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彼得三次不認主的省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彼得三次不認主的省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彼得三次不認主的省思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Andrew Chai,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宣教士鐵三角】 圖/文:蔡頌輝(Andrew Chai) 本文原載於《華傳》51期(2018年5-6月) 大家或許聽過「差傳鐵三角」,所指的是教會、差會和宣教士三者在差傳事工上的互動關係。從宣教士(或全職傳道人)個人的角度而言,我認為還有另一個鐵三角不容忽視,即學識、品格與經驗。我將從我走過的宣...
彼得三次不認主的省思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宣教士鐵三角】
圖/文:蔡頌輝(Andrew Chai)
本文原載於《華傳》51期(2018年5-6月)
大家或許聽過「差傳鐵三角」,所指的是教會、差會和宣教士三者在差傳事工上的互動關係。從宣教士(或全職傳道人)個人的角度而言,我認為還有另一個鐵三角不容忽視,即學識、品格與經驗。我將從我走過的宣教路,分享我對這三方面的體會和反思。三者的排列無關其重要性,唯缺一不可。
1. 學識:把事奉建造在真理根基上
一九九七年我決定回應宣教呼召之後,原計劃先到宣教工場去吸取經驗,然後才去讀神學。然而,神給我開了一條意想不到的路,讓我一邊接受基本裝備,一邊在宣教工場吸取經驗。我當時去了柬埔寨的「金邊宣教學院」(以下簡稱為「金宣」,雖然當時沒這名字)。在一個看重師資陣容、學位、認證,甚至學校名氣的時代,金宣實在沒有被多少獻身者看上。但在我們的宣教生涯中,它卻佔有重要一席。
金宣為新加坡萬民教會所創立。該教會的主任牧師——廖啟發牧師是個滿有宣教異象和衝勁的牧師,原在新加坡神學院的「基福」教學,後來建立了教會,並且從新加坡往外植堂,到了馬來西亞的柔佛巴魯、檳城,後來還到了柬埔寨的金邊等地。金宣創立的目的,就是讓那些想尋求宣教呼召的信徒,能到宣教工場去,透過親身的體驗、基礎的裝備和實際的參與,看看自己是否真的適合當宣教士。在金宣的學習為期一年,課程除了一些基礎聖經科之外,更強調實用的宣教科目。這些課程大部分以密集方式進行,老師從世界各地飛過來,教完了就走。第一屆的學生共有六位,其中四 位來自馬來西亞,一位來自越南,還有一位來自中國大陸。一九九七年七月發生內戰之後,只剩下四位馬來西亞同學,最後只有三位畢業。
金宣幫助我打下了基礎,其中一些關於聖經和宣教的基本知識和原則,至今仍然深印在腦海,且極受用,甚至被直接地應用在事奉上。此外,學習的過程讓我深感真理知識的重要性,並發現自身的缺乏,以致渴望去追求更深的裝備。我認為,這是每一階段的教育都必須達到的果效。更寶貴的是,我們在那裡有機會和許多上帝重用的僕人零距離接觸,當中有年過八十、宋尚節博士的果子,也有華人教會界的知名宣教學者,經驗豐富的宣教士和牧者,也有一些是剛剛出道、滿腔熱血的年輕傳道人。上帝使用他們的教導和自然散發出來的生命力,作為我們一生行事為人和中心事奉的典 範。
一九九九年,我到新加坡神學院去接受正規的神學訓練,二○○三年畢業出來,事奉七年之後繼續道台北華神深造,完成神學碩士學位(新約)。很多人好奇我為什麼不讀宣教,卻漸漸走向學術研究。坦白說,我從來就沒有想當聖經學者,我的心也從來沒有離開過宣教,走向學術其實是為了宣教目的,因為我相信唯有不斷發掘真理的奧妙,才能不斷激起我對宣講真道的熱忱。
2. 品格:是什麼人比做什麼事更重要
