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建造費用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建造費用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建造費用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建造費用定義產品中有1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子迂的蠹酸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是大年初一,齋主以這篇文向酸齋所有齋友拜年。也同時期許眾齋友,今年能替自己留下更多閒暇餘裕,偷得浮生半日閒。 《文明帝國》作為一款策略遊戲,提供玩家扮演執政官,帶領一個文明從原始蠻荒時代,進步到如今的網路時代。過程中玩家有機會建造那些偉大的建築物,如金字塔、空中花園、萬里長城、亞歷山大圖書館、...

  • 建造費用定義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2-12 09:00:40
    有 298 人按讚

    今天是大年初一,齋主以這篇文向酸齋所有齋友拜年。也同時期許眾齋友,今年能替自己留下更多閒暇餘裕,偷得浮生半日閒。

    《文明帝國》作為一款策略遊戲,提供玩家扮演執政官,帶領一個文明從原始蠻荒時代,進步到如今的網路時代。過程中玩家有機會建造那些偉大的建築物,如金字塔、空中花園、萬里長城、亞歷山大圖書館、大教堂等壯闊無比的大型建物,或者蓋個小公園。公園當然不比那些偉大建築,非但沒有精緻的建築造型,連替整體國力增加的幅度也有限,那回過頭來一問「公園」到底有何作用?

    比起建築物、軍力和整體經濟實力,《文明帝國》更重視偉人的誕生,特別是文學家、藝術家、音樂家此類的偉人,不但能瞬間提升國家影響力,甚至能開啟屬於文明的黃金時代。要誕生這類偉人自然不易,最佳的方式就是蓋些讓人民能放鬆生活、娛樂、休憩的場所,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普設公園。大量的公園建設,能提升人民的幸福度,而公園這類無壓力的公共設施,雖然沒有任何實質經濟產出,卻能增加人民的創造力,進而誕生出偉人。

    這套論點早不稀奇了,甚至齋主我也早談過多次。但直到最近,才從安德魯斯馬特的《閒散的藝術與科學》一書中,找到相關的腦神經研究論證。書中內容多為談論腦部於放鬆狀態時的驚人創造力。書中寫道,即便我們處於再放鬆的狀態,腦部所損耗的能量並不會因此減少,但在我們並未「有意識」的使用大腦下,大腦依舊會持續不斷的運作。而在這種「無意識」的使用狀態下,許多過去「有意識」下無法連結的資訊和知識反而得以相互接續,進而產生許多靈光一閃,這就是「創意」。

    公園是富庶社會的「餘裕」。經濟不夠富庶的都市,執政者不會將資源放在公園建設上,畢竟比起基礎的水電、管道、交通、招商等建設來說,公園實在太無實質效益了。相對來說,不只是執政者不願意花費資源心力在公園,經濟不夠富有的民眾也未必能妥善使用公園,盜取公物、破壞環境或寵物隨地大小便,甚至是遊民住在公園廁所都是有可能發生的狀況。甚至進一步的說,當社會不夠富庶,治安不夠良好,公園也只是另一個治安死角罷了。因此從方方面面切入,都市要擁有一座好公園,除了政府要悉心養護之外,社會也要有足夠高的道德共識。這些就是社會富庶的「餘裕」。

    由韓國建築學者俞炫準所著的文集《我們該住在哪裡》,其第二章《挑高式辦公建築》中,談論了韓國社會因應高速現代化,所產生的質變。他回憶起兒時生活,因為法規的不健全,以及社會處於進步中的狀態。生活區域中有著許多能讓兒童自由發揮的玩耍空間,不管是空地、建築之間的小縫隙或者坑洞等,孩子最後都順利將這些大人無暇定義的空間,以孩童群體喜歡的方式重新使用。此類定義界線上的模糊,給予人們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但隨著現代化的進程,私有產權被逐一明確的定義,不只是空間,連同時間也因應社會變遷,閒暇模糊的時間也慢慢消失,任何空間和時間都變得要有其目的性,留給我們閒暇發呆的時間和空間也越來越少。

    我記得台灣每隔幾年,便會有教育界人士提出教改戰略。每次的內容也相差無幾,無非就是希望能減少孩童的負擔,像是減少授課時數,增加戶外和藝文課程,以及希望晚點上課或早點下課。最早這類訴求還有些版面,經過幾次後大概連新聞記者也覺得無趣了,因為每每最後的結果就是甚麼也沒改變。

