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情感與溝通的人際歷程 心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情感與溝通的人際歷程 心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情感與溝通的人際歷程 心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情感與溝通的人際歷程產品中有4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V媽教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V媽碎碎唸 】我只是把困在石頭裡的大衛釋放出來了 以前剛開始進體制內小學當老師、自己還沒有小孩的時候,遇上學習態度不佳、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的學生,總會覺得為什麼在家的時候那麼長,家長怎麼沒有好好教?有一次發現小五學生不會綁垃圾袋、丟垃圾時仙女散花滿天飛,整個大傻眼,當天給孩子的回家作業就是學習倒...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得打開CC字幕 #畢業季=分手季?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

情感與溝通的人際歷程 在 ??????? 虎牙妹子? ??·抖音· ??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4 03:26:11

▷ ④ They take time for solitude ◯ 需要時間獨處 ◁ “為了要替創意開門,必須有建設性地運用獨處的能力,我們必須克服孤獨的恐懼。”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月(Rollo May)寫道。 藝術家似乎與創意與孤僻稱兄道弟,他們總是獨來獨往,當然也不是說每一個藝術家一定都...

  • 情感與溝通的人際歷程 在 V媽教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4 15:41:01
    有 84 人按讚

    【 V媽碎碎唸 】我只是把困在石頭裡的大衛釋放出來了

    以前剛開始進體制內小學當老師、自己還沒有小孩的時候,遇上學習態度不佳、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的學生,總會覺得為什麼在家的時候那麼長,家長怎麼沒有好好教?有一次發現小五學生不會綁垃圾袋、丟垃圾時仙女散花滿天飛,整個大傻眼,當天給孩子的回家作業就是學習倒垃圾。以前總覺得,孩子就是家庭教育百分百的照妖鏡,孩子在學校如何地展現可以說就是家長的成績單,而在學校,就是調整人際關係與社交領域的範圍、以及智育上的學習。以上,是我在還沒有生孩子前的想法......


    我有兩個孩子,家庭教養方式是相同的、我和先生在理念上大致上也是一致的,但孩子們在本質上、個性上、學習方式上、言語理解上.....有很大很大的不同!極大的不同!也因此,我開始打從心底堅信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遇見,即使在同一家庭,教養方式不偏倚,每個生命與天俱來的特質、吸收到的內容就是那麼的獨特與不同。以上,是我生了兩個孩子以後的想法......


    在學校裡有些生獨子或獨女的同事,偶爾會唸一下學生「搞不懂這爸媽怎麼教的」,我會無奈的笑了一下、尷尬的說:「相信我,你生一個的時候你會以為你可以像上帝一樣,完全把一個生命個體形塑出來,你會以為所有學生都是這樣被家庭完全影響長大的;但你生兩個甚至更多以後,你會發現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樣子和藍圖,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是要負責守衛小苗、適時修剪、看情況澆點水施點肥,看看這土壤適不適合他,偶爾對他的夢想煽風點火一下,當個稱職園丁!相信我,這些小孩的爸媽也搞不懂他們怎麼教出這些小孩的?!」


    正男從小就是一個偏理工的直男,言語發展很慢、五歲還很臭奶呆,但可以感覺他邏輯數理、語言規則學習等等非常清楚有條理,也可以感受到他對理工機械的興趣。大約在四五歲時,就很主動想學認字,當老師的我清楚地知到這個年紀過早不能教,且我跟爸爸都忙,小小年紀的正男看到爸媽在智育上都不理他,就開始有憂患意識,走在路上拼命的口齒不清的問:「把拔,那個怎麼唸!」「馬麻,這個怎麼唸!」雖然我們還是避免讓他過早接觸知識,但孩子主動問,你總不能視若無睹,只好不主動、他問一個我們說一個的應付下去,所以就這樣,在正男大班時,走在路上招牌的字,七成都可以唸出來。記得在他小四時,我在檢查他的數學應用題學習單作業,一整面的應用題只有答案、沒有運算過程,我以為他抄同學的答案,於是一題一題問他怎麼想的,才知道他在腦袋瓜裡已清楚的跑過所有流程、他只是把答案寫出來而已。因為有此發現,我開始需要他跟我講解,當時我花很多時間陪伴他「努力表達出腦袋的流程」,這個歷程對他來說很艱辛,但對正男來說很需要練習溝通。 記得當時很多同事總以為我教他很多,其實他太敏銳、會推敲,因此他是「主動吸收」很多、而不是「被教」很多。當時身為他的阿母實在有苦難言,不過沒關係,幸好........有阿妮!