品格在任何一個領域都是至重要的一環,事奉上更是如此,因為神看重的不是我們做了多少事、懂得多少學問,而是我們是什麼人。從傳道人作為領袖的角度而言,品格是領導成功的關鍵。提摩太是以弗所教會的年輕牧者,要贏得會眾的尊重是一大挑戰。保羅並沒有叫他要用牧者的權柄去命令他們,而是跟他談品格:「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前四12)這話暗示:「如果別人小看你,問題不一定在他們,更可能是出在你身上。」彼得也對教會的長老們說:「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 (彼前五3)
品格這功課,往往不是在課堂或書本上學會的,而是在人際的碰撞中學會的。它不像學識需要特別去接受裝備,也不需要特別的宣教經歷,而是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接受到的陶造。在金宣的那年,我們六個同學來自三個不同國家,性格和背景的不同,為短短一年的相處增添了很多美麗的回憶,但也發生過激烈的衝突。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後期四位僅剩的同學因不認同一位短期老師的教導,決意寫信向院方投訴,可是其中一位同學反對,不願意在投訴信上簽名。大家為此大吵。院方接獲三位同學簽字投訴信後,院長教訓了我們一頓,不是因為院方不接受我們的意見,而是我們的做法和信中的用語太無禮。成熟的人格,往往就是在此磨合中孕育出來的。
然而,人際衝突並不必然產生品格,關鍵是我們用什麼態度來回應和面對。每一次的摩擦,我們都需要作深刻反思,學著客觀,並從群體利益的角度分析,若從中發現自身的錯誤,就該承認並願意自我調整。我認為,願意改變的心,是品格成長最關鍵的要素。
3. 經驗:讓境遇成為你的生命導師
宣教是一門實踐課,當然不能單有抽象的知識,實際的經驗亦非常寶貴。我在金宣期間,院方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實習,但因為我們當時的裝備不足,無法參與較深入的服事。值得紀念的,就是在金宣的那一年我初嚐了講台服事的滋味。坦白說,當時感覺講了一篇就沒有資訊可講了,而且非常挫敗感。感謝主幫助我沒有餒和退縮,講道如今佔了我總體事奉的一大部分。一次的失敗,不代表自己沒有某方面的恩賜,或上帝不願意在那方面使用我們,那只是上帝預備更好地使用我們的過程。經驗也大大開闊了我的人生和宣教視野。當地人的生活與環境,啟發了我的 反思,發現原來生命力可以如此強悍、生活可以這麼簡單、快樂和自足也不是想像中那麼困難。當地人的思維和做事方式,開闊了我的視野,催促我打破固有的成見,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和同理一個一個讓我感到詫異的想法和舉動。當地人的故事,尤其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那場粉碎了許多家庭的無情大屠殺,深深地觸動我的心靈,激發我對人性的殘酷和偉大做出更深層的省思。工場上突發的狀況,考驗著我的應變能力,又讓我有機會親嘗上帝夠用的恩典。這些經歷不都是愉快的,反之可能激起各種複雜的情緒——恐懼、不適、憤怒、擔憂、難過……卻對生命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多看、多聽、多感受、多同理、多反思,原來生命同我們想像的可以很不一樣。
經驗也是信仰的操練時刻,使信心得以提升。在完成金宣的學習之前,我們已經在考慮畢業後的去向。在諮詢過長輩之後,我們決定回家鄉結婚,然後回到宣教工場累積多一年的宣教經驗,才去神學院接受更全面的神學裝備。由於沒有加入任何差會,我們自己按照過去一年在柬埔寨生活的經驗,做了一個一年的預算。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籌足了款項,但身上帶太多現金不方便,所以找了在金邊設有分行的銀行,詢問在該分行是否可以直接從我們的賬戶提款。當時,那銀行的職員很爽快地說「可以」,於是,我們一口氣將大部分的現金都存入銀行賬戶中,心想在必要的時候才在金邊分行直接提款。沒想到,到了金邊之後才發現這做法是行不通的!
