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性別主流化心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性別主流化心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性別主流化心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性別主流化心得產品中有2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鄰居伯伯只要看到跟台灣有關的事物都會和我們分享 禮拜一開信箱時看到鄰居伯伯送給我們的小禮物„德國主流媒體Tagesspiegel關於數位政委唐鳳的採訪報導“ 自從住德國以來,鮮少看到德國主流媒體關於台灣的報導,就算有也都僅以小篇幅報導,這次難得以全版面報導台灣數位民主的內容,真是驚喜😳 文中提到政...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75的網紅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影音/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在實務工作中,你是否處理過青少年性別相關議題? 在處理這些議題時,你有感受到你和孩子的差異嗎?你清楚你所傳遞的文化和價值嗎? 這則短片正奇延伸與一群督導伙伴中的討論,跟你談談輔導工作中關於主流敘事和文化的議題。 我是曾正奇,這裡分享了我在生活、工作的心得與見聞,歡迎...

性別主流化心得 在 故事 StoryStudio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2:10:10

【#沙珮琦:為何文科都是女生、男生都讀理工?──揭開性別對高中生選組的影響】 隨著指考放榜,不只一家歡樂一家愁,考生們也面臨了該選什麼科系就讀的問題,身邊也一定不乏「女生要讀文組、男生要讀理組」的聲音。 雖然這是性別刻板印象,但也確實是這三十年來的現況。 看到性別的差異,有些人會以刻板印象去解...

性別主流化心得 在 仇艸西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08:44:21

- #艸西這篇文章有點長 在我們的一生中 根據自己置身的位址和地位 無法對自己討厭的人事物表達討厭的情況難以計算 對自己討厭的人事物表達出討厭 是一種權力 當這種權力被妥善使用時 是件相當有意義的事 能對掌權者表達自己的討厭的社會 關鍵取決於公民是否取得權力 當女性可以向男性表達討厭 當下屬可以向上...

性別主流化心得 在 Howard Huang 黃傲天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18:43:39

【#PrideMonth】今天是本年度「驕傲月」的最後一天,這個源於1969年6月美國「#石牆事件」的指標性活動,已經成為 LGBTQIA+ 社群推動各項權益及社會多元化的重要力量。 今年光是要把期末和疫情新聞處理好就分身乏術,實在沒能多做點什麼,但也注意到性別平權道路上,未竟的各項課題:#跨國同...

  • 性別主流化心得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1 23:29:39
    有 116 人按讚

    鄰居伯伯只要看到跟台灣有關的事物都會和我們分享 禮拜一開信箱時看到鄰居伯伯送給我們的小禮物„德國主流媒體Tagesspiegel關於數位政委唐鳳的採訪報導“ 自從住德國以來,鮮少看到德國主流媒體關於台灣的報導,就算有也都僅以小篇幅報導,這次難得以全版面報導台灣數位民主的內容,真是驚喜😳

    文中提到政委的經歷(8歲自學編籍、14歲在家自學還被康乃爾大學的人視為共同研究員、開設幾家科技公司、擔任siri開發的顧問、24歲公開跨性別等)、他上任後所執行的改革(導入了自己設計的線上試算表系統Ethercalc讓不同單位可相互交流、透明公開會議和訪談會議、無所不在的寬頻網路)、對臉書及中國對台灣影響的看法等 (全文翻譯請見下方連結)

    鄰居伯伯和歐畢王看完報導後的心得:
    🔹台灣有領先科技和數位民主的發展,尤其是無所不在的寬頻網路令德國人羨慕(有在德國用過網路的人應該很能體會😉)
    🔹政府資訊透明公開程度令人印象深刻,通常政府不願如此透明公開資訊,避免減少後續討論的彈性空間(Spielraum)
    🔹台灣有專業背景強大且此優秀的政委,再次令德國人感到羨慕,德國通常由不同政黨結盟組成內閣,政黨間相互協議推派政委人選,常因政治因素考量委任政委,而非依照專業背景ˊ真正的選賢舉能,例如目前德國數位政委是學政治的沒有IT背景,所以德國人知道唐鳳政委自己開發程式都大吃一驚😆
    🔹德國雖然也有跨性別的政治人物,但尚未有跨性別的政委,通常認為亞洲對LGBT議題相對保守,沒想到台灣對LGBT有高接受度,讓有能力的人擔任政委,令人刮目相看

    台灣有唐鳳數位政委超幸福,幸好他父母和校長開明地讓他在家自學,沒讓台灣傳統教育方式埋沒天賦,造就他神人般的成就,讓其他國家非常羨慕台灣有這位天才IT大臣!

