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girlstyle.mag 「朱古力瘤」8個常見症狀!⠀
.⠀
不少女士都受著經期之苦,輕則心情不佳,重則經痛到連走路都不行。部分女士低估了經痛,以為是一件正常的事。但原來長期經痛、經期不規律,有可能患上俗稱「朱古力瘤」的子宮內膜異位,實在是不容忽視。⠀
⠀
.⠀
子宮內膜異位(En...
Follow @girlstyle.mag 「朱古力瘤」8個常見症狀!⠀
.⠀
不少女士都受著經期之苦,輕則心情不佳,重則經痛到連走路都不行。部分女士低估了經痛,以為是一件正常的事。但原來長期經痛、經期不規律,有可能患上俗稱「朱古力瘤」的子宮內膜異位,實在是不容忽視。⠀
⠀
.⠀
子宮內膜異位(Endometriosis)的成因至今未明,也沒有人知道為何子宮內膜異位只會在某些女性身上出現的原因。有研究認為,是因為月經期間,經血經由輸卵管倒流至盆腔內,其內膜組織到處著床於子宮腔以外的位置 (如輸卵管/卵巢/子宮頸 / 陰道),因而引起盆腔發炎,從而導致疼痛和不育。而當內膜組織著床於卵巢,便會形成充血囊腫的子宮內膜瘤。隨著時間累積,它們所含的血液會變成深棕紅色,成為「朱古力瘤」⠀
.⠀
子宮內膜異位/朱古力瘤通常出現在生育期的婦女身上,年齡可由十幾歲至更年期,據估計,高達10個婦女中便有1個患上。嚴重的子宮內膜異位可導致排卵受阻或阻隔精子進入输卵管,因而令患者難以受孕,或甚至不育。至於朱古力瘤,一旦腫囊破裂更會導致劇痛。⠀
.⠀
最常見的症狀是經痛,月經中盆腔或下背疼痛,或月經前後日子小腹作痛。亦可能會引致經血不規律出現(如兩次經期之間出現滴血或不規律出血),經期期間排便疼痛,性交時或性交後疼痛,不孕,或甚至可導致大小便出血等等。有部份病者是完全沒有病徵,透過醫生檢查時意外發覺的。也有部份病人會有急性腹膜炎引起突然劇痛,需要入院治理。⠀
.⠀
8個常見「子宮內膜異位」症狀:�– 經痛�– 經期不規律�– 經血量過多�– 經期時肚屙�– 經期時排便疼痛�– 盆腔或下背疼痛�– 性交時或性交後疼痛�– 難以受孕⠀
.⠀
臨床婦科檢查如盆腔檢查或超聲波掃描等均可幫助判斷。醫生亦可能會建議你作腹腔鏡的檢查以確定診斷。治療子宮內膜異位/朱古力瘤的主要目的是減輕症狀如經痛、防止病情惡化和復發及提高懷孕的機會。⠀
.⠀
醫生會因應個別病情的嚴重性、症狀及年齡去決定治療方法。根據美國生殖醫學會指引,子宮內膜異位被視為長期疾病,建議患者計劃長期治療,減低因復發而重複做手術的機會。⠀
.⠀
有人會擔心患有子宮內膜異位/朱古力瘤會導致不孕。其實子宮內膜異位/朱古力瘤的嚴重程度可根據異位組織著床的位置,範圍,大小及粘連的情況等而定。嚴重的話,的確有可能會導致排卵受阻或阻隔精子進入輸卵管而降低受孕機會。⠀
.⠀
若是輕微和輕度子宮內膜異位,接受治療後證實可改善懷孕機會。荷爾蒙藥物治療可有效減輕骨盆疼痛和與子宮內膜異位相關的性交疼痛,讓性行為得到改善,從而提高生育能力。⠀
⠀
而治療子宮內膜異位其中一個方法是做手術,手術旨在盡量清除異位的子宮內膜,同時不損女性的生育能力。如有以下情況,病人便應接受手術:⠀
.
一. 子宮內膜異位的面積大於4厘米至5厘米(1.5吋至2吋)
二. 有大量黏連,或體內器官(如腸道)的正常運作受黏連影響
三. 子宮內膜異位阻塞輸卵管,導致不育
四. 出現止痛劑或激素不能控制的劇痛⠀
.⠀
每5個子宮內膜異位的患者中,約有1人會在接受手術5年後病情復發。醫生通常會在手術後為病人處方激素藥物,以延遲病情復發。可是,現時唯一能夠完全阻止子宮內膜異位復發的方法,是切除病者的卵巢。病情嚴重的患者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考慮這個辦法。而切除卵巢的手術也可用於不打算生育的婦女。⠀
.⠀
#女生要健康⠀
.⠀
FB: GirlStyle 女生日常
『 💌如果妳都有打卡靚相/情侶甜蜜照想同讀者分享 📷即刻 #girlstyle女生日常 或tag我哋或inbox比小編! 我哋會係女生日常嘅IG同大家分享💕 』
.
#hkig #hkgirls #beauty #lyrics #hkiger #love#sisters #lovemygirls #hklife #hkboy#hkgirl #hkboys #hkgirls #852 #hkcouples#hkstore #hkonlineshop #hklover#mygirls
心內膜炎治療指引 在 NEJS -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Stupi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報告用表格:怪怪的#心內膜炎 (infective #endocarditis) 抗生素治療,文末有歐洲心臟醫學會2015年指引】
心內膜炎是少數心臟"內"的感染,細菌經常逗留在瓣膜 (valve) 上,形成贅生物 (vegetation),甚至破壞瓣膜等心臟結構,是相當棘手的感染症。
感染性心內膜炎 (infective endocarditis) 常見的菌種包括:
(1) 鏈球菌 (Streptococci):包括S. pneumoniae、S. bovis,甚至是更少見的其他鏈球菌)
(2) 金黃色葡萄球菌 (S. aureus)
(3) 腸球菌 (Enterococcus)
如果是這些常見的菌種,是不能刊登在#NEJS的 (自我感覺已被列為精神疾病之一)
看看以下奇奇怪怪的菌種,與歐洲心臟醫學會建議的抗生素選擇喔↓↓↓
(1) 布魯斯菌 (Brucella spp.) 是一種人畜共通疾病。
(2) 貝氏考克斯菌 (C. burnetii) Q熱 (Q fever) 的致病菌。
(3) 韓瑟勒巴通氏菌 (Bartonella spp.) 一個詩情畫意又無法一口氣念出全名的細菌,貓抓病 (cat scratch disease)的致病菌。
(4) 退伍軍人菌 (Legionella spp.) 退伍軍人症 (Legionellosis)。
(5) 黴漿菌 (Mycoplasma spp.) 非典型肺炎的常見菌種之一。
(6) 惠普爾菌 (T. whipplei) 惠普爾氏病 (Whipple's disease) 的致病菌。
這些細菌都不常見,但doxycycline是好東西,對大部分都有效,除了黴漿菌有更好的選擇 (Levofloxacin、Moxifloxacin)。
歐洲心臟醫學會感染性心內膜炎治療指引→https://goo.gl/GSDmBd
#ne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