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從眾效應故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從眾效應故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從眾效應故事產品中有7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Mike導搶先試玩iPhone 13自肥企画 】 _ 「抵你有今日啦,Mike導!」 _ 千萬別誤會,這句話絕非諷刺,而是由衷讚賞,試問除了「花姐」黃慧君之外,當今電視界還有哪位幕後,能夠單憑用心製作節目和敢於打破慣例,成功令觀眾記住,獲商業品牌垂青?數字不騙人,自《ERROR自肥企画》於今年五...
同時也有2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00:00:00) 開場引言 (00:00:43) ▶ 1980-MAY. 18 光州事件 /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A Taxi Driver (00:17:02) ▶ 1999-MAY. 19 星戰首部曲 / 《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Star Wars Episode I: The Pha...
「從眾效應故事」的推薦目錄
- 關於從眾效應故事 在 社群小編顧問 愛力獅Alice:教你經營心法&文字溝通策略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從眾效應故事 在 月亮塔羅坊?喵子 | 六日不占卜不回訊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從眾效應故事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從眾效應故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從眾效應故事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從眾效應故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從眾效應故事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從眾效應故事 在 阿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從眾效應故事 在 暗網仔 2.0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從眾效應故事 在 社群小編顧問 愛力獅Alice:教你經營心法&文字溝通策略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6 07:41:11
#社群經營思維:藝文美學類型|以攝影/花藝/藝術/音樂為例 上次愛力獅分享了【大眾生活類型】的社群操作心法,這次針對比較特殊的藝文產業來做討論,圍繞著口碑效應以及內容操作的溝通策略:創造利於分享的內容,是經營的首要目標。 因為這類型跟每個人的主觀認定有 相當大的關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都能有不...
從眾效應故事 在 月亮塔羅坊?喵子 | 六日不占卜不回訊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12:22:48
#閒聊 #格局 #文長慢慢看 照理來說,閉關是不要看手機;不過前幾天Ho發起一個考題,剛好對應了我需要閉關的原因之一; 還在思考要不要發文的時候,抽出的靈性動物是「看見大的格局」,還正位,無非是要我說出我所想的; 今天就來說說這次關於「某個特定類型」的死刑犯/殺人犯課題的事情。 -- 前幾年有...
從眾效應故事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19:25:30
《#戰慄餘波》貼近生活的恐懼 (7.6/10)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戰慄餘波》是一部美國懸疑驚悚電影,由彼得溫瑟執導,演員艾希莉葛林、尚恩艾希摩、雪瑞夫亞特金斯主演,劇情講述為了挽救婚姻危機,年輕夫妻凱文和娜塔莉接受一項協議,搬進兩人夢想中的家園。但不久後...
-
從眾效應故事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5-19 00:30:31(00:00:00) 開場引言
(00:00:43) ▶ 1980-MAY. 18 光州事件 /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A Taxi Driver
(00:17:02) ▶ 1999-MAY. 19 星戰首部曲 / 《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Star Wars Episode I: The Phantom Menace
(00:28:50) ▶ 1949-MAY. 20 臺灣實施戒嚴 / 《返校》Detention
(00:58:59) ▶ 1927-MAY. 21 林白飛越大西洋 / 《壯志凌雲》The Spirit of St. Louis
(01:08:26) ▶ 1990-MAY. 22 Win. 3.0 發佈 / 《微軟英雄》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
(01:18:03) ▶ 1951-MAY. 23 「和平解放」西藏 / 《火線大逃亡》Seven Years in Tibet
(01:39:06) ▶ 2006-MAY. 24 不願面對的真相 / 《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影史7日談】用電影回顧那些歷史課不會教的事 5/18 ~ 5/24
feat.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感謝收看 / 收聽【影史7日談】節目,在這個節目中我們將會每個禮拜用七部電影,對應到七則歷史故事,來回顧那些歷史課本上不會教的事!
.
▶ 收看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YswBJUtbdnY
▶ 收聽PODCAST聲音: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ou7av7di9t908626v9us73y/platforms
.
這次我們要來分享的電影和歷史事件,分別有:
▶ 1980-MAY. 18 光州事件 /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A Taxi Driver
1980年5月18日到27日之間,韓國民眾在光州發起民主運動,希望政府下令擴大的戒嚴令能夠解除。當時總攬軍政大權的全斗煥下令軍隊進入光州暴力鎮壓,流血衝突擴大。直到民主派領袖金大中被捕後,光州民主化運動才以平民165人死亡的悲劇收場。
.
