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建議先看完四大面向那篇
才好理解基本面意義💪
我會詳細介紹基本面財報分析的重點
因為篇幅超過兩千字數限制
所以我會分成三篇 共四大類
希望打基礎的粉絲能花時間吸收
一定能幫到你!
會計四大報表
1. 資產負債表
2. 損益表
3. 現金流量表
4. 權益變動表
財報分析很多都從負債表及損益表...
嗨~建議先看完四大面向那篇
才好理解基本面意義💪
我會詳細介紹基本面財報分析的重點
因為篇幅超過兩千字數限制
所以我會分成三篇 共四大類
希望打基礎的粉絲能花時間吸收
一定能幫到你!
會計四大報表
1. 資產負債表
2. 損益表
3. 現金流量表
4. 權益變動表
財報分析很多都從負債表及損益表抓出來計算
每項比率有不同的含意
這過程就叫”財報比率分析”
對沒有會計基礎的人而言
要去了解每項會計科目是很困難
但是以投資人的角度而言不需要懂那麼深
只要了解財報分析的重要比率是如何運算出來還有意義就夠了
所以我寫關於基本面財報分析較重要的數據的文
每個人分類有些微不同
但我分成4大類
常用主要指標、獲利能力分析、經營能力分析、償債能力分析
選股時我比較注重前三類
但是! 並不代表償債能力不重要
一、常用主要指標
1. 每股盈餘EPS(Earnings Per Share)
稅後淨利/加權流通在外股數
*加權流通在外股數可能有人比較不了解,公司有可能透過財務手段買回在市面上流通的股票,我們稱作庫藏股票,而加權的意思是公司在一年當中的不同時間點買回庫藏股,因此要考慮到股票流通在市面的時間
這個數據算是最重要的一項指標
公司是以營利為目的
意旨公司為每一股賺多少稅後淨利
如果當公司需要增資而發行新股
此時流通在外股數(分母)增加
萬一沒有因此賺更多利潤(分子)
就會導致EPS的降低
所以當然EPS鐵定是越高越好
2. 本益比(PE Ratio)
股價/EPS
身為潛在投資人
我們肯定希望股價越低才能讓我們用較低的資本進場
一般投資人會思考 那到底要多少比較好
其實這沒有確切的標準
因為要考慮的因素很多
例如公司成長性、產業特性等
舉例來說
通常科技業本益比普遍較傳產或食品業高
因為成長性較高也比較有爆發性
*我要強調 不是一定!!!!!
如果要比較本益比主要有兩個方法
第一個方式就是跟相同產業比
如果相同產業的其他公司的本益比都高很多
那當然公司股價成長的空間較大
但這裡要注意的是每一間公司的業務占比不同
產業只是分個大概 所以比較只是參考
第二個方式可以跟歷史比
這時候就要找過去的本益比變化
如果此時的本益比相較過去在低點
那以長期投資來看或許是不錯的進場點
但還要考慮到很多因素
例如潛力及未來營收成長及相關競爭對手等等
舉例 如果某科技公司
在今年研發出了領先其他競爭對手的突破性技術
而以前並沒有這樣的優勢
那當然現在的投資人看好未來獲利或營收的成長性較高
而先買入股票讓股價上漲
此時的本益比也會相較歷史數據高
股價指數本身是一項領先指標
(*不太懂領先指標、同時指標、落後指標可以先查詢
這是總體經濟學的範疇)
所以當比較同一間公司不同時期的本益比時
要注意到當時的時空背景的差異
在沒有太大變化下或只是因為股價回檔修正
到本益比相對低點
是不錯的買點
3.每股淨值
公司淨值/流通在外股數
*淨值等於資產-負債,等於股東權益
每股淨值越越高越好
還有一個數據是股價淨值比(P/B Ratio)
有的人會認為股價淨值比小於1就一定要買進該檔股票
但其實股價淨值比如果已經到低於1的程度
