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t @david_siuchunghang with @get_repost
・・・
StageMag 焦點好戲:風車草劇團《公路死亡事件》
:: 熟悉又陌生的某某 我們是一世還是一秒的朋友?
StageMag導賞
風車草劇團將於葵青劇院演藝廳上演劇目《公路死亡事件》,是次演出為風車...
#Repost @david_siuchunghang with @get_repost
・・・
StageMag 焦點好戲:風車草劇團《公路死亡事件》
:: 熟悉又陌生的某某 我們是一世還是一秒的朋友?
StageMag導賞
風車草劇團將於葵青劇院演藝廳上演劇目《公路死亡事件》,是次演出為風車草劇團與著名編劇莊梅岩首次合作。莊梅岩更為風車草三子——梁祖堯、湯駿業和邵美君度身訂造角色,把現實中三子的性格、觀感和形象注入他們所飾演的角色大J(梁祖堯飾),長隆(湯駿業飾)和老英(邵美君飾)。再加上莊梅岩式的語言對白、獨有的人物性格刻畫手法,運用生活化的台詞展現複雜的角色心理狀態。
演出的另一賣點,是如何在舞台上呈現「公路追逐」的場面。這也是令導演陳曙㬢感到最頭痛的其中一幕,演員梁祖堯笑言,電影處理「公路追逐」反倒容易,但當移師到舞台上便成了一大挑戰!
風車草劇團近年愈來愈多本土氣息濃厚的作品,令香港觀眾有所共鳴感。香港人旅行成癮,如果選錯了旅伴,可能令旅行變成苦差,甚至吵架收場。所以如劇中三位主角,因為一次自駕遊而反目成仇,或許也發生過在各位觀眾身上。
至於演變成死亡事件,只是戲劇效果,希望各位觀眾不會有所共鳴吧!
都是旅行惹的禍?
填詞人黃偉文筆下的「來年陌生的是昨日最親的某某」道盡了朋友間的離離合合,一個想法、一個表情,又或是一句說話,都足以令一段關係由一世變一秒。如劇中的三位主角——大J、長隆和老英,原本開開心心計劃自駕遊,兌現兒時承諾,怎料大J把女朋友(黃呈欣飾)帶來,三人行頓時變成四人同「樂」……
當大家的期望、步伐和選擇都不一樣時,分岐自自然然就會出現。自駕遊變成了困獸鬥,唇槍舌劍,各懷鬼胎。
劇中的大J是一名典型的「撈偏人」,出身富裕家庭,卻又為刷存在感,做盡壞事,借旅行之名,其實暗地裡進行走私生意;長隆則因為欠下巨債,心不甘情不願地和大J一同進行走私活動,三人中的大家姐老英,做人講道德、做事講原則,期待能開開心心與兩位「老死」去旅行,原來只是被他們利用和欺騙。
表面風平浪靜的Road trip埋藏著暗湧,再加上一個突然出現截順風車的神秘背包客(邵仲衡飾),令衝突一觸即發。各人心中的秘密彷彿都被這個突然出現的背包客全部看穿了一樣,各人的暗謀、詭計 一一浮面,最終演變成一件無法挽回的死亡事件…… 死亡第二部曲
喜歡莊梅岩的朋友,應該都記得她十年前寫過另一部開宗明義以殺人為題材的舞台劇《聖荷西謀殺案》,這個劇本當年拿下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劇本獎,而且是當時劇圈的話題之作。而即將公演的《公路死亡事件》則是莊梅岩的「死亡第二部曲」,令不少莊迷十分期待。
《聖荷西謀殺案》講述移民到美國聖荷西的一對港人夫婦,在小鎮過著平靜而幸福的生活,並準備迎接新生命的來臨,但兒時鄰居突然來探訪並同住,抖出了三人各自不可告人的秘密。劇名雖有「謀殺案」三字,卻在劇內遲遲未有發生,耐人尋味,直至最後一幕才揭開眾人幸福背後醜陋不堪的秘密,並以殺人告終。
編劇莊梅岩喜愛把人物或事情的暗陰面用幸福的表象隱藏起來,再隨著故事的推展一一揭露出來,最後給觀眾來一個「大癲覆」的結局,這亦成為了她本人的寫作特色之一。《公路死亡事件》作為「死亡第二部曲」,不知又會為觀眾帶來一個怎樣意想不到的結局?