▶ 1999-MAY. 19 星戰首部曲 / 《#星際大戰首部曲》Star Wars Episode I: The Phantom Menace
《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是目前《星際大戰》系列電影中的劇情時間最早的一部,也是星戰創始人 喬治盧卡斯睽違16年後再度推出的星戰系列作品;故事描述了銀河共和國的一場貿易衝突意外發現了某種黑暗勢力正蠢蠢欲動。
.
▶ 1949-MAY. 20 臺灣實施戒嚴 / 《#返校》Detention
520聽起來是個非常浪漫的日子,也或許是固定的總統就職日,但在82年前,1948年,國共內戰持續升溫而實施了第一次全國戒嚴令,並在隔年宣布台灣省全境進入戒嚴狀態,開始了38年又56天的戒嚴時期。
.
▶ 1927-MAY. 21 林白飛越大西洋 / 《#壯志凌雲》The Spirit of St. Louis
美國飛行員 查爾斯林白,在1927年5月20日駕駛著單引擎飛機 聖路易精神號從美國紐約羅斯福飛行場起飛,隔日在法國巴黎的勒布爾熱機場降落,完成了歷史上首位單人不著陸飛行跨越大西洋的壯舉。
.
▶ 1990-MAY. 22 Win. 3.0 發佈 / 《#微軟英雄》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
1990年5月22日,微軟公司出品了Windows3.0作業系統,是第一個獲得商業成功,並且能夠與蘋果公司的麥金塔電腦相抗衡的作業系統產品,也是控制台、小作家、小算盤、小畫家、接龍遊戲等經典輔助軟體問世的起點。
.
▶ 1951-MAY. 23 「和平解放」西藏 / 《#火線大逃亡》Seven Years in Tibet
1950年,在經過大約半年來的混亂局勢,國共內戰後的西藏一直向國際求援尋求獨立的可能;到了隔年初,中共人民解放軍兵臨城下,西藏才和中共簽下和平協議,中共也對外宣稱「和平解放」西藏。
.
▶ 2006-MAY. 24 不願面對的真相 / 《#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由美國前總統高爾所主導的環保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在2006年5月24日上映;內容以極具舞台魅力的高爾演講,以及多份研究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研究報告作為主體,讓全球掀起一股討論環保議題的熱潮。
.
.
你對這七部電影和七則歷史故事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們討論唷!
**************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電影 #影評 #movie #history #歷史 #歷史上的今天 #影史7日談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XXY #PODCAST -
從眾效應故事 在 阿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2-03 20:00:04這次來分享觀眾提供的鬼故事!
#兩性 #戀愛 #阿畫
————————————————
【上一部影片】開箱IG觀眾的感情私訊!竟然遇到無解問題!!
▶ https://youtu.be/JcjopqDVAxE
————————————————
▶ 如果喜歡別忘了按下訂閱:https://reurl.cc/v1Wmdk
————————————————
▶【阿畫第二頻道】日常廢片 https://reurl.cc/5qkMOv
▶【阿畫】粉絲團 https://bit.ly/2pRPiiE
▶【阿畫】Instagram https://bit.ly/2xcsNsM
▶【阿畫】LINE官方帳號 https://lin.ee/Ze6AW5S
▶【阿畫】LBRY https://odysee.com/@BadPainter:d
————————————————
【心理系列】
💕💕來聊聊用心理技巧談戀愛
(出醜效應)▶ https://youtu.be/LUC3Fpqy3_E
(超限效應)▶ https://youtu.be/DbZQA2KItLM
(史金納箱)▶ https://youtu.be/cnV3ODF6-MA
(損失厭惡)▶ https://youtu.be/fFXAZsRoNNs
(比馬龍效應)▶ https://youtu.be/P4cclO-PK4M
(蔡戈尼效應)▶ https://youtu.be/gjcZa333EhI
(馬太效應)▶ https://youtu.be/IHvb5xrFyDc
(阿倫森效應)▶ https://youtu.be/DojObUm0uLU
(月暈效應)▶ https://youtu.be/nVy5FkXhKqc
(操作制約) ▶ https://youtu.be/Uwrr1tQJ49Q
(認知失調理論)▶ https://youtu.be/54W00Da8zfs
(富蘭克林效應)▶ https://youtu.be/Jb9PP5m97RQ
————————————————
(2019戀愛技巧懶人包)▶ https://youtu.be/dBZPIZZWJOo
————————————————
【戀愛技巧系列】
想戀愛卻不知道從何學習❓《2020精選》
(學生脫單攻略)▶ https://youtu.be/4nO0E3VyvaQ
(如何讓對方想跟妳交往)▶ https://youtu.be/pcnc4p-_mFc
(從好感推進到喜歡)▶ https://youtu.be/ME0f8BLzShw
(如何建立吸引力)▶ https://youtu.be/PkF1J32LZ4M
(如何建立價值)▶ https://youtu.be/eyPTmnjoohQ
————————————————
【星座戀愛系列】
☪來探討12星座的戀愛觀(播放清單)
(Youtuber教你攻略12星座)▶ https://reurl.cc/N6RGvx
(12星座攻略精華)▶ https://reurl.cc/e8OWe7
————————————————
樂曲提供:Production Music by http://www.epidemicsound.com -
從眾效應故事 在 暗網仔 2.0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2-03 18:30:27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2LjUOH9T9j21GiX8jzytu6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vabPSRIBpwSJEMAPCnzVQ?sub_confirmation=1
我最高觀看次數的影片 (我為何不再拍暗網? 只說一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ihKaqEEQw&t=127s
首支單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SHWB6Ai9Y
我的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這位才是真正的網絡垃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JYDx1GP-U&t=263s
Billie Eilish出賣靈魂的方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fB1S2uy5Po&t=115s
日本最殘酷的直播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E81OKVX7wc
我受夠了, 我的精神困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6uxaQhiS4&t=7s
差luet評價3個比我紅的陰謀頻道
老高
馬臉姐
Professor pow pow
(這是一部差luet的影片)
大家好! 又是我暗網仔.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1,2年間Youtube hing起了多個以陰謀論, 神秘東西作為主題的頻道.
