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思覺失調症護理經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思覺失調症護理經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思覺失調症護理經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思覺失調症護理經驗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與精障病友溫馨共融 玉里鎮最佳示範】 我們與愛的距離,專題報導,今天要帶您持續關心,在花蓮玉里,有兩間,全台收容人數最多的精神病院。這裡的病友,能回歸社區工作,也希望社會大眾,能撕下汙名化標籤,別再以有色眼光,看待他們。 被霸凌,是很多病友的共通經驗,思覺失調症患者「小訓」,把自...

思覺失調症護理經驗 在 DJ JOJO啾啾桑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3 22:34:26

- 寫了一個很硬的主題 但很有探討的意義 . . . 「我在精神科臨床已經快16年... 當初,很多人會認為怎麼有辦法照顧精神病人,而且還在這個領域這麼多年... 其實,走進社區, 會發現他們的辛苦及友善的社區, 對他們來說是多麼重要... 是多麼無法輕易獲得... 每個人都會害怕住家附近有瘋子.....

  • 思覺失調症護理經驗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6-08 15:30:38
    有 54 人按讚

    【與精障病友溫馨共融 玉里鎮最佳示範】
    我們與愛的距離,專題報導,今天要帶您持續關心,在花蓮玉里,有兩間,全台收容人數最多的精神病院。這裡的病友,能回歸社區工作,也希望社會大眾,能撕下汙名化標籤,別再以有色眼光,看待他們。


    被霸凌,是很多病友的共通經驗,思覺失調症患者「小訓」,把自身故事、編成舞台劇。 如果沒有那些人(霸凌),我不會生病,我可以讀大學。精障者的爸爸:「(孩子)被霸凌,或是(被)欺負,他受不了的時候,他就會病發(精神障礙)。」


    調查發現:精障者攻擊別人的比例,只有一般人的1/3,但受到歧視、遭人攻擊的機率,高達大眾的100倍。2006年, 衛生署醫政處一項有關精神醫學的統計顯示,精神障礙者攻擊他人的比例是一般人的三分之一,而受害的比例卻高達一百倍。


    精神障礙者 小訓:「(之前)沒有什麼勇氣,可以想要說出來(被霸凌經歷),是被(社工)老師們,鼓勵出來的(戲劇表演)。」精障者戲劇團體講師 蔡朋霖:「多數(時間)的時候,他(精障者)並沒有被疾病的症狀,給困擾的時候,我們希望我們對他的態度,就是我們一般社會人,應該對待他的態度。」


    不用歧視和憐憫的眼光,看待精障者,這是花蓮玉里鎮的日常景象。花蓮縣玉里鎮菜販:「我們跟他(精障者)很熟,我們跟他也是很好,他們很好 很正常。」


    衛福部玉里醫院臨床心理師 林義盛:「社區民眾也越來越發現,其實精神疾病的患者,不像他們電視上所看到的,這麼地可怕,所以他們的接受度是高的。」


    農業村落的玉里鎮,原本經濟蕭條、人口外流,但因為大規模的精神機構進駐,反轉了經濟衰退情況。記者 張澤人:「記者所在的位置是,花蓮縣玉里鎮,這個鎮上有衛福部和榮總,這兩家大型的精神科醫院。」


    總共收治了近4200名精障病患,占玉里鎮總人口的17%。鎮上的精神病患、從昔日被討厭的鄰避人口,變成現今受歡迎的好鄰居。


    花蓮縣政府玉里鎮民 馮小姐:「常看到他們(精障者),都在維持這裡的環境,很棒,就覺得他們比我們正常人,還要認真 還要負責。」


    精神障礙者 阿鈞:「 (社區服務)十幾年了,(有什麼樣的感想),一邊運動 一邊又可以,跟社區的人群互動,不會與社會脫節。」回饋社會的身心治療,讓病友獲得自信和喜悅,活得開心,病痛自然少。


    在精神醫療的進步下,精障者的平均壽命、從十二年前的五十九歲,攀升到現今的七十一歲。於是,在精神病院的病患、很多是銀髮族。


    衛福部玉里醫院高年精神科主任醫師 陳興剛:「我們跟病人相處久了, 我們覺得這個(精障)住民,(病情)好的時候,就跟我們兄弟姊妹,親人,家人一樣 。」醫病之間的情感,密不可分,醫病共生的關係,養活了偏鄉的很多家庭。