其實這間公司可能處於一直賠錢的狀態
甚至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到清算的地步
一直賠錢的關係所以未來淨值有很高的可能會越來越低
所以這個觀念我個人覺得是有風險的
4. 殖利率
現金股利/股價
對於長期投資人來說
最關心的莫過於公司殖利率
以前的投資人比較喜歡股票股利
但現在的企業還有發放股票股利的少很多
簡單來講它就像是公司每年配給你的股息
配發現金股利就是除息
🔥🔥此時的股價會下跌
假設一間公司股價除息日前股價150,配發5%的殖利率
現金股利等於150*5%=7.5
所以公司在除息後的參考股價會變成
150-7.5=142.5
如果投資人持續看好這間公司
而買進股票讓股價上漲回到除息前的股價
稱作”填息”
而除息導致股價下跌
這種情況下會讓技術分析失去參考價值
所以才有還原股價的存在
讓使用技術分析的投資人能有效參考技術線圖
5. 股利發放率
每股股利/EPS
簡單來說就是公司每一股賺多少錢,其中分給多少股利
有看我分析好樂迪那篇的粉絲應該都還記得
好樂迪的股利發放率很高
股利發放率高表示公司很大方
賺錢公司就敢發給股東
但是!!!!這並不代表越低就不好
尤其是科技產業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
更多的資金創新、研發、擴廠
因此如果賺的錢分太多給股東
可能會不夠資本投入
所以這點要特別注意
有在關注存股 @shareholder_or_shitholder
應該有注意到
最近他想做的就是提案富邦多發一點現金股利
就是探討股利發放率的問題
6.YoY、MoM
YoY代表某月份營收跟去年同月份相比的成長率
MoM代表該月份營收跟上個月相比的成長率
容易搞混差別
在整個商業循環有淡旺季差異
而YoY就是考慮到淡旺季所以是比去年同期 🔥很多數值或比率都會因為產業淡旺季、未來趨勢、經濟環境及很多因素影響
但要知道不管怎樣影響 長期而言
股價最終都要回歸基本面
剩下三類我會再分成兩篇
總共花7小時整理基本面
如果有學到東西
幫我分享給朋友☺️🙏 謝謝你/妳看完我的文🤗
.
.
#股票 #基本面 #投資 #理財
常用會計科目表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別被勸告大隊帶著走!商人之道如此壯闊﹞
文/吳淡如
考上上海中歐工商學院時,我曾告訴朋友群說我「又有書可念」了,馬上有一位昔日同窗來相勸:「人到中年,應該要養心,養身,怎麼還往名利場鑽,要看透啊……。」
她認為年紀大了,應該要皈依佛法。我唯一的因應叫做笑而不答。
我觀察到:年輕時,大家對於彼此前途,都比較能寬容祝福,到了中年,不知不覺變成了「勸告大隊」一員,勸年輕人還不夠,對於周遭中年人也愛相勸,不管關己.不關己。而且也不在乎自己有無資格,就來送你一個「像關心的教訓」。
細數我被「中年人勸告大隊」勸過的事還真多……。
開始練跑,無數中年人來勸你,膝蓋會跑壞,中年人,散個步爬個山坡就好……。
看同齡人工作奔忙,就老來勸:別太累了,賺錢有數,性命要顧……,好像人每天早上起床,悠悠晃一天才是正經。
我常常警惕自己,別被勸告大隊帶走,也別加入中年人的勸告大隊!
***
我會去念商學院是因為欠缺。四十歲的時候我踏入台大EMBA,正因看到自己理財能力和概念的不足。我本來想去學理財的。僥倖考上之後,我才發現那是我對商學院的誤解,商學院其實並不教你江湖理財致富的要訣!它頂多能夠教你看懂財務報表和管理企業!
