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病對患者個人與社會之相關性及影響》(下)⠀
⠀
自由編輯 | 鄭凱薰⠀
校正 | 陳智怡、江秉宸、廖品齊⠀
⠀
專欄文章 | 完稿日期2021/1/24⠀
⠀
❐與社會之關聯⠀
⠀
1️⃣貧困 ⠀
愛滋病與貧困有關聯性,「全世界 90% 的愛滋患者,以及每年超過 2/3 的愛滋感染死亡人口...
《愛滋病對患者個人與社會之相關性及影響》(下)⠀
⠀
自由編輯 | 鄭凱薰⠀
校正 | 陳智怡、江秉宸、廖品齊⠀
⠀
專欄文章 | 完稿日期2021/1/24⠀
⠀
❐與社會之關聯⠀
⠀
1️⃣貧困 ⠀
愛滋病與貧困有關聯性,「全世界 90% 的愛滋患者,以及每年超過 2/3 的愛滋感染死亡人口,正是居住在世界最貧窮的 35 個國家中。」但是這並不代表不貧困的國家就沒有愛滋病的發生。⠀
⠀
對抗病毒需要有足夠的資金及一定的醫療技術,方能提供醫療及藥物來照顧病患。但是當一區域的人們都面臨三餐不繼的問題,提供完善醫療照護給所有人是困難且不太可能的。這使貧困國家、地區的愛滋病尤其難以被控制。⠀
⠀
2️⃣勞動人口⠀
當一國的愛滋病氾濫,將使勞動人口大幅減少,因患者多數集中於青壯年,老人則很少。這是由於疾病及其他生活因素所導致平均餘命較短。勞動人口的減少會造成一國的經濟發展受到阻礙、人民的生活品質下降。故解決愛滋病會是重要課題。⠀
⠀
-⠀
⠀
❐解決方法⠀
為了能讓人民幸福、達到自我實現,基本生理需求:健康、吃飽、穿暖是必需要被滿足的。故解決疾病的肆虐是很重要的事情,相信大家在經歷2020延燒至今的COVID-19後對此很有感。面對疾病,除了需要完善的醫療照護體系及技術,也需要龐大的資金來支撐醫療所花費的金錢,及維持國家的運作。而以下兩點對落後地區的國家相當重要:⠀
⠀
1️⃣提升教育水平⠀
教育是傳達特定理念很重要的一環,不論是學科、生活知識或是道德觀念。而有完善、平等的教育體系,能使階級翻轉,貧者能透過學習向上爬升,為下一代帶來更多機會,使生活能有更好的品質,免於疾病、貧困、飢餓、受寒、居無定所之苦。⠀
⠀
2️⃣他國援助⠀
愛滋病氾濫的國家多為貧困之國家(也不代表經濟發展程度高的國家沒愛滋病),故本身經濟就自顧不暇,人民生活困苦,吃不飽、穿不暖、沒地方住,更不會有足夠的金錢能負擔龐大的醫療費用。其中,聯合國的目標是在2030前終止愛滋,聯合國愛滋規畫署強烈建議各國,在前期投入越充裕的經費,越容易解決問題。這對原本就財務困難的國家來說相當不易,政府沒有資金得以照料生病的人民,此時就需要他國的援助。但問題是他國為什麼有義務要幫助與自己無關係的異國呢?若是為了全體人類的福祉、人道,這是種大愛、無求回報的利他行為。但是能這麼做的國家有多少?能協助的程度有多少?是否造成受惠國過度仰賴他國?又是其他層次的問題了。⠀
⠀
-⠀
⠀
❐台灣當前的狀況⠀
台灣目前的HIV(愛滋感染)患者約有3.8萬人,還有近7,000人是帶原者卻不自知的黑數,而AIDS患者約有18,000多名。台灣對於愛滋病治療的所需費用全由國家支付,是少數愛滋治療費用全免的國家,此作為只希望患者能主動接受檢驗、治療。目前台灣男性愛滋感染的主要途徑為男男間的不安全性行為(48%),接者是毒品注射共用針頭(30%),其次為異性間性行為(20%)。女性則是毒品注射共用針頭(54%),次之為異性間性行為(48%)。⠀
⠀
-⠀
⠀
❐小補充⠀
愛滋病雖然目前無法治癒,但能夠預防,故愛滋病防治是相當重要的。使人們能了解這疾病如何運作,並避免可能造成感染的因素。由於愛滋病主要由體液傳染,故不與他人共用針頭、進行安全性行為、了解進行性行為者之健康狀況等,能有效預防愛滋病。此外,愛滋病不會透過牽手、擁抱、接吻、共同洗衣、一同上班上課用餐等日常社交生活的行為進行傳染。⠀
⠀
-⠀
⠀
❐反思⠀
「零感染、零歧視、零愛滋死亡」是多國對於愛滋病的最終目標。愛滋病在台灣雖然沒有造成太嚴重的問題,但仍對某些國家、地區造成巨大的影響。畢竟一個疾病所帶來的影響可以與太多事情相關了,醫療技術、教育、經濟、人口等。⠀
⠀
在落後地區的HIV帶原者的普查、愛滋病的預防、治療仍有許多困難。如何讓人民願意進行檢測?治療的資金從哪來?醫療技術是否足夠?如何推廣愛滋病防治?如何從根本解決此疾病?而現在又多了新冠病毒,許多先進國家如歐美日韓地區都難以應付,非洲又該如何因應這幾場難打的病毒仗?⠀
⠀
做出評論前必須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否則容易因不夠瞭解而產生思考上的謬誤,做出錯誤的評判。此外,認識疾病對於人類是很重要的,了解疾病傳播方式、症狀、預防方式、流行地區,才能不造成過度恐慌,同時又能保護自己與他人之健康和生命。這不僅適用於愛滋病,更能推廣到其他疾病。
平均餘命2021 在 天下讀者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2025的台灣規劃,就是為你我的未來努力🌟
每當談起「 #高齡 」,會想到失能失智、長照負擔這些負面的印象
導致高齡、老化,總跟「負擔」聯想在一起
但 #長壽 已是現實,內政部統計,國人平均壽命在了2020年已來到81.3歲
依此趨勢,專家估計2080年時,人類平均壽命將能達95~100歲👴🏻
人們愈活愈長,同時也可以創造出更大的經濟需求!