雖然小弟...不紅啦!
但總算是其中一份子.
我覺得講這些題材優勢是個人生活沒太多事情發生也會永遠有題材.
也可以保持神秘感.
像現有3百萬訂閲的老高如果不是做台灣Joeman的訪問, 他跟老婆相識相愛過程不會有人知道.
老高為tum他老婆睡覺, 訓練說出天方夜譚故事的能力. 而因為他需要床前Live的表演做這件事, 他沒辦法看goh, 寫底重點或多加剪接. 他本身要非常sook sik內容到入心的程度. 即使他影片沒過份剪接, gan dan如坐在同一個shot講 (timer) 這麼多分jung 也會真的被他sip住, 因為”he knows his shit” 看得出來是用多年愛好者的.
不像我, 好多時拍某一個題材才會做research. 同老gong wu比可能還差一點點.
不是說像professor pow pow 做深入資料收集是不好.
老高和powpow是完全相反: 像是一個能令你覺得好 ‘magic’ 的講故佬同一個案件調查員.
*有時候也挺難找到自己的位置. 説熱sing又不及老高, 資訊fook koy程度又不及pow pow. 因為始終自己長大wan ging不同, 唯有能offer是另一角度的觀點.
. 評老高最多人居功他频道的成功在他老婆身上. 可能初時會因爲 ‘美女效應’ 被吸引到去看. 但由他長期高view數看得出, 是他本人主dou與ah so的互動令chun chun的小mok變到這麼吸引.
講到內容令人變吸引馬臉姐最dung選擇fu合大眾口味的題材. 好多時創作者會有uy suet家的堅持, 我hey fuen帶出折學, 老高有深層意義的道理想fuw yeen. 馬臉姐好像外型拍片計算也真心像做廣告公司的. 從不加chap太多私人情suey, 只gue內容.
可能這樣的神秘感, 令有關她的個人影片也同樣有好多關注.
太常pey lo自己的我可能him kuet神秘感. 但可能缺陷是大家記得我的原因
希望今天的影片沒有得罪他們太多的忠粉.
我只是想以同行後buey的感受給一些意見而已.
想拍這條影片很久了啦, 只是之前不敢. Bye
評價3個比我紅的陰謀頻道
我如何評價老高? | 評價3個比我紅的YouTuber
老高有什麼好? | 評價3個比我紅的YouTuber
老高有什麼好? | 評價3個比我紅的陰謀YouTuber
從眾效應故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Mike導搶先試玩iPhone 13自肥企画 】
_
「抵你有今日啦,Mike導!」
_
千萬別誤會,這句話絕非諷刺,而是由衷讚賞,試問除了「花姐」黃慧君之外,當今電視界還有哪位幕後,能夠單憑用心製作節目和敢於打破慣例,成功令觀眾記住,獲商業品牌垂青?數字不騙人,自《ERROR自肥企画》於今年五月在ViuTV首播之後,邀請「Mike導」劉諾衡與「無制限OT編集團」,各自或齊腳為產品拍攝代言短片和硬照的客戶,多達20個,年紀輕輕(今年生日後才27歲),事業上便有如此佳績,除了當初獲上司「花姐」賞識聘用外,最重要還是靠自己,不然怎能夠在短短兩年內,由PA(助理編導)升任導演?
