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心臟麻醉醫學會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心臟麻醉醫學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心臟麻醉醫學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心臟麻醉醫學會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3萬的網紅蔡依橙的閱讀筆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剛被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邀請寫這篇 SCI review 的後續版本。 Cardiac CT and MRI for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 Asian countries: recent trends in publication based on a scie...

  • 心臟麻醉醫學會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2-21 15:16:34
    有 356 人按讚

    剛被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邀請寫這篇 SCI review 的後續版本。
     
    Cardiac CT and MRI for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 Asian countries: recent trends in publication based on a scientific database
     
    這篇是 2013 年時,因為開始擔任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的先天性心臟病小組顧問,善盡顧問職責,為學會回顧一下,亞洲在先天性造影的特色,用 Web of Science 分析,配合我們身在這個領域的領導地位與所看過的歷史,做個說明。
     
    文中分析了 1999-2010 年,世界文獻,以及亞洲文獻,在這個領域的特色。
     
    後來陸續被引用 12 次,雖然不多,但幾乎都是 guideline 或 trend analysis 類的文章引用,是業界重要人物幾乎都有看過的一篇。
     
    這篇也同時是初學者入門好朋友,文中列出的參考資料,所引用的我們的、韓國的重要文獻,也都是先天性心臟病造影,初學者進入這個領域時,「學長,我們都看你文章長大的」這樣的里程碑研究與入門教學文。
     
    其中最大的發現,是用數據證明,亞洲真的是個很不一樣的地方,尤其日本、韓國、臺灣,醫療水準高,但資源有限。
     
    所以先天性心臟病的影像部分,我們沒辦法像歐美一樣,用 60-90 分鐘,用全套麻醉,去做速度慢的磁振造影,而只能用 60-90 秒以內的床邊鎮靜,並配合超低劑量的電腦斷層設定(約合一張 KUB),去完成全心臟評估。
     
    因為這樣的資源限制,以及品質要求,亞洲這幾個國家,也成為先天性心臟病電腦斷層,發展最好也最快速的地方。
     
    不管是安全性、影像品質、對手術的幫助,都走出了一條全新的路。
     
    然後,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希望這篇文章能有再 10 年的追蹤,以 2011-2020 年來看,觀察亞洲後續的優勢如何?以及早期亞洲的幾篇重要論文,是否成為這領域的指標。
     
    而且,上次是投稿到有 impact factor 的雜誌,但這次有新增的任務,要 carry 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自己的雜誌。
     
    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剛成立自己的雜誌 Cardiovascular Imaging in Asia,目前剛進 emerging SCI,還沒有正式分數。而主編希望我們這群學術老將,能幫忙用自己的名氣跟論文視野,幫忙學會的期刊帶出漂亮的 impact factor。
     
    不是很容易的工作,但有機會為一個自己開創出的新領域,留下些記錄,也是很榮幸的機會。
     
    加油!

  • 心臟麻醉醫學會 在 臨床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07 21:09:54
    有 17 人按讚


    重症腎臟課程首發 歡迎分享轉貼
    報名連結:https://ppt.cc/fwcf4x

    2020 腎臟重症與器官支持訓練課程(中區)
    時間:109.8.22 (六)8:10-17:00
    地點:台中烏日南山人壽教育訓練中心3樓308教室 (台中市烏日區成功西路300號)
    https://reurl.cc/qd79DR

    重症專科醫師聯合甄選學分10分
    衛福部醫事人員繼續教育(醫師/專科護理師/護理師)
    急診、內科學會、腎臟醫學會A類 5分、公務人員終身學習8 小時

    費用:
    1. 聯甄急救加護醫學會會員:500元
    新申請加入急救加護醫學會會員(同時繳交入會費+2020年常年會費+課程費視同已入會會員):
    --> 醫師會員:2000+8/22課程500元
    --> 非醫師會員:1700+8/22課程500元
    --> 入會會員申請表 https://reurl.cc/8l67Zo

    2. 聯甄學會(重症/胸腔暨重症加護/外科/麻醉/心臟)之一會員:1000元
    3. 腎臟醫學會會員:1000元
    (未註明所屬學會會員編號視為非會員)
    非以上七學會會員醫師:1500元
    4. 住院醫師、護理人員、非醫護人員:免費

