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徐英文拼音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徐英文拼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徐英文拼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徐英文拼音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234的網紅陳又津 YuChin Chen,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越洋信使】 「小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忽然從眷村搬到新大樓。後來曾跟同學回去探險,什麼都沒了。長大了做創作,才從其他眷村恢復跟家人的記憶。」她說。 遇到眷改條例、被強制搬到國宅大樓這種事,大人一定不會跟小孩說吧。畢竟在這世上,有多少人想擺脫老舊的房子、漏水的壁癌,就算空間縮小也沒關係。但習慣了...

徐英文拼音 在 ひとみ?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3 22:15:29

10•12•2015 --好啦, 我讓吓你唔用拼音唔用全英文-- 我哋兩個都叫lai 💩 tung, f3同班f4唔知點解熟lol 唔熟嘅人會將佢同我bff @yandy_cky 撈亂😂 唔一齊食飯但就偏偏鍾意一齊走去放學食野, 我入不敷支有一半係因為佢同我恃住自己食極唔吸收造成💸仲記得兩個為食鬼校...

  • 徐英文拼音 在 陳又津 YuChin Che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20 23:58:07
    有 73 人按讚

    【越洋信使】
     
    「小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忽然從眷村搬到新大樓。後來曾跟同學回去探險,什麼都沒了。長大了做創作,才從其他眷村恢復跟家人的記憶。」她說。
     
    遇到眷改條例、被強制搬到國宅大樓這種事,大人一定不會跟小孩說吧。畢竟在這世上,有多少人想擺脫老舊的房子、漏水的壁癌,就算空間縮小也沒關係。但習慣了繳社區管理費的人,大概也不能忍受天天追垃圾車的生活。
     
    老家在金門的林羿綺,小時候一直以為邦加島只是要搭比較久的飛機,比較久的船,比較久的車,跟別人去高雄和屏東沒什麼差別。年紀還小的她甚至以為,印尼全都是華人。印尼親戚寫信問候時,也以為北方的台灣會下雪。
     
    但在法律上,他們是陌生人了。
     
    一邊是華文的名字,台灣的國籍,一邊是洋化的拼音,印尼的國籍。
     
    舅公和阿嬤是一對相似的兄妹,相似到會被長輩誤認,原本幾年後還有個妹妹,因為家貧送養,從此失聯。一九四〇年代,聽說日本人會來金門島抓軍伕,舅公逃到新加坡投靠父親。查埔祖在舅公三歲時就離鄉背井去了新加坡經商。但父子不和,舅公自己去了邦加島做咖啡生意。想不到幾年後,印尼宣布獨立,金門成為國共內戰前線,阿嬤也遷居台北,想回也回不去了,乾脆落地生根。舅公和阿嬤這對手足,不識字,分隔兩地,只能請人寫信,註明託人帶了錢回去,寄送全家福照,背後一一說明是誰人。
    其實查埔祖在新加坡也另組了一個家庭,但十年後因病回到故鄉金門,完全不能說話。用現代眼光來看,可能是罹患喉癌。但金門(邦加)和新加坡的家人互無聯繫,就算在路上遇到了,也是相見不相識。舅公最後在邦加過世,無論寫家書還是病中,常說的都是那句:「是什麼把我們分開?」

    到了第二代,邦加島的堂伯叔姑還是常常回金門、到台灣。他們的福建話是我們的閩南語,逛夜市買東西,根本不用翻譯,親切得像自己人。只是某些詞彙讓人覺得有種古老的氣息,比如他們叫飯店是「客棧」,那些詞彙似乎還停留在前幾個世代。平時彼此打越洋電話,互通婚喪喜慶消息。到了第三代,因為語言隔閡,大家只能用不熟悉的英文溝通,使用社群媒體點讚。

    至於阿嬤的那堆信件,一直跟著老人家離開金門、住進眷村、搬到台北大樓,經過了長長的時光隧道,被孫女翻拍成藝術作品。二〇一八年,羿綺決定前往邦加住了二十五天,看到什麼都拍,親戚還以為她在做Vlog,熱情地帶她到各大景點。因為家族成員都住在附近,午餐晚餐都是一大票人聚餐。我完全能想像這種畫面,就算只在雅加達待個幾天,也能碰到誰的生日。我本來以為是因為親戚來訪,大家才不怕塞車紛紛到購物中心團聚,但羿綺發現,就算她沒來,大家還是照樣聚會。這其中的緣由,我至今尚未解開。

