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想厝的心情簡譜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想厝的心情簡譜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想厝的心情簡譜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想厝的心情簡譜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無限期支持陳水扁總統,台灣加油!,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書評書介: 吳晟 二○一八年二月底三月初,臺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北農)總經理,吾女吳音寧,陷入政治鬥爭的風暴當中,成為各方媒體競相追逐的對象。直到二○一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董事會決議,即刻解職。解職後,新聞稍稍平息,不再熱炒,但仍餘波盪漾。 風暴發生後,我開始學會滑手機,不時搜尋音寧的相...

  • 想厝的心情簡譜 在 無限期支持陳水扁總統,台灣加油!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4-03 02:32:26
    有 72 人按讚

    書評書介: 吳晟

    二○一八年二月底三月初,臺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北農)總經理,吾女吳音寧,陷入政治鬥爭的風暴當中,成為各方媒體競相追逐的對象。直到二○一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董事會決議,即刻解職。解職後,新聞稍稍平息,不再熱炒,但仍餘波盪漾。

    風暴發生後,我開始學會滑手機,不時搜尋音寧的相關訊息報導。音寧每趟回家休息,看到我在滑手機,都會很大聲阻止我:去走路、去運動啦!不必看、不必理會啦!

    但我作為父親的心情,怎能放得開、怎能不聞不問?每天面對排山倒海的捏造新聞,鋪天蓋地的詆毀指控,極盡譏諷、羞辱、尖酸刻薄的「網紅」「評論」,擴及到對我,乃至對我家族的誣衊、攻訐、謾罵等,一波又一波,肆無忌憚,氾濫傳播,不斷擾亂我的情緒。

    更痛苦的是,我只能默默吞忍。音寧一再警告我,那是大漩渦,我不可以回應、不可以捲入。經常有媒體要來採訪我,甚至採訪車直接開來我家,記者扛著攝影機,堵在大門前守候。我若在外,家人通知,我不敢回家;我若在家,不敢走出室外。有時不忍心記者守候太久,只好去向他們打拱作揖、鞠躬說抱歉、請體諒,千拜託萬拜託不要報導,請他們離去。

    有一次,相識的記者一來,直接問我,看自己的女兒這樣被欺負,會不會「嘸甘」?我失去警覺,自然反應:「當然會『嘸甘』」。就這一句出現在媒體,又引來一連串酸言惡語。

    我講什麼話都不對,都惹不起。

    足足九個月,每日心神不得安寧,我難以靜下心,未能寫一首詩、一篇文章,這是我學習寫作將近一甲子的歷程中,最長一段時日的空白期。

    我一輩子定居鄉間,教書、種田、學文,平淡過日、儉樸生活。我的溪州鄉親、我教過的國中學生都知道,我不重利,但重名譽,在我即將跨入耄耋之年,我們父女(家人)竟然遭受如此不堪的糟蹋,我沒有足夠的涵養淡然處之。

    這段期間,許多友人擔心我「暗傷」太重,承受不住連番打擊,來電、或親自前來安慰我、聽我「訴苦」,為我打抱不平;還有許多文學夥伴、文化界的朋友,不畏被「網軍」圍剿、「灌爆」臉書,乃至恐嚇,仍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為文聲援。若非有這麼多溫暖的情義支持,實在說,我不知會不會崩潰,能不能撐過這場風暴的襲擊。

    為了避免增添困擾,我不便打擾大家、不曾向大家表達謝意,僅將感念默默深藏心中。而今音寧已被迫離職,媒體雖仍有些零星的報導,但已不再有太大興趣。我們家逐漸恢復平靜。然而我們父女的名聲在某些族群,卻已「敗壞」、「爭議」,難以恢復。

    二○一八年九月,我的鄉親、文學知友黃文吉教授的太太劉克敏老師,出版了一本書《入門溪州—外省媳婦愛農鄉》,收錄六十篇文章,附上圖片,詳盡介紹吾鄉溪州,深情而細緻。他們夫婦日前相偕來看我,劉克敏老師講述了幾則「故事」。

    前陣子她去參加一項研習會,好意送給學員一冊《入門溪州》,有位女老師,雙手抱胸打叉,口氣「堅決」說:不要。劉老師心想,很沒有禮貌咧,問她為什麼不要,她直截了當說:我翻過這本書,有寫到吳音寧,我不要看。

    另有一位比較年長的女性退休老師說:她們父女撈很多。

    劉克敏老師憤憤不平講述,而我默默無語,內心無比沉黯戚然。全國文教界不知有多少人,是如此歧視我們父女?

