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心理病測試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心理病測試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心理病測試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心理病測試產品中有69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皮康 PiKa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 島民Q吉對抗便秘實錄 /​ / 追求暢快貓生的全面性改善 /​ ​ 兩個多月前,Q吉因為三天沒便便被帶去看醫生,​ 一拍X光驚為天人,滿肚子大便像塞車一樣!!!​ 當天醫生確認不需由手術清除便便後,先依照指示進行三天灌腸療程,確認宿便都順利排出後,接下來進入日常保健整腸階段。​ ​ 在...

 同時也有6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ezManag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別人稱讚你的時候,你常常覺得很羞愧嗎?害怕停下來,總覺得不做什麼,就會被大家給遺忘嗎?面對成就,卻總是覺得自己僅是僥倖嗎?國外研究顯示,70%的人曾有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在工作職場上相當普遍,不只是員工,甚至是一級高管、企業家都受此困擾。在一項研究中,冒牌者症候群(Im...

心理病測試 在 Beginneros|每日分享冷知識?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05:08:30

【大~夫︱#網絡自診症量表】 「胃痛怎麼辦?」之前跟大家提及過「#網絡自診症」,那有沒有方法了解自己是否有這症狀? 2014年,萊斯特大學心理學院教授推出了一份網絡自診症量表。用33條問題測量情況,以1-5分評估,1為從不出現,5為經常出現: 1. 如果有​​一種無法解釋的身體感覺,我會在互聯網...

心理病測試 在 木 森 Müssen‖身心靈療癒•國際整復師•寵物溝通師‖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15:13:46

那天下午的心理測驗 這個心理測驗是在我16歲的時候 五專下午的國文課 老師在黑板上畫個一些圖,給了幾個選項 說要來玩個心理測驗 接著老師叫著我的名子要我上台 說這心理測驗是要測試 "一個人是不是同性戀" 頓時覺得為什麼老師不能好好上課 我遲遲不肯上台 看著嘻皮笑臉的老師若無其事的叫著我的...

心理病測試 在 Jay Wang 自由教練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09:23:24

訓練下肢的時候,⁣ 總覺得臀部兩邊發力不平均嗎?⁣ 反而都是腰部或大腿前側出力居多呢😰⁣ ⁣ -⁣ ⁣ 🔷臀部失衡的可能原因⁣ ⁣ 1️⃣人本來就是不對稱的⁣ ⁣ 例如像是髖關節的不對稱、⁣ 股骨脛骨長短不同,⁣ 或是股骨頭結構的不同等等,⁣ ⁣ 2️⃣長久累積的習慣影響⁣ ⁣ 例如左右撇子的差異性...

  • 心理病測試 在 皮康 PiK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8 20:56:14
    有 75 人按讚

    💩💩💩✨
    / 島民Q吉對抗便秘實錄 /​
    / 追求暢快貓生的全面性改善 /​

    兩個多月前,Q吉因為三天沒便便被帶去看醫生,​
    一拍X光驚為天人,滿肚子大便像塞車一樣!!!​
    當天醫生確認不需由手術清除便便後,先依照指示進行三天灌腸療程,確認宿便都順利排出後,接下來進入日常保健整腸階段。​

    在確認飲食飲水都在足夠的狀態下,​
    我們分析了Q吉可能的便秘原因:​

    ● 廢毛阻塞:​
    他們一家屬於毛量多又密的貓,這狀況我們幾年前就有發現,日常排毛粉一直都有給足夠。​

    ● 腸胃蠕動慢:​
    這可能是便秘最大的原因!因為體質關係腸胃蠕動比較慢,即便有排毛粉中的纖維幫助,但便便在腸道停留太久水分被吸乾最終還是無法順利排出。​

    ● 情緒緊迫:​
    Q吉是地盤性極強的貓,在公共空間時大部分精力都在監視別的公貓,即便島民大家都在睡覺他也不鬆懈。看醫生時也很容易緊張,需要預先服用類鎮靜的藥物舒緩情緒。​

