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微影製程工程師工作內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微影製程工程師工作內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微影製程工程師工作內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微影製程工程師工作內容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鈺婷,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快要投票了,常看到我的競選對手把5G、AI、IoT這些名詞寫在臉書上,但從沒看過他們談過具體內容,我也沒機會和他們討教。 這次很感謝BuzzOrange 報橘 社長戴季全的專訪,讓我有機會把自己在科技產業的經驗和觀察闡述得完整一點。 透過這次專訪,我也把太空產業政策、5G產業、雲端...

  • 微影製程工程師工作內容 在 高鈺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1-22 17:05:07
    有 1,994 人按讚


    快要投票了,常看到我的競選對手把5G、AI、IoT這些名詞寫在臉書上,但從沒看過他們談過具體內容,我也沒機會和他們討教。
     
    這次很感謝BuzzOrange 報橘 社長戴季全的專訪,讓我有機會把自己在科技產業的經驗和觀察闡述得完整一點。
     
    透過這次專訪,我也把太空產業政策、5G產業、雲端服務的未來發展、台灣政府的資安業務整合、新竹市民的需求和我個人的從政初衷,做了清楚的說明。
     
    專訪連結在這裡:https://bit.ly/2XM5JgB
     
    接下來幾天,我們會將專訪分段分享。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以下是【5G產業的未來發展】部分的專訪全文:
     
    戴:5G 呢?5G 其實也是資通訊產業的重要新領域,像衛星是包覆整個地球的,5G 就是基地台一定要蓋在地面,這塊台灣算是在全球上算是走得比較前面,你對台灣發展 5G 的政策有什麼樣的看法?你比較支持台灣走得快一點還是慢一點?
     
    高:我個人比較支持快一點,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新的 5G 的架構有被解構、軟硬有被分開,台灣之前一直沒有辦法切到,台灣之前沒有辦法像 Nokia、Ericsson、華為一樣做比較基礎的,但是台灣可以做小基站(Small Cell),甚至到特微型蜂巢基地台(Picocell)、毫微微型基地台(Femtocell),我們都有能力做。
     
    當然還有其他的,比如雲端裡面的邊緣運算,或是 Server,在這邊台灣都可以獲得一些商機,主要是 5G 原本的架構都已經被解構了,這個架構是樂天提出來的,但這是樂天 4G 的計畫,他們說這樣做可以把基地台的價格降到原本的一半,所以未來如果要發展 5G,只要從軟體升級,就可以發展 5G。中華電信就說他們覺得沒有那麼容易。
     
    戴:中華電信的想法是不是傾向晚一點比較好,有一種說法是說他們看不到商業模式,而且 4G 的硬體投資都還沒完全回收,現在就要開始弄 5G,不就是我們又要再掏一筆錢?
    但你還是覺得 5G 要早一點比較好,為什麼?
     
    高:現在我們知道 5G 有分 sub-6 跟毫米波,但我個人覺得 sub-6 是假 5G。因為低於 6Ghz 的頻譜是一個非常珍貴的資源,在這之下頻譜都很有限制,但因為在這樣的系統架構比較好實現,但頻寬這麼窄,其實真的很難做到很低的延遲。
     
    5G 最重要的是,終於可以結合 AI,可以結合車載系統、無人機、無人車、物聯網、車聯網都可以做到,但如果低延遲出不來,那就是假 5G 啊!
     
    那為什麼毫米波這麼難發展?因為頻率很高,損耗非常大,甚至連人都沒辦法穿透,不要說牆,只要你的手擋住天線,訊號甚至就穿不出去,所以實質上似乎問題很大,第一是天生的損耗度非常高,第二是設置的成本很高,也很難,現在能做的廠商也只有三家吧,本來的門檻就很高,製程也都要最先進的製程,這本來就是天生限制要玩這個遊戲的成本,所以美方當然是主推這個,因為他敢!是他們比較成熟的東西,但就算他們已經相對成熟,還是沒辦法彌補微米波的缺點,技術還沒追上,可是這個規格訂出來以後,才叫真 5G。
     
    戴:你覺得民進黨政府在政策細節上有看到這些問題嗎?
     
    高:我身邊認識的產業分析師,有些也定期向行政院 5G 辦公室提供意見,我相信他們一定對這些產業脈動有一定的掌握。
     
    戴:那目前看到民進黨 5G 的發展方向,有符合你剛剛的分析或觀察嗎?你覺得他們是正確的?還是有修正空間的?
     