    因為我們父女「撈很多」?如何撈很多?

    我再講述一個小故事。

    二○一九年四月間,我應邀去花蓮東華大學擔任駐校作家,有幾場大型演講,也有小型座談會,其中有一場,是和幾位研究生,面對面,討論他們的創作。

    有位研究生,原來就讀彰化大葉大學,得過校內文學獎新詩類首獎,我是評審委員,還記得他,又在東華相見,特別有緣。

    有一次約見,他有些遲到,述說原因:剛才正要出門來學校的時候,正巧遇到租住處的「厝主」,他告訴厝主,今天「要去和作家吳晟見面」,厝主沒聽過吳晟,這位學生補充介紹:就是吳音寧的父親。

    什麼?吳音寧?她不是名聲很壞嗎?厝主表情很驚訝。

    這位學生反問厝主,吳音寧有什麼「壞名聲」?厝主依照從「中天」電視臺等接收管道得來的訊息,一一數說。

    這位學生收集了很齊全的吳音寧的資料,厝主每說一項,他就找出事實證據澄清。約一個小時耐性解說,厝主才訕訕然說:喔!是這樣?

    但是,像這位學生這麼用心了解北農事件,又願意花時間解說的人,例子少之又少呀!

    近日更有幾位好友(也是退休老師)告訴我:有夠離譜,我們的「賴群組」到現在還在轉傳一則貼文,說你擔任總統府資政,月領三十五萬,年薪四百二十萬,而你女兒……。

    我真是無言以對啊,沒有氣力申辯。事實是,總統府資政分明是無給職,數字到底是怎麼捏造出來的?

    我知道有幾位相識的文學夥伴、文化界朋友,也是如此看待我們父女,甚至斷絕情誼,展開攻擊,不時捅幾刀,坦白說,比起不知哪裡製造出來,轉傳又轉傳的汙衊,更令我痛心難過。

    有次參加文學獎評審,聊天時,評審委員之一的文友,含蓄的告訴我,據他所知,有些藝文活動主辦單位,為了避免麻煩,不敢找我,因為我們父女是「爭議人物」、「問題人物」。

    爭議?到底有何「爭議」?問題?什麼問題?我們犯了什麼錯?

    而今,整起事件,姑且名之為「北農風雲」,應該已經落幕了吧?我想趁此時「記憶猶新」,將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梳理出頭緒,向關心我們父女的朋友們,致謝、說明、做交代,據實以告(包括我所知的「內幕」)。不過,牽連實在廣泛複雜,而且主要當事人吳音寧,不太喜歡我過問她的事,不常主動和我談論,只偶爾透露一些她面對的「挑戰」,大部分靠我自己日日做剪報、靠年輕朋友幫我搜尋網路、電子媒體資訊、雜誌報導等,並向音寧身邊一些朋友「探聽」……,因此未必能夠深入而完整的勾勒出「全貌」,只能就我所知,多做事實陳述。

  • 想厝的心情簡譜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4-03 02:29:33
    有 34 人按讚

    書評書介: 吳晟

    二○一八年二月底三月初,臺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北農)總經理,吾女吳音寧,陷入政治鬥爭的風暴當中,成為各方媒體競相追逐的對象。直到二○一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董事會決議,即刻解職。解職後,新聞稍稍平息,不再熱炒,但仍餘波盪漾。

    風暴發生後,我開始學會滑手機,不時搜尋音寧的相關訊息報導。音寧每趟回家休息,看到我在滑手機,都會很大聲阻止我:去走路、去運動啦!不必看、不必理會啦!

