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廣告燈箱價格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廣告燈箱價格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廣告燈箱價格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NFT 如何扭轉創作者在數位世界的困境◼︎ 距離我上一次發行 NFT 〈知的所有〉已經過了快三年,接下來我將陸續推出新的 NFT,雖然這個詞從去年開始變得比較常見,但近來還是有不少人問我 NFT 到底是什麼?對音樂產業的意義又是如何?我想還是有必要好好說一下。 「什麼是NFT?」 用一個實...
廣告燈箱價格 在 Zhou Yongyou 周永祐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6-18 18:08:04
作者名 :周永祐(本帳號為展售作品之藝術家本人) 作品名稱: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作品年代:2016.05.29 作品尺寸:本版為 45x45cm 原色版,目前另有 50x50cm 黑白負片燈箱版、30x30cm 黑白版,其他版本不在此版數內 作品媒材:頂級藝術微噴於 Hahnemühle M...
廣告燈箱價格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NFT 如何扭轉創作者在數位世界的困境◼︎
距離我上一次發行 NFT 〈知的所有〉已經過了快三年,接下來我將陸續推出新的 NFT,雖然這個詞從去年開始變得比較常見,但近來還是有不少人問我 NFT 到底是什麼?對音樂產業的意義又是如何?我想還是有必要好好說一下。
「什麼是NFT?」
用一個實體的收藏來比擬,我上個月透過網路在紐約 Morrison Hotel 藝廊,買了一張 Jeff Buckley 《Grace》專輯封面攝影(如圖)。這家藝廊所售出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攝影師用原始的底片沖洗、簽名,再附上一張證書,若是限量作品還會寫上編號。
「這跟 NFT 有什麼關係?」
這就是一個實體世界的 NFT。
NFT 包含兩個部分——區塊鏈 token 和連結的內容。 Token 代表的就是簽名和證書,內容就是那張照片,只是兩者都是數位版的。
「但 NFT 的內容不用購買也可以得到。」
沒錯,所以購買 NFT 不是為了得到內容,甚至樂於和更多人共享這個內容,這是和實體最大的不同。
目前 NFT 競拍最高價的紀錄保持人——數位藝術家 Beeple,在數位藝術社群本來就頗有名氣,也累積了很多粉絲,但過去主要收入是來自接商業案而非創作。這個作品是他過去十幾年來,每天創作一件,累計超過五千幅數位藝術作品的集結,NFT 的內容則是把這五千幅作品拼成一個檔案,所以購買的人並不是買內容來欣賞的,因為每一幅畫縮小後都看不清楚細節了,真要欣賞,每一幅作品在網路上都看得到。購買的目的就是為了收藏。
這個改變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它產生了一個讓創作者和閱聽者雙贏的質變:
在數位世界裡,
過去,創作者銷售作品,必須限制內容的使用權。
現在,創作者銷售作品,是開放內容的使用權,並且鼓勵大家分享。
「所以買這個 NFT 買到什麼?」
買到的是這件作品的「由創作者所認證的所有權」。內容的部分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得到沒錯,甚至下載到硬碟裡,但只有持有這個 NFT 的人,可以說「我擁有這件作品」,而且在區塊鏈上做出無法偽造的證明。
「所有權的意思是著作權嗎?」
不是。就像你買一本書或一張唱片,你也不能隨意翻印這個作品,你只是擁有這個物件的所有權。
「那 NFT 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收藏的價值。
至於如何衡量這個價值,Beeple 在某一次訪問裡所提到的觀點我很認同,他表示,作品的價值來自於其受歡迎程度和流傳的廣度 (popularity),而數位作品因為沒有原始實體的存在,反而跳脫了空間的桎梏、可以用更多樣的方式被呈現,一幅畫可以出現在每個人的手機上、台北街上的廣告燈箱、紐約博物館內的 LED、東京的一棟建築物投影⋯⋯在不同空間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被呈現欣賞。