    衛福部玉里醫院高年精神科主任醫師 陳興剛:「我們(衛福部玉里醫院)員工,有一千多位,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地的鎮民,提供他們(居民),很好的就業機會。」


    媽媽在精神病院、做了17年的照服員,女兒小時候一放學,就來醫院找媽媽。女兒 許治琳:「(小時候)進來,當然會害怕,(為什麼),因為就不熟悉(精障病患),他們都會一直看著你,從(進)大門開始,(實際工作 接觸這些病友呢),就沿路打招呼,不認識也是打招呼,因為他們(精障病患)也很熱情。」


    媽媽 王燕綺:「不只推薦她(女兒),包括她的同學(來醫院服務) ,因為我們這裡鄉下地方,非常缺護理人員。」


    女兒如今是護理師,協助精障病患、成了母女倆的每天工作。媽媽 王燕綺 :「我家的小孩子都說,媽媽你人緣好好,走在路上,走在市場,都很多人跟你打招呼,其實很多都是(精障)病友。」


    我們與愛的距離,決定了我們與精障者的距離。(完整內容,詳 大愛電視 DaAi TV:https://youtu.be/P-K36Xddt-Y)


    【Reference】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發展多元、整合、友善、復元為導向的社區精神病人照護體系」議題簡介

    議題召集人:賴德仁教授
    本議題之研議方向希望以「復元」為導向的社區精神醫療照護當作整體目標,並建議四個行動方向,包括:
    1. 提升精神照護主管機關的位階、資源、量能及跨部會的合作;
    2. 整合串聯各種多元就學、就醫、就養、就業的精神照護與社會服務;
    3. 建置完整、充足、專業的社區個案管理團隊;
    4. 營造對精神康復者與家庭的支持與友善的社區環境。
    >> http://bit.ly/2ZQdiCq


    影片來源: 大愛電視 DaAi TV
    https://youtu.be/P-K36Xddt-Y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衛生福利部心口司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玉里醫院
    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

  • 思覺失調症護理經驗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3-25 07:30:00
    有 190 人按讚

    【憂鬱症源於「不知足」? 醫嘆:汙名化】

    「臺大醫學院精神科 李明濱教授」說憂鬱症已被公認為21世紀造成人類失能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心臟血管疾患。憂鬱症可能發生於各年齡層;異質性高,種類多,可以是生活壓力或身體疾患所造成、也可以是遺傳、體質及身體因素所造成…等原因,不管如何,憂鬱症及其他常見的精神疾患都是可以治療的精神科疾患。(資料來源:【註1】)


    李明濱教授說,一般社會大眾對於憂鬱症的認識仍然極為缺乏,「憂鬱症」常常會跟「精神病」劃上等號,其實這是一種負面及污名化的錯誤認知,這也使得民眾不知如何面對,逃避壓抑的結果往往導致更嚴重的後果,譬如:藥物濫用或自殺死亡,這樣的案例層出不窮,憂鬱症問題急待解決。(資料來源: 【註2】)


    ■ 日前藝人於節目中,對來賓自我揭露有失眠、憂鬱症時,脫口說出憂鬱症源於「不知足」等語,再次引發汙名化的爭議。


    ■ 還記得林奕含嗎?她於婚禮上曾說「如果今天婚禮我可以成為一個『新人』,我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想要成為一個對他人痛苦有更多想像力的人⋯⋯我想要成為可以實質上幫助精神病去污名化的人。」那句「成為一個新人」,惹哭了很多人,也讓我們重新思索精神疾病還有污名化的問題。


    ■「台灣精神醫學會」及「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於2014年正式宣布:Schizophrenia更名為「思覺失調症」,讓【精神分裂症】走入歷史。(資料來源: 【註3】)


    ■憂鬱症已被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視為新世紀三大疾病,與癌症、愛滋病一起危害著人類的身心健康,依據研究顯示,國內有近135萬人因憂鬱症所苦,雖然憂鬱症治療已有許多治療選擇,但在台灣地區,勇敢面對疾病、積極求診的鬱友卻不到2成;其中,有三分之一患者藥物治療不見起色,就診一次就自行中斷治療,導致病情不斷復發甚至惡化,反而對憂鬱症治療失去信心。(資料來源: 【註4】)


    ■台灣憂鬱症的治療仍有四個不足之處,包括:
    (一) 就醫不足
    (二) 診斷不足
    (三) 治療不足
    (四) 持續治療不足
    (資料來源: 【註5】)