    阿妮從小就是個偏圖像思考、情感豐富的夢幻女孩,言語發展較快,且可以感覺她在藝術方面、言語表達部分很有她自己的特質(老粉絲們應該都有看過阿妮畫的L夾吧)。相較於哥哥在智育上的清楚認知,妮妮則是完全相反的展現,在認字上很無所謂,多一撇少一撇都可以,小二時大字不識幾個,數學減法運算時堅持不借位,她的理由是,「沒有錢就不要花啊!不用跟別人借啦!」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孩,不只在認字部分要用許多的象形圖像來幫助記憶,在數學解題部分也想像力大開!例如講約分聽不懂、講數字減肥才開心聽懂; 小數點乘法一直搞不懂點點要放哪裡,跟她畫出小不點精靈才開始開心算數學....太多太多這有趣的歷程,讓同事們知道,我們在家其實完全沒有提早超前部署教小孩抽象知識,而是每個生命有他自己的發展速度與藍圖規劃。我們在旁邊做的,真的就是對每個生命的樣貌保持有興趣、開放、好奇的心,在一旁看著守護著、陪伴著支持著,如此而已。


    一開始會以為孩子像泥塑般會被爸媽、被老師好好塑形出來
    其實...
    每塊土的質地、天使製作土初時就設定好的生命藍圖會大大影響形塑樣子
    就像,
    米開朗基羅說:我只是把困在石頭裡的大衛釋放出來了
    身為一個日夜守護生命的園丁
    很榮耀能與這些生命相遇!

    ----------------------
    感恩蛋殼上裂縫的存在,因為有裂縫,光才能走進來~歡迎分享、留言互動喔!大家願意來看來留言來給讚就是對V媽最大的鼓勵~
    ---------------------
    🔸V媽小學不再唉唉叫線上講座火熱報名中
    https://page.cashier.ecpay.com.tw/forms/6Y3
    🔸V媽線上讀書會:療癒我們的孩子火熱報名中
    https://page.cashier.ecpay.com.tw/forms/7b3
    🍎 放學後放電好物,彎板、慢慢刷現貨搶購中
    https://vmashopping.cashier.ecpay.com.tw/
    🔸V媽教室line群組,講座團購不漏接:https://line.me/R/ti/p/%40uwr7373l
    🔸V媽教室Podcast:https://reurl.cc/Y1jkVx

  • 情感與溝通的人際歷程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13 18:00:57
    有 67 人按讚

    8/16 抽出恭喜以下兩位:吳宛琳、汐月 さとう。請回私訊收件人資料,再由出版社寄書給您。

    🤤【抽書活動】--《挑對時機做自己,冷眼不冷心的處世智慧》#方言文化

    自己辦自己的抽書活動!
    如果大家還喜歡第一本書《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那麼這一本是延伸出去的作品,從個人內在、人際互動到社會團體的心裡歷程的描寫。
    當我們懂得越多人際關係與社會團體的設定時,就像打遊戲一樣,你知道這個關卡有什麼地形、障礙、鬼怪、模式,就比較知道該怎麼做,有所選擇。不然有時候當我們在某社會情境,例如面試,可能會陷入某一種想像的焦慮,反而更不知所措,最後怪罪自己。
    底下分享第二部分的金句語錄:希望大家有興趣來買書

