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心靈閃耀的瞬間評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心靈閃耀的瞬間評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心靈閃耀的瞬間評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心靈閃耀的瞬間評價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Jay的跑步筆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推薦序三加一 (by 責任編輯珮珮豬) 我「認識」許立杰(Jay)是在2016年。 正確的說,是我認識他,他不認識我(笑)。那時候他就靠「許立杰」這三個字行走江湖,沒有粉絲頁,個人臉書追蹤人數近萬人,我帶著期待的心發送加入好友邀請,他大哥2018年才加我呢,看看這排隊要排多久XD 啊...

  • 心靈閃耀的瞬間評價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1-06 15:40:25
    有 1,424 人按讚


    #推薦序三加一 (by 責任編輯珮珮豬)

    我「認識」許立杰(Jay)是在2016年。

    正確的說,是我認識他,他不認識我(笑)。那時候他就靠「許立杰」這三個字行走江湖,沒有粉絲頁,個人臉書追蹤人數近萬人,我帶著期待的心發送加入好友邀請,他大哥2018年才加我呢,看看這排隊要排多久XD

    啊,忘記介紹,他是跑步的。

    我一個愛跑步的編輯,Follow一個愛跑步的市民跑者(重點是人氣還很旺)真的是合情合理。第一次讀到他的文章是〈一個素人跑者的破三之路〉,簡直轟動跑圈啊,不誇張。除了成績很棒這點以外,許立杰最厲害的是敘事能力以及文字背後扎實的科學化訓練基底。很難想像一個矽谷工程師說故事能力這麼精彩,這種達文西黃金組合(藝術+科學)根本百年難得一見,我想出他的書!

    但是事情真的不是我想的這麼容易。

    「沒有粉絲頁、一個跑步素人」能出書嗎?在我提案出版的過程其實是受挫的,只能怪我沒有能力說服上級,我一直無法爭取到幫許立杰出書的機會。我心裡很害怕一件事,他總有一天會被簽走的,畢竟太閃耀了嘛,所以我很低調,低調再低調,不敢顯露我有關注他這件事,然後持續努力提案著。

    直到2018年,他開了粉絲頁「Jay的跑步筆記」,漲粉根本一眨眼的事,我就決定把他推薦給我認識的出版社好友,我也相信Jay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顧,於是牽線了Jay與一心文化的緣分。原本就是抱持著:「即使我不能做Jay大神的書,我也希望他能得到最好的資源跟照顧。」這樣的心情。

    #當你真心想做一件事全宇宙都會幫助你

    這句話我發現是真的。因為在今年夏天我有一個去矽谷長住3個月的。矽谷,矽谷有誰?不就是許立杰嗎!所以我接手了這本書,繞了一大圈,將近三年的時間,我成了這本書的責任編輯。

    《Jay的跑步筆記》這本書對我來說是很特別的一次經驗。因為在我編輯生涯中,我第一次有一個完整的週期只面對一本書,全身心的在製作。編輯通常必須同一個時間處理多本書籍,但通常這樣的狀況,都能把作者逼到想雇用殺手滅了編輯,更何況我用100%心力在和Jay相愛相殺,他能活到現在並且把書做完,請大家相信他的精神力非同凡人。

    Jay這幾年累積了無數文章,每一篇都很精采,原本我們以為把舊有文章收集、整理,應該就可以成書了吧。不過我讀完全部的文章後,我認為這樣不行,沒有一個主軸,而且除了粉絲以外的跑者,會無法好好了解「Jay的跑步哲學與方法」,我們都希望出一本可以幫助市民跑者的書,而不是一本像自傳般過乾癮的書。

    所以機車的編輯,我本人,提出重建架構,打散所有文章,能用的概念留著、沒有的就補上──總而言之,重寫。

    「重……重寫?」雖然阿Jay很震驚,但他也100%同意並且很清楚知道,這樣做才是對書好的。你們知道嗎,他被我逼到每天都在寫稿地獄,同時還要工作、練習、準備百傑。雖然如此忙碌,他一次都沒有發過脾氣,一次都沒有。這完全讓我感受到推薦人在推薦序中說的:Jay就是個謙謙君子、溫和有耐心的心靈導師。他知道該做的事情生氣也沒用,他會扎實的、踏實的一步一步埋頭執行,就跟跑步一樣。