    ■當代精神醫學以更多的大腦科學、影像學、神經生理學證實「憂鬱症」是一種「情緒障礙症」。現在的精神科醫師在每一次運用這個診斷的準則中,也深刻地牢記憂鬱症是「情緒障礙」,而不是「理智失常」的百年歷史思辯。憂鬱症是個經過200年來嚴謹定義的「專有名詞」,而不只是一般社會大眾朗朗上口的「形容詞」。少數人對憂鬱症的誤解,其實也是百年前專業人士曾走過的錯誤道路。 (資料來源: 【註6】)


    ■憂鬱症不算是真正的疾病?解開憂鬱症的八大迷思
    憂鬱症是一種需要長期抗戰的疾病,但很多病患及家屬對憂鬱症仍然存在似是而非的觀念,以下是常見迷思。
    【迷思】:憂鬱症不算是真正的疾病?
    【答案】:錯,憂鬱症是一種腦部疾病。


    【迷思】:憂鬱症無法根治?
    【答案】:錯,大部分的憂鬱病患是可以被治癒的。


    【迷思】:憂鬱症容易復發?
    【答案】:對,憂鬱症若不根治,確實容易復發。


    【迷思】:憂鬱症不一定要吃藥,也可以用非藥物方式治療?
    【答案】:錯,僅靠非藥物的治療方式效果有限。


    【迷思】:吃藥會造成副作用,等憂鬱症狀好轉時就可以停藥?
    【答案】:錯,自行停藥只會讓治療變得更困難、棘手。


    【迷思】:憂鬱症病患只要多倒情緒垃圾,病情就能好轉?
    【答案】:錯,專業治療才有助於擺脫憂鬱症。


    【迷思】:在病患面前提到「憂鬱症」,會讓他們的病情更嚴重?
    【答案】:錯,正視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迷思】:治療憂鬱症,必須保持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答案】對,患者和家屬請務必和醫師配合。
    (資料來源: 【註7】)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指出,憂鬱症是一種持續、嚴重需要治療的情緒疾病,而非懦弱的表現,不需要感到羞恥。許多人對憂鬱症患者說:「你就想開一點!」就好像對著坐輪椅的人說:「你就站起來啊!」


    舉例來說,有憂鬱症患者在網路留言表示,家人轉這報導給她,告訴她「妳不要不知足,比妳悲慘的還多的是」,一個個汙名、標籤、烙印、詛咒,其實就是這樣貼上來的。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教授李玉嬋指出,此藝人的言論是社會縮影,社會容易究責身陷憂鬱的人、期待給予他人指導,並要求他人立即改變,面對憂鬱症患者,不應期盼他立即改變,甚至以「不知足」、「只會哭」、「怎麼那麼沒用」等責怪式的語言表達。


    一個人要從情緒低谷走出來有時並不容易,有時需要長一點點的時間,因此旁人宜多點耐心傾聽他,偶與他分享自己也有過類似經驗、與他聊聊解方,可適時助他多多自我鼓勵。
    (資料來源: 【註8】)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解憂診療室」-作者序,作者: 吳佳儀、李明濱;李明濱教授為「國衛院論壇」106年度:『探討藥物濫用對於健康與社會之衝擊:問題與對策』議題召集人
    ∎【註2】:(生命力新聞)「憂鬱症防治協會 讓鬱卒不再」: http://bit.ly/2IP8mHt
    ∎【註3】:(衛生福利部)【您知道嗎?「精神分裂症」已經更名為「思覺失調症」】: http://bit.ly/39XOoGx
    ∎【註4】:(Yahoo 新聞) -【憂鬱症別輕易中斷治療 藥物輔助佳】: http://bit.ly/3b4BS8y
    ∎【註5】:(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憂鬱症不是不知足!抗議綜藝節目主持人吳宗憲,對憂鬱症的歧視言論】: http://bit.ly/38RVvPz
    ∎【註6】:(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吳宗憲對憂鬱症的錯誤理解,也是百年前專業人士曾走過的歧路」,文:林煜軒(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系助理教授),網址: http://bit.ly/3d19aae
    ∎【註7】:(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憂鬱症不算是真正的疾病?解開憂鬱症的八大迷思」,文:吳佳儀、李明濱。李明濱 教授為國衛院論壇106年度:『探討藥物濫用對於健康與社會之衝擊:問題與對策』議題召集人,網址: https://goo.gl/V5zBts
    ∎【註8】:Yahoo新聞「憂鬱症源於「不知足」? 醫嘆:汙名化」: http://bit.ly/2QkZIoe


