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復健病房看護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復健病房看護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復健病房看護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復健病房看護產品中有6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6萬的網紅林靜儀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要做住院整合照護計畫、部分給付住院看護費用我不反對,不過,這 #錢從哪裡來? 一邊跟民眾說「減輕住院看護負擔」,一邊卻未提升護理照護給付(然後護理師工作不見得減少),一邊繼續用總額苛扣醫療處置與藥品點值給付,這樣嗎?‼️ 病家因為「在醫院被顧得好好的」,更有 #急性病房佔床誘因,怎麼辦? 「趕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10的網紅大象中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個檔案 功能有3項 1. 訓練各種因病 常會跌倒的老人 少跌幾次 2.訓練你家看護 少一點職災 富含技巧的訓練老人走路 3.訓練在看檔案的你 能提早個幾十年 變成跌倒絕緣體 老人跌倒的可怖 是 能走路的時候 不敢起來走路 能走路的但跌過的老人 被子女限制後 想正常練習都難 照現在 老人走路...

復健病房看護 在 筋肉媽媽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04 12:35:44

#理財心得筆記_低潮時更該檢視人生破口在哪 在家期間,給自己想很多事情做,以至於本週忙到時間感非常非常快速。 這週最開心事情之一,就是跟銀行打交道後,大幅減少的我的日常支出:原本有一筆貸款,是2019年爸爸剛住院時,因為要支付大筆看護費、單人病房費、自費復健費、自費功能醫學....用而跟銀行借貸的...

復健病房看護 在 紅鼻子醫生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8 21:00:20

誰需要紅鼻子醫生? ⠀⠀ #為病童帶來笑容的紅鼻子醫生 笑容是孩子們的基本配備,是溫暖這個世界的陽光。但對住在醫院裡的孩子來說,冰冷而無止盡的治療所帶來的緊張和不安,取代了快樂與想像,若沒有適當的照護,就算康復出院,往往會因為痛苦的經驗而留下一輩子的陰影。 ⠀⠀ 紅鼻子醫生用遊戲和音樂,和孩子一起打...

復健病房看護 在 李薇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3-04 09:47:18

#鬼門關前走一回出了院卻不會走了? 常常聽很多人說,家人上次因為開心臟或是肺炎住了院,出了院就不會走了。 你知道如果重大疾病住過加護病房或開刀,住了院之後明明原本的問題都治療好了,但是卻從原本可以爬山變成坐輪椅,原本可以生活自理,變成需要請看護外傭,整天只能躺床,以上這些問題是為什麼嗎? ————...

  • 復健病房看護 在 林靜儀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15:22:25
    有 2,226 人按讚

    要做住院整合照護計畫、部分給付住院看護費用我不反對,不過,這 #錢從哪裡來?

    一邊跟民眾說「減輕住院看護負擔」,一邊卻未提升護理照護給付(然後護理師工作不見得減少),一邊繼續用總額苛扣醫療處置與藥品點值給付,這樣嗎?‼️

    病家因為「在醫院被顧得好好的」,更有 #急性病房佔床誘因,怎麼辦? 「趕人出院」或是「健保核刪」的平衡這種事,壞人讓臨床醫師來當,好人衛福部來做,安捏?

    由醫院提供護理之外的住院輔助照顧,是好的,尤其此次疫情,大家也發現減少家屬等閒雜人等進出醫院陪病,是好事;但是,縮短急性病房住院日數,慢性病房需求 #銜接順利了嗎? 剛手術後暫時無法自行復健或照護,卻又不適合在急性病房的 #亞急性照護和轉介措施與機構在哪裡?有多少?尤其缺乏年輕人照顧長輩的偏鄉,建置了嗎? 夠普及嗎?實行了幾年的居家醫療又能否已能取代患者自行就醫的需求?

    對家屬而言,健保給付讓人在醫院從醫療到護理到吃飯翻身擦澡都有人做,出了急性病房反而四顧無人不知如何取得協助,我請問,家屬會選擇什麼?

    簡單來說,我也支持在醫院的全人照護,但是,

    1. 健保支出與給付如何平衡甚至不壓擠?
    2. 如何有更好的制度、服務與誘因讓患者與家屬更傾向會到社區、回到家、回到慢性照護機構,而不會因此更傾向急性病床?

