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後頸肉消除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後頸肉消除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後頸肉消除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那火星來的據說是空姐。ah-yo。,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推倒重建之雙效膠原療程:PICO + 膠原baby 》 👶🏻👩🏻 好耐沒寫美容💆🏻♀️相關的文了。 疫情這一年半極少做醫美/facial (大部分時間無開.......)。去年lock down瘋狂吃除了身型暴漲外,壓力+熱氣+夜訓+口罩,塊臉衰到唔想提 。下巴石頭瘡生完又生留下不少痘疤;...
後頸肉消除 在 Katy Cheung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4-25 15:10:41
呢部MYTREX EMS HEAT NECK頸部按摩機喺日本樂天市場都賣得唔錯💖 主要針對舒緩頸部問題,例如長時間用電腦又或者低頭一族,頸梗梗嘅時候用佢,透過頸後面兩塊導電加熱片,開機大概十幾秒就會開始感覺到熱力,可以自己調校3 度溫熱效果、6 種按摩模式,達到消除疲勞效果!佢仲有一個EMS按扭,設...
後頸肉消除 在 那火星來的據說是空姐。ah-y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推倒重建之雙效膠原療程:PICO + 膠原baby 》
👶🏻👩🏻
好耐沒寫美容💆🏻♀️相關的文了。
疫情這一年半極少做醫美/facial (大部分時間無開.......)。去年lock down瘋狂吃除了身型暴漲外,壓力+熱氣+夜訓+口罩,塊臉衰到唔想提 。下巴石頭瘡生完又生留下不少痘疤;這幾年帶丫上山下水種田怒曬的密集色斑,搽咩都無用 (註:我天生有斑,小學已有斑,和它共存了幾十年)
從前有感出街撐傘☂️是阿嬸行為,現在研究史上最輕最有用太陽傘。某次戶外遊玩以「養蜂人」姿態出現,戴著包密後頸和臉的防曬帽 (推薦美國牌子sunday afternoon),男人強忍笑意。
心想:「你再笑得開心啲啦,我曬多啲斑就會去你戶口拎錢打斑,笑啦笑啦......」
----
這兩年重點醫美項目除了HIFU (已打,Yeah),最想最想就是打斑。好想好想呀。
傳說中范冰冰多年前打的PICO是打斑療程第一名,但據說能量輸出很高,聽過空姐有反黑現象 (結婚那年打過很普通的1064竟有反黑現象,可憐指數畢生難忘),因此作為斑點達人,我竟從未打過PICO。
一直等呀等呀唔知等乜,大概想等科技再成熟副作用減少;又或是曬更多斑出來先打「抵啲」 (持家有道);又又是想等「無咁曬」先打。
近日疫情放緩,反正要戴口罩又不用飛,要樣衰要等修復現在是最好時機吧?
正式宣布:我上月去 SENSUS 打了PICO。
🗯 我的斑怎樣?完全清除嗎?變成漂亮的人嗎?
嗯,我第一次的pico plus沒打斑 (網友表示吐血,前幾段一直斑斑斑),而是先做類似肌膚重建+收毛孔的膠原增生。
現在最新的pico plus除了打斑,另有四個不同波長〰️〰️照顧不同需要滿足所有願望,更重要是:絕少❌出現從前的反黑現象。
除了消除斑,今次這部pico plus有「立體變焦蜂巢技術」可令皮膚重啟修復機制,凹凸洞、毛孔、微線血管等等均可改善,更可增加皮膚膠原。
為何沒直接打斑?治療師說我沒錯是好多斑和印 (右邊更有堆荷爾蒙斑),但第一次別打斑,先改善其他問題、建構好肌膚底層後,再重點打斑效果會更好,特別這個頭對付粗大毛孔超有效 ( 粗大毛孔是口罩女日常........)
好,我跟 ✊🏻
過程完全唔痛,只是有些「啪啪啪啪、吱吱」聲 (心裡有恐懼倒是真的)。完成後臉上會出現猶如刮痧後的「出痧」現象,紅色一粒粒或一條條,好醜但正常的。
由於要給大家誠實心理準備和報告,打完後過了兩天,我真的超級樣衰 🤦🏻♀️。由於飛了十幾年皮膚底層缺水,醫美後皮膚除了出痧的痕,某天更有像「蚊難」的一撻撻、皮膚紅紅、長一堆暗粒,真心超樣衰,還好出街可戴口罩遮一遮。
在家中談起我的臉好肉酸嗚嗚,丫說:「唔會呀,睇落去ok呀 (ok?!)我仲認得你喎 ( ok的標準很低).......」
因此建議有特別重要約會前一星期,先不要去打,等約會完結才秘密練兵。
💦 療程後努力狂搽保濕抗敏精華、早睡、面膜,過五天變回正常人。
皮膚有變好嗎?沒有 😂( 讀者問:我們在看什麼 )))))
對,和未做前無咩分別,當時心想樣衰了幾天目的究竟是什麼 (懷疑人生).......?