    其實也不光是教育制度,這套分秒必爭的文化是沿襲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社會型態。19世紀工業革命後,由於工廠機器每分每秒都能生產商品,分秒必爭的文化開始興起。當時市民普遍對於時間沒概念,光是連準時上班都是問題,因而興起了許多工業城市於市中心豎立大型鐘樓,如倫敦大笨鐘即為服務市民準時上班而生。

    隨著時代前進,機器及科技為人類帶來的福祉也越來越大。全球文明不斷提升,經濟產能也逐步增加。在這樣的改變下,按理說,人類會擁有更多不管是用於思考或發呆的時間,但實際卻不然。我們減少了的工時,被想要賺取更多錢財的慾望給填滿,最後又重新轉化成新的工時。每天填滿工作時數,變成一種社會的常態。資本主義順利運作。

    不只教育制度和資本主義如此,這套分秒必爭的文化,甚至融入到許多當代人的生活型態中,齋主有幾位朋友尤其如此。每每與它們相約敘舊,他們定然沒餘下太多時間,光是下午就排了三到四個行程,且都非是甚麼工作或合作上的相聚,每個約都是單純的朋友相約。整天下來,在台北市內四處趕時間遊蕩,一會兒捷運公車,一會兒計程車,且不意外的每個行程都肯定耽誤到他人時間,舊雖敘了,但情卻反而疏了。更讓我感到疑惑的是,這類朋友還有沒有安靜獨處的時間呢? 如果答案為否,那他辛勤工作所積累的「餘裕」,又為何而存?

    記得前些日子,有個朋友向齋主聊起房價問題,我們談到如今建商及代銷公司最愛用的詞彙「坪效」。因為房價越來越高,民眾能買到的「坪數」越來越小,於是商人們便發明了「坪效」一詞以代替使用,例如小坪數高坪效等用法。坪效一詞聽來抽象,但其實即為建商將家中每個區域的功能都分配得淋漓盡致,過去保留作為空間的區域不復存在,主打高坪效的房子,肯定都是趨近於正方形的格局,並盡可能不保留走廊或彈性區域,以達到「空間效益」最高的成績。此後,家中空間便少了些「餘裕」。

    事實上,這也是為什麼那些新創科技公司或設計公司,總要在內部營造舒服的工作環境,不但有眾多娛樂的公共區域,連休息的沙發或臥榻都有,飲料零食也一應俱全。其原因在於此類工作非是機械式的要求員工按部就班作業,而是鼓勵員工發揮創意。創意無法靠著壓榨腦力而產出,必須在身體放鬆、精神愉快的狀態下,靈光和創意才會出現。

    我相信這些年來,台灣人對於矽谷名人們的創業故事都有所耳聞。很多人都將矽谷之所以能出這麼多科技人才,是因為美國家家的車庫空間大,許多創業者能在車庫中做小型實驗,甚至年紀更小之時,車庫就是他們的秘密基地,不管是搞些惡作劇玩具,還是當個小生意的倉庫等等。而也有人指出當代台灣之所以創業能量不足,即是少了這種能夠運用的灰色空間。

    台灣這數十年的變遷不可謂小。台北市傳統住宅從巷弄中的步登公寓,經歷困難重重的都更後,緩慢改變為保留大量公共空間的大樓住宅。走訪台北市車流量較少的老社區巷弄,不時猶可見孩童在街頭巷尾嬉戲玩耍。相對造訪居住於大樓的朋友家中,卻從未見過朋友使用過大樓所附的公設。這些大樓住宅日久,住戶便開始對公設過高的養護費用不滿,逐年累月下來,游泳池沒水、噴水池生苔、外牆髒亂、庭園植栽無人照料。公設的出現,初衷為提供住戶生活上的餘裕空間,但最後本應作為放鬆身心的大樓公設,最後反而變成見之生厭的嫌惡騙錢行當。

    「Time is money.」是當代每個人都琅琅上口的名言。這句話最常聽到的解釋,就是分分秒秒都是金錢,因光陰似箭,需時刻把握時間,才能不浪費一分一毛錢,人生不致後悔。

    這幾年有位朋友,時刻向齋主囑咐,說我擁有最重要的資源是「時間」,別浪費時間在短期利益的事情上。如果金錢能買到更多用於思考和消化的時間,那這錢就值得。我心想這是「Time is money.」的另解。我們若只知道用時間換取金錢,則永遠無法理解背後另一層意義,用金錢換取時間。這也是為什麼那些售價較高的服務會存在的理由。快速的交通工具讓人省下更多時間,舒服而又隱私的艙位讓乘客得以擁有獨處的時間,平均售價較高的商店讓顧客省下了路程和挑選的麻煩,更高的交易費用省下了大量的付費仲介平台。而這些省下的時間,都將成為生命的「餘裕」,滋養著我們的思維。

    Medium連結
    https://reurl.cc/AgOMnE

  • 建造費用定義 在 吳濬彥 Wu Jun Ye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26 16:40:05
    有 2,425 人按讚

    柯文哲推的明倫社宅一案為何一出來就被外界罵爆?

