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後現代建築特徵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後現代建築特徵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後現代建築特徵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後現代建築特徵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帶著媽媽去巴黎] 巴黎三大美術館:羅浮宮、奧賽美術館、龐畢度中心/李長潔 . 羅浮宮博物館、奧賽美術館、龐畢度藝術中心是三個我必定推薦給每一個人的觀光景點,用觀光景點來稱呼有點沒禮貌,好像僅僅是要來「到此一遊」,失去這三個地點的分類學意義:三處收藏歐洲各段代文明的資料庫。三個博物館與美術館一定要全...

  • 後現代建築特徵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10-05 10:46:55
    有 27 人按讚

    [帶著媽媽去巴黎] 巴黎三大美術館:羅浮宮、奧賽美術館、龐畢度中心/李長潔
    .
    羅浮宮博物館、奧賽美術館、龐畢度藝術中心是三個我必定推薦給每一個人的觀光景點,用觀光景點來稱呼有點沒禮貌,好像僅僅是要來「到此一遊」,失去這三個地點的分類學意義:三處收藏歐洲各段代文明的資料庫。三個博物館與美術館一定要全都拜訪,雖然說各有稍微重疊之處,但三間博物館的館藏恰好是代表十九世紀前的近代前與近代時期、十九世紀的現代時期與二十世紀的現代與後現代時期,標誌了各段代的時代精神與文明成果。逛完這三間博物館,我們就可以在非常濃縮的空間與時間條件下,快速地認識整個歐洲文明的某部分側寫。
    .
    以前大學時代讀法國語文學系,成績很差,找不到念法文的理由。很紈褲,在大三暑假去了趟巴黎,但在混吃混玩的夏天裡我去這三間博物館與美術館,花了許多時間在諸多的作品之間,突然像是被什麼力量感召,領悟了文明的價值,原來法國文學史裡教授指導的、法文讀本裡旁邊漫畫所談論的、社會學概論期中考所考的、藝術賞析課程裡打瞌睡而忽略的,全都是人類行動與語言所累績的歷史總和,其呈現為各種文本形式與內容,被深深地保留在文化的核心之中。出發去巴黎前,還花了一個小時幫我媽上了一堂西方藝術史的概論,希望她也可以體驗這種感動,雖然看起來她很不耐煩。下面就簡單分類說明一下其各自的有趣之處:
    .
    (一)羅浮宮博物館:羅浮宮坐落的地點長久以來是各代皇宮原址,每個時代或有增建,所以當建築師貝律銘在建造著名地標玻璃金字塔時還不小心挖到中古世紀的城墎,其也被保留下來成為博物館的一部分,揭示人類社會文化的累績性特質。全館分成好幾個主題,像是「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兩河流域文明」、「羅馬時代」、「中古世紀文明」、「文藝復興」、「啟蒙時代」、「浪漫主義」、「路易十四皇室蒐藏」、「拿破崙王室收藏」等等,身為帝國強權的法蘭西搜刮了許多古文明的文物,顯示了國力的強大,但其優越的考古學、人類學與藝術管理的確是為人類文明做出了更長遠的計畫。
    .
    順著館方的導覽路線可以看到館藏重點,有古希臘時代的「維納斯」、「勝利女神」雕像,可以看到西方對人體美感的追求,那些對外在、身體與平衡的崇拜,以及各種神話故事原形的呈現;有中古時期的各種宗教版畫,強調了黑暗時期社會對宗教系統的依賴;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主義畫作,像是達文西的畫作等等,一方面重現了神話故事氛圍,另一方面試圖重新建立人的內在本性;而浪漫主義則是一種對崇古的反動,在社會更複雜的18世紀,強調了生命的弔詭、人性的衝突與主體性的建立。在羅浮宮博物館,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西方文明的一個「建立人性」的過程。
    .
    (二)奧賽美術館:這個位在塞納河畔的典雅美術館,大致上是展出19世紀到20世紀初期的藝術文化浪潮,尤其在浪漫主義之後,藝術不再只是為「神」、「皇室」(君權神授)服務,「一般人」在藝術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其代表一種大眾文化的積累。在奧賽美術館裡,最愛去看庫貝爾的《奧南的葬禮》,畫面中描繪了一般平民的一場葬禮,這是寫實主義強調自然地、客觀地做繪畫,繪畫就像是社會學的觀察,將當時的大眾社會做了紀錄。隨後,發展極致的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又被印象派顛覆,如奧賽裡塞尚、秀拉的作品等等,更重視繪畫的視覺概念,強調意識的表現,甚至到了梵谷與高更的時代,繪畫的技法與意義被全面地重新思考,表現主義的方式將四分五裂的經驗瞬間黏合在相當抽象的筆觸中,反映了社會巨變的現代性經驗。奧賽美術館標示的就是「現代性的出現」。
    .
    (三)龐畢度中心:位在相當熱鬧的區域Les Halls裡,據說附近治安不是很好,但除了人種複雜了點,其實富含活力。龐畢度中心建築本身也傳達出這種活力,它顛覆了現代的建築設計方式,將所有的管線、電梯、電線都外露包裹在建築本體之外,傳達一種後現代式的「顛倒」技術。沒錯,龐畢度中心就是以當代藝術(尤其後現代)的展出而知名。如果說奧賽美術館所反映的是現代社會的經驗,像是「客觀」、「觀察」、「理性」、「庶民」、「民主」等特徵,那龐畢度中心則是以「去中心」、「邊緣」、「感官」、「非理性」、「解構」為特徵的後現代社會來構成其展覽主題。
    .
    有許多著名的當代藝術文件都館藏於此,從馬諦斯、畢卡索的抽象主義開始,將人的意識開啟,以後達利、德波等超現實主義者企圖透過藝術結合批判理論進入到大眾文化的潛意識裡進行精神分析式的革命。後現代接承了抽象主義、野獸派、超現實主義等學派的啟發,對被數位化、全球化、資本主義化的當代社會進行全面的激進批判,像是杜象、波伊斯、以及更多當代的藝術家,運用各種多材質複合與技術整合,將觀念與行動帶入藝術殿堂,藝術本身不只是審美,已然進入概念辯證與思想運作的境界。不過,這個部份實在是太過於抽象、觀念,概念也通常充滿社會學理論,我媽實在吃不消,看到一串燈泡掛上牆,或是,一台鋼琴放在房間裡,這種裝置藝術若沒有更深的說明與詮釋,很難以感官上的「美」來判斷。所以看了一個小時後,我媽就說:「這樣也行,我也可以當藝術家拉!」,其實沒錯,這個反應十分「後現代」啊XDD
    .
    去龐畢度中心的那天,是在巴黎的最後一天,在這後現代氛圍中做終結,帶有點弔詭的虛假性與世紀末的華麗。媽媽作品看不下去,就轉個身望著遠方,良久,20:30的巴黎剛好夕陽西下,我從她的目光方向望去,那景象也讓我發獃了。夕陽正在巴黎鐵塔旁落下,城市的陰影慢慢地加深,我們的巴黎正在無聲地終結。