    其實最近寫書,有人讀了說,要是有照片就好了。身為寫作者的我曾經覺得,如果拍了,不就代表文字輸給影像了嗎?但隨著自己到了越來越多的現場,我也必須承認,影像確實有某種我無法掌握的特質。羿綺說:「重要的是想抓住的當下。」

    「為什麼想拍」這件事恐怕比我拍了什麼還重要。

    我寫的不是旅遊指南,不必時時刻刻關注路標。我不是觀光客,要在最短時程內,追求最大CP值。我更不是攝影師,抓不住轉瞬即逝的張力。--那我是誰?我為什麼要拍?因為IG最受歡迎的照片都是這個角度?拍了之後,會變成書中圖說嗎?或是這照片本身就是一則故事?

    問記錄家族影像的過來人有什麼建議,她說:「不要想像成品是什麼。」

    二〇一八年,她去了邦加,後來去了找不到任何親人的新加坡。二〇二零年碰上肺炎疫情,同代的邦加姊妹來不了台灣,只好臨機應變,搭棚演出。一個人,演了一代人。(徐華謙的女裝扮像竟然不輸給《丹麥女孩》!)只是不同的化妝服裝,看起來就像是不同的人了。

    「如果有人欺負你,要懂得反抗。」
    「如果有人欺負你,要懂得躲起來。」

    這是《雙生》中我最記得的兩句台詞。其實「如果」不是「如果」,而是將發生真切在所有人身上的命運,我們無法掌控何時、何地會發生,恐怕也逃不掉。

    就像舅公呼喚的:「是什麼把我們分開?」

    按下快門的當下,只是覺得有趣、有點好奇--我相信走到這裡一定需要更多的抉擇--但那是很久之後的事了。現在我都還沒上路呢,只好記著她的交代,這是一切的開始。
    -
    🇲🇨展覽由此去🇹🇼
    https://www.hong-gah.org.tw/4253

  • 徐英文拼音 在 曹長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0-04 08:38:03
    有 147 人按讚

    徐永泰博士:蔡英文總統論文到底哪裡出問題

    我9月17日文章「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在世界日報的論壇版發表,引起各方熱烈討論。總統府9月23日舉行記者會,24日將論文紙稿交予台北國家圖書館存放和轉電子版上傳,大部分人認為論文既然已經公開,板上釘釘,好像已經釋疑,從此不必浪費時間再繼續討論下去。事實不是如此。

    地方不對 時間錯過 內容形式難以過關

    我回想自己9月13日和16日兩次到倫敦大學政經學院(LSE)婦女圖書館的辛苦手抄和受監督的過程,不禁苦笑。如果早知如此結果,我那裡需要從牛津跑到倫敦?

    現在台北國圖館公開了,可是我還是不懂,為什麼不解禁LSE婦女圖書館的版本?還要設限到什麼時候?

    這本存放在LSE婦女圖書館的論文,林環牆教授和我先後指出種種瑕疵,作者立即轉移爭論陣地,將散裝文稿轉移至台北國圖館,請其背書後加蓋水印上傳。手中所剩籌碼全部豁出,所謂的撲克牌中的Play it with all-in,全部梭哈。

    一般民眾,倒信以為真。

    作者先將這個有瑕疵的論文,送進LSE託管的婦女圖書館私人文檔室存放,還設了種種閱讀限制,本以為天衣無縫,無人能觸碰,但終究還是被好追查真相的學者找出嚴重問題,如缺頁、手改、傳真紙、電腦排版等而難以遁形。

    接著,透過總統府的美麗助理在媒體面前,帶著白手套捧出散裝論文稿,這一次「翻箱倒櫃」找出的散裝論文稿,從自家的倉庫送進了台北國圖館的門內。

    幽靈論文失蹤35年 藏身婦女圖書館

    作為一個經濟史學者,研究一個事件,有責任對此事件發生的地點,時間和內容檢驗,做詳盡的分析和交叉比對。

    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你若要關心921大地震的災情狀況,你得去南投縣集集鎮,而不會去四川的汶川吧?

