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戰後嬰兒潮香港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戰後嬰兒潮香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戰後嬰兒潮香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戰後嬰兒潮香港產品中有5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Being Hong Ko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兒童刊物,從來都不只為兒童而設。它也是一面純真的鏡子,折射出大人對世界和人生的各種期許。 戰後的嬰兒潮,令香港人口急增,不但對房屋就業醫療等帶來龐大需求,孩子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消費市場,儘管那時候物質毫不豐盛,卻抑壓不了小朋友的欲望。書攤和出版商也因應推出一毫數角的兒童刊物。 回顧這個起步階段林林...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蘇耀經(庖丁),是夢行者影視文化集團主席,因為武漢肺炎導致電影未能上畫,蝕到入肉,但60歲的他仍然魄力十足,緊貼潮流搞網店,「我是獅子山精神伴隨成長的一群,上流力好強,覺得拼搏一定有回報,我到現在都這樣覺得。」 父親當年由大陸游水偷渡來港尋找新生活,生於戰後嬰兒潮的庖丁,小時候住土瓜灣板間房,幾年...

戰後嬰兒潮香港 在 beinghongkong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07:58:07

兒童刊物,從來都不只為兒童而設。它也是一面純真的鏡子,折射出大人對世界和人生的各種期許。 戰後的嬰兒潮,令香港人口急增,不但對房屋就業醫療等帶來龐大需求,孩子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消費市場,儘管那時候物質毫不豐盛,卻抑壓不了小朋友的欲望。書攤和出版商也因應推出一毫數角的兒童刊物。 回顧這個起步階段林林...

戰後嬰兒潮香港 在 beinghongko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3 10:08:03

#就係香港2021夏季號 #三周年特別號 #現已出版 #精彩內容sneakpeek ⁡ 由2018來到2021,香港告別了從前的香港,進入另一個時代;而《就係香港》的意義,也隨著時代而不斷更新。如果三年是一個階段,那下一個三年,我們將會怎樣度過? 香港故事又將會怎樣編寫?本期夏季特別號以幻想(Fan...

戰後嬰兒潮香港 在 beinghongkong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09 20:29:16

#就係香港2021夏季號 #三周年特別號 #現正接受預訂 ⁡ 由2018來到2021,香港告別了從前的香港,進入另一個時代;而《就係香港》的意義,也隨著時代而不斷更新。如果三年是一個階段,那下一個三年,我們又將會怎樣度過? 香港故事又將會怎樣編寫?本期夏季特別號我們以幻想(Fantasy)為主題。...

  • 戰後嬰兒潮香港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6 12:20:04
    有 29 人按讚

    兒童刊物,從來都不只為兒童而設。它也是一面純真的鏡子,折射出大人對世界和人生的各種期許。

    戰後的嬰兒潮,令香港人口急增,不但對房屋就業醫療等帶來龐大需求,孩子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消費市場,儘管那時候物質毫不豐盛,卻抑壓不了小朋友的欲望。書攤和出版商也因應推出一毫數角的兒童刊物。

    回顧這個起步階段林林總總的兒童刊物,最經典的當是《兒童樂園》。始於1953,終於1995,作為本地最長壽的兒童刊物,即使42年間內容風格幾經變化,銷量有起有落,《兒童樂園》卻與無數在戰後香港成長的人,有著不同的連結。

    從前人們論述香港,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歷史的因緣際會成就出香港過去的奇蹟。 在誕生、成長、蛻變,以至最終停刊的漫長過程中,《兒童樂園》為幾代香港人營造了一個理想的兒童世界,同時剪影出我城數十年間社會狀況的一路改變。而成就出《兒童童園》的,除了團隊本身努力,也是一種只在香港發生的「歷史的偶然」,可一不可再。

    夏季號《就係香港》就過去數十年間在本地出版的兒童刊物來一次檢視,同時專訪《千面樂園—我們的兒童樂園》(出版:中華書局)一書作者邱健恩博士,重溫《兒童樂園》主要創辦人羅冠樵如何在書中寄寓他理想中的兒童世界,同時反映上一代內地移民在香港建立新生活時,同時不忘自身傳統的情懷。訂閱詳情 #linkinbio