    但我作為父親的心情,怎能放得開、怎能不聞不問?每天面對排山倒海的捏造新聞,鋪天蓋地的詆毀指控,極盡譏諷、羞辱、尖酸刻薄的「網紅」「評論」,擴及到對我,乃至對我家族的誣衊、攻訐、謾罵等,一波又一波,肆無忌憚,氾濫傳播,不斷擾亂我的情緒。

    更痛苦的是,我只能默默吞忍。音寧一再警告我,那是大漩渦,我不可以回應、不可以捲入。經常有媒體要來採訪我,甚至採訪車直接開來我家,記者扛著攝影機,堵在大門前守候。我若在外,家人通知,我不敢回家;我若在家,不敢走出室外。有時不忍心記者守候太久,只好去向他們打拱作揖、鞠躬說抱歉、請體諒,千拜託萬拜託不要報導,請他們離去。

    有一次,相識的記者一來,直接問我,看自己的女兒這樣被欺負,會不會「嘸甘」?我失去警覺,自然反應:「當然會『嘸甘』」。就這一句出現在媒體,又引來一連串酸言惡語。

    我講什麼話都不對,都惹不起。

    足足九個月,每日心神不得安寧,我難以靜下心,未能寫一首詩、一篇文章,這是我學習寫作將近一甲子的歷程中,最長一段時日的空白期。

    我一輩子定居鄉間,教書、種田、學文,平淡過日、儉樸生活。我的溪州鄉親、我教過的國中學生都知道,我不重利,但重名譽,在我即將跨入耄耋之年,我們父女(家人)竟然遭受如此不堪的糟蹋,我沒有足夠的涵養淡然處之。

    這段期間,許多友人擔心我「暗傷」太重,承受不住連番打擊,來電、或親自前來安慰我、聽我「訴苦」,為我打抱不平;還有許多文學夥伴、文化界的朋友,不畏被「網軍」圍剿、「灌爆」臉書,乃至恐嚇,仍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為文聲援。若非有這麼多溫暖的情義支持,實在說,我不知會不會崩潰,能不能撐過這場風暴的襲擊。

    為了避免增添困擾,我不便打擾大家、不曾向大家表達謝意,僅將感念默默深藏心中。而今音寧已被迫離職,媒體雖仍有些零星的報導,但已不再有太大興趣。我們家逐漸恢復平靜。然而我們父女的名聲在某些族群,卻已「敗壞」、「爭議」,難以恢復。

    二○一八年九月,我的鄉親、文學知友黃文吉教授的太太劉克敏老師,出版了一本書《入門溪州—外省媳婦愛農鄉》,收錄六十篇文章,附上圖片,詳盡介紹吾鄉溪州,深情而細緻。他們夫婦日前相偕來看我,劉克敏老師講述了幾則「故事」。

    前陣子她去參加一項研習會,好意送給學員一冊《入門溪州》,有位女老師,雙手抱胸打叉,口氣「堅決」說:不要。劉老師心想,很沒有禮貌咧,問她為什麼不要,她直截了當說:我翻過這本書,有寫到吳音寧,我不要看。

    另有一位比較年長的女性退休老師說:她們父女撈很多。

    劉克敏老師憤憤不平講述,而我默默無語,內心無比沉黯戚然。全國文教界不知有多少人,是如此歧視我們父女?

    因為我們父女「撈很多」?如何撈很多?

    我再講述一個小故事。

    二○一九年四月間,我應邀去花蓮東華大學擔任駐校作家,有幾場大型演講,也有小型座談會,其中有一場,是和幾位研究生,面對面,討論他們的創作。

    有位研究生,原來就讀彰化大葉大學,得過校內文學獎新詩類首獎,我是評審委員,還記得他,又在東華相見,特別有緣。

    有一次約見,他有些遲到,述說原因:剛才正要出門來學校的時候,正巧遇到租住處的「厝主」,他告訴厝主,今天「要去和作家吳晟見面」,厝主沒聽過吳晟,這位學生補充介紹:就是吳音寧的父親。

    什麼?吳音寧?她不是名聲很壞嗎?厝主表情很驚訝。

    這位學生反問厝主,吳音寧有什麼「壞名聲」?厝主依照從「中天」電視臺等接收管道得來的訊息,一一數說。

    這位學生收集了很齊全的吳音寧的資料,厝主每說一項,他就找出事實證據澄清。約一個小時耐性解說,厝主才訕訕然說:喔!是這樣?