我其實很喜歡商學院的課程以及商學院的同學。有人是去擴展人脈的,但當時我又不做生意,所以這並不是我的目的。但商學院的確讓我認識了很多比較真實的人。這是一個商戰時代,從事商業行為並且能夠用自己的才智來獲取資源的,無疑是這世界上真正有行動力,也真正睿智的人。
可惜我們從小不知不覺的被灌輸著反商情結。我念書的時候也從來没有想過有一天生會開始做起生意,變成一個商人。當時我只知好好讀書就不用「汲汲營營」於生計,不用看天吃飯,或看人臉色過日子。
然而,我現在認為,如果要給我一個定位,我是個商人。比在我的頭銜上面加上什麼作家,主持人,藝人,我都舒服些。
一個商人,就是一個用自己的資源與全世界在進行交換的人。資源,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當我是個作者,我用文字和這世界進行資源交換,換來我的讀者的閱讀,和稿費;當我是個演藝人員或主持人,我用我的聲音、表演、娛樂指數和外貌,換來你的開心時光或讓你不無聊;用你我都欣然接受的方式交換資源。商人之道其實是現代社會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資源和行銷能力,堂堂正正的活著。商人不掠奪資源。不掠奪,只交換,活得平實又心安的商人之道。
***
我剛進入台大EMBA時,剛上課很是吃力,我没有讀過任何商業科目,也未修過任何會計或財務的學分,連基本概念都不知道。老師在講課時常用一些大家都知道的簡稱,比如CRM,SOP,HR,B2B ,B2C……我連這幾個最簡單的字代表什麼都不知道,問旁邊的同學,同學們都在竊笑,心想,這個人到底是來幹嘛的?
我花了滿大力氣,每一次只要是必須運算的考試,我都如臨大敵。有的同學根本就是會計師,一大堆數字和報表,他們看一秒鐘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但連基本會計也没學過的我,要抱佛腳死背好多公式,算得滿頭大汗。
裡面當然也有不用算的,比如管理心理學或組織行為學,或者只需要邏輯加和理解力的談判和供應鍊管理之類。我發現我最感興趣的,竟然是國際金融實務以及宏觀經濟學。這些對於實務和大眾心理學的了解,也使我在後來的理財操作上避開了金融海嘯。我的同學們來自四面八方,有工程師,醫師律師會計師,有外商高管,也有許多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他們花了幾十年從赤貧走到上市,用他們的人生經歷教了我許多事情。
我發問,我觀察,我主動要求協助。
我求知,且收穫得比想像中要多。
不知不覺中,我身上那個隱形但沉重的厚烏龜殼,重量減輕了許多。
我放下了很多以前的我。
***
從台大商學院畢業後十年,我又報考了上海的中歐工商管理學院。
外在,我明白經濟情勢已逆轉。
內在,我已經厭煩了我不斷重覆的娛樂圈工作。
當時做到了全台收視率第一的節目,每集製作費不到台幣十萬元。有位製作人曾笑說:「一件武則天穿的戲服,應該夠我們做上一個月。而人家出一集外景節目花的錢,我們可以做三年!」
為了要爭取收視率,談的都是八卦流言,不惜拆散別人家庭,也不惜毁人名譽。
我其實早該離開這樣的環境。
夕陽餘暉早已不是無限好,我其實應該更早看出來的。只因當時仍在順境之中,節目還一直雄據在排行榜上,我遲遲才看見夜色漸深。
二十年,做著主持工作,我本來預期,没有麥克風我會不習慣,事實上這兩年來,我過得很好,而當時居高不下的血壓,如今也不再那麼驚人。
中歐入學考試很難,七個取一個。我花了一些時間重讀邏輯學,還有高中數學。那一陣子,有幾個台大同學一直被我煩,尤其是當醫師的,他們是聯考常勝軍,肯定數學很不錯。
「你確定要考這個嗎?真的很難……我都快忘了……。」連他們都這麼說。
當年的台大EMBA入學考也考了數學(現在已經取消,改由書審),但那時的數學考的應該只有國三程度吧,中歐考的根本就是高三程度!為了算那些數學題,我的頭髮白了不少。
我考上的時候,最高興的,除了我,應該都是被我煩過的有功同學。
然後,我繼續學我的「商人之道」,這一次和上一次大不相同。這十年間,我已經有了不少投資經驗,也經營過公司,還逃過了金融大海嘯。如果說第一個EMBA是我的啟蒙,第二個EMBA,更讓我長大。
寫這篇文章時我剛好畢了業,我必須鄭重的說,它的價值,絕對高於我付出的所有價格。
同學們來自北大,復旦,交大,還有哈佛,史丹佛……還有奧林匹亞數學冠軍,我的天資大概只是平均值,但年齡相較已經是超高值。兩年後,我還是以前幾名成績畢業,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識修鍊,個人的成長,還多了好多相知相助的兄弟姐妹……。
學習,挑燈夜讀,是我的春江花月夜。
就算畢業,我一定還會去念些什麼。
我一點也不想被中年人的勸告大隊帶走!別拉我,你們自己走吧!