    以往Jay的文章風格犀利明快,搭配厚實的數據資料與科學化分析,讀起來鏗鏘有力十分過癮。但跑步是一件神奇的事,這一年,他跑進一個嚴苛卻也更明亮的世界。他的文字一樣明快,卻多了溫暖。

    在這本《Jay的跑步筆記》呈現了一個市民跑者真實的樣貌:生活與訓練。市民跑者不是職業選手,有工作壓力、家庭責任,要如何把跑步融合進去、要如何堅持訓練?Jay一路走來深刻,我在校對跑步生活的稿子,內心無比激動,螢光筆幾乎要畫滿整篇文章,甚至,不怕你們笑,我都是穿著跑步服裝在校對的,通常校對到傍晚四、五點,我就會受不了內心的熱血出去跑步了(不相信你們可以試試)。

    跑步訓練的文章,對市民跑者的幫助更具體、更直接。Jay一直以來都使用「漢森訓練法」系統來練習,這本書的課表更是融合了他自身的經驗,設計出全馬400、330、300和240的課表,並且把訓練要點講得清清楚楚。

    認識我一陣子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熱愛跑步,但我也受傷多年,沮喪了很久,幾乎要放棄了。去矽谷的日子,Jay從不會要我「修理好什麼」,也不會要我做什麼,他只說可以跑多少就多少,會痛就休息,不要急。

    7月分我半跑、半走的,月跑量是40公里,一直慢慢增加,直至上個月。10月分我的月跑量是116公里。一個受傷兩年、醫生都叫我放棄跑步的人,做了什麼可以這樣?坦白說我沒有做什麼,我只聽了Jay說:持續與累積。有的時候我一天只跑3、4公里,一天只跑30分鐘。只有30分鐘?這樣有練到嗎?這樣足夠嗎?很多人都會覺得那麼輕鬆根本就沒練到。但你們知道嗎?就是這樣一天一點的練習,我已經累積了一小卡車了,重點是我又開始愛上跑步了。有什麼比喜歡一件事並且可以持續下去更棒的呢?

    《Jay的跑步筆記》雖然是一本跑步書,但他真的不只是一本跑步書。很多時候,我覺得Jay的文章不是在說跑步,他是在說人生。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你要怎麼傾聽身體的聲音?如何在多種責任中取得生活的平衡?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放棄的堅持是什麼?整個過程或許辛苦、或許挫折,但都不能阻止我們在終點遇見更好的自己。

    這些概念分享都會觸動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我會一直記得,他說:「即使平凡如我,也有努力的權利。」我們都是普通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著,在心中要記得「有一個更好的自己的版本」,堅定的、確實的朝它跑去,成為更好的自己。

    希望這本書能感動你之餘,更能幫助到你。這就是Jay和我努力這段時間來,最大的願望了。

    我非常少推薦書給別人,但我真的很推薦《Jay的跑步筆記》這本書。絕對不是因為它是我做的,也不是因為它是許立杰寫的,而是因為《Jay的跑步筆記》真的很棒,很值得推薦。



    以下是Jay的心內話:

    我剛剛才從紐約回到灣區,一落地就收到這一篇簡直傻眼 😨 感謝的話就不多說了,很幸運可以遇到珮珮豬當我的責編。書的內容好不好,還是得由市場評價決定,但毫無疑問,她和我都覺得自己已經盡了全力,做出一本不會後悔的書了。

    我常說:「馬拉松在報名之前就已經開始,而在踏上起跑線的那一瞬間,就已經結束了。」接下來《Jay的跑步筆記》即將踏上起跑線,能夠一路把它送到這裡,我真覺得是件很不可思議的事。

    接下來它會「跑」得怎樣?就麻煩各位了。

    預購日期:11/07 (四) 凌晨 00:00 開始 (就是今晚)

