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心理學說謊動作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心理學說謊動作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心理學說謊動作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心理學說謊動作產品中有1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心理學家的面相術 #情緒心理學 #情緒腳本 #不反應期 . 走在懸崖邊緣,即使清楚看見防止人掉下去的欄杆,還是會令人恐懼。即使地面不易滑倒、欄杆非常堅固,心臟還是加速跳動,手掌仍然一直冒汗。光是知道沒有什麼可怕,並不能消除恐懼。雖然大部分人能控制自己的行動,留在懸崖邊的小徑,但可能只敢快速偷瞄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哈克工作坊】~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想親近的禮物~06/29(六) & 06/30(日) 課程資...

心理學說謊動作 在 GirlStyle 女生日常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3-30 14:08:58

【@girlstyle.mag】林依晨因1動作疑婚變登熱搜! . 台灣戲劇女王林依晨向來受到香港的粉絲喜愛~近日林依晨在一個採訪中談及與老公林於超婚姻狀況時,卻在30秒內連摸4次鼻子。網民認為在心理學上摸鼻子代表說謊,瞬間被質疑婚變並登熱搜掀熱話,網民更隨即搜出了林依晨與老公的相處方式。 . # 林...

心理學說謊動作 在 隔壁班的阿丸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4 15:07:59

【#週週二冷|還沒玩過就落伍啦~狼人殺愛好者請進!】  🙌喜歡玩或喜歡看狼人殺的小丸子在哪裡,也可以tag你的好夥伴們!  最近超流行的遊戲「狼人殺」~ 不論是電視節目、還是朋友聚會,都常常出現 小丸子們都玩過了嗎?  最早狼人殺是由俄羅斯的心理學家 Dmitry Davidoff 發...

  • 心理學說謊動作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19 13:00:35
    有 422 人按讚