_
對對對,今天大家或許只見到「Mike導」在幕前才華盡顯(格仔背後經常除衫曬肌又是另一回事),但又有否想過,2016年他加入開台不久的「Sound Bear頻道」時,只不過是一位PA,身處「食物鏈最底層」?無需本尊現身說法,大概也能夠想像得到,作為一名初出茅廬的小薯,撞板多過食飯,日日老母被問候十常八九,但歌詞都有得唱:「就當所有痛楚成長的經過」(《舊日回憶的山丘》)、「能越刺越痛越有未來」(《荊棘海》) ── 犯錯,不要緊,最重要是努力從錯誤學習,繼而轉化成為內功,假以時日,在關鍵時刻使出一招半式,就能夠走得更遠,讓別人看見。
_
為鼓勵港九新界和離島所有一直還在堅持的人,「Mike導」決定將自己的故事拍成一分半鐘的勵志短片《I’M SORRY》,邀請「真係PA」的「無制限」Sunny(方震揚,又名Rain P)飾演PA,以Nick Kingsley featuring Danny Farrant的同名歌曲作為背景音樂,再以字幕代替對白,帶出Sunny如何領悟到從錯誤中學習。說穿了,片中的Sunny,其實就是當年的「Mike導」,但也同時是任何人,任何一個在職場最底層默默耕耘的人。而值得留意的地方,是今次這條短片,以最新推出的iPhone 13 Pro Max拍攝,而「Mike導」更是能夠使用最新功能Cinematic Mode(電影效果)及其他模式拍片的香港第一人,其中兩幕(見54秒對焦由人見山、1分01秒對焦由「Mike導」轉Sunny),觀眾會清楚見到鏡頭如何「一秒轉Fo」。
_
據「Mike導」透露,今次《I’M SORRY》的製作僅花了數天時間,因為他喜歡以很「Raw」(沒有後製加工)的拍攝手法,呈現畫面最高的真實感和現場感,所以拍攝期間他選擇以Handheld方式拿起手機直接錄製,而最終效果亦最符合他的要求。「Mike導」認為,配備Cinematic Mode的iPhone 13,是讓普羅大眾最容易拍攝出達到專業級數「景深過場」,以及具有電影感短片的手機,亦認為將手機變成拍攝綜藝節目的主鏡頭,實際上可行,更有機會成為業界新趨勢。短片實際上拍成點?就要自己睇喇!
_
【 ERROR ╳ 格仔導演系列報道 】
Rain P埃豬憑「自肥效應」破萬:
https://bit.ly/3gmQMeu
ERROR出道作《404》MV點擊破百萬大關:
https://bit.ly/3iALor1
「格仔導演」終於都開fb專頁!
https://bit.ly/2Squ6Sc
《ERROR自肥企画》最後一集最後一節想講甚麼?
https://bit.ly/3oXSTcv
《睡到三點》的創作理念:
https://bit.ly/3ynR2lw
《無制限OT編集団の行動綱領》MV點擊突破150萬:
https://bit.ly/3oDoNL3
「無限制OT編集団」的社會責任:
https://bit.ly/33XZ5Y9
「Mike導」承認兩年半前已構思「鳳凰不死鳥整蠱大計」:
https://bit.ly/3wixIo5
自肥可恥,但很感動:
https://bit.ly/2QiqUY4
「Mike導」IG暴升:
https://bit.ly/3eE91wd
「Mike導」親解《ERROR自肥企画》主題曲原因:
https://bit.ly/3xYwK22
《美女郊遊遊》第十集以山步行呼應亂世:
https://bit.ly/3wcjq8v
《花姐ERROR遊》的神奇魔法:
https://bit.ly/2QWOgTv
「格仔Mike」執導《我們很帥》MV兩萬蚊搞掂?
https://bit.ly/2QPvjCl
睇完開開心的《美女郊遊遊》:
https://bit.ly/2SNGb41
《美女郊遊遊》之陳欣妍係「保錡2.0」?
https://bit.ly/2RSrBb2
_
(26092021)
_
#游大東影視筆記 #游大東 #error自肥企画 #無制限ot編集団 #格仔導演 #viutv #IPHONE13 #SHOTONIPHONE13 #APPLE Apple 劉諾衡 Mike Lau 格仔mike導絕對應該有應援會
從眾效應故事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 4:26
看到上面這串符號與數字,會讓你想按下播放鍵嗎?
在不知不覺中,我們聆聽音樂的管道,已從實體唱片、錄音帶或CD,轉變為數位串流的形式。根據串流平台的統計,現代人使用串流平台的比例從 2013 年的 21% 快速上升到 2018 年的 75%。你我可能都還經歷過買專輯重複播放的年代,現在卻已完全習慣於用手機連線一鍵播放串流音樂的型態了。
總歸一句:「我們,回不去了。」
但倘若以為回不去的只有音樂載體的話,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不要來污辱我的美了。唱片工業的改變,不只是從實體改成線上串流而已。照理說,在音樂產業蓬勃發展,各種相關技術日漸精進的情況下,比以往還要更為自由的創作者,理應來到了百花齊放的年代。但事實上,受歡迎的熱門歌曲,比過去還來短得多。
大家可以想想,在眾多的歌曲之中,你會怎麼挑選喜歡的新歌呢?