    高:我覺得一定是有修正空間的,比如說以企業專網來講,先前起一些爭議,現在是說延後三年。其實我認為它沒有被取消,延後三年也沒有到很久,因為我也覺得真的不是用一兩年,技術就可以瞬間突飛猛進,三年我覺得是可以接受的,弄一個實驗的場域讓企業來使用,會幫助企業升級,三年不是一個過分的長度。
     
    戴:就是說你是贊成專網?那現在他們在政策上有些調整,這次發照後三年才會釋放專網的頻段,所以你覺得這還在合理範圍內?
     
    高:對,這三年顯然就是他們要發展 Sub-6 Giga,很明顯就是為這些電信業者,就像剛說的他們前面還沒回本,不是說真的要替電信業者發聲,但這現在這樣看起來是一個比較平衡的作法。
     
    戴:所以這樣看起來 5G 確實不是 4G+1G,根本就是一個全新的通訊架構,不管是使用的頻譜、通訊的模式,都很有可能會影響既有的電信業,目前的營運方式跟生存的樣態?
     
    高:很有可能,因為 5G 最重要的還有包含後面的雲端服務,這才是重點, 台灣在雲端這部分過去軟體能力不足以跟國際大廠競爭,但隨著物聯網、5G 應用要落地,邊緣運算的需求會出現。電信營運商可以思考要怎樣善加利用網路基礎建設的優勢來切入,或去跟國際大廠合作。
     
    重點是要讓大家覺得用你這個電信業者,才可以提供的服務,不然錢要從哪裡賺回來?因為你現在的資費已經賺不回來了,甚至現在台灣大哥大一直在做的、遠傳、中華電信也有做,他們一直希望大家可以用他們的雲端服務。
     
    像 Amazon 的 AWS、微軟的 Azure,或是 Google 的 Cloud service,你看他們的頁面,或是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國內電信業者若再不發展,,我也擔憂他們未來是要賺什麼?租這些 Cable 給企業?
     
    戴:所以應該要從語音的電信服務之外,發展新的雲端服務?
     
    高:對,你必須讓大家覺得夠貼近、夠符合,而且對於 5G 的應用會更廣泛。
     
    戴:所以你認為在 5G 這個架構下,像 AWS 或是 Azure,他們會設很多資料中心,然後資料中心上面會用軟體做到資安、備份、最佳化,你覺得這個機會是我們的電信商可以發展或掌握的嗎?
     
    高:對,我現在就是覺得他們不夠力,要加強,尤其是中華電信,但要追到像 Google 那樣當然還有一大段距離。
     
    戴:這樣的話他們的機會在哪裡?
     
    高:應該不是說新的機會,而是你要思考從中獲取的新商機,而不是就給別人做,不是嫌賺的錢不夠多嗎?那是不是應該投入一點心力,加強所謂的升值服務?這個機會在 5G 時代特別明顯。
     
    戴:5G 所需要的資料中心架構,核心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低延遲,所以數據存取不能離服務發生的地方太遠,才有機會達到低延遲的目標,有些服務是連一點點遞延都無法接受的。
     
    高:他就是用這些一個一個的雲端服務,一個拉一個,在架構上我們就知道了。所以我在說的是還有其他的,所謂的升值服務,而不是只靠資費,如果資費太貴,那我為什麼要升級?反正也貴沒多少,如果我下載一部影片,慢五分鐘而已,結果收費 double,那我為什麼要?所以就是不能只靠資費,要靠雲端應用服務來連結,創造屬於自己的新模式。
     
    戴:所以你的想法是說,他目前除了用資費賺消費者的錢,他應該要花更多心力發展 5G 新的應用服務帶來的新價值。
     
    高:我覺得電信商應該要往這邊去想, 但我想他們應該也清楚。
     
    戴:我就是不確定,因為目前看起來,我覺得電信商和社會溝通的模式,似乎就是把 5G 當成是 4G+1,只是多 1G 而已,他們整個表現的方向跟範疇讓整個社會大眾覺得,5G 就是比 4G 快一點而已。
     
    高:這就是為什麼我說這就是假 5G,所以為什麼我們當初在制定這樣的標準時要狂推成這樣,其實根本就還沒到位,因為我做技術的,我就知道這些技術還沒有到位。
     
    我說的不是要發照快一點,是希望技術研發、服務研發上面可以快一點,我還是很技術(導向)的。
     
    戴:可是如果沒有發照,這些事情辦得到嗎?發照的意思就是,這段頻譜給你用,那如果沒有發照的話,這些都還是可以加速?
     
