的。 我们明白那些娱乐活动所带来的正面情绪是短暂的,或者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一旦高考失利,我们体会到的负面情绪将比曾经那些娱乐活动带给我们的快乐情绪大得多。 而埋头苦读虽然在当时让我们感到痛苦,我们却明确地预见到它将会为未来的我们带来可能长达几十年的快乐。 于是,我们选择放弃一时的娱乐,选择一时的痛苦。 让正面情绪在最长的时间段内最大化,这就是所谓的「自制力」工作的原理。

    同理,对于感恩所撬动的自制力来说,它也是一种我们为未来的自己长久谋略的自我保护机制。 我们放弃了快乐的肥宅时间,去回报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这个过程固然会带来一丝劳累甚至烦躁,但是两个人的关系因为这一来一回、你来我往变得更加亲近和融洽,日后互相的帮助和陪伴也会随之变得轻松自然。

    如此建立起来的友谊会更加牢固、持久,我们也会慢慢在这种关系之中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 下一次,我们可以放心地去向这位好友寻求帮助或者情感支持,因为之前已经有了互相感恩、互相为对方牺牲的行为,也已经建立起信任感和对彼此的认同。 慢慢的,我们的朋友圈、社交圈、我们和他人的良好真诚的关系,就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建立了起来。

    04.

    这样想来,「感恩之心」是不是似乎没有那么可怕了? 只要我们放心大胆地允许自己体会和感受感恩这种情绪,告诉自己这样的情绪会在未来的某天调动起我们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自制力,我们就不会再恐惧别人的好意,恐惧社交,恐惧和别人逐渐拉近的距离。

    「社恐」或许并非坏事,因为它本质是我们自我保护甚至保护别人的善意。 只要我们正确看待和处理、甚至利用它,我们就能从中获益。 下一次,当我们再对别人的善意感到本能退缩的时候,不妨尝试给自己松松绑,淡定接受,不再压制自己的感恩之情。 总有一天,当感恩油然而生的时候,我们体会到的不是压力和惶恐,而是对一段美好关系的憧憬。

  • 承担的意思 在 CANACANA famil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9-18 20:00:12

    あなたのピアノの先生は、あなたに合っていますか❓
    今日のレッスンは、ちょっと思い切った内容のレッスンです😌
    あなたのピアノ目標にピッタリの先生探しのポイントをお話します!

    質問はこちらより!質問をたくさんお待ちしております😄
    ▶︎https://canacanafamily.com/contact

    0:00 はじめに
    0:39 今回は導入から上級者に共通する先生を選ぶポイントを解説!
    1:36 同じ先生でも、合う合わないがある!
    2:38 先生と合っているかを改めて考えてほしい!
    3:32 ピアノの目的は人それぞれ
    4:14 先生選びのポイントの注意点
    4:46【その①】先生選びのポイント
    5:55【その②】先生選びのポイント
    7:41【その③】先生選びのポイント
    8:15【その④】先生選びのポイント
    8:53【その⑤】先生選びのポイント
    9:31【その⑥】先生選びのポイント
    11:10【その⑦】先生選びのポイント
    11:55【その⑧】先生選びのポイント
    13:13【その⑨】先生選びのポイント
    13:44 「先生」それは、どの世界でもとても大事な存在!
    14:14 あなたに合った先生を見つけるのがベスト!
    14:40 なんとなくではなく、確固たる意思で先生を選んでほしい!
    15:57 最後に

    👦ピアノ先生の選び方を解説!【ピアノ導入の小さなお子様編】
    https://youtu.be/QgqWMauP3w0

    👍とても大事な基本のレッスン‼️
    第5回 椅子の高さで音色が変わる!
    https://youtu.be/wxf5GeaM-cs
    第6回 全ての基本!姿勢のこと!
    https://youtu.be/ebHE8WP2oSo

    👍ハノン、効果的な練習法!
    https://youtu.be/6eMElTf7bE4

    👊いい習慣があなたを変える!
    https://youtu.be/lqMunpKzg_s

    👋オクターブ関連
    オクターブ弾き方のコツ
    https://youtu.be/wBYrXR2H2ts
    オクターブ連打のコツ
    https://youtu.be/LFaxOf0nxWE
    そもそもオクターブが届かない場合
    https://youtu.be/TydpA1X2q0Y