除了原先就喜愛的歌手,我們對於新歌的喜好與否,往往在歌曲的前 30 秒便已決定。其實這是受到所謂「#30秒法則」的影響。
「你在 Spotify 上面每點擊一首歌曲,可以讓音樂家獲得約新台幣 0.02 至 0.15 元;但前提是,這位聽眾要持續播放這首歌曲至少 #30秒。」⏰
而創作人為了迎合市場,也開始大量「生產」前奏短、好記的歌曲。事實上,翻開音樂排行榜的榜單,近 5 年內低於 2 分 30 秒的熱門歌曲,就上升了 5%。你可以現在隨手點開個 90 年代金曲(例如周格泰導演拍的 MV),拉到 2:30 時間軸在某些經典的搖滾樂曲中,甚至才剛剛開始唱第二遍的主歌。
不過,串流音樂可不是第一次因為載體的改變而影響音樂長度喔!
如果你是西洋老歌的愛好者,可能會發現,1950 年代流行歌曲,比如貓王的許多代表作,都是 2 分鐘左右的歌曲,從頭到尾節奏都沒有明顯變化,一路唱到底。這並非偶然,而是因為當時流行的 45 轉唱片(又稱 EP 唱片),多半只能容納這個長度的歌曲,而流行歌曲的發行又與市場口味、廣播電台息息相關,久而久之,流行歌曲「3-5分鐘」的傳統就此固定下來。
總之流行歌曲從來不只是音樂人或是專業鑑賞家的事情,而是與整個社會緊密結合,音樂的載體、聽眾的品味,都有可能對流行音樂的走向產生重大影響,而在這個分眾化的年代,流行歌曲為了「出頭」,變得越來越短、越來越像,但好歌卻也沒有因此消失,仍有許多樂迷在支持著這些獨特的音樂。
想了解更多平台載體改變音樂創作長度的故事嗎?
趕快點進 #故事慢新聞【CD、Spotify與留聲機效應:新歌為什麼越聽越像?】吧:https://bit.ly/3hIkgVI
從眾效應故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書推薦《#人慈》部落格文末抽書兩本
想像一下,如果有兩個星球,你認為自己住在哪一個?星球A:飛機墜機後,生存者禮讓最需要救援的人。星球B:事故發生後,生存者爭先恐後地往出口擠,不惜將他人踩在腳下。這個問題被用來問過許多學生,幾乎所有人都選了星球B。但事實是,我們住在星球A。這個世界真正面臨的威脅在於我們對人性太過悲觀。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humankind/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人慈》這本書的作者是歐洲最著名的年輕思想家之一羅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他是同時也是一位歷史學家、作家、記者。有鑑於報章媒體、政治宣傳、普羅大眾對於「人性」的偏誤解讀,他想透過這本書傳達一個核心訊息:「大部分的人在內心深處,其實是相當正派的」。
作者在書中旁徵博引,以詳盡的事實和深入的查證,說明了人類無論是出於天性、身為孩童時、在無人島上、當戰爭爆發、當危機來襲,對於自己「好」的一面,有著強烈偏好。如果你至今仍然認為,人類就是天生自私、貪得無厭、陰險狡詐,那麼這本書絕對會讓你大為改觀。
這本書讓我感到大為驚喜的,是作者既大膽、又謹慎的考證態度,他勇於對歷史上知名的眾多案例(例如《蒼蠅王》、《史丹佛監獄實驗》、《米倫格爾電擊器實驗》)提出反面看法,而且其證據令人信服。在媒體慣用人性「惡」的一面吸引眼球的世界裡,這是一本思想激進的書,只不過是偏向人性「善」的那面光譜。這種書很罕見,卻彌足珍貴。
.
#人性本惡?三個精彩翻案
.
人類有考據的數萬年歷史以來,充滿了大大小小的衝突和鬥爭,我們也從故事裡看到領導人無論為了私利、國家的經濟、民族的情節而發動戰爭。難道,人類不就是天性好鬥嗎?只要有誘因存在,人們就會甘願殺得你死我活嗎?從歷史的考據裡面,我們會發現人性跟我們想得很不一樣:絕大部分的人不願意傷害另一個人。讓我們先從書中三個精彩的翻案來找到線索。
.
1.#蒼蠅王小說的翻案
.