節目簡介
莊梅岩為風車草三子度身訂造的一個劇本 帶你遊歷一趟人性缺憾和陰暗的亡命之旅
一場看似「普通」的旅行,三個由中學時期已經是好朋友的「廢中」,一個一拖再拖的「約定」讓他們決定相約出走世界,一同踏上這趟死亡之旅。
相識20年的大J、長隆和老英,因為一個兒時約定,令他們計劃來一趟公路自駕遊。三個舊相識和一個女朋友,看似簡單的旅行,卻把他們的各種恩怨情仇逐漸浮起,在你爭我吵之際,公路上一個陌生人的身影,使他們的關係走向白熱化。
《公路死亡事件》的編劇莊梅岩獲獎無數,曾憑《教授》、《聖荷西謀殺案》、《法吻》、《找個人和我上火星》及《留守太平間》多次獲得香港舞台劇最佳劇本獎。莊梅岩的作品在本地多次重演,更被翻譯成不同語言並代表香港遠赴國外演出。
編劇:莊梅岩
導演:陳曙㬢
主演:梁祖堯、湯駿業、邵美君、黃呈欣、邵仲衡
佈景設計:葉天慧
燈光設計:歐陽翰奇
音響設計:梁思樺
服裝設計:Kay@Fashion Clinic and Daydream Nation
監製:湯駿業
製作經理:劉細優
舞台監督:梁達明
執行舞台監督:李藍施
執行監製:陸昕、黃詩穎
海報髮型:Salon Trinity@Jo Lam
海報化妝:Vinci Tsang、Lisa C
海報造型:Kay@Fashion Clinic and Daydream Nation
海報攝影:Simon C
海報設計:KentFok_tnPEACOCK
宣傳錄像:Alfred@pmc studio
海報服裝贊助:速寫@JNBY、THE NORTH FACE
門票於1月24日起在城市售票網公開發售
2019年3月22-23日及28-31日 8:00pm
2019年3月23-24日及30-31日 3:00pm
票價:$340, $260及$200
*3月28日 及 3月31日 (8pm) 票價為 $320, $240, $200
葵青劇院演藝廳
(全日制學生、60歲或以上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及看護人及
恩怨偏義複詞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盧斯達:不滿的菁英和不滿的庶民 — 特朗普去留在中文世界的投射】
美國大選進入最後直路,香港輿論界也十分焦慮。反特派總是不忘在文章中提醒和嘲諷香港人,反正無票,為何狂熱?— 但同時很想匡正香港人的國際觀,不斷重覆提醒特朗普有多壞。報稱曾在聯合國工作的作者說,支持特朗普就是「民主歪路」,因為其「專橫腐敗」,並且「根本就是一個法西斯獨裁者」。
這裡就可以看到,「法西斯」一詞變成無限上綱的鬧人詞語,已經失去內容。特朗普嘴再賤、再有種族偏見,還是任由傳媒攻打他,他沒有關報館;民主黨控制的眾議院還是經常跟他過招,特朗普再自大還是要乖乖接受彈劾和通俄調查等等。特朗普也沒有搞集中營,「法西斯」是那麼輕易做到的嗎?在爭論之中批評對方是「法西斯」,在歐美語境這麼多年已經司空見慣,因為他們聽聞過法西斯,但沒真正見歷過。「法西斯」成為一個沒有內容的能指。
這種「歪風」在千禧年以後也蔓延到香港來,英美學風和傳媒的意識形態殖民,在這裡並未完結並且繼續壯大。 動輒將自己無法分析的事情形容為法西斯,反而稀釋了對真正法西斯的敏感度。真正的法西斯在東方,但因為「法西斯論者」並非普世關懷,而終究是西方中心,所以對真正法西斯通常失語或者視為 fake news。西方觀念的界限,就是自我東方主義者的世界的界限。
