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疫情升溫,很多孕婦為減少進出醫療場所,詢問我是否一定要每個月都去產檢。也有上一胎在歐美產檢的媽媽,好奇為何台灣產檢次數多國外接近一倍,到底該做幾次才對?
其實,關於孕期應該產檢幾次各國婦產科醫學會並無共識,因為這個問題不單純是醫學考量,還涉及各國民情、公共衛生政策,以及醫療資源是否充足。但我一...
因應疫情升溫,很多孕婦為減少進出醫療場所,詢問我是否一定要每個月都去產檢。也有上一胎在歐美產檢的媽媽,好奇為何台灣產檢次數多國外接近一倍,到底該做幾次才對?
其實,關於孕期應該產檢幾次各國婦產科醫學會並無共識,因為這個問題不單純是醫學考量,還涉及各國民情、公共衛生政策,以及醫療資源是否充足。但我一直認為產檢次數不能和母嬰照顧品質劃上等號,關鍵應該重要檢查不能遺漏,且讓孕婦充分了解各種資訊。以下我就單純以醫療實務面思考,歸納出「必做」的產檢提供給媽媽們參考
1.懷孕初期:驗出兩條線後,不用立刻去診所確認。
當月經延遲、懷疑懷孕時,只要用驗孕棒測試出兩條線,就代表你懷孕了。很多人會特地去診所再確認一次,其實並不需要,因為醫師用的驗孕試紙也沒有比較準。
如果沒有出血合併腹痛,我會建議第一次的產檢可等到驗孕發現懷孕後的二~三週,也就是第7-8週、懷孕兩個月左右時。這時的檢查最主要的目的是透過超音波確認著床位置、排除是否為子宮外孕,並確認胚胎的心跳。
2.懷孕中期:評估胎兒染色體、胎盤功能與器官異常風險的評估
接下來可在12週時去做幾項重要的產檢。包括國健署提供的產檢:貧血、B型肝炎帶原、梅毒愛滋病,以及自費項目如初期唐氏症與子癲前症篩檢可評估胎兒染色體異常、胎盤功能差的風險,這些都可在12週時一次完成。
若有需要做羊膜穿刺,16週就可再安排一次產檢。
接下來兩個月,如果要去產檢,則應該是用來安排高層次超音波與妊娠糖尿病檢測。前者可檢查胎兒重要器官(心臟、腦部、內臟、五官)的發育,若有異常可和醫師討論是否考慮終止懷孕或是需轉診去有小兒外科、小兒心臟科的醫學中心追蹤。後者則是藉由檢測血糖評估媽媽飲食狀況,避免高血糖造成巨嬰、提高早產風險的機率。
3.懷孕後期:確認生產方式、胎兒成長曲線
若中間都沒有特殊狀況,就是等32-35週時藉由超音波確認胎位,同時確認胎兒腦部與骨頭之發育。並進行乙型鏈球菌採檢。最後就可等到38週時,目的是與醫師討論生產計畫、確認生產方式。醫師會監測孕婦血壓、超音波來評估胎位和體重、綁胎兒監視器確認胎盤功能及宮縮狀況,綜合評估是否適合自然產。
以上是針對低風險的一般孕婦,若是已被診斷胎盤功能不良、胎兒生長遲滯,子癲前症、子宮頸閉鎖不全或有重大內科疾病的孕婦,產檢次數就得個案調整,有些狀況甚至需要一週看一次。
*產檢越多次胎兒不必然越健康
講到這一定會有人好奇,產檢那麼少次、照音波次數也變少,那該如何追蹤胎兒健康呢?