再等了大概一星期,皮膚看起來有亮白感🐻❄️
再過兩星期,皮膚才明顯好了很多很多(鬆一口氣)。
近日有點家事上星期沒正常睡眠飲食,但皮膚仍有從前少見的光澤和透亮,也減少了從前長伴左右的暗粒,毛孔只細了一點點,斑未打但有些印竟然淡了。從前皮膚就算在較好的時期,臉上也少見bling bling感,但近日有種打了highlight似的光澤感✨✨✨出現,這算是較少在其他醫美療程出現的效果啊~~✨✨✨
簡單來說,它就是推倒重建的療程,要給修復期等待重生🌱 很值得樣衰幾天去做重建工程
做完 PICO PLUS一星期後,再上Sensus補打膠原自生。
Sensus的膠原自生2018年已寫過一次,她們的膠原療程和某大店用同一部機 (但某店很貴,已沒去多年)。相信大家都知什麼是膠原增生吧?就是增加底層彈性和皮膚肌底之承托力 ,以減淡細紋,成塊臉無咁「鬆郁濛」。
我超喜歡膠原療程,完全唔痛暖暖地碌碌下當facial咁做,效果明顯。特別是愛吃甜的螞蟻咀女生,膠原狂流失又老化得快,解決辦法除了少吃甜 ( 老了真的不能多吃呀),可試試做膠原baby。熟齡女的我最愛🌸🌸
打斑留番下次,到時再報告進度。
+ + + +
🎁 現時 SENSUS 有【雙效膠原療程💓心動優惠💓】
可以$380體驗價試做以下:
💖膠原BB眼部療程(原價$980)
💖Picotoning面部療程(原價$8,000)
🔑 輸入ah-yo優惠碼:YOFREE380
頭 50位 優先登記,可享 免費 ✨✨ 體驗
https://bit.ly/3doJ2Il
📌SENSUS 地址
1. 尖沙咀店:彌敦道132號美麗華廣場第1期11樓1102室 |電話:2302 0388
Whatsapp預約專線:
https://bit.ly/3qK7jy1
2. 銅鑼灣店:羅素街38號金朝陽中心一期 15樓 1501–1503室|電話:2302 0688
Whatsapp預約專線:
https://bit.ly/2TeGrcQ
#SENSUS #hkbeauty #hkbeautyshop #膠原蛋白 #抗老 #美肌 #BB肌 #醫美 #膠原自生 #膠原BABY眼部療程 #皮秒 #picoplus
後頸肉消除 在 在家好到府坐月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生兒常見的15個問題
1脫皮
新生兒出生10~20天後身體會陸續出現脫皮,包括全身性脫皮。楊長佑醫師說明:「脫皮情形是為正常現象。主要是寶寶在媽媽的子宮裡時,他的皮膚浸泡在羊水裡,所以當他出生後就會慢慢有脫皮情況。」
2新生兒毒性紅斑
七成新生兒會發生
新生兒毒性紅班聽起來似乎很可怕,然而這是不需要任何治療就會自行消褪的良性皮膚病。多在寶寶出生後幾天內發生,通常會持續幾天至幾個禮拜,楊雅淇醫師解釋:「症狀為多發性的在軀幹、臉上,出現1~2公分的白點、紅紅的基底,將近七成的新生兒會有這情況。」
楊長佑醫師也對此表示:「老一輩人常說紅斑是因為『胎毒』造成,不過這說法沒有任何醫學根據,而且沒有毒性產生。原則上只要保持乾爽、用清水清洗,就會慢慢消褪。」
3脂漏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亦為新生兒常見狀況,多在出生3個月內發生。症狀為皮膚發紅、黃油油的薄片蓋在皮膚上,並經常沉積於頭頂、眉毛、或耳後的皺摺處,嚴重的會凝集結痂使皮膚龜裂、流出組織液。楊長佑醫師建議:「用清水清洗、盡量保持清潔,若有類似頭皮屑的薄片,則可塗抹一些嬰兒油讓其軟化再推掉。」一般而言,脂漏性皮膚炎多在數週以後會自行消褪,再發率很低;除非情況嚴重,才需輔以藥膏的局部塗抹來改善。
