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手術室器械介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手術室器械介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手術室器械介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手術室器械介紹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92的網紅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人工智慧如何席捲未來醫院?】3D 人臉辨識把關取藥身分、機器人支援不足人力 Posted on2020/09/11 TO 創新嗜讀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隨著人工智慧應用愈加廣泛,手術室、藥櫃也變得更加智慧,協助提升手術效率、用藥安全,讓我們看看 《從 AI 到 AI+:臺灣零售、醫療...

  • 手術室器械介紹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9-13 13:05:23
    有 0 人按讚

    【人工智慧如何席捲未來醫院?】3D 人臉辨識把關取藥身分、機器人支援不足人力

    Posted on2020/09/11
    TO 創新嗜讀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隨著人工智慧應用愈加廣泛,手術室、藥櫃也變得更加智慧,協助提升手術效率、用藥安全,讓我們看看 《從 AI 到 AI+:臺灣零售、醫療、基礎建設、金融、製造、農牧、運動產業第一線的數位轉型》一書中《航向智慧醫療新藍海》章節的介紹。(責任編輯:呂珈寧)

    未來醫院的規模不再以病床數來衡量,而是急、重、難症的治療能量,而手術室絕對是最重要的場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規範的手術安全查核規範(WHO Surgical Safety Checklist),一個手術分成三大部分:Sign-in(簽入)、Time-out(暫停)、Sign-out(簽出)。每一個步驟都是確保病人手術安全、資訊正確與醫療團隊間的精准溝通。

    臺灣 ICT 資源豐富,為智慧手術室奠定扎實基礎

    WHO 只提供最基本的規畫方針,然而 ICT 資源豐富的臺灣,提供了更先進的智慧手術室規畫。當病人經過一連串術前檢查,並確認手術進行時間與主刀醫師之後,整個流程會由智慧病房系統轉移到智慧手術室排程系統。中央器械供應室有隨時待班的器械運送機器人,依手術室排程來運送病人手術名稱對應的器械包盤與相關耗材;機器人經由乾淨走道運送滅菌手術器械包盤,送達指定手術室後透過系統通知主責護理師;術後的髒汙器械運送機器人則按手術結束時間,由護理師啟動手術助理排程作業系統,搬運機器人前往載運髒汙器械、器具和物品。

    一臺滿載的手術專用個案車(case cart)可能重達一、兩百公斤,藉由在汙物專用走道來回運送的機器人,不但可以降低器械運送人員的職業傷害,還能支援假日急刀人員不足、降低營運成本與管理複雜度,同時主動通知器械供應室收送案件。機器人的輔助讓手術室運作更為精准並提高效率。

    落實手術中安全查核,透過手機 App 一手掌握

    除了術前與術後的自動化效率,最重要的是真正落實術中的安全查核。每臺刀雖然都有標準作業流程,還是難以避免突發狀況。當手術門關上後,所有溝通聯繫都只能透過電話進行,這對於要調度上百名護理人員並同時運作數十間手術室的醫院來說,一直是很大的挑戰。透過手機上的手術查核 App,病患 Sign-in 時同時確認身分、麻醉準備、器械耗材清單;Time-out 時手術團隊的再次互相確認工作職掌、病患身分與手術部位;Sign-out 時確認檢體、器械與耗材數量。

    這些步驟都在流動護理人員手上的 App 清楚呈現,每個步驟的確認與時間點即時同步到手術室護理站的電子白板,彷彿在戰情室裡同時操控數十個戰役的後勤資源調度。這種結合手術臨床流程、HIS 系統整合與手術紀錄、機器人自動化規畫、App 排程設計的完整方案,讓臨床醫療的高度專業融合在軟硬體的整合中,是 AIoT 精准醫療的經典應用案例。

    智慧藥櫃提升用藥安全,大幅減少重大醫療疏失

    WHO 最近把「Medication Without Harm」視為全球最重要議題推動,並在 2017 年德國波昂召開的會議中定下明確目標:5 年內降低 50% 的用藥傷害。臺灣的醫院一直落實「三讀五對 1」的給藥規範,以確保病患的用藥安全,但在繁忙的臨床作業中,醫師常因病情變化而調整用藥,若只以人力核對,很難完全落實用藥安全;而利用物聯網科技輔助用藥安全,為當前唯一的解方。

    麻醉管制藥品監管是一家醫院最重要的藥品管理核心,如果出現任何差錯,常會演變成重大醫療疏失。此時,智慧藥櫃搖身一變成為最佳利器 。依照管制藥品領藥規定,必須同時兩人取藥,利用醫事人員卡和 3D 人臉辨識、再連動到院內值班系統,對於取藥身分做最嚴格的把關。根據不同醫院用藥習慣,彈性組合藥物放置空間;取藥時利用 AI 藥品影像辨識比對藥名與數量,確保正確的醫師調劑處方;最後再連動醫院藥劑部的藥品系統,時時盤點,確保全醫院的用藥情形安全無虞。