美國出了特朗普做總統的現象,其人稍為出格,就給滑坡成共和黨政府是法西斯政權。正如靈長類動物和人類在 DNA 上十分類似,但靈長類終究是靈長類,距離進化成人類還有很長的路。特朗普在上一次競選,策略性附和另類右翼的網絡活動,但政權到手之後就馬上疏遠他們,連班農也失去了政策顧問一職。另類右翼和白人至上者是有一套不無可笑的世界觀,但 4 年下來的實情就是特朗普不把這些神話真當一回事;在中東和伊斯蘭世界領域,特朗普將主戰的官員 Fire、著手在伊拉克撤軍、促成以色列與阿聯酋建交, 4 年下來大致上沒有正式戰爭;前國防部長馬提斯是反對特朗普的敘利亞撤兵計劃,被迫呈辭。特朗普愛說高大上的話,但實際行動卻頗為謹慎甚至是避戰。有一些選前承諾也沒有做,例如把奧巴馬和希拉莉收監,他沒有。
很多美國人 4 年前聽聞特朗普可能勝選,就跨下開口說美國將會完蛋、會離開美國,但事實上 4 年下來他們還在,特朗普在過去一屆任期並沒有毀掉美國,加州也有人說要獨立不過似乎不成事。
很多泛泛的評論總是在說高大上的話,甚麼破壞民主根基、打壓第四權,形容得繪形繪聲,但第四權不是被攻擊而是自我淪陷。西方傳媒、社交媒體封銷拜登家醜聞,儼然當起了真理部角色。他們在特朗普的「引誘」之下主動走向極端,他們反對「特朗普」被視為「非常手段應付非常時期」的手段,但自己也被捲入這種邏輯之中,要用非常手段對付特朗普和保護拜登。例如曾經聲稱「政治歸政治,科學歸科學」的《自然》(Nature) 雜誌也突然說要多講政治,落水赤搏支持拜登味濃,便是標準的雙重標準。
特朗普拜登之爭,也伸延到中文世界來。有點年紀的上一代分化得最為嚴重。很多很 vocal 的意見領袖也表態支持特朗普,或者說特朗普有點不好但總好過拜登。這個現象比起特朗普的存在,好像更引起知識菁英的焦慮和不滿。於是這「外國事務」就慢慢變成中文世界自己的意識形態對抗,「反侵派」總是不忘嘲諷侵粉水平低、沒有 (他們的) 國際視野、有尋求救世主的情結之類。然而這也許亦是特朗普總會有支持的原因,因為「建制」一直忽略他們、菁英一直沒有真正包容庶民。庶民水深火熱,但漂亮和政治正確的話語並不能真正改善其處境,於是憤怒的民眾唯有找尋其他選擇,於是民眾被視為「背叛」了真理,被視為「民粹」,但有甚麼政治不是民粹?如果前任的美國建制把事情做得好,怎會有今日的「民粹」?
中文世界的那些反共人,聽了中國融入世界之後就民主化的「美國/世界」謊言多少年?現在他們知道自己等不到,就熱烈尋求新可能。而具體上他們又真是看到在特朗普任內,情況有巨大變動,縱然任何改變都不可能是一人決定或者無中生有,必有前任甚至再前任的歷史鋪陳,但 perception is reality,讚美和崇拜也就必找一人借花敬佛。越反共反中的人就越覺得美國回到「又傾又砌」將來是一個惡夢,因為這個惡夢他們已經歷了好多年。港台人海外華人難道不是這個世界體系的長期被出賣者?有人被世衛長期無視排擠、有人在「國際條約」的監護下照樣喪失基本人權、有集中營 24 小時營業、有人的文化和歷史被一點一點地清除 — 無力一回事,但無力再被菁英建制刻意無視,就成了後者的自我實現預言 — 暴民來了。反對者是後者有份養成的。
那麼是不是如論者所說,特朗普華人粉絲只需要候選人看似反共,其餘一切價值都不重要?我不是華人所以不能代其他人答;但例如現在的情況是香港,是否香港人要符合了一個長長的進步價值列表,所有都同意了,才能關注自己想要關注的,或者對某個候選人心有所屬?對於香港這樣一個 (正如他們所說) 無票的群體,最為關心的自然就是美國對中政策,是不夠搏大、不夠進步,但難道此一人性有錯?正如美國很多人也會關心國內問題多過美國的環球策略,而投民主黨,這站在他們立場來看便十分正常。為甚麼香港人不支持 BLM,或至少保持距離,不以美國自由派大腦為自己大腦,有自己的利益立場,就要被藐呢?一個具體而複合的政治問題最後被約化為道德問題,難道「撐侵」就無資格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權利?香港人無票尚且要鬥臭,是否要接受「思想教育」?那支持特朗普的美國人是否要被排除出美國民主以外?