    高:其實就是發照之前,技術有沒有足夠的成熟,可以滿足當初所有的規格。
     

     
    「我在科技部,你在交通部,我們其實在做一樣的事情,那為什麼不整合在一起?」
     
    戴:那你覺得政府現在在體制上面,是不是缺乏一個積極性的、專注在這些跟網路、資通訊、產業數據相關發展的部會?你覺得有必要嗎?
     
    高:其實行政院像 5G 就有成立一個辦公室,針對重點的項目都有成立相關的辦公室。
     
    戴:但這個比較偏向專案類型的,你說的是在科技會報辦公室下的,我說的是一個針對數位國家、或智慧國家、新產業的國家層級戰略部會。
     
    高: 關鍵可能還是要看找誰來做。
     
    戴:以前就是張善政在做這個角色,因為他可能是中華民國政府第一任 CIO,就是科技政委。
     
    以前當然也是有這些 Base,例如科技會報辦公室的政委,但張善政可能是第一個把數位或網路拉得這麼高的一個政委,也是因為這樣,他就變成第一任科技部部長,尤其他的背景是 Google,所以他在推動這些政策跟想法上面,看起來都比起前面的政府官員更貼近網路世代。
     
    當然你剛的問題是誰來做,那第二個問題就是如果沒有這樣的部會,人也培養不出來啊?
     
    高:這也沒有錯,如果沒有這樣機構成立出來的話,但如果有這樣的機構出來,機構當中需要的人力也是問題。
     
    戴:我們現在分三個,例如行政院下面有資安處,他上面沒有部或會,叫不動其他的部會,然後國發會下面有一個處,交通部下面也有一個郵電司。
     
    高:所以你是說把這些相關的部會都拉出來,專心做好資通訊發展的事?
     
    戴:因為 NCC 只管監理,他體制上不太能處理發展這類的東西,是比較被動式的。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單位來研發、爭取預算,或是來看台灣的戰略角色是什麼,比如說像 5G 導向的資料中心配置,這個就是全新的東西。
     
    我換個角度問好了,你覺得民進黨政府在這些科技政策或法案上面,是完備的嗎?有沒有什麼明顯的問題,會不會就是缺乏一個部會角色去整合,就比如交通部只會想智慧運輸?
     
    高:同意,就是說橫向的連結不夠緊密,各部會之間都在做一樣的事情,明明就是重工了,這確實是一個問題沒有錯。比如說我在科技部,你在交通部,我們其實在做一樣的事情,那為什麼不整合在一起?
     
    戴:因為很多新的東西或是重要的東西都跟通訊、網路、數據相關,但其實這些部會他們的專業性都不是在這件事上面,很明顯啊,交通部其實也是運輸啊?
     
    高:他們可能也會聘請像我們這樣的技術人員進去工作吧?
     
    戴:可是策略意義就不一樣?
     
    高:那如果你要讓他策略意義一樣,但是又要如何符合所謂的智慧運輸,會不會又被下面的人打槍?
     
    戴:所以我覺得這件事就是要拉高層級。
     
    高:就是拉高層級,然後再分散下去,例如這群人做智慧運作,這群人做數據管理,這樣的話我覺得可以。
     
    戴:除了網路科技的發展,你還關心什麼科技政策或法案?
     
    高:目前政府沒有根據太空產業發展一個明確的法源依據,或是一個明確的政治方向,目前沒有。我主張太空中心的規模要升級,現在是 200 多人,目前才慢慢再擴編。
     
    我要說的是,太空中心的人員就是這麼少,所以得聽國研院的話,國研院要聽科技部的話,所以他的層級很低,但如果我們希望太空中心跟 NASA 一樣,像其他國家,例如韓國、日本、美國、俄羅斯一樣來發展,就必須要提升他的層級,才能做到這種規模。就是由總統府直接來督管,NASA 也是這樣。科技部自己委託草擬的「太空法」草案,也是預計提升太空中心層級。
     
    戴:所以你的想法是認為,太空中心要有法源基礎,然後位階要直接在總統府下面,然後要有常態性的預算,才能有足夠的發展,還有人才鏈?台灣人有時不太敢把事情想大,你的想法是說,台灣在接下來國際太空發展上不能缺席對嗎?
     