《蒼蠅王》是一本膾炙人口的小說,在我國中的時候,老師也放過翻拍的影片當作社會科學的教材。內容大意是在說,因為飛機墜機,六個英國男孩漂流到一座無人島上,在沒有大人的情況得自立求生。過程發生了許多權力爭執、失去理智、弱肉強食的情節,最後只剩下兩個孩童倖存的故事。這個虛構故事在感嘆「人心的黑暗」,也被列為標準的社會教材讀物。
作者把持著一個懷疑的態度,他深入瞭解了虛構的《蒼蠅王》小說作者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的生平。作者發現高汀是一名有憂鬱傾向的酗酒者,他還會打小孩,他也曾說過:「我瞭解納粹,因為本質上來說我也是那一類」,這才讓作者明白,原來寫出《蒼蠅王》的作家是一個多麼不快樂的人。
因此,作者根據事實為主,追尋了一條實際發生過的類似案例,六名少年在太平洋落難,漂流到阿塔島(`Ata)的真實故事。這則故事跟小說大相逕庭,六名少年在荒島上發揮團結的本領,協調出遇到衝突的處理方式,還彼此在受傷時互相照顧。受困15個月後,六人獲救時仍氣色飽滿,而且士氣高漲地不可置信。真實版的《蒼蠅王》,其實是一個友情和忠誠的故事。
發現阿塔島生存的船長彼得.華納(Peter Warner):「人生教了我許多事,其中包括了一個經驗,就是你永遠要尋找人的善良光明面。」
.
2.#史丹佛監獄實驗的翻案
.
我讀過許多談到心理學的書籍,都喜歡引用一個知名的案例,那就是《史丹佛監獄實驗》。實驗主持人飛利浦.金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把24名參加的學生隨機分成兩組,12人當囚犯,12人當獄卒,觀察人類當囚犯的反應,以及擔任獄卒的人施加權力的表現。整個實驗因為囚犯精神狀態快速崩潰、獄卒施加的處罰越來越過火,結果實驗到第六天就被迫中止。
這個實驗的結論彷彿要告訴我們:「當你給予人們權力,他們就會開始為惡,發展出一些不人道的規則」。作者深入考察之後發現,這簡直是一場天大的騙局。實驗並不是任憑12名獄卒自己決定如何處以,而是金巴多本人直接給獄卒灌輸思想:「你們要創造一種挫折感,製造恐懼,要剝奪他們的個體性…」,最後獄卒定的17條規則裡,有11條根本是實驗團隊給予的意見。這簡直是引導式的邪惡。
你或許也會好奇,那如果是實驗團隊「完全不介入」的狀況會怎樣?兩個英國心理學家2002年在電視節目上複製了一次同樣的實驗,但這次沒有告訴獄卒該怎麼管理、該怎麼懲罰。結果呢?節目無聊到不行。第二天,獄卒把食物分給囚犯。第五天,一名囚犯提議設立民主制度。第六天,獄卒跟囚犯一起抽菸。最後一集,大部分人一起坐在沙發上消磨時間。這麼無聊的故事,難怪我們都沒聽過。
.
3.#電擊器實驗的翻案
.
還有一個更出名的《米倫格爾電擊器實驗》,目的是為了測試受測者,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受測者身為「老師」,當隔壁房間的「學生」答錯題目時,就要按下電擊器,懲罰坐在電椅上面的學生。「學生」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受電擊所發出的哭喊也是演出來的,但受測的「老師」並不知道,他們會「以為」這些電擊都是真的。
每一次學生答錯,懲罰的電壓伏特數就要提高,實驗主持人史丹利.米倫格爾(Stanley Milgram)教授會要求老師繼續施罰。120伏特時學生會開始喊痛,150伏特時尖叫並喊著退出實驗,200伏特時大叫大叫血管裡的血都凍住了!超過320伏特時開始撞牆並失去聲音。結果,有65%的受測者一路聽從指揮,開到了450伏特,幾乎是把學生電死的程度。實驗的結論幾乎告訴我們,只要有權威要求,連普通人都願意電死一個路人甲?
作者考核過後的翻案顯示了另一種事實。幾乎所有受測者都曾抗命,想要停手,但實驗方會加強壓力逼迫就範,從錄音檔聽起來更像是霸凌和脅迫。事後調查,只有一半的受測者認為隔壁的學生是真的在受苦,其他人覺得只是實驗效果。許多受試者也表示,因為他們真心「信任」米倫格爾教授的實驗對人類一定有幫助,所以即使當下不忍心,也願意咬著牙繼續做下去。
綜合以上三個翻案結果,大部分的人在內心深處,其實是相當正派的,但引用作者所說的:「如果你催促地夠用力,給予足夠刺激、又拐又騙,許多人確實是有能力做惡。但是邪惡通常不是在表面之下,它是需要費盡功夫才能扯出來的。」邪惡得要披上善良的外衣才行。
.