    博客來【簽名版】https://bit.ly/2Woikpb
    博客來:https://bit.ly/32RhUu2
    金石堂:https://bit.ly/2q1Dcqa
    誠品:https://bit.ly/32Ri1ps
    讀冊:https://bit.ly/2PsX4gW
    Momo:https://bit.ly/2BSSnF6

  • 心靈閃耀的瞬間評價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1-06 15:40:25
    有 1,423 人按讚

    #推薦序三加一 (by 責任編輯珮珮豬)

    我「認識」許立杰(Jay)是在2016年。

    正確的說,是我認識他,他不認識我(笑)。那時候他就靠「許立杰」這三個字行走江湖,沒有粉絲頁,個人臉書追蹤人數近萬人,我帶著期待的心發送加入好友邀請,他大哥2018年才加我呢,看看這排隊要排多久XD

    啊,忘記介紹,他是跑步的。

    我一個愛跑步的編輯,Follow一個愛跑步的市民跑者(重點是人氣還很旺)真的是合情合理。第一次讀到他的文章是〈一個素人跑者的破三之路〉,簡直轟動跑圈啊,不誇張。除了成績很棒這點以外,許立杰最厲害的是敘事能力以及文字背後扎實的科學化訓練基底。很難想像一個矽谷工程師說故事能力這麼精彩,這種達文西黃金組合(藝術+科學)根本百年難得一見,我想出他的書!

    但是事情真的不是我想的這麼容易。

    「沒有粉絲頁、一個跑步素人」能出書嗎?在我提案出版的過程其實是受挫的,只能怪我沒有能力說服上級,我一直無法爭取到幫許立杰出書的機會。我心裡很害怕一件事,他總有一天會被簽走的,畢竟太閃耀了嘛,所以我很低調,低調再低調,不敢顯露我有關注他這件事,然後持續努力提案著。

    直到2018年,他開了粉絲頁「Jay的跑步筆記」,漲粉根本一眨眼的事,我就決定把他推薦給我認識的出版社好友,我也相信Jay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顧,於是牽線了Jay與一心文化的緣分。原本就是抱持著:「即使我不能做Jay大神的書,我也希望他能得到最好的資源跟照顧。」這樣的心情。

    #當你真心想做一件事全宇宙都會幫助你

    這句話我發現是真的。因為在今年夏天我有一個去矽谷長住3個月的。矽谷,矽谷有誰?不就是許立杰嗎!所以我接手了這本書,繞了一大圈,將近三年的時間,我成了這本書的責任編輯。

    《Jay的跑步筆記》這本書對我來說是很特別的一次經驗。因為在我編輯生涯中,我第一次有一個完整的週期只面對一本書,全身心的在製作。編輯通常必須同一個時間處理多本書籍,但通常這樣的狀況,都能把作者逼到想雇用殺手滅了編輯,更何況我用100%心力在和Jay相愛相殺,他能活到現在並且把書做完,請大家相信他的精神力非同凡人。

    Jay這幾年累積了無數文章,每一篇都很精采,原本我們以為把舊有文章收集、整理,應該就可以成書了吧。不過我讀完全部的文章後,我認為這樣不行,沒有一個主軸,而且除了粉絲以外的跑者,會無法好好了解「Jay的跑步哲學與方法」,我們都希望出一本可以幫助市民跑者的書,而不是一本像自傳般過乾癮的書。

    所以機車的編輯,我本人,提出重建架構,打散所有文章,能用的概念留著、沒有的就補上──總而言之,重寫。

    「重……重寫?」雖然阿Jay很震驚,但他也100%同意並且很清楚知道,這樣做才是對書好的。你們知道嗎,他被我逼到每天都在寫稿地獄,同時還要工作、練習、準備百傑。雖然如此忙碌,他一次都沒有發過脾氣,一次都沒有。這完全讓我感受到推薦人在推薦序中說的:Jay就是個謙謙君子、溫和有耐心的心靈導師。他知道該做的事情生氣也沒用,他會扎實的、踏實的一步一步埋頭執行,就跟跑步一樣。