    真心希望德國的數位部長能向她學習,不要再讓住德國的人付了相對高昂的網路費,卻一直因不穩定的網路服務而受氣🥴好好改善德國落後的數位化和網路設備吧!!!

    腦̌́̾̌͝波̔͛̀̃͞已́̿̄͝受̍́͠唐̓̚͡鳳̄̈̋͝政̉̾̄͐̚͠委͐̈͐͂̄͞控̑̔̒͛͡制̛̋̀̀̀̈́ X҇̈́̓̉̎̑D͑́̓̓͝

    🗞Taiwan in Deutschland 報導全文翻譯https://www.facebook.com/1898640707062896/posts/2889026011357689/?d=n
    🗞Tagesspiegel網路付費版報導: https://plus.tagesspiegel.de/gesellschaft/ohne-breitband-fuer-alle-ist-jede-demokratie-illegitim-von-der-hackerin-zur-ministerin-209891.html

    #異國生活 #德國生活 #柏林生活 #唐鳳 #AudreyTang #採訪報導 #德國媒體 #德國報導 #德國新聞

  • 性別主流化心得 在 羽茜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08 19:06:05
    有 98 人按讚

    留言分享抽書3/10 17:00截止喔
    好書推薦~《謝謝我自己,不完美也很美》

    跟大家想像的可能不太一樣,我其實很少很少看教養類或者女性成長這類的書。

    因為這兩種都會令我感到壓力。

    教養的書,會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做到,即使是標榜只是媽媽的心情分享,我也會覺得,小孩不在家而我可以做自己的事情的時候,我不太想要再去碰觸跟親子相關的話題。

    媽媽經限於跟朋友或網友的閒聊,但那多半是我覺得不吐不快的時候,但有完整的時間的話,我真的完全就是想要逃避這個話題。

    想要有「不是媽媽」的時間。

    女性成長的書,這樣說好像也是類似道理,我想要有覺得自己「不是女性」的時間。

    這樣說好像有點難解釋,好像會讓人誤解這人不想做媽媽也不想做女性,但也不是那個意思。

    就是覺得,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人」(這本剛好也是羅哲斯的書的書名,我也實在是太喜歡這本書了到處都要提到它),以這件事情為優先。

    而不是優先身為一個女性或母親。

    想要完完全全用一個個人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自己,所以目標就會從,成為一個怎樣怎樣的女性,轉變為成為一個「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可能要在這點上讓我覺得有共鳴我才會喜歡。

    所以一旦我覺得這本書看標題就覺得會打擊我的信心,或者是會喚起我「再多努力一點就可以變得更好」的焦慮感的時候,我就不會打開來看。

    這本我會突然接受出版社的邀約,而不是我自己巧合看到的,就是它裡面有一個章節很打動我。

    就是本文的後半,書中也有放的推薦序裡也提到的,作者說的「男女之間的性別差異,遠遠不及個體差異大」,這是書中的第72頁開始「擁抱妳內心的柔軟」這一章提到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我很喜歡她強調,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而不是某一個性別的這個觀念,覺得跟我一直在想的東西很契合。

    然後也有一些有趣的緣分,像是她在書中提到,王小波寫給李銀河的情書,開頭都是「你好哇李銀河」,我看到就覺得哇,我也喜歡這句耶!😆

    剛好在收到這本書的電子檔的前一段時間,才把王小波情書選看完(臉書相簿《讓一本書陪你》好像有放心得)總之,就是一些細節,讓我覺得作者的想法我喜歡,就推薦了。

    跟大家分享~然後書的連結在留言

    🌼在這篇文章下留言按分享也可以抽書喔!

