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急診住院醫師幾年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急診住院醫師幾年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急診住院醫師幾年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急診住院醫師幾年產品中有13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醫療專科分科越分越細,有利有弊 這天,一位七十歲阿婆在女兒陪同下來急診就醫 主訴有痔瘡,解血便三個多月,今天覺得虛弱頭暈。 阿婆的就醫習慣良好,過去曾經主動脈剝離開過刀, 有心臟瓣膜疾病,都在本院門診長期規則追蹤服藥, 她以前就有痔瘡病史,以前偶爾會解血便, 但是這次三個多月以來每天都會解, ...

急診住院醫師幾年 在 三胞胎 - 三寶飯✖️柴犬哥哥的日常?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7:22:58

#內文更新 發文重點沒有要引戰 三寶飯小時候氣喘常跑急診和住院和每個月拿藥 絕對知道大醫院收費高是正常的,幾千塊去了從沒質疑過 也知道台灣醫療資很方便也很便宜是全世界有名🇹🇼 但這次以為沒有醫療行為就要收570元很困惑 現在知道醫療行為的範圍了 看傷口就是醫療行為,收費很正常的 即使是10秒鐘的看診...

急診住院醫師幾年 在 Wu Pei Lu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19:29:51

今天凌晨通知一位血氧下降、意識改變的住民送急診 到我們白班收到家屬通知確定辦理住院 然而在剛剛晚上10點多收到單位群組消息 表示此位住民已死亡⋯⋯ 這是踏入長照生活第一次遇到住民死亡的經驗 跟在醫院遇到病人死亡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 畢竟在機構裡是會「日久生情」 許多住民一待就是好幾年⋯⋯ . 在我剛...

急診住院醫師幾年 在 茜茜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3-29 18:09:41

#你家可能也有過敏氣喘兒嗎 #請你務必看完這篇並收藏 這幾天屁寶鼻塞時好時壞,支氣管感染較易引發氣喘,原本噴藥有壓下來,白天也精神很好,但昨晚噴氣喘藥兩次,改變睡姿(氣喘發作時坐睡比躺睡好),屁寶還是非常喘。 從小就身為過敏氣喘兒的我,6歲也曾經有過感冒引發氣喘,喘了整晚,印象中我媽媽如果沒有快...

  • 急診住院醫師幾年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02:10:43
    有 75 人按讚

    醫療專科分科越分越細,有利有弊

    這天,一位七十歲阿婆在女兒陪同下來急診就醫

    主訴有痔瘡,解血便三個多月,今天覺得虛弱頭暈。

    阿婆的就醫習慣良好,過去曾經主動脈剝離開過刀,
    有心臟瓣膜疾病,都在本院門診長期規則追蹤服藥,
    她以前就有痔瘡病史,以前偶爾會解血便,
    但是這次三個多月以來每天都會解,
    量多的時候,會解到馬桶裡的水整攤都染紅的程度,
    查電腦紀錄,阿婆前幾天還有去肛門直腸外科就診過,

    我問阿婆:直腸外科醫師門診有開痔瘡塞劑,用了症狀有好一點嗎?
    阿婆說:我有塞,結果這幾天解更多血。

    再進一步仔細問診後才發現,雖然阿婆已經痔瘡解血便「天天解」解三個多月了,這期間阿婆回常規的心臟外科門診兩次,
    額外看了直腸外科門診一次,
    但是都沒有人告訴她,請她暫停服用門診兩種抗凝血藥物。
    (Plavix, Eliquis)
    或許是阿婆回心臟外科門診時,覺得痔瘡出血和心臟沒關係,
    沒有告訴醫生,
    或許是直腸外科醫師門診沒有留意到病患同時服用其他門診開立的抗凝血藥物,
    於是阿婆便一邊規則服用抗凝血藥、一邊治療痔瘡、
    然後一邊繼續每天解便流血......

    成年女性血色素12~14
    阿婆幾年前血色素12.6
    這天來急診流到只剩5.3,就是流到剩一半不到
    難怪阿婆會頭暈虛弱。

    厲害的是,
    當我告知和衛教阿婆與她女兒要先停抗凝血藥物時,
    阿婆說,她其實曾經自己停過一兩天,
    她有發現停藥的話,血量有變少一點,
    但是她知道抗凝血藥不能隨便停,
    所以只敢停一兩天就繼續吃。

    阿婆其實很有醫療常識!