    以往Jay的文章風格犀利明快,搭配厚實的數據資料與科學化分析,讀起來鏗鏘有力十分過癮。但跑步是一件神奇的事,這一年,他跑進一個嚴苛卻也更明亮的世界。他的文字一樣明快,卻多了溫暖。

    在這本《Jay的跑步筆記》呈現了一個市民跑者真實的樣貌:生活與訓練。市民跑者不是職業選手,有工作壓力、家庭責任,要如何把跑步融合進去、要如何堅持訓練?Jay一路走來深刻,我在校對跑步生活的稿子,內心無比激動,螢光筆幾乎要畫滿整篇文章,甚至,不怕你們笑,我都是穿著跑步服裝在校對的,通常校對到傍晚四、五點,我就會受不了內心的熱血出去跑步了(不相信你們可以試試)。

    跑步訓練的文章,對市民跑者的幫助更具體、更直接。Jay一直以來都使用「漢森訓練法」系統來練習,這本書的課表更是融合了他自身的經驗,設計出全馬400、330、300和240的課表,並且把訓練要點講得清清楚楚。

    認識我一陣子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熱愛跑步,但我也受傷多年,沮喪了很久,幾乎要放棄了。去矽谷的日子,Jay從不會要我「修理好什麼」,也不會要我做什麼,他只說可以跑多少就多少,會痛就休息,不要急。

    7月分我半跑、半走的,月跑量是40公里,一直慢慢增加,直至上個月。10月分我的月跑量是116公里。一個受傷兩年、醫生都叫我放棄跑步的人,做了什麼可以這樣?坦白說我沒有做什麼,我只聽了Jay說:持續與累積。有的時候我一天只跑3、4公里,一天只跑30分鐘。只有30分鐘?這樣有練到嗎?這樣足夠嗎?很多人都會覺得那麼輕鬆根本就沒練到。但你們知道嗎?就是這樣一天一點的練習,我已經累積了一小卡車了,重點是我又開始愛上跑步了。有什麼比喜歡一件事並且可以持續下去更棒的呢?

    《Jay的跑步筆記》雖然是一本跑步書,但他真的不只是一本跑步書。很多時候,我覺得Jay的文章不是在說跑步,他是在說人生。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你要怎麼傾聽身體的聲音?如何在多種責任中取得生活的平衡?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放棄的堅持是什麼?整個過程或許辛苦、或許挫折,但都不能阻止我們在終點遇見更好的自己。

    這些概念分享都會觸動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我會一直記得,他說:「即使平凡如我,也有努力的權利。」我們都是普通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著,在心中要記得「有一個更好的自己的版本」,堅定的、確實的朝它跑去,成為更好的自己。

    希望這本書能感動你之餘,更能幫助到你。這就是Jay和我努力這段時間來,最大的願望了。

    我非常少推薦書給別人,但我真的很推薦《Jay的跑步筆記》這本書。絕對不是因為它是我做的,也不是因為它是許立杰寫的,而是因為《Jay的跑步筆記》真的很棒,很值得推薦。



    以下是Jay的心內話:

    我剛剛才從紐約回到灣區,一落地就收到這一篇簡直傻眼 😨 感謝的話就不多說了,很幸運可以遇到珮珮豬當我的責編。書的內容好不好,還是得由市場評價決定,但毫無疑問,她和我都覺得自己已經盡了全力,做出一本不會後悔的書了。

    我常說:「馬拉松在報名之前就已經開始,而在踏上起跑線的那一瞬間,就已經結束了。」接下來《Jay的跑步筆記》即將踏上起跑線,能夠一路把它送到這裡,我真覺得是件很不可思議的事。

    接下來它會「跑」得怎樣?就麻煩各位了。

    預購日期:11/07 (四) 凌晨 00:00 開始 (就是今晚)