    👉 #健保會 有配套討論嗎?

    👉 #健保署 有承諾維護現有給付點值嗎?

    請回答。

  • 復健病房看護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2 07:30:04
    有 112 人按讚

    【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
    父親在過世前一年多,一年內因吸入性肺炎住進台大醫院三次,在與六位兄弟姊妹討論過後,我代他簽署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同時最後與醫療團隊商量下,決定接受「鼻胃管攝取營養」的醫療決定。
     
    我深知對一位神智清楚,最喜歡美食的老人家,接受這種生活方式是何等的困難,但在理智的衡量下,他十分勉強地答應了。最初他偶爾在深睡中,不自覺地自己動手拔掉鼻胃管,而他老人家尷尬地向我道歉的神情至今仍是我的夢靨。
     
    之後每個月在幫他更換鼻胃管時,都會在前一晚拔管,讓他當晚睡得十分舒適,而隔天一早再幫他換上新管。幾個月後,他開始告訴我,他實在不願意再插回鼻胃管,「這種存活沒有尊嚴,沒有品質,不如不要活」。
     
    後來他甚至一直搖頭拒絕,直到我告訴他,再這樣拖延下去我上班會遲到,他才閉上眼睛,滿臉不高興地讓我插上新的鼻胃管。在上班的捷運車上,有時我會想到幾分鐘前父子互相道歉的情景,而忍不住流下淚來。
     
    2008年父親在沈睡中安詳過世,但我偶而仍會回想到那一幕我堅持他接受鼻胃管的難忘情景,而不自覺的愧疚落淚,因為我實在沒有理由強迫他接受這種他認為「沒有尊嚴的存活」。父親過世時雖然已經衰弱臥床好幾個月,但他心智清楚,他的意見應該被尊重。我們提供營養,延長生命固然重要,但當事人對「人生的意義與目的」的看法,應該遠比家人活過百歲的紀錄來得重要,我們這樣執意繼續使用鼻胃管到底是為了誰?
     
    當台灣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後,我常會想起,如果我們當年有機會讓他老人家主動與子女們討論自己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要怎麼「走」,讓家人了解他的願望,我們一定能使他更無憾地走完美滿的人生[1]。
     
    ■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第一次看到這位病人,只見她的雙手被綁著,很激動一直要去扯鼻胃管,甚至連腳都扭動起來。老太太的兒子對我說,她在家裏就是這樣,一不小心,鼻胃管就會被扯掉,把手綁起來是不得已的。
     
    我試探性的問了這個兒子,「如果是您自己,您要這樣插著鼻胃管,然後被綁手嗎?如果是我,當我吞不下,我就要死了,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兒子說:「最好不要插,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呀!一個人不能吃,就沒有營養,沒有營養會死吔,總不能看著媽媽活活被餓死吧?醫師,沒有鼻胃管,怎麼可以呢?」
     
    結果,這個病人住院三天中自拔二次鼻胃管,就在第二次自拔管路當下,我剛好走進病房,我說:「鼻胃管不見了!」,只見媳婦冷眼的對著外籍看護說:「妳是怎麼顧的?」,可憐的看護說:「我就要翻身,才鬆綁,她就自拔了。」
     
    好令人心酸的場景,但這樣的場景、類似的對話,每日不斷地在臺灣各地上演著,這是一個講究孝順的國度嗎?
     
    在加護病房裏,曾經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先生向我哭訴:「醫師,我又沒有做壞事,為什麼把我綁起來?」被插鼻胃管的病人吃下的食物,沒有經過味蕾的品嚐,無法感受到食物的酸甜苦辣,他們常說:「醫師,我都沒吃。」[2]
     
    ■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
    試想插著一條塑膠管,從鼻腔通往胃,過一天的生活。吃飯、洗澡、睡覺,都不能拿下,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曾嘗試自行插鼻胃管,親身體驗患者的感受。
     
