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延宕模仿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延宕模仿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延宕模仿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延宕模仿意思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閱讀前哨站,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抽獎贈書活動】《#最高學習法》x1本 🙋為什麼在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是老師?因為我們必須透過如何「教」,才會知道如何「學」;透過如何「記」,才會明白如何「讀」;透過如何「聽」,才能夠練習如何「思考」。 📚介紹一本對「#教學和學習」有著深刻洞見和啟發的書。 ✍️閱讀心得 https://readi...

  • 延宕模仿意思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22 10:12:20
    有 110 人按讚

    【🎁抽獎贈書活動】《#最高學習法》x1本
    🙋為什麼在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是老師?因為我們必須透過如何「教」,才會知道如何「學」;透過如何「記」,才會明白如何「讀」;透過如何「聽」,才能夠練習如何「思考」。
    📚介紹一本對「#教學和學習」有著深刻洞見和啟發的書。
    ✍️閱讀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start-influencing/
     
    【這本書在說什麼?】
     
    《最高學習法》的作者是教育神經科學領域的專家傑里德.庫尼.霍維斯(Jared Cooney Horvath),他擅長人類學習、記憶和腦部刺激的相關研究。他在這本書的一開始,就直截瞭當地說明寫這本書的目的:

    我會探索腦科學研究,深入分析各種心理現象,再運用一些有趣的實驗,向你說明十二個關於人類如何思考、學習與記憶的核心觀念。我的目的除了幫助你運用這些觀念,也要你深刻了解它們,確保不管在什麼樣的狀況或環境裡,你想傳達的知識都能真的被理解、記住,也能發揮效用。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特別,書的本身就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簡報演講。作者透過書頁之間不同的編排方式,完美詮釋了自己的理論,我在讀的當下已經很驚訝,讀完之後更是佩服。附帶一提,這本書最好去買「紙本書」來讀,電子書效果會大打折扣。

    一本教人如何讓訊息「深植人心」的書,讀完之後也的確讓這些概念「深植我心」,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示範?以下摘要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重點精華,試著讓你理解為什麼「教學和學習」是一體兩面且息息相關的事情。
     
    1.文本和口語
    閱讀文字的同時沒辦法聆聽他人說話。

    你有沒有看過一種簡報者,喜歡在簡報裡面塞進大量的文字,鉅細靡遺的程度簡直就像一頁報紙?這種報告的方式,被作者直接宣判死刑。研究證實,人沒有辦法同時「閱讀文字」和「聽懂別人說話」。

    如果你是聽眾或學生,你不可能一面理解你在讀的文字,同時聽懂你聽見的口語。所以聽講時的學習策略很簡單:「只鎖定演講者」。不要同時讀文字和聽演講,那樣只會削弱你的學習效果。當然,如果演講者懂得適度停頓,你還是可以讀一下投影片上的文字。

    如果你是演講者或簡報者,一場吸引人的演講,必須注意幾個重點:簡報上的只用極少文字、不要照著唸出投影片的文字內容、講義也不使用太多文字。當你的聽者在閱讀和聆聽之間頻繁切換,會大幅減損對你演講內容的記憶。

    2.圖像和口語
    聽演說時觀看圖像,有助於增進學習與記憶。

    圖像比起文字,有兩個巨大的優點。第一個是「便利性」,想像你用一段文字描述科學怪人,別人可能要花30秒才能讀完;但是當你秀出一張科學怪人的照片,別人只需要不到0.2秒,就能辨認出那是科學怪人。第二個是「明確性」,如果在同樣的半秒內,別人只讀了科學怪人四個字,但每個人腦袋裡的科學怪人,或許長相都不一樣,各自有不同的版本。但是一張科學怪人的圖像,每個人看來都會是一樣的,不會有同一段文字帶來不同想像的問題。