一些人看到海外中國民運領袖或被迫害者「竟然」支持特朗普而大呼世風日下,好像覺得所有人都要簇擁在某個僵化的「自由」版塊或陣營才是正道,這塊招牌要是真實代表利益還好,但更多時候只是關乎很多人的 ideological satisfaction?這是尊重個體的民主主義,還是一場關於權力、學術媒體話語權的較為「文明」但又更加狡黠的戰爭?傳媒去到公然封銷消息、決定人民所思所想,合乎法度?
其他地方暫且不論,就只談香港:香港的「侵粉」是不是只需要候選人「看似反共」就行?說句老實話就是:可能真係。你期望那些已被迫到旁人無法想像的處境的人,還能同等比例地關注環保、第三世界饑民、美國偷渡者、黑人白人之間的恩怨情仇?我就不會這樣強人所難,不會那麼迂迴曲折地建構一個鞭韃淪陷時期香港人的理論模型。人總可以說敘利亞黎巴嫩還更痛苦,香港人沒有資格叫苦連天;但並未到達最終絕望的人,並沒有特權去嘲笑已經進入絕望的群眾,手抱一盞微弱的孤燈,那孤燈就是全世界剩下的唯一希望。它並不是太陽,沒錯,但那是很多人步入黑暗之後手邊唯一的照明燈。人當然可以手舞足蹈地糾正 fact check:這不是真正的太陽,你們真笨;就好像你也可以說露宿者的食物不好吃卡路里高而且不是素肉 — 但那只是濫用自己知識和階級上的 privilege 來感覺良好。
恩怨偏義複詞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盧斯達:不滿的菁英和不滿的庶民 — 特朗普去留在中文世界的投射】
美國大選進入最後直路,香港輿論界也十分焦慮。反特派總是不忘在文章中提醒和嘲諷香港人,反正無票,為何狂熱?— 但同時很想匡正香港人的國際觀,不斷重覆提醒特朗普有多壞。報稱曾在聯合國工作的作者說,支持特朗普就是「民主歪路」,因為其「專橫腐敗」,並且「根本就是一個法西斯獨裁者」。
這裡就可以看到,「法西斯」一詞變成無限上綱的鬧人詞語,已經失去內容。特朗普嘴再賤、再有種族偏見,還是任由傳媒攻打他,他沒有關報館;民主黨控制的眾議院還是經常跟他過招,特朗普再自大還是要乖乖接受彈劾和通俄調查等等。特朗普也沒有搞集中營,「法西斯」是那麼輕易做到的嗎?在爭論之中批評對方是「法西斯」,在歐美語境這麼多年已經司空見慣,因為他們聽聞過法西斯,但沒真正見歷過。「法西斯」成為一個沒有內容的能指。
這種「歪風」在千禧年以後也蔓延到香港來,英美學風和傳媒的意識形態殖民,在這裡並未完結並且繼續壯大。 動輒將自己無法分析的事情形容為法西斯,反而稀釋了對真正法西斯的敏感度。真正的法西斯在東方,但因為「法西斯論者」並非普世關懷,而終究是西方中心,所以對真正法西斯通常失語或者視為 fake news。西方觀念的界限,就是自我東方主義者的世界的界限。
美國出了特朗普做總統的現象,其人稍為出格,就給滑坡成共和黨政府是法西斯政權。正如靈長類動物和人類在 DNA 上十分類似,但靈長類終究是靈長類,距離進化成人類還有很長的路。特朗普在上一次競選,策略性附和另類右翼的網絡活動,但政權到手之後就馬上疏遠他們,連班農也失去了政策顧問一職。另類右翼和白人至上者是有一套不無可笑的世界觀,但 4 年下來的實情就是特朗普不把這些神話真當一回事;在中東和伊斯蘭世界領域,特朗普將主戰的官員 Fire、著手在伊拉克撤軍、促成以色列與阿聯酋建交, 4 年下來大致上沒有正式戰爭;前國防部長馬提斯是反對特朗普的敘利亞撤兵計劃,被迫呈辭。特朗普愛說高大上的話,但實際行動卻頗為謹慎甚至是避戰。有一些選前承諾也沒有做,例如把奧巴馬和希拉莉收監,他沒有。
