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快樂是什麼作文400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快樂是什麼作文400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快樂是什麼作文400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快樂是什麼作文400字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5萬的網紅陳安儀的窩心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昨天下午上課,跟學生玩「猜額頭上的成語」,大家都覺得很醜、但是很好笑。嘻嘻哈哈一陣,討論完大綱跟注意事項之後,我們便運用今天猜的成語來寫命題作文「逛夜市」。 這時,有個很不喜歡寫作、來補課的小男生問我:「老師,在夜市玩的東西可以只寫一項嗎?」(原本我建議可以寫兩、三樣) 我問:「為什麼只想寫一項...

  • 快樂是什麼作文400字 在 陳安儀的窩心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0-17 16:22:59
    有 648 人按讚

    昨天下午上課,跟學生玩「猜額頭上的成語」,大家都覺得很醜、但是很好笑。嘻嘻哈哈一陣,討論完大綱跟注意事項之後,我們便運用今天猜的成語來寫命題作文「逛夜市」。

    這時,有個很不喜歡寫作、來補課的小男生問我:「老師,在夜市玩的東西可以只寫一項嗎?」(原本我建議可以寫兩、三樣)

    我問:「為什麼只想寫一項呢?」
    他說:「因為我寫一項已經寫了四行。」
    我問:「所以你覺得這樣夠了是嗎?」
    他點點頭。

    這時,另一位這學期剛加入的小女生也舉手問我:「老師,我可以把二、三、四段併起來寫嗎?」
    我同樣也問:「為什麼呢?」
    她說:「因為我第二段寫超過9行了。」
    我愣了一下才猛然醒悟:「妳的意思是以前的老師規定第二段要寫幾行,妳擔心寫太長了是嗎?」

    小女生點點頭。

    於是我請大家放下筆,鄭重的問大家:
    「寫作文跟寫考卷有什麼不一樣?」
    新生傻傻的看著我;舊生則很大聲的回答:
    「作文內容沒有對錯,沒有標準答案。」
    「是啊,寫作是寫你想寫的東西。你逛過的夜市,老師或是其他讀者可能沒去過,所以你要介紹給我看。那你覺得只介紹一項夠不夠精彩呢?」

    我問小男生,他沒說話。

    我溫言對他說:
    「老師知道要寫很多字確實很累。不過,我們做一件事,如果只是為了交差了事,那麼這件事就不可能做得好。如果想要做好,那就不要在乎寫了幾個字,而是要盡最大的力量。就像老師批改你的作文,我從不計較花了多少時間、寫了多少字,我只想要幫你把作品變得更好。如果每次做事都能盡力,那麼我保證,你很快就能有進步,做得又快又好。」

    我再度向大家說了每學期我都要重複很多次的話:
    「寫作沒有《可不可以》,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好、還可以更好》。老師給你的大綱、架構只是一個參考和建議,所以請不要再數寫了幾行、寫了幾個字,只要盡力把你想說的話寫清楚、寫仔細就好喔!」

    接著我為了證實我的論點,隨意點了幾個正在埋頭寫作、已經洋洋灑灑拿了第二張稿紙、寫得不亦樂乎的舊生,說:
    「你為什麼要寫第二張?」
    孩子一臉理所當然:
    「因為我的內容還沒寫完啊!」
    我又問了另一個:
    「那你第二段寫了幾行?」
    他聳聳肩,不理睬我,繼續專心在他的作文上:
    「我不知道,沒數。」

    我回頭看剛剛發問的男孩和女孩:
    「你看,是不是?當你想要寫出精彩的作品,你就會想把剛剛討論過的、你腦海中的東西都放進去,不必去計算字數和行數,內容自然豐富。如果你想不出要寫什麼,我們可以再討論。除非這是一個比賽或是考試有時間或長度的限制。否則,作文就是向別人表達你的經驗和你想說的故事而已。」

    下課了,小女生呼了一口長氣:
    「我第二段寫了九行!我寫了一張半!我從來沒寫過那麼長耶!以前老師都規定我們日記要寫50個字、作文每一段要寫7行,我覺得很難。」