    高:當然,你如果要發展衛星通訊的話勢必要如此,我跟你說,為什麼 5G 做到現在美國要做不做,就是因為他們在做衛星通訊。
     
    *註:感謝朋友提醒,我在訪談中有些地方提到「科技會報」、有些地方提到「行政院5G辦公室」,其實我指的就是「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這個幕僚單位協助推動政院核定的「台灣5G行動方案」等計畫。
     

    【高鈺婷募款專戶】
    109年立法委員擬參選人高鈺婷政治獻金專戶
    線上捐款網址:
    https://reurl.cc/2eV7n
     
    若要線下捐款,也可以直接匯款:
    銀行代碼:005臺灣土地銀行東新竹分行
    帳號:103-0010-18888
    若需收據,請私訊至粉專,謝謝您。
     

    高鈺婷資歷:
    【學歷】
    台灣科技大學電子工程所碩士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大安高工
     
    【經歷】
    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程師
    島國前進幹部
    2016年邱顯智立委選戰工程師後援會成員
     
    加Line分享訊息:http://nav.cx/fspuJHt
    追蹤instagram
    當我粉絲:https://www.instagram.com/kaofornpp

  • 微影製程工程師工作內容 在 高鈺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1-22 17:05:07
    有 1,994 人按讚

    快要投票了,常看到我的競選對手把5G、AI、IoT這些名詞寫在臉書上,但從沒看過他們談過具體內容,我也沒機會和他們討教。
     
    這次很感謝BuzzOrange 報橘 社長戴季全的專訪,讓我有機會把自己在科技產業的經驗和觀察闡述得完整一點。
     
    透過這次專訪,我也把太空產業政策、5G產業、雲端服務的未來發展、台灣政府的資安業務整合、新竹市民的需求和我個人的從政初衷,做了清楚的說明。
     
    專訪連結在這裡:https://bit.ly/2XM5JgB
     
    接下來幾天,我們會將專訪分段分享。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以下是【5G產業的未來發展】部分的專訪全文:
     
    戴:5G 呢?5G 其實也是資通訊產業的重要新領域,像衛星是包覆整個地球的,5G 就是基地台一定要蓋在地面,這塊台灣算是在全球上算是走得比較前面,你對台灣發展 5G 的政策有什麼樣的看法?你比較支持台灣走得快一點還是慢一點?
     
    高:我個人比較支持快一點,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新的 5G 的架構有被解構、軟硬有被分開,台灣之前一直沒有辦法切到,台灣之前沒有辦法像 Nokia、Ericsson、華為一樣做比較基礎的,但是台灣可以做小基站(Small Cell),甚至到特微型蜂巢基地台(Picocell)、毫微微型基地台(Femtocell),我們都有能力做。
     
    當然還有其他的,比如雲端裡面的邊緣運算,或是 Server,在這邊台灣都可以獲得一些商機,主要是 5G 原本的架構都已經被解構了,這個架構是樂天提出來的,但這是樂天 4G 的計畫,他們說這樣做可以把基地台的價格降到原本的一半,所以未來如果要發展 5G,只要從軟體升級,就可以發展 5G。中華電信就說他們覺得沒有那麼容易。
     
    戴:中華電信的想法是不是傾向晚一點比較好,有一種說法是說他們看不到商業模式,而且 4G 的硬體投資都還沒完全回收,現在就要開始弄 5G,不就是我們又要再掏一筆錢?
    但你還是覺得 5G 要早一點比較好,為什麼?
     
    高:現在我們知道 5G 有分 sub-6 跟毫米波,但我個人覺得 sub-6 是假 5G。因為低於 6Ghz 的頻譜是一個非常珍貴的資源,在這之下頻譜都很有限制,但因為在這樣的系統架構比較好實現,但頻寬這麼窄,其實真的很難做到很低的延遲。
     
    5G 最重要的是,終於可以結合 AI,可以結合車載系統、無人機、無人車、物聯網、車聯網都可以做到,但如果低延遲出不來,那就是假 5G 啊!
     