完美複製、無所不在,就像 Matrix 裡的電腦人 Mr. Smith,內容的病毒式擴散其實也就是這樣,而創作者也期待這件事的發生。
「所以 NFT 是不是都這麼貴?是在炒作嗎?」
作品的總體價值 = 單價 x 數量。一張經典唱片單價 20 美元好了,若賣 1000 萬張就是 2 億美金,那它的價值自然還超越前面 Beeple 的作品。所以創作者若是想讓粉絲們都能夠收藏,自然會提高發行量、降低價格,讓一般人也能入手。我認為若發行量和實體相當,那價格也不應該與實體有太大差距。
另外舉一個數位原生的例子,知名的 podcaster 寶博士日前在 OURSONG 發行 NFT,每個 NFT 就是一集 podcast,定價 8.4 美金(約 240 台幣)、總量 42 個,都是瞬間完售,等於為它的節目每集增加了 10000 台幣的收益。用 240 塊收藏一集你喜歡的 podcast 支持播客合理嗎?我覺得超級合理。
但高價是不是等於炒作?舉一個 Wu-Tang Clan 的例子,他們在 2015 發行了一張限量 1 張的專輯《Once Upon a Time in Shaolin》,最後競標以 200 萬美金拍出,但如果武當幫就是把這張唱片當成藝術品,只要讓一個人、而不是讓粉絲們擁有(這也的確是他們這麼做的概念),要賣這麼貴我也不會說是炒作。
若說的是二手市場的炒作,這不是只發生在 NFT,在實體世界一直都存在,但 NFT 在這方面有一個優點。
以前實體作品轉手賣出的利潤即便再高,也不會有一毛錢回到創作者身上,但目前幾個主流的 NFT 市場(包括 OURSONG),都採用了同一項標準,每一次二手交易都會回頭分潤 10% 給創作者,這讓限量作品即便在完售後,創作者都能持續享有作品增值的好處。這是唯有數位化才能達到的。
「所以這對音樂產業有什麼意義?」
過去 20 年間,我們不斷要在兩難間作出抉擇——到底要讓「內容有價」?還是讓「內容廣為散佈」?最後看來大家選擇了後者,讓音樂幾乎免費,再用其他的方式(演出、業配、週邊)來產生收益。
但難道,這兩者一定得二選一嗎?創作者真的無法直接靠販售音樂維生嗎?還是我們過去銷售的方式錯了?
沒有數位化的年代,我們想收藏一張專輯,很簡單,去買這張專輯的唱片,但購買一張唱片的目的不只如此,它還伴隨著「聆聽」的使用性。也因此,「使用」和「收藏」這兩件事是被綁定的,你必須收藏,才能使用。
iTunes Music Store 用數位的方式直接延續了這個概念(我以前創辦的 iNDIEVOX 也是),但隨著行動網路和智慧型手機普及,消費者選擇了串流。
如今,我們每天在影音串流閱聽各種內容,使用和收藏兩件事被分開了,使用內容不需要收藏、收藏也不是為了使用(買完黑膠唱片後還是主要用串流來聽的人請舉手)。既然如此,何不就把這兩件事分開?
「收藏歸收藏,使用歸使用。」
就像最前面提到的 Jeff Buckley 照片,我打算把它掛在錄音室的牆上,一邊看我的「歌神」一邊配唱。若純就使用性來說,我大可花 1/100 的價錢買一張海報即可,但透過收藏這件作品,彷彿我和影像裡的那一片刻有了更直接的連結。因此,我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收藏,使用是次要的。
記得幾年前我受邀去參加鄭麗君部長所主持的一場圓桌會議,她問我:「區塊鏈是否能解決盜版問題?」我的回答很簡單:「不行。」在數位的時代,沒有任何技術可以徹底解決盜版問題。
現在我依然這樣認為,但不同的是,若我們能破除從實體所繼承而來,「使用」和「收藏」兩種權利必須被綁定的觀念,那盜版的問題就可以直接被忽略,因為它無法傷害創作者應得的收益,甚至會為作品的帶來更大的收藏價值。
我想像我兒子 20 年後和他同學的對話會是這樣的:
「嘿,你知道最近 XXX 在 YouTube 破五億次點播的那首歌嗎?我超喜歡的!」
「我也是啊!我有它的 NFT!」
未來的世代,一切都數位化了、音樂隨處可得、人們生活在真實與多個虛擬宇宙之中,當他們喜歡一首歌、一支影片、一集 podcast,除了多點播幾次讓創作者得到微薄的分潤和求得到乾爹之外,要如何「收藏」作品來讓創作者得到更直接的回報?
我認為就是 NFT。
數位世界中「內容有價」和「廣為散佈」可以並存,我相信是創作者們的夢想,但現在,它真的有機會成真。
最後,我要來實踐自己所寫的,把這篇文章變成 NFT。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價值,你願不願意花 4.2 美元來收藏它?