    根據衛福部的最新統計,全台65歲以上的住院人口當中,插鼻胃管的人數多達12萬人,比例為17.94%。換言之,65歲以上住院的患者,幾乎每5人就有1人選擇以經鼻腔灌食的方式,維持身體所需的營養。儘管在醫療現場極為常見,鼻胃管卻也是生命末期最常引起爭議的醫療處置之一。例如,知名作家瓊瑤就曾為了先生平鑫濤在失智、中風後是否該插鼻胃管灌食,和繼子女發生衝突。
     
    倘若有天,我們因故失去了自行進食的能力,究竟該不該插鼻胃管?比起紙上談兵,深耕居家醫療領域的醫師陳乾原決定自己試插鼻胃管,了解這項醫療處置對患者的身心影響。親自當過一回病人,才能以新的角度思索生命的困難抉擇。
     
    陳乾原醫師笑說,第一次插管雖然不到3分鐘就放置完成,但插入不久後就有明顯不適感,他馬上拔出。吃完晚餐後,他再試插2次,結果竟然因為管路刺激腸胃蠕動,胃裡的食物全吐了出來!就這樣來回折騰了幾次,插管第4次,才成功完成灌食、睡過夜。
     
    他形容,從鼻胃管灌食雖然沒有特別不舒服,但鼻腔始終有異物感,有時會需要張嘴呼吸。除了流眼淚、鼻涕外,夜間睡眠也受到影響,很難進入深層睡眠狀態。隔天一早灌完牛奶,他拿掉鼻胃管,最大的感想是:「以口進食真好!」
     
    ■既然鼻胃管會造成患者的極大不適,為什麼在臨床上仍如此常見?
    陳乾原醫師解釋,插鼻胃管的患者,通常是因為疾病、老化導致吞嚥困難、容易嗆咳,或者經醫師評估以口進食所獲得的營養不足、大型手術或治療前需要灌食以獲得充分營養等。
     
    儘管鼻胃管具有灌食、給藥方便、可快速補充營養等優點,陳乾原醫師也提到,不少意識清醒且還有力氣的患者,會因不舒服而自行拉扯鼻胃管。到頭來,家屬必須約束患者,限制其行動。
     
    此外,愈來愈多研究也顯示,插上鼻胃管不會降低吸入性肺炎的機率。甚至若缺乏復健,口舌等咀嚼相關的肌肉會持續退化,將來誤嚥機率更高、更難恢復以口進食。
     
    陳乾原醫師指出,從醫師的角度,若插鼻胃管無助於改變病程、增加復原機率,也不能讓患者過「自認有品質」的生活,就要審慎考慮插管的必要性。像是他有位患者是重度失智的奶奶,原本營養師評估,灌食可讓她多少恢復力氣。
     
    但插上鼻胃管後,奶奶原有的褥瘡等問題都未改善,後來又發生吸入性肺炎。女兒同時照顧重病雙親,心力交瘁。他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插鼻胃管的意義就不大。
     
    ■「透過餵食,家屬可以好好陪伴患者,反而是一個療癒的過程」
    陳乾原醫師說:若吞嚥功能不佳又不想插鼻胃管,可考慮胃造口手術,藉由腹部上的管路直接灌食。或者,當患者年事已高、處於疾病末期,本人又沒有進食意願時,也可以只提供水分不餵食,不失為一種善終的選擇。
     
    有些家屬擔心,不用鼻胃管或其他方式積極地給予營養,是不是就等同於讓患者「活活餓死」?陳乾原醫師提到,居家醫療的現場,常有許多年邁、接近生命終點的患者。他最大的體悟是,無論人的意志有多強、醫療有多進步,生命往往有自己的出路[3]。
     
    ■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黃勝堅總院長:「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鼻胃管,真的有必要嗎?鼻胃管的使用在台灣相當普遍,許多末期病人如癌症、失智症的患者,醫療人員為了維持其生命,通常都會建議使用鼻胃管提供營養,但對患者來說不但不舒服,對自尊也是一種傷害。
     
    事實上,現在國際上的最新觀念是,不推薦末期失智病人使用任何管路,建議經口餵食,以細心的手工餵食方式,為病人保留尊嚴,並把時間留給患者和家屬。
     
    黃勝堅院長舉例,曾經有一位腦部受傷的96歲老先生被送到急診,老先生的兒子主動告訴主治醫師:「拜託不要幫我爸爸插鼻胃管。」醫師回答:「可是不放鼻胃管就沒有營養,而且有用鼻胃管比較不會吸入性肺炎。」
     