    單獨使用聲音訊息效果還不錯,單獨使用視覺訊息效果也不差,可是聽覺搭配視覺,也許能創造超凡效果。

    3.空間
    可預測的空間配置釋出心理資源,有助於增進學習與記憶。
    我們形成所有記憶的時候,都會連同周遭的「空間」資訊一起記下來。例如讀書的時候,看到序言的某段重點,你會有印象這是在書本反沒幾頁的時候讀到。這些空間資訊,有助於「喚起記憶」,想起那些過去學習的經驗和資訊。記憶時的空間資訊還扮演另一個角色,那就是「預測未來」,例如你會預期運動比賽的比分板出現在右下角、網頁的設計總是卷軸式往下。應用到自己的簡報上,確認講義與投影片的格式一致,在需要聽眾專心的段落,也需要保持每張投影片格式一致。

    4.情境和狀態
    人們練習的所在地和練習時的感受,會形成他們所學內容不可或缺的面向。

    練習時的所在地講的是「外在環境」,假如你總是喜歡在星巴克念書準備考試,你的這些記憶很可能都會跟咖啡、店內的擺設、店員的微笑有關。當事後要回想起這些記憶,可以試著回想自己待在星巴克的感覺。

    練習時的感受講的是「內在環境」,也就是當下的情緒。作者舉例當你聽聞黛安娜王妃死訊的時候,內心感受到無比傷痛,此後你對這個記憶的所有細節,都會伴隨著當下的哀傷情緒。

    如果只是單次活動,訓練情境最好模仿場地情境,當你上場時就能倚賴情境帶給你的提示,例如:在教室的期末考、大會議的年終報告、在當地劇場的試鏡活動。

    如果要多次彈性運用,就混合不同學習情境,讓自己在不同的地點跟心情下練習,例如:撰寫任意主題的文章、給十幾名客戶的文案、即將巡迴演出的舞台秀。

    5.多工能力
    人類不能一心多用,這麼做會影響學習與記憶。

    眾多腦科學的研究指出,99%的人是無法「一心多用」的。也就是說,你如果覺得某個人特別擅長「多工」,可能只是他在不同任務之間切換得比較快而已。要達到最有效果的學習和記憶,終究都回歸到一個字:「一個時間只專注在一件事」。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在「設定目標」上。你如果設定遠大的單一目標,就更容易陷入一心多用。結果就是計畫延宕、表現變差、降低自己對技術和能力的信心。比較小的目標不但可以避免一心多用,還能加速計畫完成、增進成果、提升信心、加深學習效果。

    一個人能一面安穩地開車、一面接吻,只是因為接吻不夠認真。

    6.交錯
    練習過程中交錯各種技能,有助於增進臨場表現與技能遷移。

    作者舉網球為例,如果你單獨練一個動作練很久,頂多只能提升那個動作的熟練和精準度;當你試著混和不同的動作交錯練習,有助於提升臨場反應。因此,刻意練習有利於提升單一技能,交錯練習有利於融合彈性技能。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可能會喜歡玩腦力訓練遊戲(例如APP),然而,研究成果指出:「腦力訓練遊戲不能增強記憶力或智力;它們只能讓你更擅長…腦力訓練。」

    7.錯誤
    接受錯誤有助於增進學習、記憶與預測。

    當人類碰到跟自己舊觀念不符合的事情時,會感到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正是這種感覺,讓你對一些「錯誤」後的更正可以刻骨銘心。當我們接受那些具有挑戰性和令人困惑的事情,短時間可能看起來沒有進不,但長時間修正下來,成長與創新能力會逐漸提高。

    利用錯誤學習的另一個關鍵是「接受反饋」,無論是來自於別人或者自己的。反饋就像一個導航裝置,讓自己搞清出你現在身在哪裡、要往哪裡去、下一步改怎麼走。缺少反饋的學習,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向,甚至滯足不前。

    8.回想
    回想(有別於複習與再認)能建立更強、更深、更容易存取的記憶。

    這個研究結果可能和你我小時候接受的觀念不太一樣,我以前認為重複不斷地閱讀某一個段落,就會記得比較深。然而,研究指出,最強大也最有效果的記憶方式,其實是透過「回想」。為什麼你越常回想某個記憶,它就會越深刻、越難忘?