    博客來【簽名版】https://bit.ly/2Woikpb
    博客來:https://bit.ly/32RhUu2
    金石堂:https://bit.ly/2q1Dcqa
    誠品:https://bit.ly/32Ri1ps
    讀冊:https://bit.ly/2PsX4gW
    Momo:https://bit.ly/2BSSnF6

  • 心靈閃耀的瞬間評價 在 Betty Apple 倍帝愛波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10-07 13:10:35
    有 21 人按讚

    從網路漫遊,發現一篇我不認識的簡短介紹文說起( Applex Twin 是我在製作音樂時,另外給自己的人格名稱):

    Applex Twin – LiveSet @ 8th Hammer Of God

    「Applex Twin is a Taipei-based artist I happened upon recently. I was immediately impressed by her lengthy piece ‘I am in the rear room Ohne mich 我在後房沒有我’ a few weeks ago, so I was intrigued to see her share this live set from a recent gig. It’s relentless, hard-edged techno from the off, beats crashing and colliding at times and throwing the listener off balance. Stick with it, though, it’s tough. AH」----- http://thethinair.net/2016/03/rave-new-world-1103/

    使用電腦做音樂,起因於我的經濟狀況,彈不起鋼琴,然而在誤打誤撞進入戲劇的精煉,我的身體成了無邊際的音符,而在被身體限制的後期,我發現電腦生成音樂,每個聲響成了我可描述更廣浩的不可見的維度,我想說故事的各種角色,我的時間,我的空間,我的畫布。他們都轉換成類似心電感應或是wifi一般的非物質性漂浮物,使用能量再聚在我欲傳達者的面前。

    我的中心經驗,是在極權資本消費為上的社會系統中,還能得到這般的小確幸。

    當你知道有人說,在這社會無論是什麼樣的圈子,除了靠手段金錢運氣才看得見實力。就算到了分享的網路時代也是,那些你每天以為--很酷很潮很流行很明星很偶像很科技很想要的姿態消費物件,背後是金錢閃耀--沒錯,操作與行銷。

    網路時代,自我衍生了許多垃圾。每個人都成了訊息傳播者,比較苦惱的是大部份的人成了垃圾訊息傳播者,思考變片面人云亦云,甚至「最酷」的東西都是品牌形象塑造。在這正片烏烟瘴氣的節點中。在這片渾濁的後網路假網紅時代,偶然發現跟我毫無關係的遠方只是因為喜歡我的無名之作而介紹我,那就是一個美麗。

    過去種的種子,被冷言被輕掠過都不敵它們小發芽與其他世界接軌的那瞬間。偶然回到過去自己創造的宇宙才發現他們已在與我同質性的遠方耳裡又種下一顆種子。念茲在茲,使我仍然感謝網路的多貌性與無遠弗屆性。

    這就是我的小確幸。

    我不懂音樂,成了我是自己的音樂的開始。

    在我心中,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篇看似重複卻不斷變形的電子樂章。每個人都是音樂能量。每個人都是藝術家,都是音樂家,都是傳遞者。這是詩意的現實,而非階級統治之下的專業分配。唯有「套版」的藝術家與音樂家,訓練有素的生產者,才需要把自己的鏡子給摔碎。也許這樣想法起因我是個鄉下孩子,在我高中時,整個城鎮只有一家唱片行。我對於搜集音樂很沒興趣,有一些音樂會在偶然的事件裡啟發我,但我仍然不滿足世界的樣貌。相較之下,愛上文學與哲學,卻創造了我對文字之外的詩意著迷。

    我被音樂類型影響的很淺,知道這些類型與整個唱片業的過往機制,的確是在來到城市後逐漸地摸索才辛苦得到一套理解。我的快樂是,我的databass建立在,我不曾被洗腦後的產物。而對於流行文化的媚俗反感,也造就了我思考後殖民時代的大眾存在,於此,在做音樂的個人方法上,我也成就自己的極端。

