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悉達多太子遊四城門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悉達多太子遊四城門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cool810 (silence)看板Buddhism標題Re: [法語] 苦、集、滅、道 (1...
: 佛陀傳記提到,悉達多太子遊四城門,觀見生老病死,生起出離心與對世間人的悲憫
: 而去修行。證悟後對世人轉法輪,所宣說的四聖諦真理,是一切大小乘教法的核心。[1]
: 《菩提道次第廣論》:「如是四諦(四聖諦),大小乘中皆數宣說,是為善逝總攝生死
: 流轉、生死還滅諸扼要處。故修解脫極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大綱要)。」
: 《南山律》:「法門雖多,而以首者言之。四諦(四聖諦)統攝凡聖因果(四聖諦含攝
: 一切凡夫與聖者的因果道理),大小教門(不論大乘教小乘教),廣略異宜,無出此四。」
-------------------------------------------------------------------------------
補充:苦諦的內涵當中,主要是講行苦
摘自:尊者達賴喇講授<入行論> 2016年5月10-13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Fa0DOuVRe8
輪迴苦百患,但最主要是三種:苦苦、壞苦、行苦。
至於苦苦(苦苦是痛苦的苦受)的這個想法,並不用特別的介紹,因為「畏離苦苦想
,畜生亦復有」,畜生、動物也會有(想要遠離痛苦的苦受),所以畏離苦苦想,畜生亦
復有。
至於壞苦(壞苦是有漏的樂受)來講的話,「離漏樂受想,外道亦復有」。
想要遠離有漏的這種快樂感受,所謂的壞苦就是指到世間的榮華富貴的感受,這是我
們世間人想要追求的這種安樂的感受,但是這些所謂世間榮華富貴,仔細的去思惟的話,
它會引發更多的痛苦,因為它不是永恆的快樂,反而它會造成很多的副作用。只要這種享
受你持續久一點的話,它馬上會變成苦的性質了,所以它會壞滅了,它看起來像是快樂的
感受,但實際上並非是快樂的感受,…它會壞滅的,所以說到了壞苦。
佛陀所說的這是苦諦,所要認知的這個苦諦,難道只是壞苦嗎?也不是的。
其實佛陀要讓我們知道的苦諦,最主要指的是行苦。
如果只是壞苦的話,其實外道他們也知道說這些世間的榮華富貴它是苦諦,所以這不
是佛教不共要詮釋的苦諦,所以在此說到了「離漏樂受想,外道亦復有」。
但是,佛陀所說的苦諦是什麼呢?最主要講的是行苦。
如果只是一個壞苦的話,其實像四禪天(色界第四禪天)的這些天人,外道婆羅門的
這些修行者,他們因為獲得了四禪天之後,可以暫時的遠離有漏快樂的感受(色界第四禪
天以上沒有苦受也沒有樂受,色界第四禪天以上唯有不是苦也不是樂的捨受)。
那什麼是行苦呢?[1]
「若觀行苦性,有漏近取蘊,諸苦之器皿,如瘡如疾病,遍苦皆動搖。」
如果我們知道痛苦是行苦的話,那這樣子的話呢,一切痛苦的根本就開始動搖了。
什麼叫行苦呢?「被業和煩惱所生,被業和煩惱所牽動,因此沒有自主的本質,稱為
行苦」。
被業和煩惱(有漏業和煩惱二者攝於集諦,有漏業來自煩惱,煩惱來自我執無明)所
產生的一切,受到業和煩惱所牽制,被業和煩惱所牽制所轉的話,我們就沒有自在能力讓
自已隨心所欲地離苦得樂了。
(因為行苦的緣故)所以我們幾乎就是沒有自由,不得自在,這是痛苦啊。因為被業
和煩惱(有漏業和煩惱屬於集諦)所生的緣故,我們縱然不想生病,卻會遭遇病苦;不想
變老,卻會變老嘛(生老病死等八苦,前面七個是由第八個有漏近取蘊的行苦產生)![2]
但是我們沒把行苦(由業和煩惱所生的近取蘊)視為是真正痛苦。姑且不論行苦,我
們甚至把壞苦(世間榮華富貴等有漏的安樂)視為真正的安樂。所以知苦是非常重要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想要離苦得樂,但是卻一直離樂得苦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不懂得
什麼是真正的痛苦。
所以佛陀一開始就說,如果你想要離苦得樂的話,你就要知苦。
像外道的這些修禪的婆羅門教的修行者們,他們為了能夠暫時的遠離世間的這種榮華
富貴的享受,遠離有漏的安樂的感受,所以他們去修學第四禪定(色界第四禪天的禪定)
,讓自己的受永遠處於一種捨受(不苦也不樂的捨受)的狀態當中。
所以佛陀說必須知道行苦的恐怖,要必須知道行苦的過患,所以說到了,這是苦諦。
在苦諦的取捨當中,我們要去做的是什麼呢?就是知苦。在四諦的取捨當中,我們針
對苦諦要做的是什麼呢?就是要知道、徹底的了解,所以說到了知苦。[3]
------------------------------------------------------------------------------
[1] 行苦是「無明緣行」產生的「純大苦聚」。達賴喇嘛尊者《覺燈日光》:
「畜生本欲離苦苦(苦苦是痛苦的苦受),外道也欲壞苦離(壞苦是有漏的樂受),
業與煩惱所生蘊(行苦是業和煩惱引生有漏近取蘊的苦諦),此(行苦)乃佛教所示義。
如果只想遠離苦苦,其實不只是人,所有的動物也都想要離開苦苦,所以遠離苦苦的
這種厭離心,不是佛教不共之說。至於想遠離壞苦,外道也有,像四禪以上的外道他們認
為有快樂的感受就會有散亂,會影響禪定,於是厭離快樂的感受而追求捨受,四禪以上(
色界第四禪天與無色界四個空處天)都是捨受,沒有樂受,所以遠離壞苦也不是佛教不共
之說。厭離行苦(行苦是由無明緣行引生有漏近取蘊的苦諦),才是佛教不共的法義。」
[2] 苦諦另一種分類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
、五取蘊苦。八苦中的前七個,也是因為有最後一個五取蘊苦,而有前面七種的苦。
[3] 生起一般的悲心,不需要出離心做為前導。但大悲心是想要幫助一切有情脫離輪迴、
脫離行苦的心,生起這種心之前,如果自己並不想脫離輪迴,就不可能生起以一切有
情為所緣希望眾生脫離輪迴的心,因此出離心(厭離行苦)也是大悲心與菩提心的因。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76406250.A.93A.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12/16/2019 09: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