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成長心態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成長心態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成長心態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成長心態書產品中有287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學員的留言】 我覺得上老師的課, 除了股票的操作心態和課程的資風控外, 老師在其它方面閱讀書籍的範圍涉略很廣。 除了股票帶來財富富足。 老師在群組分享"能量訊息"一書那天的文章, 我都覺得好珍貴, 平日有空閒時,還會想在閱讀那天的po文。 能有這種機會,知道這本書能量訊息的觀念, 也是種幸運。...

 同時也有33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940的網紅AB的異想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00:00 預告 00:17 日本女權促成了日本男人躺平風氣 01:44 韓國女權造就的《求愛三次算犯法條例》 03:30 誰是戰男女背後的既得利益者? 04:49 擇偶天性:再優秀的女人都還是渴望更強的男人 07:03 戰男女並不是一個好的兩性動態策略 08:11 仇女心態是黑藥丸的陷阱 10:3...

成長心態書 在 涵寶寶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10:01:44

當一件事情放很久,遲遲沒完成,要學的或許不是時間管理,而是重新校準目標 有沒有一件事情,常常出現在自己的待做清單上,卻一直沒時間完成? 或是,有一個目標,一直出現在自己的新年新計畫,卻一點都沒進展? 「我一直都想要學鋼琴,但是我都沒時間開始。」 「我一直想要出國讀書,但是我真得沒時間準備...」...

成長心態書 在 艾莉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01:56:35

⠀⠀⠀⠀⠀⠀⠀⠀⠀⠀⠀⠀ 離開校園進入職場 最難轉換的心態其中之一 除了 不是每個人都會是你的朋友 更難釋懷的是 莫名其妙捲入的鬥爭 不知所以的被討厭 很多人覺得 跟看不順眼的同事相處很痛苦 辦公室的氣氛讓人窒息 這時候調整自己的心態 跟適度的抒壓是很重要的調適 人跟人之間的相處 經過時間的沉澱...

成長心態書 在 小人物職場|職場生存 x 思維能力 x 履歷面試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24 16:24:22

📌聰明人從不走捷徑,夢想的路要用雙腳丈量:聰明人都下笨功夫,愚蠢人只想走捷徑 . 👉看著社群軟體上一篇篇賺大錢或是成功人生的勵志文章,人人都無法避免被影響,就也想著賺快錢或是一步到位,於是心態就變得焦慮、浮躁,無法靜心思考,一旦失去腳踏實地努力的動力,再美的夢想都只能是白日夢,現在的社會,聰明人不是...

  • 成長心態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30 15:27:37
    有 27 人按讚

    【學員的留言】
    我覺得上老師的課, 除了股票的操作心態和課程的資風控外, 老師在其它方面閱讀書籍的範圍涉略很廣。

    除了股票帶來財富富足。
    老師在群組分享"能量訊息"一書那天的文章, 我都覺得好珍貴, 平日有空閒時,還會想在閱讀那天的po文。

    能有這種機會,知道這本書能量訊息的觀念, 也是種幸運。

    而且我剛才本來很懶的, 沒什麼動力的, 自己在大腦預演我完成某件事時, 心中的喜悅就來了, 而且只是大腦預演、想像就有喜悅感。然後就不懶了, 就想起身, 有動力了。

    我就馬上連結呼應老師上課說的, 成功會發生兩次, 一次是在大腦, 一次是在現實生活。

    生活中的有大腦 、心靈 的接收器, 又是 「感覺上的幸福」, 就像說的溫度, 還有一種所謂「體感溫度」。

    感謝老師閱讀後, 常常分享書中好幾顆星的重要觀念, 打破了會變貧窮的迷思, 原來幸福和富足, 就是一個觀念按鈕的轉變

    ______
    交易跟人生是綁在一起的
    如果生活的一蹋糊塗
    交易往往也會暴走@@

    所以我們教學裡的包含了
    🔰正念
    🔰成長型思維
    🔰NLP交易心理學
    🔰目標設定
    🔰責任擔當
    🔰情緒控管
    需把心法與策略融合在一起
    才能好好的做好交易🙌