    以下是我正式的推薦序~~(把正式的放後面啊😂因為自己看了覺得有點嚴肅吧,就先閒聊了)

    ******
    《為了自己去成長,才是真正自由的成長》

    因為是女性作家的關係吧,常被推薦看女性成長的書,但是說真的,很多標榜女性成長的書或言論,都會讓我覺得有些違和。

    為什麼都是女性要成長呢?男性不用成長嗎?女性成長的目標是什麼呢?很多看似鼓勵女性的言論,仔細推敲,好像都不是鼓勵女性「為了自己」而成長的。

    不管是強調女性不可不知的溝通技巧,還是要變得「更美麗」、「更有自信」,這些看起來很棒的宗旨,大多連接到一個不是「為了自己」的理由。

    比方說教女人如何撒嬌,如何不著痕跡地達成目標,就是因為女人如果展露出太多野心,就會被認為是一個有攻擊性,「不那麼女人」的女人。換言之不符合社會主流,認為女性該有的樣子。

    有些書甚至開宗明義地指出,女人不論到了幾歲都要很有魅力,而這個魅力如果細究,就會發現不外乎是對男性的性魅力,以及社會文化中,女性就該溫柔纖細的一種想像。

    在身為人之前,被規定要先身為女性。所以許多女性成長、心理勵志的書,在我看來一點都不勵志,是用美好的話語去包裝父權文化對女性的束縛,用社會對女性的期待,取代女性對自己的期待。

    但這本書我沒有這種感覺,講了這麼多其實就是要講這件事,在許多邀約我推薦的女性成長的書當中,這本是我覺得認同的作品。

    很多地方我都深有同感,像是作者說:「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首先應該是人,其次才有性別。」

    身為女性而且是母親,特別會被期待要展現出「母性」,這個母性其實就是所有被認定是「女性特質」的內容的基礎,所以對一個媽媽來說,被批評沒有母性或母愛不足,是很根本的在否定她身為女性的價值。

    但是我在被期待,也自我期待「要做個好媽媽」的同時,卻越來越懷疑,是不是就是這種對母性,換言之,對理想女性的想像,在束縛著我們去做一個「人」。

    我們是人,就有人性,有普遍性,也有屬於自己個體的獨特性,這些東西不被允許或被壓抑住的時候,說真的,即使有母性或滿滿的母愛,也不能好好地表現出來。因為,我們身為一個人的自然追求,被社會對「女性就該如何」的框架壓抑住了。

    作者以她的經驗和觀察,能夠做出「男女之間的性別差異,遠遠不及個體差異大」,這項很多學者累積研究後才做出的結論,提出要解放性別刻板印象對個人的壓迫,我覺得非常感動。

    先成為一個人,然後才是其他,為了自己去成長,才是真正自由的成長。

    在坊間太多以女性成長為名,其實洗腦女性去符合社會期待的書當中,很高興看見這樣一本獨具洞見,真誠又犀利的作品,誠心推薦給大家。

    #謝謝我自己不完美也很美
    #連結在留言
    #只要留言再按分享就可抽書喔
    幸福文化

  • 性別主流化心得 在 小資夫妻的精省好日子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9-12 18:00:18
    有 15 人按讚

    《我與世界格格不入—成人的亞斯覺醒》重點摘要與心得
    #百分之10的人有亞斯特質
    #你知道什麼是亞斯特質嗎
    #防疫期間多讀書

    這本書是第一本由台灣人以「成人亞斯特質」為主題所撰寫的書,擺在書店的架上,隱隱地發著光。

    從小我就是一個安靜不多話的女生,玩著與其他孩子不太一樣的遊戲;由於很會讀書,一路讀到研究所畢業之後,步入一個循規蹈矩的工作場合中,似乎也沒有很大的障礙。
    只是成年之後,在某些關係上受到傷害,在某些場合中總感到不自在,有時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或者留下傷痕。看了這本書之後,對於認識自我有很大的幫助。
    這本書不僅提供覺得自身或身邊親密的人有亞斯特質者了解與覺醒,更可以促進社會對亞斯特質的理解,唯有透過理解,彼此才能更友善的相對。