    PART2:看懂人際潛規則,做個自由自在的人
    社會的「人際互動腳本」過於複雜,我們總為看不見的社交共識煩惱,在應對上深感挫折。讓我們試著了解隱形規矩,明白對方心理狀況,然後從容以對。

    「練習自己有主見:當團體討論事情時,在自己心中默默地陳述意見,不說出來也沒關係,先練習聽見自己的聲音。」
    (P2-09 團體中不迷失自我的覺察力)

    「團體的情緒操弄是,是斷言(斷章取義)、重複(三人成虎)和傳染(以訛傳訛)的合併使用。」
    (P2-08 情緒傳染的起鬨,是惡意的群眾壓力)

    「詐騙者常選自尊低的人下手,對男性用「有美女需要幫助」,以提升自尊為餌;對女性則會以時間鋪陳,用情感埋線讓她發揮母愛,以感覺自己有存在價值,千萬要留意這些手法。」
    (P2-07 冒牌PUA,搭訕詐術的人際陷阱)

    「『別人覺得我是誰?我試著成為誰?以及我認為自己是誰?』有意識地持續思考這些事,就會是好的人生。」
    (P2-06 了解人生藍圖概念,不拖延有夢就追)

    「如果角色範本讓自己不舒服,那麼就修改它吧。安心穩定的親子關係,從讓自己感到快樂開始,大人自我肯定,孩子也會跟著學習」
    (P2-05 社會的完美範本,不一定適合你)

    「依賴並不是示弱,而是讓自己像孩子般的自在與信任他人。練習把情緒好好說。」
    (P2-04 我好需要你,又好怕被你拒絕)

    「不是所有對你好的情感都是特殊的。對感情固執,或許不是你放不下他,而是收不回自己對於他的依賴。」
    (P2-03 愛上他只因為「他對你好」?)

    「純情文化:社會給了人們建立關係的路徑,先成為有用的人、照顧他人,才有結婚的條件。婚後你的心自然有所寄託,人生有歸宿。沒有結婚只是「半人」。」
    (P2-02 了解純情文化的限制,從現在起先愛自己)

    「自我中心不等於自私。但仍要經營關係,詢問對方的感受,主動溝通,知道自己的需要,具體表達。」
    (P2-01 讓人越感孤獨的自我中心)

    有興趣者可以參閱連結購買。目前79折。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7818?sloc=main
    #金石堂:https://reurl.cc/rg2mvb
    #三民: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9594546
    #誠品: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83572682046146003
    可以進去看更多簡介及目錄

    ♨贈書方式的三條件:多了一項TAG喔,請幫忙傳出去
    1️⃣『為心理師粉專粉絲』。不是的趕快去按讚👍️,這可能要調一下,設定公開,否則我看不到你按讚,抽中了也會喪失資格。
    2️⃣『在此篇貼文下方按讚👍 + 轉分享(一定要設公開,看不到分享也失格喔)』
    3️⃣留言:TAG一位朋友,並複製以上9句其中一個你喜歡的句子貼上。
    🤤🤤
    。    
    活動日期:110/8/13(五)18:00~8/16(一)12:00截止喔
    8/16(一)中午後公布 2 位幸運粉絲書籍1本🙋‍♀️
    ⚠️中獎名單於貼文標題上公告
    ⚠️得獎者請私訊寄送地址,轉出版社為你寄出。

  • 情感與溝通的人際歷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13 16:33:12
    有 2,778 人按讚

    《受害者情結》特徵:病態的悲苦角色

    受害者情結個體都有幾乎是上癮式的悲苦控,他們擁抱悲苦,視悲苦為自己的價值,如果不以悲苦呈現自己,他們就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為何存在?

