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我的生命獻給你pdf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我的生命獻給你pdf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我的生命獻給你pdf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我的生命獻給你pdf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黃中岳談吉他,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伍. 談談樂手教練實務經驗 }}_17 這幾天與當代一位傑出的陳姓中生代音樂製作人進行了一段看似戲謔、實則深刻的臉書筆談,內容大概是在討論當前臺灣職業樂手 (Session Player) 的處境與『必要性』--- 起源是來自另外一位傑出的李姓中生代音樂製作人在臉書所發佈的語重心長的喟嘆:h...

  • 我的生命獻給你pdf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7-23 20:30:00
    有 237 人按讚

    {{ 伍. 談談樂手教練實務經驗 }}_17

    這幾天與當代一位傑出的陳姓中生代音樂製作人進行了一段看似戲謔、實則深刻的臉書筆談,內容大概是在討論當前臺灣職業樂手 (Session Player) 的處境與『必要性』--- 起源是來自另外一位傑出的李姓中生代音樂製作人在臉書所發佈的語重心長的喟嘆:https://www.facebook.com/spring21280/posts/10160883348325554

    而陳姓製作人提出了另外的想法:好的 Session Player 可以提供音樂產業的 Production (或演唱會方面) 有更多元而優秀的技術支援。而就我對於陳姓製作人在近年的音樂產出的觀察與瞭解,他的確在每一個製作案都不遺餘力地提升 Session Player 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反過來觀察,李姓製作人則帶出了近年來首屈一指、相當有市場性與代表性的原創樂團。

    這裡不存在著歧異點,只是兩位同樣為臺灣的流行音樂產業努力付出的音樂人,選擇了不一樣的道路去趨近他們心中更美好的世界;但如果要我說的話,我覺得『應該要有陳姓製作人的鍛鍊,然後去走李姓製作人的絃外之音』。

    [二. 樂手教練的實務筆記]_04

    真正引發陳姓製作人開始筆談的深層因素,是他覺得臺灣的音樂環境長期以來對於『職業樂手』在各種面向上的不重視,從『Credit』的輕忽一直到工作酬勞的水平 --- 而這剛好呼應了李姓製作人的『特殊條件說』,所以,從我的角度看來,其實這倆位講的完全是同一件事!但~是什麼讓臺灣的音樂工作者會覺得臺灣的環境不尊重『職業音樂工作者』呢?

    先來看看究竟應該怎麼定義『Session Player』吧!我想,最具有詮釋話語權的,應該是這一個世代『音樂總監』的代表 --- 呂聖斐先生,他所用力極深的兩篇音樂網誌:
    1. 做一個Session Player 更新版 (I)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5%91%82%E8%81%96%E6%96%90/%E5%81%9A%E4%B8%80%E5%80%8Bsession-player-%E6%9B%B4%E6%96%B0%E7%89%88i/10155467605286358/
    2. 如何做好一個Session Player 更新版 (II)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5%91%82%E8%81%96%E6%96%90/%E5%A6%82%E4%BD%95%E5%81%9A%E5%A5%BD%E4%B8%80%E5%80%8Bsession-player-%E6%9B%B4%E6%96%B0%E7%89%88ii/10155472331246358/

    也來看看維基百科英文版、外國人怎麼解釋這個工作角色: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ssion_musician

    用一種最簡單直覺而不負責任的說法,就是『身懷絕技的音樂高手幫其他人作嫁』,他們所貢獻的音樂才華,不是為了自己的原創,而是成就其他『目的性』的特定案件,這也是陳姓製作人覺得 Session Player 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 他們可以讓音樂更『好聽』!這次刊頭所選用的照片,是來自『Session Master』的官網 (http://sessionmasters.com/ ),試以網站內容的一首試聽曲目『Four of A Kind』來解釋 (http://sessionmasters.com/?page_id=387&song=2 ):你可以在吉他大神 Larry Carlt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rry_Carlton ) 一開始向其他『職業樂手』解釋他的原創 Demo 時,聽到原作最樸實的樣貌,以及之後這些樂手一起完成的『Final Take』有多麼不同的色彩被加添進去。

    這就是同一時間也加入筆談的江姓優秀鼓手所書寫的『職人魂』!