4尿布疹
分為接觸性皮膚炎與念珠菌皮膚炎
新生兒的皮膚較成人而言,皮膚厚度較薄,因而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刺激,例如:潮濕悶熱及尿液、糞便的化學性刺激而產生尿布疹。楊雅淇醫師指出:「改善尿布疹的最好方法即是勤換尿布、盡量保持屁屁皮膚的乾爽。」
特別是餵母奶的寶寶,出生第一、二個月的解便頻率高,甚至一天達到10次以上亦屬正常,因此父母要特別照顧寶寶的屁屁,一旦發現尿布溼了就必須換掉,並以溫水清洗屁屁後再徹底擦乾。此外,楊醫師提醒:「擦拭時,輕輕地按壓毛巾擦乾,而不是用力擦拭。如果屁屁出現紅疹,可請醫師開立具有收斂效果的氧化鋅軟膏,塗抹在皮膚發紅部位,讓患部維持乾燥,隔絕水、尿液、或大便對皮膚的刺激。此外,亦不建議使用痱子粉」
楊長佑醫師亦進一步補充:「一般而言,尿布疹可分為兩大類型:接觸性皮膚炎與念珠菌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的改善方式較簡單,即是保持腹股溝的清潔與乾燥,勤洗屁股、勤換尿布、保持屁股的乾燥。特別是出生一個月內的新生兒,由於大便次數多,建議以洗屁股的方式取代溼紙巾擦拭;再者,頻繁使用溼紙巾擦拭容易造成皮膚破損,加重尿布疹情形。
至於念珠菌的皮膚炎主要是黴菌感染,特徵是出現一顆顆突起的紅斑,時常伴隨一些水泡膿泡,不同於接觸性皮膚炎是皮膚一片泛紅。治療時,會使用抗黴菌藥膏治療。
5血管瘤
新生兒出現血管瘤的機率為6~25%。
新生兒出現血管瘤的機率為6~25%。有些嬰兒出生時不一定有,可能隔一段時間後慢慢發現臉部、肚子、或四肢出現一些胎記,也許是淺紅色、鮮紅色或暗紅色,除了臉部,也可能出現在後頸部、眼瞼、兩頰或兩眼中間的額頭等。楊長佑醫師分析:「若發生在臉部,可能是微血管擴張而非真正的血管瘤,多為良性,一般會在2~3歲慢慢消褪,7~9歲才會完全不見。」除此,有些孩子的兩眼中間長出像火焰的胎記,稱為「火焰痣」,不易消褪且需要觀察。原則上,除非同時長在特別部位,像眼睛、口腔周圍,才需要檢查是否合併其它神經併發症。
6蒙古斑
90%的東方新生兒有蒙古斑,其顏色為棕色或青色,好發部位在腰椎、胝椎處、屁股、下肢、背部、側腹,甚至於肩膀上,1歲內會漸漸消褪,父母不須過度擔心。
7黃疸
新生兒都會出現黃疸情形,只是程度高低的不同。生理性黃疸通常在出生後3~5天達到頂峰,之後才逐漸下降。楊雅淇醫師表示:「東方人的黃疸退得比西方人慢,可能需要2~3週才會降到正常範圍,不過,依個別狀況不同,下降的時間點也不一樣。」
原則上,黃疸太早出現或太晚出現、數值過高或膽紅素分類有異常等,皆為病理性黃疸,必須找出原因才能對症治療。
生理性黃疸
數值太高的間接型黃疸,會以特殊波長的藍光來照光治療。至於改善方法,則是讓寶寶攝取足夠的營養和熱量,避免讓他有脫水、吃不飽情況,楊雅淇醫師指出,像以前老一輩的人會讓嬰兒喝葡萄糖水,可是這會讓寶寶熱量不足,導致黃疸不易消褪,長牙了之後還容易蛀牙。
餵食不足造成母奶性黃疸
另外,也有家長認為寶寶吃母奶會加重黃疸,楊醫師澄清:「此為錯誤觀念,通常是母奶餵食不足(如:次數不夠頻繁、哺乳時間不夠長),造成寶寶脫水、營養不足才會加重黃疸。此情況容易發在新手父母的第一胎,因為不懂餵食技巧。」正常來說,寶寶出生後一週內,體重下降超過出生體重的7%即是餵食不足的警訊,超過10%即是餵食不足所造成的脫水,會加重黃疸現象。