    我們讀了許多資料也收集了各方貓友的建議後,以Q吉能順利排便為目標,認真做了飲食、保健品、生活型態的調整:​

    ● 整腸保健品新加入 / 兩位選手如下:​
    (1) 貓腸樂,貓咪專用益生菌:​
    膠囊狀,需冷藏,一天一顆,嚴重時可以早晚各一顆,獸醫院專賣。Q吉很好餵藥,膠囊大小剛好適合貓咪入口,不習慣吞膠囊也可以灑在食物上使用。一個月下來,至少都可以兩天排便一次,比補充前改善許多,但有時還是不太順暢。​

    (2) 怪獸部落,OK益生菌 + 每日酵素:​
    兩款皆粉末狀,常溫,劑量依體重不同,也可以加在食物裡。Q吉無法接受食物被加東西,島主是加水用針筒餵,也確保都有吃進去!在測試前我們又進行一次灌腸,確保宿便都清乾淨後才知道哪種效果對Q吉最好!一樣使用一個月,期間每天都便便,有時是大量宿便,有時是幾顆在腸道較久的乾便便,但整體成效算最好的。​

    島主們也稍微對兩款商品的益生菌菌種做了點功課,貓腸樂成分比較針對調整體質、消化不良或腸炎,讓腸道變健康一併改善便秘或腹瀉問題。怪獸部落的益生菌裡有加入針對便秘問題的菌種,而每日酵素輔助吸收和代謝,這比較可能是Q吉對怪獸部落比較有感的原因。​

    ● 排毛商品更換為油脂類:​
    水溶性纖維(如洋車前子)成分的排毛粉需要更多水份促進蠕動,當腸道沒有足夠的水很容易造成阻塞,所以我們改用有潤滑效果的油脂來替代。油脂使用人類食用的椰子油(島上剛好有醫生也認可),也可選擇礦物油、橄欖油、亞麻仁油等。貓島除了Q吉外,其他貓咪都還是使用水溶性纖維的排毛產品,但因腸胃蠕動正常並不會出現阻塞問題,反而排泄非常順暢~這就是必須針對不同狀態選擇產品的原因!​

    ● 濕食再增加一餐:​
    本來一天一餐濕食增加到兩餐,最主要目的在於增加水分攝取,無法吃下那麼多濕食或喝下更多水的話,必要情況下也可以考慮用皮下點滴補充。​

    ● 改善對其他公貓的緊迫情緒:​
    !!!整個計畫最難的部分,​
    如想要了解詳情歡迎敲碗另外寫一篇文!!!​

    Q吉是全島攻擊性最強的公貓,所以他們一家擁有自己的一間合室做為生活空間,但進到公共空間放風時,Q吉很容易進入緊戒狀態,甚至像胖虎一樣毆打其他島民。他警戒的對象都是跟他實力相當的公貓,像達吉他完全不在意,甚至可以分享自己的房間、食物,還幫達舔毛~​

    很多疾病的源頭都牽連著心理因素,醫生說一直處在警戒狀態的確也很容易造成腸道問題,這次Q吉腸道出狀況,也是讓整個貓島狀態再進化的契機。以往Q吉在公共空間時我們都會很關注他的動向,但其實很清楚這會讓貓更壓迫,所以兩位島主詳細擬定了一份Q吉放風規則,像是挑選適當放風時機、讓Q吉戴頭套增加暴衝時的阻力,誇張造型也讓島民快速察覺可以先避開、狀態好時浮誇的稱讚、在Q吉準備攻擊的時候轉移注意、關注他的情緒但不做太多干涉⋯⋯等等非常冗長。 ​

    就這樣每天不間斷、逐漸拉長放風時間,現在Q吉已經可以跟大家一起在公共空間打瞌睡了!雖然偶爾還是愛生氣很想當老大,但真的比以前好非常多!值得落淚 🥺

    回溯著兩個月,反而有點感謝便秘的發生,讓島主有機會更仔細去觀察Q吉的需求與不足,而做出更全面的改善,​
    現在的Q吉已經進化成Q吉2.0了!也希望正經歷相同問題的家長,可以找到最適合的改善方式!​

