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4年前的今天
1651年10月31日
清改「承天門」為「天安門」
---------------------------------
人們一般認為蒯祥設計建造了聞名中外的天安門。其實蒯祥設計建造的不是天安門,而是天安門的前身「承天門」。
~~~
西元1417年(明永樂十五年),明成祖朱棣準備遷...
364年前的今天
1651年10月31日
清改「承天門」為「天安門」
---------------------------------
人們一般認為蒯祥設計建造了聞名中外的天安門。其實蒯祥設計建造的不是天安門,而是天安門的前身「承天門」。
~~~
西元1417年(明永樂十五年),明成祖朱棣準備遷都北京,派蒯祥等著名匠師分工負責皇宮建築群的設計和施工。蒯祥就精心設計了皇城正門,1420年竣工,當時叫「承天門」,為黃瓦飛簷3層樓式的5座木牌坊,是沿用唐代皇城正門的舊稱,表示皇帝「承天啟運」,「受命於天」。明英宗天順元年(1457)承天門被火燒毀,憲宗成化元年(1465)由工部尚書白圭主持重新修建。這回不再是牌坊,而是9開間門樓了,到了明末又毀於兵火。清順治八年,即1651年,世祖福臨重新修建這座城樓,改建以後,10月31日,將承天門改稱天安門,大體成了今天這個樣式。明、清兩朝,這兒是禁地,它只是帝王皇宮的大門,紅牆圍繞,庭院陰森。當時天安門面對著大明門(清代改稱大清門,後又改稱為中華門,解放後拆了),中間是禦道,兩旁是千步廊。從建承天門起,到1911年清王朝覆滅為止,除了皇親貴族來往出入,老百姓不准過往。大明門除隆重的典禮外,常年不開。封建帝王出入天安門有特定的日子,冬至到天壇祭天,夏至到北郊祀地,孟春祈谷,仲春耕田。皇帝出征,要在天安門前祭路。
~~~
天安門城樓的正脊和垂脊有些「壓勝」裝飾。這種古代方士的巫術,卻為城樓增添了神奇色彩。這種裝飾叫做吻獸,在天安門屋頂共有10個,傳說這是「九脊封十龍」,表示每天有10條龍來守護宮殿。在正脊兩端有龍頭形正吻,吻背上插著扇形的劍把,據說是為了防止它逃走,垂脊上有個仙人和九個走獸:龍、鳳、獅子、麒麟、天馬、海馬、魚、獬等。古代文人說這些吻獸是「躍蒼龍於瓦甍」,頗有趣味。傳說,南海有魚虯,尾似鴟,可激浪成雨,在屋頂上安了這種鴟尾吻獸,就能避免火災。
~~~
天安門是一座朱色宮牆中間聳峙著的一座雄偉的城樓。用白玉石砌成的須彌座,上有10多米高的大磚台,磚臺上有重簷的大殿,八角簷角分上下兩層,總高33.7米。城樓東西寬9間,南北進深五間,「九五」這數目是暗示帝王尊嚴的,共有向南的菱花窗門36扇,構圖單純整齊,花紋婀娜多姿。窗門下部是木雕裙板。大殿周圍有矮牆,牆內有白玉欄杆環繞城樓。在睛朗的天宇下,城樓上的黃色琉璃瓦閃耀著燦爛的光輝,顯得非常端莊。
~~~
天安門在1952年8月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充設備和修葺城樓,重新油漆一遍,它的面貌煥然一新,安裝了電梯和暖氣等現代化設備。這是從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以後,260多年來的一次徹底修繕。此後,天安門城樓在每年「5•1」和「10•1」兩個重要節日之前,差不多都要粉刷、裝修,使它永保容光煥發,和人民在一起共度歡樂的節日。
---------------------------------
更精彩盡在Facebook
日日歷史
請在Facebook追蹤我們 : https://facebook.com/daydayhistory/
#ilovehistory#history #chinesehistory #todayhistory #tagforlike#china #中國 #hkig #ig #everyday #memory #real #news #day #update #happyshare #happy #2pm #superjunior #summer #travel #apple #iphone6s #runningman #kpop #bigbang #love #fans #support
庭院大門樣式 在 社區力 empower and togeth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年度專書推薦|現代社會找回傳統價值—愛鄰舍如自己就把社區作起來】
文/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雖然我是在都市長大,卻曾短暫住過三合院。那是在高雄市四維路底的外婆家,現在是美麗的濱海觀光景點。當時,道路尚未拓寬,碼頭也未開放,走到路的盡頭,穿過一條小溪流, 就是外婆家的三合院。這個三合院沒有華麗的廳堂、美麗的護龍,倒是庭院的四周多了幾間親戚「純手作」蓋的房舍,遠親近鄰全都住在一塊。