  • 成長心態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30 11:11:38
    有 326 人按讚

    【與其發現自我,不如創造自我】

    你是不是經常有個口頭禪,就是「我的個性就是這樣」、「他天生就是如此」?言下之意就是改不了的,別折騰了。但是一直以來,我就不認同這個想法,因為假使一生下來如此,一輩子就是如此,到死了那一天還是如此,不就是說這一生白活了,毫無長進嗎?所以我一直堅信,個性是可以改變的。

    今天早晨我打電話給獨居的父親,他問我今年幾歲,聽到答案之後,沈吟了一會兒,可能是很意外吧,沒想到他的女兒也到了這麼大的年歲……但是他們那一代的人講話比較婉轉,反過來用關心的話提醒我:「這個年紀要注意退化的問題。」我想這是他近90歲人的心理投射,我提高聲調回答他:

    「喔,不會,我從來不想『退化』的問題,我想的都是怎麼『進化』。」

    父親被逗笑了,不過這可是我的心聲。因為人生活這麼長,如果是來退化,那麼何必來投胎?人生就是來進化,才需要各種學習、各種挑戰、各種突破,即使身體也是,得想辦法讓它進化才能維持健康,這就是我們要天天運動的原因。也就是這樣的理念,當我在教上班族做斜槓時,第一件事就是教他們—

    cosplay下班後的第二種身分!

    也就是創造上班族以外的「第二個我」。

    企業人資在衡量一個人能不能適用,有三個關鍵的考量,所以求職者要找到合適的工作,也要考慮這三個面向:
    💚1.興趣
    💚2.技能
    💚3.性格

    我也是這麼用來教導學生找到自己的斜槓項目,這三個重疊的地方便是人資界說的「職涯的甜蜜點」,不論是求職或斜槓都一樣的道理。可是講到性格時,我都會再三強調:

    「每個人都能夠有『多個我』,不會只有『一個我』。」

    因為上班族的天生我,多半不具有創業者的人格特質,比較性格保守,不願意冒險或勇於任事,偏向於聽令行事、消極被動,這就不利於做斜槓。斜槓是一個人的微創業,必須具備小小老闆的思維與心態,如果卡在天生的我,就沒法邁開一步。唯有打破這個固有的我,創造全新的我,才能把斜槓做出名堂。

    就拿我來說,當了30年上班族,骨子裡是個「偏安」的人,喜歡待在舒適區裡不動,所以每份工作平均做10年。可是等到我離開組織,一個人打天下,不要說市場的瞬息萬變再也無法讓我像個植物人般一動也不動,時代的巨輪也會自動把我推向前,我現在改成3年一動,也就是10年裡會有3個我被創造出來,比如說:

    💚第一個3年,我是個斜槓教練。

    💚第二個3年,我在教斜槓之餘,也扮演職涯導師,教導上班族邁向高薪職涯。而且同時,我自己架網站,賣自己的課程,成了名符其實的創業者。

    💚至於第三個3年,會是哪個「我」冒出來?我不知道,到時再說。

    在3年一變的過程中,我感受到自己的成長,跟3年前的我判若兩人。比如過去我不擅表達,經常會隱忍不說,受到委屈;現在我會說出來,但是學會使用更有技巧的方式表達,像是挑對的時間、說對的話,或是幽默一點,通常也能夠得到想要的結果,心裡便會感到平衡,覺得自己是有能力主導方向的人。

    在自己和很多人身上發現,人不會只有一個我,而是多個我同時存在;隨著時間遞移,這些我會不斷演化迭代演化,推出升級版。可是看到的心理學都說,個性是穩定的、一致的,比較不會變動,而且最終有可能影響到一生的走向與命運。這時候,我就會對自己的觀察有些搖擺起來。