    我們仍持續在幫Q吉最各方面的微調,​
    希望一切都能越來越好 🙏

  • 心理病測試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6 23:22:56
    有 7 人按讚

    #八百回合經濟談⁡
    〔#現實版的魷魚遊戲 #一場測試人性之惡的實驗〕⁡


    壯士們應該都有看到,這禮拜在社群媒體上,《魷魚遊戲》這部影集迅速竄紅,甚至擠上全球排行榜第二名!⁡

    在《魷魚遊戲》影集中,我們看到角色們為了讓自己生存下去,不惜泯滅人性,羞辱、欺騙、背叛、甚至拿起刀相互廝殺,展現潛藏在他們心中「惡的一面」。⁡

    但在遊戲開始前,大部分的參賽者其實都是一般的市井小民,背著難以負擔的債務,在社會的夾縫中掙扎,也許稱不上善良,但絕對沒有在遊戲中展現地那麼「惡」。⁡

    於是,今天想來跟壯士們聊聊,一場和測試「人性的惡」有關的實驗。⁡


    ▌ 米爾格倫實驗⁡

    1961 年,猶太裔的美國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 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希特勒要求你電刑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你會執行命令嗎?」⁡

    於是,他找了 1000 位 20-50 歲的男性受試者,告訴他們:這是一項關於「體罰對於學習行為的效用」的實驗。⁡

    並請受試者扮演「老師」的角色,以教導隔壁房間的另一位受試者——「學生」,然而學生其實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

    在實驗過程,學生會被綁在電擊儀器上,而實驗負責人(權威角色)會告訴「老師」說:你的任務是教導隔壁的學生認識單字。⁡

    如果學生答對了,老師要繼續測驗其他單字;但如果答錯了,就要施以電擊。⁡

    第一次答錯的懲罰是 15 伏特的電擊,基本上人體感覺不到。但隨著錯誤題數變多,電擊的伏特數也會隨之提升,最高是 450 伏特,且在 375 伏特會標示「警告,危險電擊」⁡

    電壓越高,「學生」的反應也會越來越激烈,從尖叫、敲打牆壁、到哭喊表示患有心臟疾病。最後當伏特數提升到 330 伏特以上後,學生會突然保持沉默,並停止所有反應(上述反應皆為錄音機預先錄製好的)。⁡

    在這過程中,許多受試者都希望暫停實驗以檢查學生的狀況。此時實驗人員會嘗試說服受試者,並告知他們「不會有任何責任歸咎」。⁡

    如果經過四次回覆的慫恿後,受試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實驗便會停止。否則,實驗將繼續進行,直到按了 3 次 450 伏特的按鈕。⁡


    ▌ 米爾格倫實驗的結果⁡

    壯士們猜猜,最後有多少人按到 450 伏特?⁡

    Stanley Milgram 問了 40 位精神科醫師,他們預估只有 1% 的美國人會按到 450 伏特,因為那是虐待狂般的行為,而全美約有 1% 人口有類似傾向。⁡

    但實驗結果和精神科醫師的預期大相逕庭,雖然所有的受試者都表示感到不舒服,並質疑這項實驗的目的,但最終有 62.5% 的受試者按到 450 伏特、且沒有參與者在到達 300 伏特之前堅持停止!⁡

    後來 Stanley Milgram 自己,以及許多全世界的心理學家都做了類似的實驗,但都得到差不多的結果。⁡

    馬里蘭大學的 Thomas Blass,在重複進行了多次實驗後也發現:無論實驗的時間和地點,每次實驗都有約 61% 至 66% 的參與者願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數。⁡


    ▌ 米爾格倫實驗的啟示與爭議⁡

    這個實驗想測試的是,人們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傷害他人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Milgram 在文章《服從的危險》(1974)中寫道:「這個實驗是為了測試一個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輔助實驗的科學家所下達的命令,會願意在另一個人身上加諸多少的痛苦。⁡

