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懷孕後期放屁拉肚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懷孕後期放屁拉肚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懷孕後期放屁拉肚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懷孕後期放屁拉肚子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遜媽咪交換日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蔚昀專欄:父母無地圖 〈小兒子出生了〉 雖然我很久以前就聽過:「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即使是手足,個性可能差很多。」但是不知為何我就是不信邪:「都是同一個娘生的,怎麼可能差太多呢!就算有差,反正都是孩子,養起來都一樣啦!」 懷了老二後,我信心滿滿地以為,當了六年媽媽的我,這次一定駕輕就熟、老神在...

  • 懷孕後期放屁拉肚子 在 遜媽咪交換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5-19 22:54:00
    有 202 人按讚

    蔚昀專欄:父母無地圖

    〈小兒子出生了〉

    雖然我很久以前就聽過:「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即使是手足,個性可能差很多。」但是不知為何我就是不信邪:「都是同一個娘生的,怎麼可能差太多呢!就算有差,反正都是孩子,養起來都一樣啦!」

    懷了老二後,我信心滿滿地以為,當了六年媽媽的我,這次一定駕輕就熟、老神在在,可以拋開書本,「第二胎照豬養」。不過,當預產期越來越近,嬰兒的存在也變得越來越真實,我不禁懷疑:「我真的記得怎麼養小孩嗎?會不會太有自信,最後倒繃孩兒?這樣不就很丟臉了嗎?」

    有點新又不太新的新手媽媽

    從那時候開始,我就緊張兮兮,如履薄冰,小兒子出生頭幾天,我還怕自己不記得如何換尿布,都拜託老公處理。後來,當我克服了心理障礙,自己動手照顧孩子,我發現我確實忘了很多事。

    我忘了半夜每個小時餵奶、幾乎不能睡覺的疲累,忘了媽媽手,忘了時間被切割、家事做不完(每天都有堆積如山的衣服和碗盤),忘了大兒子老是溢奶、有鵝口瘡、眼睛分泌物多、體重上升緩慢以及一堆疑難雜症,所以當小兒子黃疸指數上升、拉肚子、體重上不去、不停討奶/討抱…我在第一時間竟然慌亂得不知所措,要好一陣子才能冷靜下來安慰自己:「這不是什麼大問題,放輕鬆。」

    由於很多事忘記了,所以我依然像第一次當媽媽時一樣,一天到晚上網搜尋「嬰兒什麼時候會笑」、「嬰兒滿月體重應該幾公斤」、「嬰兒一天該睡多久」…或是問醫生:「嬰兒溢奶、每次放屁都大便正常嗎?」「一包尿濕的尿布要多重才算正常?」「嬰兒指甲紅紅的正常嗎?脫皮正常嗎?」問到最後,我自己都懷疑我是否是兩個孩子的媽。

    在經歷短暫的衝擊混亂後,身體和頭腦還是想起了育兒的感覺,讓我不會那麼快被挫敗感擊倒。我知道,這一切的辛苦都是會過去的(之前的六年也不就這樣過了嗎?)。追奶期會過去,臍帶會掉,黃疸會退,體重會慢慢上升…不管好帶還是難帶,小孩就是會長大,他不會一輩子都依賴我,我的犧牲和辛苦也是暫時的(雖然在當下會覺得彷彿永恆)。

    有了這樣的意識,我於是能以一個媽媽的身分來照顧、安慰、同理新生兒,與他共度難關,而不是跟這無助的小東西計較,覺得他在帶給我無盡的痛苦。奇妙的是,這麼做的同時,我也間接地照顧、安慰、同理了我自己,並且有多餘的心力時間從容不迫地享受新生兒帶來的愉悅 ── 這份從容,是生老大的時候沒有的。

    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優勢和挑戰

    在波蘭懷大兒子的時候,我得了姙娠糖尿病,因為要控制血糖,必須少量多餐,常常感到飢餓,又不能吃想吃的東西,情緒一直很糟。到了懷孕後期,我無法遵守嚴格的血糖標準(台灣的標準是飯後兩小時不超過120 mg/dl,波蘭的則是飯後一小時血糖不超過120 mg/dl),自暴自棄吃太多,造成寶寶長太大,出生的時候竟然超過四公斤!這次回到台灣,血糖標準沒有那麼嚴格,反而比較好遵守,雖然偶爾無法壓抑口腹之慾而導致血糖超標,但基本上來說控制得比在波蘭好,也不必打胰島素。

