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成大醫學系讀幾年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成大醫學系讀幾年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成大醫學系讀幾年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成大醫學系讀幾年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261的網紅羅文好公民,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名鄉民發文「擔任某牙醫學系學測工作人員,很驚奇的發現,一大堆頂大科系,像是台大電機、台大經濟、台大生環、成大資工、UCLA 物理系、清大化工竟然休學、或甚至讀到畢業,卻砍掉重練來重考醫牙,這還只是眾多教室中的其中一間考生而已,讓人不禁懷疑台灣教育發生什麼事?不是鼓吹多元適性發展十幾年了?怎麼一堆頂...

成大醫學系讀幾年 在 中青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8 21:33:50

- 離7/28號大考也只剩兩三日,我想學生也該準備好了。 所以這幾天,我準備考前與考試故事與考生分享,希望你們保持平常心,好好加油! 🕊———————————— 在那之前,轉達來自成大醫學長的指考前建議!(代替大家先謝謝你🥰) 一、考前不建議再寫新題目,宜多花時間在觀念比較 二、每一科目建議每天...

  • 成大醫學系讀幾年 在 羅文好公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20 10:25:39
    有 17 人按讚

    這名鄉民發文「擔任某牙醫學系學測工作人員,很驚奇的發現,一大堆頂大科系,像是台大電機、台大經濟、台大生環、成大資工、UCLA 物理系、清大化工竟然休學、或甚至讀到畢業,卻砍掉重練來重考醫牙,這還只是眾多教室中的其中一間考生而已,讓人不禁懷疑台灣教育發生什麼事?不是鼓吹多元適性發展十幾年了?怎麼一堆頂大科系資優學生放棄專才來重考醫學系、牙醫學系?」

  • 成大醫學系讀幾年 在 李佳燕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19 08:13:29
    有 550 人按讚

    「適得其所-再談正常與不正常」
    今日的不正常,可能是明日的正常。
    在我兒時,左撇子被普遍認定為「異常」。會被大人以責罵處罰的方式強迫改為慣用右手。
    如今,我們知道美國總統從雷根、柯林頓、歐巴馬……通通都是左撇子,這樣還需要糾正嗎?搞不好,一糾正,把總統特質都改不見了:)
    現在大家看到左撇子,一點異樣感也沒有,社會上也出現適合給左撇子使用的日常生活工具。
    無論你愛用左手還是右手,因為周圍人類觀點的改變,同時環境也配合左撇子的使用便利性做調整。
    這個世界就是大部分的人慣用右手,少數人慣用左手,還有些人左右開攻,無論哪一種,大家都正常。
    在我讀大學時,同性戀還被當作需要治療矯正的精神異常狀態,等我大學畢業,同性戀已經被認定為人類正常的性傾向之一,根本不需要改變。甚至,到這幾年,我們一致認為硬要改變人類的性傾向是不人道的作為。
    當大家觀念轉變,法律調整為不分性傾向,大家權利平等。許多制度也跟著調整。
    這個社會就是大多數的異性戀和少數的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所組成,大家都是正常。
    我選擇當醫生,其實當得勉強,因為我不耐無趣。
    幸好有家庭醫學科,讓我當了有意思許多的家庭醫生。我可以自己決定如何看診,如何與病人互動,我不必墨守成規。
    今天,如果把我擺在戶政事務所,我應該會是個心情鬱卒,經常被客訴的公務員。
    我先生不擅與陌生人互動,也不喜傾聽他人的心理創傷。幸好他有自知之明,選擇了麻醉科--病人一看到他,就被麻倒了,當醒來時,醫生已經不見了~需要互動的時間非常短暫,而且關係短暫,乾脆俐落,無牽無掛,與家庭醫師恰恰相反。
    我父親是個重情重義浪漫風趣的人,可是做生意,就是一再倒閉,我家數度瀕臨破產。
    相反的,我母親精明能幹又現實,當父親把錢敗光,母親便是那個讓家裡五個孩子可以溫飽的舵手。
    父親是個藝術家,可惜放錯了地方。倒是母親比較適合在商場上與人廝殺。
    遺憾的是,台灣現今的教育方式,依舊貧瘠。
    無法適應文字閱讀,書寫,背誦來學習知識的孩子,便無法在學校順利學習。
    我們說他們有「學習障礙」。
    有時,我會想「障礙」這樣的定義,是從誰的觀點?究竟是誰的「障礙」?
    教育無法適性而教,沒有創造更多元的學習媒介,教育專業的侷限,卻成了孩子本身的障礙。
    如果硬要成龍去當公務員會如何?
    如果硬要李安去當法官會如何?
    如果硬逼吳寶春去考醫學系會如何?
    如果我不當醫生,當什麼,我會活得更好?

  • 成大醫學系讀幾年 在 民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1-13 15:12:10
    有 2 人按讚

    【#醫病平台】快速醫療中的慢與效率
    文/黃于玲(成大醫學系助理教授)
    醫病平台專欄在2020年9月底時曾有三篇關於病史詢問、身體診察的分享。我對這個主題特別有興趣,因為對應了自己近年的病人經驗與觀察。這幾年看病,觀察到各科醫師少有拿起聽診器或是觸診以了解身體狀況(這其中包括初診時的心臟內科與家醫科的醫師)。醫師們一邊聽著我的主述,一邊看著電腦就開始在鍵盤上打字或是用滑鼠填選螢幕上的資訊,然後結束問診。台灣讀者頗為熟悉的美國醫師作家葛文德(Atul Gawande)曾著有《清單革命:不犯錯的秘密武器》(The Checklist Manifesto: How to Get Things Rights),強調清單管理的優點,而數位時代在電腦上完成這些清單確認,也是診療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我對於身體診察這類醫病互動的期待,是否僅是一種懷舊情懷,還是仍有醫療照護上的意義呢?
    #病史詢問 #身體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