  • 後現代建築特徵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4-10-05 17:43:54
    有 28 人按讚

    [帶著媽媽去巴黎] 巴黎三大美術館:羅浮宮、奧賽美術館、龐畢度中心

    羅浮宮博物館、奧賽美術館、龐畢度藝術中心是三個我必定推薦給每一個人的觀光景點,用觀光景點來稱呼有點沒禮貌,好像僅僅是要來「到此一遊」,失去這三個地點的分類學意義:三處收藏歐洲各段代文明的資料庫。三個博物館與美術館一定要全都拜訪,雖然說各有稍微重疊之處,但三間博物館的館藏恰好是代表十九世紀前的近代前與近代時期、十九世紀的現代時期與二十世紀的現代與後現代時期,標誌了各段代的時代精神與文明成果。逛完這三間博物館,我們就可以在非常濃縮的空間與時間條件下,快速地認識整個歐洲文明的某部分側寫。

    以前大學時代讀法國語文學系,成績很差,找不到念法文的理由。很紈褲,在大三暑假去了趟巴黎,但在混吃混玩的夏天裡我去這三間博物館與美術館,花了許多時間在諸多的作品之間,突然像是被什麼力量感召,領悟了文明的價值,原來法國文學史裡教授指導的、法文讀本裡旁邊漫畫所談論的、社會學概論期中考所考的、藝術賞析課程裡打瞌睡而忽略的,全都是人類行動與語言所累績的歷史總和,其呈現為各種文本形式與內容,被深深地保留在文化的核心之中。出發去巴黎前,還花了一個小時幫我媽上了一堂西方藝術史的概論,希望她也可以體驗這種感動,雖然看起來她很不耐煩。下面就簡單分類說明一下其各自的有趣之處:

    (一)羅浮宮博物館:羅浮宮坐落的地點長久以來是各代皇宮原址,每個時代或有增建,所以當建築師貝律銘在建造著名地標玻璃金字塔時還不小心挖到中古世紀的城墎,其也被保留下來成為博物館的一部分,揭示人類社會文化的累績性特質。全館分成好幾個主題,像是「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兩河流域文明」、「羅馬時代」、「中古世紀文明」、「文藝復興」、「啟蒙時代」、「浪漫主義」、「路易十四皇室蒐藏」、「拿破崙王室收藏」等等,身為帝國強權的法蘭西搜刮了許多古文明的文物,顯示了國力的強大,但其優越的考古學、人類學與藝術管理的確是為人類文明做出了更長遠的計畫。

    順著館方的導覽路線可以看到館藏重點,有古希臘時代的「維納斯」、「勝利女神」雕像,可以看到西方對人體美感的追求,那些對外在、身體與平衡的崇拜,以及各種神話故事原形的呈現;有中古時期的各種宗教版畫,強調了黑暗時期社會對宗教系統的依賴;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主義畫作,像是達文西的畫作等等,一方面重現了神話故事氛圍,另一方面試圖重新建立人的內在本性;而浪漫主義則是一種對崇古的反動,在社會更複雜的18世紀,強調了生命的弔詭、人性的衝突與主體性的建立。在羅浮宮博物館,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西方文明的一個「建立人性」的過程。

    (二)奧賽美術館:這個位在塞納河畔的典雅美術館,大致上是展出19世紀到20世紀初期的藝術文化浪潮,尤其在浪漫主義之後,藝術不再只是為「神」、「皇室」(君權神授)服務,「一般人」在藝術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其代表一種大眾文化的積累。在奧賽美術館裡,最愛去看庫貝爾的《奧南的葬禮》,畫面中描繪了一般平民的一場葬禮,這是寫實主義強調自然地、客觀地做繪畫,繪畫就像是社會學的觀察,將當時的大眾社會做了紀錄。隨後,發展極致的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又被印象派顛覆,如奧賽裡塞尚、秀拉的作品等等,更重視繪畫的視覺概念,強調意識的表現,甚至到了梵谷與高更的時代,繪畫的技法與意義被全面地重新思考,表現主義的方式將四分五裂的經驗瞬間黏合在相當抽象的筆觸中,反映了社會巨變的現代性經驗。奧賽美術館標示的就是「現代性的出現」。

    (三)龐畢度中心:位在相當熱鬧的區域Les Halls裡,據說附近治安不是很好,但除了人種複雜了點,其實富含活力。龐畢度中心建築本身也傳達出這種活力,它顛覆了現代的建築設計方式,將所有的管線、電梯、電線都外露包裹在建築本體之外,傳達一種後現代式的「顛倒」技術。沒錯,龐畢度中心就是以當代藝術(尤其後現代)的展出而知名。如果說奧賽美術館所反映的是現代社會的經驗,像是「客觀」、「觀察」、「理性」、「庶民」、「民主」等特徵,那龐畢度中心則是以「去中心」、「邊緣」、「感官」、「非理性」、「解構」為特徵的後現代社會來構成其展覽主題。

    有許多著名的當代藝術文件都館藏於此,從馬諦斯、畢卡索的抽象主義開始,將人的意識開啟,以後達利、德波等超現實主義者企圖透過藝術結合批判理論進入到大眾文化的潛意識裡進行精神分析式的革命。後現代接承了抽象主義、野獸派、超現實主義等學派的啟發,對被數位化、全球化、資本主義化的當代社會進行全面的激進批判,像是杜象、波伊斯、以及更多當代的藝術家,運用各種多材質複合與技術整合,將觀念與行動帶入藝術殿堂,藝術本身不只是審美,已然進入概念辯證與思想運作的境界。不過,這個部份實在是太過於抽象、觀念,概念也通常充滿社會學理論,我媽實在吃不消,看到一串燈泡掛上牆,或是,一台鋼琴放在房間裡,這種裝置藝術若沒有更深的說明與詮釋,很難以感官上的「美」來判斷。所以看了一個小時後,我媽就說:「這樣也行,我也可以當藝術家拉!」,其實沒錯,這個反應十分「後現代」啊XDD

    去龐畢度中心的那天,是在巴黎的最後一天,在這後現代氛圍中做終結,帶有點弔詭的虛假性與世紀末的華麗。媽媽作品看不下去,就轉個身望著遠方,良久,20:30的巴黎剛好夕陽西下,我從她的目光方向望去,那景象也讓我發獃了。夕陽正在巴黎鐵塔旁落下,城市的陰影慢慢地加深,我們的巴黎正在無聲地終結。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