    但是,像這位學生這麼用心了解北農事件,又願意花時間解說的人,例子少之又少呀!

    近日更有幾位好友(也是退休老師)告訴我:有夠離譜,我們的「賴群組」到現在還在轉傳一則貼文,說你擔任總統府資政,月領三十五萬,年薪四百二十萬,而你女兒……。

    我真是無言以對啊,沒有氣力申辯。事實是,總統府資政分明是無給職,數字到底是怎麼捏造出來的?

    我知道有幾位相識的文學夥伴、文化界朋友,也是如此看待我們父女,甚至斷絕情誼,展開攻擊,不時捅幾刀,坦白說,比起不知哪裡製造出來,轉傳又轉傳的汙衊,更令我痛心難過。

    有次參加文學獎評審,聊天時,評審委員之一的文友,含蓄的告訴我,據他所知,有些藝文活動主辦單位,為了避免麻煩,不敢找我,因為我們父女是「爭議人物」、「問題人物」。

    爭議?到底有何「爭議」?問題?什麼問題?我們犯了什麼錯?

    而今,整起事件,姑且名之為「北農風雲」,應該已經落幕了吧?我想趁此時「記憶猶新」,將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梳理出頭緒,向關心我們父女的朋友們,致謝、說明、做交代,據實以告(包括我所知的「內幕」)。不過,牽連實在廣泛複雜,而且主要當事人吳音寧,不太喜歡我過問她的事,不常主動和我談論,只偶爾透露一些她面對的「挑戰」,大部分靠我自己日日做剪報、靠年輕朋友幫我搜尋網路、電子媒體資訊、雜誌報導等,並向音寧身邊一些朋友「探聽」……,因此未必能夠深入而完整的勾勒出「全貌」,只能就我所知,多做事實陳述。

  • 想厝的心情簡譜 在 廖小花的隱性台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5-21 14:12:29
    有 34 人按讚

    〈台灣爺爺的大陸經驗〉

    #台灣爺爺坐輪椅去對岸#

    身邊去過大陸的臺灣長輩不少,
    但都是同一個理由。

    我說自己是珠海人的時候,
    他們都說噢噢噢珠海哦,很熟,
    一個月去好幾次。
    我好開心!你們知道我家鄉喔!

    問去珠海幹啥?
    他們說:「找妹啊。」

    去嫖的。

    #那爺爺去幹嘛的?#

    爺爺和上面的長輩不一樣。

    爺爺是我在世新認識的中文系老師,他知道我是廣東人,又有香港經驗,又可愛伶俐,便十分喜歡跟我天南海北,他聊到自己十年前去大陸的故事,像翻開紙張粘連的舊影集那樣,小心翼翼吹落一地灰。因為我和他都知道,哪怕是三年前的大陸,都和今日難以比對。

    爺爺腿腳受傷多年,出門長期需要借助輪椅,可以說是行動不便,還要有人時刻陪同照料,但即使條件這樣拘束,他依然有「親自去大陸走走」的心情。

    #西安古城牆和手錶#

    他2011年去了西安,古長安,文明發祥地,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爺爺想去看看西安的古城牆。

    我去年剛去,高而陡,我問爺爺:「你怎麼上得去?那裏沒博愛電梯欸!」他說他請了一位當地勞工師傅背他,上去之前他們講好價格。

    師傅背他上去以後,日頭下氣喘吁吁,他饒有趣味地指爺爺的手錶,說:「你這手錶很不錯。」意思很明顯嘛,他想要。爺爺忘記最後有沒有給他了。但他感覺很不好,他的印象是大陸人說話不算話,這明明說好了的啊!