    小男生也交來一篇將近400字作文,笑咪咪的說:「我今天寫很多喔!」看起來對自己很滿意。

    閱讀、寫作,應當是一件自然而快樂的事:想要看精彩的故事、想要知道有趣的新知;想要別人理解自己、想要表達自己的情意。至於字數、行數,真的不是問題;結構大綱、也不必一定要有死板的限制。多練習、常常寫,體驗生活、反覆修改,一定會有進步。

    我常跟家長說,閱讀就像看食譜;寫作就像下廚房:只看食譜不操刀、閉門造車不讀書,都不可能有進步。我也常在學校演講時提及:寫作不是數學課,老師別對字數錙銖必較;寫得長不見得是好作品,就像做菜只要健康美味,大盤小碟都不是問題。

    然而,引領的大人真的要多付出一些誠意與時間:陪伴孩子邁入閱讀的世界,陪伴孩子看一部值得欣賞的電影,陪伴孩子運動、遊戲、去大自然走走。外出旅行不要只是逛街購物;從小就把他們丟給三C褓母,用手機平板遊戲打發他們。

    指導孩子閱讀、寫作,要花時間瞭解他們,選擇有興趣的題材、適合他們的讀物,製造全家閱讀、談天的氛圍。使用手機或是網路,要注意孩子使用的時間以及內容;和孩子多多交流關心;或是鼓勵他們開展求知慾及思考。讓他們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寫作不是用字數、行數強迫他們交功課。要信任孩子:只要有你的看重與陪伴;他們會願意有最佳表現。

    (不知為何上一篇發文突然來了很多陌生讀者,認為上文章提了問題,沒有解決方案,事實上過往我已經寫過很多文章。不過沒關係,只要對孩子有幫助,我願意重複寫無數次。這裏補充我自己養兒育女及教學時使用的方法,希望有助迷茫的父母。)

  • 快樂是什麼作文400字 在 朱衛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5-03-23 12:23:53
    有 26 人按讚


    謝謝分享 : )
    good talk !

    內在價值vs.外在價值

    我聽朋友說了一個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一位五歲的小孩被問到將來想唸什麼學校時說:「建國中學。」再問他:「建國中學畢業之後呢?」他說:「台大醫學系。」繼續再問他:「台大醫學系畢業之後呢?」小孩想了想,回答:「我要開計程車。」

    聽到這個故事,我的第一個反應當然是笑了。一邊笑的同時,又覺得這個應該不只是一個笑話。作為一個旁觀者,一點也不難分辨,哪一個是孩子自己的價值,哪一個是從別人那裡得來的價值,但如果問五歲小孩:

    「你為什麼要先讀建國中學、台大醫學系之後,才去開計程車,這樣不是很矛盾嗎?」

    對於你所謂的矛盾,他一定覺得不知所云。隨著時間累積,不管是別人給他的價值,或者是他自己原來的價值,一點一滴全都轉化成了他自己內在的價值。在這樣的情況下,當不同的價值發生衝突時,當然,也就全變成了他自己的矛盾。

    我把五歲小孩要開計程車的故事跟大兒子分享。分享完之後,兒子問我:

    「你不是說過,你小時候寫作文,〈我的志願〉中寫的,就是要當醫師嗎?那是你自己的內在價值,還是別人給你的價值呢?」

    認真地回想這件事,我想到的第一個脈絡是小時候生病時常被帶去看的內兒科醫師。

    那個醫師微胖,坐在看診室的大椅子裡,一副很神氣的樣子。看診出來之後,爸媽會一再表示,這個醫師多了不起,太太有多漂亮,他們有多麼受到尊敬,他來到小鎮看診之後,如何在很短的時間賺了這麼多的錢、又如何蓋了樓房……

    另一個脈絡更隱晦。那是月考成績揭曉,我以五科滿分的成績得到班上第一名的榮耀時,老師有意無意地說了一句話:

    「這個小孩成績這麼好,將來去考醫科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想起來,這些外在的期待或暗示,很可能就是我在〈我的志願〉這樣的題目寫下「醫師」這個職業,最重要的動機了。