    直到最近讀了這本新書「個性」,才知道我是對的。這是德國作家克莉絲蒂娜·伯恩特(Christina Berndt) 在「靱性」與「滿足」二書之後的新作,她是記者出身,做專題報導,曾得過調查獎,也獲選為年度三大科普寫作記者。在這本書裡,她從最早的心理學理論一直談到最新的各種科學研究,指出三個事實:

    💚1.自我並非固定

    💚2.個性會隨著成長而改變

    💚3.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塑造自己,而且行動起大,改變越大

    哇,這三個發現簡直可以用新知卓見來形容,完全顛覆我們對「自我」與「個性」既有的認知,而且發現命運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在封面上的這三句話,它們直接寫出我們該做的三件事:

    「與其發現自我,不如創造自我。」

    「不只成為自己,更要超越自己。」

    「人無法用相同的自己,得到不同的未來。願意改變,才能成就『最好的我』。」

    像佛洛伊德其中一個重要理論,指出童年對一個人具有決定性的終身影響,書裡也列出後來一些研究都發現並非如此,有影響但是沒那麼大,而且也不是不能改變。

    這真的是一個好消息!這幾年很多暢銷書都在談童年的傷,突然之間,好像天下盡是「不是的父母」,把自己後來過得不好全推給成長過程。但是人格心理學家茱莉·史派特西說:

    「對於一個50歲的人來說,過去2年發生的事,比起幾十年前小時候的事,對於性格更具影響。」

    看來童年悲慘,不必然一生都慘,反而是現在過得好,未來比較能過得好。尤其是負面的事會發揮「時近效應」,時間越近越深刻;至於快樂的記憶,則常出現在年輕階段。

    所以不管你出生的那一刻是個什麼樣的我,這輩子你都能夠不斷演出不同的我,而選擇退化版的我,或是進化版的我,主導權全握在自己的手裡!與其不斷探索,去尋找一個不復存在的自我,還不如創造一個滿意的自我。

    讀了本文有受益,請留言+1。

    ***

    歡迎大家加入我的fb社團:「洪雪珍寫作變現」,有三個好處:
    1、你投稿,我點評
    2、你會看到「從不會寫作到會寫作」的成功案例
    3、我會教你寫作招術

    至於想要詢問我的課程,包括求職、轉職、加薪、高薪,以及斜槓、寫作,⋯⋯都歡迎加入我的Line@ ID:@ca141719,助教協助你。

  • 成長心態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9 20:30:45
    有 285 人按讚

    Podcast EP.98 《#學得更好》六個幫你「學得更好」的學習步驟
    問你一個問題:「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你的答案是什麼?英國知名教育顧問、同時也是心智圖的發明人東尼.博贊(Tony Buzan)他的回答是:「學習『如何學習』是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掌握學習方式的人,更容易達成生活中各種領域的進步。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learn-better/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Learn Better 學得更好》的作者是美國教育研究專家烏瑞克‧鮑澤(Ulrich Boser),他年幼時雖然被診斷為 「學習遲緩兒」,但是他在掌握「如何學習」的技巧之後,成績開始大幅進步。作者自己本身,可說是這本書的最佳代言人,他對學習的熱忱在這本書中表露無遺。

    我很喜歡作者把學習的方法,拆解成各種具體的步驟,搭配許多真實的研究案例和成果,顛覆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舊學習方法。例如有效的學習應該是「主動參與式學習」、「經常回顧與反思」、「懂得尋找類比與關聯」…等。

    這些看似簡單易懂的方法背後,作者會詳細說明使用的原因與時機。書中給出明確的執行步驟,讓無論何種資質或程度的人,都有機會採取書中的方式,循序漸進掌握學習的奧妙。閱讀的過程中,我跟著作者的步調,時而對自己提出問題,時而闔上書本反思自己的學習歷程。