    兒子反問:「難道用了鼻胃管,就一定不會肺炎嗎?我爸爸都96歲了,他需要的不是再活那麼久,應該是尊嚴擺第一!」於是,老先生轉出加護病房,在子孫環繞、手中抱著愛貓的情況下安然辭世,了無遺憾又保有尊嚴[4]。
     
    ■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
    老後最理想的境界是無病無痛,自己和家人都不必為難。在陳乾原醫師的診所中,貼有一張提醒自己和患者的「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
    ▶吃對:
    是以低脂、少糖、少鹽為原則,吃多色蔬果並喝足夠的水。
    ▶運動:
    每週應有3次、每次至少半小時,胸、臂、腹、腿都要動到。
    ▶睡好和微笑:
    則是早睡早起,心情愉悅,保持身心穩定。
    ▶刷牙:
    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刷牙,其實和老後的生活品質關係極大。陳乾原醫師指出,牙齒刷乾淨,才能維持咀嚼能力。再加上近年研究已顯示,牙周附近的細菌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引發身體的炎性反應,導致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影響認知功能。可以說,口腔清潔做得好,需要插鼻胃管的機率也會減少[3]。
     
    尊重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的國家,退化的老人不會被插鼻胃管,照顧者會細心地、慢慢地進行餵食,如果真的不行了,不會強迫灌食,然後老人就順著生命自然的軌道,離開人間,展開另一段靈性之旅。
     
    在歐美澳等國,他們不會為無法自然進食的臥床老人插鼻胃管,或採取經腸道營養等延命措施,他們認為,人終有一死,如果讓老人家這樣延長死亡的時間,反而讓其人權與尊嚴受損,是倫理不容的壞事。
     
    陳乾原醫師說「我覺得人怎麼生活,大概就會怎麼死去。」。修行在日常,好好照顧自己,生命才會有圓滿的結束![2]
     
    黃勝堅醫師表示「時間到了,該怎樣就怎樣」,死亡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完整的死亡才會讓生命更圓滿,無論醫師或民眾都必須了解死亡,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當醫病雙方都具備「死亡識能」(Death Literacy),理解醫療也有極限,彼此才能互相尊重,成為生命共同體,一起幫助病人走向美好的善終,而不是強制施以插管、電擊、心肺復甦術(CPR)等急救[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元氣網)「醫病平台/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5685714
    [2](幸福熟齡)「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陳秀丹醫師:期盼十年後的台灣,沒有被捆綁的老人」: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1906210032
    [3](50+好好: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老後不想插管,現在該做哪些準備?」: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20911
    [4]幸福熟齡「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黃勝堅: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https://bit.ly/2URlK46
     
    ➤➤照片
    [2]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高齡化社會 #低效益醫療 #鼻胃管 #病人自主權利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 國民健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復健病房看護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1 12:04:19
    有 943 人按讚

    FB跳出十年前的回憶,原來妹妹出車禍十年了
    這真是改變了我們一生的事
    雖然現在說一說想到還是會哭😢
    畢竟是蠻勵志也是奇蹟的故事

    十年前的三月我妹妹出了重大車禍
    昏迷指數3,發病危通知好多次
    醫生助理也曾勸我們不要救
    (但人生真的很難啊!一直跟著我的妹妹怎麼可能不救
    救了又怕妹妹一直植物人或變殘障之類的)
    總之,她待在加護病房1個月+普通病房1個月+護理之家1個月
    在護理之家時終於是有張開眼睛有反應了
    但沒有像電視劇說的那樣醒來就一切正常,沒有
    這時候的我們立刻再回到醫院復健科住,開始積極復健
    那時候的我才出社會一陣子,算小有存款?
    但妹妹只有一個啊!(現在想想都覺得自己很帥
    我錢都砸在自費治療上,像是吃中藥、高壓氧、針炙、血管雷射
    有什麼就做什麼,很砸錢,但真的要把握黃金治療期
    那時候也不管到底花了多少,只要我有多少,我就願意付出