很多美國人 4 年前聽聞特朗普可能勝選,就跨下開口說美國將會完蛋、會離開美國,但事實上 4 年下來他們還在,特朗普在過去一屆任期並沒有毀掉美國,加州也有人說要獨立不過似乎不成事。
很多泛泛的評論總是在說高大上的話,甚麼破壞民主根基、打壓第四權,形容得繪形繪聲,但第四權不是被攻擊而是自我淪陷。西方傳媒、社交媒體封銷拜登家醜聞,儼然當起了真理部角色。他們在特朗普的「引誘」之下主動走向極端,他們反對「特朗普」被視為「非常手段應付非常時期」的手段,但自己也被捲入這種邏輯之中,要用非常手段對付特朗普和保護拜登。例如曾經聲稱「政治歸政治,科學歸科學」的《自然》(Nature) 雜誌也突然說要多講政治,落水赤搏支持拜登味濃,便是標準的雙重標準。
特朗普拜登之爭,也伸延到中文世界來。有點年紀的上一代分化得最為嚴重。很多很 vocal 的意見領袖也表態支持特朗普,或者說特朗普有點不好但總好過拜登。這個現象比起特朗普的存在,好像更引起知識菁英的焦慮和不滿。於是這「外國事務」就慢慢變成中文世界自己的意識形態對抗,「反侵派」總是不忘嘲諷侵粉水平低、沒有 (他們的) 國際視野、有尋求救世主的情結之類。然而這也許亦是特朗普總會有支持的原因,因為「建制」一直忽略他們、菁英一直沒有真正包容庶民。庶民水深火熱,但漂亮和政治正確的話語並不能真正改善其處境,於是憤怒的民眾唯有找尋其他選擇,於是民眾被視為「背叛」了真理,被視為「民粹」,但有甚麼政治不是民粹?如果前任的美國建制把事情做得好,怎會有今日的「民粹」?
中文世界的那些反共人,聽了中國融入世界之後就民主化的「美國/世界」謊言多少年?現在他們知道自己等不到,就熱烈尋求新可能。而具體上他們又真是看到在特朗普任內,情況有巨大變動,縱然任何改變都不可能是一人決定或者無中生有,必有前任甚至再前任的歷史鋪陳,但 perception is reality,讚美和崇拜也就必找一人借花敬佛。越反共反中的人就越覺得美國回到「又傾又砌」將來是一個惡夢,因為這個惡夢他們已經歷了好多年。港台人海外華人難道不是這個世界體系的長期被出賣者?有人被世衛長期無視排擠、有人在「國際條約」的監護下照樣喪失基本人權、有集中營 24 小時營業、有人的文化和歷史被一點一點地清除 — 無力一回事,但無力再被菁英建制刻意無視,就成了後者的自我實現預言 — 暴民來了。反對者是後者有份養成的。
那麼是不是如論者所說,特朗普華人粉絲只需要候選人看似反共,其餘一切價值都不重要?我不是華人所以不能代其他人答;但例如現在的情況是香港,是否香港人要符合了一個長長的進步價值列表,所有都同意了,才能關注自己想要關注的,或者對某個候選人心有所屬?對於香港這樣一個 (正如他們所說) 無票的群體,最為關心的自然就是美國對中政策,是不夠搏大、不夠進步,但難道此一人性有錯?正如美國很多人也會關心國內問題多過美國的環球策略,而投民主黨,這站在他們立場來看便十分正常。為甚麼香港人不支持 BLM,或至少保持距離,不以美國自由派大腦為自己大腦,有自己的利益立場,就要被藐呢?一個具體而複合的政治問題最後被約化為道德問題,難道「撐侵」就無資格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權利?香港人無票尚且要鬥臭,是否要接受「思想教育」?那支持特朗普的美國人是否要被排除出美國民主以外?