#人怎麼會互相傷害?
.
所以,人真的是天性好鬥、殺得你死我活的物種嗎?綜觀歷史大小戰爭,這個說法似乎成立,但是當我們把尺度放到人與人面對面的相處,就是另一種樣貌。舉戰爭為例,兩軍人馬大動干戈的時候,所有人一定都是拔刀互砍、舉槍互射吧?在那種生死存亡的關頭,不是敵死,就是我亡了,不是嗎?
真實的戰爭傷亡統計很有意思,例如二戰英國陣亡的軍人死因中,10%是子彈和反坦克地雷;15%是詭雷、爆破和其他;75%是手榴彈、迫擊砲和空投炸彈。大部分的士兵都是隔個一定「距離」被殲滅的。真正喊著敵人是「害蟲」,一旦碰面就格殺毋論的,通常是離戰場最「遙遠」的政客和領導人。
根據研究,二戰的生存老兵超過一半從未殺過人,只有20%的軍人曾經擊發過武器。美國南北戰爭最激烈的蓋茨堡戰役中,回收的27,000把火槍,還裝有彈藥的比例達到90%。12,000把裝有兩顆彈藥,其中6000把超過三顆。但火槍設計成那樣,就是一次只能射出一顆子彈,那幹嘛裝那麼多顆子彈?因為大部分的士兵都『沒有』在試圖殺敵。人,打從心底不喜歡傷害另一個人。
.
#如何改善?三種範例
.
在這本書的下半部,作者有一則引述徹底震撼了我的思想。這句引言來自英國哲學家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伯蘭特.羅素(Bertrand Russell),他給未來世代這個建議:「當你學習任何東西或者思考任何哲學問題時,只該問自己事實有哪些,那些事實證明什麼是真實。永遠別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或者自以為如果別人信了就對社會有益的事所分心,只要專心一意去看事實是什麼。」
這個非常理性的觀念,一開始相當很吸引我,但作者及時把我拉了回來。他提到除了探究事實之外,你本身「相信」什麼,才是以改善世界的動力來源。
第一種相信的力量,叫做「畢馬龍效應」。科學家做過一種實驗,把兩群同樣普通的老鼠,分別標示聰明和愚笨。請不知情的學生照顧老鼠,然後進行迷宮遊戲,看哪一組比較快逃出迷宮。結果聰明的那組獲勝,事後發現學生「相信」這些老鼠比較聰明,給予比較好也溫柔的待遇。同樣的實驗在一群小學生上進行,不知情的老師對聰明組的學生更關注、更鼓勵,事後結算成績,聰明組的孩子其智力表現提高了最多。
第二種相信的力量,叫做「魔像效應」。曾經有科學家在美國做過一個不道德的實驗,他把二十個孤兒分成兩組,跟其中一組說他們是善於表達的人,跟另外一組說他們注定要變成口吃者。這個實驗結果害得許多口吃組的受測孩童,一輩子患有語言障礙。這種效應常導致貧窮學生更加落後、無家可歸者失去希望、已經被孤立的青年人更加極端。
一如正面的期待能夠引發好的結果,負面的期待也能夠讓惡夢成真。接下來介紹書中三個真實世界的例子,來看看如何運用「相信」的力量,來改善我們的工作、教育和民主運作。
.
1.#論工作的內在動機
.
研究發現,外在誘因例如紅利會減低員工的內在動機和道德標準。給予外在誘因會獲得相等的回報:按照工時給付,就會增加更多的工時(無論是否裝忙)。按照發表數目給予稿費,就會得到更多的發表文章(無論品質優劣)。按照手術量來給付,手術就會更多(無論是否必要)。
荷蘭的最大的鄰里照護平台「博祖克」(Buurtzorg)採取逆向而行的策略,這個組織沒有業績目標或分紅,沒有管理階層,沒有客服中心。運作的自主權下放給每一個十二人的團隊,團隊自己定行程表,自行雇用同事。省去的營運費用和會議時間都回歸到團隊本身。
執行長喬斯.德.柏洛克(Jos de Blok)是從最基層出身的人,他相信員工內心會選擇做「正確」的事。他說傳統的管理階層「喜歡憑空想像一些計畫給那群工蜂做」,還說「拿掉管理階層,工作還是照常進行」,他認為讓團隊自我導向、動手執行腦中想法,是最實際的做法。博祖克沒有人資部,被評為最佳雇主;沒有行銷部,卻獲得最佳行銷獎。
(延伸資源:在台灣有「台灣居護」引進了這套照護模式)
.