*** ***
本文摘自吳淡如新書~
100%原汁原味的吳淡如,談她這兩年未出書的期間都做了哪些事,讓人看見吳淡如的花豹性格,以及不斷學習的人生態度,從不害怕與遲疑的性格,我看了此書,打從心底佩服她,聰明又好強,最重要的是努力不懈。在人生不時會卡關的人,熱情向你推荐這本書,以及吳淡如的精神與態度!
#人生雖已看破仍要突破
金石堂親筆簽名版
https://bit.ly/2J81PuL
博客來親筆簽名版
https://bit.ly/2VS0GZw
誠品親筆簽名版
https://bit.ly/2HvSs5t
常用會計科目表 在 開心公主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各位~ 上榜粉絲分享的第一炮來囉😍💖✨!
這位粉絲去年八月跟我討論,地特要選三等還是四等,討論完他決定選四等。另外我教他怎麼設定每一科的目標分數,九月他給我看高普考的成績單,我想說 : 好慘不忍睹啊,我問他 : 「你讀完了嗎? 盡力了嗎? 」他說:「還沒讀完、還沒盡力。」
結果去年普考到地特四等,平均分數進步了22分 !
國際經濟學概要 39👉85
統計學概要34👉87
經濟學概要78👉94
我們來看一下他的分享吧
【107地特經建行政四等上榜分享】
Q1 : 從開始準備國考到考上,花了多久的時間呢? 歷程?(選考科、考試等級、補習與否等等)
我是從大三上學期開始準備國考的,花了快兩年半的時間才終於考上。
在選擇考科的部分,我是依照我大學所學到的專業去選擇最適合我準備的類科,這樣準備起來較容易進入狀況,當初我是在經建行政和財稅行政兩個類科做選擇,因為財稅行政有我不拿手的會計科目,經建行政則是有考統計學,因此最後選擇了經建行政。
另外在選擇考試等級方面,則沒有太多懸念,高考比普考多考了兩科專業科目,薪水也較高,經過上網搜尋資料之後,我是以高考為最終目標,但在就學期間也有考地特四等和普考當作練筆以及體驗考試過程是如何進行的。
在準備國考的過程中,我有補習,我認為補習可以幫助考生更快進入狀況,而且老師會提醒哪裡有重要的考點,有問題也能詢問老師,給老師批改考卷等等。因此如果經濟能力允許,有補習的話在準備考試比較能夠得心應手。
Q2 : 這次上榜的考試科目裡,你想分享哪些科目和題目的作答?
國際經濟學和貨幣銀行學這兩科專業科目都是採四題申論題的作答方式,因此分數起伏較大。在申論題方面,若想拿到較好的分數,在作答時要盡量把自己所知道的寫在考卷上,千萬不能空白,空白直接就是0分,有寫一些內容至少還有墨水分數。另外在排版上也要盡量看起來讓整張答案卷整整齊齊的,太常用立可袋更改可能會影響美觀以及閱卷人員的觀感。另外,在開心公主的某個影片有提到,考試題目若出現冷門考題,反而要更用心去寫那題,因為那題有可能拉開你和其他考生的差距,成為是否能上榜的關鍵。
統計學:要多做題目,證明最好自己都要證過。
經濟學:課本讀熟,圖形要自己動手畫,考前一定要多做歷屆考古題,錯的地方多看幾遍,建議可以買題庫書來做。
國際經濟學:圖形非常多,重要的圖形一定要會畫,課本讀熟之後,再針對常考的考點,再加深印象,這科準備上我覺得較不困難,時事的部分也要多多注意,像是今年就考了時事題,沒看過的話可能會寫不出來。
Q3 : 請問你的讀書方法(申論題、選擇題)?