    唔,確實有這樣的情況。我們喜歡心血來潮,還會出爾反爾。必須承認錯誤。

    #杭州人喂貓#

    爺爺說他幾年前參加學術研討會,坐在他身邊的是大陸學者,杭州人,兩人不知怎麼地聊到了貓,對方說起杭州流浪貓很多,說這邊結束後要去喂,拿貓糧去喂。

    爺爺震驚了!貓糧,是貓飼料嗎?他說確實知道臺大有很多老師會用殘羹剩飯喂貓,這都夠了不起了,專門去買貓飼料喂流浪貓,真的讓他大吃一驚,進而刮目相看。「杭州真的蠻不錯的。」

    我很高興爺爺關注的重點是「杭州人會喂流浪貓」,而不是「杭州流浪貓多」

    爺爺有發現美的眼睛啊,
    所以他願意一次又一次來。

    #公園「喂鳥區」#

    「你們很喜歡喂動物。」是啊,和動物互動嘛。爺爺說他去一個公園,那角落有一個小小的立牌寫著「喂鳥區」,池塘邊柳樹下,那一片地方都是鳥,白色灰色大的小的。

    爺爺說那裏的鳥和大陸其他地方的鳥不一樣!它們不怕人,而且會吃人們投放的麵包和飼料。我說看吧爺爺,大陸不缺乏美,至少有「局部的美」。爺爺說他忍不住看了好久好久,還真的沒有人會去抓鳥。直到最後被一個中年男子打破了秩序。

    爺爺自稱孤陋寡聞,第一次知道世上有除了自貿區、經濟特區以外的「喂鳥區」。我說嗯啊,台灣有新店區信義區紅燈區,不會有喂鳥區,就我所知,臺灣每個地方的鳥都不怎麼怕人,但這一點,我們大陸鳥暫時沒辦法做到,所以我們需要開闢一個喂鳥區。

    #上海人黃浦江邊散步#

    爺爺去過上海,那天風和日麗,他們特意漫遊黃浦江邊。爺爺發現大家都走好快,難道去外灘除了看風景,還能繼續通往何處嗎?

    爺爺好奇,問同行的朋友:「我們來散步的嘛,而他們走這麼快,這麼急,是要去?」大陸朋友看了一眼,「啊?哦,他們也是在散步啊!」

    爺爺嚇壞,高呼:散步?用健走的速度在散步誒!

    噗哈哈哈!我大口珍珠整個噴出來⋯這個笑點真的要同時呆過臺灣和上海的人才能抓到,我真的笑了兩分鐘不間歇。

    #上海政府呼籲大家#

    爺爺說他去的那個時候,上海流行一種裝束,就是穿一整套睡衣出門。套裝睡衣,這是那段時間上海人的炫富style。可是平時這樣大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也就算了,10年,上海世博會誒,全世界焦點誒。

    上海政府沒轍了,
    就透過媒體直接呼籲群眾:

    請大家聽話!不要再給我穿睡衣惹!
    不要吐濃痰!
    不要把口香糖黏在石階上!
    外國友人要來了!大家鼓足幹勁!
    先忍耐一陣子,別影響市容!

    爺爺說:當時臺灣媒體就笑啊,說大陸這種呼籲好丟臉。但他發現,欸真的湊效欸!大家真的就比較不穿睡衣、不吐痰了!整個畫面乾淨整潔!

    我說是的,我們愛窩裏反,
    但「對外」的時候異常團結一心。

    爺爺說不可否認政府哄小孩一般的呼籲真的有用嘛,當民眾無法自知自覺自控的時候,政府的直白「教導」就當真有用嘛!臺灣人就是好面子,有些話「不好看」,臺灣人就不要講。但明明最有效。

    臺灣人笑大陸治標不治本,可是他又說,如果連「標」都不改,「本」更要如何治?應該「標本並治」啊。先從教民眾不吐痰開始,教久了大家自己就不想要吐痰了。

    說到吐痰我整個key笑(臺語,失控),我說爺爺你知道嗎我從小就在腦海裏搜集不同人吐痰的聲音,因為覺得好好笑:有「赫⋯」「霍⋯」「可⋯」「哈⋯」⋯搭配不同的面部表情食用,真的笑死人。

