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意識改變鑑別診斷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意識改變鑑別診斷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意識改變鑑別診斷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意識改變鑑別診斷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It is devastating!" 新冠病毒也會引起急性壞死性腦病(ANE) 寫在前面...... 新冠肺炎大流行已在全球蔓延,目前在全球已確診了1014673例病例。 患者通常表現為發燒,咳嗽和乏力。 但是《紐約時報》4月1日報導,多地都有部分患者出現腦部受損或精神狀態改變等...

  • 意識改變鑑別診斷 在 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4-03 11:11:06
    有 1,268 人按讚

    "It is devastating!"

    新冠病毒也會引起急性壞死性腦病(ANE)

    寫在前面......

    新冠肺炎大流行已在全球蔓延,目前在全球已確診了1014673例病例。

    患者通常表現為發燒,咳嗽和乏力。

    但是《紐約時報》4月1日報導,多地都有部分患者出現腦部受損或精神狀態改變等情況。專家因此推測,新型冠狀病毒或可直接入侵大腦。

    如果新冠病毒🦠真的也會造成ANE,那就更可怕了!

    因為後果一般就是"非死即重傷"

    急性壞死性腦病(ANE)是流感和其他病毒感染的罕見併發症,並與顱內細胞激素風暴有關,後者是導致血腦屏障破壞,但沒有直接的病毒入侵或副感染性脫髓鞘作用。

    好了,進入主題......

    首例新冠病毒引起的急性壞死性出血性腦病的病例已被報導出來。

    病人是一名50多歲的女性航空公司工作人員,她因發燒,咳嗽和精神狀態改變,於3月19日被送到Henry Ford醫療系統的急診室。

    當時她雖然醒著,但是除了說出自己的名字外,無法回答任何問題。這些症狀持續已有四天。

    住院的第二天,該名患者的新冠病毒鼻咽拭子檢驗呈現陽性。大約在同一時間,患者的頭部電腦斷層掃描顯示兩側丘腦對稱性低密度(bi-thalamic symmetric hypoattenuation),陸續新的低密度擴散到顳葉。最後,在有或無顯影劑的情況下進行MRI掃描都可以診斷。(圖)

    即使接受了治療,這名婦女病情惡化從輕度偏癱變為四肢偏癱,並且不再能夠說話。

    可怕吧!

    這個病例報告特別重要,為什麼呢?
    因為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如果併發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時,出現意識的改變是很常見,因為通常會歸因於缺氧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但是有這個病例出現後,或許在這些重症患者合併出現意識改變時,就可能就要將ANE這個腦部病變納入你的鑑別診斷之一。

    最後......

    提醒大家,奸巧又多變的新冠病毒又多一樣臨床表現-ANE。這些患者可能會因意識不清、頭痛、抽搐而來急診就醫,此時醫護人員就必須小心,記得要採取防護措施,別讓自己被感染。

    "It is devastating!"

  • 意識改變鑑別診斷 在 關心羚 獸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08-10 08:58:35
    有 35 人按讚


    轉錄自我們最敬愛的老師的文章

    上個月在傍晚6點時
    一隻滾燙的法鬥被送進來
    插管急救後
    雖然體溫有降到正常範圍
    但是出現血痢癲癇的症狀
    ICU到第三天
    仍然不敵中暑造成的多重器官衰竭

    天氣很熱
    當自己都忍受不了無冷氣的室內溫度時
    也別忘了毛小孩們
    牠們也是會中暑的
    不要把牠們丟在陽台
    或是只開一個電扇的悶熱房間
    尤其是短吻的動物們
    像是法鬥、英鬥、巴哥⋯
    要更多加注意

    天氣太熱,處理中暑動物
    摘要給各位獸醫師複習與急用

    #靠杯差點又忘了加“獸”。

    (from 伴侶動物急診加護手冊 2018 主編蘇璧伶 葉力森)

    中暑
    高體溫定義為體溫升高到40-42度,依其原理不同可分為致熱源與非致熱源二種。由致熱源所引起的高體溫(pyrogenic hyperthermia)又可分為內源性或外源性的致熱原,在正常的生理機制中位於下視丘的溫度調節中樞會因致熱原而使體溫上升。而非致熱原的高體溫通常是因為無法正常散熱所導致,常發生於暴露在沒有陰涼處的高溫環境中或是不間斷地劇烈運動後,往往只需三十分鐘就可能導致高體溫。