    「我是這麼這麼受苦,承受這麼多巨大的苦楚,可憐可憐我吧!我好無辜,好受苦啊!為什麼沒有人在我身邊啊!為什麼要讓我那麼寂寞、痛苦和無助啊?」

    他們無法以理性和思考面對現實生活的問題,還會誇大地表現出自己的軟弱和無助。 這是華人社會長久傳遞下來的受苦文化。特別是女性,為了證明自己的「好」,必須不斷以吃虧、吃苦,吃掉所有的不甘心、不甘願、委屈、痛苦,都一併吃下,才以為自己生命是有價值的、精神是完美的。

    這種從很小開始,就無意識地以吃苦,甚至受虐,來當作一種自我存在的證 明,卻同時累積許多情感缺乏關照,把自己視為一個不配得到愛與關懷的人,只 有別人要他吃下的苦,他便毫無異議的強迫自己吞下。

    吃的苦這麼多,吃到自己的心都碎掉了,人也壞掉了,哪能不覺得被這世界 辜負及拋棄呢?所以,越吃苦的人,越覺得自己被這世界所害、被別人所忽視, 然後出現:「都是他們對不起我」的怨恨念頭。

    但即使心有不甘,也早就不平衡,但若是有人告訴他可以不用吃苦了,也不 要再委屈自己了,他反而會覺得自己是否沒有用了?不再被需要及在乎了?而出 現一種不情不願離開受苦的情境。再者,他也無法就此停止早已形成的病態受苦 的神經症反應。為什麼呢?因為在早年無法獲得正向情感安撫及滿足的個體,透 過受苦的形式和歷程,來自我滿足內心的空虛和無意義感。

    所以若要他們不要再吃苦、受苦,離開那些受苦的情境和不當的對待,他們 反而會無所適從的呢喃著,這樣會讓他們內心產生許多罪惡感、愧疚感,好像自 己很罪惡或很不道德。

    也就是說,這種受苦傾向,混淆著真實的痛苦感,而藉由這痛苦感激發出內 在一種「存在的獨特感」,讓個體內在產生:「你知道我吃了多少苦嗎?」、 「我吃過的苦比你吃過的鹽多太多了」的一種優越感和偉大感。所以才會讓周圍 的人感受到,好像此人倚著自己的受苦,強迫他人的忍讓及滿足,否則就是無視 他的受苦情操、無視他的犧牲和承受。

    在一些具有宗教信仰嚴厲規範的家庭裡,或是社會長期下來的集體無意識, 都可能使我們內心隱藏著「受苦受虐即是靈魂昇華」的彌賽亞情結(或稱救世主 情結)。

    這無意識的殉道者原型,若是和受害者情結的孤兒原型交互作用,那 麼,這不僅加乘了受苦的病態性強迫傾向,讓受害者情結個體不可自拔,同時還 會以趨向自虐的方式,以悽慘的遭遇增加自己的悲苦感。

    即使身旁的人已看不下去,甚至不斷的干預來企圖阻止個體不停的掉落至悲慘深淵,以終止個體的自怨自艾和痛苦的發生,但那對受害者情結個體來說,這 將導致他失去存在的意義,也使他早年所承受的苦痛,一併失去了意義。

    對受害者情結的個體而言,「病態受苦即是意義」,這種沉溺於痛苦的循環之中,反而激起個體一種「我是多麼努力的求生,又多麼能忍受別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的自我撫慰。即使,這種以痛苦換取自我撫慰的補償歷程,他們完全無 意識,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些什麼。

    事實上,人類的生活當然伴隨著痛苦,成長是痛苦、疾病是痛苦、失喪是痛 苦、求不得是痛苦,還有老化及死亡也是痛苦,但在沒有病態受苦傾向的人身 上,我們會看見痛苦雖然存在,但人會以他內在的資源和功能,去連結外在的資 源和幫助,來一方面調節自己適應這些痛苦的歷程,另一方面從這些痛苦淬煉出 面對生命實相的智慧,進一步修通自己對人生的理解。

    但受害者情結的個體,由於「情結」在內在深層猶如打上了死結,使其經歷 到痛苦就像是墜入到某種情緒漩渦,在失去自主感和自我意識下不斷的循環某些 情緒情節和反應,好像跳針一樣,只要一被勾住了某種內心不好的感受,這病態 的受苦傾向就會出現,讓個體執著地破壞自己可以獲得的解脫與真實的快樂。