    醫院另一個用藥安全的場域,是癌症化療藥劑的運送安全。醫院的化療藥物調劑室為受嚴格管制的特殊區域,因此通常設置在和一般病患施打藥劑地點一段距離以上的空間。利用 3D 圖資與內建 LiDA(認知架構)的運送機器人,可以安全且精確地在調劑室與護理站之間穿梭;調劑藥師通過 3D 人臉識別之後,將調劑好的化療藥劑鎖入內嵌 RFID 的感應門鎖;送達化療病房後,責任護理師經過 3D 臉部辨識認證後,取出藥物進行投藥。整個過程不但能避免因人力運送化療藥物可能發生的傾倒,以及化療藥劑領取時人員認證的管控風險,藥物取放時間點、即時位置與人員身分都即時連線院內系統,確保整個化療用藥流程的絕對安全與精准管理。

    AI 、深度學習應用,有效協助降低用藥錯誤次數

    臺灣在醫療健保普及的制度下,民眾用藥頻率極高,藥物事件造成的風險隨時都在發生。醫院藥物事件發生地點以藥局為主(36.2%),其次是一般病房(32.2%);醫院藥物事件發生階段以醫囑開立與輸入(54.9%)最多,其次為給藥階段(23%)、藥局調劑階段(20 %);從「醫囑開立與輸入階段」細項來看,以重複用藥(18.4%)最多,劑量錯誤(16.4 %)次之;而在藥局調劑錯誤階段細項中,則以藥名錯誤(44.9 %)最多,數量錯誤(20.8 %)次之;另外在給藥錯誤階段細項中,以劑量錯誤(22.5%)為最多,藥名錯誤(15.5%)次之。

    為了降低用藥錯誤次數,利用 AI 人工智慧,串聯機率、藥品資料庫與深度學習,扮演藥品守門人,及時攔截不正確的藥物事件 。將 AI 應用於用藥辨識的方式相當多元,例如導入臺灣健保資料庫與大型醫院提供的電子病歷,實行無監督學習 2,讓 AI 學習醫師開立處方的行為,進一步判斷醫囑開立後是否有藥物名稱與該病症無任何關聯,進而發出系統警示;抑或將藥品辨識導入藥局調劑階段,利用 AI 藥物影像辨識技術快速識別從藥櫃中取出的藥物名稱、外型和數量,隨後從藥品資料庫帶出藥性、藥物副作用等相關資訊,使藥物調劑時更快辨認是否與處方籤相符,減少取藥錯誤。

    無論是裸錠、鋁箔包裝、液裝或盒裝的 AI 藥物影像辨識,前提都需要教導 AI 進行幾何變換(geometric transformations): 包含放大、縮小、旋轉;顏色亮度、對比度、色調修正;圖像融合(image composite),拍攝影像與影像資料庫的加、減、組合、拼接;降噪(image denoising /noise reduction),影像上的雜訊來自硬體或環境光等因素,如果影像雜訊太多,將會影響邊緣檢測與影像分割的準確性,因此如何過濾影像上的雜訊並保留有效訊息就相當重要;邊緣檢測(edge detection)與影像分割(image segmentation)的配合,能將一張影像分割成多個不同區域並準確擷取局部特徵,讓 AI 進而認識藥物形狀、大小、顏色、文字、數量等特徵,最後根據前述擷取的影像資訊與藥品資料庫進行配對,即可精准告知使用者藥物名稱和相關資訊。

    AI 藥物辨識技術大致可分成兩種:1:1 和 1:N,前者的應用多為醫療中心藥劑部調劑時,驗證管製藥或高貴藥的身分;後者則應用在預防取用多種藥品時的錯誤。以技術難度來看,1:N 的難度比 1:1 還要高,因為 1:N 的藥物辨識更容易受藥物類型、拍攝角度、拍攝方向、拍攝距離、環境光等因素影響辨識準確度。因此在現階段,藥物影像辨識技術與藥物辨識機構的配合度相當重要,產品設計者需針對不同類型藥物提供適合的辨識環境,以降低這些干擾因素。

    資料來源: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0/09/11/future-hospital-ai/

  • 手術室器械介紹 在 鳥科學先生-泌尿科顧芳瑜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2-03 16:50:00
    有 24 人按讚

    #鳥科大小事 #包皮割不割

    別急著走開,今天有詳細照片向大家介紹 #包皮是怎麼被割下的

    👨‍⚕️👨‍⚕️延續上一篇的文章:#我到底需不要要割包皮
    好文回顧: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65085290941680&id=350562712393938

    鳥科學先生今天要來談談醫師手術時
    究竟是 #如何把包皮割下來 的吧!😉😉

    🔍原則:割包皮最主要就是要把一個卡住陰莖的窄環拿掉,讓 #龜頭 可以露出來🐢🐢
    ▶️ 也是因為這個 #窄環 導致包皮無法順利地往後退下喔~

    基於這個原則
    常見的做法有兩種:

    1️⃣ Single cut incision : 過長的把包皮拉繃緊,然後一刀喀嚓✂️.....把多餘的包皮剪掉.....

