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強迫性思考焦慮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強迫性思考焦慮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強迫性思考焦慮症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標註自由 - 莊博安諮商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好書推薦+抽獎】 有一種思考,無法甩開,怎麼忘也忘不掉,用盡塗抹還是能看到鮮明的烙印。 它叫做「#思考螺旋」。 當我們跟著螺旋向下轉動,視線將越來越窄,心智越來越暗,身體越擠越緊,最後所有感官、思緒都聚焦在自我的疼痛中。 即使逃脫了迴圈,跑回光亮的荒原,仍是 一面害怕...
強迫性思考焦慮症 在 標註自由 - 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書推薦+抽獎】
有一種思考,無法甩開,怎麼忘也忘不掉,用盡塗抹還是能看到鮮明的烙印。
它叫做「#思考螺旋」。
當我們跟著螺旋向下轉動,視線將越來越窄,心智越來越暗,身體越擠越緊,最後所有感官、思緒都聚焦在自我的疼痛中。
即使逃脫了迴圈,跑回光亮的荒原,仍是 一面害怕陰暗,另一面又為了確認陰暗不存在而持續尋找陰暗,永遠活得提心吊膽。
《#尋找無限的盡頭》使用女主角艾沙(Aza)為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說兩個高中女生因為一件失蹤案,和過去的朋友取得聯繫後,逐步解開謎團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穿插艾沙的強迫性思考和行為非常寫實,細膩地描寫出強迫症的糾結思維。
重複、重複、再重複,仔細地檢查各種念頭。對細菌的想像貫穿了河水、手指、OK繃與傷口。那個「幾乎」就是患者最害怕的字詞,讓人心想「如果感染的話...」,這個意念很難趕走,因為總是有更深一層的擔憂,也許連結到某種極大的痛苦、也許是同儕的貶低藐視、也許是潰爛死亡。但我們難以意識到那些漩入底層的流體,因此抓了一項表層「#可以焦慮的事物」來焦慮,就此成為思考上的慣性。往後一被引發焦慮的情緒,這項事物就此成為破損的浮木,漂流在腦海四處,日漸撞擊你對世界的認知。
艾沙為自己感到可悲,她理解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樣貌,惱人地古怪。這使她更焦慮,覺得全世界沒有人可以忍受她,再也沒有人會愛她。#強迫症在親密關係中形成一座阻礙,#在患者周遭分隔出一道透明的牆,令人難以靠近。但這會讓她更焦慮,意志更不堅定,沮喪地屈服於強迫行為。而當漂流成為習慣,認定這種軟弱不值得被愛,也更看不起自己的屈服,萌生懷疑自己,懷疑存活的意義。
對強迫症患者來說,需要多一些接納與包容,因為對於肉身死亡的恐懼,遠不及精神層面被遺忘的孤獨死去。她在推開他人的同時,心中也正撕裂地喊著:
「#你快說會接受這樣的我!」
作者John Green本身就是強迫症患者,透過優異的文字表達能力,讓他描寫的艾沙完全符合現實中某一大類的強迫症思維;坊間看到的強迫症故事、個案報告等,大都由他者所寫,或已經由個案本身消化過,再經由筆者潤飾而成,文字較著重在「表象」與「因果」,雖然足夠分析討論,但未必能充份同理「過程」,也就常被忽略了這個「#人」。
心理諮商中,常會陷入一個困境是:只看到個案的病症,卻沒看到個案生活的全貌,也就容易漏接了家庭、伴侶、朋友與社會帶來的正負面影響。
尤其在家庭關係中,#年紀較小的小朋友患有強迫症時,#大都因為羞愧而不敢表達,家長只會覺得「怪怪的」,有溝通過的會覺得「想太多」。即便看完上述內文,可能還是會覺得「為什麼要這麼想/做?」這不是任何人的錯,它的確是個令人瘋狂與困惑的精神疾患。
但如果你願意更了解,背後就是許多的擔心與焦慮,或許能夠有更多的諒解。
如同Green所說:「精神疾病的污名所帶來的問題之一就是『孤立』。我至今仍清楚記得高中時有多孤獨,而這份孤獨又是多難以承受。我衷心希望我們能打破這個現狀。」
--------------------------------------------------------------------------
======抽書資訊======
只要在12/24(一)晚上23:59前:
1. #點選本粉絲專頁讚
2. #點選本篇貼文讚
3. #留言你想要看到更多哪一方面的分享或分析,比如說:憂鬱症、焦慮到睡不著該怎麼辦、和外星人溝通後怎麼傳達給人類...
我會在聖誕節12/25(二)隨機抽出2位獲獎讀者,回覆於本文留言區。
另外,如果你也覺得這個議題很重要,也非常歡迎分享文章與書訊,讓更多人瞭解到焦慮症/強迫症的難處。
希望將這本特別的小說寄送給你:)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作者新著!