    臨床症狀
    常見的症狀如過度喘氣、昏倒、嘔吐、共濟失調、流口水、癲癇或下痢。較少見的症狀有精神委靡、肌肉顫抖、意識改變、血尿、發紺、流鼻血或瞳孔放大。意識改變、寡尿、嘔吐、血便、下痢或出血斑等症狀可能在中暑或高體溫當下就發生但也可能三到五天後才變得明顯,因此若病畜曾處於高體溫,在未來的3-5天內都應該仔細的觀察臨床症狀的變化,肝臟功能的衰竭可能在中暑之後幾天才出現。

    鑑別診斷
    病畜若體溫高於40度,首先應先排除其他系統的感染如肺炎或敗血症,未曾發現的癲癇、毒物、惡性高熱(malignant hyperthermia)、發炎性的中樞神經疾病如腦膜炎、腦炎和下視丘腫塊等會直接影響熱調節中樞的疾病。

    實驗室診斷
    在高體溫的動物,需要評估的項目有血液學檢查(complete blood count, CBC)、生化檢驗、凝血功能、血液氣體與尿液檢查。
    A. 血液學檢查
    1. 發現血容比上升,可能是脫水所致。
    2. 若出現血小板減少症則可能為DIC的前兆。
    B. 生化檢驗
    1. 腎臟指數上升,可能是腎前性氮血症(prerenal azotemia)或是腎小管壞死,腎指數上升的病畜有較高的死亡率。
    2. 肝指數上升可能因為肝細胞受損或動物處於DIC的情況。
    3. 總膽色素上升、低白蛋白血症或持續性低血糖則代表其預後較差。
    4. 若出現橫紋肌溶解症則AST和CK會上升。
    C. 凝血功能
    1. 血小板減少.
    2. PT 與aPTT延長。
    D. 血液氣體
    1. 可能出現呼吸性鹼血症(因為過度喘氣)或是因乳酸堆積而造成的代謝性酸血症
    E. 尿液檢驗
    1. 在嚴重的腎臟損傷可能發現糖尿與renal tubular casts。
    2. 若是發生橫紋肌溶解症則可見肌蛋白尿。

    VI. 治療
    所有急診的狀況都應該快速確實評估氣道、呼吸和循環(airway, breathing and circulation, ABCs)。缺氧可能與換氣不足、上呼吸道阻塞、短吻犬、喉頭癱瘓(laryngeal paralysis)有關,適時供氧或插管以確定呼吸道的暢通。

    A. 降溫
    1. 外部降溫可讓病畜躺在涼爽的表面,身上灑水或直接浸泡在涼爽的水中,配合開啟電扇增加空氣的對流。肌肉按摩可以促進周邊血管擴張幫助散熱,可置放冰枕於病畜周圍,如腋下、頸部和鼠膝有大血管的部位也可幫助降溫,但避免直接將病畜浸泡於冰水中,因為反而會使血管收縮更不利於散熱。也避免使用過多酒精直接噴灑在病畜身上,可能會使血管擴張造成酒精的吸收與中毒。
    2. 內部降溫可採用冷水浣腸或洗胃(gastric lavage)助於降低核心溫度,但這些方法比較難操作且也使體溫難監控。一但當病畜溫度降到39.4度就應該停止積極的降溫,避免醫源性低體溫。靜脈點滴注射也是降溫的一環,同時依照動物的情況選用晶體溶液或膠體溶液校正脫水。

    B. 監控併發症
    心律不整、心衰竭、低血壓、神經症狀、急性腎損傷、肝傷害與DIC藥物治療

    C. 對於因外在環境高溫造成的高體溫,因為不是由下視丘調節,所以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並不會降溫體溫,反而可能造成消化道潰瘍、凝血時間延長與骨髓抑制等副作用,所以並不建議使用在中暑的病患。類固醇的使用目前存在爭論,有些醫師認為類固醇可以避免大腦水腫與穩定病患的神經症狀,但目前並沒有研究數據可以證實。

    預後
    中暑的預後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包含高體溫的時間長短,高體溫的程度,病患本身的狀況,併發症的程度與是否有即時處置,預後不佳的症狀有昏迷、神經症狀惡化、持續低血糖或低血壓、心律不整、寡尿、DIC、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等。研究顯示中暑的病患,休克大多發生在熱傷害24小時內,住院照護時間的長短與併發症的嚴重程度存在其相關性。存活超過72小時的病畜大多能存活出院,但由於中暑會影響多重器官,即便能存活出院也需向畜主告知病畜可能因熱傷害而造成不同器官的損傷,未來會需要繼續監控健康狀態。