    #心理學家的面相術 #情緒心理學
    #情緒腳本 #不反應期
    .
     走在懸崖邊緣,即使清楚看見防止人掉下去的欄杆,還是會令人恐懼。即使地面不易滑倒、欄杆非常堅固,心臟還是加速跳動,手掌仍然一直冒汗。光是知道沒有什麼可怕,並不能消除恐懼。雖然大部分人能控制自己的行動,留在懸崖邊的小徑,但可能只敢快速偷瞄一眼美麗的景色。即使客觀上沒有真正的危險,卻還是覺得危險。
    .
     懸崖邊的小徑顯示知識並不都能勝過產生情緒反應的自動評估群。情緒反應被引發後,我們可能在意識上知道自己不需要有情緒,可是情緒仍然持續。我假設這種誘因大多是演化而來的情緒主題,或是學習來的誘因,但與演化主題非常類似。當學習的誘因與演化主題沒有什麼關聯時,意識的知識較能阻斷情緒經驗。換個方式來說,如果我們擔心的事與演化主題無關,就能透過選擇來克服。
    .
     還有另一種更嚴重的情形,就是情緒會壓過理智。情緒會讓我們無法運用所有自己知道的事,甚至無法採用原本在沒有情緒時瞭如指掌的資訊。當我們陷入不適當的情緒時,會以符合自身感受的方式來解釋所發生的事,而忽視不符合感受的知識。
    .
     情緒會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以及對別人行為的解釋。我們不會質疑自己為什麼感受到一種特殊的情緒,反而會想辦法證實它。我們會以符合自身情緒的方式來評估一件事,於是證明這種情緒是正當的,而保持原有的情緒。在許多處境中,這種方式有助於我們注意如何對即將發生的問題做反應、了解緊急的事,並做出決定。
    .
     可是,這種反應也能造成問題,因為陷入情緒時,會忽略可以證明自己情緒並不適當的知識,也會忽略周圍不符合當下情緒的新資訊。換句話說,引導我們專注的機制,也會扭曲我們以新知和原有知識處理事情的能力。
    .
     假設有人在公開場合受侮辱而很生氣,他或她在大發雷霆的當下,很難想到對方的話是否真的是侮辱。不論是過去對這個人的認識,或是對侮辱本質的了解,都只會被選擇性地運用,光記得支持生氣理由的知識,而不會想到與之矛盾的知識。即使侮辱者解釋或道歉,生氣的人可能仍然無法立刻接受新的資訊(道歉的事實)。
    .
     情緒會有一段不反應期(refractory period),在這段期間無法接受不符合當下情緒、無法持續原有情緒、不能將情緒合理化的資訊。如果不反應期很短,只持續一、兩秒的話,是利多於弊的,可以在這短短的期間,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問題,運用最恰當的知識做出初步的行動,並為接下來的行動做好準備。如果不反應期持續太久,長達數分鐘,甚至數小時的話,可能會引發問題,或有不適當的情緒化行為。過長的不反應期,會使我們看待世界和自己時心存偏見。
    .
     在幾乎發生車禍的情形中,一旦已閃避來車,就不會一直留在害怕的狀態,我們會很快明瞭剛才的危險,然後等待呼吸和心跳回復正常,時間大約在五到十五秒之間。可是,如果害怕的事無法立刻消除,比如一個人害怕下背的疼痛是肝癌的症狀,就會在不反應期排斥反證的資訊,忘記其實是昨天幫忙朋友搬傢俱才導致背痛。
    .
    #意識你的不反應期
    .
     試想下述的常見情境:早上出門上班前,吉姆告訴妻子海倫,他很抱歉,因為臨時有事,不能接放學的女兒回家,必須由海倫來接。海倫被惹惱了,語調尖銳、臉上露出怒容地說:「你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我已安排那個時段要見一位客戶!」海倫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反應,她是未經選擇就覺得惱怒,因為自動評估群把丈夫的話解釋成沒有為她考慮,會阻礙她達到目標(這是生氣常見的主題)。
    .
     吉姆從她的聲音和表情感覺到她的惱怒,質疑她有什麼權利生氣,也對海倫惱火,因為生氣常常會引發對方也生氣。「有什麼好生氣的?我沒辦法事先告訴妳,是因為老闆剛剛才打電話通知要開一個緊急會議,我必須在場。」海倫現在知道吉姆並不是不體貼,因此沒有理由為無法避免、出乎意外的挫折生氣,但她如果還在不反應期的話,就會造成內心的掙扎。由於惱怒之情想要證明自己是合理的,她可能很想批評對方:「你為什麼一開始不說清楚!」但她也可以約束自己,不要繼續生氣。
    .
