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麼面對焦慮呢?昨天晚上在clubhouse(CH)跟 Chloe 等人一起討論這個問題,加上今天念了一整天的書,好像在心裡漸漸形成了一些答案。
從存在主義的路線來看,焦慮是人生的必須,你只要活在世界上就會有焦慮,也因為焦慮,你才有動力去克服生命當中的許多問題。但是,如果你的焦慮超過了「正常的...
要怎麼面對焦慮呢?昨天晚上在clubhouse(CH)跟 Chloe 等人一起討論這個問題,加上今天念了一整天的書,好像在心裡漸漸形成了一些答案。
從存在主義的路線來看,焦慮是人生的必須,你只要活在世界上就會有焦慮,也因為焦慮,你才有動力去克服生命當中的許多問題。但是,如果你的焦慮超過了「正常的幅度」(例如神經質焦慮),可能反而會影響你的生活、工作、甚至身心都出現反應,沒有辦法好好休息、身體很僵硬、關節很緊、晚上睡不著等等。
為什麼會這樣呢?存在主義就會說,有些人恐懼死亡是因為擔心自己沒有真正活過,所以有一些恐慌症的患者,表面上看起來是害怕那個很接近死亡的感覺(那個真的很可怕你體驗過一次就知道了),但實際上是透過恐懼死亡來逃避生命當中其他的事情,比方說學業、感情,或者是和家人的關係。唯有當事人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
可是聽到這些話,你並不一定會覺得比較好受,所以人本取向的心理治療更在意陪伴你的人「能不能夠接住你」,透過仔細聆聽你的話、像鏡子一樣反映出你的心情,並且相信你自己會在痛苦的故事當中,找出自己的解答。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時候透過跟一個朋友好好的分享自己的感受,心情就會好了許多。事情一樣沒有解決,但是腦袋當中的打結似乎慢慢就會被鬆開了。
不過,要能夠好好的聆聽對方其實是不容易的事,比方說昨天Chloe在回答的過程當中,注意到一位提問者講話的聲音有一點「浮浮的」,指出可能他沒有紮紮實實地「踩在地上」(grounding),這其實也是很多焦慮的人常常會有的感覺,有一種浮躁、飄飄的、沒有辦法靜下來的fu,心臟感覺被懸吊在半空中。好像想要做很多事情,可是又覺得做什麼都沒意義,很多東西都放不下、很多擔憂都在前面,可是不論未雨綢繆得再多,都沒有辦法緩解當下的緊張。
我也是讀書才知道Chloe 當時正在做的是「注意到提問者的背景訊息」(figure ground)。有時候一個人的聲音顫抖比其他的內容本身告訴你的更多,這時候陪伴在身邊的人不只要聽他說什麼,更要去聽他「怎麼說」。這些非語言訊息往往透漏著「他想要告訴你但是他並沒有在文字裡面告訴你」的秘密。完形取向的心理治療為這件事情提供了很不錯的洞見,只不過因為礙於時間,當時也不是在做諮商,我們不可能在CH上面操作完形治療的一些技術,只能夠點到為止。可是,光是「你覺得你的焦慮在告訴你什麼?」這樣的問句,就足以讓當事人好好的去感受,在焦慮背後所藏著的其他訊息。
如果你跟我一樣也是很容易焦慮的人,昨天又錯過了這個房間,那麼今天晚上大概9:45還有機會;如果你是被CH排擠的Android用戶😭😭,或者晚上有其他的事情,那麼在這裡也可以提供行為治療取向的一些方法給你參考。這邊筆記的是正念減壓(MBSR)的三個核心觀念,我覺得很好記,英文字開頭剛好是MAC:
1. Mindfulness :正念。透過調整呼吸和行走禪,練習活在當下、感受此時此刻。有很多相關的書籍可以參考,這裡不贅述。
2. Acceptance:接納。焦慮如我,這個是我到目前為止覺得最有效的方法,我幾乎天天都練習。比方說我經常跟自己說「OOO也沒關係」,OOO裡面可以填入各種你難以接納的行為、想法或者是情緒。那如果你還是沒有辦法接納自己的焦慮該怎麼辦呢?那你可以說「就算我暫時還沒有辦法接納自己的焦慮也沒關係」,一個接納自己不接納的概念😛。
3. Compassion:關愛。又可能翻譯成慈愛,這裡指的是可以關愛自己也關愛別人。聽起來很抽象,我覺得比較好的翻譯或許是「心疼」,這就是為什麼我常常說, #愛自己就是從每一天練習心疼自己 開始,典型的做法是,你可以跟自己的身體某個部位說說話(結合完形的技巧),比方說「親愛的肩膀,我心疼你過去一年來這麼辛苦的幫我扛下很多的責任」或者是「我很心疼五歲的時候的我,年紀還那麼小就被丟掉、被迫長大⋯⋯」
#懶人包
把上面這些學派全部結合起來就是:覺察自己身體的感受、發現讓自己感覺到焦慮的情境,透過跟別人訴說、被聆聽,或者是跟自己對話、甚至做出具體行為,來減緩焦慮。