    腦科學指出,記憶就像叢林裡的小屋,只要我們持續提取(也就是開闢路徑),隨時都能取用。唯有當我們停止存取記憶,它們才會被枝枒與雜草掩沒,遺失在叢林裡。因此,「提取記憶」是形成深刻、持久又易於存取的記憶的關鍵。

    我們並非思考我們記得的事,而是記得我們思考的事。

    9.促發
    預先啟動知識、期待和策略,來增進他人的學習。

    這個章節是整本書裡,我還沒辦法完全理解的地方。「促發」大致上的意思是,大腦會保留最近的聯想,將它們和新的資訊連結,利用這些聯想力,設計特定的策略,達捯引導學員理解、反應和表現的效果。我學到的應用是,如果當一個講師或簡報者,第一印象很重要。

    例如你在正式的公司簡報場合,如果身穿合身的襯衫和領帶,會給聽者正面的促發,聯想到專業的形象。如果很邋遢穿著鬆掉的T-Shirt上場,會給聽者負面的促發,對你的演講內容聯想起不專業的印象。

    10.故事
    利用故事增進理解、引導思考並形成記憶。

    為什麼對一位厲害的教學者來說,懂得如何說「故事」很重要?有兩個強而有力的科學依據。

    第一個是人們在聽故事的時候,腦袋會分泌「催產素」,這是新生兒出生的時候,對母親產生依賴和親密感的來源(知道床邊故事的重要了吧)。這也是讀者和聽者會對說故事的作家和講者產生依戀的原因。

    第二個是人們在聽故事的時候,當你聽得越沉浸,就越會跟演講者產生一種「神經耦合」,你的大腦會開始試著模仿說故事的人。意思是你跟講者的腦波逐漸同步了,你會受他的思考模式影響,漸漸地對他產生認同感,也會開始喜歡對方。

    11.壓力
    適度壓力有助於增強記憶與一般學習(不過高度壓力與零壓力可能有害)。

    如果你想要達到有效果的學習,記得一定要給自己「適當的壓力」。當你遭遇壓力時,攻擊記憶神經元的皮質醇蜂湧而出,支援鞏固記憶的蛋白質迎面回擊,如果達到一個動態平衡,最後海馬迴的記憶神經元會得到修補,就很像森林裡的種子持續萌芽一樣。

    反而,「太強烈或持久的壓力」會造成皮質醇戰勝,造成海馬迴萎縮,嚴重甚至會帶來記憶抹滅。「完全沒壓力」則不會觸發任何的戰鬥,你的海馬迴和記憶神經元年久失修,結果就是你很容易遺忘,未來越來越不容易記憶新東西。

    12.分散
    把練習時間切割為幾個分散段落,可以增強記憶、提升學習效果。

    相信大家都當過學生,體驗過那種「臨時抱佛腳」的感覺,趕在考前一刻才發憤圖強,密集在短時間內死背大量東西。當然,不需要研究證明你也知道,考完試的隔天,你大概已經忘記90%以上的東西了。

    研究指出,有效率的學習方式,並不是短時間密集吸收。你反而要把學習的內容「刻意分散」在不同的時段學習,例如你要學習新的數學觀念,分散在星期一、三、五各花一小時學習,會比起在星期一連續學習三小時來得好。
     
    【讀紙本書或電子書學習效果比較好?】
     
    這個問題,在這本書裡面獲得了有科學根據的答案。根據研究,腦中有一塊叫做海馬迴的組織,人類為了產生「長期記憶」,這些記憶的內容必須透過海馬迴上面的「位置細胞」才會產生。位置細胞會把記憶當下的「空間資訊」埋藏在每一個新產生的記憶裡面。