     如果海倫能接收吉姆提供的新資訊,就會改變自己對吉姆的看法,放掉「他不體貼」的想法,惱怒就會逐漸消退。可是有許多原因會讓不反應期變長,使海倫緊抓著怒氣不放,在吉姆提出解釋後,仍不肯讓步。她可能前一天晚上睡眠不足;或是承受極大的工作壓力而無法處理,於是把這些挫折轉到吉姆身上;也許他們為一件重要的事爭執了好幾個月(比如要不要再生小孩),海倫早就因為吉姆自私的態度而心懷怒氣;也可能生氣本來就在海倫的人格型態占有重要的角色(我在第六章會談到一項研究,討論本來就具有敵意的人格特質);或是海倫把人生中另一部分的腳本「引進」當時的處境,而那份一再重演的腳本充滿強烈的情緒。
    .
     所謂腳本,會有許多角色,包括當事人和其他重要的人,加上發生在過去的情節。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把不符合當下的情緒腳本,引進當前的處境。精神分析人格理論的傳統智慧認為,當人過去有尚未解決的感受,這些感受不曾充份表現出來,或是表現出來但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就會引進腳本。腳本會扭曲當前的現實處境,造成不適當的情緒反應,並延長不反應期。
    .
     假設海倫是家中較小的孩子,而哥哥比爾是一直宰制她的惡霸。如果海倫烙印了那種經驗,父母又站在比爾那一國,認為她言過其實的話,她可能常常把「我受到支配」的腳本引進類似的情境(即使只有一點點相似)。海倫最在意的就是不要受人支配,以至於別人即使無意支配她,她也很容易有受到支配的感覺。海倫並不想引進這種腳本,她是個聰明的女人,可以從親近的人給的回饋,了解自己容易有這種誤解和過度反應,可是她在不反應期仍然無法改變情緒,甚至不知道自己處於不反應期。只有在事後反省時,她才了解自己的反應並不適當,而為原先的行為懊悔。她想從情緒警戒資料庫排除「他試圖支配我」的誘因,如果能消除這種誘因,生活就會更美好,不容易長時間生氣,也不會扭曲他人的動機。
    .
     許多人想要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許多人接受心理治療的理由就是不想再為某些事而情緒化,可是,沒有人想徹底關閉所有情緒,否則生活會變得單調、乏味、無趣,甚至可能較不安全。
    .
     害怕確實能保護我們,使生命得以保全,因為我們能不經思考就對傷害的威脅做出保護的反應。厭惡的反應使我們小心避免陷入可能有害的活動。失落造成的哀傷和絕望,可能使我們得到他人的協助。甚至最多人想關閉的情緒──生氣,也對我們有用。當受到阻撓時,生氣的情緒可以向別人和自己提出警告,這種警告可能帶來改變,但也可能引發對方的生氣。生氣推動我們改變世界、引發社會公義、為人權奮戰的企圖。
    .
     我們真的想消除這些動機嗎?沒有興奮的感覺、感官的樂趣、對自身和子孫成就的自豪、生活中許多奇怪和突如其來的事產生的趣味,這種生活還值得過嗎?情緒並不像盲腸,不是用不著而需要割除的累贅。情緒是生活的核心,使生活更有意義。
    .
    --
    .
    本文摘自《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解讀情緒的密碼【全新增訂版】》,作者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為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精神醫學部的心理學教授。1991年獲頒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1994年獲頒芝加哥大學人文文學榮譽博士。最近一項關於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的研究中,艾克曼名列前一百大。
    .
     艾克曼的興趣集中在非語言行為與溝通,特別是情緒的臉部表情與生理學,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欺騙。1970年代,艾克曼與心理學家衛理.弗瑞生發展出一套測量臉部表情的工具──臉部動作編碼系統──目前被世界各地數百位科學家使用。艾克曼是十四本書的作者或編者,包括《說謊》一書,並發表過百篇以上的科學論文。他是政府機構關於情緒的臉部表情的常任顧問,比如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煙酒槍炮與爆裂物管理局,也是律師、法官、警察,和一些私人公司的諮詢顧問,包括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與光影魔幻工業公司,也常在英美的電視節目上現身。
    .
    閱讀本書 👉 https://reurl.cc/noKyrX