如同前面所說,只要是活著就得面臨種種的選擇,而所有的選擇都涉及承諾與責任,因為要負起這些責任,難免就會有一些焦慮的心情產生。既然焦慮是人生的必須,那麼練習和焦慮的情緒共處,就是每一天的功課。
就像一個長年受焦慮跟憂鬱所苦的朋友跟我說,在他最糟糕的那個時候,他發現做什麼都沒用。有一天,他硬是把自己拖出去散步,每天漫無目的快走兩個小時,每次都要走到流汗為止,沒想到慢慢喜歡上這種感覺。這一走就是兩年,不但情緒得到舒緩,而且圓滾滾的身材還因此瘦了一圈。
所以最後我想說,如果過年這段期間待在家裡面看電視很煩,一邊滑手機一邊又覺得焦慮的話,不如去走走吧。一邊調整自己的呼吸,一邊邁開步伐,說不定你的腳下,會開出一朵又一朵的蓮花(完蛋了一定是今天看太多長輩了)。
#讀書筆記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好偷懶四個章節筆記在一起
#今天的房間在這裡 許常德的地下手記 吳姵瑩Chloe Wu 心理師 #張宇傑心理師
https://www.joinclubhouse.com/event/m744QbAo
心理動力取向學派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心理師,你有接受心理治療嗎?】
.
某位心理治療師在網路上提到幾種評估心理治療師的方式,其中一種是建議案主去詢問心理治療師是否曾有接受心理治療的經驗,什麼形式的治療,乃至於治療多久。原因是認為心理治療為幫助人理解自身內在之重要歷程,心理治療師自己接受心理治療可避免自己的個人議題影響了心理治療工作。我忍不住在網路上做了一個小調查: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個人是否有接受個別心理治療的經驗是屬於「隱私,不該被詢問。」還是「非隱私,當然可以問。」結果在22小時中286位網友投票,69%的網友認為是隱私,31%的網友認為非隱私。我想這個小民調是個開頭,而唯有把這個議題提出來講,才有機會對於心理治療師(心理師、身心科醫師)接受心理治療這件事情做各個面向的討論與理解。
.
把是否曾接受心理治療作為對於醫師與心理師的評估這件事預設了,作為一位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我們如果要整理自己的內在狀態,就只能接受心理治療。這種對於「整理自己的內在狀態」途徑的單一想像,其實限縮了很多的可能性,也對於人與人的處境之多元性缺乏理解。
.
首先,這忽略了每個人的社會處境與擁有資本的差異,而這很有可能形成一種壓迫。(這個部份我三年前就講過,請詳閱「心理師的心理治療」)我不否認每個人,包含心理治療師都有需要認識、覺察與理解、整理自己的內在狀態,以避免利用對他人進行心理治療時,利用病人來滿足自己不適當的需求,或是從積極面來說,能在心理治療中更順利。不過若我們倒過來說,如果一位心理治療師沒有接受過心理治療,或許是因為他認為自己不需要,或許是因為受限於時間或經濟狀態,也可能他所學習與使用的心理學派沒有強調接受心理治療的重要性。我們是否能認為他是一位不夠用心、不夠投入在心理治療專業上的心理治療師?
.
部份廣義的心理動力取向學派強調心理治療師需要接受長期心理治療,這是否可以合理推論到所有的心理治療師(身心科醫師、心理師)都理所應當的一定得接受(長期)心理治療?甚至建議案主要拿這點來評估心理治療師,或是建議心理師把這項列為執業的必要?而忽視了每位心理師、身心科醫師的立足點都不同。
.
立足點包含:使用哪種心理治療學派工作、所處的社會位置與環境、所擁有的社會與經濟資本、心理治療師自己的狀態。
.
1. 使用哪種心理治療學派取向工作
部份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學派基於認為人人都有心理議題需要面對,鼓勵學習者接受長期治療,無論是否有明確的情緒行為困擾。但不是每個人學的都是這些學派,台灣的心理治療學派五花八門,百花齊放。也曾經有非動力取向的準心理師向我表達過對於「把接受心理治療當成專業訓練一環」的不理解,我解釋好久,對方還是覺得困惑,沒有議題、沒有身心困擾,為什麼需一定要接受治療?也有些走非動力學派的主管坦言,如果面試者主動告知自己長期接受心理治療,他會懷疑面試者個人是否有嚴重的身心困擾(但後來發現這樣的面試者越來越多,讓他有些疑惑),這和某些心理動力取向學派學習者這將接受長期心理治療作為心理工作專業訓練的一環,當知道面試者正在或曾經接受過長期心理治療時給予正面肯定,是很不一樣的視角。
.