    受害者情結的人格會如此奴役個體整個人,讓他們沒有別的方法,也無法行使思考,必須被受害者情結這個次人格控制及支配。他必須受害、他必須受苦,才能符合他對自己、對環境、對他人的設定。

    若無法和我們深層那些不被我們覺察的無意識內容溝通、對話,進而賦予自己 新時代的人生見解和意義,我們可能都難以真正的離開受苦傾向,終止以受苦來 證明自己存在意義的自動化導向。

    對具有受害者情結的個體來說,受害意謂著某種受苦,無意識的反覆停留在受害感覺裡,藉此撫慰及滿足自己無意義的生命空虛感,這是我們不得不了解 的內在需求。

    而為了讓這種內在需求不斷地得到相似的內容和材料運作(就像蒸汽火車需 要添煤炭加熱水來產生蒸氣運行),受害者情結的個體用扭曲的信念信條讓生活的情境,反覆製造出相似的受苦情緒感受,加深被環境所害的感覺。

    #受苦成癮

    #若失去痛苦,人生就覺得空乏

    #人活著是要活得健康,不是為了受苦

    -
    《受害者情結》:擺脫惡性糾葛的人際關係,重新找回完整的自己!

    本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1842?sloc=main_mb

  • 情感與溝通的人際歷程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6-25 19:00:05

    #記得打開CC字幕 #畢業季=分手季?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29 為什麼會有分手潮?
    03:07 等等!難道我們的感情敵不過時間的考驗?
    03:45 我們的觀點
    06:32 提問
    06:50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
    |腳本:+🐟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她打開了人生的視野,決定和「台灣上層階級培育出來的菁英」男友分手:https://reurl.cc/5WN4V
    → Economist: ‘Tis the Season to Break Up:https://reurl.cc/Lro4K
    → 社會比較:https://reurl.cc/Elv4k
    → 真的有年末分手潮?:https://reurl.cc/RGoq6
    → How do holidays influence relationship processes and outcomes? Examining the instigating and catalytic effects of Valentine's Day:https://reurl.cc/m5QM7
    → 七夕分手潮:我們還能當朋友嗎?:https://reurl.cc/jZeyM
    → 多年前 Gary Lewandowski 根據 Facebook 的統計圖指出,暑假對於大學生來說的確是關係終止(同時也是關係開始)的時刻(summer-lovin-or-summer-leavin),但比起畢業和假期,更重要的或許是兩個人對彼此的感覺是什麼,問題是,如果他真的有分手的念頭,會跟你說實話嗎?
    → [1]Lee, S., Rogge, R. D., & Reis, H. T. (2010). Assessing the Seeds of Relationship Decay: Using Implicit Evaluations to Detect the Early Stages of Disillusionment.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6), 857-864. doi: 10.1177/0956797610371342
    → 這邊是海苔熊的觀點:https://reurl.cc/Ndogm
    *特殊時機
    ・二月十四號 白色情人節 而且時間在剛開學
    ・七夕情人節 時間正好也在在暑假結束快開學
    ・過農曆年,一起見對方家人
    上述節日跟情侶尤其相關,有比較多的機會去思考與對方的關係

    *為什麼?
    ・期待感落差
    ・過去專家調查發現,伴侶們在壓力增加的時候,溝通技巧會惡化,以聖誕節來說,就不只是檞寄生下接吻的浪漫,從節日前的採購、備餐、買禮物、付帳單…,都是聖誕節的一環。
    ・此外,感恩節和新年還更慘。神經心理學家夏普(John Sharp)就解釋,「日光時間變短對事情一點幫助也沒有,人們變得更疲勞易怒,此時自我療癒也變得相當流行。」
    也就是說,進入冬天的我們少了溫暖、少了日光,卻多了壓力。