    論文呈交的地點:蔡總統求學的過程、寫論文、口試和呈交論文的地方,基本上都在倫敦大學政經學院。大家不會有疑問。

    你如果在東京或台北看到這個論文的書目,或說你在美國紐約找到一本手抄本,甚至美國的總統看過而且叫好,這些畢竟都是旁證,因為它不是倫敦大學的版本。要尋找直接證據的地點,那就必須在倫敦LSE找。

    2019年6月28日蔡總統論文版第一次出現的地點是在LSE的Women’s Library婦女圖書館,這也是我9月13日和16日去的地方。蔡總統的論文藏書書目索引是LSE Main Library(大學本科和研究生的主要圖書館)告知的。

    我以為來到LSE圖書館,就可以找到答案。後來慢慢進入研究狀況,才知道這個婦女圖書館,在收藏文件的性質上與其他圖書館收集LSE本校學術論文沒有一點關係。

    經過多次認證,參照倫敦大學政經學院 (PhD Academy)規定,知道LSE博士論文正式收錄應當在三個存放博士論文圖書館,也就是Senate House Library,IALS(Institute of Advanced Law Studies Library),和LSE Main Library。

    那麼,蔡總統這本全新燙金外殼,而內容是傳真紙的版本為什麼存放在婦女圖書館?它是不是蔡總統通過論文口試認證後,經學校存放收錄的地方?答案:不是。

    揭開婦女圖書館面紗 一點都不神秘

    倫敦婦女圖書館從1920年間開始收集英國和世界婦女運動有關的文檔總匯,1926成立基金會,重要的文檔包括如著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積極為英國爭取婦女投票權的Emily Davison獄中日記,印度女首相Indira Gandhi等的著作都在此,是編輯、整理、登錄這些文檔而成立的一個紀念文檔中心。

    婦女圖書館是非營利機構,有理事會,本來附屬倫敦大都會大學(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經費來自募款婦女圖書館之友(Friends for Women’s Library),為了經濟效益對外招標以便管理,2013年倫敦大學得標後,附屬在LSE下監護和託管(in the custody of LSE),是專門管理、編輯、收錄、登錄與婦女運動相關的特殊文件、手稿文物和3D物件(紀念品)的文物檔案室。它的讀書室面積約2000 英呎。(詳細內容可看婦女圖書館官網)。

    蔡總統的論文版本,以個人拷貝登錄在此,版權不屬LSE,登錄的格式(Format)是書。

    我在閱讀時找出的那一大堆問題:如沒有主考官簽字、缺頁、手改、穿越時空的電腦排版、美式拼音、頁數不連號、沒有總結論、沒有Bibliography、傳真紙裝釘、後補頁數 365-364等,已在我第一篇讀後感中列出。

    大家的懷疑是:既然有這麼多不符合LSE博士論文的要求,為什麼婦女圖書館還要收錄蔡總統的個人論文版本呢?

    我認為答案就因為她是台灣總統,而且是台灣的第一個女總統;其次才可能是她是LSE念過書的校友。但第二個條件不是必要條件,因為同樣LSE畢業的博士論文,不會被婦女圖書館收錄:先決條件,你必須是有名的女性,或對婦女運動有傑出貢獻的女性。

    私人論文版本加雙鎖 越少人看越好

    有了這個婦女圖書館是被LSE託管的機會,蔡總統的論文私人拷貝就可以「私人文件」和「個人論文拷貝」被婦女圖書館收藏和登錄,由於登記的Format是「書」,版權屬於她個人,不屬於LSE,因此做私人文件存放。由於LSE託管,自然與其他書籍和文物,都可以在LSE的目錄中查詢得到。

    為什麼存放後又設限閱讀呢?合理懷疑就是怕這麼多論文瑕疵問題有一天曝光。

    蔡英文總統一再述說:「論文不是在那邊嗎?」讓我起疑。

    的確,她的私人存放版本和登錄,恰恰是LSE託管的婦女圖書館,因為那是存放私人文件的地方,所以她本人可以設限閱讀,添加了隱性的鎖。雖然她聲稱種種限制不是她的主張,但如何解釋這本黑皮燙金本上的封套說明呢?

    很多人看不透這一個存放和收錄的邏輯關係,覺得論文已經被收錄了,其他只是內容程度滿不滿意而已。一本黑色精裝的私人版本就這樣潛進了LSE監管的婦女圖書館。【論文不是在那邊嗎?】原來如此。

    國圖館背書-幽靈論文突變成國寶級檔案

    總統府開了記者會,將一頁頁泛黃散頁論文交付國圖館,轉為電子檔上公開後,大家似乎不再探討這份遲來的論文公開秀,和為什麼突然轉到台北國圖館供閱的原因。一般輿論認為,果真還要計較,就鑽到目前最夯政治環境裡去找答案,甚至說這可能是蔡總統誘敵深入的策略,到了選前關鍵時刻,將其漂亮論文公佈,至此算是一舉成功。

    聽來不禁莞爾,整個論文事件就是那麼簡單,突然想起明朝劉基引用賣桔子小販反諷達官貴人,其實就是:金玉其表,敗絮其中。

    既然是一頁頁的論文稿交給國圖館,我不禁好奇的問,那麼才在2019年6月28日英國婦女圖書館收錄的版本,又是根據什麼版本影印傳真過去的呢?下一次又可能出現到哪裡?是紐約,東京還是羅馬?

