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鈞話重點】疫苗問答全集part1!施打後會變萬磁王?哺乳中可施打嗎?出現過敏反應怎麼辦?21個最常見「新冠疫苗」施打Q&A一次解惑!
你打疫苗了嗎?這句話成了近期熱門的問候語!目前疫苗開打序位已陸續往下開放,不少人對於施打前後可能存有風險,而產生疑慮甚至卻步,像是特殊體況、藥物過敏者或哺乳中婦...
【凱鈞話重點】疫苗問答全集part1!施打後會變萬磁王?哺乳中可施打嗎?出現過敏反應怎麼辦?21個最常見「新冠疫苗」施打Q&A一次解惑!
你打疫苗了嗎?這句話成了近期熱門的問候語!目前疫苗開打序位已陸續往下開放,不少人對於施打前後可能存有風險,而產生疑慮甚至卻步,像是特殊體況、藥物過敏者或哺乳中婦女都能施打嗎?萬一產生副作用怎麼辦?接種後生活該注意哪些事項?這次彙整21個最常見的疫苗施打問題,疫起攜手解惑,長保平安健康!
⚠️Q1: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洗腎)/中風/心臟疾病/肺部疾病/氣喘/肝臟疾病/神經疾病/免疫不全疾病/肥胖/吸菸/貧血等慢性疾病、三高、癌症,可以接種疫苗嗎?
美國癌症協會ACS指出,只要過去接種疫苗沒發生嚴重過敏反應,包含癌症患者都應接種COVID-19疫苗,依據台灣疾病管制署訂的「COVID-19疫苗接種對象優先順序」,癌症病人排在施打第7順位。而慢性病族群是感染新冠肺炎容易引發重症的族群。第9類對象為18-64歲具有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疾病者、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者。所謂的嚴重疾病之高風險疾病者包含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壓疾病、心絞痛與其他缺血性心臟病、肺沉著症及外因所致之肺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腎炎症候群、全身性自體免疫症候群等。因每個人的病症不一,施打前一定要與醫師充分討論目前的治療狀況,如果狀態允許,則應盡量接受疫苗施打
⚠️Q2:食物/藥物過敏者可施打疫苗嗎?施打後出現藥物過敏反應時該怎麼辦?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告,接種COVID-19疫苗前,皆需先經醫師評估身體狀況,若為過敏體質,應於接種前主動告知醫師,由醫師評估是否接種疫苗。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對於先前接種之疫苗劑次發生立即過敏反應者不予接種。本身有藥物、食物過敏者,代表其免疫系統較為敏感,施打前務必主動告知醫師過敏史,施打完30分鐘也應多留意自己的狀況,如果出現急性過敏,常見症狀如蕁麻疹、輕微發燒、頭痛,通常服藥或是休息1~2天就能緩解,比較特別要注意的是延遲性反應,像是神經炎、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後群,通常打完後4 ~28天還是要留意觀察
⚠️Q3:孕婦施打疫苗是否該注意廠牌選擇?
台灣周產期醫學會關於「孕婦接種COVID-19疫苗」今年6月3日發表:根據國外逾3萬例孕婦接種COVID-19 疫苗的臨床經驗,在孕期任何階段接種疫苗,並不會增加流產、胎兒 畸形、早產、胎死腹中、或其他妊娠併發症的風險。研究報告顯示,現有的疫苗都能夠提供適當的免疫保護力。懷孕前3個月屬不穩定狀態,故建議滿3個月後才接種。 基於迄今的安全性報告,孕婦接種COVID-19 疫苗,如果有選擇的話,建議優先考慮mRNA疫苗(輝瑞/BNT或莫德那) 。孕婦接種疫苗前,應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的利益、風險、以及注意事項,並理解相關醫療指引可能因新的醫學證據而做調整
⚠️Q4:哺乳中的婦女可以施打疫苗嗎?
若哺乳中的婦女為建議接種之對象(如醫事人員),應提供其接種。目前對哺乳中的婦女接種COVID-19疫苗的安全性、疫苗對母乳或受哺嬰兒之影響尚未完全得到評估,但一般認為並不會造成相關風險。接種COVID-19疫苗後,仍可持續哺乳
⚠️Q5:哪種情況建議暫緩施打?何種情況真要篩選疫苗?
根據目前指揮中心的官方指引,主要有兩種人建議暫緩施打疫苗。第一,本身已經出現發燒、流感、嗆咳、急性感染情形者,代表身體的免疫系統正遭受攻擊,施打疫苗會增加免疫系統的負擔,應待感染痊癒後再安排。第二,對於疫苗有嚴重過敏史,或是曾經接種過COVID-19疫苗、且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的人,不建議第二劑再接種相同廠牌的疫苗
⚠️Q6:疫苗混打的原因與必要?