楊長佑醫師亦補充,母奶餵食不足會導致寶寶缺乏營養與水分,無法增加腸道蠕動排出胎便,而且會讓腸道循環吸收胎便的膽色素而引起黃疸持續上升。此種早期的黃疸,反而鼓勵媽媽多餵母奶、增加餵奶次數,讓寶寶吃到足夠的奶水以降低早發型的母奶性黃疸。
原則上,母奶性黃疸的數值沒有太高、未合併危險因子,例如溶血;而且醫師判斷在安全範圍內,都可持續哺餵母奶,不用改為配方奶。
病理性黃疸
依時間點來區分不同的病理性黃疸原因。
黃疸太早出現(如出生一天內就快速竄升)或太晚消褪(黃疸持續2~3週)、數值過高、膽紅素分類異常、大便顏色異常(呈現越來越淺的黃色或灰白便)、合併肝脾腫大等,皆為病態性黃疸的警訊。楊雅淇醫師表示:「造成病理性黃疸因素有很多種,常見為感染、蠶豆症、先天代謝異常、新生兒肝炎、膽道閉鎖、溶血等。」
楊長佑醫師舉例,新生兒出生第一天的黃疸指數超過10mg/dL、黃疸值上升速度快、指數超過19.5 mg/dL或出生2~3週仍有黃疸,即為病理性黃疸。一般而言,會根據時間點來區分不同的病理性黃疸原因,例如:出生即有病理性黃疸,可能是血型不合、頭皮血腫等。而持續一週的黃疸則要擔心是感染造成,常見為泌尿道感染。
此外,膽道閉鎖也會導致延遲性黃疸。楊雅淇醫師分析,膽道閉鎖的特徵是大便顏色會從黃綠色逐漸變成淺黃色、甚至灰白便,且寶寶的膚色會愈來愈黃,嚴重會合併晚期肝脾腫大,此狀況必須在兩個月內盡速開刀治療以免影響預後。
基本上,寶寶吃得好、排尿與解便情形良好,黃疸指數通常不會太高。可是若發現寶寶的膚色出現變化,例如:眼白變黃,而且頭部、軀幹、大腿、小腿等膚色逐漸轉為黃色,代表黃疸指數很高,必須就醫檢查,抽血、驗膽色素濃度以確認是否需要照光、甚至換血治療。楊長佑醫師表示:「雖然換血治療對於嬰兒是極大的風險,然而若沒這麼做,膽色素會蔓延、沉積在腦部,造成孩子終生聽力受損或腦性麻痺。」
8吐奶與溢奶
溢奶
溢奶即是寶寶吃奶的當時或餵完奶30分鐘~1小時,從嘴角流出一些消化過後的奶。
楊長佑醫師說明:「主要是食道下方的括約肌,亦即賁門發育不夠成熟、閉鎖不全,容易讓食物從胃部逆流出來。」另外,若寶寶的腹部受到壓迫造成腹壓增高,像是哭鬧,也會導致寶寶溢奶。不過溢奶是生理性問題,寶寶6個月大後會逐漸改善。
少量多餐+拍嗝
楊雅淇醫師補充:「由於新生兒的胃容量小,一下餵太多奶容易造成溢奶情形,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的餵食方式,才是符合新生兒生理的。」另外,她也建議哺餵母乳的媽媽採取親餵而不是瓶餵,她分析:「瓶餵流量大會讓寶寶瞬間吃下太多奶水,胃部立刻變脹,容易造成吐奶、溢奶。」如果不得已必須採取瓶餵,最好分段餵食;且餵完後的10~15分鐘拍打嗝,並以直立姿勢抱寶寶約30分鐘,待奶水都胃排空了再放下平躺。溢奶的情況通常會隨寶寶年紀之增長而有所改善;倘若改善餵食技巧還容易溢奶,或頻繁厲害的吐奶導致體重不增加,請即就醫。
吐奶
寶寶出生兩、三週後,吃完奶沒多久即出現噴射狀嘔吐,且愈吐愈厲害,幾乎每一餐都發生,寶寶因為營養不良使得體重沒增加、甚至減少。或出現腹脹、發燒、膽汁色嘔吐物等,都是不好的徵兆。楊雅淇醫師表示:「可能要懷疑是幽門狹窄、或感染造成,應就醫進行檢查。」
8吐奶與溢奶
溢奶
溢奶即是寶寶吃奶的當時或餵完奶30分鐘~1小時,從嘴角流出一些消化過後的奶。
楊長佑醫師說明:「主要是食道下方的括約肌,亦即賁門發育不夠成熟、閉鎖不全,容易讓食物從胃部逆流出來。」另外,若寶寶的腹部受到壓迫造成腹壓增高,像是哭鬧,也會導致寶寶溢奶。不過溢奶是生理性問題,寶寶6個月大後會逐漸改善。
少量多餐+拍嗝