    參照倫敦大學政經學院 (PhD Academy)規定,LSE存放博士論文的主要三個地方是Senate House Library(法學總圖書館)、IALS(進階法律學圖書館)和LSE Main Library(LSE 本科生研究生圖書館),而不是被LSE Main Library託管的Women’s Library婦女圖書館檔案室。三個收錄博士論文的圖書館全部找不到她的論文登錄和論文實體版本。

    簡言之,這篇私藏論文版絕對不是蔡總統聲稱1984年經過正常程序呈交,和收藏在倫敦大學指定的上述三個博士論文收錄圖書館的正規博士論文。這符合了上述三個校方收錄博士論文的圖書館都回應館內沒有她論文登錄和論文實體的說法。

    蔡總統說這已經是35年前的事,「當時的做法是有當時的做法」,資料顯示婦女圖書館是2013年才被納入LSE監管,她2019年6月底才送進去的私人論文拷貝不能算是「當時」的做法吧?

    朋友告知,我的讀後感文章見報後至少起了幾個影響:

    1. 讓消失了35年的論文重現;2. 讓這本論文不合博士論文的瑕疵和倫敦大學博士論文規定的基本要件曝光;3. 讓這個論文存放的確實地點曝光;4. 讓這本論文的草稿有機會轉成電子檔案供閱;5. 還可以讓我做後續的對比。

    我是僅有的幾個實際閱讀過LSE婦女圖書館蔡總統私藏論文的人之一,我的對比能夠佐證兩個版本的差異,而且確實找出令人驚訝的差異。

    台灣國圖館散頁電子檔 vs 英國LSE婦女圖書館私人收藏論文本對比差異如下:

    國圖館版本總頁數多了10頁,前面4頁及Chapter 1的6頁,兩本不盡相同。至於為什麼有添加中文頁,和沒有簽字的校方通知書、沒有簽字的口試通過通知書,可能只有作者才能解釋。學校給她的通知還寫道:“two copies to Taiwan”,太不可思議了。LSE怎麼會要求把兩份拷貝送到台灣?憑什麼呢?送到台灣那裡呢?LSE已經知道她要去那個學校了嗎?

    LSE已經被通知她去那裡了嗎?或是她自己要用的?沒有簽字的倫敦大學官方文件怎有公信力?不太能夠說服人。

    台北國圖館散頁電子檔和英國LSE婦女圖書館私人文件(論文)做同步的內容檢驗,就變得有必要了。

    檢驗燙金版的內容仍不合LSE PhD Academy規定

    避免外界質疑每個學校對博士論文標準要求不一的理論,我們就把倫敦大學政經學院的博士班管理處(LSE PhD Academy)所做的規定,和我9月13日和16日的筆記拿出來檢驗對比,做一個總結:

    時間點不對:35年後呈交論文,絕對不合乎LSE Ph.D規定:口試時間是訂在呈交論文後三個月之內,口試結果學校會在兩週之內主考官會通知,參照倫敦大學Guidelines for M.Phil and Ph.D. Timetable for examination第4條。

    1984年2月通過論文口試,如果蔡總統已提交論文和通過口試,論文就會被接受及登錄,就已完成程序,也就無需在35年後補交。

    換言之,如果有交論文,校方就會安排三個月之內口試;如果有口試,學校就會安排主考官;如果有安排主考官,就會有主考官的考評結果,在兩週之內,就知道是否通過。可能是通過了,但需要修改更正,還是根本沒通過,事實只有一項。如果沒有,35年以後也不可以補交;更不必在35年後的現在拿了一些沒有簽字的校方文件,含混證明論文已經被通過。

    此外,蔡總統說LSE丟掉了她的論文,這是很嚴重的指控,如果與LSE雙方對質時,我懷疑她能夠提出證明校方疏忽遺失,而沒有遺失其他同年105位同學的論文實體。

    兩個版本格式上同樣不符合規定部分:我們參照倫敦大學博士班管理處所頒布的規定,檢驗這本放在婦女圖書館檔案室收藏的論文文件,和國圖館的電子檔案,我發現不符合倫敦大學博士論文要求和規定部分,主要有四個,列舉如下:

    (1) 呈交(Presentation):一旦呈交論文,就不得再更改。如果口試後被告知需要更改,學生必須更改後重新呈交,一旦被接受,就修成正果;即使裡面有錯字,都已經定案。如果之後被質疑到的缺頁部分、手改部分,都已經定案,也不能再更改或補件,否則違反規定第2條。

    但是,缺頁是百分之百過不了第一關的,所有考官至少在這一方面是絕對把關的。

    (2)頁碼(Pagination):頁數必須「連號」。不論是蔡總統的電子檔案也好,LSE婦女圖書館的私人版本也好,中間有多處頁數沒有標號,包括參考資料7頁。已違反倫敦大學論文寫作規定第4條Pagination連號的規定。這也是校方和考官對論文嚴格的把關。

    (3)原創聲明(Declaration):必須有「原創聲明」,聲明整篇文章是作者原創(宣告沒有抄襲他人),如果論文內容某一部分是與其他人合作的成果,必須在聲明中說明;如果部分內容已經在其他論文中引用過,也必須聲明。但我縱觀國圖館電子版,和LSE婦女圖書館蔡總統論文私藏版全文,沒有這一項「原創聲明」,與規定第7條牴觸。蔡總統放在婦女圖書館和國圖館的都沒有這個宣告,顯然違反倫敦大學所有博士論文必須遵照的規定,即使貴為總統也有沒有例外。

    (4)頁數形式(Paper):這一點非常關鍵,倫敦大學博士論文要求論文呈現方式必須是單頁(only one side of thepaper may be used),簡單說,每一頁只准印前面一面,後面必須空白,單頁排印(所謂的張葉Leaves,一張葉等於兩頁pages)。放在LSE婦女圖書館的精裝本內容是雙面列印,登記頁數是365頁,如果是呈交論文,每一頁只印前頁後面空白,呈交總數則應當達到730頁。

    國圖館的散張論文版是365頁,加上沒有頁數的參考書和文章還有7頁沒有號碼(真是亂),怎麼算都到達不了以「張葉」(leaves)呈交的730頁。論文的頁數不是越多越好,以量取勝,但學校這樣要求的目的是:第一,讓考官看得清楚容易讀 (是文明的表現),第二,一旦張葉(leaves)在圖書館登錄,以後就不能再補加,提防內容被攪混。這兩個版本都達不到這個基本要求,所以蔡總統的私人論文版本是以頁數(pages)登錄為「書」的,而其他正規的LSE博士論文是以「張葉」(leaves)登錄為論文(thesis/dissertation)。當然論文不可以散頁呈交,必須裝訂成本,才符合規定。

    總結:

    第一,蔡總統的倫敦版論文呈交地點錯誤:婦女圖書館不是正確收錄博士論文的地方。現今收藏散頁版論文的台灣國圖館的版本更不是合乎LSE要求呈交論文的地方。餘此類推,也不會是在東京或紐約,或任何不是LSE Senate House Library,LSE Main Library和IALS Library以外的地方。

    第二,倫敦婦女圖書館版論文呈交已經錯過時間:蔡總統如果沒有在1984年口試後(如果有口試而且通過的話)呈交的話,她就已經錯過呈交的時間。

    第三,內容檢查不合格:2019年6月28日登錄在婦女圖書館的論文拷貝無論是真是假,都不是經過認證的博士論文。有四點不符合LSE PhD Academy的要求,已如上說明。

    國圖館上傳的電子檔公開後,內容在陽光下檢驗,很多學者下載後已開始研究分析。特別一提的是童律師和楊老師指出:這本論文的主體比較偏重國際貿易和政府經濟政策的討論,與我原先在婦女圖書館閱讀那私人版本論文,心中所做的推測非常吻合。但她怎麼會去專攻法律博士呢?而又聲稱她拿的是法學博士呢?她也有自稱是國際經濟法博士,不知這個學科出自那裡?