    我在台北市租房子超過十年,看過上百間房子也住過六、七個租屋處,租屋地點也剛好都在建國北路以西。剛出社會到台北市工作時月薪三萬多,若要不花超過月薪1/3在租屋上,我所能負擔的物件也僅只能抽抽看明倫一房型最低坪數14坪。
     
    明倫一房型,一房一廳一衛,這種格局只有單身或剛結婚還沒生小孩或小孩還不需要獨立空間的個人或家庭能住。一房型有14、16及20坪(皆含公設)三種坪數的空間,最小14坪房型一階實付租金8,900元到最高級數12,900元,最大的20坪房型從一階的實付租金15,400到最高級數18,400元,而如果是一房型當中20坪空間的那個價錢,我就已經完全不會考慮,哪怕家裡再窮可以用一階的15,400價格去承租,只要你月薪沒過5萬的基本上就一定得要有伴侶或其他收入來分擔支援,而且這是以還不用孝親的青年族群薪水來考慮,所以更別提生活更拮据的其他類型弱勢族群,有幸抽到入住也一定非常困難生活,而且租下去絕對無法存錢。
     
    明倫開出來的二房型,27坪2房1廳1衛費用在21,900到24,800。我這幾年在台北生活所找的租屋,大概都是找室友搭找2-3房,我以個人負擔一萬多為上限的價位找,這樣的房型跟價格在台北租屋市場中努力找夠幸運有耐心還是有機會找得到的,通常是沒有電梯高樓層的老公寓,像我回宜蘭前在民權西路捷運站旁離站走路約一分鐘所租的三房30坪無家具公寓四樓27,000,我要說的是,坪數也好裝潢也罷,最終還是在收入能付出多少來租屋做優先考慮,月薪只要是在三四萬範圍的人,在不考慮存錢及孝親的情況下,要活得有「保險」(出意外有錢看醫生不用靠家裡救濟),最多也僅能付一萬上下在租屋上。對我來說,二房型不過剛好能讓一個上班族住得體面一點、少爬一點樓梯,在租屋市場是找得到的珍貴物件,但要說是社會住宅我覺得實在太不要臉。
     
    而這次連柯文哲自己本人被點出來都鼻子摸一摸說要檢討,被外罵翻到不行的三房型,是3房1廳2衛格局,含公設44坪。第一階36,000,第二階36,700、第三階與家庭年總收入140萬以上158萬以下的租金為40,500。老實說,這種天價,我怎麼想都只有做生意不開發票的那種人可以入住,這種價格房型到後面就可能因為沒人承租宣告規劃失敗而打包賣一賣反從買賣房地產獲利而失去蓋社會住宅的用意,如果有人得以用弱勢身份還有能耐以這個價格承租真的拜託務必查一下是不是逃漏稅,不然哪種弱勢付得起。

    總而言之,柯文哲濫用了「居住正義」及「社會住宅」的詞彙,在價格上破壞了定義、拉低了社福水平。彷彿做房屋租賃事業的這些職業房東們只要性價比接近【明倫社宅】這案的都是在做社會福利事業,這個價錢以下的就變成大慈善家,租屋價格再加個一兩萬的離譜價格才是市場行情。
     
    公共造產是公共造產(或公營事業)、社會住宅是社會住宅,兩者概念不一樣,就像你去麵攤跟麵攤大叔點:「我要一碗餛飩麵,不加餛飩改拌肉醬。」那你點的就不是餛飩麵而是乾麵啊!