楊雅淇醫師補充:「由於新生兒的胃容量小,一下餵太多奶容易造成溢奶情形,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的餵食方式,才是符合新生兒生理的。」另外,她也建議哺餵母乳的媽媽採取親餵而不是瓶餵,她分析:「瓶餵流量大會讓寶寶瞬間吃下太多奶水,胃部立刻變脹,容易造成吐奶、溢奶。」如果不得已必須採取瓶餵,最好分段餵食;且餵完後的10~15分鐘拍打嗝,並以直立姿勢抱寶寶約30分鐘,待奶水都胃排空了再放下平躺。溢奶的情況通常會隨寶寶年紀之增長而有所改善;倘若改善餵食技巧還容易溢奶,或頻繁厲害的吐奶導致體重不增加,請即就醫。
吐奶
寶寶出生兩、三週後,吃完奶沒多久即出現噴射狀嘔吐,且愈吐愈厲害,幾乎每一餐都發生,寶寶因為營養不良使得體重沒增加、甚至減少。或出現腹脹、發燒、膽汁色嘔吐物等,都是不好的徵兆。楊雅淇醫師表示:「可能要懷疑是幽門狹窄、或感染造成,應就醫進行檢查。」
幽門狹窄好發2~4週寶寶
楊長佑醫師補充:「幽門位於胃與十二指腸之間,而『幽門狹窄』會導致寶寶喝奶到一個程度出現嘔吐,且吐完奶後還是會想吃,經常好發於2~4週的寶寶。通常會以腹部超音波來做診斷。」
原則上,5個月以前的寶寶在喝完奶後,父母應幫他排氣、打嗝,而正確拍嗝方式並不是拍背部,楊醫師解釋:「胃位於左上腹,應從背後的左上腹輕輕往上拍,此效果最好。另外,餵奶前可以在寶寶的肚臍周圍,以順時針方向按摩來消除脹氣,並減少溢奶的發生。」倘若溢奶頻率仍高、甚至有噴射狀吐奶,建議盡快就醫檢查。如果是因為胃食道逆流而導致的溢奶,不妨採取少量多餐、改變姿勢或服用促進胃排空藥物與制酸劑來改善;若是幽門狹窄則要手術治療。
9腸絞痛
一天哭鬧>3小時;一週>3天,連續3週
腸絞痛好發於6週至4.5個月的寶寶。
腸絞痛也是經常在門診遇到的問題,楊長佑醫師表示:「好發於6週至4.5個月的寶寶,特別是兩個月大的嬰兒最常出現。」而好發時間在傍晚到半夜之間,嬰兒會出現不正常的哭鬧,並非起因於肚子餓或發燒;雙腿會因為腸絞痛出現捲曲、腹部呈現鼓脹,無論怎麼安撫都無法讓寶寶停止哭鬧,即是嬰兒性腸絞痛症狀。
發生腸絞痛的可能因素很多,例如:代謝乳糖的酵素不成熟、賀爾蒙分泌異常等加快腸子的蠕動;另外,亦可能對牛奶蛋白過敏、神經發育系統不正常,或親子關係尚未建立默契等。楊長佑醫師表示:「在健兒門診腸絞痛是泛稱的病名,確診前除了找出病理原因,還得符合一天哭鬧超過3小時、一星期達3天以上,連續3個禮拜如此,才能說寶寶有腸絞痛的問題。」
當父母照護時,若排除其它哭鬧原因像是肚子餓、發燒、生病等,一般而言不需特別治療,如果哭鬧得厲害,則可用溫毛巾在肚臍周圍熱敷,並以順時針方向按摩肚臍。另外,也可變換寶寶的姿勢,像是將他抱直讓他趴在大人肩上,也能促進腹部空氣排出。不過,腸絞痛亦可能與脹氣有關,建議改善餵奶技巧避免讓寶寶吸入過多空氣,如果這麼做仍未改善,則考慮藥物舒緩。
若有家族性遺傳的過敏性體質,寶寶可能會因為對食物過敏而造成腹部不適,因此,盡可能哺餵母奶以減少過敏情形,或暫時改喝水解蛋白的配方奶。原則上,腸絞痛是寶寶過度期的短暫表現,需要父母耐心地安撫。
10鵝口瘡
好發於舌頭與兩頰內側
鵝口瘡屬於突發性,可能短期內發生。
出生6個月內的嬰兒發生鵝口瘡的機率滿高,不過楊長佑醫師表示:「鵝口瘡治癒率高,多數會自行痊癒。」之所以會長鵝口瘡,是因為即使正常人的口腔、腸道、皮膚亦存有少量白色念珠菌,可是會受到身體正常的細菌控制,所以繁殖速度不致於太快而引起疾病。不過,當身體出現一些狀況,例如:先天或後天免疫不全,像新生兒剛出生時免疫力不佳、哺乳器具不乾淨、或寶寶近期或長期使用抗生素、類固醇等藥物,則可能導致黴菌過度繁殖進而引起鵝口瘡。