    最後幫忙阿婆輸血治療,
    並且請她先停抗凝血藥物五天
    確定沒有再流血後,再吃回去。

    *。 *。 *

    越來越多時候
    在臨床會遇到病患同時有多種疾患
    除了醫師本身要留意病患其他科別的用藥

    也建議民眾
    ㄧ、盡量不要每一科分散各家醫院就診:
    即便現在健保卡可以雲端查詢藥歷,
    但是數日內資料有可能尚未上傳或更新而查詢不到!
    若是剛從其他醫院出院,住院用藥查詢不到!

    二、倘若門診科別超過三科,請善用家醫科、老人醫學科等整合門診整合用藥。

  • 急診住院醫師幾年 在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4 07:22:22
    有 576 人按讚

    又一個奇特的少女病例

    這位快20歲的年輕女孩,住在中國廣東,長得很清秀,也很乖巧懂事。13歲時,有次感冒沒吃早餐,自行服用了藿香正氣液中成藥後,就趕到學校考試。考試中精神不濟,手脚心冒冷汗。之後人便開始很容易疲憊,念書、做作業時就手脚心冒冷汗,本來月經已經來了,也因此中斷了一年多。

    14歲時,在學校暈倒,頭腦是清醒的,卻全身無力,眼睛看不到東西。接下來人變得更疲憊,不但説話走動累,連吃東西都無力,一頓飯要吃好兩三個小時,勉强吃一些東西下去。病人累到沒有辦法刷牙,結果牙齒幾乎都蛀光了,這讓吃東西更加困難。 15歲時, 更加虛弱,無法進食,到西醫院急診,7天内科住院治療無效,轉兒科住院30多天,依然沒有改善,勉强靠流質食物來維持。五年來,病人停學在家修養,大部分的時間都躺在床上,在家裏沒有什麽大的肢體動作,更別説出門了。病人睡眠時間很雜亂,常常早上五六點才睡,睡到下午五六點才起床。平時小便次數少,也好幾天才大便一次。中間在深圳尋求中醫看診多次,效果不彰。

    怎麽治療?其實挺傷腦筋的,遠程看診本來就嚴重缺乏望聞問切的資訊,久虛的病人對中藥的反應往往也和一般人很不一樣,只好先以輕的中藥方來試探病人的反應,第一次開的藥方為:浮小麥、紅棗、炙甘草、遠志、酸棗仁、川芎、知母、茯苓、茯神、炙黃耆,桂圓肉、百合、生地。

    病人對中藥的反應還不錯,平緩卻有改變,説話、表情、動作速度等都展現進步,睡眠久一些、沉一些,比較常下床走動,病人父親用「生命力增强」來形容。第二次藥方稍微增强一些,以當歸四逆湯、四物湯爲主,加炙黃耆及一些通利大小便的藥材。病人動作、走路、反應等持續進步,病人父親說大約可以達到正常人的百分之六十左右。睡眠時間往正常方向改變,從以前下午四五點起床,改成中午以前起床。

    第三次藥方再稍微轉變,以四物湯、小建中湯爲主,加炙黃耆、黨參、柴胡、升麻、陳皮、白朮及一些通利大便的藥材。病人服用後,流汗變多,疲憊情況起起伏伏,睡眠明顯進步,可以早睡早起,但起床時頭暈,整體心情比服用上次藥方來得差。看來藥性稍稍超過病人可以承受的程度,在還沒來得及回診情的況下,改為浮小麥、紅棗、炙甘草、遠志、酸棗仁、川芎、知母、茯苓、茯神、百合、生地、柴胡、玉金、龍骨、牡蠣 。

    上周第四次看診,病人情況不錯,白天大多不需要躺在床上了,自己會在家中走動、做些事,動作、反應、上下樓梯等都快許多、敏銳許多,也可以踢毽子做運動了。病人父親看診時有些激動,他說女兒生病這麽幾年來,疲憊到根本沒有辦法出門,現在可以和他們一起到馬路上散步,三個月多的治療,總算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這位年輕的病人,之前也服用過不少中藥,許多都是大熱大補的中藥材。其實,病人情況雖然不尋常,卻沒有那麽嚴重,身體長久虛弱下,那些大熱大補的藥反而讓病人受不了,適得其反。反過來說,甘麥大棗湯不是只用於 「婦人藏燥、悲傷欲哭」,酸棗仁湯也不是只用於 「虛勞虛煩不得眠 」,而是得深入了解每一味中藥材、每一個中藥方劑可以造成人體内部什麽樣的改變,如何利用這些改變來重新平衡病人的身體,以至於減除各種外在的症狀表現。