    如果建造這個案子是政府看準租屋市場能夠為政府獲利要進場,把當房東當作公營事業,我們稱這種政策做法為「公共造產」,也就是地方政府依其地方特色及資源所經營具有經濟價值之事業,雖然直轄市不直接叫公共造產,且【明倫社宅】的收益要替台北市政府獲利要非常長的時間,但因為大坪數高租金規劃太爛沒有人租得起而政策成效不彰然後順勢轉賣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住宅之所以加上「社會」,在於其有五個特質:國家支持興建、國家補貼、地方政府或非營利組織執行住宅管理、非市場租金、以及低所得家戶居住。[1] 這個案子如果全符合以上條件,那就不會被大家幹爆,柯文哲也不會說要檢討。
     
    關於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模式,供給的對象與方式也有嚴謹定義,是以低於市場租金或免費出租給所得較低的家戶或特殊的弱勢對象的住宅。[2]這包括:
    (一)絶對經濟與社會弱勢者:也就是一輩子買不起房屋的人,能有「永續的社會住宅」安居。
    (二)相對經濟弱勢者:年輕人出外工作、結婚生子、財務不穩定,可暫住「中繼的社會住宅」安居,待有能力時,始進入資本住宅市場購屋。
    (三)一般民眾:藉社會住宅宅數之增加,成為抑制房價之調節閥機制,進而讓一般階級有適當住宅安居。
     
    現在的租屋網站上面有很多我這輩子不會考慮租的天價物件在上面,至於會不會因為明倫案的價格定錨,使得這些離譜價格被定義成市場行情,或是這些離譜價格是要回頭去定義這個案子開的條件就等於社會住宅,這部分得再花更多時間與心力研究調查。但租不起就是租不起,我不認為會因此可以長期炒高租屋價格多少。
     
    台北的租賃住宅市場特別糟糕不是一天兩天,明明台北市政府推出來的明倫案只是一般上班族勉強能夠負擔堪稱正常價格(而且還不是全部的房型),就已經有許多人覺得低於行情,只是他們也不敢提弱勢租不租得起只敢談低於行情啦。

    這案的貢獻,就是台北市政府來當房東將出租物件的環境略微提升至現代人生活品質最低標準,在裝潢跟坪數上導正了租屋市場上各種可怕房屋物件的風氣:不是「登王座廁所」 或「陽台放床當房間出租」那種鬼物件。要說履行居住正義就太離譜了,這是社會住宅那我想我們離真正的「租得起,能住人」居住正義還很遙遠。

    至於說嫌貴不要住台北市的,我同意啊,那就別叫社會住宅,建議改叫上流社會住宅。
     
    --------------------
    明倫公宅的入住分級標準與房型詳細資訊,可參考大同區明倫社會住宅 https://www.public-rental-housing.gov.taipei/Rental/Site/minglun/1
    --------------------
    引用:
    1.林萬億,「論我國的社會住宅政策與社會照顧的結合」,國家政策季刊,2(4),55-82,2003。
    2.台灣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整理之「台灣社會住宅說帖」, 2020/11/26 ,http://socialhousingtw.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_04.html.

  • 建造費用定義 在 Shika的日本生活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3-24 17:30:41
    有 35 人按讚

    《在日本租房的大小事》
    ---------------------------------
    Shika剛來到日本時
    住的是工作單位「教育委員會」幫忙找的房子
    所以沒有經歷過找房子的大小麻煩
    直到後來自己搬出來
    才知道在日本租房子有多麽麻煩 OQ
    今天就來分享一下日本租房有多囉唆(?)
      
      
    【日本的租屋有哪些種類?】
      
    如果是懂日文的朋友,
    走在日本住宅區會發現公寓有各種不同的華麗叫法。
    這些大多都是其他國家來的外來語,像是:

    ・ハイム (heim):德文「家」
    ・ヴィラ (villa):英文的「郊外宅邸、別墅」
    ・カーサ (casa):義大利文的「家、住宅」
    ・レジデンス (residence):英語的「宅邸、官邸」
    ・パレス (palace):英語的「宮殿、公邸」
    ・メゾン (maison):法文的「家」
    ・コーポ (cooperative house):和製英語的「共同住宅」

    一開始Shika也被搞得很困惑,後來才發現上述的叫法,
    有時是建設公司為了讓房子名稱聽起來比較有個性而加上的別稱。
      
    通常在談論租屋的房子時,除了單戶透天厝的「一戶建」,
    比較常用到的兩個分類為:

    ・アパート (apartment):和製英語的「公寓、共同住宅」
    ・マンション (mansion):英語的「豪宅、大廈」

    不過在日本,マンション (mansion) 也是指「公寓、共同住宅」
    既然都是公寓,那他們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於法律上,並沒有明確定義他們的不同,但一般的分類方式為:
    アパート (apartment):木頭或輕質鋼骨為支柱建造而成的2-3層公寓
    マンション (mansion):鋼骨+鋼筋混凝土(SRC造) 或是 鋼筋混凝土構造(RC造) 的3樓以上鋼筋水泥公寓
      