為了解決該次危機,我們決定向馬來西亞認識的肢體尋求幫助,向他們先借一筆錢,拜託短宣隊送過來金邊,待我們完成一年的宣教之後,回去再把存在銀行裡的款項歸還他們。一年過去,有好幾個短宣隊都從馬來西亞到了金邊,就是不知何故,該款總是無法順利地交到他們手中帶給我們。奇妙的是,雖然經費不足,那一年我們卻沒有缺乏,儘管沒有向身邊的人開口,上帝卻會感動他們來供應我們的需要。也許神覺得信賴祂的供應是長期宣教首先要學會的功課吧,所以在宣教工場的頭幾年就給我們經歷了!那之後,經費問題就不再成為我們順服神帶領的捆綁了。宣教不是一個專業,而是人對神的計劃所作出全人的回應,既是如此,神對宣教工人的要求也是全面性的。作為宣教工人,我們應當竭盡所能地去學習和冒險,並要求自己不斷的成長,成為神喜悅的人、做神喜悅的工。
彼得三次不認主的省思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鬼島」這個名詞,常在親朋好友間飯後閒聊之餘被提起。不外乎抱怨台灣薪資沒成長、就業環境差、政黨惡鬥文化、能出國發展就不要留在台灣。
🗺️雖然我踏足許多國家的經驗卻告訴我,台灣沒有這麼糟,甚至仍是我心中最適合居住的國家。
✍️閱讀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lowest-hanging-fruit/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顏擇雅寫《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的初衷:「就是受不了大家在唱衰台灣。台灣問題就是最低的水果摘完了,如今應該趕緊打造工具去摘更高的水果。」作者認為台灣的許多問題,都是能夠突破以及解決的。
作者描述台灣當前困境用的譬喻「最低的水果摘完」,指的是八○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的時候,成為產業中的「追隨者」,只要透過代工、製造和出口,就能用較低的門檻取得大量報酬。
然而時至今日,台灣面臨中國大陸的崛起,以及世界競爭加劇,台灣已經「摘完某一高度水果」,接下來面臨的是「知識」和「取捨」問題。我們必須發揮智慧和創意去搭建更強而有力的工具,摘取果樹上更高的水果。
這本書透過分析和論述,回擊那些喜歡唱衰台灣的人。書中從年輕人開始分析,談到台灣與中國的比較,對教育制度的觀察,最後評論企業家應有的風範和態度。
【我從這本書學到什麼】
自己亦有感於「鬼島」這個名詞,常在親朋好友間飯後閒聊之餘被提起。不外乎抱怨台灣薪資沒成長、就業環境差、政黨惡鬥文化、能出國發展就不要留在台灣。
雖然我踏足許多國家的經驗卻告訴我,台灣沒有這麼糟,甚至仍是我心中最適合居住的國家。但愧於對台灣的認識和國際觀察還不夠深入,以前對這種話題較常保持緘默的態度。
閱讀《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彷彿開啟一扇「視野之窗」,從作者的視角切入,剖析近年來媒體如何「評論台灣」的相關話題。
我從這本書學到的,不是如何逞口舌之快去反擊爭辯,而是大幅拓展了我的認知和理解,也開啟了我對諸多議題的興趣。
自從2019年初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延伸閱讀了許多相關議題的書目。以下是6個議題在書中的重點彙整,以及我透過延伸閱讀所學到的事情。
1.小確幸的詮釋
村上春樹在《尋找漩渦貓的方法》稱「耐著性子激烈運動後,來杯冰涼啤酒的感覺」就是所謂的「小確幸」。他天天秉持長跑、寫作、聽音樂、閱讀的規律生活。作者說這種小確幸與自律是互為表裡,藉由自律的生活達成高產出。
然而媒體扭曲了大眾最這個名詞的認知,變成「不敢奢求大夢想,只能追求小確幸。成了買不起房、工作缺乏成就感的刻意追求」。自此,無論自己是否自律,只要能追求短暫的歡樂和消遣,就成了小確幸的代名詞。
我回顧《活出意義來》學到的詮釋「追求生命意義的人,會在給予他人時享受到愉悅」。以及從《跑出全世界的人》讀到Nike創辦人堅信「跑步」這件小事會讓世界更好的念頭,持續堅持而且從不退卻,打造出世上最大的運動用品企業。
2.喝咖啡可以投資自己?