    這篇文章我除了用心智圖整理這本書的精華之外,也回顧我自己經營部落格的「學習寫作之旅」,與這些學習步驟有哪些相關性,試著讓自己朝向學得更好、寫得更好的方向邁進。
    .
    #如何學得更好的6個步驟
    .
    在我回顧自己學習寫作的歷程之前,我想先用一張「心智圖」來展現這本書提到的學習步驟與技巧,誠如作者說:「心智圖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和發現內在關係」。這些學習步驟之間,彼此互相有關聯;學習就是一場「心智活動」。

    1. 尋找價值:如果不想學,就不可能學得會。想要精通,就必須把自己打算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視為有價值的。學習就是理解某樣事物的「意義」。

    2. 設定目標:在精通某項技能的早期階段,「聚焦」是關鍵。我們必須弄清楚自己想要學的究竟是什麼,並且設定具體可達成的目標。

    3. 提升能力:某些形式的練習可以讓你比其他人取得更好的成績。在這個學習階段,我們必須磨練自身「技能」,採取專門步驟來提升表現。

    4. 延伸知識和技能:我們要在掌握基礎之後,「實際運用」自己知道的一切。要充實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創造出更有意義的理解形式。

    5. 形成關連:要試著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識結合在一起。我們不想只是知道某個細節或步驟,而是要知道該細節或步驟如何與其他事物「互動」。

    6. 回顧與反思: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容易犯錯、太過自信,所以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知道的知識和技能,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解,「從學習中學習」。
    .
    #我如何學習寫作?
    .
    回顧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學習步驟,讓我很驚訝的是,竟然跟自己「學習寫作的歷程」十分相似。理工科出身的我,選擇踏入科技業就職,寫作對我而言,就像是異次元的東西想都不敢想。但是漸漸地接觸到很多有趣的人、觀察到很多厲害的傢伙,發覺自己思想的淺薄與無知,便開始投入閱讀的懷抱。

    只是,無奈記憶力和理解力畢竟不是超人等級,發現要把所學紮紮實實記錄下來,才能稍微加深那麼點印象。所以開始試著寫一些手抄筆記,然後在讀到《自由書寫術》這本書的寫作方法之後,被作者的觀念說服:「自由書寫、公開發表、接受回饋」,也因此開啟了我的寫作之旅。

    很慶幸的是,我也發現自己採取的方法,跟《學得更好》書中的學習步驟有許多契合之處。以下我會將書中提到的6個學習步驟,搭配自己的寫作歷程,做個回顧與整理,也給有心投入寫作的朋友們一個案例參考。
    .
    1.#尋找價值
    .
    回想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太多,技巧不夠?文辭不夠美?管它的,「寫,寫就對了」。我除了在讀完《恆毅力》之後寫下的「目標階層」練習之外,主要是我時時記得三個核心價值,讓自己堅持不懈地寫下去。

    首先是「動機」:而立之年才愛上閱讀的我,發現閱讀對我帶來莫大的改變,以及思想上的啟發,因此起心動念想透過自己棉薄之力,盡可能地把我從閱讀體會到的美好,透過文字傳達出去。架設閱讀前哨站部落格則是讓這個理念更容易傳達。

    接著是寫作對我的「意義」:我把每一次的寫作,每一篇文章,視為一次的「自我成長」。無論是思想上的,或者是觀念上的,閱讀不同書籍帶來不同的體悟,進而改變自己的舊觀點、整合成新的觀點。

    最後是「社群效應」:無論於職場、生活上,我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值得追隨的領導人,我對於一個好的領導人的定義,就是「能夠影響多少的人」,因此選擇公開發表自己的寫作。除了帶來社群的交流,得到不同的回饋與意見,還見到許多網友表示受到我的文章鼓舞,讓我更樂於持續書寫。