  • 心理學說謊動作 在 孫弘岳-人力資源管理的世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02 11:51:58
    有 80 人按讚

    微表情在AI面試的功能與不能
    .
    近幾年隨著AI結合電腦視覺技術的快速進步,許多心理學家與電腦科學家合作,捕捉人們的微表情,來分析特定行為傾向,例如說謊、犯罪、酒駕、吸毒、性格違常、人際溝通與職場行為等。
    .
    所謂微表情分二種,一種叫subtle expressions (又稱弱表情),係指人類肉眼難以分辨的細微表情,例如眼角稍稍向上/向下,但一般人看不太出來;另一種叫micro-expressions, 意指人類肉眼不易察覺的瞬間表情變化,大約是1/15-1/25秒。基於微表情來自下意識的反應,不易被當事人進行刻意操控,常被用來偵測當事人內心的真正意向。
    .
    過去"表情等於情緒"學派一直主張微表情反應特定情緒(例如開心、難過、生氣、厭惡、害怕、驚訝、不屑等),而情緒反應一個的人的心理狀態。他們做出一系列的表情包,再用這些表情包來推測當事人的心理狀態 (例如美劇Lie to me的情節)。相關研究,最常被拿來應用的是面部編碼系統(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FACS)所歸納出來特定面部動作(Action Unit, AU)與相對應的情緒解讀。但是這樣的主張,一方面,開始被社會心理學家推翻或挑戰,因為在不同社會文化/或情境下,同一系列表情包可能反應不同的情緒。甚者,這些表情反應的可能不是情緒,而是人際(或人機)互動的社交信號。另一方面,許多研究還是運用肉眼來驗證判斷特定的靜態表情(持續高於1/2秒)是否反應特定心理狀態,而不是真的捕捉微表情,也不是捕捉表情的”移動變化”。很自然就不容易得到正確的答案,甚至產生誤導, 變成另類的「相術」!
    .
    其實真的研習過AI的學者專家都明白,AI看到的與人類肉眼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加上人類的心理狀態過於複雜,根本難以正確分析一個人的內心運作,例如答應一件事,是發自內心同意? 心不甘情不願? 或只是為了取悅對方,又或者只是從眾?
    .
    這些專家不會跟自己過不去,花時間來解答這種不容易得到標準公式的議題。取而代之的是,捕捉微表情的動態變化,分析或預測當事人的行為意向,例如答應或不答應,而不是去分析答應與否心理運作的黑箱。這樣反而能夠讓AI發揮它可以做到的快篩功能,且學術實證上都得到不錯的正確率。例如在錄影面試中與不同面試問題設定下,求職者在回答這些問題,經由微表情分析,推測他們在職場環境”可能”出現的行為傾向,而不是去評價他們回答的內容。這目前仍需要靠真人專家判斷或到下一關面試進行追問,才容易得到較完整的資訊。
    .
    畢竟,就像抗原快篩和PCR核酸檢測,是不同的運作原理。AI面試是運用微表情和其他非口語信息為線索,來推測當事人行為傾向的快篩工具,它快速便宜,可以進行大量海選式的普篩,但並非直接測量行為本身。 半結構式的行為事例面談、評鑑中心則是真的測量行為,有一定信/效度,但耗時又昂貴,較適合針對已鎖定目標對象的精選。
    .
    以上是用來補充這篇報導背後一些沒有提到的事。
    .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15/post/202106300037/AI%E9%9D%A2%E8%A9%A6%E5%AE%98%E7%95%B6%E9%81%93%E3%80%80%E5%B9%AB%E5%8A%A9%E4%BC%81%E6%A5%AD%E6%89%BE%E5%87%BA%E3%80%8C%E5%B0%8D%E7%9A%84%E4%BA%BA%E3%80%8D

  • 心理學說謊動作 在 小小鳥的尋翼之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4-17 00:37:29
    有 91 人按讚

    假如世上有時光機,希望十七歲的我看到今日的自己,會覺得驕傲和欣慰。

    謝謝你一直竭盡全力去爭取屬於你的未來。

    ----
    醫生問我一大堆讓我完全摸不着頭腦的問題後,才第一次跟我見面的他這樣說:「在剛送回來的基因報告裏,我們發現你的基因出了問題,所以你真的得了我們先前一直懷疑的『粒線體疾病』。」

    我想哭,但理智告訴我不能哭。

    於是我忍住了,沒有哭。我開始向醫生提問,雖然我的聲線跟一個痛哭完了不久的悲劇主角其實沒甚分別,我的語氣也跟一個受了重大刺激,禁不住失控的潑婦差不多,但我還是問了,我問我的基因,更重要的是問我的家人。

    醫生說,媽媽遲點也要回去抽血作化驗。我的基因出了問題的話,媽媽和弟弟順理成章的便成了「懷疑對象」。這是讓我最覺得心痛的,我可以一步一步的去承認、理解,甚至接受自己有病,不管出問題的是腦袋還是基因,我都能忍。可是,當我的家人也被牽扯到其中時,我眼前的一景一物,一下子就化成了霧...