    我在這樣的氛圍下成長、接受教育、考上醫學院,理所當然地當了醫師,穿上白袍。直到幾年之後,我升任主治醫師,因為負責疼痛控制,走進了癌症病房。

    剛開始時,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面對癌症病人突如其來的哭泣,我很掙扎。作為一個醫師,除了做一些消極的症狀改善,並且面帶微笑,搪塞一堆「今天氣色看起來不錯、「情況會改善的」之類的善意謊言,然後走出病房外,似乎再也沒有辦法多做些什麼。

    那種落荒而逃的不安很幽微,卻在我的內心不斷累積,無可脫逃。

    有一天,我又遇見了一個在我面前哭泣的末期癌症病人。如同往常,在安慰她之後,我正打算迅速離開時,有個壓抑了很久的念頭,忽然從腦海深處迸發出來。

    「你能逃到哪裡去呢?」

    就在那一瞬間,我做了一個決定。我打定主意,在病人停止哭泣之前,絕不走出這個病房。我找了幾張衛生紙,轉身遞給她,然後拉了一把椅子,安靜地坐下來。

    病人沉浸在自己的悲傷裡,一點也沒有停止哭泣的打算。

    在那十幾分鐘裡,我一直有種幾乎無法按捺的衝動,很想開口說幾句善意的謊言,然後優雅地離開。可是我強迫自己坐在椅子上。

    一個修女走了進來。她對我和病人鞠了一個躬,就這樣安靜地在另外一張椅子上坐了下來。接下來,她雙手合掌,開始默默地為病人禱告。

    場面變得有點奇怪。一個低聲啜泣的病人,一個祈禱的修女,一個強迫自己坐在那裡的的醫師。

    不知道為什麼,我的腦海浮現了小時候看病時那個醫師神氣的樣子,想起了他漂亮的太太、診所,還想起了考第一名時,老師無意之間的話……

    無可諱言的,這些成就、財富、榮耀都是當年引導我寫下「醫師」這個志願最重要的外在價值——因為治癒病人,所以我應得到這些回報。但問題是,萬一這個醫師無法治癒他大部分的病人呢?每天面對著像這樣的哭泣,他又如何讓自己在這個位置上安身立命呢?

    眼前的修女沉默而專注。我甚至可以感受到在那樣的靜定底下,存在著一種比我還要強大的力量——相對於我,她既沒有改變現實的醫術,更沒有任何相對的回報。

    既然如此,她的力量從何而來?

    這樣想時,我感覺到過去從事這個工作時我所依賴的價值體系,忽然失去了所有的效能,再也無法推動我往前一點點了。我清楚地感受到,支持著你做這件事情的某些基礎被連根拔起,一切都開始動搖。

    不知道是氣氛使然,或為自己感到悲傷,我發現自己的眼前已經模糊成一片。

    我接過修女遞過來的衛生紙,擦拭淚水。

    邊擦拭淚水,我忽然理解到:驅動我成為一個醫師最重要的動機是成就、榮耀、財富這些外在的價值——為此,所以我關心病人能不能「治癒」。而驅動修女的動機卻來自她所信仰的內在價值——為此,因此她關心的是「病人」(甚至是所有的人)。因為這樣的差別,當面對一個無法治癒的病人時,我顯然走投無路了。可是對修女來說,無法治癒的病人仍然還是病人。

    換句話說,是我們關心的範圍,造就了我們能力的極限。

    那是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如果一個人從事的工作缺乏「內在價值」時,他可以變得多麼薄弱、有限。

    當年我在大學聯考入學志願填下醫學系時,對於這個工作「內在價值」──老實說,就像朋友的孩子一樣,思考得並不多。我考慮的只是做這個工作可以得到什麼(what),或者我如何(how)可以得到這個工作。卻很少想過,我的人生為什麼(why)要從事這個工作,我為什麼(why)喜歡它?它為什麼(why)對我有意義、價值?一個工作本身如果少了這些,不但無法給你的生命帶來真正的滿足感,更無法支撐你長遠地走下去的。
    我就這樣在病房想著這些,直到一個多小時之後,病人停止了哭泣。