在讀書方法上,我是個不愛做筆記的人,因為我做筆記通常只是把課本比較重要的地方原封不動地抄到筆記本上,我發現這樣不但很耗時間之外,也很沒有效率,因此我在一開始準備時就是反覆的看課本搭配補習班老師的板書筆記,一直重複閱讀,盡可能把內容都記到腦袋裡,也因為我沒有做筆記的習慣,所以我會另外在網路上搜尋相關的補充資料,覺得有幫助的就印下來讀,接收的知識越廣,能寫出來的東西就越多。
申論題方面,我在考前兩個月開始做歷屆考題,從七年來的三四等考題開始做,一天寫兩到三份完整的考古題,晚上回到房間在對補習班的擬答然後檢討。
選擇題方面,也是一樣做歷屆考題,還有利用阿摩app練習選擇題,我覺得做考古題可以讓自己了解近幾年的考試趨勢以及考點,也能磨練自己的作答速度和熟悉度,對考試十分有幫助。
而這次上榜的成績和上次普考成績相比,平均進步了大概20分,也比我考完地特預估的分數高了不少,我覺得考試的運氣也十分重要,這次有部分科目我在考試時,表現都比平常練習還高,另外在選擇題方面,幾題不太確定的題目,最後也剛好選了正確答案,此外,這次國際經濟學出的某一題時事題,因為我在考前有看到相關的資訊才寫得出來,真的很幸運!因此,建議大家平時在準備國考也要多多注意時事題,多汲取課本外的相關專業知識。
Q4: 其他考試相關,想分享的(例如時間分配、有沒有打工、有沒有補習等等)
在時間分配方面,我一天都會讀三科專業科目,分別是早中晚,每科大約讀三到四小時。早上在頭腦清晰時,建議讀較需要背誦的科目,下午則讀較需要理解的科目。
另外我畢業後是選擇當全職考生,也慶幸家人願意支持我,讓我在畢業後的這段時間無後顧之憂全心準備國考,全職考生的時間很充裕,可以自己分配好讀書計畫,每天按部就班完成該讀的部分,但也要更加善用時間,盡可能地排除外務,專心讀書。
Q5 : 準備國考過程中壓力最大的來源是?
在準備國考過程中壓力最大的來源是從畢業後開始的,由於我在畢業後並沒有立刻找工作,而是當全職考生全心準備國考,因此難免會聽到一些酸言酸語,讀書心情也會受到影響,再加上全職考生並不像兼職考生,至少有份薪水可以支付自己的開銷,有時也會很害怕到最後雙頭空,當你看著畢業後的同學一個個有了工作,而自己卻還在埋頭苦讀準備考試,壓力自然而然就會增加,所幸這次可以考上地特,之前的辛苦總算沒有白費。
Q6 : 怎麼看到我的頻道?
有天我在youtube想搜尋國考相關的影片,因緣際會下看到開心公主的頻道,她的影片對國考生很有幫助,所以當天我就一次看了好多個開心公主的影片並且訂閱她。而在考試前,我透過開心公主的臉書詢問她一些考試方面的問題,她也十分熱心的告訴我好多我之前不清楚的資訊,像是為自己的考試科目設定目標分數以及如何選取考區等等,這對我而言真的幫助很大,也謝謝開心公主的建議,這次終於順利上榜!
Q7 : 你想對目前還在準備考試的國考生說什麼話呢?