    藏品提供:楊維邦、吳貴龍

    #2021就係香港夏季號 #香港式童年 #兒童樂園 #羅冠樵

  • 戰後嬰兒潮香港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16 10:51:19
    有 123 人按讚

    #就係香港2021夏季號 #三周年特別號 #現已出版 #精彩內容sneakpeek

    由2018來到2021,香港告別了從前的香港,進入另一個時代;而《就係香港》的意義,也隨著時代而不斷更新。如果三年是一個階段,那下一個三年,我們又將會怎樣度過? 香港故事又將會怎樣編寫?本期夏季特別號我們以幻想(Fantasy)為主題。在夢想與幻想之間,是一線之差,還是一線曙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幻想能帶來自由,讓我們保持生存的能量,生活的趣味,生命的勇氣。只要我們仍可以重拾孩提時,幻想的天賦和能力。

    #REgainREplayREimagine// 香港式童年
    如果三歲真的會決定八十,那童年肯定是每個人生中最關鍵的一段。在成長為大人的過程中,很多人卻遺忘了小時候的自己。如果可以坐時光機回到當時的那個你,那個你成長的香港,你最想回去的,最想記住的,又是什麼?由戰後嬰兒潮至今,數代香港人已然出生成長,當大家都在說著「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時,當中有多少可以跨越世代,成為彼此的共同經驗?我們又能否將童年回憶帶到現在,以面對當下,甚至重新想像,一個更好的未來?

    #REcall// toy story之香港製造
    戰後香港的種種奇蹟當中,不能不提本地玩具製造業。由戰前只有手工製作鐵皮玩具,到戰後澎湃飛升,登上全球玩具出口榜首; 由為外國廠家代工及仿製便宜貨色,到研發生產蜚聲國際的「香港製造」,時勢當然造就了香港,但香港人的敏銳觸覺和努力不懈,也成就了這個輝煌的紀錄。

    #REcreation// 區區戲院
    二十世紀初香港已開始有戲院,戰後更分佈各區,連偏遠的離島居民也可方便地落街睇場戲。七十年代時,香港更曾經成為全球入場觀影人次最高的地區之一,但光輝到了九十年代後戛然而止。雖然觀眾仍然熱衷看電影,但戲院卻一家接著一家消失。大多數人都將原因歸咎於租金高昂,又先有盜版後有串流,但其實每個社區內的戲院生態,市民的生活選擇,都受到城市規劃的影響。保留著皇都戲院的北角、當下新界最多戲院的屯門,以及曾經戲院雲集但如今只剩下百老滙電影中心一家的油麻地,三個社區戲院的生生死死,如何與社區變化及規劃互為影響?

    #REfraction// 麥曦茵:說故事的故事
    要有不同的ways of seeing,其中一種方法是轉換身份角色。導演麥曦茵 @heiwardmak 近年開始在本地不同院校任教劇本和故事創作,由創作人延伸為授業者,與編劇班學生的不日常對話,除了交流創作方法,還有很多價值觀和心情上的交換。每一次當她向著同學們解說如何說故事,當中已有著一個又一個故事⋯⋯


    其他精彩內容:

    #REimagine// Stand by me
    童年時,身邊最親密的玩伴,可能不是同學仔或鄰家小朋友,而是漫畫卡通中的英雄人物。現實有多煩悶都好,只要和財叔一起打倒壞人,和叮噹一起坐上時光機,和悟空一起找龍珠,或者和樣衰衰的阿闊一同over the rainbow,一切都變得有趣動人。七位不同世代的本地創作人:野人、姜智傑、John Ho @johnhohoo 、Hin @hin_art 、Vivian Ho @vvvvnho 、 LOSZEHAHA (Venus) @venusphilosophy 和 2timesperday @2timesperday ,與陪著他們成長的小夥伴,一起漫遊他們心目中最難忘的香港。

    #REfresh// Let's Swim游下游下
    炎夏最好下水。徜徉水中,消去的不單是暑氣悶熱,也可趁機平靜紛亂心情,想像自己在無重也無壓力的狀態中。三位本地創作人: 兒童繪本及社區地圖插畫家Maoshan Connie @maoshanconnie、作品瀰漫田園風的畫家Glary Wu @wuhoiyan.glary,以及近十年來不斷繪畫香港各區游泳池的藝術家陳惠立
    @dirty_paper,以畫作演繹他們在游泳時的經驗及想像。