    ➤➤照片
    ∎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 「不知足」才會憂鬱? 關於憂鬱症你該知道的事 : http://bit.ly/2Ub8K8L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精神病人社區照顧需求探討及評估】: http://forum.nhri.org.tw/forum/2020/01/15/5/
    ■【藥物濫用對健康與社會之衝擊:問題與對策】: http://bit.ly/2obG2Vx


    3. 【國衛院論壇2019年度議題】簡介
    http://bit.ly/2MtCqgA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憂鬱症 #Schizophrenia #思覺失調症 #精神分裂症 #情緒障礙症 #汙名化 #精神疾患 #藥物濫用 #自殺死亡 #就醫不足 #診斷不足 #治療不足 #持續治療不足 #臺大醫學院精神科 #李明濱 #張家銘 #李玉嬋


    臺大醫學院精神科 / 台灣精神醫學會 / 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 /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 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 /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光生技 / 國光生物科技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思覺失調症護理經驗 在 DJ JoJo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0-23 22:48:19
    有 1,685 人按讚


    「我在精神科臨床已經快16年...
    當初,很多人會認為怎麼有辦法照顧精神病人,而且還在這個領域這麼多年...
    其實,走進社區,
    會發現他們的辛苦及友善的社區,
    對他們來說是多麼重要...
    是多麼無法輕易獲得...
    每個人都會害怕住家附近有瘋子...
    包含現在為人母親的自己,
    雖然在精神科走跳這麼多年,
    我也是會害怕...」

    讓阿啾跟你說個故事吧。

    阿啾的朋友,他的伴侶心理生病發作了,「應該是腦袋和心理一直掙扎,很不舒服吧~他自己去看了精神科拿了藥,回家後那晚他說:為什麼明明是你們有問題,卻是我要吃藥?」

    我的朋友,他是精神病人主要照顧者,當他聽到伴侶這樣說,其實滿難過的,就是覺得這麼好的人,為什麼會生病呢?不過這些年來既然無解,朋友也只能在這些時刻好好照顧自己,「至少這一次除了難過,已經不像以前那樣驚慌不知所措了,內心知道這是一段過渡期,比較有信心可以回到日常。」

    不知道是哪來的緣份,或者是,就如我曾經說的那樣吧,「我們都會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我們做的選擇宇宙都幫我們決定好了」,某一天,有個聽眾私訊我,說明他的工作是精神科居家護理師,然後,與惡的曾沛慈在劇中以精神病人主要照顧者的角色獲得了女配角獎,然後,所有事情都兜在一起了,那,我還在等什麼?

    星期四自我對話時間:「應思悅」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的應思悅,照顧患有思覺失調症的弟弟應思聰。

    你也是應思悅嗎?

    「照顧他20幾年,當他不穩定時我就覺得好累,有時候多麼希望他得到的是癌症,至少癌症救不活就是死,就這麼簡單,他生這種病,哪時候才能結束,他怎麼變成這樣子,唉!」

    居家護理師轉述著照顧者的心情,聽完我不小心無奈了一下,但是,這節目主題不是只想要搜集各位該該叫的心情然後播歌結案,而是,有沒有辦法,在節目中,使用有限的時間,帶聽眾延伸思考生命的各種可能性。

    「我的心理諮商師也提醒我,在發病期間的他不是真正的他,他講的話可能很傷人,但也不要往心裡去。」

    親親摸寧早上八點鐘,星期四自我對話時間,如果你是應思悅,你不知道該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情,那你可以鎖定節目,聽各種照顧者的故事,這裡可以成為你的同溫層,然後,深入實地訪查的精神科居家護理師,會透過他的經驗與發現來告訴你,願意接受治療、有持續治療的病人其實都是可愛的、穩定的...

    或許當病人症狀不穩定時,家屬透露出的無奈及憤怒,讓我們不知所措,有時他們返家的進進出出匆匆忙忙,只是為了避免被指指點點,阿啾想做個主題,跟應思悅們說,你可以來跟我們分享你目前有使用了哪些資源,同時,也請主要照顧者好好照顧好自己,有合宜的社交生活、健康的身體以及善用的資源網絡,才是讓自己能陪病人最踏實的力量。

    #歡迎轉傳分享

    居家護理師觀點按這裡👉https://ppt.cc/fS8N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