    但是,我不能哭,所以我深呼吸。我還是忍耐,縱使我並不情願。

    在醫學上來說,我這算是「病發」了。幸運的是我比較「萬中無一」,別人在發病後通常會有動作上以及認知能力上的大退化,而我只不過是手腳有點不聽使喚罷了。我的腦袋還能夠運轉、我可以說話,下星期就要測驗了我還能應考...醫生說這已經很好了,我「竟然」沒有退步,我的病況在粒線體疾病的病人當中,可算是非常輕微的了。就是因為我實在是太過「聰明」、到今天了我的頭腦依然太過「清醒」,所以他們之前才不敢妄下定論,肯定我是得了粒線體病。

    聰明。我忽然覺得這個形容詞真的十分諷刺。就因為我「聰明」,當我曾經很認真的告訴醫生我的問題,他們卻說是我聰明過頭想太多了,其實這都只是心理作用;到我今天死心了,只把「覆診」當成「例行公事」,不論醫生問我什麼,我一律都回答「我很好」,還逼我媽陪我說謊,他們卻說我真的出了問題。他們之所以一直「視而不見」,是因為我太「聰明」了。我還可以說什麼呢?我不懂,所謂的「智慧」,到底是祝福抑或咀咒?我不認為自己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也從沒想過這個「褒義詞」有一天會成了「貶義詞」,聽見別人以這個詞語來形容自己,我會感到憤怒而不是喜悅。我沒有絲毫沾沾自喜的感覺。雖然醫生為自己開脫的理由在我看來真的是無比荒謬,但我選擇了繼續忍耐,因為一開口我就會哭。

    那這病會不會惡化?醫生說他不知道,他不可能肯定的對我說「不」;那病徵會是什麼?就是肌張力不全、手腳不聽使喚,更嚴重的就是醫生開頭問我的,那堆令我費解的症狀:沒原因地昏迷、神智不清、抽搐、半邊身體突然無法活動、不能說話、認知能力退化...

    「可是,我有大腦麻痺...」我打斷醫生的話,但實際上我的聲音很小,小到他根本就聽不見。

    於是,我再重複:「我有大腦麻痺...」醫生還是一臉疑惑的看着我。媽媽按捺不住了,她提高聲線說:「她,有大腦麻痺,出生時腦部缺氧所造成的。」

    我想,我們都在等待醫生把自己的話接下去,恍然大悟的補充說那問題就簡單了,腦傷會對身體的控制造成影響,所以這是腦袋的問題,不是基因的問題...我不介意,真的,我只想面前的醫生像他的同事一樣,指着我的頭,狠狠的對我說那句我已聽過無數遍,早就熟到會背的話:「你的腦袋不會把正確的信息傳到肌肉裏頭。」

    然而醫生說:「她不是大腦麻痺。」

    我曾經說過,假如有一天有人對我說:「你不是大腦麻痺。」我會高興得立刻去買鞭炮來放。我苦苦盼了十七年,今天總算讓我等到這句我一直夢寐以求的話了...我終於擁有把這四個字從我的生命中徹底清除的可能。我理應欣喜若狂,但我一點也不,我反而開始失控,大叫道:「不可能,去年你們替我照過腦,上次我明明聽見火星人對教授說:『她一定有大腦麻痺。』的!」

    我沒有放聲大哭,我就算再難過,也不是那種會在醫生面前痛哭流涕的人。但醫生逼得我大叫,就表示我無話可說了,我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做什麼去改變眼前的局面。我無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消化醫生所說的,更遑論去接受醫生桌上那份我根本就看不懂的報告。我好想撤野,然後狂哭,問他們覺不覺得自己好殘忍,到底有沒有想過我的感受。為什麼去年他們不肯聽我說的,覺得我是心理問題就說要我去看精神科?為什麼在我一口咬定我不是腦袋有問題的時候,他們又偏要說是?為什麼在我終於說服自己去見心理學家、說服自己接受我有大腦麻痺之後,他們只用一句說話就把從前口口聲聲說是「專業」、「權威」的理論一次過全盤推翻?我只有十七歲,就算我再「聰明」,也不可能理解醫生那「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的行為。