    那為什麼毫米波這麼難發展?因為頻率很高,損耗非常大,甚至連人都沒辦法穿透,不要說牆,只要你的手擋住天線,訊號甚至就穿不出去,所以實質上似乎問題很大,第一是天生的損耗度非常高,第二是設置的成本很高,也很難,現在能做的廠商也只有三家吧,本來的門檻就很高,製程也都要最先進的製程,這本來就是天生限制要玩這個遊戲的成本,所以美方當然是主推這個,因為他敢!是他們比較成熟的東西,但就算他們已經相對成熟,還是沒辦法彌補微米波的缺點,技術還沒追上,可是這個規格訂出來以後,才叫真 5G。
     
    戴:你覺得民進黨政府在政策細節上有看到這些問題嗎?
     
    高:我身邊認識的產業分析師,有些也定期向行政院 5G 辦公室提供意見,我相信他們一定對這些產業脈動有一定的掌握。
     
    戴:那目前看到民進黨 5G 的發展方向,有符合你剛剛的分析或觀察嗎?你覺得他們是正確的?還是有修正空間的?
     
    高:我覺得一定是有修正空間的,比如說以企業專網來講,先前起一些爭議,現在是說延後三年。其實我認為它沒有被取消,延後三年也沒有到很久,因為我也覺得真的不是用一兩年,技術就可以瞬間突飛猛進,三年我覺得是可以接受的,弄一個實驗的場域讓企業來使用,會幫助企業升級,三年不是一個過分的長度。
     
    戴:就是說你是贊成專網?那現在他們在政策上有些調整,這次發照後三年才會釋放專網的頻段,所以你覺得這還在合理範圍內?
     
    高:對,這三年顯然就是他們要發展 Sub-6 Giga,很明顯就是為這些電信業者,就像剛說的他們前面還沒回本,不是說真的要替電信業者發聲,但這現在這樣看起來是一個比較平衡的作法。
     
    戴:所以這樣看起來 5G 確實不是 4G+1G,根本就是一個全新的通訊架構,不管是使用的頻譜、通訊的模式,都很有可能會影響既有的電信業,目前的營運方式跟生存的樣態?
     
    高:很有可能,因為 5G 最重要的還有包含後面的雲端服務,這才是重點, 台灣在雲端這部分過去軟體能力不足以跟國際大廠競爭,但隨著物聯網、5G 應用要落地,邊緣運算的需求會出現。電信營運商可以思考要怎樣善加利用網路基礎建設的優勢來切入,或去跟國際大廠合作。
     
    重點是要讓大家覺得用你這個電信業者,才可以提供的服務,不然錢要從哪裡賺回來?因為你現在的資費已經賺不回來了,甚至現在台灣大哥大一直在做的、遠傳、中華電信也有做,他們一直希望大家可以用他們的雲端服務。
     
    像 Amazon 的 AWS、微軟的 Azure,或是 Google 的 Cloud service,你看他們的頁面,或是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國內電信業者若再不發展,,我也擔憂他們未來是要賺什麼?租這些 Cable 給企業?
     
    戴:所以應該要從語音的電信服務之外,發展新的雲端服務?
     
    高:對,你必須讓大家覺得夠貼近、夠符合,而且對於 5G 的應用會更廣泛。
     
    戴:所以你認為在 5G 這個架構下,像 AWS 或是 Azure,他們會設很多資料中心,然後資料中心上面會用軟體做到資安、備份、最佳化,你覺得這個機會是我們的電信商可以發展或掌握的嗎?
     
    高:對,我現在就是覺得他們不夠力,要加強,尤其是中華電信,但要追到像 Google 那樣當然還有一大段距離。
     
    戴:這樣的話他們的機會在哪裡?
     