許多年輕人困於低技能、低工資、沒前景的工作,其部分肇因來自於九○年代後的服務業的大舉擴張。「投資自己」成了媒體愛用的口號,許多企業家也常以此為題發表論述。
王品董座戴勝益在2013年中興大學畢業演講,勸年輕人如果1個月薪資只有3萬元,「你要寫信或打電話回家,跟你的爸媽要2萬元」。這個主張擔心年輕人沒錢和同事喝咖啡,以至於沒辦法「投資自己」的人脈和視野。
作者提醒這種喝咖啡累積人脈存摺的方式,有三個問題要注意:
浪費時間:社群媒體發達,過度在意同儕眼光,想做到人人喜歡。
搞錯對象:對象不該是同樣缺乏經驗和視野的同梯,而是上司或者資深前輩。
閱歷不深:需分辨出對方和你喝咖啡,是看中你的能力還是你所代表的公司。
跟同事喝咖啡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喝出什麼。是忙著抱怨老闆豬頭,還是視野上的切磋琢磨?
3.創業腦的好處
作者提到我們必須具備「創業腦」,隨時保有危機意識:「當所有雇主看不到你的價值時,你有辦法為自己創造價值嗎?」此外也要學會謙虛:「到底是你需要公司,還是公司需要你?」創業腦額外的好處還有擴大視野以及正向思考。
工作心態上的轉換,可以從「假如我來當老闆」的思考模式出發。如果我是老闆,我會怎麼做決定?如果我是老闆,就可以防範未然嗎?
我對此題的延伸閱讀是《獲利時代》和《一個人的獲利模式》兩本書,進一步理解如何拆解商業模式,以及如何創造自己和團隊的價值。我從這兩本書裡也學到一個重要觀念「夢幻工作是創造出來、而不是找到的。要有這樣的創造,需要很深入的自我認識」。詳細心得寫在另一篇〈商業模式圖:用一張圖「翻轉」人生和職場的標準答案〉。
4.公投、國族、民粹
書中引述柴契爾夫人「公投是煽動家與獨裁者的工具」,以及美國第四任總統麥迪遜「直接名主一定會戕害少數權益,造成社會撕裂」,對應到台灣2018公民投票的結果,真是讓人心有戚戚焉。作者提倡代議制度,好處還能節省時間和金錢,值得深思。
作者也提到人民選擇認同國族的原因,是因為自由、平等、民主這些普世價值,無法憑個人實現,只能加入集體追求。但國族主義訴求的血統論述很難追本溯源,因此往往需要神話來撐腰,中國清末突然冒出「炎黃子孫」就是一例。
身邊亦有長輩對於炎黃子孫抱持強烈的認同情感。從延伸閱讀《人類大歷史》和《槍炮、病菌與鋼鐵》看來,這恰好是對於「神話故事」和「真實現況」理解的差異,也讓我認識到,為何人們有自我認知是「中國人」和「台灣人」兩種傾向的差異存在。
對於民粹,作者給出一個有趣的定義:「有什麼老百姓支持的政策,是菁英不喜歡的,菁英就說是民粹」。批評者往往不解是對方到底是哪裡不理性。人民應該要求這種批評者講出理由,否則就只是「我是菁英,我不喜歡」而已。
作者評論政治的這篇文章〈質疑韓粉的素質,其實忽略了民主真諦〉,讓我反省自己對於時事的評判態度,這篇文也值得不同陣營支持者細細閱讀。
延伸閱讀了《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理解為何「比起灰色地帶,人們傾向非黑即白,總是用過度自信去支持過度簡化的信念」,並學習運用邏輯去濾除雜訊和避開偏誤陷阱。
5.談教育與線上課程
作者批評教育部長吳思華的謬論「再怎麼先進,也只能六成人口唸大學」,這種對教育的說法不是指辦學水準,而是用人類平均智力水平來定義。這完全是搞錯教育水平的因果關係,一國所需的教育水平並不是看人民會念書的程度,而是經濟複雜程度。
另外對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批評矛頭指向台大寡佔太多資源。作者提到教育券的想法:學生人人一張,選哪個校系,經費就去哪裡。刺激院校無論公私立,都更重視學生權利。
課程線上化帶來的好處是,讓高等教育突破生產力瓶頸,解除時間、地點、服務人次的限制。大學很難靠「教學品質」招徠學生,最大原因是教學品質很難評比,但線上課程會改變這一切。
舉桑德爾在哈佛大學開設的〈正義〉線上課程為例,課程跟哈佛簽約,保證給的成績經得起檢核。此課程熱門的程度,也奠定了哈佛大學在線上課程的權威地位。目前台灣主事者大多煩惱少子化的招生危機,壓縮教育大海嘯(線上課程)來襲的黃金應變期。
我延伸閱讀《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學習如何將正義與平等的議題,回歸到自我的道德省思。我也理解到從「福祉、自由、美德」不同角度出發,對於同一個政策或議題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也因此接受「正義不是絕對」的多元概念。
6.為什麼要學歷史?