    【如果百分之十的人有亞斯特質】
    本書作者是精神科醫師,在46歲的時候發現自己具有亞斯特質。
    目前,廣為人知的是「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然而如同人格特質,作者根據研究提出的名詞為「自閉症光譜」,對於濃度比較淡、語言和智力發展正常、未達到醫學上的診斷標準者,定義上就是「亞斯特質」,學術上的名稱叫做「廣泛自閉症表現型(Board Autism Phenotype,簡稱BAP)。(這些具有亞斯特質的成人,書中會簡稱為亞斯人)
    亞斯人可能造成親密伴侶困擾,這些伴侶則會出現「卡珊德拉症候群」,也就是在外人眼中這些亞斯人很正常、形象良好,伴侶卻承受很大壓力而訴苦,外界無人相信,反而還被責怪是否自己有哪裡做得不好。

    常見的亞斯特質包括社交能力平庸、講話有時有點白目、喜歡享受孤獨、已排好的常規不喜歡更動等,不過每個亞斯人都有獨一無二的特質,不能一概而論。亞斯特質多是基因遺傳,基因組合多變,加上後天環境差異,以及成長過程中的學習和偽裝,所以呈現風貌非常多元。

    據研究推估,約有10%的人有亞斯特質(這個10%已包含中低功能自閉症、高功能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通常從被診斷出自閉症的孩子,其近親也會出現明顯的亞斯特質。具亞斯特質的人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多一些,只是濃度淡的亞斯人通常能夠掩飾得不錯,使得不輕易被區辨出來。

    【從人類演化來看跟亞斯人交往的好處】
    亞斯特質是基於基因,也就證明在人類演化的漫長過程中,亞斯特質一直沒有被淘汰。

    據研究指出,社交困窘的亞斯人,社交性驅力通常比較低。所以,如果你想找一位會乖乖待在家裡,不會四處招惹人或被招惹的對象,亞斯人會是不錯選擇。亞斯特質強烈的人,較願意維持長期的伴侶關係,對一夜情、短期伴侶興趣缺缺,也沒有太多力氣同時維繫多位情人,對家庭和下一代也較願意長期投注精力。或許在這樣的特質上,更可以提供關係的安全感,使得女人親澤成為優勢,基因持續流傳下來。
    不過,亞斯人並非不會外遇,倘若遇到興趣相投、能夠深入溝通和探討興趣與工作的對象,也很有可能會產生外遇。

    另外,亞斯人的大腦,在需要運用系統性思考和分析的學科與工作上,表現常比有其他相同智商的人好。重視細節、規則、秩序的專注能力、對重複工作不會厭煩,因此在這類工作上佔有優勢。

    【社交大腦就是不同,別再說我們的EQ不好】
    在所有自閉症光譜的人而言,「社交大腦」功能不彰,幾乎是一定具備的條件。
    社交大腦的迴路跟多數人有些不一樣,導致社交方式跟主流世界的規則不同,這是許多亞斯人終身要面對的困境。
    例如,亞斯人無法符合「社交假面假說」,沒有辦法圓融的表現和說話、不太會看狀況、不會看場合說話、或一直講別人沒興趣的話題、說話過於直接白目、相信別人說的「字面意思」(無法聽懂弦外之音)等,都會造成人際互動上的困擾,因此有些亞斯人也會變得比較沉默。

    一般認為亞斯人的同理心比較差。實際上亞斯人「情感的同理心」是好的,很敏感於對方的情緒和反應,但「認知的同理心」會讓他做出錯誤的判斷,無法貼近你內心的想法,有時說出來的話反而帶來反效果。

    亞斯大腦不喜歡社交,所以在社交上會耗費很多大腦資源,相較於外向者擁有高的EQ,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輕鬆與人交談、交新朋友,亞斯人則需要在腦中寫出各種情狀的「劇本」或「範本」來套用,而且時間不能太長,需要休息。
    不一樣的特質和專長,各有優劣,理解之後,就能互相尊重和欣賞。