    高:應該不是說新的機會,而是你要思考從中獲取的新商機,而不是就給別人做,不是嫌賺的錢不夠多嗎?那是不是應該投入一點心力,加強所謂的升值服務?這個機會在 5G 時代特別明顯。
     
    戴:5G 所需要的資料中心架構,核心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低延遲,所以數據存取不能離服務發生的地方太遠,才有機會達到低延遲的目標,有些服務是連一點點遞延都無法接受的。
     
    高:他就是用這些一個一個的雲端服務,一個拉一個,在架構上我們就知道了。所以我在說的是還有其他的,所謂的升值服務,而不是只靠資費,如果資費太貴,那我為什麼要升級?反正也貴沒多少,如果我下載一部影片,慢五分鐘而已,結果收費 double,那我為什麼要?所以就是不能只靠資費,要靠雲端應用服務來連結,創造屬於自己的新模式。
     
    戴:所以你的想法是說,他目前除了用資費賺消費者的錢,他應該要花更多心力發展 5G 新的應用服務帶來的新價值。
     
    高:我覺得電信商應該要往這邊去想, 但我想他們應該也清楚。
     
    戴:我就是不確定,因為目前看起來,我覺得電信商和社會溝通的模式,似乎就是把 5G 當成是 4G+1,只是多 1G 而已,他們整個表現的方向跟範疇讓整個社會大眾覺得,5G 就是比 4G 快一點而已。
     
    高:這就是為什麼我說這就是假 5G,所以為什麼我們當初在制定這樣的標準時要狂推成這樣,其實根本就還沒到位,因為我做技術的,我就知道這些技術還沒有到位。
     
    我說的不是要發照快一點,是希望技術研發、服務研發上面可以快一點,我還是很技術(導向)的。
     
    戴:可是如果沒有發照,這些事情辦得到嗎?發照的意思就是,這段頻譜給你用,那如果沒有發照的話,這些都還是可以加速?
     
    高:其實就是發照之前,技術有沒有足夠的成熟,可以滿足當初所有的規格。
     

     
    「我在科技部,你在交通部,我們其實在做一樣的事情,那為什麼不整合在一起?」
     
    戴:那你覺得政府現在在體制上面,是不是缺乏一個積極性的、專注在這些跟網路、資通訊、產業數據相關發展的部會?你覺得有必要嗎?
     
    高:其實行政院像 5G 就有成立一個辦公室,針對重點的項目都有成立相關的辦公室。
     
    戴:但這個比較偏向專案類型的,你說的是在科技會報辦公室下的,我說的是一個針對數位國家、或智慧國家、新產業的國家層級戰略部會。
     
    高: 關鍵可能還是要看找誰來做。
     
    戴:以前就是張善政在做這個角色,因為他可能是中華民國政府第一任 CIO,就是科技政委。
     
    以前當然也是有這些 Base,例如科技會報辦公室的政委,但張善政可能是第一個把數位或網路拉得這麼高的一個政委,也是因為這樣,他就變成第一任科技部部長,尤其他的背景是 Google,所以他在推動這些政策跟想法上面,看起來都比起前面的政府官員更貼近網路世代。
     
    當然你剛的問題是誰來做,那第二個問題就是如果沒有這樣的部會,人也培養不出來啊?
     
    高:這也沒有錯,如果沒有這樣機構成立出來的話,但如果有這樣的機構出來,機構當中需要的人力也是問題。
     
    戴:我們現在分三個,例如行政院下面有資安處,他上面沒有部或會,叫不動其他的部會,然後國發會下面有一個處,交通部下面也有一個郵電司。
     
    高:所以你是說把這些相關的部會都拉出來,專心做好資通訊發展的事?
     
    戴:因為 NCC 只管監理,他體制上不太能處理發展這類的東西,是比較被動式的。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單位來研發、爭取預算,或是來看台灣的戰略角色是什麼,比如說像 5G 導向的資料中心配置,這個就是全新的東西。
     
    我換個角度問好了,你覺得民進黨政府在這些科技政策或法案上面,是完備的嗎?有沒有什麼明顯的問題,會不會就是缺乏一個部會角色去整合,就比如交通部只會想智慧運輸?
     
    高:同意,就是說橫向的連結不夠緊密,各部會之間都在做一樣的事情,明明就是重工了,這確實是一個問題沒有錯。比如說我在科技部,你在交通部,我們其實在做一樣的事情,那為什麼不整合在一起?
     
    戴:因為很多新的東西或是重要的東西都跟通訊、網路、數據相關,但其實這些部會他們的專業性都不是在這件事上面,很明顯啊,交通部其實也是運輸啊?
     
    高:他們可能也會聘請像我們這樣的技術人員進去工作吧?
     
    戴:可是策略意義就不一樣?
     
    高:那如果你要讓他策略意義一樣,但是又要如何符合所謂的智慧運輸,會不會又被下面的人打槍?
     