國考這條路有多辛苦只有走過的人才知道,也許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很累,但只要想想你考上時所帶給你的喜悅以及你報名國考的初衷,努力不懈,最終一定能達成你的目標。我認為參加國考比的是努力以及耐心,就像一場馬拉松比賽,儘管跑得比別人慢,但只要你堅持下去最後一定能到達終點。現在的努力是為了成就將來的自己,共勉之~
常用會計科目表 在 小樂:我的生存之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摘錄得很好👍
1.財報是一種立體的觀念,不能只單看一張報表就決定投資,否則容易產生錯誤判斷,而一般人普遍的盲點,都只注意「損益表」。三張表中,最重要的其實是「現金流量表」,因為現金流量表上的數字,才是代表真正有該筆金額流入或流出公司,而「資產負債表」是當天餘額(存量、定量)的觀念,「損益表」則是推估(流量、一段期間)的概念。
「財務報表」是一家企業營運的成績單,經營優劣就像是人體健康狀況,不太可能一夕之間由好變不好,或由不好轉好。所以,財務報表需要查看至少五年以上,經過一段時間的景氣循環,才能推斷出公司的真實現況。
2.會計師出具年報的五種查核意見:
◎無保留意見→毫無保留,可信任。
◎修正式無保留意見→修正後,可信任。
◎保留意見→有難言之隱。
◎無法表示意見→看不懂。
◎否定意見→完全唬爛。
只有獲得「無保留意見」與「修正式無保留意見」的財報,才值得花時間研究下去,如是其他三種,就需特別小心,基本上可以直接跳過這種大有問題的公司,不用拿自己辛苦錢跟它博感情。
3.量大不一定是最好,最主要得看後續費用支出多少。譬如以個人收入來舉例,當你每個月收入10萬,而一個月開銷卻是15萬,表示10萬的收入對你來說就不好,若你的月支出只有5萬,那10萬的收入就很好。
像營收一年380億,大不大?380億剛好是茂德公司一年營收,它倒了!
像營收一年500億,大不大?500億剛好是力晶公司一年營收,它下市了!
像營收一年1000億,大不大?1000億剛好是勝華公司一年營收,它倒了!
所以,千萬別只聽媒體說某公司營收創新高時,就貿然進場投資,因為數據尚未扣除成本及費用,還不知道這家公司是否有賺錢能力,無法立刻分辨好壞。
4.「營業收入」三種常用分類:
◎依客戶別區分→如果收入大部分是來自單一客戶,可能是好消息,也可能是壞消息,當大客戶快速成長時,將有利公司業績長紅,但當大客戶突然轉單,就會產生獲利下滑的風險。
◎依產品線區分→哪些產品幫公司賺錢,哪些產品是虧錢,分析公司將研發資源如何有效配置,以利業績貢獻。
◎依區域區分→最好情況是五大洲都有包含,如果大部分都集中在某一區域,一旦有突發事件,將造成經營虧損的可能。
企業經營追求的是「長期穩定的獲利能力」,不是只看某一期營收金額變多,就覺得很好,應將其分類,歸納分析出真正原因,查清楚哪種收入品質是比較穩定成長的,尤其別陷入「一次性收入」的迷思。
【長期穩定的獲利能力,遠比短期的營業數字更加重要。】
5.從損益表可得知:收入-成本-費用=淨利,而企業為了提高淨利有兩種方法,增加收入,以及降低成本或費用。
到底哪一個比較重要?要選擇開源,還是節流好呢?