鵝口瘡好發於舌頭與兩頰內側,會有白色的凝乳斑,有時難以與奶垢區別。正常來說,楊醫師指出:「奶垢以沾水的紗布或棉花棒輕輕擦拭即可乾淨;可是鵝口瘡不僅不易被擦掉,有時還會流血。」感染輕微的鵝口瘡多半不會出現其它症狀,可是臨床上會伴隨疼痛,造成寶寶的胃口不佳、搔動不安、甚至拒絕進食。通常鵝口瘡屬於突發性,可能短期內發生;不過也可能因為照顧者誤認為奶垢而不以為意,延誤治療時間並導致症狀愈來愈嚴重。
注重奶瓶、奶嘴的清潔與消毒
楊雅淇醫師亦進一步解釋:「鵝口瘡與奶垢的差別在於它不易被剝除,或剝除後容易出血。」如果狀況嚴重建議就醫治療,醫師會開立一些口服的抗黴菌藥物。此外,應加強奶瓶、奶嘴的清潔、消毒,甚至淘汰老舊的奶嘴。
此外,餵奶前應以肥皂徹底清潔雙手,盡量避免使用安撫奶嘴。至於餵母奶的媽媽,哺餵前先清潔乳頭與乳暈、保持衣服的清潔與乾燥,餵完奶後先餵寶寶喝一、兩口開水,幫寶寶清除口腔內的奶渣。
再者,寶寶的玩具應定時集體清潔。若鵝口瘡情況嚴重應就醫,通常醫師會開立一週以上的抗黴菌藥物治療,甚至白色斑塊消失後還需再服用3天才算是徹底根治。楊長佑醫師指出:「嚴重的鵝口瘡其黴菌可能由腸道排出,感染肛門口周圍的皮膚,因此亦要注意屁股周圍的肌膚,避免合併念珠菌感染的尿布疹。」
11淚眼汪汪
按摩眼窩與兩側鼻翼
剛出生的嬰兒由於鼻淚管發育未完全、鼻淚管的構造狹窄,加上眼淚會正常分泌,一旦鼻淚管阻塞即會導致分泌物無法排出,所以造成寶寶淚眼汪汪、眼屎過多、眼睛腫的狀況。
改善嬰兒淚眼汪汪的方法,建議大人按摩寶寶的眼窩以及兩側鼻翼。首先將雙手洗淨後,在兩眼的中間亦即鼻淚管的附近輕微按摩,楊雅淇醫師說明:「這情況會隨著寶寶長大,結構發育成熟而慢慢改善。」
大致而言,新生兒常見的眼睛疾病包括新生兒結膜炎、睫毛倒插、鼻淚管阻塞等。如果眼睛出現大量黃綠色或出血性分泌物,且合併厲害的眼睛紅腫,應立即就醫。
12呼吸有雜音
喉頭軟骨發育不成熟
孩子呼吸有雜音主要與喉頭軟骨發育不成熟有關。楊長佑醫師解釋,當喉頭軟骨發育不成熟,呼吸所吸進的空氣就會出現類似打呼聲,通常隨著年紀增長約3、4個月時,喉頭軟骨發育成熟,呼吸的雜音會慢慢減少。
除此,楊雅淇醫師也分析:「新生兒呼吸的雜音類似喘鳴聲,也可能是孩子的鼻肉較肥厚,鼻道相對成人較狹窄,通常長大後會改善。」不過,也有少部分是因為是喉頭軟化、氣管狹窄等呼吸道異常所引起,通常長大後會自行緩解,可是如果情況嚴重則建議看耳鼻喉科,評估是否需要進行雷射治療。
另外,有時寶寶的呼吸聲大、稍微咳一、兩聲就讓媽媽擔心寶寶感冒了,對此,楊長佑醫師說明:「由於寶寶的鼻肉肥厚,加上通道小,只要有一點口鼻分泌物就容易造成鼻塞、打噴嚏。」所以當家長發現寶寶的鼻子分泌物變多,不妨使用棉花棒輕輕擦拭,有時也可用吸鼻器清除鼻內的分泌物。此外,平常可按摩鼻翼兩側以舒緩寶寶鼻塞情形
13舌繫帶
老一輩時常擔心寶寶的舌繫帶過短,影響孩子未來的進食與語言發展,說話會大舌頭,楊醫師指出:「正常來說,舌繫帶過短不會延緩孩子學習語言的年齡,只是捲舌音會發得不標準。」至於父母在自行檢查時,可請寶寶伸出舌頭並檢查舌頭是否超出下嘴唇,若有則應屬於正常情形。此外,同時觀察寶寶伸出舌頭是否呈現W形或ω型,如果是,可能表示異常,建議帶至小兒外科評估。
14臍帶
注重臍帶的清潔護理
臍瘜肉好發於0~1個月寶寶。
