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悲歡離合廣播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悲歡離合廣播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悲歡離合廣播劇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4萬的網紅舊時香港,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吳香倫原唱的《簾捲西風》,為同名的香港電台廣播劇主題曲。 當年港台下午的「悲歡離合」時段,曾將許多嚴沁、岑凱倫等作家的流行小說,改編為廣播劇,吸引不少人追聽;據說,那時候部份工廠一到播放時間,就會打開收音機,讓女工一邊工作、一邊收聽,當作員工「福利」。 到了三四十年後的今天,香港已沒有多少...
悲歡離合廣播劇 在 舊時香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吳香倫原唱的《簾捲西風》,為同名的香港電台廣播劇主題曲。
當年港台下午的「悲歡離合」時段,曾將許多嚴沁、岑凱倫等作家的流行小說,改編為廣播劇,吸引不少人追聽;據說,那時候部份工廠一到播放時間,就會打開收音機,讓女工一邊工作、一邊收聽,當作員工「福利」。
到了三四十年後的今天,香港已沒有多少勞動密集型工廠,互聯網世代中,聲音廣播亦已步向式微。
悲歡離合廣播劇 在 Fb新鮮事新聞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朱玲姐,漢聲電台裡讓我景仰的資深主持人,人品、修養、學識、談吐,都是我永遠學習的對象。
題目:那段「玩聲音」的歲月 (本文刊於2016/12/27聯合報繽紛版)
人們常說:「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曾經我也著迷於當個演戲的瘋子,只是我演的戲是讓觀眾用「聽」的,非用「看」的。
當年負笈北上求學,住在鴿籠般簡陋的學生宿舍裡,藉由一台小小的電晶體收音機聽廣播,成了主要的娛樂,也因此讓我對這份聲情傳播工作充滿嚮往。
廣播是一門聲音的藝術,由於沒有畫面,所以想像空間無限,廣播戲劇尤甚。廣播人優美磁性的嗓音和豐富的聲音表情,總使我想像主演者都是俊男美女,情緒亦隨情節跌宕起伏。當時,不論中廣公司、漢聲電台的廣播劇,或是復興電台、台北市政電台的廣播小說,都讓我聽得如癡如醉,錯過收聽即仿如心靈枯竭。甚至常因迫不及待想知道結局,乾脆買書回來閱讀,紀剛的《滾滾遼河》、羅蘭的《飄雪的春天》等書都是如此讀完的。
進入廣播界後,看到前輩坐在小小的播音室面對麥克風,藉由抑揚頓挫、哭笑唉嘆等豐富的聲音表情,將劇中人的性格與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有時還會淚灑錄音室,久久無法自已,精湛的演技令我讚嘆不已。
後製音效也是一絕。或來到喧囂城市,或走進郊野深山,甚或穿越時空回到遠古朝代,跟著劇中人經歷悲歡離合的人生,所營造的場景與氛圍,讓聽眾身歷其境。
聽前輩們說起早年錄製戲劇音效,需藉助許多道具模擬,例如:下雨聲是將綠豆放在籮筐裡搖晃;馬蹄聲是用兩個塑膠杯蓋在桌面敲擊;錄音室裡有一扇假木門,專供古裝戲開關門之用。但如此克難的方式,待更真實豐富的音效唱片出版後,即走入歷史。
錄音室裡一扇厚重的門,猶如一道通往戲劇天地的大門。一天,導播隔著隔音玻璃對我招招手,怯生生的我終於推開了那扇門,走進廣播戲劇的大千世界,親自感受門裡、門外的虛實人生。
記得第一次手捧劇本與眾多前輩坐在麥克風前,即使事前已反覆練習,我的聲音依舊不聽使喚地顫抖,頻頻NG。慶幸導播耐性地一句句教導,才使我漸入佳境,否則真擔心自己的心臟也會NG。
無需繁瑣地化妝、換戲服,卻能穿梭於各種角色的廣播戲劇表演令我十分著迷。因聲音特質,我常擔綱演出劇中的小男孩與小女孩角色。為了能更貼切詮釋,生活中只要有機會親近孩子,我總會豎耳聆聽兒童們的說話方式和語調。我甚至曾開闢一個專為小朋友說故事的兒童節目,節目中我化身為說書人,除了述說之外,也忽老忽少、忽男忽女地扮演所有角色,以致常有小朋友來信問我劇團中有多少人參與演出呢?
我雖未趕上廣播戲劇的黃金歲月,卻有幸搭上了末班車並嬉遊其中。如今,隨著網路興起與廣播頻道開放,耗費人力、時間與經費的廣播戲劇已式微,也不再有常態性的廣播戲劇播出,從前那個全家人守在收音機旁聽廣播劇的年代早已遠颺,而我「玩聲音」的記憶,也只能從過往的錄音中回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