    LSE裝聾作啞 作者混淆視聽 輕蔑誠信

    出了這麼多的問題,為什麼LSE此刻選擇不作評?是否擅長操弄外交的英國人利用外國政府與人民之間的矛盾,伺機才動(play by ears),可進可退?還是擔憂另一個類似2008年發生在LSE裡,利比亞總統格達費兒子取得LSE博士學位醜聞的翻版,影響到學校百年來建立起來的校譽?即使媒體追問,不到最後關頭,不會主動出面澄清。現在可以理解,為什麼蔡總統總篤定地說「有學位就有論文」的說法。

    蔡總統的誠信終究因為登錄時間、地點不合邏輯而受質疑,還有論文版本的內容、形式和不符合校方規定的呈交格式,問題重重。經不起考驗的不只是這個論文本身的各種瑕疵,也是蔡總統一直未以誠信為本,願意解釋這個論文門的過程中留下的空窗。

    凡走過必留痕跡,沒有走過的,也無法製造時空都符合的景像。撰寫論文期間過程過於簡單,時間超快難以置信。

    未認證的博士論文 進不了LSE博士論文圖書館
    「我堅信:有道理的事說一遍即可,沒道理的事,說千遍亦無用。」 -- William Hazlitt英國名作家,1822。

    未知當事人是否會提心吊膽,難以成眠, 畢竟潔淨的白手套不可能當安眠藥。

    (作者徐永泰,牛津大學近代史碩士,經濟史博士,牛津聖約翰學院開發局董事,現任美西華人學會理事長,洛杉磯公開賽創會會長和財務長。)

    ——原載《世界日報》2019年10月3日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4083344

  • 徐英文拼音 在 布蘭西與三寶的生活旅遊記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9-20 14:20:32
    有 305 人按讚

    慢下來

    上周跟學校老師約了課後1 on 1(每個家長都要跟老師聊聊),談完時洋興奮地跑來給我看他的課堂美術拼貼作品,發現上面黏的小圖片紙掉了,他就跑回去教室拿口紅膠要黏好,黏了又掉重複幾次用了好久,全校都放學回家了,教室裡只剩下幾位老師在做清潔工作,一位老師過來從旁指導一下,等他自己完成終於滿意了,我們收拾準備回家。

    離開時,老師走過來對我說: 睿洋媽媽妳真有耐心.. (我心裡os:這名詞怎麼會出現在牡羊座的我身上吶~~)
    我說:還好吧
    老師說:因為很少有家長會這樣不急不徐耐心等待,尤其又是下課要趕回家的時間(大部分應該都會說帶回家用就好)。
    我說:我會看情況耶,只要情況允許下,我都會願意等他們...(雖然回家還有寫作業煮飯洗碗用小孩洗澡家事一堆雜事等著我..)

    放學回家的路上,也是我們每天的親子時光,一邊聊天走走停停有時候十分鐘的路程走了快半小時,尤其小孩很愛停下來研究行道樹的長相..然後就開始一直抬槓...讓他們主導回家的路,看他們為了新發現的捷徑而竊喜、為地上撿到的寶物(媽媽眼中的垃圾)而開心...

    事後回想,曾經在職場上一天恨沒有48小時、做事總是要有schedule、timetable、multitasking的人,是什麼時候開始減少說"快點",會去順應小孩的節奏生活了?因為當了全職媽媽?也不全然啊,很多全職媽媽也是壓力大到無法好好放鬆。畢竟,我們都期待歲月靜好,但有小孩後的生活通常都是亂糟糟,而且,日復一日...

    也許這幾年獨自帶小孩旅行停留過許多地方,讓我們有很多獨處的學習,確實讓曾經工作控制狂的我,學會放下腳步,對育兒生活不要那麼焦慮、學會用小孩的視野、他們的步伐去看世界...其實,無關全職也無關是否要去旅行才可以,只要願意,都可以提醒自己放慢點腳步,就算假日跟小孩在家沒出門,也是全然的陪伴不是虛度時光,人生不長也不短,而我們也沒有多少時間可以陪小孩慢慢看風景了...

    談話中從老師那知道,棠並不是班上年紀最大的學生(新學校所以大班生很少),也有6歲多的學生。我問:6歲多今年不是應該上小一了嗎?
    老師說:因為媽媽覺得小孩還沒有做好準備,一些學習都沒抓上,所以決定讓小孩晚一年再唸。
    我說:這裡可以這樣喔?家長自己決定?
    老師說:可以的

    我心裡想,還沒準備好是指英文字母不會寫?拼音不會,算數不會? 若是這樣,現在父母可以幫他延一年就讀,未來初中高中呢?出社會後如果小孩也還沒準備好,那還可以幫他延期嗎?人生又不是煮飯,哪能等你料都備好了才去炒...

    後來想,我也不是育兒專家,也許每個家庭狀況不同各有考量,都沒有對錯,父母能做的,就是幫小孩培養未來面對社會競爭的生存能力,教養是條漫長的路,願你我一路上都能平安順利,也別忘了停下來看路上的風景...

    (寫到最後好像離題?笑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