    以結構上來說,「マンション」比「アパート」來的堅固,隔音性能也比較高。如果是大型的「マンション」,有時還有監視攝影器、自動鎖大門、太陽能發電等高機能的設備。
    而「アパート」建造成本較低,所以與「マンション」相比,房租通常比較低,管理費也相對便宜。
      
    當然,以上只是一個大概的概念,房租還是會隨著房子新舊與建設公司而有所不同。年數低的「アパート」比老舊「マンション」來的昂貴,也是常有的事情。而且兩者之間的界線並沒有明確規範,所以分類還是取決於建設公司。
    但一般還是有「マンション」比「アパート」高級一些的印象。
      
      
    【日本租房的初期費用?】
      
    在日本租房子最麻煩的事情就是
    要繳一堆大大小小的費用囧!!
    每搬一次家就會有破一次產的感覺
    那到底是要繳哪些費用呢?
       
    ◎禮金:金額通常為1-2個月份的租金,是搬進去時要支付給房東的一筆小費,退租時不會退還。
    關於禮金的由來有兩個說法,分別是:
    ・「謝礼金」:關東大地震後,因為災害造成住房短缺,所以房客會包禮金給房東,好獲得優先租屋的資格。
    ・「ご厄介金」:在高度經濟成長的環境下,許多年輕人隻身去大城市租屋工作。出於擔心,父母們會包錢送給房東,請房東多多照顧自己的孩子,近而演變成禮金的習慣。
      
    ◎敷金/保証金:類似於押金,金額通常為1-2個月份的租金。當房客退租時,如果有任何尚未支付的費用,或是房屋有損毀的部分,賠償費和清潔費等會從敷金扣除。剩下的餘額,會退回給房客。(也有押金是完全不給退的,依照每個地區與房東規則會有些變動,像是「敷引き」就是完全不退還的押金,因此看房要小心,「敷金2カ月」和「敷引き2カ月」是完全不同的!)
      
    ◎管理費 (共益費):公寓的清掃費以及管理費,有時會固定包含在房租裡面。
       
    ◎仲介手数料:金額通常為1個月份的租金,是支付給仲介公司的費用。
      
    ◎保証料:如果房客有拖欠租金的情況,保證人需要對租金負責。一般會找親人作保證人,外國人士則可以找公司或是同學。在沒有保證人的情況,則需要使用保證公司,每個月或是每年定期繳交費用。
      
    ◎火災保険費:針對火災/漏水等損害的保險,期間約為2年,一個人住的話金額通常是1萬5~2萬左右。
      
    ◎更新費:日本租約很多都是以兩年為基準,若租約到期時決定要續約,需要支付租約更新費,費用約為1個月份的房租。
      
    ◎鍵交換費用:退租時房東會向房客收取費用來更換房間的門鎖和鑰匙。
       
    是不是看完覺得眼花撩亂呢?
    雖然不是每個租屋處都需要上述這些費用,但不管如何,如果是有考慮來日本工作留學的朋友們,最好有心理準備在前期會花上一筆費用安置!
       
    如果想節省費用,現在有許多地方是不需要「礼金」以及「敷金」的,可以把這免礼金與免敷金設定為搜尋條件。
    與房東談合約時,也可以交涉減免「更新費」的費用呦。
    Shika 自己搬家的時候,就是找沒有「礼金」「敷金」的房子!
    另外以 Shika 的經驗,若在日本要搬不止一次家,透過同一間仲介找房子,有時也可以成功減免一些費用。
       
    根據 Suumo房屋租賃的建議,房租金額最好控制在手取り的1/3以下。(手取り:扣除稅款跟保險等費用以後的實際收入)
    租屋前評估狀況真的很重要呀,尤其在國外時
    千萬不要在日本留學/工作時,錯租了過於昂貴的地方,而被房租壓得喘不過氣 OQ
       
       
       
    ┌────────────────────┐
     以上資料皆參考下面連結所撰寫
     有些資訊會依日本地區有所不同
     如資料有誤,還請溫柔拍打提醒
    └────────────────────┘
       
    ---------------【參考資料】---------------
    ○LIFULL HOME’S 「住まいのお役立ち情報」
    https://www.homes.co.jp/cont/rent/rent_00077/
    ○CHINTAI情報局「建物の呼び名の違いは?」
    https://www.chintai.net/news/2017/08/03/2914/
    ○SUUMO「部屋探しに関わる「お金」について知ろう」
    https://suumo.jp/article/jukatsu/chintai/heyanojyoken/955/
    ○SUUMO「保証金とは?敷金・礼金とどう違う?」
    https://suumo.jp/article/oyakudachi/oyaku/chintai/fr_money/hosyokin/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