    但現在越來越難收集到了,好可惜喔(?)。

    #臺灣爺爺在大陸變殘疾人#

    爺爺在大陸一定極其不方便,因為他是身障人士。而大陸暫時並沒有對身障人士友好的出行環境和社會氛圍。大陸在弱勢群體的人權意識這一塊,很不進步。

    但爺爺,我發現喔,人類「進步」的概念是被建構出來的:人的文明不是天生自知自發的、而是被教導和學習而來才具有具體意識的事。

    例如從小生活在大陸的身障人士看到殘疾人這幾個字,不會覺得有啥奇怪的,那就是對自己的稱呼啊,因為我就是身體有缺陷,殘疾沒錯啊!

    我那天看到朋友發了一張廁所的照片,說「好貼心喔!」原來是廁所裏設立了身障人士方便的廁所,但上面那大大扎眼的五個字:「殘疾人專用」。

    之前帶一個臺灣朋友逛超市,她看到保健品專區的時候直接笑噴:「你們這也太直白了吧!」我一看⋯是奶粉上面寫著「中老年人專用」。沒錯!大陸讀者可能看不出來,「中老年人專用」怎麼了嗎?

    其實這個笑點是在於臺灣比較不會出現這樣的字眼,如老、中、女等標籤,會被罵死:

    年齡歧視!
    性別歧視!

    商家被線民噴死,破產倒閉。臺灣人不這樣遣詞造句,這樣用會被告,告到褲子松掉。

    但大陸的中老年人不會有這種感覺,反而覺得誒呀專門為我準備的奶粉啊,好開心喔。正如我們從小坐公車,有的座位寫著「老弱病殘孕」,我們不會覺得不妥,老弱病殘孕們自己也就習慣了!對啊!我們確實老弱病殘孕啊!咋滴了?

    但臺灣不會那麼「直接」,人家很含蓄:是「愛心專座」、「愛心電梯」、「博愛廁所」。

    #台灣爺爺去吵架#

    爺爺那次去大陸還專門跟他們吵:「你們這直接叫我們殘疾人也太不好了吧!」

    大陸人說:「我們已經很進步了好嗎!我們之前都叫你們殘廢!」還一臉正義凜然。

    對不起⋯⋯我笑死了。

    爺爺講這件事的表情真的太好笑了,那委屈兮兮又被懟得啞口無言的問號臉簡直不要太傳神。

    關於臺灣的博愛座博愛一切...大陸人可能要說:「矯情。」

    其實,兩邊都有所經歷之後,
    便知道這不過是同一件事
    發展的不同階段罷了。

    #爺爺對北京的第一印象#

    他98年從深圳包車去廣州,在廣州買到北京水蜜桃,看了一下當時的廣州火車站,晃了一下決定不過夜。爺爺2011年去的北京,他說北京人都稱他「您」,說聽來感覺很舒服。我說爺爺,其實北京人罵髒話的時候也用您。

    他說哦這樣子,但他喜歡北京人講話的腔調,很有意思,很有韻味。

    #南京是我爸爸的家#

    爺爺說我的生日很好記,1216,正好是他爸爸忌日。我說你爸爸有一部分到我身上來了。爺爺說爸爸故鄉在南京,所以他去南京。當時搭計程車,他跟司機說「我爸爸南京人,今天我們回他家看看!」司機大哥很熱情說喔好啊好啊。

    到飯店的時候,問怎麼這麼久才到,說已經搭計程車了耶!一問才知道,那位司機大哥繞了三倍時長。

    爺爺說他當時好傷心喔!他明明跟對方說這是爸爸的家,他不遠萬裏都要來看看。對方卻宰他一筆。

    #小花在廈門遇到的事#

    爺爺,那是我14歲,
    第一次省外旅遊,去廈門。

    我們安排好一切行程,從火車站要搭計程車去曾厝垵,司機大哥聽了面露難色,搖搖手說「你找他們好了⋯那裏我不方便。」他指旁邊。

    我去問,結果沒人願意去!後來回到第一個大哥,他說「其實喔,不要去,我們都不敢去。那邊很多新疆人開燒烤店,會打架。」

    我朋友被嚇住了,說怎麼辦?