不同廠牌 COVID-19 疫苗原則不建議交替使用。如果不小心使用了兩劑不同廠牌的COVID-19疫苗,也不建議再進行補接種。民眾接種第 1 劑 COVID-19 疫苗後,如出現症狀經醫師評估 懷疑與疫苗施打有關,並通報至疾病管制署疫苗不良事件通 報系統(VAERS)者,建議以其他不同技術產製的 COVID-19 疫苗完成接種
⚠️Q7:接種疫苗後,出現手臂疼痛、頭暈、發燒等副作用時,該怎麼辦?
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 (≥38℃ ),一般約 48 小時可緩解,如有持續發燒超過 48 小時、 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之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
#凱鈞話重點
心絞痛會死嗎 在 陳亮宇醫師 /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睡覺打呼就是睡得好嗎❓耳鼻喉醫教你有效止鼾🎉🎉🎉
一對夫妻前來求診,描述結婚五年來都無法成功受孕,原來是先生每次只要一躺到床上沒多久便呼呼大睡,每當想積極做人時先生卻總是垂頭喪氣、力不從心。原本求助泌尿科希望解決雄風不振的問題,沒想到做了檢查一切正常,究竟怎麼回事?「可能是睡眠出了問題!」經由泌尿科醫師的提醒,兩夫妻這才來到耳鼻喉科。
檢查過後發現先生不只打呼嚴重,也罹患了睡眠中止症。正常情況下,一般健康者在休息睡覺時,血氧濃度最少應在90%,但這位患者睡覺時的血氧量最低竟只有50%,可想而知這樣的睡眠品質十分低落。經仔細檢查找出根源,再透過手術使其呼吸道暢通之後,短短三個月便傳來懷孕好消息!
⭕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症,認識症狀與原因
所謂的打呼或打鼾,是因為人在睡覺時呼吸道的肌肉張力下降,當呼吸時氣流通過口咽部時,導致鬆弛的軟組織產生振動,而發出那個我們都很熟悉的惱人聲響。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打鼾?只要是從鼻子到喉嚨間的通道發生了阻塞,就會讓呼吸道變得狹窄,致使呼吸變快發出打呼聲。像是鼻中膈彎曲、鼻肉肥大、扁桃腺肥大、舌根肥厚都可能導致呼吸道狹窄,而小朋友打呼最常見原因則是鼻塞、口腔兩側扁桃腺及鼻咽部的腺樣體肥大。此外,有些人在特別疲累、服用安眠藥或有喝酒、抽菸習慣,也會比較容易打呼。
打鼾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跡象之一,但打鼾未必等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是指上呼吸道狹窄的程度嚴重到出現反覆性的塌陷而被堵住,造成呼吸變淺且費力,更嚴重的話還會有吸不到空氣,睡到一半猛然驚醒的情況。其典型表現是病患入睡時,原本的打呼聲會因呼吸停止而停頓10秒或更長的時間,甚至長達一分鐘,接著會因大力喘息或突然猛吸一口氣而出現響亮的鼾聲。但假使打呼聲是低頻且連續的,比較不會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危險,大多為單純打鼾而已。
⭕胃食道逆流、高血壓、失智,可能和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關
通常,這種睡眠時出現呼吸暫時停止的模式可能會重複多次,導致病人產生嚴重的睡眠障礙,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睡覺時打呼聲很大、白天感到疲倦或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有些患者也會有夜間頻尿的問題。除此之外,也會影響其他器官,提升多種疾病風險。例如:
當無法吸進空氣時,呼吸變得越來越用力,使得胃酸被抽上喉嚨,造成胃食道逆流。
因呼吸中止、血氧濃度下降,可能發生全身性的缺氧傷害,如腦部退化或阿茲海默症等。 有研究指出年紀較長又罹患呼吸中止症的人,大腦退化的程度比沒有呼吸中止症的人來得高。
打鼾的聲波使得頸部血管受到損傷,容易出現血塊堆積,因此動脈硬化的機率也比一般人更高。臨床觀察睡眠中止症患者的高血壓會有控制不佳情形,若未經妥善治療也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