    戴:所以我覺得這件事就是要拉高層級。
     
    高:就是拉高層級,然後再分散下去,例如這群人做智慧運作,這群人做數據管理,這樣的話我覺得可以。
     
    戴:除了網路科技的發展,你還關心什麼科技政策或法案?
     
    高:目前政府沒有根據太空產業發展一個明確的法源依據,或是一個明確的政治方向,目前沒有。我主張太空中心的規模要升級,現在是 200 多人,目前才慢慢再擴編。
     
    我要說的是,太空中心的人員就是這麼少,所以得聽國研院的話,國研院要聽科技部的話,所以他的層級很低,但如果我們希望太空中心跟 NASA 一樣,像其他國家,例如韓國、日本、美國、俄羅斯一樣來發展,就必須要提升他的層級,才能做到這種規模。就是由總統府直接來督管,NASA 也是這樣。科技部自己委託草擬的「太空法」草案,也是預計提升太空中心層級。
     
    戴:所以你的想法是認為,太空中心要有法源基礎,然後位階要直接在總統府下面,然後要有常態性的預算,才能有足夠的發展,還有人才鏈?台灣人有時不太敢把事情想大,你的想法是說,台灣在接下來國際太空發展上不能缺席對嗎?
     
    高:當然,你如果要發展衛星通訊的話勢必要如此,我跟你說,為什麼 5G 做到現在美國要做不做,就是因為他們在做衛星通訊。
     
    *註:感謝朋友提醒,我在訪談中有些地方提到「科技會報」、有些地方提到「行政院5G辦公室」,其實我指的就是「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這個幕僚單位協助推動政院核定的「台灣5G行動方案」等計畫。
     

    【高鈺婷募款專戶】
    109年立法委員擬參選人高鈺婷政治獻金專戶
    線上捐款網址:
    https://reurl.cc/2eV7n
     
    若要線下捐款,也可以直接匯款:
    銀行代碼:005臺灣土地銀行東新竹分行
    帳號:103-0010-18888
    若需收據,請私訊至粉專,謝謝您。
     

    高鈺婷資歷:
    【學歷】
    台灣科技大學電子工程所碩士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大安高工
     
    【經歷】
    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程師
    島國前進幹部
    2016年邱顯智立委選戰工程師後援會成員
     
    加Line分享訊息:http://nav.cx/fspuJHt
    追蹤instagram
    當我粉絲:https://www.instagram.com/kaofornpp

  • 微影製程工程師工作內容 在 海苔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7-01 18:11:23
    有 100 人按讚


    謝謝今天來參加講座的大家,第一次做這種方式(抖抖抖),如果有辦得不好還請大家多多包涵⋯⋯
    老實說今天的講座模式是某次在朱家安家喝酒打PS時教我的,真的是三贏的策略!
    在知識普及的路上,他著實是老前輩。
    如果你有想過要從事這類型的工作,這一則貼文值得細細閱讀,或許可以從當中找到適合你的起步模式!

    ▍《画哲學》跟我的合作運氣

    我從很久以前,就希望有一本為哲學內容量身訂做超級漂亮插圖而且全彩的書。

    我從很久以前,就希望有一本草草帶過歷史生平,把力氣集中在哲學家思想和論證的書。

    《画哲學》一次實現這兩個願望,更棒的是,它還是我寫的!

    👉👉👉購買連結請見留言處

    這是我的第三本書。從第一本書《哲學哲學雞蛋糕》算起,我做哲學普及已經五年了。

    哲學普及工作者沒有教職,必須靠寫作、演講和開課過活。養成這些工作不容易,需要努力也需要運氣。

    我的好運氣,展現在我碰到的人身上。不時會看到朋友抱怨合作對象很雷,我幾乎沒這種經驗。我自認不很容易合作,不過我遇到的合作者大多很好,他們完成我無法完成的事情、提供我沒有的資源,讓我可以把自己的部分做得更好。

    趁新書出版,我想介紹一下各位合作者,說明對於知識普及工作者的養成,他們提供了哪些幫助,並表達感謝。以下我們比較俗氣,依照合作者的「功能」來分,希望這樣講可以更清楚。