    藥不是重就好、貴就有效,是要「對證」。而 「辨證」的意義,不是對應一堆症狀的連連看,而是經由整體症狀表現來了解病人内部的問題根源,也就是所謂的「證」。現在很多中醫師及中醫愛好者把「辨證」誤以爲是「辨症」,還大剌剌地宣稱傷寒雜病論就是一本「症狀對應方劑」的書、經方就是如此看診,看不好病就拼命加大劑量,生附子五六十克、炮附子八九十克,甚至麻黃一天一百多克!病人及家屬得謹慎判斷,不僅僅是浪費金錢的問題,更會嚴重耽誤病情,錯失了看診時機,把生命都賠下去了!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http://andylee.pro/wp/?p=10595)

  • 急診住院醫師幾年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1 14:24:54
    有 9 人按讚

    小孩開學一週後,我總算慢慢調整步調,重新找回產出的能力啦!
    我想先分享這幾個月來與病毒共處的旅程。
    別緊張,不用通報疾病管制局把我隔離,此病毒非指新冠狀病毒,而是我第一次遇到的「病毒疣」,也就是所謂的人類乳突病毒。
    雖然前陣子大家是因為新冠狀病毒得要居家防疫,但早在疫情升溫三級的一個多月前,我就率先開啟與腳趾頭上難纏病毒疣的長期抗戰了。

    剛開始左腳中趾踩在地面有點疼痛,稍微檢查就誤以為是瑜珈練習頻繁導致摩擦起水泡,想說過幾天會消,因此沒有多加理會。
    怎麼知道這個水泡不僅是成長速度緩慢,絲毫沒有要破掉或消退的跡象,連我想要拿針戳破都硬梆梆戳不進去,如此拖了一個多月後,感覺這不是自己能處理的狀況,我才終於甘願去皮膚科報到。
    結果我誤會大了,根本不是水泡,而是會傳染的病毒疣,據說是較易發生在免疫力尚未成熟的兒童身上,那為何並不年輕的我會長疣?
    成人則跟免疫力較無直接關聯,而是當皮膚有傷口,又正好接觸到病毒時,就有可能發生。
    雖然我不記得自己腳趾頭有受傷,但醫生的說法是不一定需要真的傷口,有時候皮膚比較脆弱或摩擦微發炎的狀態,病毒都會有機可趁,而且似乎還有潛伏期,不會馬上發作。
    究竟是因為師資培訓之後到處上瑜珈造成的?還是我脫鞋赤腳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呢?
    正確答案無從得知,大概是宇宙覺得生活太無趣會沒有啟發,給我機會體驗一些從未經歷的事物吧!

    病毒疣會讓皮膚外面產生一層像死皮般的保護膜包覆裡面的病毒,難怪我根本戳不破,只能醫師用刀片刮開,再做冷凍治療。
    我活了三十幾年真的從未長過疣,以為冷凍治療是個很浩大的工程,會跟什麼冷凍人一樣,要把腳趾冰在某種機器裡面,事實證明是我電視劇看太多,是利用極低溫的液態氮以棉棒沾取或是經噴槍噴射的方式處理長疣處。
    第一次醫生下手很輕,只覺得冰冰涼涼的,也幾乎沒有痛感,醫生沒多說明,只叫我回家擦藥,我天真的以為就此一切搞定可以收工回家,想都沒想到之後還要報到無數次。
    總之,冷凍治療後,該部位的皮膚會漸漸變成死皮,大概每個兩到三週就要找醫生報到一次,再次刮掉死皮,做冷凍治療,大約療程進入第三次時,疫情也突然升溫,我只好拖著小孩一起去皮膚科。(由於我女兒覺得治療過程超有趣,醫生會讓她靠近看,讓她能抓白白的煙,於是就會定時催促我去治療,我完全變成女兒的活體教材啊!)
    到第二次療程時,才發現之前誤會可大了,冷凍治療其實會有強烈的刺痛感,而且一次比一次還痛,最後一次醫生甚至拿出壓力球讓我捏。(不得不稱讚一下女兒的貼心,走出診所一直伸出手臂,叫我可以捏她,完全願意犧牲小我成全媽媽啊!)