    當主導實驗的權威者命令參與者傷害另一個人,更加上隔壁傳來的痛苦尖叫聲,即使受到如此強烈的道德不安,多數情況下權威者仍然得以繼續命令他。⁡

    實驗顯示了成年人對於權力者有多麼大的服從意願,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行為。」⁡

    然而,它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爭議。⁡

    因為這項實驗對受試者施加了極度強烈的情感壓力,雖然這種壓力是由受試者的自由操作所造成的,但許多當代科學家將這類實驗視為是違反實驗倫理。⁡


    ▌ 匿名有多危險⁡

    另一個今天想介紹的研究,是在探討「戰士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匿名性,對於戰場的表現是否有影響?」⁡

    在眾多文明中,戰士們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到匿名性,美國人類學家 John B. Watson 就在 23 組文明中找到兩組變因,比較他們是否更換制服(15 個是;8 個否),與他們是否殺戮、折磨、殘害(13 個是,10 個否)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如果該文明的戰士不更換制服,8 個文明只有 1 個文明有殺戮、殘害;但如果穿著制服,13 個文明中有 12 個都會表現出殺戮等殘暴行為,也就是說,一旦匿名之後,有 90% 的文明都會展現殘暴行為。⁡


    ▌ 《魷魚遊戲》中的惡⁡

    今天介紹的兩個研究,各自代表了「盲目服從權威」及「匿名性」,是如何驅使人們展現那些泯滅人性的行為。而這兩點,似乎可以和影集《魷魚遊戲》的部分情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當簽下同意書,加入遊戲開始之後,身穿紅色制服的面具人們,就成為玩家盲目服從的絕對權威者。⁡

    而「匿名性」,則可以從穿著桃紅色衣服的工人身上體現。⁡頭戴面具不許脫下、身穿制服、沒有名字,這樣「對自我去個體化」的規範,讓每一個人都與其他人無異,完完全全地統一,降低了執行殺人指令的罪惡感,也模糊化「惡行」的界限。⁡
    ⁡(小結放留言!)

  • 心理病測試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6 23:19:59
    有 6 人按讚

    #八百回合經濟談⁡
    〔#現實版的魷魚遊戲 #一場測試人性之惡的實驗〕⁡


    壯士們應該都有看到,這禮拜在社群媒體上,《魷魚遊戲》這部影集迅速竄紅,甚至擠上全球排行榜第二名!⁡

    在《魷魚遊戲》影集中,我們看到角色們為了讓自己生存下去,不惜泯滅人性,羞辱、欺騙、背叛、甚至拿起刀相互廝殺,展現潛藏在他們心中「惡的一面」。⁡

    但在遊戲開始前,大部分的參賽者其實都是一般的市井小民,背著難以負擔的債務,在社會的夾縫中掙扎,也許稱不上善良,但絕對沒有在遊戲中展現地那麼「惡」。⁡

    於是,今天想來跟壯士們聊聊,一場和測試「人性的惡」有關的實驗。⁡


    ▌ 米爾格倫實驗⁡

    1961 年,猶太裔的美國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 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希特勒要求你電刑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你會執行命令嗎?」⁡

    於是,他找了 1000 位 20-50 歲的男性受試者,告訴他們:這是一項關於「體罰對於學習行為的效用」的實驗。⁡

    並請受試者扮演「老師」的角色,以教導隔壁房間的另一位受試者——「學生」,然而學生其實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

    在實驗過程,學生會被綁在電擊儀器上,而實驗負責人(權威角色)會告訴「老師」說:你的任務是教導隔壁的學生認識單字。⁡

    如果學生答對了,老師要繼續測驗其他單字;但如果答錯了,就要施以電擊。⁡

    第一次答錯的懲罰是 15 伏特的電擊,基本上人體感覺不到。但隨著錯誤題數變多,電擊的伏特數也會隨之提升,最高是 450 伏特,且在 375 伏特會標示「警告,危險電擊」⁡

    電壓越高,「學生」的反應也會越來越激烈,從尖叫、敲打牆壁、到哭喊表示患有心臟疾病。最後當伏特數提升到 330 伏特以上後,學生會突然保持沉默,並停止所有反應(上述反應皆為錄音機預先錄製好的)。⁡

