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情感投射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情感投射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情感投射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情感投射英文產品中有5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海苔熊心理話 你曾經愛過一個人,愛到最後發現,你喜歡上的只是自己的投射嗎?他可能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好,可是在你心裡,他永遠是那麼好,別人都說你眼睛瞎掉,但你總是安慰自己,那是他們不明白你的愛。 直到這段感情過了幾年之後,你重新再回首,或者是發生一些事情之後,你才赫然驚覺,原來當初的自己是多...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

情感投射英文 在 ?????????電影 美食 音樂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3-30 16:54:07

可擬毀滅文明的吐息,未若守護地球的劈擊 #哥吉拉大戰金剛 #GodzillaVsKong ⠀ ⠀ 【守護所相信的眾生萬物】 一覽「怪獸宇宙」的前三部作品 從故事發生年代和金剛可活動的範圍來看 《金剛:骷髏島》所敘事的格局是僅有人禍而無天災 卻也因此金剛的性格描繪便相對地深度且人性許多 對人類並無敵意...

情感投射英文 在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1-25 20:50:21

今天我才重新想起用現在此刻成長的自己 去重新思考與我媽媽的關係 我發現我都沒有重新謝謝過她的溫柔,我喝醉她看我吐看到自己很揪心,沒有謝謝她給我的耐性 還有對於曾經生她的氣也對自己也有罪惡感 下午太澎湃故事沒有寫清楚,怕我媽被誤會 現在敘述清楚一點(寫太急🤣,讓我好好交代來龍去脈) 我透過自己寫真...

情感投射英文 在 艾斯特的電影紀錄 ✨ 艾電影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24 22:56:29

在遇上真正的愛情前,我們從生活填滿心中對愛的想像,並保留一半給自己親自遇上的心之所向。 ——#艾電影《青春未知數》The Half of It,2020 ⠀⠀⠀ #電影影評 #無雷分享 #喜歡歡迎轉發收藏❤️ #完整文章請點擊自介上的連結觀看 ⠀⠀⠀ ⠀⠀⠀ 約莫是在前年才觀影台裔導演伍思薇驚艷影壇...

  • 情感投射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28 18:58:30
    有 975 人按讚

    #海苔熊心理話
    你曾經愛過一個人,愛到最後發現,你喜歡上的只是自己的投射嗎?他可能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好,可是在你心裡,他永遠是那麼好,別人都說你眼睛瞎掉,但你總是安慰自己,那是他們不明白你的愛。

    直到這段感情過了幾年之後,你重新再回首,或者是發生一些事情之後,你才赫然驚覺,原來當初的自己是多麼愚昧,應該早一點聽朋友姐妹們的話。為什麼會這樣?

    今天就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納西瑟斯 的故事。(Echo的故事上次分析過了,所以這裡不贅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姊妹淘上面翻翻看)


    根據奧維德的《變形記》,納西瑟斯是河神凱非瑟斯(Cephissus)和水仙女利里俄珀(Liriope)的小孩。利里俄珀在小孩出生後,向預言家詢問自己兒子的命運。不問還好,一問心都涼了。預言家告訴她,只要納西瑟斯不要看見自己的容貌,方可長命百歲,但要是他看見自己的臉,就會喪命。也因此,納西瑟斯就算長大後成為全希臘最俊美的男人,他始終不知道自己有多帥。

    因為納西瑟斯長得太帥了,全城的女生都被他迷得神魂顛倒,告白的告白、暗戀的暗戀,但他卻不斷拒絕這些愛慕他的女子,因為他性格相當高傲。有一天,山嶽女神厄科(Echo),看見了納西瑟斯,對他是一見鍾情,愛到無法自拔。可是她曾經被天后希拉(Hera)下咒,永世不能表達自己的愛意,所以她只能默默跟在納西瑟斯的後面。有一天,納西瑟斯發現有人在跟蹤他,最後厄科向他表明她的身分,想要上前抱住他時,納西瑟斯往後退了幾步,叫她不要靠近他,之後就跑走了。厄科就因為這樣,傷透了心,在山裡放聲大哭,最後她哭到耗盡形體,只剩她的聲音在山谷裡徘徊,這也是英文字Echo回聲的由來。