2.#論教育的玩耍本質
.
自古以來,愈是聰明的動物愈會玩耍,玩耍更深植於人類天性當中。創造力和學習力來自於自由地玩耍,孩子會自然地渴望探索這個世界。當社會工業化之後,學校的體制越來越制式化,學生的課表被排滿,家長連下課的時間也不放過。最近針對十個國家的民調顯示,監獄囚犯待在戶外的時間比孩子還要多。研究也發現一個趨勢,孩子愈來愈覺得「自己的生命被他人所決定」。這是一個快要忘記怎麼「玩耍」的世代。
荷蘭的「阿哥拉」(Agora,希臘語「市集」的意思)是一個沒有年級、班級、教室的學校,也沒有功課和成績,一組學生團隊就只有配一位「輔導員」,但自主權在學生身上,他們自己決定要學什麼。整個學校就像一個主題樂園,學生透過玩耍和探索,找到自己當下有興趣的題目攻讀,學校提供對應的資源給他們學習。相較於傳統教育把孩童當植物灌溉,這所學校將孩童當「人」看待。
在這裡,與眾不同是常態,一千個學生就有一千種學習路徑。這裡幾乎找不到霸凌的蹤影,因為不以年齡和能力區隔孩童,沒有誰的進度會落後,沒有誰的表現太過突出,每個人都在綻放當下最好的自己。作者引述道:「玩耍的相反不是工作,玩耍的相反是抑鬱。」問題不是孩子能不能掌控自由,而是大人有沒有勇氣給他們自由?我們是否問過自己,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延伸閱讀:Agora: Meet the school with no classes, no classrooms and no curriculum,英文文章)
.
3.#論民主政體的模樣
.
作者提到,世界上愈來愈多的民主政體正遭受七種瘟疫侵襲:政黨持續腐化、公民不再信任彼此、少數人遭排除、選民失去興趣、貪贓枉法的政客、有錢人逃稅、人們發現當代民主充滿貧富不均(怎麼跟我住的地方這麼像!?)。但世界上有地方嘗試了解法,簡單到令人難以置信,卻很少上新聞(你應該猜得到為什麼)。
委內瑞拉的托雷斯市(Torres)的民選首長胡立歐.查維茲(Julio Chávez)選擇一種嶄新的信念,他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位積極認真的公民」。他的競選政見只有一個,下放權力給所有托雷斯市民,而且他遵守了承諾。所有的政府集會邀請全體居民參加,不只是討論,還要決議城市所有預算的使用。
結果人們空前踴躍參與政治,在最需要的地方蓋起了住宅和學校,有效地鋪整馬路清掃街區。因為預算透明,大幅削減了貪污和權威的弊病。市民們還一起要求提高稅收,並且說道:「過去我們不瞭解市政稅要用來支付那麼多東西。」這個被稱為「參與式民主」的方式,深受民眾喜愛,卻鮮少在新聞上被提及。
(在台灣我還沒聽過類似的試營運模式,有人聽過嗎?)
.
後記:#相信善的一面
.
《人慈》是我今年讀過最意猶未盡的一本書,作者的大膽思想,配上嚴謹的查證,讓人讀來格外痛快。從這本書中,我也慢慢體認到,問題不是二元化的「人性本惡或本善」選擇題。反而,透過這些精采的正反論述,猶如偵探小說抽絲剝繭般的分析,我理解到的是人性真正的「複雜」。
如同現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這麼發達,如果只讓電腦演算法來判決,那麼歷久不衰的《蒼蠅王》人心黑暗論肯定佔據上風;《史丹佛監獄實驗》和《米倫格爾電擊器實驗》無以計數的論文和書籍引用,肯定讓演算法覺得這才是人性的真理。無數對人性帶有扭曲和偏誤的描寫佔據了媒體的版面。然而,事實呢?
這本書中段的畢馬龍和魔像效應教我們的就是,人們「相信」的事情往往會發展成「事實」,更是一個令人驚醒的提點。無論是書中獄卒和囚犯的故事、老師和學生的故事、老闆和員工的故事、父母和子女的故事,一再說明了:「當你把一個人當人看,他就會表現得像一個人。」反之。讀完這本書後,你可以踏實地選擇自己相信的那一面。
瞭解事實,讓我們得以明辨是非。擁有信念,才能以行動改變世界。原來,關於人性,我讀過的許多論點幾乎都是錯的。永遠別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所分心。只管去看,事實是什麼。然後在事實背後,找出值得相信的事情,讓它成為新的事實。這絕對是一本必讀之書。
.
Kobo電子書7折代碼:WAKIKIND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z7sRHr
使用期限:9/12~9/18
.
感謝 時報出版|商業人文線 提供抽獎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