一些人看到海外中國民運領袖或被迫害者「竟然」支持特朗普而大呼世風日下,好像覺得所有人都要簇擁在某個僵化的「自由」版塊或陣營才是正道,這塊招牌要是真實代表利益還好,但更多時候只是關乎很多人的 ideological satisfaction?這是尊重個體的民主主義,還是一場關於權力、學術媒體話語權的較為「文明」但又更加狡黠的戰爭?傳媒去到公然封銷消息、決定人民所思所想,合乎法度?
其他地方暫且不論,就只談香港:香港的「侵粉」是不是只需要候選人「看似反共」就行?說句老實話就是:可能真係。你期望那些已被迫到旁人無法想像的處境的人,還能同等比例地關注環保、第三世界饑民、美國偷渡者、黑人白人之間的恩怨情仇?我就不會這樣強人所難,不會那麼迂迴曲折地建構一個鞭韃淪陷時期香港人的理論模型。人總可以說敘利亞黎巴嫩還更痛苦,香港人沒有資格叫苦連天;但並未到達最終絕望的人,並沒有特權去嘲笑已經進入絕望的群眾,手抱一盞微弱的孤燈,那孤燈就是全世界剩下的唯一希望。它並不是太陽,沒錯,但那是很多人步入黑暗之後手邊唯一的照明燈。人當然可以手舞足蹈地糾正 fact check:這不是真正的太陽,你們真笨;就好像你也可以說露宿者的食物不好吃卡路里高而且不是素肉 — 但那只是濫用自己知識和階級上的 privilege 來感覺良好。
恩怨偏義複詞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影評《布魯克林孤兒》Motherless Brooklyn | ★★★★
每句「抱歉」逗你開心,痛在我心
.
身為一個妥瑞兒,很開心能夠看到自己喜愛的演員能夠創作出如此有特色,又不失優雅態度的有趣作品;《布魯克林孤兒》不僅描繪了妥瑞兒生活中種種的不便,同時也將妥瑞兒時時刻刻承受外界異樣眼光,所養成的自卑閉鎖、對自我的懷疑、對他人的虧欠等複雜又無奈的個性,詮釋地相當出色,令我感動。
.
除此之外,他也編寫出一部相當典型且精彩的黑色電影,透過不完美的主角,找尋線索解謎的同時,不斷地對人性和自我提出質疑。難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像是我們平常走在街頭上,忙碌、彼此冷漠、疏離嗎?利用妥瑞症來切入一起偵探故事,構築了對整個群體社會的觀察,獨具慧眼的視角,讓《布魯克林孤兒》整部電影散發出一種迷人的氣息。
.
故事藉由主角-萊諾艾斯洛的恩師被殺,進而帶出一場關於官商勾結的政治陰謀;特別的是,它雖然同樣描述了人們因慾望而引發殺機,卻利用政府都市更新、政策推動、以及以亞歷鮑德溫所飾演的摩沙蘭道夫,做為整起案件的重要關鍵,成功製造了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孤立感,確實跳脫了過往黑色電影的框架,對人性與道德提出了批判。
.
它的資訊量龐大,角色彼此之間的關係複雜,但故事卻慢慢地在收放之間回歸到最根本,探討人心的主題。它實際上呈現了社會群體對於多元族群的歧視與刻板印象,從故事在前半段清楚的群體對立關係,到後半段漸漸拼湊出整起事件的樣貌,萊諾到頭來是不是白忙一場?還是這個角色因為這起案件,而有所成長、改變?我想,也是本片值得觀眾們用心感受的地方。
.
有趣的是,艾德華諾頓所飾演的主角設定為混合著穢語、抽動擺頭tic症狀的妥瑞兒,讓查案的過程充滿障礙與衝突;我們也能夠漸漸發現,許多阻礙並非完全來自於妥瑞症,而是來自於「人性」;官僚制度以及政府處理公共事務上的魯莽作風,與tic的對比之下,tic反而是能夠讓主角與他人更加靠近,說來多麼地諷刺啊!
.