    對方說:「你們住鼓浪嶼嘛,安全。」

    可是現在訂不到了啊,旅遊季。
    他說他可以幫忙。
    朋友把行李搬過來,打算上車。

    啊?就這樣全改嗎?白花花的錢。我說等一下!立刻百度。結果發現⋯大家都遇到同樣的問題,旅客留言:「不要相信司機!他們是為騙你去合作的酒店!」

    原來如此。

    後來我們換了公車前往曾厝垵,一切順利。

    還有一次在北京,被一對假裝母女的南京人騙,說自己錢包丟了。後來我輾轉十一點多才回去,手機沒電迷路,是一位山東的北漂姊姊帶我回去,我們到現在還保持互動。

    #台灣人的慣性思維#

    爺爺聽了很驚訝,說怎麼到處都在騙。我說嗯爺爺,大陸和臺灣很不同的一點就在於,大陸非常多「意外」、「遭遇」和「突發狀況」,這一切都恰好是行程中最生動且令人難忘的部分!

    我來了臺灣之後,形成了一個思維慣性:「所有人都是好的,所有人都不會主動給別人添麻煩,所有人都自律守規矩」。

    但大陸不是這樣,你的腦子運轉得恐怕要更快更蜿蜒一點,神經要更加機敏一點,不然分分鐘翻車。

    #大陸比台灣更多元#

    正因如此,在大陸各地遊走的我,才總是感到滿滿驚喜,那一睜開眼就跟自己說「不知今天還會發生什麼離譜的事」的心情啊!

    若從人類多樣性的觀點來看,
    我當真是覺得在大陸比在臺灣來得「多元」

    我知道臺灣很好,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怎麼說呢,台灣大同小異,台南和台中給我感覺真的差不多,因為台灣人就⋯就「台灣人」嘛!

    同一個情境,我們基本上能猜出臺灣人下一句要怎麼說,下一秒要做什麼。這不是臺灣人boring的問題,是臺灣人太好了的問題⋯

    太好被「猜測」和「預設」。

    而大陸不按常理出牌,林子大了啥鳥都有,什麼牛鬼蛇神奇葩都有⋯

    大陸各省性格差異簡直不要太大,
    大陸人的套路就是沒有套路。

    #說句幹話#

    說句要被臺灣人靠北的話:臺灣人自以為的南北部巨大差異,在我看來,就只是城市跟農村的差異而已⋯(好!來!靠杯我!)

    反過來講,臺灣人用「臺灣人」的框架來預設所有人,自然也是會當作「羔羊」宰殺而吃虧的。同時,也是限制了自己。

    而在受傷之後就把大陸人一棍子打死,也實在是少見多怪罷了。

    #爺爺你為什麼會想著去大陸啊#

    爺爺說是他的爺爺留下了一本手寫詩歌,記載了自己一脈的家族歷史,他對中文感興趣,樂在其中,看久了自然也產生了「尋根」的念頭。

    爺爺還有很多地方沒去過,我一直說「請來,乖孫我一定地陪!」爺爺說好,但要問過自己的看護,能不能受得住和他一起遠遊的身心壓力。

    欣賞中國的美,需要一雙星星眼,我很高興爺爺有著雙星星眼。中國之美不在廣闊無疆的整體,而在局部。這是我心中中國特有的「局部美學」,中國的美,在人性細微處,在枝葉末梢處,在高牆零落處,在山水逢原處。在一針一線,一花一草,一沙一石⋯

    中國的美,淤泥中現蓮花,煩惱中結菩提。看中國之美,心會變透,眼會變亮。

    要看到中國的美,難啊,亦不難⋯
    易啊,亦不易⋯

    爺爺還有很多地方想去的大陸城市。
    啊,真好啊,這就夠了。

    因為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