    #Reading for children// 為孩子而讀
    說起童年,有人記得玩具,有人記得遊戲和零食,又有多少人會記得讀過什麼難忘的書?上學時都以目標為本,閱讀是責任多於樂趣。若不從「功能」出發,為孩子選書時或者可以更海闊天空?本期邀請多位本地繪本作者、故事人,推薦一本曾經打動或啟發他們的書,與孩子共享。

    歡迎訂閱
    shop.beinghongkong.com

  • 戰後嬰兒潮香港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08 19:55:01
    有 403 人按讚

    作為一位寫電影、寫動漫、偶爾也寫遊戲的不學之徒來說,理論上我不會認識鄭立這個名字。

    原因很簡單,大王不想被其他創作者的觀點影響,更不巧的是,如果看到對方已經先寫了這個題目,那就立刻興起一片「既生瑜何生亮」的自卑感。當然,有些作者的文筆精彩到無法忽略、有些作者的切入角度就是天外飛來一筆、有些作者的資料收集功力明顯在我之上,在這些作者面前,與其說會感覺自卑感,不如說反而湧起無限崇敬之情。
    .
    而我幾乎只花了十秒鐘、只看了一篇文章的首段,就對鄭立無限崇拜。
    .
    鄭立先生的文字不算詞藻華麗,反過來,他也不靠堆疊詞彙製造讓讀者仰之彌高的文字高塔、不讓讀者因為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踏進文章,然後迷失在各式高大上的宋詞名詞形容詞裡。
    .
    鄭立先生也不寫印加帝國古文化、不寫51區的外星人、不學那些YouTuber愛說的「今天揭開妳不可能知道的世界秘辛」嚇人開場。而鄭立先生的文章總是短短的,這點倒是符合網路世代懶看長文的習性。而他也不在這些短文裡塞滿維基式的論述,不像那些空想歷史學家用書袋壓人。
    .
    鄭立先生談港片、談漫畫、談動畫、談遊戲、談好萊塢電影。他不談史不談技巧不談淵遠流長的脈絡,只談一部作品,與這部作品裡的一個「理」,是道理的理,是邏輯的理,是這一刀這一劈背後理念的理,是對應到我們真實人生處世道的理。
    .
    這種理不是打開維基百科就查得到的,不是引經據典就能隨手捻來的,當然更不是靠成語詞語能歸納出的。鄭先生在你我都熟悉的娛樂文化裡,挑選作品說他的理,說出那些我們未嘗深思的理、甚至是不敢明說的理。
    .
    最好的例子是蝙蝠俠,大王曾在十數篇文章裡,捍衛近代影迷鄙夷的 66 年版電視影集《蝙蝠俠》。
    .
    這套影集也在台灣電視上出現過,蝙蝠俠總是一口仁義道德、揮拳時總是「POW」「BAM」狀聲詞滿天飛、壞人們的計謀總是有如扮家家酒般單純。而因為喜愛電影《黑暗騎士》黑暗風格而興起的廣大新一代蝙蝠迷們,對這部祖父級《蝙蝠俠》總是冷嘲熱諷。也許他們也不會理解,為何 66 年版《蝙蝠俠》在美國仍有那麼多粉絲?為何電影公司還要在「民智已開」的 2016 年,推出一部向 66 年版風格致敬的新動畫電影《蝙蝠俠:蒙面十字軍歸來》(Batman: Return of the Caped Crusaders)?
    .
    我試圖扭轉這些對66年版的偏見,我說是台灣觀眾不懂外國傳統的 campy 逗趣風格;我說蝙蝠俠本就有多種面目,這只是他喜劇的一面。但鄭先生說得更簡單,幾句話就讓我自慚口水多過茶。
    .
    「……這套電視版是刻意把蝙蝠俠設定得滑稽的。為甚麼導演或編劇要這樣安排呢?難道是因為遷就六〇年代觀眾頭腦簡單,品味惡俗?」
    .
    「因為在六〇年代,三、四十歲的成年觀眾,哪怕是美國人,可都是生長於苦難的大時代……你要跟這樣的人講述一位『悲哀的黑暗英雄』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失去雙親?這在戰爭時代並不罕見,當觀眾都見識過更黑暗艱苦的人生時,蝙蝠俠只是個過得很爽的虛構角色……他們反而會想要滑稽的蝙蝠俠,為人生帶來一點輕鬆。有時,惡俗的品味背後代表的,是某個世代艱苦的人生。」