    ✌️トリルのコツ
    https://youtu.be/yOZOA5RlYAk

    👋指の強化練習
    https://youtu.be/jXGoWOG3nOk

    👌指くぐりのコツ
    https://youtu.be/UAL_jwP8h9c

    🙌音の表現
    強弱記号ピアノの弾き方
    https://youtu.be/1siw7GrXfS0
    フォルテを美しく響かせる方法
    https://youtu.be/ULIGSmY6daA
    ピアノが歌う!綺麗な旋律を弾くためのコツ
    https://youtu.be/k87C0vsS-Mo

    👋第20回 ピアノを弾くベストなフォーム〜癖を直したいあなたへ〜
    https://youtu.be/QffH3uesl1U

    💪第21回 必見!ピアノ上達のために必要な筋肉
    https://youtu.be/urIQxj_LDPM

    💪第22回 ピアノが弾きやすくなる手を作る3分エクササイズ♡
    https://youtu.be/urIQxj_LDPM

    🎹 楽譜(CANACANA familyの楽譜です♬)
    ▶︎https://www.kokomu.jp/artist/CANACANA

    🎹 Sheet Music(CANACANA family Music Sheet)
    ▶︎https://www.mymusicsheet.com/canacanafamily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canacana_piano

    ♬twitter▶︎http://twitter.com/CANACANA_broth

    🌟他のチャンネルです
    ♬ 🎹CANACANA magic - CANACANAが弾く光るピアノ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o1iHRS_1uyF74aPNa280w

    🎻🎸W Strings - CANACANAの兄がギターで登場!ギターとバイオリンのチャンネル
    ▶ https://m.youtube.com/channel/UCRTaEHxtLAG8otd6I4dU6Ow

    📩お仕事の依頼については下記メールアドレスより承っています♪
    【mail address】brothfamily1@gmail.com

    ピアノ担当: CANACANA 動画担当: 弟

  • 承担的意思 在 まとめまとめの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6-01 07:00:15

    【まとめのまとめ】
    チャンネル登録はこちら
    https://goo.gl/QN6ioA

    挨拶しか節点のない元同僚
    Aに「彼女」として
    テレビで写真を公開された。

    私は役員秘書をしてる。

    支社の懇親会の幹事を担当
    した時に500名に一斉に
    案内をメールした。

    すると別部署Aから

    「僕に会いたいってわかってるよ」
    とメールが。

    勿論無視。

    Aは150キロもあるデブ。

    夏は暑いから休む、
    仕事中に居眠りも当たり前、

    リストラ候補の1人だった。

    ある日先輩が

    「昨夜の〇〇(深夜番組)見た?
     Aそっくりなのが出てたんだけど」

    と教えてくれた。

    私の写真を「彼女」として
    放送してたと。

    慌てて動画配信を確認
    したら「デブの恋愛」
    という街頭インタビューで

    「俺彼女居るし」とAの姿。

    画面に映った写真は顔は
    「彼女」という文字で
    隠してあるけど、

    社内報に掲載された私の
    写真だった。

    抗議しようかと思ったけど
    変に刺激しないように無視
    することにした。

    その後2年無視を続けたら、

    居眠りを注意されたAが
    仕事中に逆ギレして暴れて
    解雇になった。

    内線で
    「俺と離れるの寂しいでしょ?」
    と聞かれて

    「はあ!?意味わかりません」
    と切った。

    Aの解雇から一年後、

    会社の電話に

    「Aさんの彼女ですよね?」
    とテレビ局から電話が
    かかってきた。

    「あの人はどうしてる」
    っていう企画でAと一緒に
    出演して欲しい、

    Aから職場の番号を聞いたと。

    「職場の番号しか
     知らないって段階で
     彼女じゃないですよね?」

    って言ってもしつこい。

    ついにAからも

    「結婚するって言ってあるからね」

    と妄想の電話が。

    すると普段温厚な
    紳士である役員が受話器を取って

    「お前いい加減にしろよ!
     業務の妨げなんだよ!
     迷惑なのがわかんねえのかよ!
     二度とかけてくるな!」

    とガチャ切り。

    それから二度とかかって
    こないけどAは勿論、

    妄想を本気にして何度も
    電話してくるテレビ局も恐怖だわ。

    でも小日向文世さん
    タイプの役員がキレた姿は
    もっと違う意味で怖かった。



    面白ければなんでもアリだからね、

    向こうの方達は

    盛り上げて今更あれは
    嘘でしたなんて局としては
    冗談じゃないって事で、

    局の都合で一個人の意思を
    ねじ曲げようとしてる訳だ

    「youこのまま嘘を
     本当にしちゃいなyo」

    って。



    勝手に彼女認定され全国
    放送で顔写真を晒さ
    れたって行列のできる
    ほうの番組に投稿してみる?