    這些花了一輩子的時間、精進了自己音樂技能的職人,讓音樂表現得更豐富、更有生命力,不是很美好嗎?為什麼在臺灣好像就行不通?

    『疑~?年輕人...可是......我們剛開始樂手培訓的時候,我就說【session 這種工作角色已經死了】的呀!我那時是推測~在供過於求的樂手市場,只會引發削價競爭的態勢---後來的確也是如此,甚至包括發案源頭都是這種思考模式;所以我才強調你們一定要投入有【版權分配】的工作形式的呀~~~』我如是回答陳姓製作人。

    十年前的第一個階段,我們用了當時市場還能夠提供的音樂製作案、夠預算的大型商業演唱會,著實地鍛鍊了這群年輕樂手,讓他們在專業面向上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歷練了足夠的場面,然後讓他們走向原創樂團的道路,然後得到國家級獎項的肯定,然後回來貢獻給這個培育了他們的產業。

    只是…十年間,產業的變化也實在大得嚇人……

    我問了他們:『你知道現在的國小學生在聽什麼音樂嗎?』、『國中生呢?』、『你知道北藝大入學的同學們都在聽什麼嗎?』

    我覺得,其實問題的根源是在於:現在的閱聽人更多尋求的是『娛樂』,而音樂工作者很多都還是在『提供音樂的養分』;套一句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所學到的銘言:『他需要的是一件外套,你卻一直在與他爭論這個麵包好不好吃』。

    唱片公司或其他同性質的『源頭單位』需求的是『娛樂』--- 因為那是商業標的,所以他們不覺得、沒有意識『音樂養分』的重要或不可取代性,其實一點兒也不難理解,所以『職業樂手』成為『可選擇性商品』而且『降低成本負擔』,完全是合乎邏輯的標準動作。

    只是,如果說到『娛樂產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8%9B%E6%A8%82 ),恐怕還是願意玩『大錢遊戲』的國家或系統 --- 譬如好萊塢、譬如韓國,才有資格在商業台面上說『贏者全拿』;若說臺灣這種習慣以『降低成本』的方式要想切入賽局而且要獲利作收…恐怕是天方夜譚了。

    但真的無法將『娛樂』與『音樂養分』放在一起、做到『寓教於樂』的理想嗎?我覺得至少『Session Master』這種音樂網站就做到了『兼顧音樂產業的娛樂性與音樂養分的質量』!你會想到找來這些傑出的音樂家們,從一個作品的最開始、分析解釋,然後用十個攝影鏡頭去拍攝整個音樂演奏的過程,還順便公開 PDF 檔的譜面 (http://sessionmasters.com/smplayer/2.pdf ),來讓任何的網路閱聽人、不論音樂能力與程度如何,都可以更簡單地瞭解『原來音樂是這樣完成的啊!』嗎?

    也許,這真的不僅僅是『源頭單位』的問題而已了:身為學有專長的音樂職人們,我們想的事情……會不會~也許還可以更多呢?

    ------------------------------------------------------------------

    後記1. 陳姓製作人最後的結論是:『要努力讓環境更能夠尊重職業樂手的重要性』。關於這一點……我還是同意李姓製作人的觀點,所以在他貼文的第一時間,我就毫不猶豫地按『讚』了。

    但心底~我會願意永遠擁護陳姓製作人的那個浪漫的夢想!

    後記2. 也差不多在同一段時間,許多音樂界的友人對於現在的小學生瘋狂支持的『聖結石』似乎有若干意見;我注意到的是:如果你有看他那個將近1,800萬點閱的 Youtube 曲目,不知道你有沒有看到,他在文字說明的欄位放上了所有參與工作的 Credit 名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4NGGqmX_W4

    結論A. 他可能比任何唱片公司都更尊重音樂、影像工作者。
    結論B. 1,800萬點閱、一隻影音檔,我們可能不能只靠直覺就下任何意見、判斷了。

    後記3. 衷心感謝呂聖斐先生先前如此費心的文字論述!期待這樣的資訊,時不時就會再次出現在網路資訊海的浪頭,讓還沒有汲取到養分的年輕後進,得以知道臺灣的音樂人材回饋社會、產業的行動。

    後記4. 有趣的是:本文提到的所有臺灣音樂家,其實都有自己的原創樂團。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