    我有撤野的衝動,卻沒有大吵大鬧的權利。所以我住口,用手指大力地捏手背的肉,讓痛楚來提醒自己專心的聽醫生說話。等我冷靜夠了,進診症室前的猶豫也被怒火燒成灰燼之後,我用無比平淡的語氣說:「但我不想去照腦。」

    理所當然的,醫生問我「為什麼」。

    我笑了,回答說:「為什麼我要去?就像醫生你說的,除了生病等生理上的因素之外,心理上的壓力也可以使我的病情惡化。」我漸漸哽咽,明明想哭卻又故意去笑,滑稽到了極點:「不為什麼,就因為我現在還能在普通學校唸書,成績也尚能保持在之前的水平,所以我不想被任何事打亂我的生活。照了也沒什麼可以做的對吧?既然現在我沒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其他結果,那我就不去照好了。」

    醫生大概是覺得我被他嚇傻了,哪有人用這種原因去推掉檢查的?所以他叫我別放棄,今天沒得治的病,在明天的確沒有治癒的可能。但是,只要我願意做檢查,就算磁力共振的結果發現了我的腦袋有其他問題,將來「也許」會有治療方法的。現在已經有人在試藥了,唯有找到問題的所在,他們才「可能」有辦法幫得到我。

    「火星人沒有放棄你,我們也不會放棄你,所以你不要放棄自己。等火星人從外國回來之後,到時你就可以跟他『翻案』了。」醫生試圖給我安慰,讓我不至於把「照腦」看得太恐怖。但我還是不領情,因為我還想「活」,我還不想「放棄」。

    在你眼中的「放棄」,對我來說卻是另一種「堅持」。正因為我清楚自己能夠承受多少,所以我不會強逼自己去面對目前無法解決的問題,為了面子、為了逞強而落得一身傷。我不會為自己提供任何「放棄」的理由,也不會給予自己想像「放棄」的空間。你以為我懦弱,但我其實比你想像中更堅強;你以為我在逃避,但我其實在勇敢面對,奮力不被病魔打倒。我不會解釋,也不必對任何人解釋,因為我是在深思熟慮之下,才做出這個決定的。

    離開診症室之後,我收起強裝的冷靜,讓自己赤裸裸地在人前崩潰。我叫媽媽給我十分鐘,在醫院大堂裏掩臉就哭,然後我擦乾眼淚去見心理學家;坐地鐵回家的時候我又哭,不顧列車上的乘客奇異的目光,任由自己以眼淚示人。

    媽媽說:「不要哭,媽媽會陪你一起面對,我不會丟下你的。」

    我問,你知道我在怕什麼嗎?媽媽說她知道。身上綁着一個定時炸彈的感覺是怎樣的?今天我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了。我的身體彷彿不屬於我的,也許今天我還可以自己刷牙、洗臉、吃飯...但第二天醒來就會赫然發現,自己再也沒有辦法隨意活動;也許上次考試我考了個第一,下一次腦袋就突然一片空白,考了個最尾;也許前一秒我還在上課,後一秒我就會軟弱地倒下了,就連自己為什麼會不醒人事都不知道...我不怕死,但我怕退化,怕看着自己一點一滴地退步卻無能為力。醫生說,進步是奢侈的,現在我不應該追求「進步」,只要我有本事「維持現狀」,我就已經要謝天謝地了。