    乙でした。

    テレビ局スタッフは、

    ある段階でAの話が
    妄想だと薄々気付いてる
    んだろうな。

    で、その勘違いがTV的
    見世物として面白いから、

    敢えてAを追跡取材まで
    して電話突撃させたんだろうね。

    勘助Aも勿論キモいけど、

    それをニラヲチして
    321さんまで承諾無しで
    全国ネット放送に巻き込む
    TV番組の無神経さと浅ましさは、

    もっと不快極まりないな。

  • 承担的意思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5-07 00:07:06

    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咱们继续太乙金华宗旨,上一期讲了此书的来历,以及我个人对于“元神识神”“回光守中”这些概念的理解,那今天我们就重点讲一讲修炼!这本书之所以这么容易被西方人接受,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把方法讲得非常明确具体。整个四、五、六章就是简单直白的告诉我们该怎么做!非常神奇的是跟我两年前在马来西亚的内观修行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小部分理念略有不同。说起来也非常简单,就三个字“观呼吸”。所以我对这一修行方式是有切身体会的。而且你看啊,整个东方文明一切与哲学宗教有关的修行都是以这个方式为最基础。道家的吐纳、禅宗的入定、连儒家都有静坐,还有密宗的脉轮、瑜伽的冥想。可见在那样一个时代,大家都在寻找、摸索一种方法,将心中不断升起幻灭的妄念止住,仿佛突然之间都明白了,只有遏制住识神的活动,才能让元神获得觉醒。那第一个动作就是正身安坐将你的视线集中在鼻端,但目的并不是让我们观察鼻子,而是将我们的心念收拢回来置心于一处。因为人的眼睛与心念,是非常活跃好动的。什么叫心猿意马,就是心念像猴子一样跳来跳去,意识像野马一样肆意奔腾。而鼻端就是一个栓猴栓马的木桩,木桩不是重点,重点是把心念栓住。总结起来就八个字:观鼻存想,意守天心。简单吗?其实超难的!大家可以自己尝试,你稍微一晃神就突然惊觉,自己怎么在想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注意啊,它并不是刚一出现就被你发觉,而是肆意飘荡了很久,而且它不仅仅飘荡到一个念头,是一个接着一个不同的念头,当你突然反应过来的时候。这些杂念持续了多久,又是从哪里萌生你完全不知道,然后赶紧把心念重新收拢回来。就这样经过反反复复的练习,你能保持“无念”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佛家将这一方法称为“止观”。

    小时候去寺庙偶尔观察佛像,就总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所有佛菩萨的形象都是低眉垂目半睁眼的,然后我就去问周围的老人和僧侣,得到的答案都是因为慈悲,不忍看世间苦难。诶,这个回答高大上,高到你不会且不敢有任何质疑。直到我自己做了这个动作,才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在“观呼吸”,这就是在用最直白的方式引导我修行、修心,只有收服心念才能脱离尘世万千苦海。所以教会我收服心念的方式就是在渡化我,所以老人与僧侣的回答也不能说不对,只是这里面隔着一层他们的理解和它他缺失的认知。如果我们再换位思考,一个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一定知道越是复杂的理念、越是会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附加他人的理解,就越是难以穿透时间,将他最原始的表达传送于我。反之越是简单、基础、直白,就越容易传达,所以大道一定致简。自此之后我再看到佛像,仿佛佛祖就在跟我说两个字:照做!有很多小伙伴提出这样的质疑,说这个不能瞎练吧,这肯定需要有正派宗师的引导不然很容易走火入魔。我能理解你的担心,但我并不完全认同这个说法。因为我实在是无法想象,一个正心诚念的人仅仅用观呼吸的方式来收拢自己内心的杂念,怎么就走火入魔了呢?这,这肯定是电视剧看多了呀!其实我也有跟这本书的翻译者:张卜天老师聊起这件事,为什么西方人按书中的方式修行更容易显现效果,而中国人反而会遇到一些阻碍。就是因为咱们血液里本身就流淌着儒道两家的文化基因,咱们看到书中某句话,就会很自然的往更深层去解读、引申、联想,西方人不懂这个,他只能按字面的意思单纯理解。所以我觉得真的不要把这件事想得太过玄幻、深奥、复杂。还是那句话:大道至简。