⭕睡眠呼吸中止症如何確診?醫院、居家檢測比一比
當發現家人或另一半每天有睡覺打鼾,且伴隨有呼吸中斷的現象,建議可到專業的睡眠中心或至耳鼻喉科診所評估,再藉由「多功能睡眠檢查」以確定診斷是否有睡眠中止症。
「整夜睡眠多項生理功能檢查」:需在醫院睡眠中心住一晚,能夠進行完整的多功能睡眠檢查,不僅可監測呼吸中止次數、血氧濃度、腦波變化等等,也能透過錄影了解整體睡眠狀態,比方有的人可能會因夜間磨牙、心律不整、腿不寧症而使睡眠受到干擾的狀況。適合希望進行手術或接受進一步治療、徹底改善睡眠問題者。
「簡易型居家睡眠檢查」:醫院睡眠中心或部分耳鼻喉科診所現在也有提供更便利的服務,讓病人將儀器攜帶回家,在睡覺時戴上檢測,最後再將機器歸還並讀取報告。雖然相當簡便,但檢查的項目也會略少一點,適合年紀較大或無法接受在醫院睡上一覺的人。
⭕避免打鼾影響睡眠,治療、改善有方法
針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必須依阻塞位置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手術方式矯正,譬如扁桃腺肥大者須摘除扁桃腺、舌根肥厚者須將舌根前移或縮小、因會厭軟骨軟化造成的「軟喉症」可使用雷射治療等等。至於不想接受手術的人,過去也會使用陽壓呼吸器將加壓後的空氣經由鼻罩送入鼻腔、撐開狹窄阻塞的呼吸道,以改善打鼾現象。在生活保健方面,想預防睡覺打呼還可以這樣做:
✅盡量用鼻呼吸勿張口:睡覺時張嘴呼吸容易引發打呼,因此需訓練用鼻子呼吸,臨床上會使用透氣膠帶貼覆於嘴巴,幫助改掉開口呼吸的習慣。
✅側睡:可以減少舌頭與軟顎的塌陷,有助呼吸道較為順暢。
✅強化肌肉:可鍛鍊上呼吸道使其緊實不易塌陷,例如多唱歌或吹奏直笛、喇叭、陶笛等樂器,或者閉嘴後做舌頭用力往外頂的繞圈動作。
✅配合減重:使呼吸道旁的脂肪組織變小,拓寬呼吸道。
✅戒除菸酒:菸酒會讓睡眠時的肌肉更放鬆,加劇睡眠中止症和打鼾症狀。
✅口內止鼾器:透過將舌頭往前吸住、或把下巴向上牽引,保持睡眠時呼吸道的暢通,適用於輕、中度的打鼾患者。
坊間販售宣稱可治打呼的止鼾夾,是否有效?要注意這些器具只能解決一小部分易打鼾者的問題,像是有鼻閥塌陷情況需加以撐開使呼吸順暢。然而,每個人打鼾原因不盡相同,治療方式也不一樣,建議還是應找專業醫師評估。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提醒您〕
睡覺頻繁打呼不只影響睡眠品質,也會形成健康隱憂,尤其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容易因睡覺時缺氧提升心絞痛、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風險,嚴重的話也可能猝死。因此,千萬別輕忽長期打鼾問題,應積極求診治療並調整生活習慣,降低潛在疾病發生率。
心絞痛會死嗎 在 立法委員葉毓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從進入立法院以來,我一直都主張交安即國安,因為每年交通事故帶給我們社會的成本甚鉅,#每年死亡三千人、#受傷四十餘萬人的數字怵目驚心,而且 #死亡人數的六成跟機車車禍有關,受傷的更高達八成七!
-
我透過在院會的國是論壇、總質詢、專案質詢、預算案頻頻的要求行政院、交通部必須正視交通安全,蘇院長聽到了,責成政務委員吳澤成主持跨部會的改革交通安全會議,也即將把交通安全列入行政院長定期主持的治安會報項目之一,謝謝行政院。
-
但是,單憑開會質詢要多久才能帶來改變?想到昨天花蓮太魯閣號上死傷的同胞,我的心絞痛不安,因為三月五日的總質詢,我幾乎花了25分鐘談交通安全,#其中就有一段是談鐵路局對施工SOP毫無安全概念,道班工15年內就有9人死亡的事件發生,這是積重難返的系統化問題,而2018年的普悠瑪號車禍,也與司機員過勞有關,要求交通部一定要痛定思痛,不能只花大錢做大內宣的粉飾太平,全年的交通部暨所屬機關預算只有0.4%挹注在交通安全上。昨天的太魯閣大車禍,很多人都說是運氣不好,不能怪交通部、鐵路局,但平心而論,真的跟交通部和鐵路局無關嗎? 這不是與我在上個月所提的施工SOP不落實,毫無安全概念有關?!
-
除了鐵路之外,#台灣有更多機車族暴露在類似的危險之中,雖然不致於發生像昨天多人嚴重死傷的大車禍,但是造成的巨大傷亡猶如零存整付,有多少也是因為交通主導機關長年無視、漠視機車族的需要,沒有及時導正造成?