    ▍訓練機會

    專家不會自動變成知識普及工作者,而且知識普及工作者之所以有飯吃,某意義上就是因為一般人不容易聽懂專家說話。普及知識需要特殊訓練。

    在大學時代,我的訓練來自「哲學哲學雞蛋糕」部落格。我寫了超過一千篇文章,承受機車讀者的批評。這些努力和痛苦沒有白費,因為後來其中三十幾篇文章變成我的第一本書,而部落格本身則向一些合作單位證明我可以持續產出,是專欄作家的好人選。

    除了寫作,知識普及工作者最好也練習演講,不然少了講師費可以領,很不方便。

    在大學時代,中正大學文學院、 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和新竹鹿江教育基金會資助我辦人文╱哲學營隊,練習普及課程和活動規劃。研究所之後,我替 鄭福田文教基金會/福田樹木保育基金會、羅東高中、文藻大學帶哲學社團,替 Phedo-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和 無界塾帶哲學課,替 鄭南榕基金會.紀念館和 殷海光基金會(殷海光故居 - 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經營管理)規劃哲學講座和讀書會。這些都是重要的訓練。

    我在中正哲學的朋友 黃小竹和 張智皓從2010年就和我一起辦哲學活動,這些活動後來成為 簡單哲學實驗室的前身。

    ▍錢

    出師前後你都需要人養。

    還沒有穩定收入時,我靠爸媽、中正大學、中正哲學系的獎學金,以及系上老師的國科會計畫過活。中正哲學系學術風氣熱絡,我在學時老師們幾乎人手一個國科會計畫。此外,在我決定北上嘗試哲學普及工作時,華梵大學哲學系收留我,讓我開了兩學期的「哲學普及寫作」和「哲學普及演講」課程。

    2013 年後收入逐漸穩定。我得到 沃草公民學院 - Watchout Citizenedu的工作,可以嘗試各種有趣的人文和哲學普及計畫。另一穩定來源是 鳴人堂和 Readmoo讀墨電子書閱讀最前線的專欄。其餘收入大致上是版稅、各種稿費、活動規劃與執行和演講邀約。

    ▍專業支援

    專業的夥伴會替你打開各種可能。

    紅桌文化:::UnderTable的 Lun Liu(劉粹倫)在我還是宅宅部落客的時候就來找我出書,她和設計師 陳佩琦(好春)讓《哲學哲學雞蛋糕》質感和趣味兼具,雞蛋糕紙袋造型的假書腰增加了成本,但完全值得。《哲學哲學雞蛋糕》目前有簡體中文版和韓文版。

    2015年 臺灣吧 - Taiwan Bar和 Hauer Hsieh找我做哲學短片,我們最後推出六集平均六分鐘的片子,簡單介紹哲學。我應該是這個合作的最大受益人,這是我生產過曝光度最高的內容之一,和我的其他作品比較,就會發現這系列影片受歡迎,很大程度是臺灣吧的功勞,不是我的。

    目前我在 沃草 Watchout的工作是當邪惡的編輯,逼迫哲學生撰寫哲學普及文章。我只懂哲學,仰賴沃草的工程師、企劃和漫畫家讓哲學文章的製程和成品變得更有趣。

    我從上個月開始支援 志祺七七的腳本,團隊相當有彈性,有耐心地和我討論適合我發揮的主題和合作模式。

    里山咖啡 - Satoyama Café、 三餘書店 TaKaoBooks、 台南新芽、公共冊所 、 梅子,以及出版社們*的幫助,促成了2015至今40場〈糕講堂〉。糕講堂的活動模式是抄襲自 PanSci 科學新聞網早期的系列講座「MIC微型粒子對撞機」,泛科學的其他知識普及經驗,也讓我學到很多。

    上面這些人照顧我的事業,《血源詛咒》和《黑暗靈魂》玩家 石貿元和 Kuma Hsu則照顧我的靈魂。他們在過去兩年每晚兩小時的冒險旅程不時陪伴我淨化污穢的街道,感謝他們!

    -

    * 目前和〈糕講堂〉合作過的出版社有 大塊文化、 大家出版、 大寫出版、貓頭鷹、 商周出版、 開學文化、 立緒文化、 圓神出版、 聯經出版、 臉譜出版、 奇幻基地、 橡實文化、 游擊文化、 時報出版、 日月文化集團、 八旗文化、 衛城出版、 奇異果文創、 李茲文化和方言文化。他們的幫助和信任讓我能放手規劃有趣的哲學推廣課程,感謝他們!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