    我想起了半年前,火星人說我乳酸過高,非常滑稽地笑着對我說我可能會突然死亡。接着他給我一支筆,叫我在那份檢驗基因的同意書上簽字。這半年裏,我不敢說自己是「盡了力」,但我起碼「付出過精力」。我想得很簡單,就只希望半年後醫生會告訴我,我的汗與淚成就了惡夢的完結;半年後,我回到了同樣的地方,自信滿滿地去見另一個醫生,取得另一個更「意料之外」的結果,整整半年的付出,就這樣不留情的被踩得一文不值...我的心幾乎碎了,我覺得自己很傻。我還在堅持什麼呢?我還在裝什麼呢?明明我很想對着醫生罵髒話、明明我的眼睛告訴我我應該要哭、明明我可以冠冕堂皇的,以「身體」作為懶惰的理由...但我不,因為我知道我的心理防線一崩潰,疾病就會順勢把我擊潰;我知道要是我的意志力不夠強,我就會倒在床上再也起不來。所以我咬緊牙關去忍耐,我沉默但我不低頭,我閉上眼睛休息但我不妥協。

    我不知道半年後,我能否再坐在電腦前,一字一句的寫下自己的所想。不過,假如有一日我必須隨風而去,不在塵世間留下一點痕跡,我也希望在我閉上眼睛之前,日子是快樂的、輕鬆的、滿足的、無憾的。但願今天我所寫的,能夠在我不得不倒下之時,帶給我最愛的家人點點慰藉。

    我不是得了絕症,更不是明天就會死,說了這麼多其實我也沒有流過一滴眼淚。與其為終有一天不能笑而流淚,倒不如在今天為自己笑多一點?這次我不想要安慰、不想要讚賞,就只想要祝福。

    哪怕只是遲一天也好,請這個炸彈給我多一點時間,不那麼急於炸毀我的人生。

    拯救地球好累 雖然有些疲憊但我還是會
    不要問我哭過了沒 因為超人不能流眼淚
    ----

    #當有一天再看這篇文章也不會淚流滿面
    #就代表我真的是個充滿智慧的大人了

  • 心理學說謊動作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3-20 19:00:07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哈克工作坊】~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想親近的禮物~06/29(六) & 06/3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897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6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在專屬於你的天地裡,持續陪伴著你~
    啟點x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們在面對生命當中的很多事物跟挑戰,我們都會把關注的焦點,放在我是否有能力去面對它、處理它。

    然而我們通常也會很忽略的是,除了「能力」以外,其實「時間、時機」可能會更為重要。

    我讀到一份報告哦,這一份報告它的研究,以一千多次結腸鏡的檢查,作為研究的對象。

    它發現喔,這些內視鏡的專家,去檢查出有息肉的機率,會隨著一天的推移而越來越低;每經過一個小時,檢查出息肉的機率,就會降低5%。

    其實如果取樣某些早晨跟下午的時刻,他們對比了檢查的結果,就會有很明顯的差異。

    舉個例子喔,在早上的11點,醫生每次檢查,發現息肉的平均數量,大概是1.1個。但是到了下午2點的低谷期,就算是下午的患者和早上的患者,其實是一模一樣、同一個人,但是他們檢查出息肉,也勉勉強強大概只有1.1的一半。

    所以這意味著什麼?難道是同一個人,從早上到下午,他的肚子裡面的息肉,會減少一半嗎?

    當然不是啊!是早上的時候,醫生的狀況比較好,比較容易檢查的出來。可是對醫生的主觀視角來說,他會覺得我的專業技術,都是一樣的啊!

    當你聽到這裡的時候,如果你要安排自己結腸鏡檢查,你會安排在什麼時候?是上午,還是下午呢?