    ◎ 8/18後報名繳費:1500元

  • 心臟麻醉醫學會 在 沁霏的心靈空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6-20 10:32:03
    有 23 人按讚

    那些醫學背後的黑幕
    作者:陶昌文(醫師)

    我是一位麻醉科醫師,我協助外科治療疾病,為了我的工作以及自己的健康,我需要了解疾病。

    五月十五日,優秀的中天主播史哲維先生自殺身亡;五月十二日台南白河的吳先生、板橋的彭女士自殺身亡。如果他們都沒有吃過抗憂鬱劑,我今天不會寫這篇文章,畢竟真相應該被知曉。

    在過去擔任醫職的二十年中,我大量閱讀西方自然醫學著作,以及東方中醫書籍,也讀了物理學家所研究的能量醫學著作。很久以前我就體會到,正統的西方醫學並沒有所有醫學的答案。

    許多的「病」,西醫不能確定其原因,只能把它稱為「症」,或是「症候群」。可是一般大眾並不了解「病」與「症」的差別,這些「症」,透過媒體的宣傳或其他行銷手法,很容易「教育」(誤導)大眾把症狀當成疾病,需要看醫生、吃藥。例如睡不好、焦慮、憂鬱,還有更年期現象、老人的骨質疏鬆等等,但是這些「症狀」其實只是人們生活中的種種經歷。

    這種「病」「症」難分的手法,最常為一般西醫所使用,他們是這種手法的受益人。而另一方的受益者是藥廠。兩者結合則成為「發明疾病的人」(這也是個書名,作者為德國資深醫療記者)。

    行銷這些「病」需要大把的銀子。錢從哪裡來?曾聽說最賺錢的三大產業是甚麼嗎?石油、軍火、製藥!藥廠是最賺錢的產業之一。

    除了直接打廣告宣傳藥物,或是透過媒體炒作疾病之外,接下來藥廠還能做甚麼來「教育」大眾呢?首先醫生和藥廠們要成立「公益」團體,讓曾經患「症」吃藥的人告訴大家,這個「症」是多麼嚴重的「病」。然後受苦的患者得到了同情與注意,這個「症」也達到了宣傳的效果。這些運作所需經費來自「善心人士」,其中包括藥廠的捐款。顯少有人提醒大家,「症」是表面的現象,就如發燒、頭痛、咳嗽只是感冒症狀;「病」則是因為身體內部的器官、細胞有了問題而導致。

    藥廠也會捐款給知名大學的醫生或是教授做研究。教授升等需要研究報告,藥廠也需研究報告證明藥物有效。當然,這些經費不會直接由藥廠開立支票留下痕跡。經費來源可能是政府單位或是私人的基金會等等。魚幫水,水幫魚,再自然不過。然而,有無可能「有心人士」會要求研究的結果要朝特定方向發展呢?

    這種魚水關係,有其歷史。一九六八年,哈佛醫學院的病理學助教麥庫利醫師,研究且證實了「同半胱胺酸」是造成心臟血管阻塞的原因,但是他卻被逼離哈佛醫學院,到鄉下的一家小醫院做病理科醫師,沒有辦法申請到任何研究經費。原因在於當時許多經費都已投注在研究膽固醇上,想證實膽固醇是造成心血管阻塞的原因。就在那些密集研究之後,治療膽固醇過高的藥物立即上市,至今這種藥每年仍然為藥廠帶來不少進帳。不但如此,西醫界還降低膽固醇需要吃藥的標準值,也就是說更多的人需要吃藥。醫生的收入往往跟藥廠的收入息息相關。而「同半胱胺酸」半世紀以來似乎無人關心,為什麼呢?因為若要降低同半胱胺酸指數,只要服用維他命即可。藥廠無法靠維他命申請專利,醫生用維他命治病會被其他的醫生攻擊。所以患者的利益就不列入考慮了。

    在台灣,抗憂鬱劑及鎮靜劑曾經是精神科才能開出的藥品。在醫師公會向衛生署爭取後,所有的醫師都可以開立這些藥品的處方了。文明流行病「憂鬱症」再次證明,醫生的收入跟藥廠的收入息息相關。為什麼有醫生常告訴病人,你這種病不能根治,要長期吃藥?因為病人好了,藥少開了,收入就不穩定了。目前健保的制度,讓醫生能藉由開藥量來增加收入。老婆要買香奈兒,兒子要補習英文,給老病人多開幾種藥就得了。