    每次治療完的前幾天,腳趾踩在地上都會痛,尤其後期醫生冷凍治療時間更久更多次,結束完甚至周圍會起水泡(這次是真的水泡了!),導致基本的走路都相當困難,會令我呈現詭異的行走姿勢。
    但我沒有因此放棄練習瑜珈,只是想盡辦法避免腳趾踩地,有時候課程中某些體式躲不了的,就只好當作耐受性的挑戰。
    也基於此,我徹底體會到,腳趾頭在瑜珈的動作中佔有多重要的地位。(雖然紙上談兵上解剖學時,就知道筋膜鏈上腳趾的影響,但切身之痛的學習效果,絕對是難以忘懷)
    當傷口慢慢癒合長出死皮之後,才會讓我進入舒適期,但兩週後又要鼓起勇氣再去痛一次,就是一個無止盡的循環。
    我生活中安排事情變成要配合治療的節奏,某程度來說,我真的是在居家防疫,只不過是被病毒疣限制了我的行動啊!

    可能醫生也沒想到我腳底這個病毒會如此難纏,因此第一次沒跟我說會需要再回診;第二次報到時,醫生說可能需要三、四次的治療;等到第四次去報到,醫生連問都不問,一看到我就直接叫我腳放架子上時,改口說療程可能要六、七次。
    終於在台灣疫情降級的前夕,我的奮戰也露出一點曙光,傷口在死皮中冒出了些黑點,看起來像是病毒終於被帶到表面,準備好要離開我了,讓我內心有種即將解脫的竊喜。
    殊不知,重頭戲都會放在靠近終點的時候,在我已經對療程都有心理準備之後,宇宙就來點新玩意讓我體驗。
    最後一次報到,醫生照例刮開死皮,照理說死皮是沒有痛感的,但這次似乎是病毒疣被連根拔起,令我措「腳」不及感到一陣巨痛,接著就看到傷口爆血,醫生貌似見怪不怪,稍微擦掉血就掏出噴槍冷凍我,我只能死命地捏爆壓力球,以阻止自己叫出聲。
    等我回到家一看,才發現傷口跟之前都不同,整個OK蹦沾滿血,也還沒有完全止血的跡象,內心不免感到一陣擔憂,畢竟跟前幾次的情形大不相同,我只能不斷提醒自己,要相信身體的自癒力。
    隔兩天,傷口雖然血止住,但周圍開始腫脹起水泡,血全部回滲在水泡內,有些怵目驚心,我實在也不清楚這是傷口復原的正常程序,或是需要回診處理的狀態。

    從小到大,相較於我弟因為各種病痛進出醫院的豐功偉業,我真的算是健康寶寶,唯一一次去急診報到和住院,就是生小孩那時,因此我對於傷口真的十分陌生啊!(況且我根本也看不見自己自然產的傷口😂)
    在如今資訊發達的時代,通常面對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我們的直覺反應就是立刻上網搜尋,我當然不例外,但資訊不看還好,看了只會嚇死自己,是蜂窩性組織炎之類的訊息一堆。
    這種時候,對身體安危的恐懼真的是會瞬間襲來,偏偏大腦真的很擅長想出各種可能的發生,促使自己一不小心就被恐懼的想法帶著走,忘記恐懼的那份能量也可以反過來成為自己內在依靠的力量。

    我還記得看著傷口的那一刻,腦中充斥各種感受,焦躁、無助、害怕、擔憂,那種無法確定的不安就像停不下來的列車,在腦中高速行駛,我明知道一切都是存於腦中的恐懼,什麼都沒發生,但我選擇讓那些情緒流動,我看著它們在我裡面張牙舞爪地叫囂,卻沒有試圖去做些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
    接著在某一刻,彷彿找到喊停的剎車按鈕,我告訴自己:「我才是身體的主人,力量就在我的一念之間。」我再次選擇相信,觀察自己的意識是如何在創造我的身體實相。
    果然,腦袋想的大部分都不會發生,幾天之後血慢慢被吸收,又一週過去水泡也都自行消退,纏著我好幾個月的死皮也不再出現,我的腳指頭再度擁有正常的皮膚,這段旅程算是告一段落。