「長壽很好,但有效地讓健康餘命與平均餘命時間相等,這件事的價值超乎想像。我們應該試圖延後老化時間,不只要活得更長,還要健康得更長。」
《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和工作》作者史考特(Andrew Scott)提出此看法
重點在於「拉長健康的時間」,改變生活型態。用更健康的方式過活。
與此同時,還要重新審視整體人生規劃、生活型態,讓多出來的那些健康時間,做最有價值的利用。
了解更多長壽帶來的社會改變和經濟動能,2021年 #高齡論壇 報名👉🏻https://bit.ly/3sFgSzb
平均餘命2021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超前部署健康長壽 縮減「不健康生存年數」
2021-08-17 聯合報 / 施振榮/宏碁集團創辦人、陳亮恭/台北巿立關渡醫院院長老化
台灣的平均餘命再創新高,但平均餘命增加的同時,卻發現「不健康生存年數」也逐年提高(二○一八年平均餘命為八十點六九歲,不健康生存年數為八點四一歲),這個數字雖與歐洲國家相仿,但趨勢卻相反,歐洲走向縮短而台灣走向延長。
雖然長壽是社會共同的目標,但我們追求「健康平均餘命」的延長,並壓縮「不健康生存年數」,否則人生最後一段旅程臥病在床,生活起居需仰賴他人照顧,也非大家所樂見。
要有效縮減「不健康生存年數」,須以「生命歷程觀點」切入,在人生不同階段提供個別化方案。以主觀感受與動機而言,四、五十歲青壯年是相當重要一群,需要及早關注健康餘命。政府要制定政策超前部署,提升國民健康,才能讓「不健康生存年數」縮短。長照2.0強調向前延伸預防失能,但二○一八年統計卻看到失能持續加重,政府必須深切反思以導正台灣未來。
作者施振榮雖然已進入國人平均失智、失能的年紀,但相當留意自己的健康情況,每天盡力達成日行萬步的目標,同時在心態上保持健康,每天動腦筋,積極強化身心功能,目標就是要縮短自己的「不健康生存天數」,以「天」取代「年」的眼光提升健康。
政府該如何有效縮短「不健康生存年數」?我們認為必須推動更為有效的政策,失能與失智的預防雖有可行性,但具體成效需要兼顧多樣性、頻率與一定強度(卅分鐘微喘的運動),絕非目前社區活動能夠達成,政策不能僅重視活動參與,更須重視介入成效;另一方面,政府要強力促成高齡服務的整合,老化過程中疾病與功能衰退是交錯發生的,健保重視檢查、藥品與治療,非藥物的生活介入缺乏支付,導致醫療體系錯失介入時機,只能提供醫療而缺保健;第三,政府、醫療體系、社區服務與國民都要有正確的認知,世界衛生組織揭櫫的「健康老化」、「活躍老化」、「健康長壽」、「整合照護」常被各界以字面翻譯任意解讀,忽略原始定義內涵與策略,執行上更需跳脫醫療、長照差異立場,以國民生活為積極目標,制定具有系統性觀點與全方位策略的政策。
此外,我們積極建議四、五十歲青壯年應該養成以下五個習慣,方能享有健康長壽的老後:一、多元、持續且有強度的運動;二、終身不倦的多元學習;三、按時執行的預防保健;四、跨領域與跨世代的社會網絡;五、目標一致的慢性病管理。理想的老後生活得來不易,養成習慣而持續執行就能在不經意間獲得理想人生;特別是運動、學習與社會網絡三個面向,都必須要具有多元性與強度。成效並非理所當然,一時的活動滿意度也不等於具體成效,唯有逐步養成習慣、修正生活方式,才不會持續擴大「不健康生存年數」。
只有在政府與國民自己從現在開始就超前部署,我們才有望能在一、二十年後翻轉今天看到的數據,讓「不健康生存年數」有效縮短,讓長壽成為真實的祝福而非令人擔憂的詞彙。
平均餘命2021 在 理財周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勞保、勞退人均請領金額曝光 退休不想「難過活」你該這樣做】
勞保基金年年傳出瀕臨破產的消息,年金改革勢在必行,勞工都害怕老年給付金額縮水,因此意識到單靠勞保、勞退難以安心,自己準備退休金才能保障退休生活水準。👉👉https://pse.is/3lmwg8
#勞保年金 #平均餘命 #壽命 #主計處 #退休
🪴投資理財訊息看更多!https://pse.is/3lws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