    其實不僅是這樣,還有其他的研究告訴我們,有些醫生在下午的時段,甚至於會比較不可能從頭到尾,完成結腸鏡的檢查;可能只是走個過場就結束了。

    如果擴大到其它的醫療照護,也有研究告訴我們,和早上相比,醫生在下午時段開抗生素,包含那些不必要開的抗生素,去治療急性呼吸道疾病的機率,會高的非常多。

    為什麼會有這種草率,甚至於是濫用藥物的狀況呢?你想想看,對一個醫生來說,一個又一個的患者這樣看下來,結果就是醫生他決策的意志力,受到了嚴重的消耗跟破壞。

    那比起仔細檢查這些患者的症狀,去判斷情況,是否適合做抗生素治療的細菌感染,還是採用其他的療程、治療手段;其實直接開處方、直接給他吃抗生素,其實是比較容易的。

    所以,我們直覺上都會覺得,跟醫生這樣子經驗豐富的專家,做治療、做會面的時候,治療的結果,在過去都會覺得那患者是誰、問題是什麼、發生什麼狀況?

    但事實上,很多研究結果都告訴我們,你的檢查結果,跟你的治療處癒,其實更有可能跟你在什麼時候看到醫生?是預約醫生是在上午、還是在下午,反而有更大的關聯性。

    甚至於,有一個英國的研究調查更告訴我們,在一般工作職場上面的工作者,他的一天裡,生產力最低落的時間,是下午2點55分。而當我們進入到這個時段的時候,會有一種迷失方向的感覺。

    其實有一個名詞很有趣喔,叫「早晨道德效應」。這個效應告訴我們,一般人在下午,比較容易做出一些不誠實的事情。

    因為我們大部分的人,在早上的時候,會比在下午的時候,更能夠抵擋說謊啊、欺騙啊、偷竊啊,或者是參與其它「不道德行為」的機會。

    所以,其實無論是在醫療,還是職場人士的這些研究報告,再再的告訴我們,真正的關鍵除了「能力」以外;往往「時機、機間」,是一個我們更需要考量的部分。

    談到這裡就讓我想到,在我多年教學的過程當中,我有一門課叫做「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

    這一門課呢,是讓大家學習,當我們面對真實人生當中的很多事件、轉變,跟衝突的時候;這個時候,除了我們一般認為的,不管是能力的提升、資源跟籌碼的聚集,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部分,叫做「時間」的判斷跟考量。

    就好像是下棋一樣,一般新手或者是不會下棋的人,往往是取決於對方做了什麼事,而自己跟著做什麼事。

    但是,一個真正會下棋的人,他會知道「佈局」很重要;然而「佈局」在真實生命裡面,就是「時機」的關鍵。

    就好像是,如果你是一個領兵作戰的將軍,在戰場上面對敵人,你覺得比較具有關鍵影響力的,是在於大規模作戰裡面,多增加一些兵力;還是在於敵後的情報工作,讓你取得了一個關鍵的訊息?

    雖然這些訊息,不會讓你在戰場上面,多任何一個士兵;但是卻可以左右,並且決定你在這一場戰爭當中,是否能夠獲勝的關鍵。

    所以,回到今天分享的部分,無論你有沒有進我的教室,無論你有沒有緣分參與我的「策略思考」課程。然而這一門課,其實在我的設計裡面,是一個進階的學習。

    也就是你必須先參與過,我的「CIA通達力」課程,或者是參與過我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這一門課。你才有機會來參與「策略思考」的學習。

    會這樣設計,有一個很重要的出發點,就是我希望大家先把基本動作學好。然而這些「策略思考」的情報工作,才會對你產生具體的幫助。

    但是分享這一段內容,我衷心的希望就是,當你在面對自己的處境,努力的去聚集能力、聚集所為的「How(如何做)」的層面的時候,你永遠不要忘記,有一個更重要的關鍵因素,叫做「When,何時」。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我在內容裡面提到的「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下一期課程是在6月15號開課。

    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這一期課程的名額已經快要額滿了。所以如果你是曾經參與過「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或者是「CIA通達力」的課程的朋友,那麼歡迎你,可以把握這難得的機會。

    錯過這一次,就要等到2019年底,才有機會再來學習了;很期盼能夠在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