    所以你會「感覺」在讀紙本書的時候,某些重點就藏在書裡的某個「厚度」,原因就是這樣。紙頁上的資訊,會存在一個清楚明確的三度空間裡。翻書的定點是你此刻正在生成記憶的一部份,未來可以充當回想這項資訊的引導提示。

    這邊也讓我回想起之前讀《雪球速讀法》時,作者也討論過這個議題:「拿起這本書的感覺、厚度、重量、封面,都會成為記憶的入口,喚起閱讀時的經驗。電子書閱讀器缺乏這些特徵。」。所以說,如果你的目標是學習與記憶,那麼你應該選擇紙本。
     
    沒有任何事物會消亡,它們只是偶爾沉睡、被遺忘。
     
    【後記:你學會了嗎?】
     
    在我讀完《最高學習法》之後,試著用「分散」的方式,隔一天再複習了一次,然後再隔一天用「回想」的方式,用自己的話直接寫下這篇文章70%的內容。寫完之後發現有一些觀念沒有記得很熟,就再回頭把書裡的資訊複習跟回想一遍。

    這次的練習給我的具體感覺是,透過認真回想寫下來的東西,會有一種「融會貫通」的感覺。對那些回想不起來、或者寫錯的東西,當我回頭重新讀過後,蓋上書本再回想一次,就有一種「錯誤被更正」的感覺,反而更讓人印象深刻。

    聰明的你讀到這裡應該發現了,這篇文章其實就是我讀完這本書的讀後練習(很騷的操作有沒有?)!這套方法,或許也是一個可以用來寫「讀書筆記」的好方式,不但可以寫得快,也會讓記憶更加深刻,以後的文章我也會再試試看這種寫法。

    最後,我非常推薦這本淺顯易懂、易用的書,給還是學生的你,看懂大腦如何學習,你會學得更好;也推薦給在職場的你,看懂大腦如何吸收,你的簡報會更有成效;也推薦給講師或行銷人員,看懂大腦如何聆聽,你的教學和文案會更深植人心。
     
    【抽獎辦法】感謝 大田出版
    1、抽出「1本」《最高學習法》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最喜歡的老師或演講者是怎麼教學的?他做了什麼讓你印象深刻的事。例如:「我喜歡大學的物理老師,他會用簡單的圖表呈現複雜的觀念」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08/25(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1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08/27(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 延宕模仿意思 在 王意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2-20 00:05:59
    有 264 人按讚


    6 點大人壞習慣,小孩子請勿模仿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孩子從大人的身上看到什麼,往往就容易學習做到什麼。孩子總是像一面鏡子,反應著大人們的一舉一動,無論是想法、情緒或行為舉止。

    但是大人們卻似乎容易看不見這些。因此,以下6 點大人壞習慣,小孩子請勿模仿。

    (1)當孩子在胡鬧發脾氣,大人們也不示弱跟著瞎起哄。

    常在演講與諮商中,提醒著父母,當孩子情緒激動、發脾氣,這時你的冷靜、淡定、少刺激,是面對孩子情緒波動的基本原則。當孩子的情緒像海嘯,實在很難在你的嘮叨、囉嗦、講理、指責、糾正,甚至於跟著以牙還牙發起脾氣來,他的心會靜下來。

    如果你期待這場胡鬧能夠適時結束,孩子的激動情緒能夠平復。請先讓自己平穩,冷靜以對會是最好的情緒示範。但如果你選擇像地殼板塊碰撞,和孩子的情緒瞎起鬨,那麼一場親子的情緒地震,可以預期即將轟隆轟隆引爆。

    (2)當孩子在鬧脾氣須要靜,大人們總是趁勢說個不停。

    我常常和父母分享一件事,在處理孩子的情緒時,雖不至於需要翻農民曆,但總得選個良辰吉時。但常常遇到的情況是,父母總是急於在當下就想要「處理」孩子的問題。而這裡的「處理」,大都是想要用說理來解決。