#作者在Youtube也有許多讓大眾認識強迫症的影片
#強迫症需要身邊人更多耐心
#患者對於自己的諮商治療也是
#雖然辛苦但我們可以做到的
尖端EYE書坊
強迫性思考焦慮症 在 城邦讀書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出版報報】
你是否長期陷於身心病痛,無從擺脫,只能無助自問:是哪裡出了錯?https://bit.ly/2O4ZPAC
別灰心,問題不是從你開始的,這不是你的錯。
= 家庭的故事就是你的故事。
= 無論你喜不喜歡,它都深植於你基因裡。
很多時候,即使我們從未聽聞或察覺,家族成員受到的創傷,卻會因為他們受創當下難以面對、難以處理傷痛,而在基因中留下過去經驗的記憶。即使原本受創的家人已經過世,或者他的故事早已被遺忘、不再被提起,記憶和感覺卻一直存在。情緒的繼承往往是潛藏在無意識裡的,編碼在每個元素中,遺傳至我們體內。
最新基因科學研究也發現,創傷的影響會從上一代延續到下一代,從基因的表現到日常語言,對我們心理和生理帶來重大影響,藉由慢性病痛、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強迫性思考、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各種身心症狀表現出來。
本書作者馬克.渥林是遺傳性的家族創傷理論的先驅,從事個人和團體治療超過二十年。他根據佛洛伊德和榮格的理論,認為心理創傷總會從潛意識裡突圍而出,而表現在某個地方,這種種表現方式,他稱為「核心語言」(Core Language)。隨著這個進路,我們可以診斷出恐懼和焦慮如何透過語言、行為和身體症狀去表現。
累積20年經驗,以海寧格家族排列治療為基礎,獨創「核心語言方法」,此書提供實用步驟,傾聽內心聲音,並解讀哪些問題源於我們自身,又有哪些問題源於家族史中的創傷。藉由具體的引導,我們將尋得關係的和解,修復身心靈的苦痛,終結可能一代代延續的傷。
👉《問題不是從你開始的:以核心語言方法探索並療癒家族創傷對於身心健康的影響》https://bit.ly/2O4ZPAC
🎊城邦讀書花園尊榮感恩月🎊
❤甘溫獻禮:http://www.cite.com.tw/2018citevip
❤快來加入VIP拿好康:http://bit.ly/2P94x1y
⭐⭐⭐記得把 #城邦讀書花園粉絲專頁 設為 #搶先看,才不會漏接任何優惠活動和好書推薦喔!
#商周出版 #問題不是從你開始的 #核心語言方法 #城邦讀書花園感恩月
強迫性思考焦慮症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甚麼有的人總是遲到?- Laura Clarke
首先要自我檢討一下:我是個愛遲到的人。至少,是一個正在改掉遲到習慣的人。事實上,我反覆錯過了這篇文章的交稿日期,這實在令人難堪。我試圖假裝這是為了寫這篇文章而主動"體驗生活",但實則不然。
我知道像我這樣的情況並非個例。我們身邊應該都有這樣的人:可能是每天都會遲到的保姆,也可能是每次都無法按時完成任務的同事。更有甚者,如果你要跟某個朋友吃午飯,在告訴他時間安排時都要故意早說30分鐘,才能避免對方遲到。
很少有哪種習慣能像遲到那麼令人惱怒。然而,儘管當你一次又一次無奈等待時可能心懷不滿,但你的朋友和同事之所以這麼做,可能並不是因為自私。針對拖延症進行的心理學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大致了解這樣一種功能紊亂的思維繫統。但解決方法也不止一種。
不,遲到的人既不無禮,也不懶惰。
人們對不守時的人普遍持有負面看法——但這卻有可能存在誤解。
"很容易認為這些人組織混亂、雜亂無章,認為他們不僅舉止無禮,而且不考慮他人的感受。"認知行為治療師哈里特·梅洛特(Harriet Mellotte)說,他目前還在倫敦接受臨牀心理學方面的培訓,"如果不是在進行臨牀實踐,遲到的人會令我感覺尤為憤怒。"
但很多不守時的人至少有一定的組織能力,而且希望朋友、家人和老闆高興。但他們這種不守時的習慣卻很容易被人注意,他們也都為由此給人際關係、個人聲譽、職業發展和財務狀況帶來的破壞感到難為情。
"雖然有的人會因為別人的等待感到興奮,但正常人都很討厭遲到。"戴安娜·德隆澤(Diana DeLonzor)在她的書《永遠不再遲到》(Never Be Late Again)裏寫道,"然而,你還是很難克服不守時的毛病。"
借口,借口