其實兩者都很重要,但魚與熊掌難以兼得,不管公司再怎麼省、摳門到極限,成本與費用也一定會大於零,且過度的控管,終究會損壞公司對外的品牌形象及降低內部員工士氣。
而提高營收,並不是一直低價搶單,競爭有限市場,應找出公司優勢,投入適切比例資源,創造更多獲利,如此才是長期經營的較佳方針。
6.公司有賺錢,為什麼卻倒閉?主要是損益表,是讓股東知曉它是賺錢或賠錢的報表,是一種「預估」觀念,因為目前大部分上市櫃公司都不是現金交易,多數公司是採用應計基礎(產品交付給客戶,不管有沒有收到貨款,這筆交易就會記錄下來),很少有公司會採用現金基礎(只有在現金交付後,才會將此筆交易列入營收),所以「淨利不等同現金」,淨利只代表「在帳面上」,並不是公司營收很賺錢,就表示手上有很多現金。因此,才有所謂的「黑字倒閉」,明明損益表上有獲利,但公司卻因沒現金週轉而申請破產。【公司沒有獲利,還可以照常營運一段時間,可是只要幾天沒有現金,公司就可能馬上無法堅持下去。所以,現金才是公司持續生存的必要條件。】
7.「資產負債表」,主要在說明一間公司在經營事業的某一天,其擁有多少資產,積欠供應商與銀行多少負債,以及向股東拿了多少錢來投資。
【左邊】是「公司真正擁有的資產」,【右邊】則是「公司如何取得資產的方式」,也就是說資金是來自於負債或股東資本,而各項目是以流動性為邏輯擺放,愈容易變成現金的擺愈上面,由上到下是短期到長期,有形至無形的資產,其負債擺放方式也一樣。用個人角度來思考,例如:
◎現金與約當現金→自己總得留點現金在手上。
◎應收帳款→借錢給朋友。
◎流動資產→買車、換車。
◎長期投資→跟會、投資股票或基金。
◎固定資產→買地、買房。
◎無形資產→持續進修、出國讀書。
◎應付帳款→欠錢總是要還。
◎長期負債→車貸、房貸。
8.公司「存貨」過多,是好事或壞事?很多人都認為存貨太多不好。如果是以手機為銷售主力的企業,存貨太多就非常不好,可能隔半年沒賣出去,存貨就變得不值錢了。像食品公司存貨也不宜過多,其產品有保鮮期、生命週期短。但假設是一家金礦公司的存貨是金礦砂,鑽石公司的存貨是裸鑽,石油公司的存貨是原油,這時就不能說存貨多就是不好。所以,存貨多寡,其實得看「行業」而定。
9.「商譽」,並不是品牌價值,也不是市占率或市場口碑。舉個例子,A公司有總資產1000萬、負債400億、股東權益600億,此時準備併購B公司總資產100億、負債85億、股東權益15億。而B公司身價值多少錢呢?實際為100億(總資產)-85億(負債)=15億(股東權益=淨值),基本上A公司如用15億併購B公司,此時A公司商譽是零,但如果A公司認為B公司有潛力,願意花費20億元來併購B公司,則A公司商譽就會多了5億「20億(A公司收購價)→15億(B公司淨值)=5億(買貴了)」。
所以,投資人可以用常識判斷,當一家公司資產負債表中的商譽很高時,就如一件東西買得太貴了,是好是壞,相信大家就能評斷的出來了。
10.「資本公積」,依公司法規定,有五種情況:
◎股本溢價→公司現金增資40元=面額10元+溢價30元,其中面額要加到普通股股本,表示股東依面額的出資部分,而溢價屬於多收到的錢,要加到資本公積的科目內集中管理,才能使資產負債表的左邊等於右邊。
◎資產重估價值→假設有棟大樓當時公司購入的價格是10億,現在重新估算後增值為19億,故左邊固定資產部分就要多9億,而右邊股東權益中的資本公積就需多9億,才能使資產負債表的左邊等於右邊。
◎處分固定資產所得的收益→例如賣掉一塊當初取得成本為2億的土地,得到現金6億,因左邊現金多了4億,故右邊資本公積也需多加4億。
◎受領捐贈→某善心人士捐給公司1億,左邊現金多1億,右邊同時需加1億到資本公積。
◎企業合併所獲利益→與「商譽」相反,併購B公司時,花費的錢比B公司淨值還便宜,所以省下來的部分須加回資本公積。