    說理,不是不能說,而是要選對時間說。試著先讓孩子的情緒,在時間的醞釀下,先趨於冷靜、緩和。把處理的時間先延宕,屆時再和孩子討論。但與其說理,我想試著反映孩子的情緒先同理。

    (3)孩子用打解決問題不行,大人用打解決事情可以。

    我常常強調一件事「打小孩,勝之不武」。面對眼前力量微弱的孩子,說真的,有本事等孩子長大再來較勁。當然,屆時父母也不太敢招惹,特別是孩子已經比我們高、比我們壯、比我們有力量。

    打小孩,到底是要教孩子什麼事情?這一點,為人父母請先想清楚。打,多少你在示範問題解決的方法,雖然這是挺糟糕的方法。打,多少也在告訴孩子你也已經沒有步數,不知道該如何教他。

    (4)對於孩子的讚美與鼓勵很抽象,對於孩子的批評與糾正很具體。

    你是否曾經停下來思考過,對於孩子的表現,我們常常是兩個版本。「嗯,讚!很棒!好厲害喲!」面對孩子的好表現,你是否容易像是在臉書上,按個「讚」,就雲淡風輕地隨塗鴉牆輪轉而過。說真的,孩子還是很難知道自己的好表現到底是什麼。

    反而很常見的,面對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或者沒有達到如你預期的表現時,我們的批評與糾正的反應,反而鉅細靡遺地說得清清楚楚。當然,你會想著,這樣孩子才會印象深刻,日後才會改變。但很抱歉,往往結果非如你所願。

    (5)對於孩子的好表現理所當然,對於孩子的壞表現不知所以然。

    一個孩子表現出符合情境的好表現,其實也是一種需要透過學習而得來。請記得對於孩子的好表現適時給予回應,縱使只是一個眼神,只是一句話,只是一個擁抱或拍拍肩膀都好。這時,孩子未來重新出現類似的好行為,頻率會比較高些。

    然而,你或許觀察到孩子出現了所謂的壞表現。當然,你也不允許孩子如此繼續。但是問題在於,是什麼樣的原由導致眼前孩子的模樣,就擔心為人父母不知道所以然來。了解孩子,需要你平時多多細微與敏感的關注。

    (6)對於孩子的好表現忘得快,保存期限短;對於孩子的壞表現記得牢,防腐劑加滿包。

    孩子是需要被肯定的,特別是自己曾經有過的好表現,如同一張張美麗的照片被翻閱,一篇篇動人的文字被分享,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很棒的肯定與激勵。請多拉長對於孩子好表現的期限,讓他知道自己在父母的眼中,是被肯定的。

    對於壞表現,是否都不應該嘮叨、抱怨,我想也不盡然如此。但有意思的是,一次次的嘮叨、抱怨,不時在孩子的耳朵旁放送。要嘛,唸唸唸就產生效用。不然如果作用不大,還是建議你,換個肯定的方式,孩子的表現會有微妙的變化。

  • 延宕模仿意思 在 Jivan小天涯手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02-06 22:49:42
    有 257 人按讚

    • 1Y1M • 教養小巧思:用一個「等待」的手勢,培養孩子未來的挫折忍受度💪🏻

    一定覺得很奇怪,許多父母都會對孩子說「等一下」,這句話到底有什麼重要的⁉️而「等」又跟「挫折忍受」有什麼關係❓

    先來分享一個教育學裡的專有名詞:「延宕滿足」✨,意思就是孩子能否在獲取渴望前,能克制衝動的能力;而能克制衝動、自我約束的能力,往後將影響孩子的堅持度、專注力、情緒控管,也較能忍受挫折。因為「延宕滿足」表示孩子能為了更大、更好的目標而忍受當下的狀況,他願意延後他的成就感。然而,雖然「抑制」的能力普遍在三歲之後才發展出來,但對於目前一歲近兩個月的小Jivan而言,我已經發現能溝通的他懂得什麼是「等待」,他能稍微克制自己的「身不由己」,除了等待之外,他能夠從眾多想要的東西中挑選一個自己要的,「對,就是只有一個,你的等待換來『一個』你真正需要的」☝️1️⃣。