    在房間與電腦中間,玩了幾年電腦符號生成聲響。他不夠酷,也不夠潮。總而言之,成了不大被認可的非工業產物。

    當代書寫的複雜交錯,許多人仍然拘泥在一種特定的大類型。書寫為何?當我們把鍵盤拆解,可以變成你我眼前的文字,也可以變成我電腦軟體裡生成的聲響。所以我才說,作曲與書寫與訊號與聆聽,都成了反饋的過程。並非實際上的存有。

    于此,在當代製作音樂理所當然晦澀難懂。若是音樂與書寫無異,
    不如說音樂是聆聽的訊號詩。在錯誤的拍子中,也就是在規則框架之中,嘗試在歪斜的過程,反射自己的生命聲響。這才是當代書寫=作曲=音樂的重點。

    人類本來就是一種多面向難以解釋沒有邏輯確礙於自我認定文明包袱假裝自己有邏輯的生物。我對「音樂」的反應與理解,成了我對世界的理解。

    簡而言之,我在音樂的處理上,雖然障礙,老實又的確高興對於五線譜的一知半解,對於和弦音律的一知半解。於是我給音樂的定義更廣更深。就此,框架在此破除。與極高端精密算數的電腦,我們成了脣齒相依的隊友。

    自己實在沒什麼有建設性的實力。我不是點播機,也不是伴唱機,我沒有常人認定的音樂家應該有的工匠實體技巧,現場表演中,我反抗算拍子,我喜歡讓拍子算我,我相信在放棄算拍子的流程中,人會依照自己的慣性譜出獨一無二的曲。也就是說,以人類重複錯誤的重複性,我們是有自己一套獨一無二的重複機制。

    這套獨一無二的創作機制,乃是在未來極度科技化的非人性社會中,可行的一套人性辨認方法。如果音樂是一種自由,在更廣闊的定義中,是有機定義的溝通。過往意識形態建構的音符的確有其社會脈絡之下的歷史回溯,然而,我是一個不相信歷史可以在我身上種下確切包袱的人,也許我欲嘗試在主觀歷史中逃逸,渴望那個我也做不到的自由。

    在墨西哥受 Vernacular Institute 邀請交流的期間,遇到在有限的英文語言(兩者都非本國語言)的討論中,我遇上了詩人,用大提琴寫詩的,用電腦3D動畫寫詩的詩人,用鏡頭寫詩的,蓋了一個太空站錄音室寫詩的,用筆電音樂寫詩的。他們啓迪我許深,他們讓我知道,我的這一切隨性自由痛苦孤獨都不是空有也不是錯誤,我身邊的夥伴,只是跟我長得不太一樣,這個世界,有許多與我相似的人。

    我與瓜地馬拉的大提琴詩人 Mabe Fratti一同表演前,便成了好朋友,我從來沒遇過這麼不「大提琴」音樂學院的狂野熱情派對詩人。

    在地震期間,許多人都很彷徨,她說,她覺得很無助,當她去幫助的時候,她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我說,去把你的大提琴拿來,我們來做一個曲子,以主觀的書寫留下並且撫慰所需要的靈魂,這就是藝術家或是詩人的價值所在---

    心靈上的洞見,在一無所有時,便可知奚其明徹。

    而在錄音的過程中,整整一小時,沒有停下,是整整的一小時即興,然而,在結束後,在場兩個畫家與製作人,他們都給了我「Beautiful 與 Genius 」的評價。製作人甚至欣喜若狂地幫我錄了我人生第一卷母帶卡帶。毫無修飾,就是一小時的大提琴與我的電子樂來回對彈。

    我笑了,這真到了天鵝的世界。

    Cover : Womb(Mauricio Arroyo)

    https://soundcloud.com/applebetty/future-peoples-message-in-earthquake-live-recording-bettyapple-ft-mabe-fratti

    This recording happened in 09/23/2017 at Mexico City, Santi Rodriguez Studio , which is a improvisation from Applex Twin aka BettyApple and Cello artist Mabe Fratti. special Vocal speaking from Kyle Kaplan aka @geometricsound

    After experience 2 time epic earthquake and feel complex emotion from the disaster ,as artists, we feel that we want to document not only the reality but also the feeling from the whole dimension message to earth and human being .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