必須澄清,其實確定心跳後,除了初期唐氏症篩檢、高層次超音波,及八個月時確認胎兒體重胎位外,就算每月產檢也不需要每次都照超音波。因為重要器官的發育已經在高層次超音波時確認,其他次的超音波檢查並沒有很大的臨床意義,主要是為了讓爸媽可以藉由寶寶的影像增加親子連結感。
那胎兒體重呢?其實懷孕30週前除非胎盤功能異常,胎兒體重差距都很小,又有量測誤差,預估體重的意義也不大。且但其實30週後就算落後或超前平均值,也不會影響胎兒健康,更何況胎兒的體重也不是靠孕期飲食或任何外力就能輕易改變。
**三個月前少量出血、生理性宮縮不必急著就醫
也有媽媽詢問,那最近如果遇到出血、宮縮或是胎動減少,到底要不要就醫呢?不管有沒有疫情,其實答案類似:
出血以週數來區分,因未滿三個月約有四成孕婦會出現著床性出血,若量不多、呈咖啡色,未必需要就醫。我也要重申,這個階段就醫主要是為了安心,不太會影響結果,沒有所謂延誤就醫的問題。好比曾有懷孕九週的女生半夜有點狀出血,隔天看門發現胚胎萎縮沒有心跳非常內疚,但即使出血當下她就衝來急診,也無法讓萎縮的胚胎重新發育,大可不必自責。超過三個月,著床性出血比例慢慢下降,這時若有鮮紅色、頻繁出血甚至合併腹痛,為了排除子宮頸閉鎖不全、子宮頸息肉,則需立即就醫。
至於宮縮,有時可能因血液循環變差、身體缺水導致,如沒有規律且沒合併腹痛,可先補充水分、躺床休息,改善後就無需就醫。再來就是,懷孕六個月前本來就未必會有胎動,尤其是當天氣冷或媽媽較疲勞時,胎動更不明顯實屬正常。除非懷孕週數已經超過六個月,進食搖晃後肚子後,胎動都還不明顯才需要回診確認狀況。
前陣子為了改善少子化,政府主張增加產檢補助次數讓媽媽能放心懷孕,雖說立意良善,但我卻認為產檢次數和媽媽的安心感未必成正比,很多媽媽甚至和我反應,每次產檢聽到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吃,又被念體重增加太多,胎兒小了一百克,越看越焦慮。
相反的,也有媽媽表示非常期待產檢,看到醫師的臉就感到無比安心,聽到胎兒的心跳,和醫師的一句「都沒問題」就無比療癒。因此要讓女生更放心懷孕做一個「不焦慮」孕婦,與其一昧增加產檢次數,倒不如思索如何促進醫病溝通互信,把產前衛教做得更確實才是更根本的作法。
#產檢 #covid_19 #少子化
心臟科檢查項目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關於週三上午兒童心臟科特別門診】
又被投訴了,來函照登。
每隔幾年就被投訴一次,其實也習慣了。
關於您的抱怨,恕我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
門診的心臟超音波檢查,
本來就是先看「門診」,再做「檢查」;
沒有一個健保項目的檢查是可以不用看門診,
經醫師評估之後安排檢查的,沒有。
而因為看完門診之後再排檢查,
可能又要讓家長多跑一趟,
所以才把檢查時間改到當天上午早上十一點,
讓您當天看完門診之後,馬上就可以做檢查。
同時也取消下次再回診解釋報告,
由醫師,也就是我本人,
親自幫孩子做完檢查,
再直接親自向您解釋報告,
是否有需要再回診追蹤等等,
全部壓縮在一次門診加檢查的時間裡。
也就是說,
本來應該要看門診、做檢查、回診看報告,
一共要來『三次』醫院的過程,
我們安排壓縮成『一次』門診檢查,
只要在醫院等大約兩小時就完成,
這是我們認為對病人最方便的方式。
若您不耐久候,
其實也不用在現場等,
改約下次檢查的時間就好。
這都是可以彈性選擇的,望您理解。
但恕我直言,
兒童心臟科『門診』絕非『多此一舉』,
每個兒童心臟病童來看門診,
都是來讓我評估他目前狀況的重要過程。
我的病人很多都是正在服藥控制中,
不但要評估藥效、副作用,
也要評估孩子目前生長發育的狀況如何,
心臟的問題對他現在造成的影響等等。
同時許多家長也會有問題要和醫師討論,
孩子的狀況是否改善、
有沒有機會痊癒?
需不需要開刀?
如果不開刀還能做什麼治療?
在照顧方面有沒有要注意的地方等等。
這些都需要花費相當的門診時間。
或許您的孩子問題簡單,
不需要花費多少時間,
但很抱歉我不是只有一位病人,
每週都有很多已經安排好的回診病人。
當然,越早來門診看診的病人,
理當可以佔用我越多的時間,
這都是病人的權益。
您的質疑似乎只想到您自己,
但我們的做法是我認為能照顧到大多數人的方法。
或許,如果我們多請一位超音波技術員,
由技術員來幫孩子做檢查,
可以解決這部分等候的問題。
或許部分家長覺得由技術員做檢查也能接受?