    由於被納西瑟斯拒絕的女子太多,她們紛紛要求復仇女神涅墨西斯(Nemesis)懲罰他,而復仇女神也同意她們的請求。有一次,納西瑟斯在打獵完,在一個小池塘中看見自己的倒影,這一看不得了,他從來沒有看過這麼帥的人,於是他就愛上了水中自己的倒影。他知道水中的自己永遠不可能報答他的愛,漸漸地,他被他心中狂熱的情感給融化殆盡,最後在自己的灰燼中,在池塘旁變成一朵水仙花,永遠可以看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

    這個故事有許多不同的分析方法,但在這一次的節目當中我想要談一件事情:如果在一段關係當中你只看見自己,那麼表面上你雖然是和對方在一起,但實際上你會是一種永恆的孤獨。

    最明顯的狀況就是「嘗試在關係裡面改變對方」。因為你希望對方能夠按照你的方式來生活、按照你的想法來思考、所以你會不斷地「溝通」,希望他能夠跟著你習慣去做協調——說穿了,你只是希望對方活成另外一個你的複製,可是長久下來,你會發現不論你怎麼努力,對方都一樣固執。(愛情不是交易,被威脅的人就算愛了,也只是個傀儡,不會心服口服)。

    有夥伴寫信到海苔熊信箱來詢問感情問題,通常都會鉅細彌遺描述兩個人之間有很多相處上面的困難,但每次我看完除了心疼之外,也會有另外一種感覺是:既然這個人這麼糟糕,為什麼你還要跟他在一起?難道你一開始是眼睛瞎了嗎?

    古時候的研究就會說,那是因為愛情本來就是盲目的,愛上一個人就會戴上玫瑰色的眼鏡(Rose glasses),這種狀況本來就很正常。但隨著我也唸了榮格一段時間,我發現其實有另外一個理論解釋起來也有一番味道:你愛上的始終是自己的陰影,那個你很討厭、不喜歡、排斥成為,又渴望成為的東西。

    等等,你是書讀太多腦袋燒壞了嗎,怎麼會有一種東西是「既排斥成為又渴望成為」的呢?這不是很矛盾嗎?其實一點也不會。

    以這個故事來說,納西瑟斯是相對來說比較有自信,也被眾人擁戴的人;厄科則是相對比較沒有自信,把目光都放在別人身上的人,這兩個人剛好形成一對互補。對厄科來說,她好喜歡這位發光發熱,光是蹲在湖邊,就可以看到旁邊很多閃耀光芒的納西瑟斯;對納西瑟斯來說,如果可能的話,他也「渴望擁有愛人的能力」,可是因為詛咒所以他沒有辦法愛人,沒有辦法把目光放到別人身上,而這個優點反而是厄科擁有的。

    鏡頭轉換到現實生活。過度獨立的人通常會愛上過度依賴的人,因為他們內心會覺得:「天啊,你怎麼可以那麼信任對方?我都不敢了,你卻可以!」,過度依賴的人也會喜歡上過度獨立的人,他們心裡可能會想:「天哪,你怎麼可以什麼事情都靠自己,你好勇敢,我都沒有辦法,我只要一個人就會覺得寂寞。」

    講雖然是這樣講,但如果你請獨立的人變得依賴一些,他會非常抗拒,因為他不習慣也不敢;同樣的當你請依賴的人獨立一些,他也會覺得很不安,因為這跟他過往的行為不太一樣。

    換句話說,我們是活在「習慣的自己」,並且追求「渴望成為的自己」的路上。而後面這個自己,雖然蘊含著某一種渴望,但往往也是有點害怕、有點不習慣,有點排斥的。

    我們會愛上自己的陰影,這件事情本身沒什麼問題。可是我們要很小心不被那個陰影給吞噬,否則就會像故事裡面的這兩個主角,一個變成山谷裡面的回音,另外一個變成湖畔的水仙花。那麼,當你發現自己喜歡上的是自己的投射,而不是對方真實的樣子,那該怎麼辦呢?