    IX. 參考文獻
    1. Niedfeldt RL, and Robertson SA. Postanesthetic hyperthermia in cats: a retrospective comparison between hydromorphone and buprenorphine. Vet Anaesth Analg 33: 381-389, 2006.
    2. Flournoy WS, Macintire DK, and Wohl JS. Heatstroke in dogs: Clinical signs, treatment, prognosis, and prevention. Comp Cont Educ Pract 25: 422-431, 2003.
    3. Johnson SI, McMichael M, and White G. Heatstroke in small animal medicine: a clinical practice review. Journal of Veterinary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16: 112-119, 2006.
    4. Oncken AK, Kirby R, and Rudloff E. Hypothermia in critically ill dogs and cats. Comp Cont Educ Pract 23: 506-520, 2001.

  • 意識改變鑑別診斷 在 方格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2-15 15:28:41
    有 375 人按讚


    【心理師自己的事】臨床心理師的隱憂

    ◆我的臨床心理師之路

    在談這些敏感的議題之前我想先交代一下我的背景,我從大學到博士班唸的都是「心理all the way」,起初就讀的是中正大學心理系,心理學雖然是一門非常廣泛的學問,但具體直接的出路在當時只有臨床心理師這個選項,大學時曾到醫院見習過,坦白說並不覺得心理師是一份體面的工作,給我的印象是必須關在一間間的小房間裡與一箱箱的心理測驗為伍,總有點「技師」的感覺(實際上早期某些醫院的確使用心理技師這個貶稱),儘管如此我對於人性與變態行為(不是日本那種變態你知道的)還是很有興趣,成績兩光的我爆氣考到成大以訓練臨床心理師為主的行為醫學所(咳,小聲地說好像還是榜首)。

    在行醫所我們接受了許多關於心理病理與鑑別診斷的訓練,在研究上也是採取量化的實證主義思維,或許是處於醫學院裡,那種科學或醫學的氣氛濃烈且自然。心理病理博大精深,涉及了精神、神經與復健醫學等範疇,三、四年的訓練並不長,相較於病理與衡鑑的比重,心理治療的訓練顯得淺嚐即止。在成大精神科實習時,精神科主任陸汝斌教授同時接任行醫所所長,磨刀霍霍地我們當成住院醫師來操(實習一年都可以養出一個R1了,他說),我們幾個也就跟著住病房、半夜跑急診,分配到的扣機雖然有點些沉重,但卻也像榮耀的徽章,感覺自己成為醫院重要的一份子。還記得有次在護理站硬背各種藥的學名與副作用,有位護理師跑來問我能否下order來約束一位躁動的病人,我困惑地理解到,在階級分明的白色巨塔裡我畢竟不是醫師,難道我們的訓練等同於半桶水的精神科醫師?

    心理衡鑑(評估)是我們實習的主要工作,由於評估耗時耗力,病人往往得排上數周,即使是對我們這些小毛頭也多畢恭畢敬。值班與熬夜開研究會議造成我長期睡眠剝奪,以至於脾氣暴躁,記得有一次幫一位自閉症的小朋友進行評估,媽媽怯怯地告訴我評估時她需要在場,不然小朋友無法接受,當時我面無表情地指示媽媽先離開房間,門才一關上孩子立刻大哭,用頭大力地撞牆,我嚇到馬上請媽媽進來安撫。我像是被這孩子的頭撞醒一般,看到了自己的傲慢與無知,披著白袍的我怎麼反而離人更遠了?

    畢業後我在家裡附近的醫院待了兩年,很快就知道在醫院工作不是我要的,除了無止盡的評估外(才短短幾年智力測驗可能就做了幾百遍),心理師的發展也因健保給付而受限,更重要的是我不喜歡醫院的階級氛圍,以及與人較為遙遠的距離,畢竟醫院是看病而非看人。當時我迫切需要一位心靈導師的指引,而Yalom是我的偶像,我也開始接觸佛洛姆、阿德勒、荷妮等人的思想,後來決定轉換跑道到諮商心理學,在台師大完成了我的博士學位。
    就如同所有學校,師大的課程並不如想像完美,但已補充我許多不足,例如失落與悲傷、家族治療等課程都開啟了不同的視域,我也更為細膩地學習到心理諮商中治療師與案主的人際歷程。坦白說更深刻的學習是身教,這是課本中學不到的。