通常臍帶在寶寶出生10~12天後就會自行脫落,正常而言,臍帶護理做得好,一般不會有太大問題;沒做好,則可能在臍帶部位長出臍瘜肉,楊醫師說明:「臍瘜肉好發於0~1個月的寶寶,亦即溼肚臍,會不斷生出黏液無法乾燥,需要診斷治療。」因此,楊醫師建議父母照護新生兒臍帶,應用75%酒精從臍底部開始殺菌、消毒,如果還是長出臍瘜肉或肉芽腫,應立即帶寶寶就醫。
15睡眠問題
足月的新生兒睡眠時間每天約16~18小時,不會侷限在晚上,白天也會睡覺。不過,楊長佑醫師解釋:「他們的睡眠並非毫無規律,而是分成4~5段,一次睡4個小時,睡醒後就要吃奶,且晚上睡眠時間也比白天長。」
3~6個月大的寶寶,睡眠腦波的特徵就漸漸與大人一樣,整天的睡眠時間亦慢慢減少並集中在晚上。到了1歲,一天睡不到14小時,不過白天可能需要2次的小睡。因此,楊醫師建議:「從嬰兒出生到週歲這段期間,培養他良好的睡眠習慣。」當孩子醒著時,就當做是白天,讓空間有明亮感、多跟小孩玩耍。當小孩睡著時則當成晚上,讓室內燈光盡量昏暗。此外,3個月前的寶寶可以抱睡,3個月後的孩子則盡量陪在他旁邊睡,而且避免養成嬰兒吃奶嘴睡覺的習慣。
善用資源,照顧寶寶好Easy
定期量體溫
在照護新生兒時,還有哪些細節是新手父母要特別注意?楊雅淇醫師指出:「定期幫寶寶量體溫,一旦發現3個月以下的寶寶有發燒情況,一定要立即就醫。」而發燒的定義即是分別兩次測量到37.8℃以上的體溫。不過,也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避免讓孩子穿過多、過厚的衣物,以免導致他的體溫過高。
讓寶寶仰睡,避免側睡和趴睡
3個月以下的寶寶有發燒要立即就醫。
另外,應讓寶寶仰睡,避免側睡和趴睡,楊醫師解釋:「仰睡已被證實不會增加嗆奶危險。」有些家長認為讓寶寶仰睡,以後頭型會不好看,所以讓他側睡或趴睡,可是側睡與趴睡已被證實會增加嬰幼兒口鼻被悶住的機會,與嬰兒猝死症相關。
另外,寶寶睡覺時,他周圍的口鼻要淨空,棉被蓋到胸部即可,兩側棉被則讓他墊在身體下,而床舖周圍不要有太多鬆軟的棉被或抱枕,以免不小心悶住寶寶的口鼻。另外,也不要將寶寶放在兩張併床的中間縫隙、或床舖靠牆邊的縫隙,這都可能造成寶寶翻身時被卡住,甚而壓到他的口鼻。
與新生兒同睡的大人不可有抽菸、酗酒、或服用其它藥物,以免神智狀態不清醒,不小心翻身即壓到寶寶;另外,亦不可有其他年紀較長的小孩與新生兒同睡,楊雅淇醫師說明:「小孩容易忽略安全,可能玩耍時會不小心壓到寶寶。」
做好防護以免寶寶被感染
除此,由於新生兒的免疫力還未發展成熟,即使有來自母親的抗體,但還是容易遭受感染,因此建議減少訪客、照顧者要勤洗手,如果親人有呼吸道感染,像是感冒,應戴口罩或避免與新生兒接觸。倘若媽媽有輕微感冒,可以戴口罩哺餵母奶,倘若患有嚴重流感,建議將母奶擠出來,再由別人以奶瓶餵食。
許多新手父母在育兒時經常遇到各式的疑難雜症,不妨將問題記錄下來,利用返診或帶寶寶接種疫苗時,有系統的詢問醫師。此外,國健局所發的兒童健康手冊也有精簡、扼要、卻有很詳細的育兒知識,包括餵食的重點、環境的注意、新生兒篩檢、或副食品添加,父母不妨多善用手邊的資源,如此在照顧寶寶也更得心應手。
後頸肉消除 在 塔羅牌老師艾菲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低頭族丶長輩必看!舒緩 #肩頸酸痛# 幾大穴位】
現代人手機丶平板不離手,滿街都可以看到手指滑不停或看劇的低頭族,導致肩頸酸痛的人愈來愈多,而上班族長時間盯著電腦,身體鮮少活動,導致經絡不通丶血液不暢,也會讓肩頸僵硬造成酸疼;除此之外,是否也很常聽到家中長輩嚷嚷著這裡酸丶那裡痛,一下捶捶肩膀丶一下捏捏頸部,手著實一刻也不得閒,肩頸酸痛總是讓人渾身不舒適,到底該怎麽改善呢?