有些借口已經被普遍接受,例如發生事故或遭遇疾病——在發生嚴重不守時的情況時尤其如此。但其他借口卻難以被人接受。有些不守時的人會將此歸咎於自己思考過多,還有的則表示有其他比守時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可愛的怪癖、在壓力下把工作做到盡善盡美,或者晚睡時的注意力比早起更加集中。
在倫敦從事教師工作的喬安娜(Joanna)不願公開自己的姓氏,但她表示,她之所以不守時,有時候是因為觀念不同。"我有朋友約我出去,他們可能會說,'7點之後都行。'"她說,"但如果我8點或更晚才到,他們就會生氣。"
總是遲到或許並不是你的錯,而是你天性如此。專家表示,不守時的人往往擁有相似的性格,例如樂觀、自我控制能力差、焦慮,或者喜歡刺激。個性差異還能決定我們對時間流逝作何感受。
2001年,聖迭戈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傑夫·康特(Jeff Conte)展開了一項研究,他將參與者分成A類型(野心勃勃、爭強好勝)和B類型(有創造力、喜歡沉思、善於探索)。他讓他們在沒有表的情況下憑感覺判斷1分鐘有多長。A類型的人感覺1分鐘大約是58秒,B類型的人感覺1分鐘則長達77秒。
你才是你自己最大的敵人
蒂姆·厄本(Tim Urban)曾在2015年擔任過TED演講嘉賓,他自稱是一個不守時的人。他表示,不守時的人往往有"打敗自己的怪異衝動"。他給這些可憐的人取了個名字:CLIP——慢性遲到精神病人(Chronically Late Insane People)。
當然,遲到還有其他原因,但很多仍然源於自我。首先,他們有遲到的預期,甚至過於關注細節。
對喬安娜而言,最痛苦的例子莫過於撰寫學校報告。"我從來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過,這似乎讓人覺得我不關心此事。"她解釋道,"我會花幾個星期的時間思考報告,然後懷著過於忐忑的心情認真評估每個孩子。但實際上,遲交報告的現實卻破壞了我的計劃。"
對某些人來說,不守時"是因為受到常見的心理健康或精神問題困擾。"梅洛特說。
例如,"患有焦慮症的人往往會避開某些環境。"梅洛特說,"較為自卑的人可能對自己的能力更為挑剔,所以會花費更多時間檢查自己的工作。"而抑鬱症患者往往萎靡不振,想要調動積極性就變得更加困難。
修複大腦,遵守時間?
紐約獨立心理學家、《如何在數字時代對抗拖延症》(How to Beat Procrastination in the Digital Age)的作者琳達·薩帕丁(Linda Sapadin)博士表示,某些人之所以反覆遲到是因為存在"強迫性思維"。
簡而言之,她認為拖延症患者很關注與某件事相關的恐懼,或者不斷迫近的最後期限。他們不會想辦法來克服恐懼,反而讓恐懼變成借口——通常以"但是"的形式表達出來。例如,你可能會告訴自己,"我也希望守時,但是我沒法決定應該穿什麼;我開始寫文章,但是我擔心同事認為我寫的不好。"她解釋道。
"真正重要的是'但是'後面的內容。"薩帕丁說。她建議人們把"但是",改成"而且"。她解釋道,"但是"表示反對和妨礙;"而且"則表示關係和決心,這樣一來,"任務就沒有那麼可怕,恐懼所構成的障礙也會降低。"
為了遵守時間,德隆澤首先明確了那些總是讓她遲到的事情。她表示,她經過了反覆的失敗才變得更加守時。她隨後意識到,她渴望的是那種匆匆忙忙所帶來的緊張情緒。改變她渴望的東西是使之更加守時的唯一辦法。
"當我瞄凖時間觀念更強的目標時,就會發現身為一個可靠的人是多麼重要。"德隆澤說,"發展自己的這個方面很快變成了重點。"
此外,有些人的拖延習慣已經令朋友和親人忍無可忍。有的客戶就是在滿心挫敗的親人為其購買了薩帕丁課程或諮詢服務後找到她的。
那些被迫等待的人還有一線希望。你可以闡明自己所能容忍的底線。
"你可以闡明立場,設定底線,而不是生悶氣。"她說,"告訴對方,如果他們不守時,你會怎麼做。"例如,可以告訴喜歡拖拖拉拉的朋友,如果他們遲到超過10分鐘,你就會獨自去看電影。對於總是無法按時完成工作的同事,則可以告訴他,你下一次會直接放棄他負責的部分——而且會告訴老闆。
對我來說,當一個好朋友明確闡明她的離場時,我也迎來了轉折點。我們當時約好在本地的公園一起跑步,但我卻遲到了一個小時。她說,她受夠了。她不會再跟我一起做任何規劃。就這樣,她反而調動了我的積極性:我開始承擔責任,並主動尋找和解決令我反覆遲到的問題。
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在寫這篇文章時面臨的煩惱就是很好的例證。但下一次,當我發現又有人因為我而被迫等待時,我會好好審視自己的思維,然後努力做出改變,哪怕只有一點點。
#社會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