2. 所處的社會位置與環境、所擁有的社會與經濟資本
當我們把接受心理治療當成評估心理治療師(身心科醫師與心理師)的依據,我們會忽略到每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與擁有資本的不同。所以時間、金錢可以接受到的資源也不會一樣。平均來說,身心科醫師的收入遠高於心理師,對於一位新手行動心理師來說,接受稍微有點資歷的心理師一週一次的治療,可能就要佔去他收入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以上。那麼,他是住家裡的自用住宅還是在外租房子,他需不需要給長輩家用,他要不要準備自己的結婚基金,他有沒有需要長期照顧的父母手足,這都會影響他是否要選擇接受長期心理治療。這就是我所說的每個人所在的社會家庭環境。
.
我曾經在網路匿名文章中,看到疑似心理專業工作者嘲諷地說「心理師個別諮商收費也不便宜,憑什麼嫌個別督導貴?根本就是換個位置換了腦袋。」但事實上,無論是哪一個行業,每位工作者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需要擔負不同程度的生活壓力與經濟責任,有人得以享受歲月靜好,但也有人就是得負重前行。誰也沒有比誰優越。但若把自己的歲月靜好誤當成人人如此,這可能是一種善意的壓迫,也可能是種無知的傲慢(或兩者兼具)。
.
3. 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價值與選擇沒有好壞之分
我認識的一位已經當督導的動力取向心理工作者說,他認識的很多(準)心理師都很努力地投入心理治療的學習,花費了很多的時間和金錢,督導、上課、接受治療或分析,但也因為投入太多,所以困難好好過生活。他感嘆,二十多到四十多歲的青春,正是應該好好過生活的時候,培養自己的興趣、旅遊........等等,將來年紀大了才有東西可以回憶啊。有的時候我也覺得,到底要多少的犧牲才被稱為足夠,當我有機會看年輕心理師的履歷,滿滿的研習與督導,我想起我這位心理工作者的感嘆。價值與選擇,沒有好壞之分,你的足夠,可能是他人的不足。在有限的資源下,對於自己生活的安排不同,不代表就是不夠好的心理師。
.
4. 心理治療師本身對於自己內在狀態的評估
我們可以鼓勵心理工作者透過心理治療更認識自己,但不能忽略每個人的差異。有些人真的需要三五年以上的長期心理治療,才能好好處理自己的情緒與內在,但有些人不見得需要這麼做。認識自己或梳理自己的情緒可以有很多種的方式與途徑,看書、靜坐、藝術創作、旅遊、寫作等等。有些人也喜歡參加工作坊、心理團體、讀書會之類的活動,增加自己心理相關知能。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他認為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認識自己。
.
※ 當心理治療不只是心理治療:課程的作業、校系的要求、學派的訓練
.
強制性的把心理治療作為評估心理治療師的一環可能會造成一些負向的影響,台灣過去早年曾有不少大專院校的心理諮商輔導相關課程,強制將接受心理諮商,並寫成心得來做為一項被評量的作業。但這可能涉及許多心理治療的倫理議題,包含自主權、安全、權力、界限、保密、大眾的權益與福祉(學生難以負擔自費諮商的費用,因此佔用大量學校諮商中心資源,導致排擠其他需要使用諮商資源的學生)及教師專業倫理(部分課程教師要求學生諮商時隱瞞是為了交心得才來諮商的目的)等議題 (許瑛玿,2016)。雖然不能否認接受心理治療或諮商對於自我認識、個人探索等方面有所助益,但它不該被視為唯一的途徑與選項。
.
另一個比較弔詭的部分是,如果我們將接受心理治療視為個人隱私的一部份,為何又認為「心理治療師接受心理治療」這件事可以讓案主拿來評估心理治療師呢?當是否有接受心理治療、接受多久等相關問題,成為案主作為評估心理治療師的項目,那麼,心理治療師接受心理治療這件事情,它還是純粹的心理治療嗎?
.
我會建議,心理治療師如果要接受心理治療,最好和治療師在初談或晤談早期有充分的討論,接受心理治療的目的為何,期待怎樣的治療關係。讓治療關係的雙方可以有基本的共識。如果心理治療的目的不只是心理治療,包含有其他諸如:學派要求、學校學系要求,乃至於符合社會大眾的期待等等,先討論清楚是好的。真誠的面對自己的需求會是好的開始的第一步。這個議題可以討論的很多,我目前就我先寫到這裡,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
.
● 補充閱讀:
心理師的心理治療 https://www.facebook.com/lifeofpsychologist/photos/1642971059107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