現在艾菲爾老師要來教教大家幾個能有效舒緩的穴位,以及幾招小秘訣。請記得告訴身邊容易犯這老毛病的親朋好友,還給自己舒服的生活。
舒緩肩頸5大穴位
1. 合谷穴
有「天下第一穴」之稱的合谷穴,位在手食指與拇指中間處,亦即虎口的地方,如果肩頸感到僵硬或酸痛的時候,可以用一隻手的食指和姆指按壓另一隻手的合谷穴,不需要太大力,按到感覺稍酸脹丶酸麻即可,按揉合谷穴有疏通氣血丶行氣止痛之功效,減輕頸部與肩膀的緊繃感,故可消除肩頸酸痛的症狀,還能趕跑頭部昏昏沈沈的狀況,重振精神而感到神清氣爽。
2. 風池穴
風池穴位於後頸兩側凹陷處,左右各一,其為頭部的重要穴位,促進血流循環,按壓風池穴有行血疏經通絡之功效,也有穩定神經達止痛的作用,有效舒緩頭痛與肩頸酸痛互相影響的不適症狀,當頭部或頸背部感到肌肉僵硬丶疼痛時,用兩只手的拇指稍加力道持續按揉,有脹麻感即可,可以明顯緩解不舒服感,亦可改善頭暈丶幫助明目,是改善頸項強痛的重要穴位。
3. 大椎穴
將下巴往內縮,大椎穴正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之處,不少中藥敷貼都須貼於大椎穴,由此可見其重要之處,大椎穴能通調諸陽經脈,通經絡丶暢血流,對頸椎類型的不適症狀很有緩解效果,當腰部或頸椎感到酸痛時,用手按一按,或是洗澡時多衝點溫熱水在此處,能消除頸項強痛丶百節酸疼,常有肩頸酸痛狀況的人,平時可適度按壓此穴,預防不適感發作。
4. 膏肓穴
低頭族丶上班族因姿勢不正確而常犯的背痛,敲一敲丶按一按膏肓穴,便可有效減緩不舒服感,膏肓穴位於人體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吋之處,對應至前胸,按壓膏肓穴可以調和全身氣血,緩解肩膀肌肉僵硬,敲通背部的氣血和經絡,自然可以讓頸項丶肩部和背部的疼痛減輕,也不再緊繃,讓身體恢復輕盈丶放鬆的狀態。
5. 肩井穴
肩井穴可說是肩頸酸痛的救星,其位於肩關節和脖子邊緣的中點處,肩井穴匯集著膽經穴位,三焦經丶胃經丶大腸經等重要經絡行走,也因此按揉肩井穴等同於刺激全身諸多條經脈,為疏通氣血的絕佳幫手,輕輕拍打或按揉肩井穴可以緩解肩頸僵硬丶肩背痹痛,紓解瘀堵之處,方能清除廢物丶消除疼痛,可謂「一拍肩井,肩頸松」,是療癒頸背部疼痛不可多得的好穴。
最重要的是,滑手機丶看電腦要注意使用時間,適時地讓自己休息,加上規律運動讓身體有機會伸展,才是消除肩頸酸痛最根本的方式,按穴位能緩解,養成生活好習慣更是維持健康身體的不二法門,現在就抓著身邊的同事丶長輩按一按試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