    2️⃣ Double ring : 在窄環的前後各用刀畫兩個圓,然後把中間的皮像是脫外套一樣打開

    用說的是不是很難懂!!

    所以鳥科學先生使用香蕉🍌來為大家示範醫師在手術室是怎麼割包皮的🤓

    今天示範的方式是第二種方式
    也就是「Double ring」的方式

    ▶️在拿掉多餘的皮之後 我們就會用可吸收的縫線

    剩下兩邊的包皮對縫,就大功告成囉!!!👍👍👍

    手術加上麻醉時間 #只需要 30-40分鐘

    不管哪一種做法,效果都是一樣的🙆‍♂️🙆‍♂️

    差別在於用的「器械不同」而已🙅‍♂️🙅‍♂️

    至於器械不同造成的影響

    我們就在下一篇跟大家做分享囉😉

    話說最近門診突然多了不少割包皮的病患

    鳥科學先生才熊熊想起🐻現在是寒假呀~

    寒暑假的確是割包皮的好時機喔!

    可以好好恢復 也不怕被大家發現唷🤣🤣

    #北醫 #北醫泌尿科 #泌尿科 #顧芳瑜 #顧芳瑜醫師 #包皮 #割包皮 #雷射 #雷射割包皮 #包皮過長

  • 手術室器械介紹 在 城邦讀書花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6-10-13 22:00:00
    有 129 人按讚

    【#型男老總私讀小碎念】

    按讚+留言+分享送《手術劇場:470幀重現19世紀外科革命及器械的醫療繪畫》https://goo.gl/eu6DE7
           
    @文/城邦書虫總經理 林福益

    很多人都有解剖青蛙的生物課經驗吧?記得當時國一生的年紀,要將課本上的示範圖片變成發生在眼前的動作,心理衝擊真是不小。在那堂實驗課之後,很多小時候立志要當醫生的人,可能都會望之卻步。
           
    在活生生的身體上開膛剖肚,光是想像就令人覺得害怕。雖然現代醫療技術與環境十分進步,過去被視為比較麻煩的手術,都已經可以藉由先進的內視鏡技術來完成。但很難想像,十九世紀之前人們所要面臨的手術醫療行為,可能比接受酷刑還來得可怕。
              
    先說外科醫師這個頭銜吧。這個讓我們十分尊敬的行業,其實在中世紀的歐洲可不是這麼一回事。任何敢劃開皮膚傷口或是進行一些現在聽來荒謬醫療的人,管你是理髮師或是大小毛病通包的眼科大夫、修道院的僧侶甚或是江湖術士,都可以統稱為「外科醫師」。
             
    至於麻醉這件事,也是到了十九世紀以後才開始將使用於拔牙的乙醚施行於身體的手術之上。太多的史料內容,都將過去手術檯上未施予麻醉的殘忍手術過程記錄下來:病人在意識清楚下,被人五花大綁或是強行壓制住,必須忍受身體被銳利的工具燒灼後切割挖刨,那種狂叫嘶吼的「切身」之痛,光是看文字描述,就十分驚駭。
              
    所幸,身為讀者的我們只是閱讀。這本書名取得好。《手術劇場》重現了外科醫師在手術過程的巧妙手法,以及各式器械於人體上微妙掌控的屈張進出。作者用心蒐集了四百多幀珍貴的醫學精心繪畫,彷彿讓我們看見那時候的外科醫學發展,以及無數雙會思考的手,在手術室裡上演的外科手工、藝術與科學的華麗戲碼。
              
    看更多書籍介紹:https://goo.gl/eu6DE7
    ==============================================
    現在只要在2016/10/19(三)中午12:00前 按讚+分享並隨意留言給我們
               
    林福益 總經理 將親自選出2位讀者,贈送《手術劇場:470幀重現19世紀外科革命及器械的醫療繪畫》1本:)
                
    ※得獎名單將於2016/10/19(三)下午15:00 公佈於粉絲團
                
    更完整的影片內容請看:https://youtu.be/U-Zt9mkenwU

    麥田出版 #手術劇場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