但是目前為止我還是希望能親手檢查,
親眼看見孩子目前心臟的狀況才放心。
最後關於門診掛號費的部分,
首先150元已經是免部份負擔的最低費用了。
其次有掛號才能看診做檢查,
這不是天經地義嗎?
若您不需要掛號看診,
也可以考慮全自費檢查的部分;
例如外國人沒有健保自費回診檢查,
一次心臟超音波檢查費用約新台幣五千元,
也供您參考,謝謝。
順頌 時祺
心臟科檢查項目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因應疫情升溫,很多孕婦為減少進出醫療場所,詢問我是否一定每次產檢都要去。也有上一胎在歐美產檢的媽媽,好奇為何台灣產檢次數多國外接近一倍,到底該做幾次才對?
其實,關於孕期應該產檢幾次各國婦產科醫學會並無共識,因為這個問題不單純是醫學考量,還涉及各國民情、公共衛生政策,以及醫療資源是否充足。但我一直認為產檢次數不能和母嬰照顧品質劃上等號,關鍵應該重要檢查不能遺漏,且讓孕婦充分了解各種茲炫。以下我就單純以醫療實務面思考,歸納出「必做」的產檢提供給媽媽們參考
1.懷孕初期:驗出兩條線後,不用立刻去診所確認。
當月經延遲、懷疑懷孕時,只要用驗孕棒測試出兩條線,就代表你懷孕了。很多人會特地去診所再確認一次,其實並不需要,因為醫師用的驗孕試紙也沒有比較準。
如果沒有出血合併腹痛,我會建議第一次的產檢可等到驗孕發現懷孕後的二~三週,也就是第7-8週、懷孕兩個月左右時。這時的檢查最主要的目的是透過超音波確認著床位置、排除是否為子宮外孕,並確認胚胎的心跳。
2.懷孕中期:評估胎兒染色體、胎盤功能與器官異常風險的評估
接下來可在12週時去做幾項重要的產檢。包括國健署提供的產檢:貧血、B型肝炎帶原、梅毒愛滋病,以及自費項目如初期唐氏症與子癲前症篩檢可評估胎兒染色體異常、胎盤功能差的風險,這些都可在12週時一次完成。
若有需要做羊膜穿刺,16週就可再安排一次產檢。
接下來兩個月,如果要去產檢,則應該是用來安排高層次超音波與妊娠糖尿病檢測。前者可檢查胎兒重要器官(心臟、腦部、內臟、五官)的發育,若有異常可和醫師討論是否考慮終止懷孕或是需轉診去有小兒外科、小兒心臟科的醫學中心追蹤。後者則是藉由檢測血糖評估媽媽飲食狀況,避免高血糖造成巨嬰、提高早產風險的機率。
3.懷孕後期:確認生產方式、胎兒成長曲線
若中間都沒有特殊狀況,就是等32-35週時藉由超音波確認胎位,同時確認胎兒腦部與骨頭之發育。並進行乙型鏈球菌採檢。最後就可等到38週時,目的是與醫師討論生產計畫、確認生產方式。醫師會監測孕婦血壓、超音波來評估胎位和體重、綁胎兒監視器確認胎盤功能及宮縮狀況,綜合評估是否適合自然產。
以上是針對低風險的一般孕婦,若是已被診斷胎盤功能不良、胎兒生長遲滯,子癲前症、子宮頸閉鎖不全或有重大內科疾病的孕婦,產檢次數就得個案調整,有些狀況甚至需要一週看一次。
*產檢越多次胎兒不必然越健康
講到這一定會有人好奇,產檢那麼少次、照音波次數也變少,那該如何追蹤胎兒健康呢?