    老實說,光是你有這個「發現」本身,就已經有50分了。至少你可以去區分,哪一個部分是你的投射,那一部分是他真正的樣子,這個區分就會讓你回到地球表面,而不是一直活在幻想之中。

    接著,如果用佛教的用語來說,就是要「破除我執」(用凡人的話來說就是不執著)。比方說:

    -不再執著一定要用某一種方式來溝通
    -不再執著一定要讓對方改變
    -不再執著要求自己一定要不斷努力付出換愛
    -不再執著緊緊抓住對方以避免孤獨
    -不再執著在關係裡面一定要當「贏」的那一個
    -不再執著一定要修煉成為更好的自己

    可能還有很多很多,族繁不及備載,但總之就是在彼此的關係當中,加入多一點放手,於此同時,你也給了自己多一份溫柔。

    看到這裡,如果你心中有:「可是他會⋯⋯我該怎麼辦?」的想法,那麼表示你又掉入了另外一種執著當中(有沒有誰願意自首舉手🙋‍♂️)。試著把眼光拉遠,不要只看見湖裡面的自己的投射,也不要只看見那個一直閃閃發亮的對方,當你用比較廣闊的觀點去看待你的那個「怎麼辦」,會發現有許多疑問,開始變得清晰透明起來。

    有些時候,我們對於感情裡面猶豫和無法決定,是因為距離現象太近。後退個幾步,會讓彼此都舒服。

    #echo #narcissistic #神話心理學 #童話心理學
    #今天的節目這裡聽
    https://ppt.cc/fu66Cx
    *故事取自 風傳媒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062453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 情感投射英文 在 吳崢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2-10 14:09:11
    有 1,191 人按讚

    趙少康近來動作頻頻,不僅表態參加2024總統大選,更積極宣揚他的兩岸理念。諸如對中國就是要「一成國防、九成政治」、「喊一聲兄弟、保百歲平安」、「國防靠美國、經濟靠中國」等等,但上述這些說法,哄騙性質仍大於實質可行性。
     
    趙先生當年是叱吒風雲的政治明星,其論述能力放到今天的國民黨,明顯比其他檯面上人物要高上一截。也因為他敢說,只要觀察他的發言一段時間便不難明瞭他的意識形態。
     

     
    就我觀察,趙少康的核心認同仍是渴望看到中國(華人)偉大復興的民族情感,這在他那一輩的外省第二代是很普遍的情結。因為親緣關係與中國的連結,加上成長過程長期受黨國灌輸大中國歷史意識形態,骨子裡推崇的是所謂漢唐盛世那種強盛帝國、萬邦來朝的天朝思維,移到現代便是中國在清末歷經百年恥辱後要偉大復興的榮耀敘事,個人權利與福祉在這幅圖景中則沒有位置。 
     
    由於民族認同先於政體制度,因此當中華民國已無緣實踐上述任務,這個期待便很自然地轉嫁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身上。今天藍營中有這麼多人欣然接納過去恨之入骨的共產黨,反對一路扶持自身的美國政府敵視,便是由於民族情感的變形投射。例如趙少康在評論美中貿易戰時,他更傾向於形容為是美國在找機會打壓崛起的中國,而非中國應該為長年不遵守智慧財產權、盜取商業機密付出代價。
     