    在這過程中,許多受試者都希望暫停實驗以檢查學生的狀況。此時實驗人員會嘗試說服受試者,並告知他們「不會有任何責任歸咎」。⁡

    如果經過四次回覆的慫恿後,受試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實驗便會停止。否則,實驗將繼續進行,直到按了 3 次 450 伏特的按鈕。⁡


    ▌ 米爾格倫實驗的結果⁡

    壯士們猜猜,最後有多少人按到 450 伏特?⁡

    Stanley Milgram 問了 40 位精神科醫師,他們預估只有 1% 的美國人會按到 450 伏特,因為那是虐待狂般的行為,而全美約有 1% 人口有類似傾向。⁡

    但實驗結果和精神科醫師的預期大相逕庭,雖然所有的受試者都表示感到不舒服,並質疑這項實驗的目的,但最終有 62.5% 的受試者按到 450 伏特、且沒有參與者在到達 300 伏特之前堅持停止!⁡

    後來 Stanley Milgram 自己,以及許多全世界的心理學家都做了類似的實驗,但都得到差不多的結果。⁡

    馬里蘭大學的 Thomas Blass,在重複進行了多次實驗後也發現:無論實驗的時間和地點,每次實驗都有約 61% 至 66% 的參與者願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數。⁡


    ▌ 米爾格倫實驗的啟示與爭議⁡

    這個實驗想測試的是,人們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傷害他人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Milgram 在文章《服從的危險》(1974)中寫道:「這個實驗是為了測試一個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輔助實驗的科學家所下達的命令,會願意在另一個人身上加諸多少的痛苦。⁡

    當主導實驗的權威者命令參與者傷害另一個人,更加上隔壁傳來的痛苦尖叫聲,即使受到如此強烈的道德不安,多數情況下權威者仍然得以繼續命令他。⁡

    實驗顯示了成年人對於權力者有多麼大的服從意願,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行為。」⁡

    然而,它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爭議。⁡

    因為這項實驗對受試者施加了極度強烈的情感壓力,雖然這種壓力是由受試者的自由操作所造成的,但許多當代科學家將這類實驗視為是違反實驗倫理。⁡


    ▌ 匿名有多危險⁡

    另一個今天想介紹的研究,是在探討「戰士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匿名性,對於戰場的表現是否有影響?」⁡

    在眾多文明中,戰士們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到匿名性,美國人類學家 John B. Watson 就在 23 組文明中找到兩組變因,比較他們是否更換制服(15 個是;8 個否),與他們是否殺戮、折磨、殘害(13 個是,10 個否)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如果該文明的戰士不更換制服,8 個文明只有 1 個文明有殺戮、殘害;但如果穿著制服,13 個文明中有 12 個都會表現出殺戮等殘暴行為,也就是說,一旦匿名之後,有 90% 的文明都會展現殘暴行為。⁡


    ▌ 《魷魚遊戲》中的惡⁡

    今天介紹的兩個研究,各自代表了「盲目服從權威」及「匿名性」,是如何驅使人們展現那些泯滅人性的行為。而這兩點,似乎可以和影集《魷魚遊戲》的部分情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當簽下同意書,加入遊戲開始之後,身穿紅色制服的面具人們,就成為玩家盲目服從的絕對權威者。⁡

    而「匿名性」,則可以從穿著桃紅色衣服的工人身上體現。⁡頭戴面具不許脫下、身穿制服、沒有名字,這樣「對自我去個體化」的規範,讓每一個人都與其他人無異,完完全全地統一,降低了執行殺人指令的罪惡感,也模糊化「惡行」的界限。⁡

    ▌ 小結

    獨編第一次看到這兩個研究時,只覺得當下毛骨悚然,但並沒有留下太多後續的感觸。

    直到這幾天追完《魷魚遊戲》,看見人性在瀕臨絕望時刻的細膩刻劃,再回頭看米爾格倫實驗,才意識到,原來普通人也「很可能」在整個社會體制的作用下,成為他人眼中的惡人。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