購買這篇文章的 NFT:
https://www.oursong.com/song-share-card/jgrdenog
廣告燈箱價格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知多少年前,親戚在桃園青埔買了些土地,當時的地價約每坪二十來萬。後來這塊地方沉寂了非常久的一段時間,直到最近幾年開始瘋狂發展,過去土地價值二十來萬,現在光是房子的權狀一坪就要價二十多萬,後來真不知這位親戚是否有忍住那段黯淡無光的時日,若他成功忍過那段日子,現在應該已經發財了。
聽住在桃園青埔的朋友,不斷高呼青埔將來的發展性極高。不但有華泰名品城、新光影城,幾個月前IKEA開幕,這陣子話題性極足的X PARK水族館也粉墨登場。幸運的,齋主找了個平日時段,特地前往一探究竟,順道看看青埔如今的樣貌。
一個國家可以擁有怎樣的水族館,基本就等同於國力的強盛程度。不同於較屬偏僻的屏東海生館,要在地價昂貴的都會區,開設需要廣大空間的海生館,成本之巨大可想而知。這類大型水族館,除了要承擔鉅額的空間成本之外,相關硬體費用、海生動植物的購置及維護、人事費用等等,在營運正式開始前就虧了一屁股赤字,就算真的開幕,也不見得能持續吸引人潮參觀,畢竟相同的軟硬體,對於喜好新鮮事物的民眾來說,很難有長久的競爭力。齋主在X PARK開幕前,便不斷想起二十年前不斷於電視上廣告的台北海洋館,當時在士林風風光光,時至今日又有誰還記得呢? 因此我對X PARK特別在意,我希望它們能借鑒別人的失敗經驗,成功在青埔活下來。
我認為X PARK的策略頗為成功,卻是成功得令我感到無奈。
經營方似乎深知國人對於知識文化的不重視。館內最缺乏的,就是文字相關說明及介紹,極為巨大的水缸中,有著至少十來種不同生物,但旁邊卻只有其中一兩種魚類的介紹,且內容極為匱乏。經營者深知當代文化,館內最不缺的就是打卡點,不管是最大面的水族箱、水母壁、水母燈箱、海豹環景、企鵝餐廳等超多景點,可以讓網美在其中開開心心的拍上一整天。
不諱言,館內的視覺體驗確實極佳。看得出來經營者下足了苦心,壓克力透明壁材質相當不錯,雖然厚度肯定是有,但卻能感受到與海洋生物的距離不遠。看著鯊魚、魟魚在眼前游過,那種感受真不是普通的好。更別提當滿坑滿谷的水母在身旁,以及游來游去的海豹了。
票價550元,貴嗎? 其實我知道相對於這整間水族館的投入來說,這樣的票價完全稱不上貴,只是我們太習慣於公家經營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票價60元。相較之下或許感覺是貴了點,但考量到這是民營水族館,除了海生區還有熱帶雨林的少數動物。這樣的價格確實擔得起這樣的品質,也值得大家前往一遊。
不過還是得要抱怨抱怨。一間如此定位的水族館,如有計畫要長期經營,則必須也一定要具備教育功能,若單單只是拍照打卡專用的景點,那這種熱潮是極容易褪去的。就我所知館內並沒有專業導覽服務,也沒有導覽機,甚至連教育用文字內容都較少。營運初期,這樣的不足我能理解,但我最不能接受的是如此規模的展館,都開張營運了卻沒有自家的出版品。
出版品的形式很多。不管你是要販賣館內動植物的介紹,海洋書籍,甚至是適用於小朋友的幼教書籍,於商品部都是從缺的。我還怕是沒發現,特地向商品店的人員詢問是否有販售出版品,但很可惜的就是沒有。
即便我抱怨了這麼多,齋主對於X PARK的未來是客觀的。我希望這間都市水族館,能成功的在青埔活下來,並除了拍照打卡之外,於將來擁有更豐富的教育意涵。畢竟這樣了不起的投資和計畫,誰也不會希望最終的結果是令人失望的。我也非常推薦酸齋的齋友們,特地前往一遊,絕對不虛此行。
最後,實在是對青埔萬分佩服。這塊當初沒人要的鳥地方,竟然現在如此欣欣向榮。華泰名品城平日的人潮都嚇死我了,更別提每個櫃姐都告訴我假日時爆滿的人潮。加上附近的新光影城和IKEA,看來這地方確實比起甚麼淡海、副都心或是林口,更大有可為。
廣告燈箱價格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偉大祖國日常
【地鐵上的走馬燈】
看到這個時真的是...「小夥伴兒們都嚇呆了」。
我以為燈箱廣告已經是地鐵廣告的王道了,沒想到還有這種裝置在隧道裡的走馬燈式LED廣告。
現在不但車站裡有廣告、月台上牆面有廣告(日本那種架設在軌道旁的巨幅廣告真是美輪美奐)、車廂裡有電視廣告、座位上的廣告、中吊(水平吊在走道上方的橫幅廣告)之外,連窗外隧道牆面上也有活動廣告了,過往不想與其他乘客面面相覷的朋友,覺得行經地底隧道窗外毫無風景的朋友,目光又有了新的落點。
走馬燈的設計是要架設多少個螢幕呢?這種廣告的價格有多高呢?現在中國幹起資本主義可是比資本主義國家還更加資本主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