    而且我觉得一定要有正派宗师的指引,跟这本书的出现本身就存在着悖论…一定要有宗师指引、不然容易走火入魔、那就说明只能以师徒相授的方式传承、那为什么会有这本书的流传呢?作者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咱俩不见面我也能将我对这个世界认识传达给你。写这本书最大的意义,不就是让那些没有机缘遇到好老师的人,也可以看书自学嘛!我当然承认,伴随着名师指引我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但普通人要去哪里寻找这样一位老师呢?而且他怎么判断这位老师的理解一定正确呢?万一你觉得他无比正确,然后你问:师父您的师父当年是怎么教您的?
    师父说:我看书自学的,你说你怎么办!所以说无论是老师还是书本,都只是在引领你入门,师父领进门,修行还是在个人!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一段小故事…有一个高僧云游四方,一天夜里经过一个村庄,看到不远处一栋民宅闪烁着一层淡淡的佛光,心想这户人家一定有一位大修行者,于是登门拜访。没想到开门的竟是一位非常普通的农村老太太,高僧被请进屋,少坐饮茶、相互攀谈。得知家中只有老太太一人居住,平时的生活就是吃斋念佛。高僧问说您平时都诵些什么经文呢?老太太说哎呦这不懂,只知道多做善事不杀生,平时就多念念“那么阿弥陀佛”,高僧噗嗤就乐了,那么阿弥陀佛…是南无阿弥陀佛!老太太一听,啊是这呀…哎呦你看看我,老糊涂了啥也不懂,谢谢大师指点。高僧也双手合十点头,说那行,老人家早点休息,我还得夜路赶到山顶的寺院投宿。于是走出村庄一路上山,到了半山腰呢,再回头看看村庄里老太太的房子,表情瞬间凝固,之前那淡淡的佛光怎么没了…于是高僧赶紧折返下山,又敲开老太太的房门说:老人家,您之前那“那么阿弥陀佛”才是对的,千万不要跟着我的念,您原来怎么念就还是怎么念。第二天夜里,高僧还是不太安心,出了庙门站在山顶遥望村庄,老太太屋外的淡淡佛光依然没有再出现。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是这位高僧不小心打碎了她的信念,所以我一直觉得信念远比正确重要得多。但是大家也不要误解,我绝不是说正确不重要。但是大家要明白,这个世界就不存在绝对正确,我们只能不断的努力接近。所以在努力前行的过程中,信念就变得更为重要一些。

    当然这本书里也会单独有一个篇章叫做“回光差谬”,就是你在练习时容易犯下的错误…第一大谬误就是不要过分执着于一呼一吸,你不能像个拿着鞭子监督奴隶的监工,一直紧张兮兮的高度警惕,不准偷懒啊,不对。但是又不能过分松懈,懈到昏昏沉沉、心如死灰,犹如枯木顽石。杂念确实没有了,生命迹象也没有了。咱们是要把识神收服,而不是把他弄死。一定是顺其自然、心神安逸。即无杂念、又十分清醒,那八个字怎么说的?观鼻存想,意守天心。什么叫存想,存想就是保持意识的清醒。道家也将这种难以描述的尺度解释为:是那么,非那么。非那么,却那么。总之就是一种似观非观、似想非想状态。就是你一定要寻找到那个刚刚好的分寸感。第二个比较容易犯的错误他是放在后面几个章节讲解的,我也把他提到前面来归为一类,就是万万不可急于求成。就是你不要急着去验证他,功夫到了该来的自然而然的来,有了某些阶段性的进展,也不要执着于这些进展…一如往常,该干什么干什么!要把这一功课完全融入你的身体,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是你的生活方式。第三个要注意的,他也是放在独立的一章叫“回光活法”,是不要荒废自己的正业,如果能够保持每日清晨静坐一时半刻最好,其实练习到了一定程度,你是能够做到即使不静坐也可随时、随地、随事的内观,感受自己的呼吸,牵住自己的妄念。我觉得这一点也很好,不然我去修仙了,父母妻儿谁来养!另外也千万不要在别人面前搞得神神怪怪,不要刻意做给别人看。