【只要記住資產負債表是平衡報表,左邊等於右邊的概念,就可輕鬆推導各別科目的真實意義。】
11.導致企業破產原因,除了找不到客戶無法增加營收之外,有大部分是因為錯誤的財務觀念,也就是用短期借貸資金,去支付長期的機械廠房設備等投資。錢的來源是短期負債,但取得卻是長期資產,如此錯誤做法是「以短支長」或「短債長投」,最終將造成企業破產。就如同之前臺灣曾發生現金卡與信用卡的雙卡風暴,國人以短期借款去支付長期生活所需,後來使很多人債臺高築,至今都還無法完全脫身。【公司需學習如何妥當運用「以長支長」,才是處理債務的上策。】
12.公司有大量盈餘,該怎麼分配或處理比較好呢?其實盈餘分配並沒有標準答案,大致上分為五種:
◎以現金留著。
◎投資。
◎併購。
◎還款。
◎分紅。
實際上,不管選擇後面哪四種方式之前,建議先維持適當的現金才保險,就如同個人理財一樣,身邊至少需準備3~6個月緊急預備金,以備不時之需。而手握現金,不論何時都能買到大部分公司想要的資產,但手握大量資產時,卻不一定能即時換成足夠的現金,解決公司當下燃眉之急。
13.一間公司經營能力好不好,該如何判斷?最主要是看「翻桌率」,也就是資產一年內能幫公司做幾趟生意。
◎總資產週轉率:小於1通常代表屬資本密集(燒錢)或奢侈品行業,大於1代表整體經營能力相當不錯,大於2代表是流通業或經營效率特別強。
【有句話就說:低價要能存活,除非轉得快,就是指總資產週轉率。不能只看營收多大,而是要看週轉率,只要總資產報酬率大於資金成本率,公司就有獲利機會。】
◎存貨週轉率:看存貨一年可幫公司做幾趟生意,愈多趟愈好,代表商品或服務在市場上接受度高。
◎應收帳款週轉率:看業務團隊的收款能力,愈多趟表示該公司在市場上較強勢。
【假如公司做假交易亂塞貨,雖然營收與應收帳款會愈來愈好,但因為是造假,所以永遠收不到現金,會導致應收帳款天數愈變愈長,週轉率愈來愈低,時間一拉長總會留下蛛絲馬跡,此時需小心注意這些警訊,只要懂得如此觀念,就能使投資人提早避開可能做假帳的地雷股。】
14.企業經營四大關鍵:
◎融資策略→想辦法籌錢,也就是透過金融市場(銀行)或是資本市場(股東集資),此兩個來源去找錢。
◎資本支出→融資進來的錢,交由公司投資,購買企業經營所需的資產。
◎企業經營→買進來的設備與資產,交給研發及生產單位,從事研發製造,最後交由銷售團隊賣給客戶。
◎現金流量→實際上,產品與原物料採買,大多不是現金交易,所以會有應收帳款與應付帳款產生,公司就需把賺到的錢(淨利),轉變成現金。
15.總資產報酬率RoA=淨利率×總資產週轉率,當兩家公司RoA很接近時,該選哪間公司呢?以商業觀點來看,假如某一行業毛利夠高,被其它同業得知後,競爭者將會源源不絕的出現,所以即使當下擁有高毛利,仍然很難有效抵抗外來競爭。
而經營能力是屬於公司內部的一種才能,強調公司如何有效運用應收帳款、存貨、固定資產、總資產,來進行最有效的配置利用,這種特殊邏輯,一般競爭者是不易得其門而入,也偷不走的。
【當兩家公司RoA很接近時,建議選擇經營能力,也就是週轉率高的公司。】
16.「現金流量表」的任何現金流入叫「+」代表正值,現金流出叫「-」代表負值,分三個部分:
◎營運活動的現金流量→主要來自於損益表。
【最好大於零,大於流動負債,趨勢走向應與淨利同步,且正值愈多,表示本業愈賺錢。】
◎投資活動的現金流量→主要來自於資產負債表左邊科目。
【一般情況下,投資活動現金流量多為負值,因為公司為了永續經營,必需不斷投入更多機械廠房設備等資產,替公司創造更多收入,也表示公司看好未來景氣發展。】
◎理財(融資)活動的現金流量→主要來自於資產負債表右邊科目。
【借款、發行公司債、或向股東增資,表示有現金流入,所以是正值。還款、股東分紅,表示有現金流出,所以是負值。】