    ・此外,歲末也會促使大家反省這一年的「作為」。
    「這段時間以來我快樂嗎?」
    「我跟他真的適合嗎?」
    「這個人是否可靠?」
    「一年來的相處,他是否值得我等待、犧牲其他更多更好的機會?」
    「我是否還有更多的可能,而不是被對方綁在這關係裡?」

    *換環境
    ・當兵
    ・遠距離
    ・畢業後就業
    →環境改變,兩人開始有不同的生活經驗,久而久之能有共鳴的是可能也逐漸減少,而漸行漸遠
    但也有人不這麼想

    *可能就只是巧合
    ・定義:相關的事物基於偶然的因素同時發生
    ・然而有些人並不會用「偶然」來解釋巧合,反而會自動尋找事物之間的關聯意義,比方說上述的「時機點」或是「換環境」
    事實上,關係的結束並非一瞬間,而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
    Steve Duck是研究人際關係的著名學者,他曾經提出一個引用率相當高的關係結束模型(1982),從關係的破 裂(breakdown)開始,區分了六個關係結束的階段(phases of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分別是:

    ・1.關係的破裂:關係中的一方開始對這段關係感到不滿意或是不耐煩。
    →接著,必須跨越一個「我再也不能 忍受(I can stand this anymore)」的門檻之後,才會進入到第二個時期「內在心裡階段」
    ・2.內在心理階段(intrapsychic phase):對關係感到不滿的這個人,會開始對伴侶感到不滿,於是他/她可能會對外發展其他替代的關係或社交活動
    →當他/她認為自己「進 行抽離、離開的活動擁有其正當性(I’d be justified in withdrawing)」的時候,就進 入到了第三個階段「互動階段」
    ・3.互動階段(dyad phase):兩人開始相互對峙(confrontation),兩人的問題 透過直接的或是間接的方式被揭露出來,使得兩人可能會發生爭吵、協商或是修 補彼此關係
    →而當雙方的關係無法挽回,跨越了「我們決定要分手(I mean it)」 這個門檻的時候,就進入到了第四階段「社會階段」
    ・4.社會階段(social phase):兩人會開始向各自的社會網 絡進行解釋和說明,向外尋求一些協助與支持,在此階段中,雙方的分開已經是 無法避免的情形了,雙方都已經接受分手的事實,並試圖要去面對它
    →一 旦跨越了「分手是無法避免的(it’s now inevitable)」這一個門檻的時候,就進入到 了第五階段「墳墓妝點階段」
    ・5.墳墓妝點階段(grave-dressing phase):分手者開始整理過去的回憶,並同時進行自我修補 的過程,他/她會開始發展其版本的分手原因和過程
    →而當分手者「準備好要迎 接新生活(time to get a new life)」的時候,就進入到了最後一個階段,也就是「恢 復階段」
    ・6.恢復階段(resurrection phase):在這個階段中分手者會開始準備面臨新的生活或是新的關係。

    在 Duck(2007)的模型中,這六個階段的關係並不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如果在某一個階段時,兩人該階段的問題已經得到修補或解決,於是此對伴侶的狀況將不會往下一個階段進行,而是回到之前的某個階段,繼續維持兩人的關係。

    但是,如果一對伴侶最終是走向分手一途,他們則會 經歷此六個階段的歷程。於是,在此,我是將這六個階段的內容依序描述介紹出來,而不談可能折 返回到之前的階段或是繼續維持兩人關係的情形。

    ・就我們的看法會認為,關係中的問題本來就存在了,「換環境」或是「特殊時機」只是一個契機,讓關係中的問題浮現,而分手則是因為在當下兩人可能都無力、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只好選擇分開。
    ・心理學家Silvia(2009)曾提出一個看法,我自己也蠻認同的。她提到,「只有相處時不需特別「用力」 (pay effort extremely)的關係才能維持長久,也能抵擋這種時序情境的考驗」。
    ・溝通對彼此的期待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