    除了血糖問題的治療,我覺得台灣的產後照護和對母奶媽媽的協助,也比在波蘭好。生上一胎時,我在生完後被移到產後恢復室觀察了一整晚,第二天早上才被送到病房。礙於醫院規定,這一整晚我身邊沒有家屬陪伴,也不能看到小孩。等我終於看到孩子,老公卻告訴我,護理師已經給他餵過配方奶了。

    想要親餵母奶的我對此感到很憤怒(完全沒有人問我的意見!),但我剛剖完腹、奶水不足,在旁人壓力下(護理師一直告訴我:「我們不能讓他餓著啊。」)也不能做些什麼,只好接受母乳加配方奶的既成事實。這次在台生產,家屬可以在恢復室陪我,產後四小時我就和小兒子重聚,並且在護理師耐心的教導、解說下,開始餵他吃母奶。雖然出院後,小兒子體重上升不理想,我們還是有餵一些配方奶當作補充,但我很高興他人生中的第一餐是我的母奶,而且這是我主動選擇的結果。

    不過,雖然在台灣生產對我來說比較有利,我老公就比較辛苦。他不會說中文,很多時候醫護人員要解釋什麼事,為了方便省時和減少誤會,就會直接對我或我父母解釋。但是這樣子,老公就會覺得他被忽視、不被尊重,而且也不能即時掌握可靠的醫療資訊,於是在面對新生兒的時候備感焦慮。可惜的是,在台灣不像在波蘭一樣有助產師到家裡教導新手父母如何照顧新生兒(註),所以我老公的焦慮也無法得到安撫。

    重新調整和家人的互動,坦然面對改變

    出院回家後,一開始是我爸媽幫我坐月子。因為老公和我父母的互動變得比以前頻繁,雙方的磨擦和誤會也跟著變多,隨便一件小事都可能擦槍走火(我想,許多台灣的婆媳,也會有類似的問題吧)。我覺得要處理他們之間的嫌隙很煩,常因此不開心。後來,我發現與其煩惱這些我無法解決的事,不如先把我自己和嬰兒照顧好比較實際。

    我於是告訴父母,我自己坐月子就好,不用來照顧我。雖然無法接受父母的好意有點可惜,但為了避免外在的情緒干擾,我寧願自己辛苦一點,換取和嬰兒相處的平靜時光。出於同樣的理由,我現在也比較少和老公吵架、催他去做家事(反正會做的就是會做,不會做的就是不會做),畢竟吵架勞心又傷心,對我和嬰兒都沒有好處。

    我和大兒子的互動也產生了微妙的變化。懷孕期間,我立志做一個公平的媽媽,不會因為小兒子出生就忽略大兒子,這樣才能營造出兄友弟恭、手足相愛的環境。然而小兒子真的出生後,我整天要給小兒子餵奶、換尿布、哄睡、洗澡…經常沒時間理會大兒子。當他跟前跟後,想看弟弟,想和弟弟玩(有時是危險動作),想幫忙(有時是幫倒忙),或是想要我的關愛而撒嬌、唱反調,我還會不耐煩地對他大吼或責罵他。我因此對大兒子感到很愧疚,但也沒有別的辦法。畢竟,我已經不是一個孩子的媽了,我只有兩隻手,能做到的就做到,不能做到的就只好拜託老公處理,或是放手。

    和六年前比起來,照顧嬰兒雖然辛苦依舊,但我好像比以前放鬆了。我比較不怕小孩哭,也不那麼想用規則來掌控、馴化他。或許,「照豬養」的真諦並不是放任和隨便,而是有彈性、不強求,讓生命自行找到出路。

    這樣相對放鬆的育兒態度,加上環境的不同,以及孩子本身天性的差異,會讓小兒子有什麼樣的個性呢?會和大兒子的個性很不同嗎?我不知道,但我期待著,準備好面對改變。

    (註:在波蘭,新手父母可以在小孩出生後六個禮拜期間,請助產師到家裡教導父母照顧新生兒,這是健保制度的一部分,最多可以申請六次。它不只提供新手父母知識和技能,也是一種陪伴和醫療支援的延伸,讓父母能在舒適的環境,擁有充裕的時間向助產師詢問在門診來不及提出的問題,並且討論關於新生兒的居家照護,包括臍帶護理、如何給新生兒穿衣洗澡、如何餵奶、媽媽怎麼保持產後傷口清潔…等。)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017年四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