    寫到這裡又哭了😭我妹那時候醒來的狀況真的很不好
    因為躺太久所以全身沒力氣,從全癱到半癱、輪椅、枴杖
    連說話也沒有辦法,還記得讓我在醫院崩潰一刻
    他沒辦法說話,所以很粗魯又沒耐心的看護對他不好的一幕
    我就在旁邊,我妹說不出話反抗,只能嗚嗚嗚😢
    但說真的,我也不是看護我顧不來一個全癱的人
    所以,從那刻我就又告訴我自己
    一定要讓妹妹快點好起來!那時候我白天和晚上都是在醫院
    那時候很慶幸自己是部落客,工作可以自己安排
    只要有家人朋友可以陪我妹的話
    我就把那天排成工作日,盡量把要外出的工作一次搞定
    那時候也不知道自己怎麼撐過來的

    總之,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可以說
    我相信是家人朋友的愛與祝福❤️
    以及我們的努力復健,讓我妹現在健健康康的
    也可以有工作能力
    雖然說跟以前很多地方不一樣,但經過這一刻
    只希望他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就好
    這也是我為什麼後來想當志工
    因為有這麼多人的幫助,更讓我覺得要把愛傳出去

    希望這故事能給低潮的人帶來一些力量
    人生有時候很難,但總是會有好的事發生的💪🏻

  • 復健病房看護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9-21 07:16:23

    這個檔案 功能有3項
    1. 訓練各種因病 常會跌倒的老人 少跌幾次
    2.訓練你家看護 少一點職災 富含技巧的訓練老人走路
    3.訓練在看檔案的你 能提早個幾十年 變成跌倒絕緣體
    老人跌倒的可怖 是 能走路的時候 不敢起來走路
    能走路的但跌過的老人 被子女限制後 想正常練習都難
    照現在 老人走路的方式 兼被專業復健醫療訓練的兩光步態
    跌倒是必然 時間早晚而已
    太極拳 的遇重即發 是簡單原則
    看護哀爸叫母 不敢去牽拉翻移 老人
    因為 不懂 遇重即發 顧病人顧到自己一身傷 戴軟甲護腰重裝備
    家屬 不懂 遇重即發 顧病人邊吞憂鬱症藥 盼老人速回老家 挺常見
    牽拉一個病人的看護 與 老人如何保命防跌
    在太極拳眼裡 都是 同一件事
    片子 拍出來了
    但需要手把手傳 我手傳你手 直到反覆餵招內化 太極魂上身
    短時間想學會不跌倒 有點小難
    跌倒是 重要但不緊急的未來事件
    等老人一跛一跛跌倒了 子孫再FB集氣祈福摺紙鶴
    考驗的是 各房的金馬哭調仔演技
    或 各弟子能否搶到病房的陪賓證額度
    標準的 Elephant in the room
    可注意 而 故意不注意
    小腦萎縮 中風後遺症 僵直性脊椎炎 老人憂鬱症失智 小兒麻痹 髖關節病變...
    離太極拳保護圈最遠 第一批 碰瓷高危險群 快學會檔案裡的一切
    黃金治療期的時間價值 醫療認購權證
    會顯示在 出院後的醫療帳單上
    股票重跌 只是心痛 身體重跌 會讓老人 感到身心俱疲 求死不得
    練阻抗 肌耐力 核心肌群
    這些 醫療復健專業引導的錯誤
    廣泛見於每天坐復康巴士 在醫院診所間各科閒逛 的老人
    這是第2批 高風險群
    因為沒有不開藥的醫師 慢性處方簽集各路大成者 在老人身上交互
    藥物也有複利效應
    不要錢的健保慢性處方簽藥物最貴 藥物的爆棚 就是跌倒日
    跌倒送進醫院 再帶來更多的藥物
    巴菲特 也想不通的 滾學球
    在台灣跌倒老人身上 可以得到健保藥物實踐模型
    這是廣泛而巨大的公衛群體模型
    貼近 但絕對視而不見
    標準的 Elephant in the room 模型
    大象中醫 提早處理了 房間裡 眾人視而不見的那隻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