    ◆臨床與諮商心理師的戰爭
    有太多的新仇舊恨讓臨床與諮商心理師的關係緊張,當年臨床界辛苦耕耘才使得心理師法三讀通過,諮商界則撿便宜搭了個順風車,後來諮商心理師又努力地想打入醫院,被搶地盤的臨床界當然很不高興。互相對抗下不免開始詆毀彼此,例如聽到諮商說臨床心理師只會做心理測驗,而臨床說諮商根本不懂診斷和病理。我常戲稱自己是蝙蝠,兩邊都沒把我當成自己人,坦白說我對這樣的對抗感到厭煩,這些對彼此的貶低都隱含著偏見,即便都是臨床心理師,當中也有很大的個別差異,不能以一概全,我也漸漸體會到在校的訓練只是起點,好的心理師應該根據所處的工作場域與對象自我學習。

    這場戰爭一開始臨床略佔上風,掛著醫院的招牌總是多了分優越感,但談到打仗,人數才是硬道理,諮商心理師人數增加速度是臨床的好幾倍,雖然有良莠不齊的問題,但是優秀的人才肯定也不少,尤其是因為研究所考試門檻較低,吸引了許多原本其他領域(如傳播、企管)的人才來學習,更增加了諮商界的多元豐富性,漸漸在媒體曝光率取勝,大眾越來越認識「諮商師」,有sense接受諮商的民眾也增加了。人多關係也就多,後來諮商心理師進入醫院,因為姿態較低通常與醫師的關係也比較好,終於臨床心理師連醫院的城門也失守了。

    當我參加臨床公會討論時,發現很多前輩們仍執著於「臨床」這塊招牌,希望能讓民眾認識臨床心理師與諮商的不同,說白一點,他們還想打這場已經輸了的仗。這裡可以發現他們少了role taking(說同理太沉重)的思考,民眾關心的是有誰可以幫到他們的問題,有太多事情要煩憂(如我有沒有病、會不會改善),誰有那個閒工夫搞懂什麼臨床跟諮商?

    ◆危機與轉型
    臨床心理的危機真的來了,不是因為諮商,而是健保給付制度限制了心理師在醫院的發展,職缺增加速度趕不上每年新培養的新血,許多優秀且滿腔熱血的生力軍畢業即失業,被迫從事「行動」心理師,到學校、社福機構、甚至監獄接案(政府的心理衛生經費缺乏整合,工作多零散地發布,東奔西跑的心理師們其實很辛苦)但如果研究所的訓練都是以醫院工作為前提,他們又怎麼有信心在社區面臨大量的競爭? 離開醫院後臨床與諮商的區分還有意義嗎?

    我抱著戒慎恐懼的心情寫這篇文章,因為一定有很多前輩看了不高興,忠言逆耳,但我是真心覺得我們值得更好的發展。本文目的不在於輕臨床而重諮商,兩邊都有其優點與限制,但隨著醫院工作機會不在,臨床心理學界的大老們必須意識到這點並做出調整,究竟台灣需要怎樣的臨床心理師?

    我們的心理學以美國馬首是瞻,美國是相當吃專家、實證主義這套的,但是台灣也是嗎? 從研究中發現好多的model與建構,是這些理論模型貼近民眾?
    或者婆媳問題更值得關心? 光是「衡鑑」這個詞就夠讓人聞之生畏了,能不能用更為普及的話來說呢? 類似的問題有太多太多了,我沒有偉大到都提供答案,我只是想指出臨床心理學界的產學落差的問題,學會的老師們如果真的關心學生的發展,就必須跳脫學院的框架,草根地去認識台灣心理衛生的現況與需求,謙卑謙卑再謙卑(總統梗)地學習如何能學以致用。

    當然工會也責無旁貸,我們需要更強的凝聚力,提攜後進,將不同場域的工作經驗予以傳承,例如最近台北市公會,由黃龍杰心理師主持的「一一成群」活動正有此意味。我也認為臨床與諮商不僅該停戰,更要開始彼此熟悉與合作,學習彼此的優點。坦白說心理師早已供過於求,與其爭食醫院這塊越來越難以下嚥的餅,不如一同開拓藍海。

    我們都希望良禽擇木而棲,但現在的心理師很難待在一個安穩的位子直到退休,相反地,我們被迫去闖,去思考、開拓、改變、成長。我們更辛苦,但必定也更多元豐富,默默耕耘的同伴們一起加油吧,Rogers說 ”becoming a person” ,就讓我們becoming a psycholog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