    我和修女沒有多說什麼,只是拍了拍病人,簡短地說了幾句精神鼓勵的話,一起走出了病房。修女對我鞠了個躬,我也很鄭重地對她行禮,謝謝她給我帶來的這寶貴的一切。

    我就這樣目送著修女消失在長廊的盡頭。

    內在價值就像聽演唱會、和朋友去打球一樣……

    「聽你這樣說,我有點搞混了。」兒子問:「當我做一件事情時,要怎麼樣才能區分我的動機,到底是呼應自己『內在價值』,或者『外在價值』?」

    「這很容易啊。當你渴望做一件事情,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需要任何報酬,甚至讓你花時間、付錢,你也願意做的事情,就是呼應你內在價值的事。」

    「像是聽演唱會,和朋友去打球?」

    「是啊,」我說:「為什麼不需要任何理由,你就會想聽演唱會,和朋友去打球?」

    「因為喜歡啊。」

    我點點頭。「看似簡單的事,但能回答的只有自己,不是嗎?反過來,如果做一件事情,目的是為了外在的報酬──財富、名氣、權勢,或者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不管是父母、師長、朋友的,這個動機所呼應的,都算是『外在的價值』。」

    「我不明白,」兒子說:「如果『內在價值』這麼重要,為什麼大部分的父母、師長,對他們的孩子、學生鼓吹的都是『外在價值』?難道說,他們都錯了嗎?」

    「我相信絕大多數父母親、師長的忠告都出於善意。這些建議,我們當然應該聆聽、思考。但基於每個人不同的經驗,不同的父母親、師長,鼓吹的價值並不盡然相同。固然有許多人鼓吹『外在價值』非常重要,但也有人鼓吹『內在價值』更重要。我們該聽誰的呢?誰是我們的父母、師長,我們就聽誰的?還是乾脆做個統計,少數服從多數呢?」

    兒子笑了笑,搖搖頭。

    「畢竟要承擔選擇後果的人是我們自己。沒有人能為我們的生命負責的,不是嗎?」我繼續又說:「所以,最後做決定的人,應該還是我們自己才對吧?」

    兒子點點頭。過了一會兒,他又問:「你這樣說固然有道理,可是我覺得『外在的價值』也很迷人啊。誰不想有錢、有權勢,又受人尊敬呢?」

    「這我同意,」我想了想,繼續又說:「剛剛醫院的故事還沒講完,你要不要聽我繼續說下去?」

    「當然。」

    有了那次經驗之後,通常只要時間允許,我很願意多花些時間和末期癌症病人聊天。

    當時,在我的辦公室有個小黑板,記載著所有會診的病人。一般而言,護理站黑板上的病人名字如果被檫掉,多半表示這個病人出院了,但我的黑板上的病人正好相反,如果他們的名字被擦掉——通常代表他們已經過世了。

    每週我的黑板上都會有一、二個病人的名字被擦掉。那種感覺很奇怪,明明沒幾天前還活生生在你面前談著人生苦樂的病人,現在消失不見了。持續有五年左右的時間,我活在這種「無常感」強烈的工作環境中,就這樣送走了四、五百名末期癌症病人。

    在那之前,我的想法其實和大部分人都差不多——覺得人生無非是在競爭中的領先,靠著那樣的領先累積財富、名氣、權力,並且因為擁有這些,因而得到快樂。不過,傾聽臨終病人的心聲的過程,給了我很大的衝擊。

    儘管每個臨終病人的生命故事各不相同,但是從生命的終點回顧自己的生命時,佔據了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多時間,讓我們每天為此汲汲營營的「外在價值」——財富、名氣、權勢等等,從生命的終點來看,竟然變得無足輕重了。沒有任何一個病人告訴我,他們希望賺得更多的財產、贏得更高的知名度,或者升上更高的官階、職務。

    「對你來說,你覺得生命最重要的是什麼?」

    當我這樣問病人時,我發現,對大部分的臨終病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幾乎都是關於「內在價值」的。

    我得到的答案中非常一致,大部分病人覺得最重要的是:「關係」。

    大部分的病人最放不下自己的父母、配偶、子女,親人、朋友。最多人感到後悔的是有生之年來不及跟自己在乎的人好好相處。最懊惱的是和他們之間的不圓滿的關係,幾乎所有的人都渴望在臨終前能夠和自己關心的人和解、擁抱、好好告別。