    .
    對戰後嬰兒潮下一代的我來說,我也沒在 1966 年躬逢其盛這套《蝙蝠俠》。66年版華麗歡樂的《蝙蝠俠》有許多優點,但這些後世蓋棺論定的優點,無法為當代喜愛這齣影集的觀眾發聲。好的作品能夠跨越世代隔閡,但是好的作品能在它推出的那個年代就叫好叫座,則必須完全站在當代觀眾的角度分析才對。這是個說破不值錢的道理,卻也是能讓人不自覺點頭的真道理。
    .
    鄭先生這樣的文章,就這樣在一閃即逝的 FB 塗鴉牆上,短短數秒吸引我的注意。很難不注意,因為這些標題讓人一見傾心。去年疫病開始蔓延時,一篇《魔獸爭霸 3 —— 阿薩斯王子的防疫政策是否正確?》,光是標題就叫魔獸老玩家不得不駐步多看一眼,內文更不是耍花槍或高射砲,鄭先生有條有理地,解釋他支持阿薩斯王子這位屠城做防疫的遊戲大惡人的原因,說他過激的防疫不是錯誤,而是沒有堅持過激下去、而且一心多用,邊防疫還要邊搶戰功,導致最終全境淪陷。
    .
    文過一年,姑且不論你是否認同這種成本過高的防疫決定,相信你倒是看到不少政府機關裡的「阿薩斯王子」,堅持「一心多用」。
    .
    創作反應現實、現實影響創作。鄭立先生從創作中整出的理,打通了創作與現實間的脈絡。這不僅需要觀察力與清楚的思路,更需要勇氣——許多創作多是以古諷今,原本就刻意掩蓋了作品核心批判現實的真聲音。而評論創作當然未必需要先攖其鋒,一來這樣也暴露了評論者的現實立場、二來也怕被人冠上「腦補」「自作聰明」的帽子。對於懼怕炎上的評論者來說(例如我),最好的寫法就是「接下來讀者諸君自有公評」。
    .
    身為香港人,現實也許是血液裡難以割捨的因子。但面對如今香港的政治社會困境,鄭先生卻沒有現實地「明哲保身」,不談他仍然在媒體上發表的新文章,對當今現況毫無保留的批評與失望,即便在這本收錄 70 篇懷舊作品的評論集《舊娛樂轟炸》裡,你也能聞出鄭先生「借題發揮」的味道。
    .
    他談《回到未來》,不談那如童話般的刺激冒險,而是談馬蒂老爸在舞會上揮出的那一拳——我們都知道暴力是不對的,但是一昧溫良恭儉讓,也不會讓你萬世太平。
    .
    而談《天空之城》,同樣不談少年少女攜手天涯有多夢幻,而是談小朋友與一群三教九流如何戰勝政府與軍隊,靠的就是「同歸於盡」的狠勁。讀到這一篇,相信你很難不聞到前些時候香港街頭的煙硝味。而聞到還不夠,鄭先生寫得更明白:
    .
    「倒是這種教小朋友妨礙國家壯大,最後利用神風特攻隊戰略殺死一大堆公務員與高官的動畫片,為何在中國那麼受歡迎?又沒有被禁?不怕教壞小朋友們?如果小朋友都模仿那兩個主角,那國家安全該怎麼辦?」
    .
    要有釐清作品精髓的理路,訓練可成,但要有著文諷今的勇氣,不是想想就有。《舊娛樂轟炸》裡的70篇評論,每篇都自有邏輯、自帶勇氣,讀了未必真的讓妳多了解一個《無間道》或是《仙劍奇俠傳》的祕密設定,但絕對能讓妳多一份面對明日天地的勇氣。所以不但要推薦《舊娛樂轟炸》給每位讀者,特別是對現實感到失意的讀者,還要推薦給每位作者:這才是「評論」兩字的正確寫法。
    .
    鄭立先生的個人FB:https://www.facebook.com/cheng.lap.9
    你可以不按讚大王通信(不,還是…),但你一定要追蹤他!
    .
    ※你可以在這裡買到《舊娛樂轟炸》:
    博客來
    https://bit.ly/2Tl05UT
    誠品
    https://bit.ly/3yeVm5N
    金石堂
    https://bit.ly/3ydxqQg
    讀冊
    https://bit.ly/368eJBw
    BOOKWALKER
    https://bit.ly/3hgRhsb
    三民
    https://bit.ly/3jMv7Q1
    momo
    https://bit.ly/2V3lBOa
    .