三合院前有個小廣場,是停車、曬衣服、罵小孩、彼此照顧的空間。爸媽不在家,有人幫忙陪孩子,老大人不舒服,有人可以隨時照應,這是個社區,我們的社會原本就存在的生活樣式。
長大後,搬到都市的公寓裡,就是另一種風景了。曾經住在公寓的五樓,有天下班回家,家裡鐵門卻打不開,趕緊請鎖匠開門,原來大門被反鎖了。費了一番功夫強行開啟,沒想到家裡竟然被翻箱倒櫃,回頭一想,小偷光顧了。根據警方研判,小偷是從隔壁正在施工的大樓爬進來的,由於兩間房子棟距很近,小偷攀過了廁所的氣窗,先反鎖大門再偷竊,大概偷到一半時突然發現有人返家,匆匆地逃離。還好家裡窮,沒什麼損失。
事情一發生,就想起小學老師教過的守望相助,聖經說過的愛鄰舍如同自己。於是,匆忙地從五樓到一樓,一層一戶地通知鄰居,希望他們能夠小心門戶,保護家園。沒想到我一層一戶地提醒鄰居,鄰居卻不約而同地回答我:我們家前陣子也被偷了。小偷都是從氣窗爬進,算一下時間,竟然是先從一樓按著樓層慢慢地偷到我家,原來隔壁的房子蓋一層,小偷就來偷一層。 當我的鄰居一個個告訴我,他們家也被偷時,心裡忍不住大罵:被偷是不會講一聲啊!一樓說,二樓就不會被偷,二樓說、四樓說...... 我們家就不會被偷啊!如果我也不說,會不會再來偷第二次?第三次?小偷一定覺得,你們鄰居彼此不熟啊,也不會相互照應,一定可以個個擊破。
怪鄰居?但我們真的不熟。這大概是都市裡常有的景象,也是資本主義社會常見的畫面,一間間隔離的空間,一個個為求生存的自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明天在哪了,怎麼還會管得了鄰居?更別說什麼守望相助、彼此照應的社區感了。但也因為老死不相往來,如果有一天真的有人死在家中,鄰居大概也不會知道。每個人、每個家都是孤獨地活著。這其實不只是個人的問題,也是政府的問題,特別是在資本主義又是高齡化的社會,如果沒有好的鄰舍、沒有好的社區生活,國家恐怕得要擔負更多社會福利與醫療照護成本。
大概30 年前曾跟大學老師討論未來高齡化社會(其實就是現在)來臨後,政府應該作些什麼?原以為他會回答我:「多建一些養老院」,但沒想到老師卻說:「把社區作好。」當時,我有點不懂,作社區跟照顧老人有什麼關係?老師接著說:老人送到養老院大多很孤單,家人有空時才會去探望,這對老人家很殘忍。但,社區裡住著很多人啊,早上家人去上班,還有其他鄰居在,大家可以像家人一樣彼此照顧。老師還說,不只可以照顧長輩,還可以照顧顧小孩呢!的確,社區是個相互扶持的有機體,彼此照顧是日常,不但可以解決人與人之間日漸疏離,政府也可以調整殘補式的預算,轉而用在更積極的社會福利。
老師的這段話,開啟了我對社區的認識,也讓我想起小時候住過三合院的經驗。父母去上班,有親戚、有鄰居照顧,其他的家人也可以陪伴阿公、阿媽。這不就是現在流行的公共托育?青銀共居?這些都不是什麼西方來的新觀念,早就在我們的傳統生活裡。因為工作的關係,從台北搬到嘉義民雄,更能體會這些並不是什麼新觀念,而是在我們本有的傳統裡。
村子裡有位修爺爺,家裡開的雜貨店就是村民交流的公共領域,修爺爺年輕時種鳳梨,70 多歲自學種咖啡、烘咖啡,還開始賣咖啡。偶爾,我會帶學生去他家的雜貨店、咖啡園,認識美麗的農村與質樸好學的長輩。修爺爺的田在我們附近,有時他會悄悄地把剛採收的蔬果掛在我家門上,卻從來不會告訴我。但如果聽到野狼125 的吼哮聲逼進,我會直接開門感謝,多次邀請修爺爺到家裡坐坐喝杯茶,他總是說,剛下田,身上髒,不好意思打擾,然後騎車揚長離去。我總是對修爺爺突如其來的舉動感動,但對他來說或許就只是日常。修爺爺送來的蔬果是「共食」、是分享,也是「社區」,這就是傳統生活中本已存在的態度與價值。
這些想法在《社區拼圖-讓愛與力量在社區札根》這本書裡有更真實的展現,這是一本談現代社會傳統價值的好書,裡頭有許多在資本主義社會消失多年的社區「新」觀念,但不是空談偉大的社區理念,而是更多社區實作的札根經驗。不論是社區照顧、青銀共好、偏鄉教育、食物銀行、社區產業、社區關懷,你都會看到一群奮力的人,在現代生活裡透過新的知識、新的方法維持傳統的美好價值。因為,我們是一群人,從來就不是,也不該孤單活著,這就是社區。
註:文章中的老師是南華大學的鄒川雄教授,對我的知識有很多啟發,去(2018)年他已回天家,這篇文章除了推薦這本書,也要紀念他。而修爺爺本名叫陳憲修年輕時在民雄三興村開雜貨店,今年過逝,也透過這篇序感謝他平日的照顧。
↓↓↓↓↓↓↓↓↓↓↓↓↓↓↓↓↓↓↓↓↓↓↓↓↓↓↓↓↓↓↓↓↓↓↓↓↓↓↓
現在🙋♂🙋♀
只要在社區力Youtube頻道按訂閱
https://reurl.cc/Ob1g0v
並截圖私訊給小編
就有機會獲得
年度專書📖《社區拼圖-讓愛與力量在地扎根》
限量5名粉絲!!
活動截止時間到9月30日
👇這裡也可以購書喔
https://reurl.cc/4gmdrR
#管中祥
#青銀共居
#抽獎得好書
#社區拼圖
#社區力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