必須澄清,其實確定心跳後,除了初期唐氏症篩檢、高層次超音波,及八個月時確認胎兒體重胎位外,就算每月產檢也不需要每次都照超音波。因為重要器官的發育已經在高層次超音波時確認,其他次的超音波檢查並沒有很大的臨床意義,主要是為了讓爸媽可以藉由寶寶的影像增加親子連結感。
那胎兒體重呢?其實懷孕30週前除非胎盤功能異常,胎兒體重差距都很小,又有量測誤差,預估體重的意義也不大。且但其實30週後就算落後或超前平均值,也不會影響胎兒健康,更何況胎兒的體重也不是靠孕期飲食或任何外力就能輕易改變。
**三個月前少量出血、生理性宮縮不必急著就醫
也有媽媽詢問,那最近如果遇到出血、宮縮或是胎動減少,到底要不要就醫呢?不管有沒有疫情,其實答案類似:
出血以週數來區分,因未滿三個月約有四成孕婦會出現著床性出血,若量不多、呈咖啡色,未必需要就醫。我也要重申,這個階段就醫主要是為了安心,不太會影響結果,沒有所謂延誤就醫的問題。好比曾有懷孕九週的女生半夜有點狀出血,隔天看門發現胚胎萎縮沒有心跳非常內疚,但即使出血當下她就衝來急診,也無法讓萎縮的胚胎重新發育,大可不必自責。超過三個月,著床性出血比例慢慢下降,這時若有鮮紅色、頻繁出血甚至合併腹痛,為了排除子宮頸閉鎖不全、子宮頸息肉,則需立即就醫。
至於宮縮,有時可能因血液循環變差、身體缺水導致,如沒有規律且沒合併腹痛,可先補充水分、躺床休息,改善後就無需就醫。再來就是,懷孕六個月前本來就未必會有胎動,尤其是當天氣冷或媽媽較疲勞時,胎動更不明顯實屬正常。除非懷孕週數已經超過六個月,進食搖晃後肚子後,胎動都還不明顯才需要回診確認狀況。
前陣子為了改善少子化,政府主張增加產檢補助次數讓媽媽能放心懷孕,雖說立意良善,但我卻認為產檢次數和媽媽的安心感未必成正比,很多媽媽甚至和我反應,每次產檢聽到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吃,又被念體重增加太多,胎兒小了一百克,越看越焦慮。
相反的,也有媽媽表示非常期待產檢,看到醫師的臉就感到無比安心,聽到胎兒的心跳,和醫師的一句「都沒問題」就無比療癒。因此要讓女生更放心懷孕做一個「不焦慮」孕婦,與其一昧增加產檢次數,倒不如思索如何促進醫病溝通互信,把產前衛教做得更確實才是更根本的作法。
心臟科檢查項目 在 彭俊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桃園醫院通過「重度急救責任醫院」暨第二心導管室啟用:期盼桃園醫院成為醫學中心,擴大桃園醫療能量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上個月被評定為「重度急救責任醫院」,除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這是桃園市第一家通過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評定,也等於是未來邁向醫學中心的入場券。
今天「第二心導管室」的啟用,將提供完備的心臟科檢查及治療,對於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急性冠心症等急重症患者有相當大的助益;未來期盼桃園醫院在2年內從準醫學中心升格至醫學中心,擴大桃園醫療能量,提供市民完善醫療品質。
桃園醫院是綜合型醫院,也是責任醫院,服務項目多元,無論在外傷、心血管疾病、腦部創傷、重症處理等,還有醫護人力的素質、社區服務、設備添購等方面皆非常完善,提供人性化服務,去年更斥資引進新世代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儀,並與日本筑波大學附屬醫院進行「2016年台日癌症先端醫學交流論壇」交流,讓醫療設備與技術更精進。
為強化桃園市緊急醫療服務品質,我們從104年至106年補助桃園醫院、聖保祿醫院、敏盛綜合醫院、國軍桃園總醫院、壢新醫院等5家中度急救責任醫院,共約7,000萬元,以提升急性冠心症、急性腦中風、重大外傷、高危險妊娠孕產婦及新生兒(含早產兒)之急重症緊急醫療照護能力。
另外,桃園也是全台灣人口成長最快的城市,生育數字更從1萬7,000人提高至2萬3,000人,是六都中生育率最高,我們需要更多婦產科及小兒科方面的醫療照護,因此,我們自105年起補助3家醫院兒科專科急診服務,增加本市兒科夜間急診服務,目前桃園市已有林口長庚醫院、衛福部桃園醫院、國軍桃園總醫院提供24小時兒科專科服務,讓年輕夫妻們更安心。
不只在醫療技術與資源的提升,市府將完善規劃桃園醫院周邊環境,包括鐵路地下化完成後,在永豐路口及台一線交叉口設置捷運站;附近的「貿聯貨運倉儲」正進行自辦土地重劃等等,我們會重新整頓附近交通,讓市民朋友就醫、看診更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