  • 戰後嬰兒潮香港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1-01 20:00:13

    蘇耀經(庖丁),是夢行者影視文化集團主席,因為武漢肺炎導致電影未能上畫,蝕到入肉,但60歲的他仍然魄力十足,緊貼潮流搞網店,「我是獅子山精神伴隨成長的一群,上流力好強,覺得拼搏一定有回報,我到現在都這樣覺得。」

    父親當年由大陸游水偷渡來港尋找新生活,生於戰後嬰兒潮的庖丁,小時候住土瓜灣板間房,幾年後搬入一百七十呎公屋,家有電視引來鄰居小孩圍觀,已經開心快活。「老竇說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發達是我們那代人的共同願望!do or die,你唔做就冇得食,政府冇綜援,冇最低工資,全世界都一樣。」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1228/ZGMXTMMVS5GXHKQVDRP5JGTSCQ/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I.T. #60後 #KOL #帶貨 #獅子山精神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 戰後嬰兒潮香港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6-03-20 00:53:29

    【專題籽:胚芽故事】
    當人人都將香港未來的重擔放在年輕人身上,香港教育學院教育基礎學院前副院長陳培佳博士卻揚言:「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在第三齡教育上。」值不值得?他說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年輕人擔子越重,唯一解決辦法就是教育,提高他們生產力。今天,「長者大軍」剛換了一批新血,他們就是戰後嬰兒潮,他們有學歷、豐富人生經驗、熱血,有些人甚至參加大學旁聽生計劃、長者自發環台跑籌款。究竟,香港年輕長者需要甚麼?他們可以有甚麼生產力?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 戰後嬰兒潮香港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4-02-21 22:38:52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 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早前倡議成立「未來基金」,以應付人口老化帶來的福利開支。曾俊華建議每年把部分盈餘撥入基金,並預計至少需儲3,600億元。長遠財政政策工作小組預計,若未能及早面對人口老化帶來的財政問題,有6成國家會在50年後相繼破產。

    政府已連續多年錄得財政盈餘,情況令人尷尬。去年政府已把數百億撥入各種臨時基金,今年更建議每年將部分盈餘撥入「未來基金」。此舉市民未必能直接受益,政府亦沒有實質數據和理論支持相關撥款,只是空把市民的金錢調配到基金中。

    人口老化是指戰後嬰兒潮出世的人開始老化,加上出生率不足,所帶來的問題會在未來十多間開始浮現。但到2040後,在嬰兒潮出世的人逐漸衰老死亡,人口比例會再回復正常。

    說香港的「未來基金」是仿效澳洲的做法,實屬於理不合。澳洲政府目前負債逾4,000億元,成立「未來基金」旨在保障澳洲政府能在未來支付福利開支。但木港目前財政儲蓄豐厚,說要未雨綢繆,實在令人摸不著頭腦。

    在公共理財的大原則上,政府不應有大量財政儲備。錢在人民手中的利息回報,遠超金管局把錢投資在美國國庫債券上。人能掌握金錢的使用權,就能作出最好的資源分配決定。錢在政府手中,用途就被局限在投資美國債券上 (或其他金融產品)。據戰後統計,金錢在人民手中每年能帶來約15%的回報,遠超投資債券的4%回報。目前本港約有15,000億元財政儲備,所以每年淨虧損則為1,500億元。「未來基金」就是搜刮人民的金錢,作最無效益的投資。這不是「敗家」是甚麼 ?!

    所以,最佳的養老方法是「還富於民」,由市民自己決定投資、儲蓄、甚至消費,最後能令大部分老人家都能照顧自己的生活,減輕政府未來的養老壓力。孟子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換言之,政府將人民手上的錢搜刮到政府袋中,視為民賊也。

    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認為,政府無從得知怎樣分配資源,才是對人民最有利的。成立「未來基金」最終只會惠及一批掌握財政審批權的政客、金管局和一眾基金佬。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