    還有,為什麼任何醫生都可以開抗憂鬱劑及鎮靜劑?因為精神科沒有客觀具體的科學根據。憂鬱症理論上是腦部血清素不足,但它不需要抽取腦部液體檢驗證明就可以開藥,只要醫生說是憂鬱症就是憂鬱症。

    一般的社會大眾也想不到要問醫生,為何叫憂鬱「症」不叫憂鬱「病」?然而,大家都被教育成凡事乖乖聽醫生的話才對,所以沒問醫生,為何不抽血或做其他檢查,看看是否某個器官出了問題,才表現出憂鬱症狀。人們只看到醫師袍,看不到其背後無形操縱的藥廠推手。

    甚至在醫學地位崇高的期刊上,許多的研究論文、報告,其實是由藥廠的研究人員所寫,寫完後掛上某大學醫學教授或是某知名醫療中心的醫師為作者。這類事情不勝枚舉,已經導致《美國醫學會期刊》的主編之一憤而辭職,寫下《藥廠黑幕》一書。

    現在最容易販賣的疾病不外乎憂鬱及過動。抗憂鬱劑「會引發自殺念頭以及暴力行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規定藥廠須將此警告標語印在藥物包裝紙盒上。可是台灣沒有任何領藥的患者會看到這些紙盒,醫院和藥局不會把原裝紙盒給他們,何況原廠藥品印的是英文字。最近自殺的中天主播一定想不到,他因為睡不好而吃下去的抗憂鬱劑,才最可能讓他有自殺想法。

    近來,可憐的新北市兒童開始被篩檢有無過動症。我相信新北市長很想為民謀福利,只是他不明瞭,「過動症」是精神科醫生以「舉手投票」的方式表決出來的。也就是說舉手的人不夠多,某些症狀就不是精神病了。這種非科學檢測的病症投票制,曾在一九六八年表決通過同性戀是精神疾病,後來在同性戀團體多次上街遊行後,一九八七年又以投票的方式將其排除。我想提醒市長及所有民眾,除了精神科,其他醫科是不以舉手投票來決定疾病的,因為一切都有科學根據。

    治療過動的合法藥物「利他能」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它的化學結構竟然與毒品安非他命非常接近。我曾聽過使用該類毒品的人描述,在藥性發作的一段時間裡,身心會處於一種做事非常專注的狀態。這不很像「利他能」促使過動兒的專注嗎?民眾一定從沒看過藥物包裝盒中的仿單,這張仿單是政府硬性規定藥廠要附在包裝裡的,它列出了一長串的藥物「副作用」及「罕見副作用」。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查藥物仿單,只要仔細對照每一種副作用,就會發現醫院給的藥袋上,並沒有列出所有的副作用。可能是因為一張紙還列不完,而且列出來就沒人敢吃了。

    但是精神科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開更多的藥物來處理那些副作用,於是病患的身體機能被小藥丸們開開關關,無法自主,而以此行事的醫生則荷包滿滿。我一位朋友父執輩的兒子從醫學院畢業後選擇作精神科,父親問他為何選精神科,他說:「因為病人都需要終生吃藥,我一輩子不缺病人。」

    在此奉勸凡是小孩好動而造成大人困擾的家長們,一定要找非精神科醫師為他仔細檢查身體。有時候孩子只是營養不均衡,吃太多糖分、色素、不良加工食品,或是蛋白質不足,而表現出注意力缺乏。要知道過敏不見得只是皮膚發癢或流鼻水,有時候,過敏反應也會引發坐立難安。然而,這些林林總總的資訊,沒有人完整的教育大眾。為什麼呢?請讓我再說一次,教育大眾要成本,錢從哪裡來?藥廠會花錢教育大眾不要吃藥嗎?畢竟再有益於患者的研究報告,一旦跟藥無關,是創造不出醫藥收入的。

    人與人之間的信賴關係很可貴,尤其是醫師與患者間,原本該心懷相同目標,可惜醫療產業背後卻隱藏著一些鮮為人知的秘密。或許大部分人難以窺其全貌,但是您看過偵探片吧?通常偵探們會說一句話:「追蹤錢就是了!」跟您息息相關的醫療問題,或許也可由此線索,探求真相。

    網路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