    在「關係」之後,所有人都會反省的是:「意義」。在我和病人的談話間,幾乎無可避免地都會回顧自己的這一生,到底給別人帶來了什麼幫助,為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貢獻?很多人甚至後悔自己的人生,都在浪費時間……

    每次走出癌症病房,面對病房外面的現實世界時,總會有一種很錯愕的感覺。在生活中,為了財富、名氣、權勢,我們總是佔用了與自己最親密的人相處的時間。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驕傲,我們總是輕而易舉地就傷害了別人的情感。為了得到自己的最大權益,我們總是以競爭為名,理直氣壯地就犧牲了他人的權益……

    病房裡與病房外的距離並沒有太遠,但從人生盡頭看到的價值,和我們每一天生活中的所作所為,竟然是完全顛倒的。

    我很難用語言來形容這四、五百個病人所給我帶來的震撼。最初,我以為或許這只是少數的臨終病人的想法。但在和他們一次又一次深刻的談話、一次又一次受到衝擊之後,我開始明白,我們對於生命的前提是有問題的。

    事實上,這四、五百個病人所經歷的死亡,我們無人能夠倖免。但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卻活在一種生命永遠存在的假設之中。因為這樣的假設,我們把生命想像成為一個大倉庫,透過競爭、領先,每個人停不下來地為這個倉庫累積更多的財富、名氣、權勢……卻很少有人想過,沒有誰真正能夠擁有這些。事實上,每個人的生命真正能擁有的只是時間。我們不但無法累積什麼,從時間的角度來看,生命其實是每分每秒都在變少的。

    因此,如果不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想法淋漓盡致地活下去,用所剩有限的時間,去累積倉庫裡面不屬於自己的一切,又有什麼意思呢?

    或許因為這些經驗,往後當我面對「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的衝突,只要想起和這四、五百個臨終病人相處的點點滴滴,我總是能夠鼓起勇氣去選擇自己想要的。

    把生命當成目的本身,而不是達成目的的手段

    「這大概就是我從這些病人身上學到,最珍貴的事了,」我說:「你用什麼價值去衡量你的人生,決定了將來你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兒子點點頭。沉默了一會兒,他又問:「照你這樣說,我可不可以先追求財富、名氣、權勢,等到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再來追求你所謂的內在的價值?」

    「在我看來,如果你從自己內在的價值或召喚出發,只要夠努力,將來你還是很可能一樣擁有財富、名氣、權勢。但如果從追求財富、名氣、權勢出發,你只會離自己內在的價值或召喚越來越遙遠。」

    「是嗎?」

    「這個世界上,許多偉大而成功的作家、藝術家、政治家、創業者、科學家、建築師……,都是從呼應自己內在的召喚開始的啊。只要在一個領域嶄露頭角,財富、名氣、權勢通常都會追隨而至。但弔詭的是,如果一開始你想的是財富、名氣、權勢……這對你在那個領域的成功,幫助並不大。我這樣說,你能明白嗎?」

    「我大概可以理解。所以,」兒子說:「你覺得追求財富、名氣以及權勢這些外在的價值是不應該的囉?」

    「財富、名氣、權勢本身不是壞事。但重點是你把這些東西當成是『目的』或『手段』?」

    「『目的』和『手段』的差別是什麼?」

    「當你把對財富、名氣或權勢的追求當成目的時,你的生命變成為了這個目的而存在的手段,你的生命就不是自己的主人了,對不對?」

    他想了想。「嗯,沒錯。」

    「反過來,如果你的生命有更重要的內在價值和理想時,擁有財富、名氣、權勢,變成了可以幫你的生命實現這些理想的手段。這樣的話,擁有這些就是很好的事情了,對不對?」

    他點點頭。

    「所以,德國哲學家康德才會說:要把生命當成目的本身,而不是達成目的的手段。」

    兒子找出了紙和筆。「你可不可以再說一遍。」

    於是我又把康德的話重複了一遍。

    就在兒子低頭抄寫這段話時,我忽然想起了朋友孩子的矛盾。我心裡想著,有機會,一定要把這些故事與對話和他分享。

    (文/侯文詠:我從400多個癌末病人身上,學到了最珍貴的一件事)

    Coach Ken. 2015 . 03. 1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