    回頭看,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傷口,就能讓我在那個當下如此慌亂,更何況生命當中又有多少大大小小的事件,是會挑起我們內在的不同恐懼,讓我們自亂陣腳,光是生活中各種不確定的未知,就足以讓我們每天停留在不安的情緒中。
    我想自己絕非特例,這是許多人在生活中都會發生的內心小劇場,差別只在於,是否有意識地觀察到自己的思緒路徑及情緒狀態,看見自己是如何在應對腦中恐懼的聲音。
    也正是由於觀察到這份恐懼,讓我有機會面對內心的聲音,跟身體有了一次不同的互動。
    雖然我前面形容得像是在跟病毒對抗,實際上我不覺得病毒疣是敵人,我的目標是要消滅它,而是一個讓我面對生存恐懼的機會,以強化內在回到信任的肌肉。

    如果問我宇宙透過這個病毒疣的存在想告訴我什麼?
    我認為是「給身體時間,慢下腳步感受身體的變化。」
    事實上,瑜珈師資培訓期間及結束之後,我對於體位法的練習是有急迫感的,總覺得要練習到一定的程度及穩定,才讓我有信心分享瑜珈給更多人。
    因此,我會不由自主地在內心催促我的身體,趕快跟上腳步,讓我可以輕鬆地完成某個體式。
    即使我明知道練習過程中的體悟和理解才是重要的,輕易就達成反而會無法感受到他人的難處,以及可以調整的部分,也常常提醒自己要感謝我身體每一次的配合,但那份焦躁也不是輕易得以消弭,三不五時仍會竄出頭,使得我很難放過自己。
    這時候宇宙就送來一個讓我與病毒共處的過程,練習有耐心的觀察變化,而非焦急地想解決「問題」,練習找出在這個狀態下舒適的生活方式與節奏。
    透過治療病毒的過程,我會更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論身體狀態處於何種階段,都不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是一種存在的方式。
    學會去擁抱在每個當下全身上下的體驗,因為練習中那些辛苦、掙扎、緊繃的感受,是限時限量,一旦越過那個階段就不會再體驗到了。

    也許看到這你會納悶,究竟為何我要把治療過程寫如此一長篇呢?
    因為我覺得處理病毒疣的過程,在與面對內心議題的過程其實極為相似,並非一蹴即成,往往都需要反覆治癒,一次次去除包裹在外層的武裝,最終才能連根拔除。
    如同我拖了一段時間才願意正視腳趾上的「水泡」,正是因為那個症狀不處理都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也不影響日常生活,但若是去面對處理,就擔心會有一段不便的時期,致使我的日常需要重新調整,乾脆維持現狀好了。
    卻也因此,病毒長出更多的死皮包覆,進到更深層的皮膚內,使得我要花更久的時間治癒。
    願意走向療愈的旅程,開始通常也不容易,很多時候是真的重大的事件發生,不舒服的感受蓋過了改變的恐懼,我們才願意用不同於過往的方式面對生命。
    在急於找回舒適感受的時刻,也很容易有錯誤的期待,以為只要找出困住自己的內心題,面對釋放或進行某種療癒後,問題便會迎刃而解,自己就能脫胎換骨,生命從此不一樣。
    哪裡知道,生活過著過著,某一天突然發現面對相似議題時,仍舊挑起自己情緒時,才發現過往的印記還埋藏在體內,並沒有完全褪去。

    我記得有次參加身心靈的課程,有個同學做完練習後,在分享時,說著說著就悲從中來,他說自己聽到其他同學所說的話,內心便忍不住想自己思維怎麼會如此有限狹隘,接著他就察覺到正在批判自己,又開始拿自己與別人比較,他非常難過自己還是在原點,上了這麼多的身心靈課程,竟然仍舊在「愛自己」這個課題上打轉。
    他對自己的鞭打的那份情緒,是真實且能感同身受的,我們或多或少也曾經如此評判過自己,因為我們很多時候都對自己很嚴苛,認為重複的事情不該再發生。
    但事實是,療愈的旅程並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而已,每一次的發生,都有細微的差別,也都會看見不一樣的自己,也許是發生的強度不同了,也許是覺察的速度不同了,又也許是我們內在面對的力量不同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急著「解決問題」,才會期望一次就藥到病除,快速找回內心的平靜,而忽略正是不舒服的感受才帶來重建的機會。
    當我們帶著覺知接納每一時期的自己,就會明白重複的面對並非壞事,不過是提供穩穩地打好地基的材料,讓我們無懼風雨。
    更不需要害怕強而有力的一擊,很可能那會是那份課題即將完成的訊號。
    當我們願意一次又一次面對,把包裹在外的防衛機制剝開,也就越能與真實的自我靠近,恐懼也就在每一次的願意中逐漸遠去。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