    【被忽略的亞斯女性】
    其實大家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你我身邊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孩子,大部分是男孩。
    這類症狀一開始被當作男童的疾病,所以對症狀的觀察、紀錄、診斷標準,都偏向了男孩觀點。
    由於性別天生的差異,同樣有亞斯特質,女童往往會比男童聰明、有創意,知道如何應對各種社會情境,等到被察覺有社交困窘問題時,已經上高中或大學,錯過早期介入、改善憂鬱和低自尊的時機。
    大體上說來,女孩的社交能力普遍優於男孩,在社交能力的表現上,亞斯女孩大約等同於一般男孩,所以必須更嚴重才會有機會被診斷出來。

    女亞斯特質的核心是:obsession執念。擁有一些強迫性格的完美主義、高度嚴苛的自我要求、對整齊排列和美感的要求、對情感(伴侶)的過度執著等,這些都可能影響人際關係、伴侶關係,或打不進小團體的核心而讓人挫折、感到孤獨,此外,擔心自己不夠好也會造成焦慮。

    【多種亞斯人常見的行為模式】
    一、 亞斯的暴怒:70%的亞斯人會有情緒控制的問題。他們對於秩序很執著,希望按部就班,或者照著規劃好的藍圖行事,如有超過這個圖像或邏輯的事情發生(即使是很小的事情),就會突然暴怒,但平靜下來之後又恍若無事。
    二、 亞斯的白目:直率、純真的表現方式,會在不知不覺中得罪人或惹惱人。他們的大腦重視邏輯性、系統性思考,常忽略別人的各種暗示與內心感受,或者是過度的「自我關注」而忽略其他人。
    三、 亞斯的淡漠:他們不擅長無主題的閒聊、不太會接話、常是句點王,喜歡適度的孤獨。也或者由於人際互動的負面經驗,造成習得的淡漠,以及過度自我專注於自己有興趣的事物上,與之無關的事情就顯得淡漠。
    四、 亞斯的孤獨:他們需要一個人的時刻,可以降低焦慮、穩定心情,但還是需要朋友。當他們因不善社交或表達而累積誤會和怨懟時,會導致被排除在小團體之外,這類被迫的孤獨,也是亞斯人生的大問題。
    五、 亞斯的天真:有些亞斯人很容易相信別人,太快相信別人而遭致到被利用或傷害,部分的女性容易成為男性霸凌的目標。
    六、 其他常見特質:臉盲、喃喃自語、拖延(想太多)。
    七、 亞斯的堅持:固執、掌控、正義、一板一眼(沒有灰色地帶)、傲氣、單向聊天、特殊興趣。

    【附記─如何讓亞斯「不再假裝」?】
    憂慮和焦慮是亞斯特質人的常見症狀,這是因為不適應社會使然。
    目前「神經多樣性運動」有兩種聲音:一是協助「少數」適應「多數」,二是「少數」不需要為「多數」改變。兩種都有價值。因此,神經多樣性運動主張去醫療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書作者閱讀大量的研究文獻之後,整理出成人亞斯特質的成因與表現,能夠作為社會大眾對於亞斯人的理解,也能夠幫助具有亞斯特質的人自我探索和認識。
    是否有一天,亞斯人可以不用再假裝?身為有亞斯特質的人,透過了解自己來加強自己的適應與融入,這是我認為個人層面可以努力的方向。
    就算改變不了社會,至少更認識自己,並幫助和自己互動的周邊他人,減少和自己相處的困難,自己盡力去營造對自己較為友善的環境,相信這樣做能夠活得更快樂、更自在。

  • 性別主流化心得 在 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11-13 20:00:09

    影音/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在實務工作中,你是否處理過青少年性別相關議題?

    在處理這些議題時,你有感受到你和孩子的差異嗎?你清楚你所傳遞的文化和價值嗎?

    這則短片正奇延伸與一群督導伙伴中的討論,跟你談談輔導工作中關於主流敘事和文化的議題。

    我是曾正奇,這裡分享了我在生活、工作的心得與見聞,歡迎您來這裡交流!為保護個人隱私,有關案例分享,皆經過改編或整合多個案例經驗所撰寫而成。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http://www.doctseng.com/

    立即追蹤我的youtube頻道,或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即短片 http://bit.ly/doctseng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