    「人要在自己所學的事物和自身生活經歷之間建立連結,而尋找價值是做到這一點的方法,促使人們思索:「這對我來說為什麼重要?」
    .
    2.#設定目標
    .
    對於我自己的寫作目標,起初並沒有硬性規定自己的發文頻率,剛開始在Medium寫作平台發表的時候,有一搭沒一搭的,頻率平均是2週一篇而且不太規律。後來我改變策略,想要堅守我從《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中學到最棒的一課:「唯有自律才能帶來自由」。

    我開始強迫自己每個星期要發表一篇文章,即使平日工作再忙,如果不幸平日沒有寫完,拖稿到週五、週六仍然要挑燈夜戰,完成對自己的許下的承諾。因此我深刻體會到,當我保持平日的自律,才能享有假日的自由(ps. 其實就算如期發文,我還是會把假日拿來閱讀和寫更多東西)。

    短年期的目標,是希望這兩年內,能夠完成100篇文章的發表,目前已經踏過一半,朝著目標穩定前進中。我自己的感想是,設定目標除了要「可達成」之外,最好還能多一些「挑戰性」與「強迫性」,畢竟,我們都知道自己有多麼懶,對吧?

    書中提到一個特別的名詞叫做「後設認知」,白話文是「思考自己如何思考」。作者發現,時常觀察自己如何思考的學習者,成效會來得更好。在寫作的過程中,則需要讓自己去評估自身的論點,思考自己的想法,想清楚自己想傳達出什麼樣的訊息,無論是給未來的自己,或是讀者。

    「寫作活動是整理思路的有效方法,因為在組織句子和段落時,我們經常會問自己一些重要的後設認知問題:誰會讀這篇文章?他們會了解我的意思嗎?我需要解釋那些東西?」
    .
    3.#提升能力
    .
    一開始在練習寫作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能力可言。我採取實驗性質的方式,第一個是對自己提出問題,有點自問自答的意味;第二個是重新排列組合閱讀之後的書中重點,再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書中提到,面對失敗,是逐漸提升能力的好方法,這一點我倒是很在行。

    我試著用不同的文體和架構,去寫每一篇讀書筆記,同樣抱持「實驗」心態,去觀察哪種文體比較獲得讀者青睞,哪種架構容易獲得迴響。發表這麼多篇文章以來,自然有熱烈回響的文章,以及許多無人問津的文章。

    我認為,面對失敗的態度,就是把它當成一場實驗,更重要的是要從中學到東西。實驗至今,我倒沒有特別想定型在哪種文體,反而更廣泛地嘗試和衝撞,探索更有趣的寫作方式。畢竟,不要把獲得關注當成寫作的唯一目標,最重要是莫忘初衷,隨時堅守上面的三個核心價值。

    最後是《刻意練習》這本書也同樣說過的,得到意見回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尤其能夠幫助自己進行修正、改善,我也很感謝對我的文章進行回饋與交流的讀者,不但讓我有更多收穫,有些建議也讓我耳目一新。

    也歡迎你在我的文章留言,或者私訊表達對我寫過文章的看法,你的回饋是我持續進步的最好養分。

    告訴自己不要擔心犯錯,要把焦點放在改進上,把錯誤當成習得一點知識或技能的機會。
    .
    4.#延伸知識和技能
    .
    我使用的三種手法,跟書中所說的不謀而合。第一種是我喜歡在文章裡「問自己問題」,然後試著用最棒的方式回答。有時候需要回顧書籍本身,有時候要前後參照,有時候甚至得Google或找維基百科,才能有更完整的觀念可以回答自己的問題。每一次的提問,都是一次學習與進步的機會。

    第二種是「教別人」,我很認同教學相長,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當我們讀完一個新的概念,若要達到可以教別人的程度,則必須讓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辦的到,這時候,就是提升自己技能的好時機。

    第三種是「親身實踐」,我自己最有感的是,採取了屬於自己的「晨間寫作習慣」,讓我每天都能擠出一些時間投入寫作。而這個晨間習慣,後來我也把《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本書的讀後心得整理成很受歡迎的晨間習慣分享文,裡面詳細列舉我自己起床後的習慣,也持續使用至今。