    接下来就是第九章百日筑基,就是你要用差不多100天的时间,为修炼内丹打造一个稳固的基础。当然有的人慢一点、有的人快一些,所谓的百日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净化身心的过程。我当时在马来西亚的内观是15天,已经能够感受到一些身体的变化了,比方说你会觉得整个人特别清爽、特别精神、特别明朗,不浑浊!你所有感官在逐渐变得敏锐,尤其是对食物深层的味道,会比之前更丰富。还有一个感觉就是,你知道天气很热,马来西亚嘛,而且那个地方没有空调,但是你并不会感觉很闷很燥。百日我是真的没有体验过,书中描述的状态是:精足、气满、神旺。然后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会有一些奇妙的感觉,大概有几个类型。第一种叫神入谷中,就是你在静坐时,如果周围有人讲话,你会觉得这个声音很远,是从遥远深邃的山谷中传出来的,而且还带着回声。你并未刻意去听,但却又非常清晰。第二种叫做虚室生白就是你在静坐的时候,突然看见一团弥散开来的白光,仿佛身处云雾之中。第三种叫做神归顶天,就是觉得自己的身体变得非常的绵软轻盈,而且伴随缓缓上浮的感觉。但并不是真的飞起来啊,是一种气场向上汇聚于头顶的体验。当你真的能够做到“心空漏尽,内丹也就逐渐形成,他并不是一颗实体的药丸,说到底他还是你的一种感受。据说能看见一些奇妙的图案,所以荣格为什么会将书名定位“金花”的秘密呢!就是因为荣格走访了众多欧洲的“修行者”,把他们眼前出现的图案绘制出来。欧洲人觉得这就是神奇的“曼陀罗”所叫做金花的秘密。

    很多人心里都有这样的疑问,说:壮哥,这…这真的有用吗?我觉得这个话得分两头说,读书归读书,修炼归修炼!咱们由浅入深…读任何书都一样,首先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可以更多面的了解自己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同时我在想象一个最低作用的场景是,就是如果有一天一位欧洲青年拿着这本书说:你知道这个嘛?你可以很淡定回答:嗯,读过!如果你自己本身很认同这本书的方法,诶!你们就可以各自聊聊东西方对此书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如果你不认同这本书的说法,那更有意思!你就可以用一种很奇怪的眼神看着他说:不会吧,你们还真练啊!这时候这老外肯定就蒙了…嗯…你们不练嘛!此刻你也无需明确否认,只留给他一个饱含深意的微笑。怎么样,有没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当然这只是我自己跟自己开的玩笑。接下来聊一聊修炼的作用,首先它是一本道家养生著作,我们先不谈它玄幻的一面,单纯从我们以往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来看,你觉得“养生”二字能做到吗?我觉得可以…如果一个人面对任何生活中复杂事物都能做到,不烦扰、不动气、不妄想、不奢求,那不活该人家健康长寿!再接下来更上一层,能不能获得通天达地的智慧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历史上的众多牛人都习惯于静坐养性…佛祖、老子、孔圣这就不用说了。离我们这个时代比较近且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王阳明牛不牛!曾国藩牛不牛!都是既能做学问,又能干实事儿大神。进了朝堂就是精明睿智的政治家,进了学堂就是圣贤道德的教育家,最不可思议的进了战场就是百战百胜军神,为什么?静坐养性,内观冥想。究竟在用怎样的方式成就他们的智慧?我几年前看一部书叫“战国纵横”,后来改名叫“鬼谷子的局”,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四子上山拜师的前几年,什么都没学,天天就在那打坐磨炼心智。我一开始不是特别理解,我想这要是我,早就撂挑子走人,但是越看越明白。你想啊一个人能沉寂下来将大把的时间花在那么无聊的静坐上,那这个人对于时间的理解跟普通人一定是不一样,那得多能沉得住气!因为很多人很多事,输就输在心急浮躁。几年的时间,每天都在摒除杂念就做一件事“观呼吸”,你说这样的人做起实事来又是多么专注?因为他已经非常习惯于“置心于一处”,他就把手头要处理的这一件事当作“鼻端”当作“呼吸”,此外不生一念。因为人的精力和智慧都是有限的,让琐碎的妄念拆的七零八落,就一定没有凝聚起来更具有力量。再来这样的人精力一定极其旺盛,因为他平时可以控制心念,它本身消耗的精力就少。你呢?家事、琐事、暧昧事,事事烦扰,你领兵打仗,碰到一个这样的对手。心无杂念、气定神闲、冷静专注、精力充沛!这谁能扛得住啊!所以他不但不会耽误你的事业,反而会赋予你更强大的能量。其实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觉得已经值了…但我们还是要再往上说一层,如果真的练成内丹,修成长生不老。或者他仅仅只是让我年迈的时候更具活力,更不容易生病,我觉得我已经快乐似神仙了。这两集节目太乙金华宗旨,绝对值得你召集一家老小组团观看!尤其适合转发给家里的亲戚长辈…以后过年团聚,再有七大姑八大姨,问成绩、问工资、问女朋友、问生孩子!你就说:二姨二姨,我欲修仙。有成之日,必带你升天。节目最后壮哥不得不再次反复的强调,这所有的内容都是我个人的理解,于各位而言不一定正确,它只能作为你学习的参考。如果有兴趣,还是要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尝试。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可以去多看一看其他老师的理解,但同样只能作为参考。相信聪明如你,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