    可是我怎麼讓小Jivan冷靜下來等待呢❓我會說「等等」並配上一個自己與孩子理解的手勢(右手拍左手背)✋️🤚,這時小Jivan便會重複說「等等」,也自己拍打手背。拍打的這個動作,一來轉移他的注意力(模仿媽媽動作),二來他了解「等等」帶來的因果關係:「只要我耐心等一下,媽媽就會來幫我,我就能被滿足。」🙂

    當小Jivan有需求、或是他對某物有渴望感的時候,就是他心裡需要被「滿足」的時候,但因為他的能力仍受限於年紀,必須借助大人的幫助;譬如他想要吃百香果,但他無論怎麼啃都吃不到果肉,他就會來找我,把百香果遞給我,眼神認真看著我若有所語的樣子,意思就是他需要妳幫他切開。可是,我手邊正有其它事在忙,我要堅定地讓小Jivan知道:「媽媽會滿足你的需求,但是你必須先等待我忙完我的事,不是你想要怎樣我就應該馬上怎樣。」

    我相信許多人都會對孩子說「等一下」!無論是大喊、不耐煩,或輕聲細語,但是單純要孩子等待其實無法達到「延宕滿足」的效果,年紀越小的孩子在等待時,越需要注意力的轉移,當他還沒有能力自己轉移時,大人就必須有策略地培養他「暫時」抽離的能力。又有的人,會馬上放下手邊的事情去滿足孩子,一邊說「好了好了媽媽來了」,這樣不但會養成孩子喪失等待的能力,也會變成孩子「想要什麼就非得馬上到手」的霸道個性。😤🙅🏻🙅🏻‍♂️

    剛出世的寶寶有需求需要被馬上滿足,所以我一開始的確是「有求必應」,大約從小Jivan八個月逐漸有理解能力時,我便開始使用我們獨有的「等等」手勢,即便是等幾秒鐘,我仍會與他練習「等等」,並清楚讓他知道只要我說「等等」後就一定會得到滿足,如果真的是不行的事指令就不會是「等等」。記得第一次被我荷蘭婆婆看到時她還非常好奇我在做什麼,有時我也不免覺得自己好奇怪🤦🏻‍♀️😜!直到現在,狂野的小Jivan已經完全沒有用哭鬧的方式要我馬上為他做什麼過,只要我一說「等等」他就能安靜下來,甚至我什麼都不用說,只要看著他拍拍手背他就會模仿我而稍微冷靜,有時還一邊哭一邊拍拍手背說「等等」,「好想要啊!可是要忍住等待媽媽」,那模樣真是又可憐又帶點成熟懂事。😂😘

    前幾天還發生一件有趣的事:吃完飯我在洗碗盤,桌上放著一盤剛切好的蘋果,小Jivan背對我伸長手要去勾盤子拿蘋果,幸好我頭一轉看到,怕他整盤拉過來掉到地上摔破,趕緊說:「等等喔」!小Jivan根本沒看我,光聽到就馬上收手回來做出「等等」手勢,safe‼️後來我洗好碗才過去拿給他吃,「好棒喔有等等媽媽耶!」有表現耐心的行為後別忘了給予稱讚。👶🏻👏🏻

    「沉著等待需求被滿足的過程」,即便距離「延宕滿足」的能力還有一段路要努力,但希望透過天天重覆這般教養的小動作,能讓小Jivan明白:「在成長的路上,許多時候、許多事情,我們,急不得。」🌱

    #延宕滿足訓練
    #挫折忍受度
    #教養小巧思
    #等等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