    當然,趙少康不是那種已經紅的向共產黨下跪的投降主義份子,但因上述思維,他提出的種種兩岸倡議說穿了便是如何讓台灣在短期(10年、20年)內保有自由民主的狀態下,一起加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藍圖的計畫。白話講就是台灣人和中國人都是華人(兄弟),不要內鬥,要一起團結對抗歐美。
     

     
    或許有人還記得,趙少康去年在電視上大罵蔡英文不顧兩岸和平的理想,甚至為此和陳文茜吵架。因為對趙少康來說,「化獨漸統」才是台灣總統的歷史任務,所以即便蔡英文根本沒有主動挑起任何兩岸衝突,但趙少康罵得其實不是和不和平,而是在蔡英文主政下台灣與中國漸行漸遠這件事。
     
    但說穿了,趙少康的兩岸倡議終究是他個人的一廂情願。因為他根本提不出任何台灣一旦向中國靠近放低戒備,中國會信守承諾尊重台灣人主權和地位的保證。香港的50年不變才過了20年也就變了,如果台灣要把自身安全寄託於主觀對中國善意的期待上,把嬰兒放在火爐邊可能都更安全些。
     
    因此,比起韓國瑜的膝蓋走路,趙少康用個人主張來和社會對話當然是好得多。但台灣人民還是要謹慎,不要被外表裹著糖蜜的毒藥給騙了。

  • 情感投射英文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19 08:49:59
    有 120 人按讚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 情感投射英文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1-25 20:21:51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 情感投射英文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5-21 18:15:01

    完整影評:

    【幕迷影評】文章傳送門:
    https://www.movier.tw/post.php?SID=153968

    【方格子】文章傳送門:
    https://vocus.cc/@XXY2018/5ce36694fd89780001ef814d


    作為2019年奧斯卡最佳記錄長片得主而言,《赤手登峰》真的當之無愧!從人物紀實,描寫攀岩家-艾力克斯霍諾爾德夢想攀登「酋長岩」,再到他如何完成挑戰的過程,我們能夠看到的是不僅僅只是一個痴狂於無繩攀岩的攀岩者,如何在沒有安全裝備的情況下徒手攀登,征服「酋長岩」;觀眾還能夠投入在每個攀岩的畫面之中,投射我們對主角的情感;一方面擔心著主角的一舉一動:另一方面我也能夠隨著艾力克斯的每一個腳步、每一次搭手,寄託希望在他身上,與他經歷各種酸甜苦辣。就觀眾的角度來看,我們就是這場壯舉的見證者,見證了一場充滿溫度的攀岩之旅。

    《赤手登峰》實實在在地達到了紀錄片的記錄「人物」和「觀點」的兩大核心本質,並讓觀眾感受到故事中的情緒變化、角色成長、或是記錄者希望能夠帶給觀眾們什麼樣的價值觀。「無繩攀岩」這種看似玩命的運動,遊走在生死之間的危險遊戲,實際上背後乘載著什麼樣的羈絆,艾力克斯與生活周遭的朋友們,對於這場征服「酋長岩」的攀岩行動有著什麼樣的期待;透過這部紀錄片我們能夠透過貼身記錄主角的生活點滴,讓觀眾就像是認識了新朋友般的親切。

    你也看過《赤手登峰》了嗎?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喔!



    《赤手登峰》Free Solo

    片  長 | 100分鐘
    分  級 | 保護級 6+
    上映日期 | 2019.05.17
    導  演 | 金國威、伊莉莎白柴瓦沙瑞莉
    演  員 | 艾力克斯霍諾德
    產  地 | 美國
    發  行 | 海鵬影業
    語  言 | 英文

    ------------------------------

    別忘了隨時關注XXY的影評和活動動態喔!