    「教別人」就是一種知識應用:透過講授某一主題,我們提供了自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我們用自己的話清楚說明重點,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
    .
    5.#形成關連
    .
    把寫作跟自己形成關聯的方法,我採取的第一種,是我喜歡把閱讀一本書的所學所聞,拿來「跟自身的經驗和想法做對照」,讀的過程經常問自己「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或者「我想從書裡學到什麼?」

    因此,我在寫作的過程中,就喜歡問自己諸如此類的問題,透過與自己產生關聯,讓寫作的內容更個人化,更能帶來反思與回顧的效果,偶爾還能迸出嶄新的思緒與想法。

    第二種是把自己所學給「視覺化」,舉我寫過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篇閱讀筆記為例,在文章裡我把作者講的七個成功習慣,重新組構成由內而外的四個面向,再用「信任」串穿每個元素,畫出一幅示意圖代表我對這本書的理解。

    最後,我習慣一邊寫作,一邊回想的過程中,去挖掘以前讀過的書目,跟目前讀的書或者寫作的內容,有何種關聯?做法很容易,首先回想那些書籍跟我在寫的東西,有什麼「相同」?再來回想有什麼「差異」?

    透過這樣的模式,可以建立許多觀點的連結,我在《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這邊閱讀心得就用過類似的方法,來對書中我感興趣的議題,進行自我辯證與論述。

    「投入學習時,要了解其中的關係、弄清楚因果、看見類比事物與相似之處。學習的目的是改變我們如何去思考某個事實或概念,也就是學會一套思考系統。」
    .
    6.#回顧與反思
    .
    我自己閱讀書籍之後,為了寫閱讀筆記或讀後感,會去「回顧」內容主題的其他相關資料。也就是同一個主題,我會盡可能多涉略幾本不同的書。

    例如在學習投資理財的領域,我鑽研被動式的指數化投資策略,在廣泛地閱讀了不同切入角度的書籍之後,重新讀過一遍最愛的投資經典《投資金律》,才寫下這篇獲得不錯迴響的投資文章〈真希望20歲就懂,投資理財最常見10個問題〉。

    除了回顧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寫作,讓我得以很專注地「反思」。像是我在寫《世界並不仁慈,但也不會虧待你》閱讀筆記的時候,起初因為書中內容比較雞湯,讓我的思緒有點兒卡關。

    但是,我強迫自己學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所說的:「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不去思考成功的大道理,反而去思考該如何避免錯誤,寫成〈遠離幸福人生的7個建議〉這篇心得。

    回顧與反思是一種思維習慣,溫故而知新,才是推動知識更新、反覆運算的終極法則。
    .
    #後記:#學習是為了超越昨天的自己
    .
    我原本認為,「閱讀是最好的學習」。但是,經過這一年來的持續寫作,我才發現,「寫作是更好的學習」。我期許自己透過閱讀增進自己對事物的理解,透過寫作則深化了些理解,甚至產生新的洞見。這種讀寫之間相輔相成的效果,也讓我時時處於思緒活躍的狀態。

    我很喜歡的知名導演昆汀.塔倫提諾隨時隨地都在看電影,當一個記者問他是如何成為電影專家的時候,他無奈地大笑而且似乎被問題激怒了,說道:「如果你放棄了生活中所有的東西,只專注於一件事,而你最好把它搞透徹一點。」

    從第一篇公開文章〈雙11購物節買書分享〉,一路走到現在,專注於學習一件事情,何嘗不是如此。無數個絞盡腦汁的早晨與夜晚,努力地挖掘腦中的思緒,涉略自己原本不懂的事情,每一字一句都讓我感覺往前走了那麼一點。

    雖然,與許多博覽群書、下筆如有神的前輩比起來,我仍像個學徒般剛開始摸索著,但每當我回答自己的這個提問,心中又再次充滿了堅定:「你有沒有比昨天的自己,又更進步了一些?」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