-
今年二月二十三日,我在臉書上分享了一張華江橋頭機車族苦塞待行的照片,讓我看到了橋梁機車專用道的設計與實體分隔的問題,得到了許多網友的熱烈回應,紛紛透過臉書留言、私訊甚至是撥打電話到辦公室來告訴我,台灣的道路設計是多麼不接地氣、多麼不體諒機車、慢車、行人;這些都是道路設計者或主政者沒有同理弱勢用路人所導致。
-
看到了這些訊息,讓我有了想要更積極替機車族們爭取一條安全的回家的路的決心,尤其在看到許多網友憤慨地提供了照片、案例後,我請了助理跟幫手們一起拍攝了這隻短片,簡單地講述我一個下午的體驗後看到的問題。
-
這次雖然只走了麥帥、新北、華江三座橋,但我已經體會到了橋梁上的機車道是如何的設計不良,狹窄、蜿蜒、甚至還有急彎都是一再地挑戰騎士們的技術,如果是對路段不熟的駕駛,很難說不會發生事故,尤其雙北的橋梁大多都是交通要道,通勤時間車水馬龍,更是一股考驗。
-
你們的聲音,我都聽到了,我會將我的所見所聞、自己的體驗融入到我將來的問政當中,希望在我的任期內,機車族的安全可以得到改善!
-
#什麼都可以省安全不能省
#請大家一定要注重行車平安
#祈願每個用路人都可以平安回家
心絞痛會死嗎 在 立法委員葉毓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進入立法院以來,我一直都主張交安即國安,因為每年交通事故帶給我們社會的成本甚鉅,#每年死亡三千人、#受傷四十餘萬人的數字怵目驚心,而且 #死亡人數的六成跟機車車禍有關,受傷的更高達八成七!
-
我透過在院會的國是論壇、總質詢、專案質詢、預算案頻頻的要求行政院、交通部必須正視交通安全,蘇院長聽到了,責成政務委員吳澤成主持跨部會的改革交通安全會議,也即將把交通安全列入行政院長定期主持的治安會報項目之一,謝謝行政院。
-
但是,單憑開會質詢要多久才能帶來改變?想到昨天花蓮太魯閣號上死傷的同胞,我的心絞痛不安,因為三月五日的總質詢,我幾乎花了25分鐘談交通安全,#其中就有一段是談鐵路局對施工SOP毫無安全概念,道班工15年內就有9人死亡的事件發生,這是積重難返的系統化問題,而2018年的普悠瑪號車禍,也與司機員過勞有關,要求交通部一定要痛定思痛,不能只花大錢做大內宣的粉飾太平,全年的交通部暨所屬機關預算只有0.4%挹注在交通安全上。昨天的太魯閣大車禍,很多人都說是運氣不好,不能怪交通部、鐵路局,但平心而論,真的跟交通部和鐵路局無關嗎? 這不是與我在上個月所提的施工SOP不落實,毫無安全概念有關?!
-
除了鐵路之外,#台灣有更多機車族暴露在類似的危險之中,雖然不致於發生像昨天多人嚴重死傷的大車禍,但是造成的巨大傷亡猶如零存整付,有多少也是因為交通主導機關長年無視、漠視機車族的需要,沒有及時導正造成?
-
今年二月二十三日,我在臉書上分享了一張華江橋頭機車族苦塞待行的照片,讓我看到了橋梁機車專用道的設計與實體分隔的問題,得到了許多網友的熱烈回應,紛紛透過臉書留言、私訊甚至是撥打電話到辦公室來告訴我,台灣的道路設計是多麼不接地氣、多麼不體諒機車、慢車、行人;這些都是道路設計者或主政者沒有同理弱勢用路人所導致。
-
看到了這些訊息,讓我有了想要更積極替機車族們爭取一條安全的回家的路的決心,尤其在看到許多網友憤慨地提供了照片、案例後,我請了助理跟幫手們一起拍攝了這隻短片,簡單地講述我一個下午的體驗後看到的問題。
-
這次雖然只走了麥帥、新北、華江三座橋,但我已經體會到了橋梁上的機車道是如何的設計不良,狹窄、蜿蜒、甚至還有急彎都是一再地挑戰騎士們的技術,如果是對路段不熟的駕駛,很難說不會發生事故,尤其雙北的橋梁大多都是交通要道,通勤時間車水馬龍,更是一股考驗。
-
你們的聲音,我都聽到了,我會將我的所見所聞、自己的體驗融入到我將來的問政當中,希望在我的任期內,機車族的安全可以得到改善!
-
#什麼都可以省安全不能省
#請大家一定要注重行車平安
#祈願每個用路人都可以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