    ▶️ 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XXYanimalofvision/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 加點吉拿棒:
    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ExtraChurros/
    YouTube頻道:https://goo.gl/Muo4bo

    以行動贊助我們持續創作: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Pressplay訂閱專案:https://goo.gl/nsRrEB


    #XXY #影評 #電影 #娛樂

  • 情感投射英文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05-29 19:00:04

    【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最近台灣除了一些民生議題之外,我想最引起大家關注的就是跟選舉有關的訊息,我認識的很多朋友都覺得自己是一個理性的決策者,對於要把票投給誰,對於每個候選人他們的政見,有什麼樣的想法跟看法,都有一套自己的說法。

    似乎好像哦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是一個「理性」的決策者,但事實上你我真的是這樣嗎?有沒有可能透過一些媒體的操作,或者是民調的操作,去左右了我們的那一張票,到底要投給誰?

    甚至於有沒有可能因為這樣的操作,我們有可能把票投給那個我們原本不可能支持的人?

    這個說法我想你聽到一定是覺得有一點誇張、危言聳聽,但事實上呢在1994年美國的肯塔基大學的研究,告訴我們這是有可能的!

    兩位學者喔蓋德爾跟錫爾滋,他們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我們其實是很容易被這些所謂的民調影響的!

    這兩位學者把180個受試者分成九組,讓他們聽到不同的訊息,然後去檢核他們因為這個訊息在投票決定上會有什麼影響,其中一些人聽到的訊息是對於民主黨候選人正面的描述,而且說他們很有可能高票當選。

    在這樣的訊息介入之後,這些受試者在沒有特定的政黨喜好的狀況底下,有70%的人會把票投給在那個訊息當中,所提到的民主黨候選人。

    但反過來,當這個訊息改成是對共和黨的候選人有利的時候,這個投票傾向就會很明顯的偏向共和黨候選人,甚至於這其中還有曾經身為共和黨黨員的人,只要這個訊息當中,出現了民主黨候選人當選的呼聲比較高,他就會把票投給民主黨候選人,這樣的景象。

    所以回觀一下,蓋德爾跟錫爾滋他們的研究也說明了,為什麼政治人物這麼在乎媒體上面,特別是民調的一個排名。

    這個也很容易呼應到心理學裡面,研究的從眾行為、從眾現象,因為對你我來說,我們都不希望自己是錯的,我們都希望自己站在多數人的那一邊。

    那當然如果進一步研究投票的行為,和每一個投票人對自己手中的那一張票的情感投射,我們都很希望自己投下的那一張票是所謂有用的票,那當然如果我投給會當選的候選人,這就是所謂「有用的票」。

    所以你會發現不管社會怎麼樣的進步,我們多麼高舉著民主的大旗,或者是選民素質這樣的訴求,你會發現人到頭來我們做很多決定,我們仍舊是很容易受到這些外部信息的影響。

    那如果瞭解了這一點,其實反身看看自己,為什麼所謂的「獨立思考」這麼的重要?不管你是面對政治投票的選擇,甚至於自己生涯選擇!

    就像很多人在大學選填科系,或者是畢業找工作的時候,都希望自己投入的是熱門的行業,可是現在的一個問題就在於,當你在選擇大學要念什麼科系,或者當你要在職場上求職。

    在那個時空底下,大家認為熱門的行業,其實很有可能它已經走過了高點,也就是說它即將要不斷的往下探底了,那這個時候你因為當下媒體的訊息,事實上我們很清楚知道,媒體告訴我們的都是已經發生的事,但是不代表未來的一個趨勢跟走向。

    可是在這樣的心理狀態底下,我們永遠會是那個被操弄的人,更可怕的是如果回到你的人生,你永遠接上的是趨勢在高點的最後一棒,也就是要往下走的第一棒。

    所以談到這邊,當你接觸到任何訊息的時候,首先你要質疑的是媒體給你的訊息,真的是大多數的人的意見嗎?

    再來第二層,如果他真的是大多數人的意見,你有什麼理由一定要從眾呢?

    勇敢的走自己路,那麼它的前提就是我們必須要有獨立判斷思考的能力,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內容。
    那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說明都有相關的連結,凱宇很期待有一天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