換言之,妥瑞症對他人造成影響明顯且直接,但片中所描述的大財團、政客、社會團體、甚至是被當作次等公民的黑人社區,則是一點一滴地累積,改變、影響著我們。那是一種伺機潛伏的威脅,我們若是不關心便會讓它逐漸坐大,當它足以影響我們的生活,那已經是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外顯和內隱兩者間的強烈對比,也呼應了片名「Motherless」孤兒的意境,每個人活著都是需要他人的幫助,有形和無形之間都互相有所牽連;「布魯克林」一角所散發出的孤立感,更顯人與人之間互信互助的重要性;我們也能夠從此處的劇情編排,觀察出艾德華諾頓對社會觀察的細膩與用心。
.
而當艾德華諾頓每說出一句「抱歉」,每一次突兀的行為或是爆粗口,都讓人覺得好笑滑稽;但每一次笑聲背後,是多麼心如刀割、多麼難過卻必須要默默吞下去的無奈。
.
他被當作是怪咖,可能讓人忽略了他過目不忘的記憶力,洞察細節的敏銳觀察力,以及分析案情的推理能力。試著想想,我們在對任何事情時是否也常有如此的偏見,而以偏概全地替他人貼上標籤,而忽略了事情的全貌?我想這正是艾德華諾頓以自己最充滿熱情的方式,描述了一個在城市內求生的小人物故事,像紐約遞出了一封最充滿情感的情書,為戰後的50年代,許多人認為最充滿希望的黃金年代,提出自己對整個社會的觀察,關懷那些被社會時常忽略的人群。
.
而片中以都市更新背後牽扯到的利益關係,讓整部電影在探討社會群體意識的議題上,更顯有趣。全片在充滿爵士音樂的節奏下進行,讓紐約這個大城市顯得優雅迷人。但回歸現實,片中提及的都市計畫、前瞻政策、公共利益與公平正義之間的拉扯,《布魯克林孤兒》確實也將過去探討人性恩怨情仇為主的黑色電影格局更加擴大,也足以套用到當今許多國家在推動政策後引發的民怨反彈,看著電影的同時,在腦海中出現不少即視感,我認為也是本片在當今社會事件頻傳,國際局勢動盪不安的年代,能夠以古鑑今的典範。
.
由亞歷飽德溫所飾演的摩沙蘭道夫,隱射了活曜於1930年代的美國建築師-羅伯摩斯,這位首推宜居城市及交通建設的先驅者。他同時也因過於密切的政商關係,以及大量被當年批評為有歧視性的橋樑設計而飽受爭議。正如同片中所述,羅伯摩斯推動大量的基礎建設,具指標性的建築,以鞏固紐約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地為,造就了紐約後世的繁榮與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
.
說來無奈,先驅者是孤獨的,而片中的萊諾或是蘿拉也是孤獨的,他們所遇到的人事物也都是孤獨的;孤獨的背後是好是壞?透過「人」呈現了大城市下的寂寞,反應現代人的黑暗、缺乏溫度的生活,我認為也是這部《布魯克林孤兒》特別的地方。
.
整體而言,《布魯克林孤兒》找回了當年活耀於40、50年代的黑色電影,給人一種相當內斂低調,又不失優雅感性的風格。但同時也以都市更新到探討人心,由大見小的方式,來描寫人性道德的衝突與矛盾。有缺陷的主角,帶出了人人並非完美的主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陰影和不堪回首的過去,而模糊了黑與白之間的界線,重新對你我的生活、生命的價值觀有了新的體悟和詮釋。
.
我也非常高興電影中刻意不提到萊諾就是妥瑞症,而用許多形容詞去形容自己腦袋裡的感覺,那種越是壓抑、越是不安的無奈,說出了每位妥瑞兒的內心感受。或許是因為當年妥瑞症的話題並沒有被大眾所知,也或許在戰後工業復甦的年代,求同(齊頭式平等)的心態,讓我們忽略了關懷多元族群,而間接造成了歧視和對立。在今日多元族群開始漸漸受到重視,人們開始對自由和包容的概念有了更開放的態度,那麼我相當期待《布魯克林孤兒》這部電影能夠為觀眾們帶來更多改變。
.
.
.
《布魯克林孤兒》Motherless Brooklyn
台灣上映日期:2019-11-29
.
.
.
#布魯克林孤兒
#motherbrooklyn
#edwardnorton
#我不是工讀生
#我是你的好朋友
#X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