學歷史目的無非是希望能「鑑往知來」,知名創投家彼得·提爾說:「我最愛讀古人寫的有關歷史的書」。他尤其喜歡古人預測錯誤的歷史書籍,藉由如何預測錯誤,精進自己預測的能力。做出準確的創投判斷需要歷史知識,複雜思考,不停發問。
書中提到很有趣的一點,英文「History」語源「historein」在希臘文的本意就是發問。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將作品取為《發問》,此字才轉借為歷史之義。歷史的原意是一門探問推理之學。
歷史之於投資理財的應用,我很喜歡《投資人宣言》這句「唯有了解過去,才能坦然面對市場中令人難受的低靡熊市,以及在萬里無雲的高漲牛市中還能保持冷靜」。
歷史雖然不見得可以預測未來,但是它所訓練的複雜思考,卻有助於想像未來的各種可能變局。只要有興趣探索未來,歷史就是一門值得終身學習的學問。
延伸閱讀彼得·提爾的《從0到1》學到「失敗的公司是因為無法跳脫競爭:沒做出差異化」。也從《未來地圖》體認到「不懂歷史的人,無法解析現況,更無法預測未來」。
【後記:關於作者】
稍微研究作者 顏擇雅,她創立雅言文化這間一人出版公司,每年只出版一本她精挑細選的英文讀物。我印象深刻的《世界是平的》這本書竟是她出版的,以前倒沒特別注意過。
我折服於她流暢的文字、引經據典且論述有條,加上她對於時事的洞察有自己的一套見解,因此也追蹤了她的Facebook頁面,從此被圈粉。
她不時會在頁面上評論時事,以及推薦經典讀物,更有趣的是她會張貼「異溫層」的資訊來源,推薦讀者主動去閱讀並接受刺激。這就是《知識的假象》中提到「 懂得剖析不同觀點之後,挑出不同立場的解析和評論來避免身陷同溫層的狀況」的實際典範。
彼得三次不認主的省思 在 魔法聚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機會高嗎?】
.
關於塔羅占卜我想說的是,實務上還會遇到一個狀況,像是「高不高」、「大不大」等等的,當事人會關心成功率或是風險高低。
.
然而,一、占卜師跟當事人的高低感覺是不一樣的,是個人主觀感覺,所以我這邊會轉換為百分比,來降低語言溝通上的誤差。
.
除此之外,二、「不高」這個詞,就我實務經驗,有的人把「還可以、OK」會納入不高,有的人則是會覺得還可以就是還可以,跟不高不同。所以講到這個詞的時候,我還會詢問當事人背後的主觀標準是甚麼,不然不高這個詞是很抽象的。
.
後來做做做就演化成另一招,三、懶得問當事人主觀標準是甚麼,所以我另外抽一張牌來看他的主觀標準是如何,然後對照客觀標準的機率。
.
若對照到這個層次,會看出來當事人的標準是嚴格或寬鬆,關於過於嚴格or寬鬆的,我可能還會提醒一下,自己主觀標準要調整,不然像是找另一半部分,可能都被篩選光或是都好像不錯,搞到最後沒對象!
.
再後來做做做,四、不然就不要用形容詞來表示,直接拆解整個具體流程跟變化,把整個故事都給他,那高低與否就給他個人判斷,會減少溝通上的誤差。我個人通常是這樣操作,有點像是工程師拆解主機板跟線路,一塊塊清楚明確的讓當事人知悉。
.
目前關於高不高的抽象標準,我是省思到如此,隨著時間經過,或許還會推進有其他方式來穩定彼此的溝通。
.
我個人認為,占卜師很需要注意語言、文字、動作等等的溝通技巧,不然多會看牌,沒辦法清楚傳達給當事人也可惜。
.
彼得跑
19.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